安徽江淮十校2018高三生物第二次联考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安徽江淮十校2018高三生物第二次联考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11月)联考 生物试题 ‎―、选择题 ‎1. ‎2017年7月31日,宫颈癌疫苗(HPV疫苗)“希瑞适”在国内上市。该疫苗通过预防HPV病毒(DNA病毒)感染,有效预防了宫颈癌的发病。下列关于HPV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HPV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DNA聚合酶与DNA—起进入细胞 B. HPV病毒的蛋白质可以不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 C. HPV病毒的核酸彻底水解后得到四种碱基、一种五碳糖和一种磷酸 D.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同时标记宿主细胞内的U和T,然后接种病毒,可确定未知病毒的遗传物质 ‎【答案】C ‎【解析】HPV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进入细胞的只是HPV病毒的DNA,A错误;HPV病毒的蛋白质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HPV病毒的核酸是DNA,彻底水解后得到四种碱基(A、T、C、G)、一种五碳糖(脱氧核糖)和一种磷酸,C正确;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宿主细胞内的U或T,然后接种病毒,可确定未知病毒的遗传物质,D错误。‎ ‎2.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下列关于疟原虫和大肠杆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者细胞内的核糖体都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B. 两者的遗传物质类型相同,但存在部位不同 C. 两者都含有细胞壁,但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同 D. 两者都遵守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B ‎【解析】疟原虫是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真核生物,大肠杆菌是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两者细胞内的核糖体都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A错误;两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但疟原虫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大肠杆菌的DNA主要存在于拟核中,B正确;疟原虫没有细胞壁,大肠杆菌含有细胞壁,C错误;疟原虫的细胞核基因遵守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大肠杆菌的基因不遵守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点睛】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条件 ‎①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②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 ‎③每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 美国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一种与抑郁症相关的关键成分——X细胞合成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9(FGF9),是一种分泌蛋白,其在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含量远高于非抑郁症患者。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FGF9通过胞吐从细胞中出来作用于靶细胞,属于细胞间直接信息传递 B. FGF9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流动性 C. 可通过抑制X细胞中核糖体的功能来治疗抑郁症 D. 抑郁症患者大脑中有较多FGF9的根本原因是X细胞中合成该物质的酶的活性较高 ‎【答案】C ‎【解析】X细胞合成的FGF9是一种分泌蛋白,以胞吐的方式从细胞中分泌出来,借助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不属于细胞间直接信息传递,A错误;FGF9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B错误;抑郁症患者大脑中FGF9的含量远高于非抑郁症患者,而FGF9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所以可通过抑制X细胞中核糖体的功能来治疗抑郁症,C正确;抑郁症患者大脑中有较多FGF9的根本原因是X细胞中控制合成该物质的基因过量表达,D错误。‎ ‎4. 下列有关细胞中的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B. 核糖核苷酸链一定不含氢键 C. 变性后的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发生紫色反应 D. 纤维素、淀粉和糖原进行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相同 ‎【答案】D ‎【解析】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A错误;组成tRNA的核糖核苷酸链中含氢键,B错误;变性后的蛋白质含有肽键,能与双缩脲发生紫色反应,C错误;纤维素、淀粉和糖原进行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都是葡萄糖,D正确;‎ ‎5. 下列有关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磷脂和胆固醇都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 B. 脂质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C. 用苏丹Ⅲ可以将脂质染成橘黄色 D. 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里少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多,所以脂肪氧化分解时耗氧量比糖类多 ‎【答案】D ‎6. 水是生命之源,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自由水和结合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休眠的种子中结合水比例增加 B. 在细胞代谢过程中,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都能产生水 C. 粮食贮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呼吸作用产生了水 D. 不同细胞内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相差不大 ‎【答案】D ‎【解析】自由水和结合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休眠的种子中自由水的含量减少,结合水比例增加,A正确;在细胞代谢过程中,核糖体中进行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叶绿体中进行的光合作用、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的有氧呼吸都能产生水,B正确;粮食贮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有氧呼吸产生了水,C正确;不同细胞内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相差很大,D错误。‎ ‎7. 细胞的各种膜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关于“膜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膜流可参与细胞不同结构间或细胞内外的物质转运 B. 变形虫摄食时膜流方向是细胞膜→高尔基体→内质网 C. 大肠杆菌和酵母菌也都具有膜流现象 D. 细胞的膜流参与细胞膜的更新,其中内质网是细胞膜流的枢纽 ‎【答案】A ‎【解析】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中,分泌蛋白借助“囊泡”在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之间运输,说明膜流可参与细胞不同结构间的物质转运,胞吞、胞吐现象,说明膜流可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转运,A正确;变形虫摄食时膜流方向是细胞膜→食物泡→溶酶体,B错误;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不具有膜流现象,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具有膜流现象,C错误;细胞的膜流参与细胞膜的更新,其中高尔基体是细胞膜流的枢纽,D错误。‎ ‎8. 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能够合成多种水解酶,体现了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B. 在叶绿体内除了进行光合作用,还进行其他的生理过程 C. 活细胞中分离出来的线粒体放在清水中,不久线粒体内膜会先于外膜破裂 D. 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其内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和各种色素 ‎【答案】B ‎【解析】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这些水解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在叶绿体内除了进行光合作用,还进行其他的生理过程,如ATP的水解,B正确;活细胞中分离出来的线粒体放在清水中,因水分子扩散进入线粒体内,不久线粒体外膜会先于内膜破裂,C错误;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其内含有有糖类、无机盐、蛋白质色素等,D错误。‎ ‎9. 下列有关“骨架或支架”叙述错误的是 A. 所有生物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B.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 C.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D. DNA分子中的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答案】D ‎【解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A正确;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B正确;每一个单体都是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C正确;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D错误。‎ ‎10. 下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B、D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a—e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a和e代表主动运输,均由ATP水解供能 B. 在a—e的五种方式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b、c、d C. 若图示为肝细胞膜,则尿素的运输方向是Ⅱ→Ⅰ D. 若图示为红细胞膜,则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为d ‎【答案】A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a和e代表的物质都是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能量,因此是主动运输,但由图示信息不能得出消耗的能量均由ATP水解提供,A错误;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b过程所示的物质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为自由扩散,c、d过程所示的物质,都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是协助扩散,B正确;D为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表面,据此可知Ⅰ是细胞的外侧,肝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尿素的运输方向是Ⅱ→Ⅰ,C正确;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与图中的d过程相符,D正确。‎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情况,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识图辨别能力,难度稍大。解决此类问题,要明确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这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从物质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几方面考虑。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1. 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可以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和叶绿体中的色素 ‎ ‎②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用到的科学方法是假说演绎法 ‎③橙色的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在鉴定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变成灰绿色 ‎④“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若细胞呈长方形,则细胞不分裂 ‎⑤西瓜汁与斐林试剂混合并水浴加热,呈现砖红色可证明西瓜汁中含有还原糖 ‎⑥真核细胞用吡罗红染色,细胞核、质均呈红色,说明细胞核、质中都分布有大量RNA A. ①②⑤⑥ B. ②④⑤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⑤‎ ‎【答案】A ‎【解析】可以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但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应采用纸层析法,①错误;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用到的科学方法是类比推理,②错误;橙色的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③正确;“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若细胞呈长方形,则为伸长区细胞,该细胞不分裂,④正确;西瓜汁具有颜色,会对还原糖与斐林试剂混合并水浴加热后呈现的砖红色产生干扰,不适宜作为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材料,⑤错误;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 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真核细胞用吡罗红染色,细胞质呈红色,说明细胞质中分布有大量RNA,⑥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均错误。‎ ‎12. 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溶酶体内的水解酶不需要通过高尔基体形成囊泡运输 B. 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时一般不宜选用过氧化氢酶 C.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产生的ATP都能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D. 一分子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可形成大肠杆菌遗传物质的单体 ‎【答案】B ‎【解析】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在核糖体中合成,需要通过高尔基体形成囊泡运输,A错误;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时,自变量是不同温度,过氧化氢酶催化的过氧化氢在自然条件下可以缓慢分解,加热可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对实验结果有干扰,因此一般不宜选用过氧化氢酶,B正确;线粒体中产生的ATP能用于除了三碳化合物还原以外的各项生命活动,叶绿体中产生的ATP一般用于三碳化合物还原,C错误;一分子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余下的部分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是基本单位之一,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NA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D错误。‎ ‎13. 下列关于科学史的叙述,有几项正确 ‎①魏尔肖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他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②鲁宾和卡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③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证明了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A. 0项 B. 项 C. 2项 D. 3项 ‎【答案】D ‎【解析】魏尔肖提出的“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对细胞学说进行的补充,①正确;美国的鲁宾和卡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用18O分别标记C02和H2O,一组植物提供C1802和H2O,另一组植物提供C02和H218O,分析两组植物释放的O2,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②正确;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恩格尔曼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黑暗、无空气的环境中,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的部位集中,如果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证明了O2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③正确。综上所述,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本题借助科学发展史进行考查,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14. 下图表示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①②③④都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 B. 反应①和反应②都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C. 酿酒过程中,需要一直密闭从而让酵母菌进行①③过程来产生更多的酒精 D. 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若细胞呼吸消耗的能源物质是脂肪,则呼吸熵(C02产生量和02消耗量的比值)小于1‎ ‎【答案】D ‎【解析】过程①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过程②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过程③④均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所以反应①②④都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A错误;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因此反应②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B错误;酿酒过程的早期需通入无菌空气,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快速繁殖,以增加酵母菌的数量,当酵母菌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需密闭,以进行①③所示的无氧呼吸过程来产生更多的酒精,C错误;脂肪和糖类的组成元素都是C、H、O,但脂肪中氢的含量远远高于糖类,氧的含量远远低于糖类,故相同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的耗氧量多于糖类,可见,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若细胞呼吸消耗的能源物质是脂肪,则呼吸熵(C02产生量和02消耗量的比值)小于1,D正确。‎ ‎【点睛】正确解答此类问题需要熟记并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并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和糖类与脂肪建立联系。‎ ‎15. 真核生物的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共同点不包括 A. 进行的主要场所均具有双层膜结构 B. 都有水参与了反应,最终都释放出了能量 C. 温度、水分、CO2浓度等环境条件均可影响两者的进行 D. 都有能量的转变,且均在增大了膜面积的结构上合成了ATP ‎【答案】B ‎【解析】线粒体和叶绿体均为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A正确;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都有水参与了反应,但有氧呼吸最终释放出了能量,光合作用最终储存了能量,B错误;水分和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水分既是有氧呼吸的反应物也是生成物,CO2是有氧呼吸的生成物之一,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均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所以温度、水分、CO2浓度等环境条件均可影响两者的进行,C正确;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成基粒来增大膜面积,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来增大膜面积,光合作用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在类囊体薄膜上会有ATP的生成,有氧呼吸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线粒体内膜上会合成大量ATP,D正确。‎ ‎16.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能量转换的重要细胞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图二甲状态时,可以发生图一中afgh过程 B. 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是由类囊体移向叶绿体基质 C. 如果在图二的乙点突然停止光照,叶绿体内C3化合物的含量下降 D. 图二中乙→丙段时,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强,丁点后限制因素可能为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答案】C ‎【解析】在图二甲状态,光照强度为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此时O2从大气进入线粒体,产生的CO2从线粒体释放到大气中,可以发生图一中afgh过程,A正确;在光合作用中,ATP 产生于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光反应阶段,用于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阶段中的三碳化合物还原,所以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是由类囊体移向叶绿体基质,B正确;如果在图二的乙点突然停止光照,则光反应立即停止,不再有ATP和H]的生成,导致暗反应中C3的还原受阻,不在消耗C3,而短时间内CO2和五碳化合物结合继续形成C3,所叶绿体内C3化合物的含量上升,C错误;图二中乙→丙段,CO2吸收相对值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丁点后CO2吸收相对值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限制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而可能为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D正确。‎ ‎17. 凋亡抑制基因存活素(survivin)的表达是肝癌发生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实验分析表明,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小鼠原发性肝癌中,survivin表达升高。下列关于survivin基因的表达情况,叙述错误的是 A. 抑制该基因的表达,可促进癌细胞的凋亡 B. 该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癌变程度呈正相关 C. 该基因表达加强,细胞凋亡加强 D. 该基因表达水平高低,可通过检测survivin mRNA来体现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凋亡抑制基因存活素(survivin)的表达是肝癌发生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可推知:该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癌变程度呈正相关,抑制该基因的表达,可促进癌细胞的凋亡,A、B正确;该基因表达加强,肝癌发生程度加强,C错误;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的产物是mRNA,所以该基因表达水平高低,可通过检测survivin mRNA来体现,D正确。‎ ‎【点睛】本题是一道信息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将“新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围绕“凋亡抑制基因存活素(survivin)的表达是肝癌发生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这一新信息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基因表达、细胞癌变”等知识分析展开联想,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18. 科学家用32P的磷酸盐作为标记物浸泡蚕豆幼苗,追踪蚕豆根尖细胞分裂情况,得到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数据如右,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蚕豆根尖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可以用A→C表示 B. 用32P的磷酸盐作为标记物,主要是标记蚕豆幼苗细胞中的蛋白质和DNA C. A→B时期内染色体数量与DNA数量的比值为1:2‎ D. 图中可用来表示细胞间期的为B→C和D→E,此时期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答案】D ‎【解析】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是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且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最长,据此可知:蚕豆根尖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可以用B→D或 D→F表示,A错误;DNA是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种,有的蛋白质还含有S等元素,所以用32P的磷酸盐作为标记物,主要是标记蚕豆幼苗细胞中的DNA,B错误;A→B表示分裂期,在分裂期的前期和中期,染色体数量与DNA数量的比值为1:2,在分裂期的后期和末期,染色体数量与DNA数量的比值为1:1,C错误;图中B→C和D→E均表示分裂间期,此时期细胞有适度的生长,D正确。‎ ‎【点睛】此类问题常以概念图或模式图为载体进行考查。解答时需抓住问题的实质:一个细胞周期是从分裂间期开始、结束于分裂期,且分裂间期经历时间要大于分裂期;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不同。据此结合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图示分析即可准确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19. 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 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B. 解离和制片过程都可以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C. 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一个细胞内染色体在各个时期的连续变化 D. 通过统计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的数量,可以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答案】C ‎【解析】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正确;解离时用药液(盐酸和酒精)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制片时用拇指轻压载玻片等措施,都可以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B正确;在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因此在高倍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一个细胞内染色体在各个时期的连续变化,C错误;细胞的数量与其所处分裂时期持续的时间长短呈正相关,所以通过统计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的数量,可以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理解“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并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20. 下图为某动物体内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细胞可以由乙细胞分裂产生 B. 若该生物为雌性动物,则不可能存在丙细胞的分裂方式 C. 若该生物为雄性动物,不考虑交叉互换,则丙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相同 D. 甲和乙细胞中都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丙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B ‎.....................‎ ‎21.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遗传学的两大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上是成对存在的”是假说的关键内容 B. 为了验证做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了正反交实验 C. 孟德尔设计的验证实验可用于检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 D.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包括“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结果”‎ ‎【答案】C ‎【解析】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是假说的关键内容,A错误;为了验证做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B错误;孟德尔设计的验证实验(测交实验)可用于检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C正确;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不包括“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结果”,D错误。‎ ‎22. 人类的血型受到3个复等位基因IA、IB、i控制,A血型的基因型有IAIA、IAi,B血型的基因型有 IBIB、IBi,AB血型的基因型为IAIB,0血型的基因型为ii。两个家系成员的性状表现如下图,Ⅱ-3和Ⅱ-5均为AB血型Ⅱ-4和Ⅱ-6均为O血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血型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B. Ⅲ-1表现A血型的概率为1/2‎ C. Ⅰ-5个体有2种可能的血型 D. 若Ⅲ-1与Ⅲ-2婚配,所生的孩子为AB血型的概率为1/8‎ ‎【答案】C ‎【解析】血型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A正确;Ⅱ-3为AB型,其基因型为IAIB,Ⅱ-4为0型,其基因型为ii,二者所生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IAi∶IBi=1∶1,因此Ⅲ-1表现A血型(IAi)的概率为1/2,B正确;Ⅱ-5为AB型,其基因型为IAIB,据此可推知:Ⅰ-5个体有3种可能的血型,即A型或B型或AB型,C错误;依题意可推知:Ⅲ-1的基因型为1/2IAi、1/2IBi,Ⅲ-2的基因型也为1/2IAi、1/2IBi,二者婚配,所生的孩子为AB血型的概率为1/4IA×1/4IB+1/4IB×1/4IA=1/8,D正确。‎ ‎23. 某种生物的黑色素产生如图1所示需要3类基因参与,图2表示某个生物正常个体的体细胞部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现有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杂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子代中与图2中所示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8‎ B. 子代中表现为黑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9/16‎ C. 酶1、酶2和酶3的合成既受到基因的控制,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D. 若物质乙表现为黄色,则子代中黄色个体所占的比例是3/16‎ ‎【答案】C ‎【解析】图2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与AabbCc的个体杂交,‎ 子代中与图2中所示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Aa×1/2bb=1/4,A错误;子代中表现为黑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4A_×1/2bb×3/4C_=9/32,B错误;酶1、酶2和酶3的合成既受到基因的控制,也受到环境的影响,C正确;若物质乙表现为黄色,则黄色个体为A_bbcc,所以子代中黄色个体所占的比例是3/4A_×1/2bb×1/4cc=3/32,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由图1准确定位黑色个体为A_bbC_,若物质乙表现为黄色,则黄色个体为A_bbcc,据此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的思路:先将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与AabbCc的个体杂交转化Aa自交、Bb和bb测交和Cc自交,分别求出它们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组。‎ ‎24. 已知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蚕体色正常基因(T)与油质透明基因(t)是位于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结茧白色(H)与结茧黄色(h)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现用正常体色结茧白色雄性与油质透明结茧黄色雌性杂交得到F1,F1只有一种表现型。让F1自由交配得到F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亲本雄性家蚕的基因型为HHZTZT B. F1表现型为正常体色结茧白色 C. F2中表现型与F1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16‎ D. 雄性亲本产生ZT配子的比例比雌性亲本大 ‎【答案】C ‎【解析】正常体色结茧白色雄性(H_ZTZ_)与油质透明结茧黄色雌性(hhZtW)杂交得到的F1只有一种表现型,说明亲本雄性家蚕的基因型为HHZTZT,F1的基因型为HhZTZt和HhZTW,因此F1表现型为正常体色结茧白色,A、B正确;让F1自由交配得到F2,F2中表现型与F1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3/4H_×3/4(ZTZT+ZTZt+ZTW)=9/16,C错误;综上分析,雄性亲本产生ZT配子的比例为100%,雌性亲本产生ZT配子的比例为零,D正确。‎ ‎25. 某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为XY型。其叶型有宽卵型和倒卵型两种,受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纯种植株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 ‎ 实验1:宽卵型♀×倒卵型♂→子代雌株全为宽卵型,雄株全为宽卵型 实验2:倒卵型♀×宽卵型♂→子代雌株全为宽卵型,雄株全为倒卵型 ‎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实验1、2子代中的雌性植株基因型相同 B. 实验2结果说明控制叶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C. 仅根据实验2无法判断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 D. 实验1子代雌雄杂交的后代不出现雌性倒卵型植株 ‎【答案】C ‎【解析】实验1:宽卵型♀与倒卵型♂杂交,子代均为宽卵型,说明宽卵型对倒卵型为显性性状;实验2: 纯种的倒卵型♀与宽卵型♂杂交,子代雌株与父本相同,全为宽卵型,雄株与母本相同,全为倒卵型,说明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宽卵型对倒卵型为显性性状,B正确,C错误;若相关的基因用B、b表示,实验1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子代雌雄株的基因型依次为XBXb、XBY,实验2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XBY,子代雌雄株的基因型依次为XBXb、XbY,即实验1、2子代中的雌性植株基因型相同,A正确;实验1子代雌(XBXb)雄(XBY)杂交的后代雌株的基因型为XBXB、XBXb,不会出现雌性倒卵型植株,D正确。‎ 二、填空题 ‎26. 某同学设计实验探究影响人体蛋白酶活性的因素,实验记录如下:‎ 组别 A B C D E 实验处理 ‎1块1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等量酶溶液 实验温度 ‎25℃‎ 酶溶液的pH ‎1‎ ‎2‎ ‎3‎ ‎4‎ ‎5‎ 蛋白块消失的时间(min)‎ ‎13‎ ‎9‎ ‎11‎ ‎45‎ ‎>60‎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2)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3)请用2种方法改进实验,使实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方法1____________;‎ 方法2____________。‎ ‎(4)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还应对实验进行什么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酶溶液的pH (2). 蛋白酶的活性(或蛋白块消失的时间) (3). 酶的活性越强,蛋白质消失时间越短 (4). 适当提高温度以增加酶的催化活性 (5). 提高酶的浓度(或将蛋白块切小些,以增加蛋白酶和蛋白质的接触面积等) (6). ‎ 对照实验(不加酶)‎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意和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准确定位实验目的(探究不同pH对人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再结合表中呈现的实验处理及结果(蛋白块消失的时间)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进而围绕酶的特性及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知识对相关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分析表中信息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pH对人体蛋白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酶溶液的pH,因变量是蛋白酶的活性(或蛋白块消失的时间)。‎ ‎(2)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酶的活性越强,酶促反应速率越快,蛋白质消失时间越短。‎ ‎(3)酶分子只有与底物分子结合才能行驶催化功能,而且酶的活性还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欲使实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其措施有:①适当提高温度以增加酶的催化活性;②提高酶的浓度;③将蛋白块切小些,以增加蛋白酶和蛋白质的接触面积等。‎ ‎(5) 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还应设计一组对不加酶的对照实验。‎ ‎27. 图1表示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a〜d代表不同的物质,I〜V为不同的过程,图2为测定 某植物光合速率和细胞呼吸速率的实验装置,请回答:‎ ‎(1)图1中,物质b在___________结构中发生反应,过程Ⅱ产生的三碳化合物反应时需要过程Ⅰ提供的物质是___________。若2,4-二硝基苯对过程Ⅲ物质变化无影响,但使该过程所释放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表明该物质使分布在_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上的酶无法催化ATP合成。‎ ‎(2)图1中,若突然降低环境中b的浓度,则细胞中C5的含量变化为___________。低温叶片光合速率降低,则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 ‎(3)为探究绿光是否影响植物幼苗的叶绿素含量选取分别在___________条件下培养的同种植物幼苗同一部位的叶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最终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图2装置测定光合速率和细胞呼吸速率。25℃条件下,有光源时光照强度适宜,且 实验开始时有色液滴在毛细刻度管的位置是2mL。每个实验中活的植物幼苗组和消毒处理的死亡的植物幼苗组分别为1组2组。‎ 实验一:光照条件下,30分钟后,1组有色液体刻度为8mL,2组有色液体刻度为3mL。‎ 实验二:黑暗条件下,30分钟后,1组有色液体刻度为0mL,2组有色液体刻度为1mL。‎ 则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X溶液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实验二的2组刻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植物幼苗该实验条件下实际光合速率为___________mL/h。‎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H]和ATP (3). 线粒体内膜 (4). 升高 (5). 低温降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或低温降低了叶绿素的含量) (6). 白光(或自然光)、绿光 (7). 滤纸条上叶绿素a、b色素带的宽窄(或滤纸条上叶绿素a、b色素带颜色深浅) (8). NaHC03溶液(或C02缓冲液)、NaOH溶液 (9). 环境物理因素(如温度变化等)对实验的影响 (10). 12‎ ‎【解析】试题分析:理清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等相关知识,据此明辨图1中a〜d代表不同的物质,I〜V所示不同的过程,围绕题意对(1)至(2)题进行解答。由题意准确把握实验目的并以“图2装置呈现的信息”为切入点,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围绕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对(3)至(4)题进行解答。‎ ‎(1)图1的物质b所示的CO2是光合作用Ⅱ]暗反应的原料,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过程Ⅱ产生的三碳化合物反应时需要过程Ⅰ]光反应提供H]和ATP。Ⅲ表示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若2,4-二硝基苯对过程Ⅲ的物质变化无影响,但使该过程所释放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表明该物质使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的酶无法催化ATP合成。‎ ‎(2)图1中,若突然降低环境中b所示的CO2浓度,则导致CO2与C5结合生成C3的CO2固定过程减弱,C3被还原生成C5的过程仍在继续,所以细胞中C5的含量将升高。低温会降低酶的活性,叶绿素在低温条件下易被分解,因此低温导致叶片光合速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低温降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或低温降低了叶绿素的含量)。‎ ‎(3)探究绿光是否影响植物幼苗的叶绿素含量,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对照原则,实验组的幼苗应给予绿光照射,对照组的幼苗应给予白光(或自然光)照射,相同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选取分别在白光(或自然光)、绿光条件下培养的同种植物幼苗同一部位的叶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最终观察滤纸条上叶绿素a、b色素带的宽窄(或滤纸条上叶绿素a、b色素带颜色深浅)。‎ ‎(4)‎ ‎ 实验一:光照条件下,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测定的应是净光合速率,而净光合速率的大小应以O2的释放量表示(即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是由试管内O2的变化量引起),因此实验过程中应维持CO2浓度的相对稳定,装置中的X溶液应是NaHC03溶液(或C02缓冲液)。实验二:黑暗条件下,测定的应是呼吸速率,为了避免呼吸产物CO2的干扰,装置中的X溶液应是NaOH溶液。两种实验的2组均为对照组,对照组刻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环境物理因素(如温度变化等)对实验的影响。由题意和实验一、二的结果推知:该植物幼苗在该实验条件下净光合速率为8-2-(3-1)] ×2=10mL/h,呼吸速率为(2-1)×2=2mL/h,所以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0+2=12mL/h。‎ ‎28. 下图分别表示某二倍体生物体内细胞增殖过程中,某指标的数量变化曲线和细胞分裂图(仅反映出部分染色体的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细胞处于_________时期,图①的前一时期是________,此时期细胞内的物质变化是_________。图①细胞的下一时期是上图中哪个细胞___________。‎ ‎(2)图③和图④细胞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③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图④细胞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图⑦中的___________段变化相同。‎ ‎(3)上图细胞与图⑦中BC段相符有___________。性激素能促进上图中哪些细胞的形成?___________。‎ ‎(4)若图⑦纵坐标是细胞周期中细胞核的DNA数,则上图中哪个细胞的DNA含量与图⑦中的DE段的相等?___________。‎ ‎【答案】 (1).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2). 细胞间期 (3). 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 图③ (5). 图③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而图④细胞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6). 次级精母细胞 (7). CD (8). ①③⑤⑥ (9). ①②③⑥ (10). 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围绕图①至⑥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特点和行为变化等信息、图⑦曲线的变化趋势和横纵坐标的含义,明辨①至⑥细胞所示的细胞分裂过程及所处细胞分裂时期,准确判断图⑦曲线的各段形成的原因及其所对应的细胞分裂时期,进而围绕题意对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图①细胞有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其前一时期为细胞间期,间期细胞内的物质变化是: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图③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此图①细胞的下一时期是图③所示的细胞。‎ ‎(2)图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为: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图④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图③的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为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图⑦中的CD段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由2减少至1,说明发生了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与图④细胞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 ‎ ‎(3)图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②为减数分裂最终形成的子细胞,③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⑤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⑦中BC段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说明存在染色单体,与①③⑤⑥细胞相符。性激素可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而生殖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的方式形成,因此性激素能促进①②③⑥细胞的形成。‎ ‎(4)若图⑦纵坐标是细胞周期中细胞核的DNA数,则图⑦中的DE段表示有丝分裂结果形成的体细胞,而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含有的核DNA数与体细胞相同,即上图中⑥细胞的DNA含量与图⑦中的DE段的相等。‎ ‎29. 某植物花色色素形成与基因的关系如图1,该植物两对等位基因与染色体关系如图2。请根据听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和图2可知,开红花雌性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种,图2中植物与开黄花植株大量杂交,若得到的子代只出现两种花色,则该黄花植株基因型为_________;若得到的子代出现三种花色,那么子代雌性植株中开红花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2)若该植物正常植株均为圆形叶纯合体,利用种子进行辐射诱变处理后单独隔离种植,出现了一株椭圆形叶突变雌株。若该性状是由于某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的,则:‎ ‎①突变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则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该突变发生在Z染色体上,请设计杂交实验判断显性性状是圆形叶还是椭圆形叶。‎ Ⅰ.实验设计思路:取该椭圆形叶突变雌株与_________杂交,统计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Ⅱ.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子一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圆形叶为显性性状;‎ 若子一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椭圆形叶为显性性状。‎ ‎【答案】 (1). 2 (2). bbZAZA (3). 1/4 (4). 椭圆形叶 (5). 正常圆形叶雄株 (6). 无论雌雄都表现为圆形叶 (7). 雄性都为椭圆形叶,雌性都为圆形叶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2信息准确定位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A、a基因的遗传表现为伴性遗传;以图1信息为切入点,准确地将各表现型改写成基因型填空的形式(红花为B_ZAZ_、B_ZAW,黄花为bbZAZ_、bbZAW,白花为bbZaZa、bbZaW、B_ZaZa、B_ZaW),在此基础上,围绕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知识对(1)题进行解答。解答(2)题,需以题意“一株椭圆形叶突变雌株的出现是由于辐射诱变处理圆形叶纯合体导致的”和“该性状是由于某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为切入点,依据突变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围绕遗传规律的知识分别进行分析判断。‎ ‎(1)依题意与图示分析可知:开红花雌性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即BBZAW和BbZAW。图2所示为雌性植株的基因型为BbZAW,开黄花的雄植株的基因型为bbZAZA或bbZAZa,二者杂交,若得到的子代只出现两种花色,说明该黄花植株为纯合子,其基因型为bbZAZA。若得到的子代出现三种花色,说明该黄花植株的基因型为bbZAZa,那么子代雌性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ZAW∶bbZAW∶BbZaW∶bbZaW=1∶1∶1∶1,即开红花个体(BbZAW)所占比例为1/4 。‎ ‎(2)已知正常植株均为圆形叶纯合体,利用种子进行辐射诱变处理后获得的椭圆形叶突变性状是由于某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发生突变而产生的。‎ ‎①若突变发生在常染色体上,则该突变为显性突变,椭圆形叶是显性性状。‎ ‎②若该突变发生在Z染色体上(设相关基因用R和r表示),可取该椭圆形叶突变雌株与正常圆形叶雄株杂交,统计子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圆形叶为显性性状,则该椭圆形叶突变雌株的基因型为ZrW,正常圆形叶雄株的基因型为ZRZR,子代的基因型为ZRZr、ZRW,无论雌雄都表现为圆形叶;若椭圆形叶为显性性状,则该椭圆形叶突变雌株的基因型为ZRW,正常圆形叶雄株的基因型为ZrZr,子代的基因型为ZRZr、ZrW,雄性都为椭圆形叶,雌性都为圆形叶。‎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