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期衡阳市八中高二四月月考
历史(文科)试题
命题人:王权 审题人:蒋平
请注意: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提到“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出来,以补不足),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西周的政治机制( )
A.有利于边疆的开发与拓展 B.有利于西周中央高度集权
C.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有利于稳定社会政治秩序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D.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3.《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 )
A.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 B.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
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
4.有学者认为,秦汉以来的“国”与“家”是相通的,“孝”和“忠”是一致的,作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以及社会细胞的“家”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机构的“国”,在长期的历史条件和时期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据此可知,该治理模式( )
A.是以宗法制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B.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C.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 D.确保了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
5.秦始皇在全国进行各项标准化建设,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注意整顿各地风俗习尚。这主要借助于( )
A.君主专制的决策模式 B.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C.赢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D.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势
6.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房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
A.秦二世为先帝营造阿房宫 B.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
C.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 D.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
7.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8.汉武帝规定王侯宗室朝觐聘享,进献的玉璧必须以作价高昂的白鹿皮币包裹,同时规定白鹿皮币只能由宫廷机构独家经营。据此可推断,汉武帝推行白鹿皮币的目的是( )
A.顺应市场流通的需要 B.凸显皇帝独尊的权威
C.消除诸侯割据的隐患 D.增强中央政府的实力
9.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这一变化( )
A.表明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推动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 D.有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10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
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11.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贼(指藩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唐代朋党之争( )
A.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B.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
C.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 D.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
12.王安石、文彦博、程颐三人同处宋神宗一朝。王安石曾言,士之“道隆而德骏者,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文彦博曾对君主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程颐说“天下治乱系宰相”。这表明当时( )
A.“治天下”之权已归属以宰相为首的土大夫集团
B.皇帝与士大夫“共定国是”已成为执政理念
C.宋朝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官制变革尤显必要
D.理学家们致力于冲击和拆解皇帝的专制权力
13.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在政事堂召开的宰相联席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据此可知
A.宋代最高行政机关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B.宋代的专制皇权受到严格的制约
C.政事堂为宋代前期全国最高的决策机构 D.政事堂的设置成为宋代冗官现象的根源
14.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主要目的是( )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D.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15.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 )
A.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B.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
C.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D.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
16.
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
A.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中央官署
17.《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这说明( )
A.军机大臣参与决策 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军机处、内阁的相互制约 D.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
18.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
A.宣扬民本思想 B.主张重构秩序 C.追求仁政德治 D.肯定汤武革命
19.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 )
A.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 B.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D.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
20.顾炎武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且进一步强调“凡文之不关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这反映出顾炎武( )
A.改变了当时空洞的文风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继承了程朱理学义利观 D.倡导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
21.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恬。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这些论述对哲学发展的意义主要在于( )
A.开创了哲学研究的历史 B.使哲学发展走向人性化
C.使哲学开始走向世俗化 D.使哲学成了研究“人”的学问
22.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却是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
A.启蒙运动更强调个人力量 B.启蒙运动彻底改变了人文主义精神
C.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D.两个浮士德都处于中世纪的蒙昧中
23.伏尔泰认为,自由是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赋权利,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特别是拥有财产的自由。但他同时又说,对于社会上绝大多数劳动群众来说,自由只在于“他们将自由地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出价最高的人”。材料旨在说明伏尔泰( )
A.主张“天赋人权”说 B.反对封建特权制 C.倡导自由平等说 D.具有阶级局限性
24.吴承恩塑造了猪八戒这样一个角色:拥有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最重要的,他也愿意以辛苦的劳作来获得这些;在取经路上一旦发生问题,他总是急于建议“把白马卖了,给师父买一口棺木”。在当时,这一角色( )
A.引发人们美好联想的艺术状态 B.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C.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 D.揭示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命运
25.某科学理论成功解释了潮汐现象、发现了宇宙运行的普遍法则,且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该理论( )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C.发现了微观世界物质运动的规律 D.对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26.甲午成为了中国民主观念演进的分水岭,人们对儒学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动摇,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备受推崇并逐渐成为晚清思想界的主流观念,时人称之为“天演公理”。主要是因为当时( )
A.儒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B.广大知识分子在变法中的偏激倾向
C.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主题 D.进化论思想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27.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28.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必须依靠广大贫农作革命先锋,团结中农和其他可以争取的力量,彻底摧毁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力量,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由农民协会掌握农村一切权力,然后进行减租减息、分配土地等斗争。这表明当时中共( )
A.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B.创建了人民革命军队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重视农民问题的探索
29.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声行内轶闻》曾记录一件事:当时北京“折唱八角鼓”演员在某印刷厂演出“折唱”前,使了传统笑料垫话《反正话》来博取掌声(如“孙猴子,猴孙子”等)结果,台下的工人提出“我们不听这些对我们没有教育意义的旧玩艺”“我们开晚会不光是为了开心、取笑、滚热闹,我还要在娱乐里领受教育”。这种现象( )
A.说明当时文艺事业异常繁荣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影响
C.说明传统艺术已无存在必要 D.反映了新旧文艺理念的冲突
30“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以及诗人,音乐家、剧作家、小说家,他们都在拒绝旧习惯,传达他们对世界的想象,而非容易被理解的客观真实。”与这种风格一致的作品是( )
A.《人间喜剧》 B.《悲惨世界》 C.《日出·印象》 D.《等待戈多》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0分,32题20分,33题10分,共40分。)
31.(10分)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比较下列两图,提取西周、秦朝历史变迁的信息,任选两个视角,简要论述说明。
西周形势图 秦朝形势图
32.(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进农业发展。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
——摘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材料二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9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一、二,论证钱穆先生“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观点合理性。(5分)
33.(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元朝以来,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有二、三十个少数民族中存在着土司制度。土司管理各该民族,职务世袭,但是需要中央政府批准。土司在内部自行征收赋役,仅向中央政府进贡少许银物。土司自有法令,对属民的生杀予夺,中央政府不予过问。
……常到州县地界抢掠,危害汉民生命财产;……对属民任意役使,赋税是“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 ……恣意虐杀土民,对犯其法而被杀害的家属,还要征六十两、四十两、二十四两不等的银子,名之日“玷刀钱”。 ……为了争夺土地和人畜,土司之间互相厮杀,经年不解,世代为仇,使得当地以及附近的州县不得安宁。
——摘自《清朝鄂尔泰》
材料二 清改土归流的具体做法:清政府采取了集中力量打击强大不法的土司;从大土司集中地区开始,后及其它地区;以及武力威胁与安抚相结合等办法。改土归流的善后措施:第一,对革除土司妥善安置,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第二,选派合适人选充任新设流官。第三,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和管理。第四,禁革各种旧制陋规。第五,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 ——摘自《论清代鄂西的改土归流》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7分)
2018年下期衡阳市八中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B
C
B
D
B
D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C
C
A
A
D
B
A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A
D
B
D
C
C
D
D
D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0分,32题20分,33题10分,共40分。)
31. 示例1:西周至秦疆域面积扩大。从秦朝四至加以说明;
示例2:西周至秦国家政治体制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等方面加以论证说明。
示例3:西周至秦民族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从秦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百越)设郡管辖等方面论证说明。
示例4:秦朝统一后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从秦始皇统一措施方面论证。(言之有理者,可以酌情赋分。答两点变迁4分,说明6分,总计不超过10分)
32.、⑴特点:注意吸收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制度创新);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答三点得9分)
⑵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失误;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任答三点得6分)
⑶汉代实行三公九卿制和中外朝制度,国家大事一般先经过朝议后,再由皇帝裁决,皇权与相权是区分的,一定程度制约皇权;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后形成政事堂制度,国事决策和施政有一套成熟的运行程序,从制度上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因此钱穆先生认为汉唐政治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5分)
33、 (1)原因:土司世袭,易造成地方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妨碍国家的统一;土司破坏地方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阻碍社会进步;土司与百姓矛盾尖锐,破坏司法,扰乱地方的治安,造成社会动荡。(3分)
(2)特点:政治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反抗与归顺人员区别对待;政治改革与经济文化建设并举。(3分)作用:打击了土司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西南地区的封闭状态,促进了西南地区封建经济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民族融合、边疆稳定,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