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 三 生 物(理)
第Ⅰ卷(选择题 共70分)
1.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2. 在细胞生命活动中,不可能发生的过程是
A.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分泌到胞外 B.m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C.老化受损的细胞器融入溶酶体中 D.O2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线粒体
3. 细胞代谢受酶的调节和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都是通过影响细胞内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
B. 代谢的终产物可反馈调节相关酶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度
C. 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酶的种类相同、数量不同,代谢不同
D. 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4.控制植物果实重量的三对等位基因E/e、F/f和H/h,对果实重量的作用相等,分别位于非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已知基因型为eeffhh的果实重120克,然后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就使果实增重15克。现在果树甲和乙杂交,甲的基因型为EEffhh,F1的果实重165克。则乙的基因型最可能是( )
A.eeFFHH B.Eeffhh C.eeFFhh D.eeffhh
5.家猫体色由X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黑猫,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黄猫,其他个体为玳瑁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玳瑁猫互交的后代中有25%雄性黄猫
B.玳瑁猫与黄猫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50%
C.为持续高效地繁育玳瑁猫,应逐代淘汰其他体色的猫
D.只有用黑猫和黄猫杂交,才能获得最大比例的玳瑁猫
6.孔雀鱼是一种常见的观赏鱼,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用“礼服”品种的雌鱼和雄鱼做亲本杂交,后代中雌鱼均表现为“礼服”性状;雄鱼表现为1/2“礼服”性状、1/2无“礼服”性状。若F1个体自由交配所得F2的性状表现型(雌“礼服”雌“无礼服”雄“礼服”雄“无礼服”)之比为( )
A.7:1:6:2 B.9:3:3:1 C.1:1:1:1 D.1:7:6:2
7.玉米表现型为A_C_R_的籽粒有色,其余均无色,每对基因独立遗传。一有色籽粒植株X分别与aaccRR、AAccrr、aaCCrr杂交,各获得50%、50%、25%的有色籽粒。X的基因型是( )
A.AaCcRR B.AACcRr C.AaCCRr D.AaCcRr
8.下列关于人工多倍体育种与单倍体育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无籽西瓜的培育使用的是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这种性状可以遗传
B.单倍体育种使用的也是人工诱导单倍体育种,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使单倍体的细胞进行复制时发生基因突变
C.单倍体育种和无籽西瓜的培育机理和过程是不同的
D.利用生长素处理西瓜幼苗不能获得四倍体西瓜幼苗
9.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将它转变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①AABB;②aB;③AaBBC;④AAaaBBBB,所用到的技术分别是( )
A.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花药离体培养、细胞融合
B.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C.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细胞融合、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
10.将某种植物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将③再做进一步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由③到④的育种过程依据的主要原理是基因突变
B.由⑤×⑥过程形成的⑧植株属于新物种
C.若③的基因型为AaBbdd,则⑩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
D.由⑦到⑨的过程会发生突变和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11.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是由其等位基因B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
B.基因B1和B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基因B1和B2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D.基因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或同一个配子中
12.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B.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20条染色体
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放射性60Co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13.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 ,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14.下列关于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
B.基因频率改变一定会导致新物种产生
C.染色体上某个基因的丢失属于基因突变
D.不同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上相同的密码子编码相同的氨基酸
1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捕食和被捕食有利于生物的共同进化
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同时出现
16.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糖尿病
17.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控到无关变量的要求,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水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18.右图是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B.图中甲表示胰岛B细胞,乙为胰岛A细胞,A为胰高血糖素,B为胰岛素
C.结构③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甲的分泌
D.血糖降低能直接刺激胰岛和肾上腺分泌相应激素
神经纤维
灵敏电流计
腓肠肌
①
②
19.下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20.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升高
B.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是体液调节,②位于垂体
C.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②位于大脑皮层
D.靶细胞接受激素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
21.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a产生的某种物质可影响动物的性行为
B.a与c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
C.c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
D.a、b、c中,c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小
22.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 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C. 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 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D. 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
23.有关生物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A.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稳定
C.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24.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免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25.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顶芽
B.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
C.顶端优势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顶芽和幼茎中生长素浓度一般保持在促进生长的范围
26.右图为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图中GA1、GA8、GA20、GA29 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A1 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若图中酶1或酶2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IAA,该植株茎内GA1的合成可恢复正常
B. 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
C. 对酶1 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该植株可恢复正常植株高度
D. 酶2 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较正常植株高
27.如图所示,图1表示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图2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如果图1中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n,则b处生长素的浓度为( )
A.0-m B.m-n C.n-i D.i-g
28.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A. B. C. D.
29.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食物网可使( )
A.每种生物都能将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B.每种生物都限定在一条食物链的固定位置上
C.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连接成复杂的营养关系 D.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
30.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31.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
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32.下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
C.若此图表示酵母菌生长曲线,则在ab时期由于食物和空间充裕,种群增长率最大
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趋于0
33.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3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蛇处于最高营养级,该营养级所含的能量最少 B.图中全部生物称为生物群落
C.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至少是流入黄雀体内能量的125倍 D.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
3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高三生物答题卷
(请将选择题涂在机读答题卡)
第Ⅱ卷(简答题 共30分)
36.Ⅰ. (5分)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_________________,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10分) 20世纪之前,生物学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系统调节的。法国学者沃泰默对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做了系列经典实验:①稀盐酸→上段小肠(二十指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稀盐酸→注射狗的静脉中→胰腺不分泌胰液;③稀盐酸→上段小肠肠腔(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留下血管)→胰腺分泌胰液。
在沃泰默的实验设计中,①的作用是________。比较①和②的实验,说明稀盐酸_________ ___________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比较①和③实验,自变量为____________。三组实验中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由于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________________被破坏,根据实验结果,这应该是除了神经调节以外的其他调节方式,但沃泰默固执地认为,胰腺分泌胰液仍属神经调节。
37.(5分)合理密养、立体养殖是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1) 某池塘中有水草、绿藻、草鱼、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鳜鱼(肉食性),以及水溞、轮虫等浮游动物。请按主要捕食关系,补充绘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水草
鳜鱼
绿藻
(2)轮虫和水溞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3)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10分)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进化的过程大致包含___________个关键环节。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生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________。
A.适应辐射 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 D.生殖隔离
(2)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变小。
右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4)计算Va在A种群中的频率____________。
(5)就V基因而言,Va、Vb和Vc 互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A种群遗传多样性______________(“高于”、“等于”、“小于”)B种群的,因为A种群的______________数目多于B种群,
高三年级生物答案
第Ⅰ卷
1-5BDBAD 6-10ACBBD 11-15 DABDC 16-20 CDDCD 21-25 DBACA 26-30CABCA 31-35 BDADD
第Ⅱ卷
36.Ⅰ. (5分)(1)胞吐 协助扩散(运输) (2) 增加 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在细胞内的利用,降低血糖浓度。 (3)先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
Ⅱ. (10分)对照 必须刺激小肠粘膜 小肠神经的有无 胰腺是否分泌胰液 反射弧
37. (5分)(1)如图
(2)竞争关系
(3) 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
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8.(10分) 种群 基因频率的改变 3
(1)D
(2)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3)基因库 (4)33%
(5)复等位基因 高于 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