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测评(B)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如图所示的用具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2.到野外郊游时,小明和爸爸喜欢钓鱼。鱼上钩后,小明感觉鱼在水中时很轻,拉出水面后“变重”,在把鱼逐渐拉出水面的过程中,鱼受到的( )
A.浮力增大,鱼竿是省力杠杆
B.重力增大,鱼竿是省力杠杆
C.浮力减小,鱼竿是费力杠杆
D.重力减小,鱼竿是费力杠杆
3.
如图所示,手持10 kg物体保持平衡,此时肱二头肌收缩所承受的力一定( )
A.大于98 N
B.小于98 N
C.等于98 N
D.等于10 kg
4.
右图是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B处应挂与A处同样大小钩码的个数为( )
A.6个 B.4个
C.3个 D.2个
5.下图是使用简单机械匀速提升同一物体的四种方式(不计机械重和摩擦),其中所需动力最小的是( )
6.
6
工人师傅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力为800 N的重物缓慢匀速竖直提升3 m,人对绳的拉力F为500 N,不计绳重和滑轮转轴处的摩擦,则( )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9 m
B.动滑轮的重力为200 N
C.人通过滑轮组做的有用功为1 500 J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53.3%
7.
甲、乙两个滑轮组如图所示,其中每一个滑轮重力都相同,用它们分别将重物G1、G2提高相同的高度,不计滑轮组的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G1=G2,拉力做的额外功相同
B.若G1=G2,拉力做的总功相同
C.若G1=G2,甲的机械效率大于乙的机械效率
D.用甲、乙其中的任何一个滑轮组提起不同的重物,机械效率不变
8.
如图所示,不计摩擦,把重力为G=16 N的物体匀速提起所用的拉力F=10 N,则关于该动滑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动滑轮重力为4 N
B.使用该动滑轮要费距离
C.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80%
D.提升物体的速度越快,机械效率越高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27分)
9.如图所示,古代士兵常用定滑轮把护城河上的吊桥拉起。使用定滑轮可以 (选填“省力”“省距离”或“改变动力方向”);吊桥可以看作杠杆,绳子对它的拉力是动力,吊桥的重力是阻力。在拉起吊桥的过程中,阻力臂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0.
6
如图所示,滑轮 (选填“甲”或“乙”)可以看作是等臂杠杆;若物体所受重力均为20 N且处于静止状态,不计摩擦和滑轮重力,力F2的大小为N;物体上升时,它的重力势能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11.
如图所示,小华同学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应竖直向上 拉动绳子的自由端。若钩码G重力为3 N,小华所用拉力F为1.2 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若换成重力为5 N的钩码G'再进行实验,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
某同学家新房装修时,在地面与窗台间放置一斜木板,将瓷砖沿木板从地面匀速拉上窗台。如图所示,已知窗台高3 m,木板长5 m,瓷砖重500 N,沿斜面所用拉力400 N ,则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
三、作图题(6分)
13.如图所示,分析人拉着拉杆旅行箱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情景,O是轮子的转轴。以O为支点,请你画出拉力F的力臂。
四、实验题(每题10分,共20分)
14.下图为小柯制作的杠杆力臂演示仪,杠杆AOB可绕O点(螺母)转动,OA=0.2 m,OB=0.1 m,G1=2 N,杠杆自身重力和摩擦不计,固定装置未画出。
(1)当杠杆处于甲图所示水平位置平衡时,G2的重力为 N。
(2)松开螺母保持OA不动,使OB向下折一个角度后,再拧紧螺母形成一根可绕O点转动的杠杆AOB'(B'点对应B点),保持G1位置不变,要使杠杆在图乙位置保持平衡,则G2应该移动到 。
A.B'点处 B.①点处
C.②点处 D.③点处
15.在测定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钩码,改变钩码的数量,正确操作,实验数据如下:
6
实验序号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cm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cm
①
1.0
20.0
0.7
40.0
②
2.0
20.0
1.2
40.0
③
3.0
20.0
1.7
40.0
(1)实验时,用手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动滑轮下的钩码缓缓上升。
(2)第①次实验时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
(3)第③次实验时,钩码上升的速度为0.05 m/s,则拉力的功率为 W,静止时拉力F的大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7 N。
(4)由表中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物重增大,机械效率将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五、计算题(15分)
16.
现有重力为800 N的木箱A,小李同学想把它搬到高为6 m、长为10 m的斜面上,如图所示,他站在斜面上,沿斜面向上用600 N的拉力使木箱A以0.2 m/s的速度匀速从斜面底端到达斜面顶端。则:
(1)小李同学拉木箱的功率是多大?
(2)该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3)木箱A在斜面上匀速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
6
##
第十二章测评(B)
1.A 解析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是费力杠杆。食品夹的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瓶盖起子、螺丝刀、钳子的动力臂都大于阻力臂,都是省力杠杆。
2.C
3.A 解析由题图可知,手臂为费力杠杆,所以肱二头肌拉力需大于物体重力98N。
4.A 解析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题图可知,B处应挂与A处同样大小的6个钩码,杠杆才能在水平位置平衡。
5.D 解析由于不计机械重和摩擦,A选项中,所需动力F1=hsG=2m4m×G=12G;B选项中,F2=13G;C选项中,F3=G;D选项中,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F4=14G。故D选项正确。
6.B
7.C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图中有一个动滑轮,3段绳子吊着动滑轮;乙图中有两个动滑轮,4段绳子吊着动滑轮。不计滑轮组的摩擦,额外功是克服动滑轮重力所做的功,故乙图拉力做的额外功多,故选项A错误。两图拉力所做的有用功相同,额外功不同,所以总功不同,且甲图拉力所做的总功小于乙图拉力所做的总功,选项B错误;有用功相同,甲图拉力的总功小于乙图拉力的总功,根据η=W有W总可知,甲的机械效率大于乙的机械效率,故选项C正确;用相同的滑轮组提起不同重力的物体,所提升物体的重力越大,机械效率越高,选项D错误。
8.D 解析由F=12(G+G动)可得,G动=2F-G=2×10N-16N=4N,故选项A说法正确;使用动滑轮省力,但多移动距离,选项B说法正确;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W有W总=GhFs=G2F=16N2×10N=80%,选项C说法正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与提升物体的速度无关,故选项D说法错误。
9.答案改变动力方向 变小
10.答案甲 10 增大
解析由题图可知,滑轮甲不随物体一起升降,因此滑轮甲是定滑轮,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滑轮乙随物体一起升降,因此滑轮乙是动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使用一个动滑轮可省一半的力,不计摩擦和滑轮重力,力F2=12G物=12×20N=10N;物体上升时,其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大。
11.答案匀速 83.3% 变大
解析实验时,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绳子的自由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W有W总=G3F=3N3×1.2N≈83.3%,若钩码重力增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变大。
12.答案75%
解析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克服重物重力做的功为有用功,即W有=Gh=500N×3m=1500J,拉力所做的功为总功,即W总=Fs=400N×5m=2000J,机械效率η=W有W总=1500J2000J=75%。
13.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过支点作F作用线的垂线段,即为F的力臂l。
14.答案(1)4 (2)C
解析(1)如题图甲,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由杠杆平衡条件得G1×OA=G2×OB,即2N×0.2m=G2×0.1m,解得:G2=4N。
(2)保持G1位置不变,即左边的力和力臂不变;G2不变,要使杠杆在图乙位置保持平衡,应该使右边的力臂不变;原来G2的力臂为OB,所以G2应该移动到②点处,故选C。
15.答案(1)匀速 (2)71.4% (3)0.17 小于(4)增大
解析(1)为了使动滑轮和重物处于平衡状态,要竖直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6
(2)第①次实验中拉力做的功是总功W总=Fs=0.7N×0.4m=0.28J,有用功W有=Gh=1.0N×0.2m=0.2J,则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η=W有W总=0.2J0.28J≈0.714=71.4%。
(3)第③次实验中拉力做的功是总功W总'=F's'=1.7N×0.4m=0.68J,动滑轮由2段绳承担物重,所以绳自由端上升的速度是重物上升速度的2倍,绳自由端提升0.4m用的时间为t=s'v=0.4m2×0.05m/s=4s,拉力的功率P=W总't=0.68J4s=0.17W;匀速上升时,滑轮与滑轮的轴、绳和滑轮间存在与拉力方向相反的摩擦力,所以静止时拉力小于1.7N。
(4)第②次实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83.3%,第③次实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88.2%,由数据分析可知,同一动滑轮所提升重物质量增大时,机械效率将增大。
16.答案(1)120 W (2)80% (3)120 N
解析(1)从斜面底端到达斜面顶端所需时间
t=sv=10m0.2m/s=50s
拉力所做的总功
W总=Fs=600N×10m=6000J
拉力功率P=Wt=6000J50s=120W。
(2)有用功
W有=Gh=800N×6m=4800J
机械效率η=W有W总=4800J6000J=80%。
(3)额外功
W额=W总-W有=6000J-4800J=1200J
则所受摩擦力Ff=W额L=1200J10m=120N。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