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附中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三模试卷(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东师范大学附中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三模试卷(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粪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若想要叙述整个世界的历史,不偏不倚地讲述整个人类的故事,使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因为世界上只有部分地区拥有文字,大多数地区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没有发展出文字。书写是人类在发展后期才取得的成就,直至近代,即使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记录自己的忧虑与渴望时,使用的载体依然不仅有文字,也包括物品。。‎ ‎②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该把文字和物品结合起来,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无法完成的。最能清楚地表现文字历史与非文字历史不对称的例子也许是库克船长的探险队与澳大利亚土著在植物学湾的第一次相遇。在英国方面,我们对这一特殊的日子有科学记载及船长日志为证,而在澳大利亚方面,他们仅有一面木制盾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那一天的真实情境,就需要像对待那些文字记录一样,深入而严谨地对这面盾牌进行研究和解读。‎ ‎③除了双向误解之外,还有由胜利带来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当我们研究有文字的社会与无文字的社会之间的接触时,需要参考的则不仅是文字,也应包括物品。‎ ‎④这些全部知易行难。通过文献解读历史是人们熟知的程式,数百年来我们已经学会该如何判断文字材料的坦白、失真与诡计。而对于物品来说,当然也有考古学、科学和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来帮助我们提出关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加上一定程度的想象,才能构建出这些物品的前世今生。我们需要借助尽可能丰富和诗意的想象,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⑤这是我们了解许多文化的唯一途径。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这些历经层层文化转译的物品需要再次被严格审视,重新想象。‎ ‎⑥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解读和欣赏是“通过文物看历史”的关键,对过往文化的重建是理解人类共性的基石。启蒙时代的收藏家与学者们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既仰赖对史实的科学排序,也发挥了诗意地进行重建的罕见能力。‎ ‎⑦通过物品思考历史或去了解一个遥远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重构过程。我们承认自己所确知的事物有限,因此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既然,这些物品的制作者从根本上说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那么,我们理应能够解密他们制造这些物品的用意及用途。有时,这甚至是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不只针对过去,也包括现在。我们是否真能了了解他人?也 许可以,但一定要借助诗意的想象,再结合严谨获取和归纳的知识。‎ ‎⑧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叙述历史时,文字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只有在人类发展后期文字才开始发挥作用。‎ B. 一部理想的历史记录应当靠文字和物品的结合来记录,尤其是当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记录自己的历史时更是如此。‎ C. 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地位的不平等使只凭文字叙述历史变得不客观公正,而物品可以消除这种有意无意的扭曲。‎ D. 相对于人类熟知的通过文字解读历史的方式,借助物品时还必须加入诗意的想象才更能理解它们传达的内涵。‎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三段分别从文字叙述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事件双方的文字不对等、战争双方的记录文字不对等方面论述研究历史时所用方法的必然性。‎ B. 文章的第④段是个过渡段,指出人们对通过文献解读历史的方式很熟悉也很擅长,而要通过物品解读历史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要借助想象。‎ C. 文章的后四段反复强调想象在借助物品解读历史时的巨大作用,由“唯一途径”“关键”“全新的认知方式”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轨迹。‎ D. 整篇文章论述的是“通过文物看历史”时必备的认知能力——想象力的问题,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以大量史实支撑观点,极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物品和文字对历史记录同等重要,离开两者中任何一个去还原历史都意味着失真和变形,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 B. 除了借助想象去构建物品承载的历史,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去了解一些文化,而这种想象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C. 乾隆研究他喜欢的一枚玉璧,推测其用途并作诗纪念这一过程,方法值得肯定。这一事例可以作为“用物品来讲述历史,不能缺少诗人”的证明。‎ D. 诗意地重建历史依靠的是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建立的基础是物品制造者和研究者同样是人类,而诗意的想象有时可以成为了解世界的最佳方式。‎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以前后对比组织结构”分析有误,没有对比,文章的结构是层层递进的。‎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由此可知现在所见相当多的历史记录都是不准确、不真实的”于文无据。‎ 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亮丽家园 ‎[加拿大]爱丽丝·门罗 花园宫的一切是如此的完美无瑕,每座房子的表情都骄傲地指出了这一点。在新盖的大房子中间,经常还能看见另一种屋子,那就是老城区像富勒顿太太雾那样的老房子。这些幸存下来的老房子阴沉沉的,被周困着,显示出岁月长短不同的沉积。它们的无序和突兀、不协调的屋顶角度和斜坡,连露出某种近似原始的气息,与这些街道格格不入。‎ 一群邻居家的士人坐在起居室里,还有一些男人也在。玛丽知道她们在说富勒顿太太的房子。她绝望地看着窗户外头,或者盯着自己的膝盖,想方设法找出几句漂亮的解释中止这个话题。她没有成功。‎ ‎“要是我住她隔壁,”史蒂夫表情喻快而温和,显然在期待随后的笑声,“我把孩子带过去,让他们带上火柴。”‎ 伊迪斯道,“亲爱的,你在开玩笑,我却努力做了点什幺,我给市政厅打过电话了。我说,他们至少可以让她刷刷墙,或者把那些棚屋推掉一些。”‎ ‎“还有那些鸡。”贾妮·英奇说,“我的天哪,那个味道。我知道我们住在边远地区,但怎么也没想到,我们隔壁就是家畜棚。”‎ ‎“住街对面可比住隔壁更糟糕。我都纳闷,我们干吗费半天劲要景观窗。”另一个女人说。‎ 史蒂夫竟然说,“按规定市政厅得给我们修条路,她的房子正好挡在我们的必经之路上。只要我们现在让市政厅通路,这样,她就得走。这是法律。”愉快的笑声响起来。‎ 玛丽开口之前,希望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正常,既不要感情用事,也不要哆哆嗦嗉。“不过,你们想没想过,她在这里住了很久了。我们大部分人还没生出来的时候,她就已经住在这里了。”‎ 她拼命地想找一些别的话,比现在这些话更有力、更理智的话,但她就是找不到一句。他们的话从四面八方向她侵袭。棚屋。扎眼。肮脏。私有产权。价格。‎ ‎“她的时代已经走了。”卡尔说,“不管你明白不明白,这栋房子压低了这条街每一座房子的价格。我做这行,我知道。”‎ 另外一些声音也参与进来。愤怒的情绪在他们之间蔓延,在他们的声音中散发,如同一股狂热的洪流席卷了他们。‎ ‎“我们现在已经争取到每一个人了。”史蒂夫说,“用不着一家一家跑了。”道路申请书开始在他们手中传来传去。‎ 玛丽跪在地板上,和丹尼的拉链斗争了半天,然后站了起来,穿上外套,理了理头发,戴上手套,随即又摘了下来;她再也想不到什么能做的了,于是走向餐厅的桌子,那是通往大门的必经之路。卡尔把笔递路了她。‎ ‎“我不能签字。”她回答。她的脸刷地红了,声音战栗。“我不觉得我们有这个权利。我们没有权利。”‎ ‎“玛丽,你不在乎这里的环境吗?你也住在这里呀。”‎ ‎“哦,我,我不在乎。”想象之中,每当你支持什么的时候,总是会声音洪亮,而周围的人被你惊醒,感到羞愧不安。但,在真实生活里却不是这样。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让自己变成大家下次一起喝咖啡时的笑料。‎ ‎“大家不是为了好玩才想赶她走。”卡尔说,“这很不幸,我们都知道。但我们得为社区着想。”‎ ‎“没错。”玛丽回答道。但是,她把双手塞进了外衣口袋,她突然想到了,他们是对的,为了他们自己,这都是他们必须做的。玛丽带上丹尼,走出了门。‎ 现在,你什么也做不了,除了把手插进口袋里,保留一颗不打算服从的心以外。‎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以对比手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写出了新旧城区截然不同的面貌,暗示了两个城区间的矛盾对立,为下文故事的发展设置了背景。‎ B. 故事情节主要靠简单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涌动,各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慢慢凸显,即便未正面出场的富勒顿太太也形象鲜明。‎ C. 小说文笔简洁细腻,背景设定只是一个社区,情节发展只在一间房里,人物不多,写作空间有限,但却在限定的空间写出了丰富的意味,富有创意。‎ D. 小说通过玛丽写出了个人在群体面前的无力与坚持,凸显了她的善良,展现了新旧城区对峙时矛盾双方为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利益激烈斗争的社会现实。‎ ‎5. 小说的最后写了两次玛丽把手塞进外衣口袋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 结合全文,概括说明小说的题目“亮丽家园”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答案】4. D 5. ①心理描写上,表现了玛丽发现无法改变邻居们的决定之后放弃争辩的心理;②情节发展上,表现了玛丽内心的抗拒和坚决,她不会服从邻居们的决定;③人物形象上,塑造了玛丽温柔、坚定、富有良知和同情心的女性形象。 ‎ ‎6. ①内客上:玛丽生活的花园官是新兴建的漂亮美丽的社区,隐含了对生活在其中的旧房子老居民的排斥与嫌恶。②人物形象上:住在亮丽家园的邻居们有的却显露出了自私刻薄的丑陋人性,他们对待富勒顿太太既不友善也不宽容,题目隐含了对这些人的批评和讽刺。③主题上:真正的亮丽家园应该是居民们都如玛丽那样宽容和友善,彼此尊重和谐相处,题目隐含了作者的希望。‎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D项,“展现了新旧城区对峙时矛盾双方为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利益激烈斗争的社会现实”概括有误,富勒顿太太并未加入斗争,争论的双方是玛丽和她的邻居们,她们都是在新城区。‎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要从小说刻画的人物的内心、性格、人物所处的环境及情节的发展等角度去分析,文本最后写了两次玛丽把手塞进外衣口袋的细节,其用意从以上几个角度考虑即可。‎ 点睛:解答这类题目要先了解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一般有:(1)能展示人物内心;(2)能表现人物性格;(3)能反映当时人物的处境;(4)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含义。对于本篇小说的题目“亮丽家园”,可以从“亮丽”与“家园”两处进行分析,明确“家园”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亮丽”指的是什么,寄予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再结合小说的主题进行分析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进入十月,各高校的校园招聘陆续升温。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一种被媒体称为“慢就业”的现象,即部分毕业生不急于求职和求学,而是让自己暂时处于待定状态。‎ 事实上,“慢就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的客观趋势。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积蓄力量,或者四处走走、多看看就业市场,这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有些主动“慢就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们会更加着重专业是否对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宁愿再等等看,毕竟“入错行”的代价可能会很大。还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准备各种资格考试,提升自己的就业台金量,等等。这些选择,都很正当,也大都值得支持。和“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就业心态相比,这其实是成熟、理性的表现。‎ 如果说“慢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现实的一部分,那么从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毕业生更多的选择。在保证大部分人顺利就业的同时,也应该允许部分毕业生更加从客、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给高校和学生都“松绑”。‎ ‎(摘编自《人民日报》《大学生就业,观念须“松绑”》)‎ 材料二:‎ ‎(摘自《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 材料三:‎ 面对复杂而困难的现实,不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却千方百计地生造一些看似浪漫新奇实则容易麻痹大众的新词。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甚至会激化一些矛盾。新近流行的新词“慢就业”和“待定族”,就是典型例子。这两个词其实是在经济就业遭遇双重压力的现实背景下,一些媒体重新包装出来的伪概念。‎ 大学生毕业后出去旅游、支教、当志愿者或在家陪伴父母,只要是自主选择,皆无可厚非。人们常说中国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不足,用一段时同学习、充实、调整,作为个体选择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相关职能部门以此作为说服或者麻痹社会的依据,那就有些令人担忧了。‎ 尤其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不断遭遇“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不难看出,许多所谓的“慢就业”扣“待定族”实际上是被动无奈地处于无业状态,而非有底气、有雅意地主动选择。不管是叫“下岗”“待岗”还是“创业人员”,没有工作就是没有工作。不会因为称呼变了,家庭就凭空多出一份收入。同样,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也不会因为他们被贴上“待定族”的标签,就得到任何改变。‎ 没有多少家庭能够承受孩子不工作的现实,也没有哪个问题会因为造出了新奇的概念就得到解决。有关部门最该做的,是正视现实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摘编自新华社《“慢就业”“待定族”本质是掩耳盗铃》)‎ ‎7. 下列对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论其所在的学校类别如何,“就业”都是毕业生排在第一位的选项,这毫无疑问。‎ B. 选择“考研”“创业”“出国”等的比例不高说明“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 C. 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心态各异,有些毕业生主动选择“慢就业”体现了其就业理念上的成熟。‎ D. 某种程度上“慢就业”有其进步性,因为这种方式带给了毕业生自由多元化的选择空间。‎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 “慢就业”并不是大学生的主动选择,而是在经济和就业双重压力的客观形势下毕业生的无奈之举。‎ B. 一些媒体重新包装“慢就业”和“待定族”这样的概念掩盖了有关部门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事实。‎ C. 缺乏自主设计和目标规划的“慢就业”是不被支持的,毕竟无论“求学”还是“求职”都要有所追求。‎ D. 承受“慢就业”压力的各方,既有迷茫的毕业生,也有所有学生的家庭,还有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 E.‎ ‎ 毕业生和有关部门会不会以“慢就业”为借口放弃努力和积极行动,这是质疑“慢就业”者最关心的。‎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针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发文的立足点有什么不同。‎ ‎【答案】7. B 8. CE ‎ ‎9. ①《人民日报》立足于扭转人们“幔就业”的看法,肯定其客观可行性,认为“慢就业”可以给高校和毕业生都“松绑”。②新华社立足于批判媒体用“幔就业”一类新词麻痹社会的做法,认为提倡这种观念于事无补,有关部门应该实事求是想办法解决问题。‎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B项,“‘慢就业’不是毕业时的最佳选择”妄加推论,“幔就业”对部分人来说是最佳选择。‎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如本题“下列对大学生毕业后择业状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那就要 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 ‎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分别从原文中找出《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对大学生“慢就业”问题的有关认识和看法的相关内容,然后再区别他们发文的立足点的不同之处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温,吴郡吴人也。温少修节揉,客魏奇伟。权闻之,以问公卿曰:“温当今与谁为比?”大司农刘基曰:“可与全琮为辈。”太常顾雍曰:“基未详其为人也。温当今无辈。”征到延见,文辞占对,观者倾竦,权改容加礼。罢出,张昭执其手曰:“老夫托意,君宜明之。”拜议郎、选曹尚书,徙太子太傅,甚见信重。时年三十二,以辅义中郎将使蜀。权谓温曰:“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于蜀。行人之义,受命不受辞也。”温对曰:“臣入无腹心之规,出无专对之用,惧无张老延誉之功,又无子产陈事之效。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温至蜀,诣阙拜章,蜀甚贵其才。还,顷之,使入豫章部伍出兵,事业未究。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艳亦吴郡人也,温引致之,以为选曹郎,至尚书。艳性狷厉,好为清议,见时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欲臧否区别,贤愚异贯。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权幽之有司,下令曰:“昔令召张温,虚己待之,既至显授,有过旧臣,何图凶丑,专挟异心!呜呼温也,免罪为幸!”将军骆统表理温,权终不纳。后六年,温病卒。二弟祗、白,亦有才名,与温俱废。‎ ‎(节选自《三国志•张温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B.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C.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D. 而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竞言艳及进曹郎徐彪/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艳彪皆坐/自杀/温宿与艳彪同/意数交/书疏闻问往还/即罪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古代官职任用语,指授予官职,“授”“除”“摄”“封”也表此意。‎ B. 行人,对使者的称呼,奉命前往四方出使他国,也掌管接待诸侯使者之礼。‎ C. 部伍,既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军队,文中使用的是第二个意思。‎ D.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级官吏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温少修节操,声名远扬。朝中公卿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纷纷表示愿与他结交,孙权也对他礼遇有加,非常信任。‎ B. 张温受命出使,娴于辞令。他用既谦虚又透彻的分析劝慰消解孙权对蜀国的担忧,出使时又赢得了蜀国对他的尊重。‎ C. 张温才高名显,招致嫌忌。张温使蜀遭孙权猜忌,孙权借张温与改革弊政却遭祸的暨艳等人有往来的由头,治了他的罪。‎ D. 张温始兴终废,为才所累。他以才名被孙权发掘重用,又因才高被猜忌冶罪,侧面折射了统治者对待贤才上的得失。‎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不宜远出,恐诸葛孔明不知吾所以与曹氏通意,以故屈卿行。‎ ‎(2)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 ‎【答案】10. B 11. A 12. A ‎ ‎13. (1)您(本来)不适合出使远地,(但是我)担心诸葛亮不了解我和曹氏互通心意的原因,所以委屈您前去出使。‎ ‎(2)孙权既暗中怀恨张温赞赏蜀国政治,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被他的德行才能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想着用什么方法来中伤他。‎ ‎【解析】‎ ‎10. 试题分析:“怨愤之声积”和“浸润之谮行”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A、D两项;“爱憎不由公理”意为“爱憎不出自公理”,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11. 试题分析:“摄”不表授予官职,指暂代官职。‎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摄”不表授予官职,指暂代官职。‎ ‎12. 试题分析:“朝中公卿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纷纷表示愿与他结交”于文无据,文中只写到张昭对刘温的亲近之意。‎ ‎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宜”译为“适合”,“所以”译为“原因”,“通意”译为“互通心意”,“以故”译为“因此”,“屈”译为“委屈”,“阴”译为“暗中”,“衔”译为“怀恨”,“炫惑”译为:迷惑“,“为己用”译为“为自己所用”,“有以”译为“有用来”。‎ 参考译文:‎ 张温,是吴郡吴县人。张温从小就修养名节操守,容貌奇异伟岸。孙权听闻他的声名,就询问朝中大臣说:“张温能和当今何人比肩?”大司农刘基说:“可与全琮同等。”太常顾雍 说:“刘基不详细了解张温的为人。张温当今无人可比。”(孙权于是)征召(张温)请与相见,(张温)谈吐文雅对答如流,旁观者倾慕震惊,孙权为他改变态度重如礼仪。召对完毕出官,张昭握着张温的手说:“老夫把心意托付给你,你应该明白。”(于是孙权)任命(张温)为议郎、选曹尚书,又升为太子太傅,很受信任和器重。(张温)三十二岁时,凭借辅义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蜀国。孙权对他说:“您(本来)不适合出使远地,(但是我)担心诸葛亮不了解我和曹氏互通心意的原因,所以委屈您前去出使。如果山越之患全部消除,(我们)便会对曹丕大举进攻。使者的道义,是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不必受上级指令的约束。”张温回答说:“我在朝廷之内没有过亲信大臣的谋划,出行外交没有独自应对的才能,恐怕没有春秋晋大夫张孟播扬国家声誉的本事,又没有晋国子产阐述事理的能力。然而诸葛亮见识通达,精于谋划,必定了解您的神明思虑和屈伸权宜之计,加上朝廷天降恩惠,推测诸葛亮的心,一定不会有什么猜疑。”张温到蜀国后,前往宫廷呈上表章,蜀国颇为看重张温的才干。回国不久,被派进豫章郡的部队出征作战,但他对军功没有追求。孙权既暗中怀恨张温赞赏蜀国政治,又嫌忌他的声名过于显赫,百姓都被他的德行才能迷惑,担心(他)最终不能为自己所用,就想着用什么方法来中伤他。正碰上暨艳事件发生,于是借此机会揭发检举涨温。暨艳也是吴郡人,由张温把他引荐入朝,被任命为选曹郎,官至尚书。暨艳生性清高严厉,喜欢发表清正的言论,因见当时郎署风气混浊杂乱,大多官员不称职,想将良莠分开处置,贤能、愚劣区别使用。于是愤怨之声积聚,诬毁谗言四起蔓延,竞相控告暨艳和选曹郎徐彪,(说他们)擅自任用徇从私情,爱憎不出自公理,暨艳、徐彪都因此而被定罪赐死。张温向来与暨艳、徐彪意见相合,常有书信来往,互相来往问候,于是又判张温有罪。孙权将他软禁在有关官吏处,下令说:“过去下令征召张温,留下官位虚心等待他来,来后 授予高官,超过(一般)旧臣,哪里料到(他)竟如此凶坏, 专生图谋不轨之心!哎呀张温,免(你)死罪作为(你的) 幸运!”将军骆统上表为张温申辩,请求宽恕他,孙权最终没有采纳(骆统的意见)。六年后,张温因病去世。他的两个弟弟张祗和张白,也很有才干名望,同张温一起被废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 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 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E. 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15. 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E 15. 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C.“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E.“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理解有误,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归家之日早已白发满头,极写心中悲苦。‎ 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选择题题,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经常出现,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形象、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诗后四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诗句写尽了 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鱼我所欲也》中,鼓励人们像贤者一样坚持向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用佩戴香草鲜花来表明自己对人格美的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人皆有之 (2). 贤者能勿丧耳 (3). (2)制芰荷以为衣兮 (4). 集芙蓉以为裳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这些名句都有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是”“勿”“芰”“芙蓉”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盲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同样顶着“共享”之名的“共享汽车”,似乎给人一种不瘟不火的感觉,其火爆程度远远不及共享单车。‎ ‎②通过低买高卖实现货畅其流,填补价值洼地,是市场经济最正常不过的经济活动,但与计划经济却扞格不入。‎ ‎③‎5月10日,在素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17家博物馆的文博文创产品在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济济一堂。‎ ‎④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一场中雨猝不及防地突然降临,名为“小远”的安防巡逻机器人却在雨中从容“执勤”。‎ ‎⑤韩国总统文在寅在昨日的报告中惊悉,除部署在星州的2台“萨德”系统移动发射架外,还有4台发射架暗度陈仓运抵韩国。‎ ‎⑥英国教授马修•古德温因为预测大选情况时低估了工党大选得票率,不得不心甘情愿地在电视台节目中直播“吃书”。‎ A. ①④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①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用错对象;‎ ‎②扦格不入:互相抵触;‎ ‎③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用错对象;‎ ‎④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和后面的“突然”语义重复;‎ ‎⑤暗度陈仓:借指暗中进行某种活动;‎ ‎⑥心甘情愿:心里愿意,一点儿也不勉强。‎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光盘行动”唤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责任,也培育了新的生话观、消费观,值得大力提倡和践行。‎ B. ‎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香港社会各界庆祝活动不断,央视新闻也开启了以“我中意的香港”为主题的互动平台。‎ C.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意外走红,不仅以超5亿元的高票房打破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还连续多日牢牢占据单日票房榜首。‎ D. 一年来,中国政府推出了各项改革举措,如“营改增”“一带一路”等获得了大众的交口称赞,尤其是整治贪官污吏的举措,值得大家鼓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A项,“唤起”与“责任”搭配不当,应在“责任”后加“意识”;C项,不合逻辑,应将“不仅”和“还”后面的内容互换位置,D项,结构混乱,最后一句应改为“尤其是整治贪官污吏更是引得大家鼓掌叫好”,或改为“尤其是整治贪官污吏赢得了大家的更多掌声”。‎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解答病句题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张教授;‎ 我是记者小王,发邮件是想跟您预约一个访谈。收到您 ① 的大作,连夜 ② ,深为您深刻的思考、透辟的见解 ③ ,所以想就您书中谈到的家风建设的话题做一下深度交流,希望您 ④ 。冒昧打扰,敬请 ⑤ !‎ ‎①‎ ‎②‎ ‎③‎ ‎④‎ ‎⑤‎ A 赠予 速读 感动 知无不言 海涵 B 惠赠 拜读 折服 不吝赐教 谅解 C 赠予 赏读 叹服 万勿自谦 原谅 D 惠赠 捧读 打动 指点斧正 宽恕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连贯、得体。赠予:赠送,送给。惠赠:敬辞,指对方赐予(财物)。①处填“惠赠”更恰当,排除A、C两项。折服:信服。打动:使人感动。③处填“折服”更符合语境,排除D项。故选B项。‎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推断严密,每空不超过15宇 自1863年诞生之日起,①___时至今日,地铁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现代化水平和城市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②____更是传承城市历史、传播城市文化、展现时代潮流的综合平台。地铁文化以城市文化为基础,是城市文化的缩影与重要构成,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延展和提升。因此,③___,促进城市发展,已经成为很罗城市重要的创新手段。‎ ‎【答案】 (1). ①地铁就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2). ②它不仅是地下交通的载体 (3). ③利用地铁文化推动城市文化建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总结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解答此题要仔细研读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提取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本段文字主要讲述的是地铁文化,解答时再围绕这一中心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即可。 ‎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KS5U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推断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欢乐颂2》是一部都市女性情感剧,因为它选取了五个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所以还原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受到观众的喜爱。编剧通过角色的现实性刻画探讨社会转型期的女性如何寻找人生航向、如何生存与进步等问题,剧中不少台词措辞犀利,直戳现实,必然在各大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这部剧必将最大限度地扩展电视剧在不同传播媒介上的影响范围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①选取了五个女性形象未必完全还原了当下的社会现实。‎ ‎② 。‎ ‎③ 。‎ ‎【答案】①台词措辞犀利,直戳现实,不一定就能在各大社交网络上引发热议 ‎ ③这部剧未必最大限度地扩展了电视剧的影响范围及社会文化意义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得体。题目说本文段有三处存在推断问题,并且给了①作为参照,解答时找出文段中推断的内容进行分析,看其是否合理、恰当即可。‎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图书馆组织了一次以“家风建设”为背景的“家庭文娱活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占据现代家庭文娱活动前几位的关键词,家长栏是;聚餐,健身,打麻将,追剧。孩子栏是;兴趣班,手游,网络小说。而在调查中“你心目中理想的家庭文娱活动”这一栏,占据前几位的是:郊游、运动、读书、看展览、听音乐会。‎ 对这份调查结果你有怎样的认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宇。‎ ‎【答案】涵养时代家风 汇聚振兴力量 ‎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涂抹人生底色的“第一课堂”,潜移默化而又深远持久地影响、塑造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家庭和不和、家教严不严、家风正不正,既关乎个人成长、生活幸福,更关乎社会进步、和谐稳定。于辽宁来说,我们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进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都迫切需要通过弘扬传统美德、涵养时代家风为每个“细胞”注入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化基因”,从而树立“文明辽宁”的良好形象、激发上下同欲的不竭动力。‎ 关于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我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专门出台了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意见》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突出重点、创新思路、细化举措。要从转变观念着手、‎ 从加强监督着力、从长效管理着眼,解决突出问题,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要以“爱国传家、敬业兴家、诚信立家、孝善安家、勤俭持家、廉洁守家”为重点,突出核心价值观引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培育良好的家教家风,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最忌口号化、教条化、形式化,如果我们的工作与群众“隔着一条河”,将永远到不了岸。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实施的每一项举措、开展的每一项活动、进行的每一次宣传,必须坚持贴近家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用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让“家”文化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用精彩的故事、丰满的人物、鲜活的语言,去影响人、感染人、教化人、塑造人。‎ 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领导干部是关键。由于岗位重要,社会关注度高,领导干部的家教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影响社风民风。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监督、正确对待情感,慎独、慎初、慎行,以规立家、修身齐家,以廉守家、文明传家,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为广大干部群众树起家教的样板、立起家风的标杆。‎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只要我们以垒土成山的精神、扎实细致的工作搞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就一定能以万家之“和”成就振兴大业。‎ ‎【解析】试题分析: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的家庭活动非常少,父母和孩子各自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重心安排业余生活,随意性大,欠缺规划。良性的文娱话动带给家庭成员正面积极的影响,而沉迷手机、电视及浮噪社交话动给家庭成员带来相当大的危害,家庭的文娱活动是家庭成员间互动沟通的好时机,家长有责任管理设计好业余生活,不能让家庭成员各自为政,以个人喜好恣意安排业余生活,当然也不能粗暴干涉强制霸占孩子的业余时间。消除恶性生活习惯,养成良好家庭娱乐氛围,这是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好的家风,无论对个人成长的促进,还是对社会风气的涵养,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你心目中理想的家庭文娱活动”结果可以看出,人们对良好的家庭业余活动也是有期待和正确认知的,让想与做结合起来,不让美好家庭只停留在愿景里,也是一个立意角度。立意时结合对比论证会更加探刻有力。‎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由于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 ‎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