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一中2018届2017—2018学年第四次月考
1. 有学者认为:有制度性保证和民间习惯认可的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这种现象始于
A. 新石器时代 B. 夏商时期 C. 西周时期 D. 东周时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有制度性保证和民间习惯认可的土地流动”可知,实质是指确立土地私有,我国最早确立土地私有是春秋时期,春秋属于东周时期,故D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我国尚未出现土地私有,土地属于氏族社会,排除A。夏商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尚未出现土地私有,排除B。西周时期是井田制,尚未出现土地私有,排除C。
2. 下图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①表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 ② 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 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④ 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的东汉说唱俑可知,从技术上方面可知汉代手工业具有高超的雕塑艺术水平,故①正确。击鼓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出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形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故②项正确。东汉说唱俑利用形体夸张及人物面部表情变化来突出艺术形象,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故③正确。图示东汉说唱俑,并没有反映出汉代其它的娱乐方式,排除④,排除BCD。故①②③正确,所以选A。
3. 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西汉
(公元2年)
唐朝
(752年)
南宋
(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A. ③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人口密度呈增大趋势,反映了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故①正确。由表格信息可知,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变化较大,而不是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最大,故②错误,排除CD。人口的南移反映了古代经济中心南移,黄河中下游地区不是一直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故③错误,排除A。由表格信息可知,人口的南移反映了古代经济中心南移,故④正确。故①④正确,所以选B。
点睛:表格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表格的时间范围(如本题朝代的变化)和数据变化(人口密度)规律,提取有效信息为:西汉至南宋时期,我国人口密度呈增大趋势;人口的南移反映了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4.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可知是君权和相权相互节制。秦汉时期设丞相,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排除A。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制,三省制长官均为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排除B。元朝时设中书省,中书省位高权重,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与设问不符,排除C。明朝时期,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故明清时期,相权被废除,君权日益加强,与材料观点相背离,所以选D。
5. 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
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A. 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 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
C. 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 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说,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缺乏更多的社会阶层,没有形成声援太平天国的力量。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国,尚未诞生新的强大的阶级力量。这根源于中国社会尚未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已经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材料谈的不是小农意识,排除A;是指由工人阶级在进行革命和建设中同农民结成的革命联合,同时也不符合社会实际,排除C;B项属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因素,但与材料不符,排除。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名师点睛】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起义时代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治国方案新——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3)担负任务新——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4)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6. 从下图提供的历史信息可以判定:
①蒸汽机的改进引发了生产和生活领域的革命 ②文明的进步必定会导致环境的牺牲 ③工业革命消除了封建等级观念 ④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蒸汽机车”“繁忙的码头”“蒸汽轮船”等信息可知,蒸汽机的改进引发了生产和生活领域的革命,改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也密切了,①④正确。②中的“必定”的说法太绝对,文明进步可以和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故排除②。图示信息中无法体现工业革命消除了封建等级观念,排除③。综上所述,②③错误,排除BCD,①④正确,所以选A。
点睛:本题以蒸汽机的使用为切入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蒸汽机车”“繁忙的码头”“蒸汽轮船”,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7. 图是一枚名为“同盟胜利”的纪念章,中间镌刻着中美英苏四国国旗。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所含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A. “同盟”指的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 “34.9.2.”指的是1934年9月2日
C. “胜利”时代表中国的是南京国民政府
D. 中美英苏四国为“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同盟胜利”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取得战争胜利;其中“34.9.2”是指民国34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日本投降书》,而不是1934年9月2日,故B项错误,符合设问。由“同盟胜利”胜利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取得战争胜利,故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代表中国出席签署《日本投降书》的是南京国民政府,故C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为消灭法西斯主义,中美英苏等国家组成反法西斯同盟,为“胜利”做出重大贡献,故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8. 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A.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 B. 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
C. 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 D. 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现代中国实行“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 A 项符合题意。BC项都是经济的范畴,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并未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D项也未从社会制度性质上对我国的制度造成影响。
点睛:明确“一国两制”就是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可。
9. 古罗马某法律规定,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①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②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人;③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④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宣述。四个条件缺一不可。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法律是 :
A. 自然法 B. 《十二铜表法》 C. 万民法 D. 公民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商品交易的过程来看,程序繁琐,从条件②中的“他们皆应是罗马人”,这两点特征来分析,应该是公民法;但公民法缺乏灵活性和适用性,后被万民法取代;故排除D,所以选C。从“古罗马某法律规定”可知为成文法,排除A。《十二铜表法》吸收了习惯法和自然法的内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排除B。
10. 光荣革命后,在威廉的加冕仪式上,议会当众宣读了《权利法案》。威廉以他自己和妻子的名义宣读了誓词:“我们衷心地接受你们向我们提出的议案,并保证以英国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威廉所说的“你们”是指
A. 英国民众 B. 英国贵族 C. 英国议会 D. 英国王室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光荣革命后”、“议会宣读《权利法案》”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控制议会制定了《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地位,故“你们”是指英国议会,C项正确。国王的权力接受议会的制约,而不是英国民众,排除A。材料强调英国国王接受议会的要求,而不是英国贵族,排除B。材料强调英国国王接受议会的要求,而不是英国王室,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光荣革命后”“我们衷心地接受你们向我们提出的议案,并保证以英国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1.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
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 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 西方文明占据了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
【名师点睛】倡导“文明开化”:
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
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表现: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
评价: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但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3、大力推行西化
表现: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武士剪掉头上的发结等。
问题:随着学习西方高潮的到来,也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如:
①有的人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
②许多高级官员散布“脱亚入欧”论。
12.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他强调的是
A.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B. 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C. 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 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
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可知,20世纪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走向现代化的速度加快,在经济上的共同之处也越来越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经济联系,而是强调两者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而是强调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排除C。材料只涉及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的发展情况,无法推断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排除D。
13. 公司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人类走向现代的历程中,世界市场逐渐展露全貌,跨越血缘、地缘,凝聚个体之力的公司随之诞生。公司,是指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构成,以营利为目的而依法设立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制度的本质特征在于“有限责任”和“法人”。组建公司时,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
材料一
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贸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是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
材料二
当地理大发现一点点勾勒出世界的全貌,公司率先出发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公司利益与国家意志密不可分。它们曾屡屡调兵遣将,用枪炮去打开潜在的市场。
材料三
英国《1862年公司法》可以被看做是现代公司的出生证。此前的几个世纪,公司一直是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成立公司是少数人的特权。《1862年公司法》则宣告:公司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组织,成立公司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
材料四
1882年爱迪生启动了美国第一座发电厂,人类由此摆脱了地球自转周期的影响。但是,并非每一项伟大的发明都能变成造福社会的产品。光明源自技术与资本合作创办的电力公司。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尼古拉斯⋅巴特勒曾经说过,有限责任公司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少了它,就是蒸汽机和电力的重要性也会降低!
材料五
19世纪末,中国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薛福成这样评价公司的威力:“尽其能事,移山可也,填海可也;驱驾风电,制御水火,亦可也。……西洋诸国,所以横绝四海,莫之能御者,其不以此也哉?”
材料六
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近250年里,也就是在人类诞生以来的0.01%的时间里创造的。创造这些财富的主角就是公司。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由公司完成。今天,全世界70%的专利和2/3的研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创立的自动生产流水线是工厂管理制度的一场革命。1913-1914年,福特公司生产了24.83万辆汽车,平均每36秒生产一辆,10年后达到每15秒生产一辆,这种生产方式在自行车、飞机等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成就了美国工业的辉煌。苹果公司通过iphone、iPad和iTunes音乐店,改写了PC、消费电子、音乐这3个产业的游戏规则,引领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CCTV纪录片《公司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明很多学者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的原因。材料三中,英国《1862年公司法》的颁布有何重要价值?
(2)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公司的力量?(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开放性试题,第1、2问答到要点即可。
(1)罗马时代确立的法律原则就是强调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的归属,而这些正是自由贸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 价值:催生了现代公司,为个人投资公司提供法律保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制定行业规则和标准,引领管理制度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2) 如何看待:(注意:回答应该围绕材料中核心问题 “公司的历史与公司的力量”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公司的历史:首先,公司的雏形与古代罗马用法律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分不开的,所有权的不可侵犯性,所有权的稳定性,不仅对商业活动,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其次,公司的发展与人的进一步解放与自由是密切相关的,平等缔约的前提是人的平等,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让人的价值受到肯定,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受到鼓励。启蒙运动打破了迷信、奴役及特权禁锢思想,启蒙思想家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自由、平等、竞争的观念极其伦理道德逐步深入人心,从而为商业文明的诞生进一步扫清了障碍。最后,公司法的颁布,表明成立公司是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打击了特许经营,在经济层面使人们实现了自由与平等。
公司的力量:公司的意义在于,它使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它跨越血缘和地缘,凝聚
个体之力,将其变成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动力,它给每一个想奋斗的人搭建了平台。有限责任的意义在于降低了经营的风险,公司的本质在于,它给了人开拓市场的机会。公司数量的急剧增加,凝聚了社会财富,鼓励了人们创业。公司因市场而生,公司也在拓展市场。公司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公司不仅通过满足人们的需求,更通过生产创造出需求,来领导人们的生活。在规则的制定和观念的传播上,公司往往走在前列。最重要的是,公司影响了现代社会的生活与秩序。
新航路开辟后,公司所起的作用:当时的公司代表了国家的利益,屡屡用枪炮打开潜在的市场,充当了殖民的先锋。例:(荷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工业革命期间,公司起了重大的作用,伟大的发明通过公司的运作,才能造福人类。
近代以来,任何忽视市场的力量,不能发挥公司组织作用的国家或社会都逐渐衰落。只有借助公司推动市场经济的生产力,解放个人的创造力,国家才能登上世界舞台。例:1992年,中国正式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公司从此走上了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现代社会财富的创造,国民财富的积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
公司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公司改变了公众的思维和生活习惯。公司是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者。公司还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之一。公司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公司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拥有多少强大的公司,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大问题。跨国公司正在影响和改变我们这个世界的权力机构和财富分配。
当然,还应当看到公司的负面作用和影响,所以要运用国家的力量对其加强监管,受到法律框架的约束。自公司诞生之日起,对于它的种种指责就没有消失过。根植于人性的贪婪并非公司之罪,但其却因公司而被无限放大了。然而,逐利的欲望和自利的动机,既是灾难和危机的培养液,也是公司永葆活力的不竭之源。公司的功与过,都来自于同一个母体。
【解析】(1)第一小问,关于很多学者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的原因,根据材料“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贸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概括说明罗马法与自由和市场的关系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1862年公司法》则宣告:公司只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组织,成立公司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可概括为催生了现代公司,为个人投资公司提供法律保障;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制定行业规则和标准,引领管理制度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等方面思考作答。
(2)本问属于开放型题,首先应围绕材料中核心问题“公司的历史与公司的力量”,概括材料中观点,然后根据观点展开评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即可。根据六则材料,可别分从“公
司的历史”“公司的力量”“公司所起的作用”“公司的对国家发展重要性”“公司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司的负面作用和影响”等方面概括观点。在论述时,紧扣观点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简明扼要即可。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时代气息。
结合漫画信息和所学知识,给该漫画命制一个题目,并简要说明。(说明应包括漫画信息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答案】示例:
《北约下的西欧》(或《“美意”》《山姆大叔的保护伞》)2分。
说明:
背景,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遏制苏联和称霸世界的外交战略;为
从军事上控制西欧以对抗苏联。内容,1949年,美国联合英、法等国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影响:
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国家
组建了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
峙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大国崛起·百年维新》
材料二 日本国际关系学博士高峻说:“1868年的明治维新涉及政治体制、社会文化、教育军事和司法宗教等各个方面。同时期的中国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甚至在1898年还出现了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戊戌变法”。但是中日变法的不同结果确实令人深思……日本在觉得有必要的时候会非常积极、开放地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的精华。正是由于日本文化中本来就包含有许多外来因素,所以其在日后必要时对于吸收外来文化并没有很大的抵触感。而当时的清王朝忌讳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只是不彻底地进行了部分经济和军事改革,始终未触动最深层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问题,从而最终导致了改革的不彻底和失败。”
——摘编自《亚洲诸国的“日本梦魇”》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150年前的中国和日本有何共同的“生存危机”?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洋务运动在经济、文化、军事方面有哪些主要改革措施?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危机:内忧:封建统治面临着全面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外患:西方殖民者利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民族危机严重
(2) 改革措施:采用机器生产,创办近代工业;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建立海军,创办
军事工业。
原因:日本积极开放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中国“中体西用”,始终未触动最深层次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问题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和所学知识可从两国都面临着西方殖民侵略方面作答;还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日本和中国封建统治都面临严重的内部危机,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等方面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 “只是不彻底地进行了部分经济和军事改革”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采用机器生产,创办近代工业方面回答经济举措;可从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方面回答文化举措;可从建立海军,创办军事工业方面回答军事举措。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日本“非常积极、开放地吸收外来文化和科技的精华”和中国“清王朝忌讳大量吸收和引进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始终未触动最深层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问题”即可以得出答案。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漫画《大西洋宪章》
材料二:《宪章》声明称英、美两国并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两国愿意在经济领域内促成一切国家之间的最充分的合作;两国相信世界所有国家,无论为实际上或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漫画中两只大手为什么能够紧握在一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宪章》体现的原则,并分析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答案】(1)法西斯在全世界的侵略和扩张给世界带来了严重灾难;反法西斯力量必须走向联合才能取得反法西斯的胜利。
(2)反对侵略;支持和保护民族自决;倡导国际间的合作;放弃武力;
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确立的原则成为联合国宪章的基础;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准则。
【解析】(1)考查英美联合签署《大西洋宪章》的原因,从法西斯给世界带来灾难,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必要性方面回答。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英、美两国并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可概括为反对侵略;根据材料“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可概括为支持和保护民族自决;根据材料“两国愿意在经济领域内促成一切国家之间的最充分的合作”可概括为倡导国际间的合作;根据材料“两国相信世界所有国家,无论为实际上或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可概括为放弃武力。第二小问,关于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反法西斯同盟建立、胜利、联合国成立、人类现代文明的准则等方面分析即可。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 上,大
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鸣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
_____ 梁 启 超《变法通议》(1896年)
材料二:且论者如诚以希求立宪为职志也,则曷为在共和国体之下不能遂此希求,而必须行曲以假涂于君主?吾实惑之。吾以为中国现在不能立宪之原因,盖有多种:或缘夫地方之情势,或缘夫当轴之心理,或缘夫人民之习惯与能力。然此诸原因者,非缘因行共和而始发生,即不能因非共和而遂消灭。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1915年)
材料三
他说,历史“有君史,有国史,有民史。民史之著,盛于西国,而中土几绝。 中土二千年,若正史,若编年,若载记,若传记,若纪事本末,若诏令奏议,强半皆君史也”。他指出,这些旧式史书,“不过为一代之主做谱牒”,“至求其内政之张弛,民俗之优绌”以及制度政令之得失,“几靡得而赌焉”。
材料四
他借用康有为的话说:“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渝,当以小说渝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把一向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看成是能够起到“六经”、“正史”、法令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却是一种大胆而新颖的。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1)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梁启超的观点。
(2)评述上述观点对当时的中国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1)材料一体现了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材料二体现了梁启超主张维护共和的主张;材料三体现了梁启超斥“君史”倡“民史”的观点;材料四体现了梁启超提倡小说这种新的文学形式。
(2)梁启超的这些观点,为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奠定了舆论基础;对袁世凯的复辟帝制进行了猛烈的打击;对于新史观和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
【解析】(1)根据材料一“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可概括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根据材料二“然此诸原因者,非缘因行共和而始发生,即不能因非共和而遂消灭”可概括为梁启超主张维护共和的主张;根据材料三“有君史,有国史,有民史。民史之著,盛于西国,而中土几绝。 中土二千年,若正史,若编年,若载记,若传记,若纪事本末,若诏令奏议,强半皆君史也”可概括为梁启超斥“君史”倡“民史”的观点;根据材料
四“把一向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看成是能够起到“六经”、“正史”、法令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却是一种大胆而新颖的”可概括为梁启超提倡小说这种新的文学形式。
(2)关于影响,其实是回答各个观点的影响,可从为戊戌变法奠定思想基础方面回答材料一观点的影响;可从抨击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方面回答材料二观点的影响;可从推动新史观和新文学形式发展方面回答材料三、四观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