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答案河北枣强中学)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含答案河北枣强中学)》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河北枣强中学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1.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 A. 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B. 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C. 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 D. 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2.有学者把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规律归纳为“君主近臣的外朝化和边缘化(疏远)”趋势。这种趋势表明( )‎ A. 皇帝近臣权力极大 B.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 丞相成为中央权力中枢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3.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一-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一-县两级制。这一历史现象 A. 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 B. 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 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 D.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 ‎4.据史载,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了一道奏章并得到天王的同意,不久,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此举反映 A.“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 B.封建地租关系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C.农民领袖意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 D.解决财政问题是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 ‎5.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 遭到了列强的镇压 B. 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 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 ‎6.下列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名称 地点 创刊时间 出版期数 刊期 劳动与妇女 广州 ‎1922‎ ‎11‎ 周刊 新妇女 上海 ‎1920‎ ‎25‎ 半月刊 妇女评论 苏州 ‎1920‎ ‎9‎ 半月刊 解放画报 上海 ‎1920‎ ‎24‎ 月刊 妇女声 上海 ‎1922‎ ‎10‎ 半月刊 妇女评论 上海 ‎1923‎ ‎104‎ 妇女周报 上海 ‎1922‎ ‎189‎ 周刊 妇女与家庭 上海 日刊 A. 辛亥革命的推动 B. 五四运动的影响 C.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国民革命的推动 ‎7.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就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中村粲的叙述意在 A. 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辩护 B. 为日本发动“华北事变”辩护 C. 为日本摆脱经济大危机寻求出路 D. 为日本对抗美苏关税壁垒寻求策略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著《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提到:“这样,在1940年6月中旬以后约一个月的期间,曾经是事变行将解决,日中两国最接近的一刹那,中共察觉到日中进行和谈的危机,突然发动了‘百团大战’。蒋介石不得不将对日妥协的行动停相下来……8月下旬,日本首相近卫又写了亲笔信建议继续会谈,遭到蒋方拒绝。”这段材料 A.说明百团大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转折点 B.凸显了百团大战在中华民族抗战全局中的意义 C.强调共产党敌后战场是全民族抗日的主战场D.表明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 ‎9.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 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B. 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C.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 国家主权观念较 淡薄 ‎10.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 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 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C. 较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 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11.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汉朝革命”的举措是 A. 分封同姓王 B. 实行内外朝制度 C. 实行察举制 D. 推行刺史制度 ‎12.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筒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 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 B.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C.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13.“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民国时期历史学家蒋廷黻的这段话反映出 A. 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改变,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 B. 《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人民比清末更爱国 C. 五口通商对中国并没有危害,而是有利于中国与世界交流 D. 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反映一定的时代思想与社会现状 ‎14.下图是一位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此图阴影部分判断,这位同学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 ‎ A.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 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 抗日战争的战略大反攻 D. 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5.1931年中共土地革命的路线规定: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规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上述改变主要因为 A. 中共策略的灵活调整 B.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 D. 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16.‎1937年12月17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这表明国民政府 A. 表达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愿望 B.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抗战主张 C. 认识到动员民众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D. 转变了对中共敌后战场抗战的认识 ‎17.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关太平天国运动时写道:“(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 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B. 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 C. 具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 D. 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 ‎18.《南京条约》申明:“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剖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 ‎“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 A. 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 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 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 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19.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的观念在当时并未成为人们内心的坚定信念,《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皇权思想依旧在,袁世凯1915年称帝、张勋1917年拥溥仪复辟等等,在推动政治现代化方面,材料留给我们的借鉴意义是 A. 北洋军阀是中国进行政治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B. 政治现代化需要一定程度的经济现代化支持 C. 皇权思想导致革命派挽救民族危亡努力失败 D. 政治现代化需要有民众的现代化观念为基础 ‎20.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 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 B. 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 C.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D.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21.1929年末,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来华访问时指出:“在相互对立的政府、党派、军阀的争夺中,最终获胜的那一方并非因为用武力取得了统一,而是因为赋予了人民其内心深处最想要得到的那些东西。”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国民革命军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B. 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C. 抗日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 D.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22.中共中央军委电文:“整个形势即将改变,你们及陈邓即有可能向徐蚌线迫进,那时蒋介石可能将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敌人不撤,我们即可打第二仗,歼灭黄维、孙元良,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这次战役实施 A.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 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C. 标志着长江以北战事结束 D. 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23.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通工人王德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 ‎ A. 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 B. 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 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 D. 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 ‎24.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B.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C.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25.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了中国 A. 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 B. 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C. 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 D. 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26.1957年,周恩来在中共浙江省委扩大会议上说:“既然我们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能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团结在一起,那么,怎么能够设想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这一讲话 A. 标志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B. 推进了人民政协制度的初步形成 C. 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 号召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2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的5年中.各级人民法院共审结行政案件近50万件,已受理的行政案件几乎涉及所有行政管理领域。全国法院行政案件受案数从1992年的27 125件,增加到2001年的100 921件,原告的败诉率从35. 93%下降到28. 61%。材料主要说明我国 A. 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 B. 政治腐败案件不断增加 C. 法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民主法制建设亟待完善 ‎28.学者胡鞍钢将当代中国的核心决策机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称为“集体总统制”,而山东大学学者甄鹏撰文指出这一机构可称为“集体宰相”制。据此判断,这两种观点都认为中国在 政治建设的新时期 A. 实行了“集体元首”制度 B. 重视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 C. 重视借用传统政治制度 D. 强调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地位 ‎29.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 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重建和完善了民主制度B.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 C.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D.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30.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这反映了中国实行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基层民主制度 ‎31.2017年9月,香港理工大学校内的“理事亭”出现“港独”标语。理工大学当晚发表声明表示不赞同“港独”,移除校内有关鼓吹“港独”的横幅,是希望保护学生,以免他们有可能触犯法律。校方声明的立场基于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B. “港独”言论危害香港社会的繁荣 C. “港独”言论危害香港市民的利益 D. 学生思想受到国外反华势力的控制 ‎32.2016年12月20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台湾“邦交国”仅剩21个。2017年台湾当局另一个最为看重的“邦交国”巴拿马与中国建交,其“邦交国”仅剩20个。这表明 A. 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 B. 国际社会创造两岸关系和解机会 C. 两岸关系缓和有利于中国 D. “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增加 ‎33.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选举结果于2017年3月26日揭晓,现年59岁的香港人林郑月娥获得777张有效选票,高票当选香港第五任特首,并于4月11日接受了国务院颁发的任命状。林郑月娥将于2017年7月1日正式上任,她表示将努力开创香港发展新局面。这主要体现了香港 A. 享有与大陆完全对等的国家主权 B. 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 C. 享有高度自治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D. 在“一国两制”下享有高度自治权 ‎34.2005年4月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报: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国共两党再次重申“九二共识”的时代意义是 A. 便于从法律上杜绝“台独” B. 维护国民党在台湾的执政地位 C. 反对台独,防止两岸分裂 D. 利于“一国两制”在台湾实施 ‎35.有人说,“‘一国两制’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一国两制”和美国联邦制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是 A. 都强调中央集权原则 B. 都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C. 都保持地方独立行使主权 D. 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36.“这次会议的一个显著成效,是中国在此以后几年内迅速同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几内亚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的外交舞台不再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及周边邻国,而是扩展至广大的西亚北非地区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 B. 周恩来旗帜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 形成“上海共识”有利于亚太经贸交流与合作D. 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新型国家关系 ‎37.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占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A. 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缓和 B. 促使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的形成 C. 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 D. 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38.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集中阐明了新中国必须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几乎在发表该文章的同时,中国领导人已同意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可以通过非官方渠道去北平。这说明新中国初期 A. 善于运用骑墙战术维护国家利益 B. 无条件地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 在外交上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D. 在处理大国关系上仍然不太成熟 ‎39.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了《礼记·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A.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B.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 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40.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 主要是指 A. 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41.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问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苏联对新中国外交的干涉 B. 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 美中间没有任何共同利益 D. 美国采取对华敌视和遏制政策 ‎42.20世纪50-60年代,中日民间外交取得丰富成果,在经贸上达成了许多重要的贸易协定和渔业协定,在文化交流上两国文艺界人士和团体互访频繁。这种现象说明 A. 中日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B.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C. 日本放弃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 D. 中日有改善政治关系的民众基础 ‎43.1972年7月,日本成立了以田中角荣为首相的新内阁。同月,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会见中方代表孙平化等人时表示:“当前日本政府首脑访华、解决邦交正常化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一时机是指 A.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 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C. 中美苏三国关系走向缓和 D. 美国因越战无力控制日本 ‎44.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于上述活动,下列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A. 体现了中国走向世界由经济发展延及国际秩序 B. 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愿望 C. 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区域性反恐政治合作组织 D. 体现了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45.2005年11月《中国多边外交显著加强,更深入广泛融入国际社会》一文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已经相继成功组织了四次朝核六方会谈,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大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在政治和安全等领域的合作”。这反映了中国 A. 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B. 极力打造国内外建设环境 C. 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致力于建立多边外交机制 ‎46.从1973年起,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 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成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这表明 A. “二五计划”期间中国大力引进外资搞工业化 B. 文革时期中国工业化加速发展 C. 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拉开 D. 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47.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发表题为《团结协作、开放包容、建设安全稳定、发展繁荣的共同家园》的重要讲话, 并提出以下建议: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 这表明中国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C.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 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48.1963年,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其中一个是亚、非、拉,第二个“中间地带”是指欧洲、 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和日本。 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用意,是要团结和利用更多可以争取的力量。材料观点提出的背景是 A. 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恶化 B. 日本、西欧具有可以抗衡美国的实力 C. 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 美苏“冷战”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49.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根本原因是 A. 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B. 人文素质的巨大差异 C. 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D. 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50.雅典曾经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以村社名字相称呼,而不用祖上名字相称呼,以免新近获得公民权的公民引人注意。于是雅典人在私生活中,也开始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雅典的这一改革 A. 增强公民城邦意识和责任感 B. 是智者运动发展的结果 C. 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D. 扩大了雅典国家的统治基础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 ‎5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当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中国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明史》‎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五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 (6分)‎ ‎(2)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 (4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3分)‎ ‎(3)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指出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本质属性。(8分)‎ 第四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1.B ‎【解析】材料显示上级对于下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下级不能对于上级实行亲属称谓,显然是等级制度高于宗法关系的体现,故B正确;材料中是维护等级制度,不是宗法秩序,故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故C错误;材料目的不是削弱异性诸侯权力,故D错误。‎ ‎2.D ‎【解析】君主近臣是指皇帝身边官员的边缘化,显然是丞相制度逐渐削弱直至废除,这一过程说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D正确;A属于原因,不是趋势;B属于地方制度;C属于原因,不是趋势。‎ ‎3.D ‎【解析】A不符合史实,战国时期分封制仍然存在,排除;秦朝废除血缘关系维系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C错误;材料阐释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情况,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从分封制逐渐向郡县制过渡,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D正确。‎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的政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照旧交粮纳税”是维护政权正常运转的经济需要,即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太平天国是废除封建地租关系,封建地租关系不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并不是《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而是政权正常运转必须征收一定的租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不是解决财政问题而是解决等级森严的秩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的政策 ‎5.D ‎【解析】从材料“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可以看出,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爆发,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并没有涉及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群众基础,故ABC项错误。‎ 点睛:材料“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然后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即可。‎ ‎6.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本题一定要注意这些报刊杂志创办的时间只和国民革命的时间相吻合,所以本题答案只能选择D ‎.国民革命的推动,此题很容易选择其他几个选项,但是很明显时间上不符合。‎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妇女解放 ‎7.A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强调的是“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可知这一时期是1929年经济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根据题干“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日本的目的是把中国东北变成其独占的殖民地,故A正确;“华北事变”发生于1935年,且不是“满蒙”地区,排除;CD不是题干主旨。‎ ‎8.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突然发动了‘百团大战’。蒋介石不得不将对日妥协的行动停相下来……8月下旬,日本首相近卫又写了亲笔信建议继续会谈,遭到蒋方拒绝。”可以判断出是百团大战的重要性,故本题选择B项;A中转折点夸大作用;C没有体现主战场作用;D中正面战场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9.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南京条约》对于协定关税的一些看法,清政府认为协定关税对于中国有益无害,而且没有对经济造成影响,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权意识淡薄引起的,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协定关税丧失主权,不可能是务实;BC是材料中没有体现的。所以选D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 ‎10.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可知,义和团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民众“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的心理;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11.C ‎【解析】梁启超所谓“汉朝的革命”是指选官制度的变革,即由汉代的察举制取代了以前以世袭官制为主的选官制度,由重血缘出身到考查品德、才能,故选C选项。A 选项主要是西周分封制的内容,是周朝的革命;内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都没有打破贵族政治的局面,故排除。‎ ‎12.B ‎【解析】本题材料“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而且“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反映了台湾割让给日本,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这来自《马关条约》,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资本输出,故B正确;A表述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洋务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C;《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标志着帝国主义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解题关键是抓住信息“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13.D ‎【解析】据材料“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不同时代的人对《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认识不同,反映了一定的时代思想与社会现状,故D项正确;外国侵华没有将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国时期人民比清末更爱国,故B项错误;五口通商对中国有危害,故C项错误。故选D。‎ ‎14.B ‎【解析】由图片中阴影部分集中于鄂豫皖边界、湘鄂赣边界等地可知这应为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故本题应选B项;敌后抗日根据地集中于华北、陕北一带,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时期,中共已控制北方大部分地区,对外开放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均与题目中的阴影部分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15.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主要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调动农民参与反封建、反资产阶级统治,阶级矛盾占据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了调动一切力量反击外来侵略者,说明民族矛盾占据社会主要矛盾;故土地政策的调整是因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项正确。土地政策的调整是中共策略的灵活调整的体现,而不是原因,排除A。C项土地政策的调整并不是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而是因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需要,排除。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与材料中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只要是针对地主不符,排除D。所以选B ‎16.C ‎【解析】A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B项错误,毛泽东是1938‎ 年发表《论持久战》的;D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对敌后战场的态度;由“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可以分析出动员全民族抗战才能胜利,故本题答案选C项。‎ 点睛:抓住关键时间“1937年12月17日”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学生再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进行排查即可。‎ ‎17.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领袖表面上是标榜为贫民服务的,实质上存在“凶暴”、“特权的森严”的现象,故可知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和发动者的思想主张与实际做法之间的巨大差别,主要是源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而是强调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使其在思想主张与实际做法之间出现巨大差别,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具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而是强调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使其在思想主张与实际做法之间出现巨大差别,排除C。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材料强调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使其在思想主张与实际做法之间出现巨大差别,排除。‎ ‎18.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平行之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为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 ‎19.D ‎【解析】辛亥革命虽然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但是民主共和观念并没有在人民心中扎根落户,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就是明显例子,因此,推进现代化首要推进民众思想的现代化,故D正确;中国进行政治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封建思想统治,故A错误;材料中提及的是思想,不是经济,故B错误;皇权思想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 ‎20.C ‎【解析】从中国共产党才去的措施上看:“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成为当时工作的重心,说明当时党的领导人没有意识到革命问题的局势以及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党在这个时候已经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任务;B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 ‎21.B ‎【解析】大革命时期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租界,并不是国内的政府、党派和军阀之间的斗争,是与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A错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进行了土地革命,分给农民土地,以土地满足了人民的要求,使工农武装割据能够得以存在和发展,是中国革命由低谷逐渐走向高潮的基础,证明了汤因比的观点,B正确;抗日战争不是国内的党派和军阀之间的斗争,而是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C错误;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是武力统一,而不是赋予人民内心深处的那些东西,排除D。‎ ‎22.B ‎【解析】根据“陈邓”“徐蚌线”“徐州及其附近”“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可知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为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故B正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A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三大战役结束标志着长江以北战事结束,淮海战役1949年1月10日结束,平津战役1949年1月31日结束,故C错误;渡江战役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D不符合材料,排除信息。‎ ‎23.D ‎【解析】材料中讲述了一位普通工人当选为人大代表的事情,此事体现出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选举制的内容;C选项材料涉及的不是政党问题,故排除;B选项错在本题没有涉及到民族问题,故排除。‎ 点睛:本题涉及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民主与法制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题涉及到的是人民权利问题,所以排除B、C选项,直接确定D选项。‎ ‎24.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设置都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管理地方事物,从而巩固国家统一,以促进共同发展,B正确;A仅符合“一国两制”;C三项政策都不符合;D仅适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故答案选B。‎ ‎25.B ‎【解析】材料是邓小平的一段讲话,不能体现“法制不断完善”,排除A;根据“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体现了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故B正确;CD与材料无关。‎ ‎26.C ‎【解析】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与材料中“1957年”“不能同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继续合作下去呢?这是说不出道理的”相符,故C项正确;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故A项错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错误;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故D项错误。‎ ‎27.A ‎【解析】从材料中给出的史实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后取得了显著地成效,这也表明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逐渐完备,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内容无关;C选项错在“观念”上;D选项错误,与题意相悖。‎ ‎28.B ‎【解析】从材料中的命名上来看,无论是“集体总统制”还是“集体宰相制”都提出的是整体的概念,说明新时期重视的是权力集中的问题,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与事实不符;C选项错在没有体现原有传统制度的影子;D选项与材料无关。‎ 点睛:解答本题的一点要注意找寻材料中的共同点,比如本题中的两个概念,无论是“集体总统制”还是“集体宰相制”都提出的是整体的概念,说明新时期重视的是权力集中的问题,问题就很明显了。‎ ‎29.D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民主制度的建立,而不是重建和完善,A错误;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排除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排除C;两部宪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供了法律依据,D正确。‎ ‎30.D ‎【解析】我国从1998年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实现了人民真正当家做主,材料中“第一次作为权利的主体走到了民主政治的前台和中心,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实质”正是这种制度的体现,故选 D;A、B 不符合“习惯了乡绅保甲治理的中国人”基层民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 ‎31.A ‎【解析】从材料“移除校内有关鼓吹“港独”的横幅,是希望保护学生,以免他们有可能触犯法律”中可以看出,校方是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立场上,来保护学生的利益的,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港独”的具体危害,故BC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学生思想受到国外反华势力的控制,故D项排除。‎ ‎32.D ‎【解析】“其(台湾)‘邦交国’仅剩20个”可知当今世界上承认台湾的国家已经不多了,大多数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的合法政府,故选D;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3.D ‎【解析】A选项错误,香港特别行政区归中央政府管辖,不能与大陆拥有完全对等的主权;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一个中国”原则;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立法权和司法权的问题,且说法也错误;D选项符合材料的含义。‎ ‎34.C ‎【解析】根据“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表明国共两党再次重申“九二共识”有利于反对台独,防止两岸分裂,故C正确;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5.B ‎【解析】中央集权原则不符合材料“包容性优点”“柔性特征”,排除A;美国联邦制,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自主权,中国“一国两制”也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让地方(港、澳、台)保留较大自主权,故B正确;地方(港、澳、台)不能独立行使主权,C项错误;美国地方和国家都是资本主义制度,排除D。‎ ‎36.B ‎【解析】从“中国在此以后几年内迅速同埃及、叙利亚、伊拉克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几内亚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可以得出这一会议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时间不满足要求;C选项错误,“上海共识”是新世纪的外交成果;D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37.A ‎【解析】从“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占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可以看出这次会议主要是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因此得出这次会议是日内瓦会议。由此可以得出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日内瓦会议的目的不是区域性的合作;C 选项范围狭小;D选项是万隆会议的结果。‎ ‎38.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从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必须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体现了一定的原则性,但同时也允许美国驻华大使可以通过非官方渠道去北平,说明对美国的外交大门也不是完全关闭的,这又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因此,C项最符合材料的意思;中国并非奉行骑墙战术,而是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A项错误;B项中的“无条件”有失客观;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9.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该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故D项正确;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是由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主张和平共处,故A项排除;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也来自该原则的提出的影响,故B项排除;该原则不仅仅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故C项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0.B【解析】所谓的“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材料中给出的解释是“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冷战时期中国利用地缘政治开展对话的有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出“冷战”的特点;C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没有体现出与苏美的关系问题。‎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点是要对这段话真实内涵有所理解。其中基辛格是一个突破口,可以联系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其次就是内容上面突出“冷战”,再次验证了我们选择的正确性,可以进一步分析得出。‎ ‎41.D ‎【解析】1950年到1971年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下,美国敌视中国,“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说明美国采取对华敌视和遏制政策,故D正确;A与材料无关;B不是主要原因;C表述不准确,过于绝对,C错误。‎ ‎42.D ‎【解析】从材料来看,中日的民间交往在20世纪50-60年代十分频繁,这对后面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B选项错误,当时的中国依旧实行的是“一边倒”的政策;C选项错误,这只是民间层面的来往,并不能的出政府的态度。‎ ‎43.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美由对抗走向缓和、中美关系正常化促进中日关系的改善,故B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排除。‎ ‎44.A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属于经济组织论坛,二十国集团属于经济政治组织,这一系列活动说明中国逐渐走向世界经济并涉及国际秩序,故A正确;B和C均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材料中没有以联合国活动为中心,故D错误。‎ ‎45.D【解析】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开展的外交活动,“打造国内外建设环境”不符合材料,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根据“《中国多边外交显著加强,更深入广泛融入国际社会》”“中国已经相继成功组织了四次朝核六方会谈,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大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在政治和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反映出新时期中国外交致力于建立多边外交机制,故D正确。‎ ‎46.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三件大事:一是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二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三是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逐渐正常化。 这一系列外交事件,打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成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体现了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故D答案符合题意;“二五计划”时间是1958-1962年,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C答案说法错误。‎ ‎47.B ‎【解析】A选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区域性的合作组织,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选项符合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和要求;C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参与”二字;D选项局限在发展中国家范围。‎ ‎48.A ‎【解析】从“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用意,是要团结和利用更多可以争取的力量”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毛泽东想动用各方力量来维持稳定,结合所学知识,1963年中苏关系破裂,这成为一切事情的根源,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一时期日本和西欧刚刚复兴;C选项错误,中日关系正常化发生在1972年;D选项不是主要问题。‎ ‎49.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造成中国与古希腊不同文明的差异是由于二者的经济形式不同造成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易于形成专制的政体,希腊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造成了平等互利的氛围有益于形成民主,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是根本原因,应排除。‎ ‎50.A ‎【解析】“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显然突出集体的意识,这一举措增强了公民的城邦意识,故A正确;雅典民主政治推进智者运动发展,故B错误;C是梭伦改革影响;D出来之后没有体现出民主政治特点。‎ ‎51,(1)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3分)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3分)‎ ‎(2)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主权在民;法律至高无上。(4分)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分)‎ ‎(3)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2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分)‎ ‎(4)材料一、二是封建性质的法制,维护的是君主专制政体,人民没有政治权利;(2分)材料三、四是中国建设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制,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3分)材料五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制,它确立的是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权利。(3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