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一中2018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卷(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江西九江一中2018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卷(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九江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1.5×32=48分)‎ ‎1.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材料主要表明西周(  )‎ A.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          B.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 C.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          D.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 ‎2.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项)中提到:“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之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知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籍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现象,由此推断(  )‎ A.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           B.统治者实行了新的选官制度 C.氏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          D.统治者被迫重用庶族地主 ‎3.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               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 ‎4.隆庆三年(1569),大学士高拱上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皇帝革除宿弊。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业的作用。明代中后期,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这些史事折射出(  )‎ A.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B.商业贸易繁荣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 C.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       D.商业空前发达影响了士大夫的认知 ‎5.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盐商妇》有如下描述:“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材料中白居易所描述的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唐中央政府财政十分困难           B.盐铁尚书执行政策不力 C.州县的盐利比中央政府少           D.州县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6.“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 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按品秋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瓦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之礼(  )‎ A.形成于西周时期                                    B.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C.体现统治者重农抑商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7.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评述雅典民主时指出:“我们很难相信由一年召开40次、每次仅有几个小时的超过6000人的公民大会来制定一般政策是有效率的。温和的理性怀疑就能表明这种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和提议权的公民大会将很快就会蜕变为暴动。”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公民大会不能体现公民诉求        B.参政公民素质普遍低下 C.雅典民主实为“僭主政治”        D.民主政治潜伏着危机 ‎8.1820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人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南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人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州目的在于(  )‎ A.消除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B.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C.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9.据史料记载,1839年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种现象反映出(  )‎ A.中国人的封闭愚昧             B.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C.对英作战指挥失误             D.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 ‎10.陈旭麓说:“近代经济改组的过程,来自西方的轮船火车夺走了船夫、纤夫、脚夫、水手、店员的饭碗。据估计,1900年前后,仅北京周边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4万人以上。”据此分析,义和团运动(  )‎ A.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反洋教斗争激化的结果 B.蕴含着以“争权利”为诉求的反抗意识 C.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 D.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 ‎11.陈旭麓指出:“由传统意识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在震荡中的解体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颜和谀态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在她身上,民族战争的失败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这一论述(  )‎ A.表明了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的态度    B.表现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的反应 C.反映了《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现实    D.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后政府的心态 ‎12.沈从文在《辛亥革命的一课》中指出:“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 A.中国军事制度仅发生一定改变       B.中国社会没有出现丝毫的变化 C.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       D.从专制到民主不可能一蹴而就 ‎13.1919年,上海《申报》刊登了《青岛问题之外论》(1月5月)、《巴黎会议之中国问题》(‎2月4日)、《中日青岛问题之紧急》(‎5月3日)、《青岛问题警讯志》(‎5月6日)、《都人对青岛问题之奋起》(‎5月7日)、《巴黎中国代表之抗议》(‎5月16日)等一系列报道。这些报道(  )‎ A.直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B.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和约签字 C.促进了中日外交争端解决          D.有助于读者了解山东问题进展 ‎14.1927年11月,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指出:“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在现时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一、反革命的统治能相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如土地问题、劳资问题等);二、反革命的统治能够逐渐稳定;三、革命的群众溃散而消沉。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这一认识的提出(  )‎ A.结束了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B.加速了国共武装对峙阶段的到来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D.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供了依据 ‎15.据张国焘《我的回忆》一书中记载: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肯定西安亊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并说在张学良左右和他的军队里暗藏着日本间谍,利用了张的野心,制造了中国的混乱……。对苏联的立场现解正确的是(  )‎ A.认为西安事变是日本间谍所为        B.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 C.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        D.敦促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6.“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明确指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它殖民地的侵略行为,提出只有劳苦大众自己的军队,才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号召东北军不投降、不缴械、带枪到农村去,发动游击战争。这一《宣言》(  ) ‎ ‎①鲜明地反映了中共对待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态度 ‎ ‎②迅速准确地揭露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本质 ‎ ‎③具体地提出了反抗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策略 ‎ ‎④表明中共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1932年《浙江教育行政周刊》刊登《小学中高年级东北事件教学大纲》,提出了各学科在处理同一国耻事件时,结合学科特点各有侧重(部分如下表)这反映出当时(  ) ‎ 科目 ‎ 内容 ‎ 社会 ‎ 事件本体之研究:东北研究、东北事件之原因近果、抗救方案 ‎ 国语 ‎ 读:东北枪声、被压迫者的呼声等 ‎ 算术 ‎ 事件损失方面的计算:建筑物的损失、工商业等 ‎ 音乐 ‎ 国耻歌、义勇军歌等 ‎ A.教育界要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愿望强烈B.国民政府为全面抗战进行舆论准备 C.国耻教育始终是近代学校教育的主题D.学校教育对民族精神和责任的重视 ‎18.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满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  )‎ A.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        B.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 C.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D.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 ‎19.据普鲁塔克所记,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比之马其顿方阵的成功更为持久。这说明了(  )‎ A.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个失败者 ‎ B.希腊城邦几乎征服了马其顿帝国全境 C.文化上落后的蛮族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帝国 ‎ D.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散 ‎20.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衙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这种安排(  ) ‎ 时间 ‎ 总署大臣人数 ‎ 军机大臣人数 ‎ 其中总署大人兼任军机大臣人数 ‎ ‎1861—1868年 ‎ ‎7 ‎ ‎5 ‎ ‎3 ‎ ‎1869—1875年 ‎ ‎10 ‎ ‎5 ‎ ‎4 ‎ ‎1876—1881年 ‎ ‎12 ‎ ‎5 ‎ ‎5 ‎ ‎1882—1884年 ‎ ‎12 ‎ ‎6 ‎ ‎4 ‎ A.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C.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        D.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 ‎21.下面为李文冶引用清末1888年5个地区的实地调查,计算出的雇工经营与土地出租的收益比较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 ‎ 地区 ‎ 土地出租收益/雇工经营收益 ‎ 江苏南部 ‎ ‎1.34 ‎ 浙江杭州 ‎ ‎2.79 ‎ 广东汕头 ‎ ‎1.56 ‎ 湖北广济 ‎ ‎2.05 ‎ 山东莱州 ‎ ‎0.83 ‎ A.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农业经营的资本主义化加剧         D.南方的土地比北方更加市场化 ‎22.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C.此时的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D.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23.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由此表明当时(  )‎ A.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           B.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 C.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           D.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 ‎24.1921年5月,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主义作斗争;10月,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于经济管理形式的战略退却;12月又明确粮食税代替余量收集制是经济政策的实质。这说明(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反复和不确定性 B.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质有多维阐述 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 D.新经济政策造成了苏俄内部的思想混乱 ‎25.下面图表是八十年代英国家庭税前税后的收入表 ‎ 表5:英国不同收入的四口之家税前税后收入变化表(1983/84年度)(单位:英镑) ‎ 月收入(四口之家) ‎ ‎50.00 ‎ ‎80.00 ‎ ‎100.00 ‎ ‎130.00 ‎ ‎200.00 ‎ 儿童津贴 ‎ ‎13.00 ‎ ‎13.00 ‎ ‎13.00 ‎ ‎13.00 ‎ ‎13.00 ‎ 房屋津贴 ‎ ‎22.55 ‎ ‎17.60 ‎ ‎13.89 ‎ ‎8.29 ‎ ‎0.00 ‎ 家庭收入补助 ‎ ‎22.50 ‎ ‎7.50 ‎ ‎0.00 ‎ ‎0.00 ‎ ‎0.00 ‎ 学校免费午餐 ‎ ‎5.00 ‎ ‎5.00 ‎ ‎0.00 ‎ ‎0.00 ‎ ‎0.00 ‎ 纳税 ‎ ‎0.00 ‎ ‎-7.88 ‎ ‎-13.88 ‎ ‎-19.88 ‎ ‎-43.83 ‎ 国民保险 ‎ ‎-4.50 ‎ ‎-7.20 ‎ ‎-9.00 ‎ ‎-10.80 ‎ ‎-18.00 ‎ 实际收入 ‎ ‎108.55 ‎ ‎108.00 ‎ ‎104.01 ‎ ‎110.61 ‎ ‎151.12 ‎ 资料陈晓律著:《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第202页:杨祖公著:《西欧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人事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页。 ‎ 这种情况(  )‎ A.使英国贫富差距变得极为微小 B.导致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C .使每个家庭都能充分享有福利制度带来的好处 D.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6.‎1937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国民政府(  )‎ A.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B.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 C.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D.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 ‎27.‎‎1946年2月9日 ‎,斯大林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发表演讲,强调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有优越性;资本主义存在就等于战争,资本体系包藏着总危机和军事冲突,战争不可避免,苏联人民要应对战争准备。这次讲话在欧美国家引发强烈震荡。斯大林的讲话(  )‎ A.是对英美冷战政策的反击          B.不利于战后国际关系的缓和 C.为组建华约集团制造舆论          D.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破裂 ‎28.美国公众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分三个阶段:南京大屠杀刚刚发生时,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向世界各地报道了日军的暴行,激起了美国人民强烈的反日情绪。冷战开始后(50年代起),南京大屠杀神秘地从美国国民的视野中消失了几十年。……这表明(  )‎ A.美国政府希望民众珍惜和平局面        B.美国敌视苏联的结果 C.美国采取了孤立中国的政策          D.政治导向影响了舆论宣传 ‎29.“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30. ‎ 表2 新中国“一五”期间主要能源产量表 ‎ 项目 ‎ ‎1952 年 ‎ ‎1957 年 ‎ 增长率% ‎ 原煤(万吨) ‎ ‎6649 ‎ ‎13000 ‎ ‎96 ‎ 原油(万吨) ‎ ‎43.6 ‎ ‎146 ‎ ‎235 ‎ 钢(万吨) ‎ ‎135 ‎ ‎535 ‎ ‎296 ‎ 生铁(万吨) ‎ ‎193 ‎ ‎594 ‎ ‎208 ‎ 布(亿米) ‎ ‎38.3 ‎ ‎50.5 ‎ ‎32 ‎ 纱(万吨) ‎ ‎65.6 ‎ ‎84.4 ‎ ‎28 ‎ 此表说明(  )‎ A.大跃进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B.投资规模决定了主要能源的效益 C.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D.我国工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局面 ‎31.1980年,深圳蛇口工业园区主任袁庚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议论“蛇口宣扬拜金主义”、“袁庚要人钱还要人命”。1984年该口号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和赞许,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准则。这种变化反映了(  )‎ A.领导人的决策决定了社会意识       B.“左”倾思想仍占据社会主流 C.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的关键      D.认识的提高具有长期性、过程性 ‎32.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说明“上海精神”(  )‎ A.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B.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宗旨 C.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D.促进了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 二、材料阅读题 ‎33.(25分)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宋元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之民谚,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民谚也变为“湖广熟,天下足”。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 材料二 一位外国人在考察了湖北地区种植情况以后说:是处播植,如所见小麦、油菜、蚕豆各种子,并不选择坚好肥硕之品,甚至杂有草种。其所用农具,颇欠精良。……所见棉花较美国远逊,其故殆由排种太密,不知选子,且地气嫌太湿、太冷、太酸。耕地之法似欠讲求,所用齿钯、锄、犁等具,均甚笨拙,翻土既不能深,碾土又不能细;所用耕牛大车,蹇缓无力。外国耕地多用马,中国马少,倘不能改用,宜用壮健之牛,或一犁双牛,较可得力。至农具尤亟应改制精良,庶几事半功倍。这种说法大致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 ‎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 材料三 ‎ 西南、西北各省的农业,1937年以前曾长期处于封闭和落后的状态。这些区域,在东南沿海农业主产区相继沦陷后,成了后方军民衣食所寄和易货偿债物资所出的根据地。国民政府颁布“九省荒地开垦计划”、“非常时期难民移垦规则”,组织开荒,促进省营、县营及民营垦殖,鼓励华侨从事垦殖。提倡扩种冬作物和夏季杂粮,推广双季稻、再生稻,限种烟草等。这些措施以法令的形式强制推行。如在“土地政策战时实施纲要”中规定:“土地之使用,应受国家之限制,政府并得依国计民生之需要,限定私有农地之耕作种类。”战时强制性推行农业技术措施对提高后方农村的土地利用率,改变沿袭已久的耕作习惯,增加粮食产量有直接的效益。 ‎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10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些问题对当时社会的影响。(8分) ‎ ‎(3)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对当时“西南、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进行解读。(7分)【要求:对历史材料进行深入地理解和阐释,史论结合,语句通顺,符合逻辑。】‎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料 ‎ 国民生产总值表(年增长率) (单位:%) ‎ 年份 ‎ 英国 ‎ 德国 ‎ 美国 ‎ ‎1880—1890年 ‎ ‎2.2% ‎ ‎2.9% ‎ ‎4.1% ‎ ‎1890—1900年 ‎ ‎3.4% ‎ ‎3.4% ‎ ‎3.8% ‎ ‎1900—1913年 ‎ ‎1.5% ‎ ‎3.0% ‎ ‎3.9% ‎ 世界制造业出口总额比重表(单位:%) ‎ ‎1880年 ‎ ‎40% ‎ ‎19.3% ‎ ‎2.8% ‎ ‎1899年 ‎ ‎32% ‎ ‎22.2% ‎ ‎11.2% ‎ ‎1913年 ‎ ‎29.9% ‎ ‎26.4% ‎ ‎12.6% ‎ ‎——据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制 ‎ 综合上述材料信息,自拟主题,结合世界史相关信息,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一 ‎ ‎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 ‎——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 ‎ 材料二 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革命。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推动力。 ‎ ‎——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9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二的观点。(6分)‎ 参考答案 ‎1-5BDBDA 6-10BDBBB 11-15CDDCD 16-20ABDDD 21-25BDBBD 26-30CBDAC 31-32CA ‎33.(1)特点:突破了单一的自给自足性质的经营格局;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商品性农业获得较大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6分) ‎ 影响: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手工业加工工业的增长;促进了传统农业结构的转型;顺应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趋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4分) ‎ ‎(2)问题:传统农业技术条件差,耕作方式落后。(4分) ‎ 影响:导致农业发展迟缓;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和沉沦。(4分,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 ‎(3)示例 ‎ 主题:西南、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对抗日战争的影响。(2分) ‎ 解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坚持和支持抗日战争,国民政府颁布法令,推进西南、西北地区的开发。开荒垦殖,限定农地耕作种类;推广粮食生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体现了中国人民共克时艰的抗战精神。(5分)‎ ‎34.评分说明: ‎ 一等(12~10分)(请给出角度的例子) ‎ ‎①观点明确;观点必须涵盖两则表格;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二等(9~5分) ‎ ‎①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 三等(4~0分) ‎ ‎①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 范例: ‎ 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运用是国家经济实力变化的重要因素 ‎ 论题: ‎ 论述:英国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新兴起的电气、化学、汽车等部门不敏感,长期停留在传统的工业部门中,如煤、铁、棉,工业创新不足,不重视科学研究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投资者大量资金投向殖民地,这是英国经济实力衰落的重要因素。反观美国、德国,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 革命的科技成果,推动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发展。 ‎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否采纳先进的科学技术,决定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变迁。‎ ‎35.(1)特点:考试内容中西结合;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4分) ‎ 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戊戌变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5分) ‎ ‎(2)观点: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革命。(1分) ‎ 简评:观点片面。(1分)废除科举制引发知识分子前途危机,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但该观点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4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