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一中2015级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三学段考试
历 史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国古代走不出由盛到衰的周期律,原因在于经济管理的循环,“每个王朝在它建立约100年后都开始面临财政上的种种困难”,公共财政的崩溃,直接导致帝国的灭亡。由此可知( )
A.制度性约束使平均地权成为王朝的长期愿景
B.强调既得利益阶层给国家税收带来巨额损失
C.王朝后期皇权衰弱难以主动实施改革和调整
D.土地买卖不受限制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
2.有人发现秦国与其它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不同,“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这反映了秦国( )
A.宗族势力的弱小 B.庶民政治的建设
C.官僚体制的探索 D.等级秩序的破除
3.公元前489年,田恒自立为齐相,掌握齐国国政。八年后,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后田恒的后代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先秦诸侯斗争激烈 B.宗法制遭到破坏
C.周王任命各国官吏 D.礼制的不断发展
4.考古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铸有“王族”“三族”“五族”“大父”“伯父”的族徽;甲骨文中记载有“大宗”“大示”“小宗”“小示”的文字和古代文献中所提的“帝一嫡”“介一庶”的词汇。这些字词反映了商朝( )
A.出身决定了政治地位 B.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有机结合
C.僭越礼制的现象频发 D.已确立了基于血缘的嫡庶制
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了比较:“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这说明( )
A.春秋时周礼尚未遭破坏 B.春秋比战国时期社会更有序
C.战国时期周王室加速衰微 D.战国时期政治发生根本变革
6.《左传》记载:(周)平王死,(周)桓王将使虢公执政,剥夺郑伯的权力,郑伯不满,派祭足帅师在夏季麦熟时取温之麦,秋季又取成周之禾。“温”、“成周”最有可能位于现在的( )
A.陕西境内 B.山西境内 C.河南境内 D.山东境内
7.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秦政治的历史论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言论
出处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左丘明《左传》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孔子整理《诗经》
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
欧阳修《新五代史》
A.夏商周处于分裂状态 B.古代文献可靠性不足
C.西周实行分封制 D.中国自古就建立了小农经济
8.钱穆说:“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这表明官僚政治( )
A.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 B.并不排斥政治权利等级世袭制度
C.仍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 D.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9.唐开元以后,原本由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甚至出现了姚崇以中书令的身份谍报汴州刺史倪若水进行灭蝗之事。这反映出( )
A.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B.玄宗重视三省间的分权制衡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D.相权对皇权形成明显的制约
10.右图为中国封建时代某种选官制度的选才程序。此图可反映出( )
A. 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B. B.九品中正制选才程序具有严谨性
C. 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依靠门第
D. D.士人们普遍关注和追求进士科目
11.有学者认为,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一套“防弊”之政。其防弊之政的第一原则是收权,尽量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第二原则是分权,尽量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宋初措施主要体现第一原则的是( )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
12.文献记载,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的部队一直在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财税来源。只有通过沿途劫掠富豪,才能维持军队经费。下列对该部队遗留财富的考古发现可为此提供证据的是( )
A.该有“大西”年号的银锭 B.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
C.大量金耳环等首饰 D.记录分封将土的金封册
13.《中国历史通论》记载:“战国亩产量79.41斤,西汉初年93.68斤,汉武帝时期
117.11斤,1938年115斤,1949年130斤。”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农业发展具有( )
A.脆弱性 B.落后性 C.封闭性 D.先进性
14.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
朝代
农业措施
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西周
休耕制
唐宋
禁捕青蛙
战国
“尽地力之教”
明清
“桑基鱼塘”
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15.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这一措施便于( )
A.抑制土地兼并 B.发展商品经济 C.调和阶级矛盾 D.强化社会控制
16.明中叶以后,刺绣品相当流行,北绣系统以实用性为主,南绣系统以画绣为主。画绣继承了宋代刺绣的传统手法并加以创新发展,四色淡雅协调,晕色自然,以绘补绣,绘绣结合,具有绘画的水墨韵味。这种南北差异表明( )
A.文人艺术影响领域广 B.北方重本南方重末
C.南北经济结构差异大 D.文化重心南移完成
17.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这说明唐代( )
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
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 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
18.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南朝开始推行的“轮番上役”的制度被北朝所采用,大致每个工匠每年服役2个月,在此基础上,南北朝又差不多推行了雇佣工匠的制度。这表明( )
A.官营手工业地位被民营所取代 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C.国家分裂阻碍手工业发展进步 D.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政策调整
19.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关税达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到道光九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这表明( )
A.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 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20.西汉御史指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盐铁官营( )
A.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21.北宋末年的《鸡肋编》记载,“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这反映宋代( )
A.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 B.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
C.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D.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
22.《东洋近代史》中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理由应是( )
A.宋代文艺更多在士大夫阶层繁荣,而非在资产阶级中复兴
B.宋代自然经济仍占主体,而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两者的内容和所处背景很大不同,不是并行等值的发展
D.宋代不是中国古代与近代的衔接期,并不标志着重大的思想变革
23.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推行均输法,规定所有贡品均按照当地市价,由政府统一采购,然后由官办的运输机构运往其他不出产此类物品的地区高价出售。这一举措( )
A.增加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 B.维护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C.实现了国家对物价的管制 D.保证了对匈奴战争的胜利
24.春秋战国时代,许多诸侯国建立了商税、市税、关税制度。春秋时,齐国市税在各国中最高,为总货物的2%,关税为1%。到了战国,各国的市、关税总和可达到总货值的10%。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违背时代发展的潮流 B.税收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C.诸侯争霸为商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D.发展商业成为各国致富的重要手段
25.唐代史书和小说所载的一些江湖人士或恶少逞能滋事多发生在商业区的“市” 内,而宋代的史书和小说中,“坊”中也出现了许多江湖事件或各种案件。与此直接相关的是宋代( )
A.农业的发展 B.理学的形成 C.坊市制的变化 D.手工业的进步
26.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三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孔子 韩非子 荀子 B.韩非子 商鞅 孟子
C.荀子 商鞅 老子 D.墨子 韩非子 荀子
27.郑人游于乡校,批评执政,有然明者建议子产(郑子产,郑国卿)
毀掉乡校。子产说:“何为?夫人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毀之?”郑子产( )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重视民意和與论
C.有意加强中央集权 D.具有早期民权观念
28.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这体现了( )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西汉时法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29.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这一流派( )
A.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 B.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C.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D.探寻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的明理方法
30.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上产生了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对“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评价正确的是( )
A.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
C.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D.促进面向世界和重视实践的风气形成
31.柏拉图说:“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他意在说明雅典( )
A.民主政治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 B.政体错误采用了自由平等原则
C.尚不具备建立民主政治的条件 D.平等和自由是政治生活的主题
32.在克里斯提尼时代及之后的时间里,富有的贵族在消费上受到不断增加的限制和压力,他们在公共事业上的投人要远多于个人消费。有一条法律规定,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不得超过“10个人的3天的劳动”。这表明( )
A.城邦公民拥有共同信仰 B.利用制度调适以维护平等
C.禁止富人进行奢侈消费 D.法律注重保护人民的利益
33.有学者在评价古罗马法时曾指出:“罗马帝国的管理机制和文化融合能力,还有对于其他文化的接纳和包容能力,都给了帝国以生命力。”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B.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C.从习惯法到自然法 D.从自然法到万民法
34.据不完全统计,从1789年到1800年,在世界58项重大科研成果中,法国有23项,占总数的40%。同期,英国只有13项,占20%;德国6项,占10%。这一时期法国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主要得益于( )
A.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新古典主义思潮对科学的积极影响
C.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D.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高度重视
35.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
从此以后,美国合法地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和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因此对美国产生的影响是( )
A.美国经济发展缓慢 B.成为最大的债权国
C.资金流入,利于企业和个人融资 D.通过货币体系控制世界经济命脉
二、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第36题14分,第37题16分,共30分)
3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蒙学经典概况简表
蒙学经典
简介
《千字文》
南朝梁武帝时期周兴嗣奉命将1000个单字,编纂成每句4字共250句的韵文。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
《百家姓》
成书于北宋初年,收集中文姓氏504个。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颇具实用性。
《三字经》
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著。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开篇。
《小儿语》
明代的吕得胜所撰,他主张儿童有知识时,就要进行正确教育。他认为民间儿歌对儿童固然无害,但对品德修养以及后来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于是他编写新的儿歌,用来代替旧的儿歌,是以成此书。
《增广贤文》
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集结了我国古代多种格言、谚语。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如“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等传诵至今。
《幼学琼林》
明末程登吉所著。用骈体文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朱子家训》
清初学者朱柏庐所著。以名言警句的形式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强调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以“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结尾。
《声律启蒙》
康熙甲辰进士车万育编著。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弟子规》
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编撰。以三字韵文方式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特别注重童蒙养正、敦伦尽分。
材料二 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到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欧洲国家为何要对大众教育承担起这种责任呢?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保守主义者认为如此可以培养人民遵守社会纪律……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更重要的是,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
——摘编自[美]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分)
3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益尊。……改知县为五品官,正其名日县令。任是职者,必用千里以内习其风土之人。其初曰试令,三年,称职,为真;又三年,称职,封父母;又三年,称职,进阶益禄,任之终身。……夫使天下之为县令者,不得迁又不得归,其身与县终,而子孙世世处焉。
——顾炎武
材料二 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备受美国制宪者们的推崇,其精髓被融入美国成文宪法之中,在后来美国的政治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称之为“现代国家的最完善的例子”。美国式民主模式适合中国吗?邓小平同志对此很早就果断地指出,“我们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这种办法我们不能采用”。
——摘编自黄金桥《美国宪政中的分权制衡机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顾炎武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分权思想在美国政治实践中的充分体现。并针对材料二中马克思、恩格斯和邓小平的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01—05 BCBDD 06—10 CCCAB 11—15 ACBDD 16—20 DABDA 21—25 DCADC
26—30 BBABB 31—35 ABBAC
二、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第36题14分,第37题16分,共30分)
36.(1)特点:历史悠久,多采用韵文形式;越来越注重伦理道德渗透;明清是蒙学发展高峰。(任答两点,4分)
原因:统治者稳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度的推动;理学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汉字具有押韵的特点。(4分,任意两个方面展开)
(2)趋势:教育面向大众;国家扶持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义务性。(任答两点,2分)
原因:社会精英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推动;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需要。(4分,任意两个方面展开)
37.(1)主张:分权众治,权力下放,实行县令终身制和世袭制。(4分)
评价:顾炎武分割皇权的主张,授予地方县令自治权力,有利于克服君主专制的弊端,调动地方管理的积极性,具有进步意义;但他将官员的终身制与世袭制引入到国家家管理体制当中,体现额其思想的保守性和局限性。(4分)
(2)体现:美国依三权分立原则,制定了1787年先法、构建了中央政府;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国会实行两院制,兼顾大小州的利益;实行联邦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但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等等。(4分)
评析:马、恩肯定了美国三权分立及其制衡的原则,它是美国政治智慧与政治实践的产物,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指出了美国三权分立民主制度的弊端,其三大权力机关之间相互牵扯,会影响到国家权力的统一,导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现象时有发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