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一中2018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六)(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南长沙一中2018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六)(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本试题卷包括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页。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1.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革税制,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C.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D.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都在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故这一时期的改革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故D项正确;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是土地国有,故这一时期的改革破坏了分封制,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是土地兼并的前提条件,故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孟子仁政主张没有实行土地私有的内容,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的实质作用,学生只要熟练掌握了教材相关知识内容,即可得出承认了土地私有的作用,据此即可排除其它选项,做出正确判断。‎ ‎2. 荀子认为“百事无过,非君子莫能”,因此“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这表明他 A. 对立法的良莠优劣颇为重视 B. 抨击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 C. 认为执行过程是法律的关键 D. 强调道德修养是治世前提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荀子认为:“良好的法制而产生动乱是有过这种情况的;有了德才兼备的君子而国家动乱的,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可见,荀子认为道德修养是治世前提,故选D。荀子主张礼法并用,并不反对以法治国,故排除B;AC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 中国古人很重视天文学,《易经》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尚书》称“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但“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这体现出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 A. 受道家悲观思想的影响 B. 有较浓的神学迷信色彩 C. 侧重实用性科技的发展 D. 属于朴素的唯物世界观 ‎【答案】C ‎【解析】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主要说明天文对于时令变化,“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体现对宇宙变化讨论很少,体现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故排除D,选C;材料没有体现道家思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神学迷信色彩,排除B;‎ ‎4. 据《汉书》记载,太子刘奭“柔仁”,劝导汉宣帝“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出 A. 西汉皇权反感儒学的假仁假义 B. 汉代治国思想的儒法兼用特征 C. 法家具有兼容并包的思想弹性 D. 汉朝君主对西周政治的理想化 ‎【答案】B ‎【解析】材料“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说明汉代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故选B;材料不是批判儒家思想,排除A;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重用,排除C;由材料“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见汉朝君主并不认为西周政治值得仿效,排除D。‎ ‎5. 据史书记载,西汉五口之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若非丰年,年收入约折合八千钱,赋税约三千钱,其他日常开支合计约七千钱。这一现象直接导致 A. 传统农业走向精耕细作 B. 土地兼并现象禁而不止 C. 农户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D. 自耕小农只能挣扎求存 ‎【答案】D ‎【解析】材料“若非丰年,年收入约折合八千钱,赋税约三千钱,其他日常开支合计约七千钱。”,这反映自耕农赋税负担中,只能挣扎求存,故选D;材料没由提到农业生产变革生产技术以提高产量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关土地兼并,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农户生产成本,故选C。‎ ‎6. 东汉中后期,宦官发动政变将外戚窦武、太尉陈蕃及其支持者诛杀、禁锢、罢官,事后汉灵帝还重责替受牵连者求情之人,史称“党锢之祸”。这一事件的发生反映了 A. 专制皇权膨胀扩张 B. 母系宗族观念势微 C. 宦官掌握真正权力 D. 官僚集团争夺权势 ‎【答案】A ‎【解析】宦官、外戚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是皇权的延伸与变种,故选A;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轮流执政,并非母系宗族观念势微,排除B;秦朝以来,皇权至上,排除C;宦官、外戚往往是非法取得权力,不属于官僚集团,排除D。‎ ‎7.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中,有的人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认为‘名教’出于‘自然’;有的人‘非汤武而薄周孔’,‘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认为应‘越名教而任自然’。”这一时期应是 A. 两汉时期 B. 魏晋南朝 C. 隋唐五代 D. 两宋元明 ‎【答案】B ‎【解析】材料“‘名教’出于‘自然’”和“‘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认为应‘越名教而任自然’”,体现了放浪形骸,无视儒家思想约束的思想观念。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局黑暗,读书人借道家思想逃避现实,故选B。两汉时期、隋唐五代和两宋元明时期,国家一统,儒家思想地位稳固,排除ACD。‎ ‎8. 宋代以朝臣充任各个地方的长官,名为“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该地民政,简称“知州”。这种做法 A. 开创了从上至下的垂直管理体系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和监督 C. 架空了原有的地方监察机构权力 D. 缓和了权贵与基层士绅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秦朝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排除A;宋朝知州是代表中央管理地方,由此知州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选B;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是服务于皇权,不断完善,排除C;材料无关权贵与基层士绅之间矛盾的缓解,排除D。‎ ‎9. 下图为江西出土的南宋银鎏金魁星盘,盘心是安放杯盏的菱花形凸校框,框外盘底则是一树桂花盛开的图案,喻“蟾宫折桂”。这一出土文物反映出当时 A. 求取科考功名的社会心理 B. 繁华兴盛的海上丝绸之路 C. 素称发达的古代冶金水平 D. 商品经济催生的市民审美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魁星即廿八星宿的奎星,后人附会其能主文运,而“蟾宫折桂”寄科举考试高中之意,故选A;江西地处内陆,而材料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冶金技术水平问题,排除C;材料和商品经济无关,排除D。‎ ‎10. 汉代《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这反映了中医 A. 施治理念发生变化 B. 受到官方哲学影响 C. 具有辩证哲学色彩 D. 主要关注人的品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把方剂命名为……”“出现了……方剂名”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中医方剂名的变化,与“理念变化”无关,故A项排除;据“汉代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到“宋代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可得出其药剂名称的变化深受主流思想影响,故B项正确;汉代的药剂名称与辩证哲学无关,故C项排除;主要关注人的品行有一定表现,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一方面需要注意药剂名称的变化,另一方面需要关注时代背景,综合分析得出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 ‎11. 宋代统治集团有“富者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的认识,将增加国库赋税收入的目标指向豪强而非小农,认为“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受此影响,宋代 A. 以转运使控制地方财税 B. 忽视了自耕农的重要性 C. 对商业的监管有所放松 D. 租佃经济得到充分发展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富者田连阡陌”是指土地兼并现象,而从“为国守财”“乐于输纳”可看出统治者对待土地兼并的态度,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转运使控制地方财税的信息,排除A;材料与商业经济无关,排除C。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也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故封建社会不可能忽视自耕农的重要性,排除B。‎ ‎12. 范仲淹的《书扇示门人》一诗写道:“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以种地为喻,很有些“得之勿喜,失之勿悲”的超脱。这反映出 A. 北宋的土地换手率很高 B. 庆历新政遇到的阻力较大 C. 理学融入了玄学的思想 D. 文官政治的彼此倾轧严重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体现土地换手频繁,故选A;材料和庆历新政无关,排除B;材料与理学及玄学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官场的信息,排除D。‎ ‎13. 朱熹很强调“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 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从静处体悟,在事上磨练”“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他们的这些主张说明 A. 理学心学在世界观上迥异 B. 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 C. 宋明时期道德沦丧的背景 D. 超凡入圣是古人的总目标 ‎【答案】B ‎,可知儒学强调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非仅仅超凡入圣,排除D。‎ ‎14. 16世纪初中国的金银比价是一比六,而欧洲是一比十二。欧洲各国将套取黄金作为对华贸易的重要策略,规定贸易的一定比例是用白银购买中国黄金。这种经济策略造成 A. 明朝出现“银贵钱贱”的金融问题 B. 白银逐渐成为中国普遍流通的货币 C. 欧洲进一步沦为对华贸易的出超国 D. 重商主义经济理论开始在欧洲盛行 ‎【答案】B ‎【解析】由材料“16世纪初中国的金银比价是一比六,而欧洲是一比十二”和“欧洲各国将套取黄金作为对华贸易的重要策略”,这有利于白银输入中国,从而导致白银逐渐成为中国普遍流通的货币,故选B;材料没有“银贵钱贱”的信息,排除A;由于中国与欧洲的金银比价差异,所以中国白银沉淀未必是对华贸易的出超的结果,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开始”的限定,排除D。‎ ‎15. 康乾时期广东种荔枝的农户,“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有的“家有千枝,其人与万户侯等”,因自家劳力不够,只能雇人帮忙。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A. 形成了农商互促的经济模式 B. 新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C. 成为专业经济作物种植中心 D. 传统自然经济正在加速解体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与万户侯等”和“雇人帮忙”,说明种植荔枝的经济效益之外,还有观赏价值,而且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农商互促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地域性专业种植的信息,排除C;鸦片战争后,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 ‎16. 乌镇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连。明成化、弘治年间,“宛然府城气象”,乾隆时此地“升平既久,户口日繁”,成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大市镇。据此可知,其得以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A. 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化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C. 纺织业发展最迅速 D. 政府赋税重要来源地 ‎【答案】A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纺织业发展的信息,排除C;材料主要是讲乌镇的交通条件好,没有说明农业的发展,排除B;从材料可以知道,乌镇交通条件便利,有利于南北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乌镇城市的发展,正是建立在南北长途贩运贸易发达的基础之上,故选A;材料中没有看出政府赋税的表现,排除D.‎ ‎17. 洪秀全在1845年创作的《原道教世歌》中劝告人们戒除“淫”“忤父母”行杀害”“为盗贼”“为巫觋”“赌博”等恶行,指出“天父上帝人人共”,称“歪俗移人谁挺立,但须改过急自新;颜回好学不贰过,非礼四勿励精神”。这一宣传 A. 具有糅杂儒学与基督教义的特征 B. 试图以西方文化来改造国民性格 C. 导致太平军的群众基础迅速扩大 D. 严重动摇了清廷的官方意识形态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戒除“淫”“忤父母”行杀害”“为盗贼”“为巫觋”“赌博”等恶行,指出“天父上帝人人共” 具有糅杂儒学与基督教义的特征,故选A;新文化运动试图以西方文 化来改造国民性格,排除B;1845年,太平天国运动还没有开始,排除C;材料中没有体现清廷的官方意识形态受到冲击,排除D。‎ ‎18. 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颁行后,杨秀清、石达开等人联名上奏说:“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晓谕良民,照旧完粮纳税。”这反映出 A. 太平天国高层的重重矛盾 B. 天国革命纲领具有欺骗性 C. 绝对平均遇到了实际困难 D. 土地私有观念的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晓谕良民,照旧完粮纳税”是基于当时太平天国财税困难,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太平天国高层的矛盾,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排除B;材料的主旨不是土地私有观念问题,排除D。‎ ‎19. 光绪十四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告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十三年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因之交困。”这说明 A.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B. 中国的出口型农副产业无法掌控自身命运 C. 中国经济末被真正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西方列强的侵略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西商皆争购洋茶”,反映了外国商人争相购买印度、日本的茶叶,使中国商贩亏损,说明中国当时的经济已经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排除C;A、D在材料中没有反映。中国茶商亏损说明了中国的出口无法自己调控,故答案为B。‎ 点睛:近代中国经济是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之一,特别是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近代中国经济史的地位正处在不断上升中。在复习时要注意两条线索:一,结合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通过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衰落的学习,形成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认识,进而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和原因。二,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0. 下图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的盈余情况。可以从中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A. 晚清时期的贸易赤字愈演愈烈 B. 对外赔款加剧了晚清财政负担 C. 近代前期的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D. 经济崩溃是清政府灭亡的主因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清政府财政越来越入不敷出,结合所学,近代对外赔款加剧了晚晴财政负担,故选B;A没有揭示材料体现的表象,并非实质,排除;材料涉及的时间段并非整个中国近代前期,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清朝的灭亡,排除D。‎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时间信息,可知当时中国大致处于近代前期。结合所学,由于列强侵华战争,大量战争赔款,中国财政入不敷出。故选B。‎ ‎21. 1897年7月14日的《申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这表明近代上海 A. 中外贸易发展较快 B. 社会生活全盘西化 C. 市民习俗趋新多变 D. 文化冲突经常发生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说明近代上海社会习俗变化较快,故选C;材料中未涉及中外贸易,排除A;材料中未体现“全盘西化”的信息,排除B;材料和文化冲突相关,排除D。‎ ‎22. 1901年慈禧以光绪帝名义颁布的“预约变法”上谕声称:“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 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同时也提到“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这一上谕表明 A. 清廷以“变法”应对艰难时局 B. 洋务派官员才是朝廷主事者 C. 光绪帝痛下决心主持“变法”‎ D. 激进民主派的思想得到重视 ‎【答案】A ‎【解析】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深重,国内反清起义不断,为欺骗民众,1901年清政府颁布“预约变法”以应对时局,故选A;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排除B;慈禧以光绪帝名义颁布的“预约变法”,说明变法并非光绪帝主持,排除C;由材料“不易者三纲五常”,可见清王朝不打算变革政治制度,排除D。‎ ‎23. 1902年,清廷授意大臣向日本索要上一年在华军官的名单,称“禁门以内,日本兵官严饬弁兵,极力保护……着查取兵官武弁职务,迅速电复,以便分划等第,赏给宝星”。这一做法 A. 表达了基于国际规则的善意 B. 证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势 C. 试图分化各列强以保全统治 D. 反映出清政府的腐朽和落后 ‎【答案】D ‎【解析】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中列强以战胜国的姿态,在中国享有特权,排除A;材料表明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分化列强以保全统治的信息,排除C;由清政府的卑躬屈膝的外交辞令来看,反映出清政府的腐朽和落后,故选D。‎ ‎24. 1914年7月组建的中华革命党,入党誓约中有“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之语,当时革命党内有人要求将其修改为“服从领袖”,被孙中山拒绝。孙中山称“你们……见识亦有限,应该盲服我。”这说明 A. 民初的护国运动呈现一片乱象 B. 革命阵营内部的真假共和之争 C. 孙以激烈手段加强党内的聚力 D. 专制政体的思想基础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材料只是反映对入党誓词的分歧,排除A ‎;中华革命党并非反对维护共和,而是不赞成一味服从孙中山,排除B;由孙中山反对修改“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体现了孙以激烈手段加强党内的聚力,故选C;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的主旨是要维护民主共和政体,排除D。‎ ‎25. 在文学革命之后的最初几年里,文学市场上充满了日记、书信和主要是自传体的作品,“全都是满纸的顾影自怜和自我陶醉,而且激荡着青春的放纵”。这表明了当时 A. 文学的发展 B. 礼教的荡涤 C. 个性的发现 D. 国民普遍觉醒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的“自传体”、“顾影自怜和自我陶醉”、“青春的放纵”等信息都是关于作者自身的表达,故选C。ABD均不符合材料原意,故排除。‎ ‎26. 傅斯年指出“历史本是一个破罐子,缺边掉底,折把残嘴,果真由我们一整齐了,便有我们主观的分数加进了……要时时存着统计的观念,因为历史事实都是聚象事实。然而直接用起统计方法来,可须小心看,因为历史上所存的数目多是不大适用的。”他意在强调 A. 历史的残破不全不值得人们研究 B. 历史统计都存在着严重主观因素 C. 可以通过重现历史事实演绎历史 D. 历史研究中要慎重利用统计数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历史史观。从材料中“研究历史要时时存着统计的观念……然而直接用起统计方法来,可须小心着,因为历史上所存的数目多是不大适用的。”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研究历史要慎重,不能主观,但是也不能只依据数字说事,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错在“都”字上;C选项与材料含义无关。‎ ‎27. 1912-1921年,张謇斥资扩建了好几个大生分厂,还热衷于投资其他领域,但很快出现无法更新机器设备的问题,陷入亏损负债局面。这说明了 A. 一战结束导致产品成本增加 B. 民族工业结构没有发生质变 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 张謇的企业投资理念有问题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张謇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和投资,说明张謇对大生集团发展前景认识不足,故选D;材料体现的是更新机器设备困难,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结构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我国社会性质问题。‎ 点睛:本题容易误选C。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国情,也是解答许多问题首先考虑的背景。但本题是就大生集团的生产经营进行思考,要在揭示大生集团经营困难的具体原因。‎ ‎28. 1927年4月至5月,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毛泽东向大会提出农民运动决议案,建议“广泛地重新分配土地”,大会没有采纳,甚至未予讨论。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 深受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 B. 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革命模式 C. 并未认识到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 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工人运动上 ‎【答案】C ‎【解析】材料中“1927年4月至5月”“毛泽东向大会提出农民运动决议案”,说明毛泽东对国民革命时期中共放弃革命领导权的反思,故选C;长征前夕,中共深受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排除A;材料无关革命模式,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中共的工作重点,排除D。‎ ‎29. 1938年4月,日军原本计划让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以策应华中方面军沿长江向武汉进攻的行动。后又考虑到华北地区的“治安不良”,难以抽调兵力,于是命华北方面军留守,放弃南下参战计划。由此可见 A. 日军未周密考虑本国资源缺乏的困境 B. 中共领导的百团大战破坏了交通线路 C. 重庆政府在沦陷区安插大量军统特务 D. 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对日军造成了威胁 ‎【答案】D ‎【解析】1938年4月华北地区的“治安不良”是因为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斗争,故选D。百团大战时间是1940年秋,排除B;材料日本考虑的是日本兵力不足,排除A;C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0. 阅读下面的《近现代中国个人消费需求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1887-1922‎ ‎1922-1936‎ ‎1936-1952‎ 消费需求年增长率 ‎0.67‎ ‎3.76‎ ‎-1.88‎ 国民收人年增长率 ‎1.00‎ ‎1.45‎ ‎-2.40‎ A. 各时期政府都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 B. 近代民族工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C. 战争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性较明显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刺激了消费需求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1936—1952年消费需求和国民收入年增长率均为负值,这一时期主要属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从中可以看出战争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性较为明显。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项。‎ ‎31. 1941年,毛泽东撰文《改造我们的学习》指出:“不论是近百年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许多马列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与此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A. 抗日根据地面临困难/延安整风运动 B. 世界大战发生转折/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 党内“左”倾错误日益严重/毛泽东力图整顿学风 D. 西方文化入侵中华民族危机出现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毛泽东认为“认真地研究现状的空气是不浓厚的,认真地研究历史的空气也是不浓厚的”,结合1941年,可知,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造成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共进行了整风运动,故选A; 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党内“左”倾错误日益严重,排除C;材料没有提到西方文化入侵的信息,排除D。‎ ‎32.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所著的《历史》中有一句话:“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与此意类似的言论是 A.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B. 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C.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答案】C ‎【解析】“塔西佗陷阱”意思是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A是对好学、力行和知耻的赞赏,排除; B告诉人们要想得到,要先舍得付出,充满辩证法思想,排除B;C的意思是君子非常憎恶居于下流,〔一旦居于下流,〕天下的一切坏事〔坏名〕都会归到他的头上来,和材料意思相近,故选C;D意思是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排除。‎ ‎33. 罗马法规定,如某人未经同意将尸体或骨灰埋在别人的土地里,虽侵犯了土地所有人的权利,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或骨灰掘走。这表明古罗马 A. 将宗教凌驾于法律之上 B. 法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C. 财产所有权受一定限制 D. 非常重视维护程序正义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或骨灰掘走”,表明财产所有权受一定限制,故选C;材料中是依照罗马法处理争端,并非将宗教凌驾于法律之上,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对死者的敬畏,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程序正义的信息,排除D。‎ ‎34. 有学者评价说,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是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文艺复兴 A. 旨在阐释欧洲古代文化的精髓 B. 以弘扬古典文化内在价值为终极目标 C. 意图复活古代欧洲的价值观念 D. 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中“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用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D正确。文艺复兴旨在宣传资产阶级文化,AB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实质。因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弱,思想家们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学生需准确掌握文艺复兴的实质,结合材料得出答案。‎ ‎35. 下面是出版于1559年的《基督教要义·卷一·论对创造者上帝的认识》的部分目录。这一作品版权所有 第一章 认识上帝与认识我们自己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认识上帝为造化主需凭《圣经》的指导和教训 第七章 以教会的判断作为《圣经》权威的根据是不敬虔的虚构 第九章 狂妄者以启示代替《圣经》,是破坏一切敬虔原则 第十八章 上帝利用恶人的行为和心思执行他的审判,自己却仍然纯洁无损 A. 出自狂热反对宗教改革者之手 B. 反映了此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 C. 表达了天主教会对变革的反击 D. 说明作者在新旧教间举棋不定 ‎【答案】B ‎【解析】从“必须由经由圣经的引领和教导”“若说圣经的可靠性依赖教会的判断,这是邪恶的谎言”可看出,该书主张人人都可以仅通过圣经来到造物主面前,而非需要依赖教会,这是对教会的否定,体现了“因信称义”的思想主张,故排除ACD,选B。‎ ‎36. 16世纪英国一个典型农户年产5吨谷物,同时期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农户年产谷物量仅为英国的40%,到19世纪中叶也没有达到英国16世纪的水平。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 A. 经营方式 B. 社会制度 C. 工业革命 D. 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6—19世纪,中国农户年产量远远低于英国,其决定因素在于中国是小农经济模式,而英国通过圈地远动确立了大土地所有制,实行规模经营,故A正确;B、D 不是产生这种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故错误;C项不符合“16世纪”的时间信息。‎ ‎37. 下图反映了1580-1626年西班牙流往欧洲其他国家的贵金属折合成白银的数量(单位:公斤),这种情况造成的影响是 A. 荷兰的商业资本得以迅速扩张 B. 西班牙的封建生产关系瓦解 C. 意大利成为霸主地位的争夺者 D. 英国奋起挑战西班牙的霸权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反映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金银主要流到尼德兰,而尼德兰革命后,荷兰独立了。所以材料信息有利于荷兰的商业资本的迅速扩张,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西班牙的封建生产关系,排除B;材料中意大利与尼德兰差距较大,不能成为霸主地位的有力争夺者,排除C;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38. 格林在《美国革命的宪政起源》中认为“在英格兰宪政中寻找线索,来指导殖民地与母国之间的恰当关系,是徒劳无功的”北美经潘恩、杰斐逊这帮“精英分子”援引法国观念来“启蒙”,母与子举脚相向。闹到不堪收拾,最终“自成一局”。这说明 A. 英格兰的宪政丧失了制度领先优势 B. 法国共和制深刻地影响了北美政体 C. 英属北美殖民地确立起崭新的政体 D. 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的发源地是法国 ‎【答案】C ‎39. 1783年拉基火山爆发,此后6年,法国庄稼死亡多、收成极差,以1788-1789年酷寒的冬季和历史上最冷的5月这两段时间为顶峰,那一年,葡裔酒的酿造“完全失败”紧接着巴黎就发生了巴士底狱风暴。这样的历史梳理 A. 关注自然气候对历史的影响 B. 无视社会环境的重要作用 C. 夸大了自然环境的历史作用 D. 强调了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答案】A ‎【解析】材料把“拉基火山爆发”“法国庄稼死亡多”“酷寒的冬季和历史上最冷的5月”和 “巴士底狱风暴”联系起来,可见材料关注自然气候对历史的影响,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环境的作用,排除B;材料没有夸张自然环境的历史作用,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经济的决定作用,排除D。‎ ‎40. 18、19世纪之交的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一切灾难中最严重的灾难”,而经济自由必然导致这一状态,他指出,所有制是社会的基础。政府不过是它的形式。这些主张 A. 建立在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基础之上 B. 属于完全无法实现的社会主义空想 C. 对正兴起的工人运动作了理论指导 D. 与同时代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对立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圣西门认为经济自由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从而主张改变所有制形式,故选D;由时间“18、19世纪之交”可知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工人运动尚未爆发,排除AC;材料中圣西门对社会主义由一定合理的设想,排除B。‎ ‎41. 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将导致大气变暖的理论;19世纪末,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这些科学理论成果 A. 解释了改良蒸汽机的工作过程 B. 应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而产生 C. 证明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D. 有利于更多认识工业化的影响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二氧化碳排放将导致大气变暖”和“温室效应”,可见,以上理论有利于更多认识工业化的负面影响,排除C,选D;由材料是讨论大气变暖的问题,无关改良蒸汽机的工作过程,排除A;由时间“1827年”,可知当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没有开始,排除B。‎ ‎42. 在1830年的格拉斯哥,每十二幢房子中就有一家酒馆,十年后,发展为每十幢房子中就有一家酒馆,卖啤酒和杜松子酒。每个星期六的晚上至少有3万名工人喝得烂醉。在苏格兰的其他大城市中,情形也几乎相同。对这一情况的合理解释是 A. 周末双休制度的推行拉动了消费 B. 英国政府很重视城市的酒类供应 C. 劳工阶层的娱乐受低收入的限制 D. 资本家的奢侈生活风气影响民众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提到周末双休体制,排除A;材料与政府推动酒类供应无关,排除B;1830年正处于工业革命期间,索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但广大工人阶级处于悲惨境地,受低收入的限制,他们只能在低档酒馆饮酒,故选C;材料没有提到资本家的奢侈风气,排除D。‎ ‎43. 某场战争爆发后,马克思评价道。“这场战争已经达到的民族自治的最高形式,就是向历史上仍然可以看到的奴役人的最低级和最可耻的形式宣战”。而且他确信,工业较发达的那一方将获胜。这场战争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美国南北战争 C. 克里米亚战争 D. 普法战争 ‎【答案】B ‎【解析】19世纪中期,美国南方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度,它严重窒息了北方工商业的发展,危害国家统一,这样,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由材料“奴役人的最低级和最可耻的形式宣战”和“工业较发达的那一方将获胜”,这符合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和结果,故选B;天平天国运动的社会理想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不存在“工业一方获胜”,排除A;克里米亚战争是 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国际战争,和“民族自决”无关,排除C;普法战争是普鲁士王国与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为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而展开的战争,排除D。‎ ‎44. 恩格斯说:“公社委员分为多数和少数两派:多数派是布朗基派,他们在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里也占统治地位;少数派是国际工人协会会员,他们多半是蒲鲁东派社会主义的信徒。”他意在说明,巴黎公社 A. 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B. 内部严重分裂导致运动失败 C. 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有限 D. 实质上并不是无产阶级政权 ‎【答案】C ‎【解析】社会主义有多种流派,马克思主义只是其中之一,在巴黎公社不居主导地位,当时布朗基主义、蒲鲁东派主义占据主流,故排除A,选C;巴黎公社属于无产阶级政权,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内部严重分裂的信息,排除B。‎ ‎45. 1927年,苏联有45.1%的富农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到了农户总数的35.4%,使用雇佣劳动的农户则占农户总数的19.8%。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A. 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 B. 促进乡村资本主义发展 C. 实现向农业合作化的过渡 D. 推动新经济政策的完善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状况,出卖劳动力的农户比使用雇佣劳动户比例大,说明使多余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能力充分发挥,能够促进城乡资本主义发展的发展,故D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1927年新经济政策即将被取消,故D项错误。 ‎ 点睛: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本题需要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影响解答即可。‎ ‎46. 1932年大选中民主党人罗斯福的竞选基金有25%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四年后罗斯福第二次参选,这25%降到4%,共和党为兰登准备的竞选基金有900万,罗斯福只有450万。这从侧面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A. 伤害了某些资本家的直接利益 B. 彻底改造了资本主义制度 C. 失去了继续执政的社会基础 D. 得到了各阶层的普遍认可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罗斯福竞选基金来自银行家和经纪人的捐助减少,是因为新政的部分内容触犯了垄断资本家的利益,故A项正确,D项错误;B项错误,错在“彻底改造”;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政策的改变,故C项错误。‎ ‎47. 1968年,美国青年科恩穿着写有“去他妈的征兵”字样的夹克站在法院走廊上,被判违犯加州刑法并入狱,因为“有促使别人使用暴力或扰乱治安的行为”。后来,最高法院推翻了原判决,理由是“汝之砒霜,彼之蜜糖”。从美国的宪政精神出发,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要划分脏话的无害和有害很容易 B. 政治粗话是思想自由的附属产物 C. 州政府不能代替联邦来审查公民 D. 批评政府也属于宪法保护的自由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1968年,美国青年科恩穿着写有“去他妈的征兵”字样的夹克站在法院走廊上,被判违犯加州刑法并入狱……最高法院推翻了原判决”,可见美国批评政府也属于宪法保护的自由,故选D;ABC,没有揭示材料的主旨,排除.‎ ‎48. 1874年,第一个防止虐童协会在纽约成立;1889年,英国制定《预防虐待和忽视儿童法》,1894年又有更详细的《预防虐待儿童法》出台;20世纪,在这一方面立法的国家越来越多,19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虐童”作出了具体的定义。这一变化历程反映出 A. 保护弱势群体成为文明社会的共识 B. 工业化造成的社会危机逐渐被重视 C. 西方大国的价值观主宰了当代世界 D. 全球化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答案】A ‎【解析】由材料“1874年,第一个防止虐童协会在纽约成立……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虐童”作出了具体的定义”,可见,保护弱势群体成为文明社会的共识,故选A;材料没有提到社会危机,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西方的价值观主宰世界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论述到全 球化,排除D.‎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中第49题25分。第50题12分。第51题15分。共52分)‎ ‎4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百姓不能随使搬迁,那么就会愚昧迟钝,愚昧迟钝就会安居生产,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发布有关卿大夫、贵族嫡长子以外弟子担负徭役赋税的法令,根据他们的辈份让他们服徭役,他们就不再四处游说或投靠权贵,就一定会去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那些博学多闻,能言巧辩者。不准到各都县去居住游说。农民没有地方听到异端学说,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 ‎——摘编自商鞍《商君书》(白话译文)‎ 材料二1928年的苏联小百科辞典说:“(沙皇俄国)身份证制度是所谓的‘警察国家’发挥警察作用和实行税收政策的极为重要的手段。……苏联法律中没有规定身份证制度。”然而随着集体化的兴起,尤其是在数百万饥肠辘辘的农民涌进城市的饥荒年代。苏联决定重新在国内实行身份证制度。有权获得身份证的只是工人和职员,而不是农民。所以,农民的迁徙自由已被限制。对所有公民迁徙自由的控制也加强了。1930年,一篇评论称“难道无产阶级政权可以领布一项强迫贫农和中农留在他们的集体农庄里的法律吗?”预言在1933年初成为了现实。‎ ‎——摘编自【俄】罗伊·麦德韦杰天《让历史来审判》‎ 材料三改革开放20年。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至20%。目前我国农村约有1.5亿的剩余劳动力随时准备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部门。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市镇总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1%。户籍改革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保障公民迁徙和居住的自由。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步剥离其他各项附加制度。渐次消除户口的物质化因素。恢复其本来的人口统计管理功能。‎ ‎——摘编自王海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创立户籍制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前后苏联(俄)对身份证制度的态度转变并分析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答案】(1)目的:限制人口迁徙,实行愚民政策;发展农业增强实力或鼓励垦荒便于计口征收赋税。‎ ‎(2)变化:由否定身份证制度到事实上的利用与肯定。‎ 背景:十月革命后。新政权的主要任务由民主革命转为管理建设;斯大林领导下权力高度集中,建立官僚管理体系,讲究阶级划分;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农业哺育工业,牺牲农村发展城市;农业集体化引发饥荒,大批农民进入城市求生。‎ ‎(3)促进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保障人民迁徙自由权利;推动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城市化;加速社会经济体制转型。‎ ‎【解析】(1)由材料“百姓不能随使搬迁,那么就会愚昧迟钝,愚昧迟钝就会安居生产,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从而归纳出商鞅创立户籍制度的目的。‎ ‎(2)由材料“苏联法律中没有规定身份证制度”“苏联决定重新在国内实行身份证制度”,可见苏联由否定身份证制度到事实上的利用与肯定。结合所学,十月革命后。新政权的主要任务由民主革命转为管理建设;斯大林领导下权力高度集中,建立官僚管理体系,讲究阶级划分;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农业哺育工业,牺牲农村发展城市;农业集体化引发饥荒,大批农民进入城市求生。‎ ‎(3)由材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至20%。目前我国农村约有1.5亿的剩余劳动力随时准备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部门。”“户籍改革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保障公民迁徙和居住的自由。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步剥离其他各项附加制度。渐次消除户口的物质化因素。恢复其本来的人口统计管理功能。”,可以从政治、经济和城市化等方面归纳出改革开放后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50. 阅读下面的宋代《耕获图》(现藏故官博物院),完成题目要求。‎ 请提取材料信息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庄园经济进行由表及里的阐述。‎ ‎(要求:现象描述准确,对其所反映的农耕经济有深入认识;多个角度,史论结合。)‎ ‎【答案】见解析 ‎【解析】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4分)‎ 围绕所提取的历史现象进行准确地说明,史实引用合理;(4分)‎ 指明现象背后的宋代经济的相关制度或经济形态,或说明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4分)‎ 材料表明:宋代时期,在山坡、江畔、海边开垦农田,造了不少圩田、淤田、沙田、架田、山田。大量的开垦,使垦田面积大为增加。 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农具的改进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达,北宋时期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北宋的租佃契约制不断发展,地主对生产干预较少,农民生产积极性比较高。‎ ‎5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民政府以整顿税务为主,整理财政。经过1928年的“改定新约”,收回关税自主权,将均一税改为七等税率,关税收入大幅增加,1928年较1913年增长10倍,达17914万元,1929年又提高至27554万元,使关税占财政总收入的51%。将盐务机构纳入财政部,提高盐税,整顿盐场,1930年盐税收入达1.4亿元。实行统税,即对工业品出厂时征收一次性税,以后运销各地,不再征收厘金杂税,1928年首先在卷烟、面粉业中实行,1931年以后,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棉纱、火柴、水泥等领域。‎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财政部长宋子文的积极推动下,集思广益,形成了统一全国财政方案,出台了各项整顿财政的措施。主要有:确定中央国税和省县地方税征收的两 级税收系统,纠正了北洋政府时代各地军阀分割截留财税的局面;废除一些苛捐杂税,裁撤苛税多达7100种,规定永不再增“田赋附加”,永不再立不合法的捐税;推行直接税,减少转嫁机会,推动税收公平;统一度量衡;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先设立预决算制度,但是军费一再突破预算,宋子文得罪实力派,愤而辞职,孔祥熙接任财政部长后,实施《公库法》,建立预算制度,成效尚佳,国库收入大增。‎ ‎——摘编自虞宝棠《国民政府与国民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税务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整顿财政的作用。‎ ‎【答案】(1)1927年,北伐节节胜利,国民政府逐步建立对全国的统治;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收回关税自主权;战争连绵不断,需要筹措军费,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健康经济环境。‎ ‎(2)整顿国家经济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国家财政收入大大增加;调整税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调整了中央地方关系,同时有利于地方和国家发展; 战争与派系斗争削弱了其作用。‎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经过1928年的‘改定新约’”,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国民政府逐步建立对全国的统治;战争连绵不断需要筹措军费;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健康的经济环境。‎ ‎(2)根据材料一、二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整顿财政调整税收,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国家财政收入大大增加;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地方和国家发展;但战争与派系斗争削弱了其作用。‎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