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成都七中2018-2019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 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
C. “国学”的“国”既指“国家”也指“祖国”,“国学”的根及其发展也都在本国。
D.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B. 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
C. 文章结尾,进行中日对比,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D. 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一层层将论证推向深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因此它的外延大于“国家”。
B. “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C. “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容。
D. 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第三两段,原文为“‘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进行中日对比”说法错误,结尾并未运用对比论证,把中日进行对比,是运用举例论证。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它的外延大于‘国家’”的说法扩大了范围,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选项缺失了原文的“一般来说”;C项,错在“国家”先于“国学”产生,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D项,“若要……就必须”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光纤之父”高锟一
2009年10月6日凌晨3点,美国硅谷一座公寓里响起电话铃。对方说从瑞典打来,有个教授要与高锟先生通话。几分钟后,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即将公布。高锟仍是睡眼惺忪,“什么?我!啊,很高兴的荣誉呢!”说完倒头大睡。
发表那篇著名论文《为光波传递设置的介电纤维表面波导管》——亦即光纤通信诞生之日——十年后,1976年,高锟拿到人生中第一个奖项——莫理奖。奖杯是一个水晶碗,以前被拿来装火柴盒,现在则盛满了贝壳,放在书柜上。十多年前的一张行星命名纪念证书,还贴在车库墙上,正下方是换鞋凳。最倒霉的是1979年爱立信奖奖牌,料想是被打扫房子的女工顺走了……爱立信奖颁奖礼规格与诺贝尔奖相当。
1959年激光发明,令人们开始畅想激光通信的未来,但实际研究困难重重。此时高锟就职于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设于英国的标准通讯实验室,他坚信激光通信的巨大潜力,潜心研究,致力于寻找足够透明的传输介质。
妻子黄美芸难以忘怀,那段时间高锟很晚回家,年幼的子女经常要在餐桌前等他吃饭,他哄她:“别生气,我们现在做的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情,有一天它会震惊全世界的。”专家们起初认为,材料问题无法逾越。33岁的高锟在论文中提出构想,“只要把铁杂质的浓度降至百万分之一,可以预期制造出在波长0.6微米附近损耗为20dB/km的玻璃材料”,这一构想一开始并未引起世界关注。几年间,面对各种质疑,高锟不仅游说玻璃制造商制造“纯净玻璃”,更远行世界各地推广这一构想。1976年,第一代45Mb/s光纤通信系统建成,如今铺设在地下和海底的玻璃光纤已超过10亿公里,足以绕地球2.5万圈,并仍在以每小时数千公里的速度增长。
二创造力的火花早在生命萌芽期就不时闪现。高锟在上海度过15岁前的时光,晚上有私塾老师教他四书五经,白天则在霞飞路上的顶级贵族学校接受西式教育。西式学校透出的自由民主科学气息深深影响到了童年时的高锟。高锟幼年时就对科学充满兴趣,最热衷化学实验,曾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晒相纸,经手的氰化物号称“足以毒害全城的人”。危险实验被叫停,他转而又迷上无线电,组装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不在话下。
1948年举家迁往香港,先是考上预科留英,工作后辗转英美德诸国,一步步走向世界。他说:“是孔子的哲学令我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童蒙时期不明所以背诵的那句“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启发他独立思考,也让他受惠终生。
1987年,他被遴选为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自认使命就是“为师生缔造更大发展空间”。他觉得,教职员只要有独立思想,就有创造性。面对学生抗议也是如此。一次,高锟正要致辞,有学生爬上台,扬起上书“两天虚假景象,掩饰中大衰相”的长布横额遮盖校徽,扰攘十多分钟后才被保安推下台。典礼后,一位记者问:“校方会不会处分示威的同学?”他平静地说:“处分?我为什么要处分他们?他们有表达意见的自由。”
三从中大退休后,63岁的高锟不甘寂寞,成立高科桥光纤公司,继续科研之路。《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他,接过的名片上只写着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的称谓,全无院士等荣誉称号——他曾先后当选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海外会员、英国工程学会会员、美国国家工程院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问他何故,他笑笑说,“这就是在搞科技产业化。”
谦谦蔼蔼,光华内蕴。“教授就是任谁都可以向他发脾气的那种人”许多接触过高锟的人都这么说。黄美芸晚年评价高锟是“一个有着最可爱笑容的人”,她与高锟相识于同一家公司,从此携手60载。1960年代初正忙于那篇重要论文的他,还经常将换尿布等家务活全包。获得诺奖后,黄美芸用部分奖金推动阿兹海默公益事业,次年高锟慈善基金会即告成立。高锟逝世当天,黄美芸在媒体通稿中也特意提到基金会,称之为高锟的“最后遗愿”。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2018年9月27日)
相关链接:
①“先生携光而来,也随光而去,留下的是穿梭不息的无限纤丝,创造的是不断向前的光明未来。”
(2018年9月23日,高锟逝世,网友留言悼念)
②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宣布,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高锟获得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知消息的刹那,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诧异和兴奋,内心显得十分平静。
B. 高锟获得许多奖项和荣誉,却不爱惜,连颁奖礼规格与诺贝尔奖相当的爱立信奖奖牌也被清洁女工拿走了。
C. 1959年激光发明,让人们期待激光通信的未来,那段时间高锟很晚回家,他正致力于寻找更优秀的传输介质。
D. 面对对自己科研能力的质疑,高锟毫不退缩,积极游说玻璃制造商,并前往世界各地推广自己的构想。
5.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幼年的高锟热衷化学实验,后来又迷恋无线电,这段经历表现出的特质对他后来进行光纤通信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B. 高锟先生为人谦虚,对人和蔼,关心家人,用实际行动支持学生自由发表言论,表现了一位科学家的高尚美德。
C. 文章引用高锟的妻子黄美芸和网友的话,突出了高锟在光纤通信科研领域的重大贡献,表达了对高锟的崇敬之情。
D. 这篇传记记述了传主高锟人生中的一些典型事件,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来表现传主,生动形象,真实感人。
6. 高锟能在光纤科研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6. ①热爱科学,潜心科研,信念坚定:面对研究中的重重困难,高锟坚信激光通信的巨大潜力,花费大量时间潜心研究;面对各种质疑,高锟四处奔走,游说制造商,并积极推广自己的构想。②有创造力:幼年时期高锟就有创造力闪现,如热衷化学实验,迷上无线电等。③深受中西方优秀教育影响:少年时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西方教育,后来又在国外读书工作。④淡泊名利:对奖杯、奖牌等不在意;退休后继续科研工作,名片上不写荣誉称号。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没有表现出丝毫的诧异和兴奋”不准确,从高锟的语言看出,是有一些惊讶、激动的,只是很快归于平静。B项,“高锟获得许多奖项和荣誉,却不爱惜”说法错误,综合全文来看,并非不爱惜,而是高锟淡泊名利。D项,“面对对自己科研能力的质疑”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不是对高锟科研能力的质疑,应是对高锟科学构想的质疑。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文章引用高锟的妻子黄美芸和网友的话,突出了高锟在光纤通信科研领域的重大贡献”说法错误,黄美芸的话并没有突出高锟在科研领域的贡献。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然后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高锟能在光纤科研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有哪些原因。是要求学生分析概括高锟能在光纤科研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1976年,高锟拿到人生中第一个奖项——莫理奖。奖杯是一个水晶碗,以前被拿来装火柴盒,现在则盛满了贝壳,放在书柜上。十多年前的一张行星命名纪念证书,还贴在车库墙上,正下方是换鞋凳。最倒霉的是1979年爱立信奖奖牌,料想是被打扫房子的女工顺走了”“1959年激光发明,令人们开始畅想激光通信的未来,但实际研究困难重重。此时高锟就职于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设于英国的标准通讯实验室,他坚信激光通信的巨大潜力,潜心研究,致力于寻找足够透明的传输介质”“妻子黄美芸难以忘怀,那段时间高锟很晚回家,年幼的子女经常要在餐桌前等他吃饭”“专家们起初认为,材料问题无法逾越。33岁的高锟在论文中提出构想,‘只要把铁杂质的浓度降至百万分之一,可以预期制造出在波长0.6微米附近损耗为20dB/km的玻璃材料’,这一构想一开始并未引起世界关注”“面对各种质疑,高锟不仅游说玻璃制造商制造‘纯净玻璃’,更远行世界各地推广这一构想”“高锟在上海度过15岁前的时光,晚上有私塾老师教他四书五经,白天则在霞飞路上的顶级贵族学校接受西式教育。西式学校透出的自由民主科学气息深深影响到了童年时的高锟”“高锟幼年时就对科学充满兴趣,最热衷化学实验,曾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晒相纸,经手的氰化物号称‘足以毒害全城的人’。危险实验被叫停,他转而又迷上无线电,组装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不在话下”“1948年举家迁往香港,先是考上预科留英,工作后辗转英美德诸国,一步步走向世界。他说:‘是孔子的哲学令我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童蒙时期不明所以背诵的那句‘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启发他独立思考,也让他受惠终生”“从中大退休后,63
岁的高锟不甘寂寞,成立高科桥光纤公司,继续科研之路”“《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他,接过的名片上只写着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的称谓,全无院士等荣誉称号——他曾先后当选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海外会员、英国工程学会会员、美国国家工程院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问他何故,他笑笑说,‘这就是在搞科技产业化’”等信息,根据这些分析概括高锟能在光纤科研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
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议,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照应标题,总领全文,交代了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山区人们生活的描写,吸引读者。
B. 本文包含了多处对比,例如:我“背叛”炊烟成功与在异乡看不到炊烟的空虚惆怅形成对比,表现出“我”的无奈和思念。
C. “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传统的生活会被现代化的生活取代。
D. 作者以悠远深沉的笔触叙写了自己离开故乡的过程和之后在异乡的生活,语言隽永优美,情感丰富真挚,伤感中蕴含着希望。
8.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3段的作用。
9. 本文为何以“背叛炊烟”为题?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内容:写了山区人顾家、恋家,很多人一辈子都未走出山区,始终过着传统的生活。形式: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山区的人和炊烟相依为命,引出下文我和炊烟的故事,为后文写村人的冷嘲热讽作铺垫,为后文我对家乡的思念做铺垫。
9. 原因:①借代手法,“炊烟”代指故乡,“背叛炊烟”是指“我”走出贫穷封闭的山区到城市寻求新的生活,也指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生活。②表达了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生活的伤感。③统领全文,文章围绕标题(线索),展开行文。④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吸引读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
项,“‘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运用比喻手法”分析有误,这一句不是运用比喻手法,应为拟人手法。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分析文章段落作用,要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作用。题干已经指出要分析作用的段落是文章第三段,属于中间段落,中间段落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具体答题时,首先明确第三段内容,然后分析该段与上下文内容。仔细阅读第三段,这一段写山区人顾家、恋家,很多人一辈子都未走出山区,始终过着传统的生活。文章首先写背叛炊烟需要勇气,然后写山区的人和炊烟相依为命。下文写自己与炊烟的故事,自己对炊烟的态度和父母对炊烟的态度,写父母“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送“我”去读书,帮助“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我”终于成功“背叛”炊烟,从农村走了出去,到了城里生活,可是又思念起家乡,思念家乡的炊烟。所以第三段山区人顾家、恋家,很多人一辈子都未走出山区,始终过着传统的生活既然惩戒上文写山区的人和炊烟相依为命,又引起下文“我”和炊烟的故事,同时为后文写村人对父母帮“我”“背叛炊烟”的冷嘲热讽作铺垫,还为后文写“我”成功“背叛”炊烟后对家乡的思念做铺垫。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能力。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文章标题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文章主旨;③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答题时根据文章内容注意对照选取,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即可。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文为何以“背叛炊烟”为题。通读文章可知,本文主要围绕“背叛炊烟”写“我”与炊烟的故事,少年生活在充满炊烟的乡村,因为当时是饥肠辘辘的年代,炊烟在“我”的意识里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对炊烟痴迷,也有特殊的本领,比如全村的炊烟同
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炊烟虽然“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但“我”对炊烟大多是原,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而父母对炊烟的态度却与“我”相反,他们对炊烟“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也“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父母对炊烟虔诚的背后却“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历尽艰辛,盯着村民的冷嘲热讽,送“我”去读书,帮助“我”背叛炊烟。在父母的期望和帮助以及“我”自己的努力下,“我”成功地背叛炊烟,走出了乡村,生活到了没有炊烟的城里。可是背叛炊烟后,“我”又时时思念着故乡的“炊烟”。可是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所以这里的“炊烟”不仅仅是指故乡烧火做饭的炊烟,还代指故乡,那么“背叛炊烟”,是指作者通过努力走出贫穷落后的乡村到城市寻找新生活,同时也是指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乡村的生活。文章前半部分写“我”与炊烟的故事,记叙“我”背叛炊烟的过程。后半部分写“我”背叛炊烟,走出乡村之后,又时时思念着故乡的炊烟,思念着故乡,表达自己的对故乡思念,和对故乡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文章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文章标题“背叛炊烟”展开的,文章的标题“背叛炊烟”统领全文,是文章的行文线索。同时文章标题“背叛炊烟”非常有新意,“炊烟”能够“背叛”,如何“背叛炊烟”,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分析文章段落作用,一般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为,结构上:总领全文或总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内容上:开篇点题(扣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如果开头段是环境描写,也可以从环境描写作用分析,如渲染、烘托.……气氛等。文章中间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某某情节做铺垫等。内容上:交代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考虑对情节的作用。文章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题目);首尾呼应等。内容上:点明(升华)中心;揭示(或深化)文章主题(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考虑对塑造人物或对故事情节的作用。还有,如果段落用了某种修辞,还有从该修辞所产生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召为开封府判官。尝偕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救者。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帝曰:“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特升一阶。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虑数十万计,众汹惧。安礼谏曰“文王卜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元祐中,加资政殿学士,历扬、青、蔡三州。又为御史言,失学士,移舒州。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二年,知太原府。
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宋史·王安礼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B. 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C. 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D. 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话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登科,也称登第。一般考中进士以上就可称登科。但民间有“大小登科”的说法,结婚被称为“小登科”。
B. 品,封建时代官吏的级别,共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共十八级。文中“著作佐郎”是正八品第十六级。
C. 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的意思,文中指祭祀。
D.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礼才华出众。因兄长王安石执政,他主动推辞了皇帝的任命,只担任了八品小官。但他关于国家大事的见解却深得皇帝赏识。
B. 王安礼为人正直。苏轼被关押在御史狱,形势十分危急,没人敢救他。王安礼却坦然向皇帝进谏,请求宽赦苏轼,不要因言治罪。
C. 王安礼善于断案。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妥和积压的案子,王安礼都从轻发落,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
D. 王安礼敢于进谏。他用文王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的例子,劝说皇帝收回迁移百姓墓地的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朕固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
(2)诏悉改卜,无虑数十万计,众汹惧。
【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我本来就不会重加谴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将为你宽赦他。你尽管离开,不要把这事泄露出去。
(2)诏令他们全部另行选择(墓地),大约有数十万座,众人都惶恐不安。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古”“大度之主(胸怀大度的君主)”“言语”“轼”“才”“自”“爵位”“此”“心”,虚词“之”“以”“其”,“如此”意思是“像这样”,为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爵位”作“立取”的主语,意思是“爵位可以很快得到”,作动词“谓”的宾语,承前省略主语“轼”,意思是“苏轼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项;再结合本句意思: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论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句子可以断开为: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觖望/。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文中‘著作佐郎’是正八品第十六级”说法错误,正八品是十五级。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王安礼都从轻发落,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也就是说囚室都空了,是因为王安礼处理案件雷厉风行,将之前滞留的案件都处理完了。并不是从轻发落,释放了犯人。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固”,本来;“谴”,谴责;“卿”,你;“贳”,宽恕,赦免;“之”,代词,他,指苏轼;“第”,但,只是,尽管;“去”,离开;“漏言”,把这(说的事情)事泄露出去;“勿漏言”,不要把这事泄露出去。(2)中的“诏”,诏令;“悉”,全,都;“改卜”, 指另行选择(墓地);“无虑”,大约;“众”,众人,大家;“汹惧”,惶恐不安。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很年轻的时候即考中进士,听从河东唐介的征召。(吕公弼) 向朝廷推荐王安礼,神宗召王安礼应对后,想马上任用他。这时是王安石执政,他就推辞了,被任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有一天神宗召见他,命他坐下,有关官员说八品官没有赐座的,皇上即特别 地赐给座位。升任直集贤院,出知润州 、湖州,又召回任开封府判官。(王安礼
)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询问他一些国家大事,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入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情势很危急,没有人敢救他。王安礼则坦然地说:“自古以来胸怀大度的君主,是不会因别人的言论不当而治他的罪的。苏轼以他的才干自发奋起,认为爵位可以很快得到,而现在却仍然这样碌碌无为,他的心中不能没有抱怨。现在如果按理治他的罪,我担心以后 人们会说陛下不能容纳有才能的人。”神宗说:“我本来就不会深责他,现在既然你为他求情,我就宽赦他。你出去之后,不要把这事说出去,苏轼刚引起众人的怨恨,我恐怕有人会拿这件事来害你。”
李定、张璪都指使王安礼不要解救苏轼,王安礼没有答应,因此苏轼只受到轻微的处罚。 以翰林学士身份知开封府,只要有事他马上处理,从不拖拉。他的前任审理得不十分妥当的案子,以及立案后没有处理的案子很多,牵涉到几万人。王安礼分类处理,不到三个月,三狱院以及畿、赤
县十九个县的囚室都空了。审理案件的情况公布于府衙门前,辽的使者从府衙前经过看到了,对王安 礼夸奖不已。皇上听后高兴地说道:“过去秦国的内史廖从容地祭祀,破坏了由余的阴谋 。现在安礼勤勉治政,使远方异域惊叹,这与古人相比都毫不逊色。”于是特别提升了王安礼官阶一级。
皇上多次失去皇子,太史说民间墓地隔京城太近了,所以不利于皇朝的后代,诏令他们将墓地都 改迁,大概有数十万座,众人震动 、恐惧。王安礼上奏说 :“文王占卜说要传世三十年 ,他治政首先就是掩埋路边的尸骨,而没有听说他为了利其后代而要迁移百姓墓地的事。”皇上即诏令停止搬迁。 过了很久,御史张汝贤上书弹劾王安礼的过失,王安礼被贬出,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江宁府,张汝贤 也被罢免。元祐年间,加王安礼资政殿学士衔,历知扬、青、蔡三州。又被御史弹劾,失掉学士,移 任舒州。绍圣初年,恢复原职,知永兴军。绍圣二年(1095),知 太原府。得风寒病,四肢麻 木不能 行走,只得卧床办公,但下面的人都不敢欺瞒他。去世时,六十二岁,赠他为右银青光禄大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各题。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4.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15. 诗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作者落泪的原因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的原因。“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表现手法能力。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答题时,首先指出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词具体内容分析诗词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点出诗词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是要求学生赏析诗人表现自己家国情怀的表现手法。本词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昏黑风雨交加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这是借景抒情。“看浩荡千崖秋色”写登上高楼,放眼遥望千山万壑,浩荡秋色。但“千崖秋色”,寂寞凄凉,会使人想到神州残破沉沦的“往事”,泪水滂沱。结尾“鸿北去”,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这些都属于借景抒情。结合注释可知“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是用典,意思是说虽然只是普通的一个白发书生,流洒下的行行热泪却总是为着神州大地,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这是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意思是常常怨恨世人的新意太少,只爱说南朝文人的疏狂旧事。每当重阳吟咏诗句,动不动就把孟嘉落帽的趣事提起,让人感到有些厌烦。这里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还有“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意思是: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自以为身上负有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这是拿少年的才华与如今才气凋尽进行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还有“常恨世人”三句词人是慨恨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名士风流的狂客行径,每年在重阳节登高,总喜欢提起东晋孟嘉落帽的故事,把它称扬一番,毫无现实意义。“若对”两句,是说如自己这样的忧国志士,并不追慕魏晋风度,这是把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具体答题,根据以上分析,从借景抒情、用典和对比几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
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在“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环境中,无论“________”,都共享着“________”的幸福生活。
(2)《诗经·氓》中女子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子过得非常辛劳,以此表达其内心不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黄发垂髫 (2). 怡然自乐 (3). 夙兴夜寐 (4). 靡有朝矣 (5). 闻道有先后 (6). 术业有专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髫、怡、夙、寐、靡、攻。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茶不仅是“喝”的。随着技术不断成熟,茶的“吃”法日益多样化。从“喝”到“吃”的转变,既满足了味蕾,也丰富了茶的食饮文化。
有古为今用、 的传统吃法。刚采下的鲜嫩茶青,经过蒸汽杀青,使用特质碾茶炉烘烤制成干茶,再通过精制工艺及专用碾磨设备,形成了一种独特细腻的粉末——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碾茶的古老,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愈发魅力彰显。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甜腻,让人 。点茶时,将抹茶粉与水调和,用茶筅搅拌均匀,蘸润笔尖,便仿佛拥有了“ ”的魔力。如今,在许多世界美食中都可觅得抹茶的踪迹。
( )。铸铁壶,外观厚重朴拙,轻叩仿佛可以听闻咕嘟咕嘟的煮茶声,能更好地烘托熟洱、陈年铁观音等发酵茶的风味;银壶,手工雕刻的繁复花纹盘桓壶身,用它煮茶,洁而不染异味,茶香更和顺韵长。
茶的器具有各种材质,然而其中所盛放的茶之精髓却 。早在10多年前,我国的医书上就有茶叶可以杀菌、止痢的记载。科学研究表明,这主要源于茶叶中的精华物质茶多酚。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现代饮食环境中,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先进,抹茶愈发魅力彰显。
B. 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抹茶愈发魅力。
C. 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彰显魅力。
D. 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抹茶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愈发魅力彰显。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同材质的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品鉴
B. 茶器,适合不同类型的人来品鉴
C. 不同类型的品鉴,应针对不同材质的茶器
D. 茶器的材质不同,品鉴的类型不同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历久弥新 进退维谷 点石成金 一如既往
B. 历久弥新 欲罢不能 点石成金 恒久不变
C. 老而弥坚 欲罢不能 画龙点睛 一如既往
D. 老而弥坚 进退维谷 画龙点睛 恒久不变
【答案】17. C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A项,语序不当,状语“在现代饮食环境中”应在“愈发”前面;“得益于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先进”应改为“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B项,成分残缺,“魅力”缺少谓语,在“魅力”前加“彰显”。D项,不合逻辑,搭配不当,“脱胎、得益于先进的古老碾茶、栽培和加工技术”应改为“脱胎于古老的碾茶,得益于先进的栽培和加工技术”。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根据括号所在的语段,所填写的句子主语应是“茶器”,据此排除CD两项,C项,主语“类型的品鉴”。D项,主语是“茶器的材质”。B项,不合语境,括号的前后句子中没有阐述品鉴的人。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 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老而弥坚:人虽已老,但志向却更加坚定。此处形容茶的传统吃法,应用“历久弥新”。第二处,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欲罢不能:想停止,却不能停止。此处是说抹茶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甜腻让人想停止,却不能停止,用“欲罢不能”符合语境。第三处,点石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此处说点茶的魔力,应用“点石成金”。第四处,一如既往: 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恒久不指 永恒长久不变。此处形容茶之精髓,应用“恒久不变”。故选B。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阅读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
高三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的信心
(1)图表反映了什么问题?
(2)请分析出现这种问题可能存在的原因。
【答案】(1)大部分高三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信心不足。
(2)短时间内要练好字,难度大;现有练字的方法收效不大;高考前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练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的题目主要有徽标、解说图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表文转换题,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画面,不放过图中的文字,然后看图中内容,明确图中寓意指向,最后联想现实,概括答题。本题,图表得标题是“高三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的信心”,图标显示40.9%的学生对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没有信心或信心不大,24.40%的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有些信心,17.50%的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很有信心,17.20%的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不清楚。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大部分高三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信心不足。让后根据概括出的问题分析出现这种问题,比如高考前三个月学习任务重,没时间练字;三个月时间太短,想练好字难度太大;还有练字方法,练好字是日积月累,长时间的事情等等方面陈述学生对高考前三个月练好字信心不足可能存在的原因,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21.
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微博”发出的一份倡议。请根据其内容,以学校教育处的名义拟写一份请同购物品的告示。不超过100个字。
亲,你的快递又寄到学校来了?君不见,学校收发室现在成了小仓库:大包小包堆如山,阿Sir、Miss的信件、文件统统被“埋”没了。收发室的王叔已怒发冲冠……从“五一”开始,请把网购的私货寄回家。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是免费中转站哦!
告示
各位同学:
谢谢配合!
学校教育处
2019年4月26日
【答案】学校收发室主要负责学校文件和师生信件的收发,同购物品邮寄到学校,严重影响了收发室的正常运作。从5月1日起,收发室将不再负责接收和保管购的物品。请同学们自行妥善处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文写作,考生要注意应用文的文体特点及要求,注意语言表达的身份要得体,语言环境要得当。要注意题干要求“以学校办公室的名义拟写一份告示”,要使用书面语体,对象是学生。语言要得体,根据微博的内容要点,概括出学校收发室的职能、现状,明确学校提出的时间、要求,语言要通顺,同时还要注意字数要求,比如本题“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交通信号灯有红、黄、绿三种。有人只关注红、绿灯,无视黄灯的存在;有人把黄灯看成警示;有人把黄灯当作余地……个人生命、社会生活、国家发展都可能亮起黄灯。
黄灯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用信任架起心灵的桥梁
花朵因为有春天的信任,才绽放得争奇斗艳;高山因为有大地的信任,才屹立的巍峨壮观;小溪因为有大海的信任,才获得广阔的生命。人与人之间因为有了信任,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而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亮起了“黄灯”,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信任是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更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法宝,然而在社会上许多人却声呼,现代国际关系出现了信任危机,世界真的面临信任危机吗?
有一种例发人深省,南京市区公交车上的一位老汉因为低血糖昏迷在地,在场的乘客毫无动于衷。老汉大叫:是我自己摔倒的,这样乘客们排除了顾虑,自然会上前帮忙。想来乘客们先前的举动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我们大多也都是受过素质教育的人,当别人真正面临困境时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挺身而出。或许近来的一些恼人事让我们对"信任"这一词的产生的排斥.可是那些被救后却反咬一口诬陷他人诈取钱财的毕竟是少数。
和谐社会的构建还要你我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从最基本的信任做起。信任是一瞬间的,看似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心中不应该有太多的猜忌和犹豫,最纯洁的信任才是调剂人际关系的特效药,它能让你的人际关系树越来越茂盛。
常常怀念儿时的小巷,那时的邻居之间因信任而相处的极为融洽。每当吃饭时各家都把自己家的饭菜拿出来,调皮的孩子如果喜欢那家的就一个劲地吃,没有抱怨没有呵斥,有的只是那些真挚的笑声。而现在大多数家庭都盖起了小楼。厚铁门仿佛也阻挡了两颗心。笔直的水泥路取代了泥泞的小巷,精致的餐桌代替了严整的石头,邻居之间也少了以前的融洽。而我,再也吃不到那素淡却珍贵的"百家饭"了。
是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总不能让信任因此而流失了,一个团队没有了信任,纵使你再技艺超群也不可能让团队胜利,而一个人若失去了他人的信任就像沙漠中的孤草,只能与寂寞相伴。
朋友之间需要信任,只有信任才能让朋友成为朋友。心连心无怨言,朋友之间没有了信任,就像鱼儿离开了水,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朋友之间的磕磕碰碰,打打闹闹,人之常情,但重大事情,朋友之间需要信任。
怀着一颗信任之心,伸出友爱之手,扶起出现在自己身边跌倒的人;怀着一颗信任之心温暖你我的心灵,解除人际关系亮起的“黄灯”。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首先解读材料,理解材料的意思,把握材料的中心话题。从材料来看,材料中的中心话题是“黄灯”,先理解“黄灯”作为交通规则语言的法律含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26条提到“黄灯”:“交通信号灯由红灯、绿灯、黄灯组成。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准许通行,黄灯表示警示”,可见黄灯的法律含义是“警示”,“警示”的含义是“警告”、“警醒”和“提示”。再看材料中对于“黄灯”的理解,“有人把黄灯当成警示”,此处的“黄灯”可能是生活中的一些规则、一些警示、一些危险的暗号,它提示我们不要越界,不要违规,要遵规守矩;“有人把黄灯当成‘机遇’”,此处的“黄灯”可以理解为时机、机遇、机会,这些机会稍纵即逝,需要我们快速出手,抓住时机,创造价值;“有人无视黄灯的存在”,这是人们对待“黄灯”的态度,无视黄灯,无视警示,我行我素,必然会招致恶果;“个人、社会、团体、国家等都可能亮起黄灯”,这就拓展了“黄灯”的范围,如个人身体健康会亮起“黄灯”,人与人的信任会亮起“黄灯”,社会的价值观会亮起“黄灯”,人与自然的关系会亮起“黄灯”,等等。写作本题,考生需要化大为小、由实到虚进行立意,不能紧紧停留在交通上的“黄灯”层面。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参考以下立意:如果把“黄灯”理解为警示,可以围绕健康状况、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社会信誉中存在的问题来谈如何应对这些警示;如果把“黄灯”理解为机遇,可以围绕如何抓住时机、机遇、机会立意;如果从“黄灯”所处的对象来看,可以谈个人、社会、团体、国家应对自身“黄灯”的态度和做法。然后分析文体,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可以确立明确的观点,列举充足的论据;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最后分析行文构思,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指出“黄灯”是什么,接着分析如何对待“黄灯”然后联系现实分析罔顾“黄灯”的后果,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构时要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相关素材:
1.信任亮起了黄灯:
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任,一种最常见的破坏“社会契约”的短期行为就是地方政府的非理性投资。在现行的投资体系下,政府经济类的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很容易博得政治资本,而民生等相关的社会投资则缺乏动力。如果民众对政府民生政策的期望长期无法兑现,自然会影响社会契约的履行问题。最后,即便是政府有意愿加强社会投资,老百姓也不会真正当真。无形之中,许多中产阶层依赖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期望也消减了,最后只想“用脚投票”,或者考虑移民,或者千方百计重回体制中去,成为食利阶层的一员。另一种短期行为就是“暗箱操作”以及更广义的腐败问题。一般来讲,“暗箱操作”常见于经济和人事领域,特别是指在招标、采购、录用和审批过程中以权谋私的权力寻租行为。久而久之,老百姓对此心知肚明,习以为常。最后,一般民众对反腐败和规制化就产生了“改革疲劳症”,不再信任把这些法律和纪检公共制度看成是“我们的”,而把政府官员列入“他们的”行列,甚至发展成一种“仇官”心态。最后一种短期行为,也是最具爆炸性的,就是官员和政府工作人员私人的跋扈行为,最典型的就是2009年的“邓玉娇案”和2010年的“李刚案”、“钱云会案”。这些事件为什么具有爆炸性,可以导致官民虚拟空间的对立,以及一种“你如何解释我都不信”的状态,究其根本,还是在于民生和腐败这些长期因素,已经深刻破坏了官民信任的基础。
市场利益主体之间的信任。以“毒奶粉”为例,现在中国每年都有好几起全国性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而且“无良奸商”似乎是越压越起,防不胜防。于是,出现了一方面国内消费不足,另一方面中产阶级“出国扫货”的滑稽现象。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商业欺诈、信用欺诈、就业陷阱和传销组织,无论政府如何努力查处,似乎永远处于无法取缔的状态。
一般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北京等许多大城市所发生的“移民”和“原住民”间的矛盾已经充分说明,过去主要依靠“熟人”的非正式网络建立信任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移民”社会的需要。随着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和大学生进入沿海地区的城市,就不再可能依靠熟人关系在新的环境下容易地解决就业、取得城市身份和获得各种公共品。相反,大城市原住民,只需要凭借其土著身份,就能够从移民推动的经济发展中获利,而且还继续享有熟人社会额外的一些便宜。城市当局对移民和原住民差别对待的社会政策,正好加深了这种矛盾。
2.有这样一件事在微博和微信中引发热议:诊室内,因误食了过量安定的老人已昏迷不醒,医生给患者注射了帮助清醒的药剂,老人有了短暂的清醒。正当医生打算做进一步的处置,给患者抽血以检查血液中的药物含量时,患者家属却不配合,“已经清醒了,干吗还做进一步的化验,是不是想多收点钱啊。”医生耐心解释,可家属们依然不依不饶,坚持医生的行为只是为了牟利,拒绝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就在这时,患者再次昏迷,患者年仅岁的小孙女哭着喊,谁来救救爷爷,家属们才停止争执,求医生施救。一阵忙乱过后,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整个急诊室里,人们的心情却轻松不下来,不禁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我们之间,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想想看,这个片段之所以能够引发不少人的共鸣,是因为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信任困境”。不能否认,转型期社会所呈现相对缺失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行为。而这又从一个独特视角折射出当前社会道德所存在的深层次困境,以及转型时期社会管理、社会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首先,社会转型带来了信任模式的断层。其次,“信任困境”
也与多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无干系。此外,还有专家认为,包含社会文化、价值观及其传播载体,以及社会制度、社会规范及其执行机构在内的社会运行机制在个别时候的失当也对社会信任机制带来负面影响。如何重拾信任的信心?如何重建信任的机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必须将着力点放在建立完善的制度上面,让社会成员把对他人的信任建立在对于社会制度、机制和规范的信任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制来推进社信任机制的建设。同时,在社会中建立长效的惩罚机制,明确传达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然,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重视信任、建构信任的环境也十分重要。信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有了对他人的信任,生活才变得温暖、积极而富有希望,反之,我们会终日生活在恐惧与担心之中,从而让自己与社会前进的脚步变得顾虑重于一个人来说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人民日报:信任去哪儿了。
3. 发现地上有一扎捆绑整齐的万元现金时,低保人员陈光德选择用脚踩住的方式等待失主,以示自己未对巨款打过歪主意。然而,失主不领这个情:只顾数钱是否少了,始终不说谢字,其间还用怀疑眼光盯老陈,并质问:“我那另外一万块钱在哪里?”——很快,失主从自己衣兜找到另外那一万元现金。
4. 克思: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
培根: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
马·亨利:公众的信任不能随便托付给人,除非这个人首先证实自己能胜任而且适合从事这项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像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自《论语》
奥尔巴赫:不相信任何人人的人知道自己无信用。
5.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款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半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打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
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褒姒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笑。五年后,西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候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点睛】新材料作文是指在传统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形式的作文。主要有材料和要求构成。材料又可分为文字和漫画两大类。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注意三个原则:第一,整体把握。从材料中心意思出发立意,不能简单照搬材料,要理清对象,分清主次,辨清关系,析清含义。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第二,合理筛选。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角度。材料为你的立意提供了多种可能,但写作只能选取某一方面或角度。选取最适合你的,即能够从道理上深入阐述的、平时有积累手头有材料的、有别于众生俗论吸引阅卷老师的。第三,联系变通。纵横联系、化大为小、变生为熟。具体作文时,可采取由因溯果法、多向辐射法、领会寓意法、抓关键词句法和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几种方法进行审题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