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政治试卷(文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11月第三个星期四定为“世界哲学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因为哲学是( )
A. 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一门综合科学
B. 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C. 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 哲学家思维活动的科学总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哲学是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C适合题意;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A、B、D是错误的。
考点:哲学的功能和作用
2. 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世界上有棕色熊猫吗?有人说,没有,因为我至今只看到过黑白熊猫,从未见过棕色熊猫。下列说法与这种做判断的方式一致的是( )
①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②事物理念的影子
③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了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 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西方哲学家发明
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这告诉我们( )
①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之和,是科学研究之母
②哲学和科学产生于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④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的存在和发展奠定基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总结不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④选项表述颠倒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题目表明了哲学和具体科学产生于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②③入选。选C。
点睛:易错点---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因此,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4. 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 )
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C. 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D. 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
【答案】A
【解析】题目中,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A入选。B选项表述错误,排除。C、D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
点睛:世界观与方法论
世界观
方法论
区别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没有脱离世界
观的方法论,也没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
A.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C. 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D.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D
【解析】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说法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B说法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不是内容。C说法不对,具体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名师点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6. 对于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下列观点中与张衡观点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③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则知天矣
④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张衡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题肢①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题肢②是“火”本原说,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题肢③中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题肢④中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答案选A。
考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7.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下列各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举一纲而万目张”
②“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二者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现的是客观唯心观点,“举一纲而万目张”坚持了辩证法的观点,①不选;“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与“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的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对立;③④正确,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选D。
8. 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
A.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 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答案】B
【解析】本小题目考察的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我思故我在”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符合,“未有此事,先有此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排除选项ACD。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哲学的基本派别
9. 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这一事实说明
A. 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 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答案】B
【解析】题目中,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事实说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故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本身正确,但均与题意不符。
10. 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的表述,采用人退方法治理荒漠化,这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故①正确入选。材料中的“人退”治理荒漠化,说明人的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故④正确入选;;这一做法并不是放弃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反是在正确发挥,故排除②;人的活动与自然的矛盾是可以解决的,故排除③。本题选C。
考点: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1. 正如下图,很多时候“yes”和“no”只差一个角度。这启示我们( )
A. 价值判断,是导致认识对象变化的原因
B. 人具有能动性,思维灵活可能改变心境
C. 个体受制于客观环境,应增强其适应性
D. 真理与谬误界限分明,认识具有无限性
【答案】B
【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认识对象的变化是导致价值判断的原因。C选项表述与漫画主旨不符。D选项“认识具有无限性”的表述不恰当。漫画中,“yes”和“no”只差一个角度,即告诉我们只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事情的结果就会不同,这说明了人具有能动性,思维灵活可能改变心境;故B选项入选。
古时有“杞人忧天”,那时天没有遭到破坏。杞人所忧之天要塌下来,无非是没有根据的臆想。今世人的忧天,是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生存环境的恶劣,全世界每年有56亿吨矿物燃料变成烟尘,留在大气中。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地球上每天大约有400万人患有各种环境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杞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 )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D.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13. 今世人的忧天,不再是无稽之谈了,这是因为( )
A.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之中
B. 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C. 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着的
D. 以错误认识引导下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答案】12. A 13. B
【解析】本题以古人的“杞人忧天”在今天成为了真正的现实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2. 题目中,古时有“杞人忧天”,那时天没有遭到破坏。杞人所忧之天要塌下来,无非是没有根据的臆想,“杞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意识只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即物质决定意识。A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
13. 题目中,今世人的忧天,是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生存环境的恶劣,不再是无稽之谈了,这是因为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故B选项入选。A选项不是题目的原因。C选项表述错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这不意味着一切事物都是互相
联系着的。D选项错误,今天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全是因为在错误认识指导下的实践导致的。
14. 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切身利益。面对气候变化的严
峻挑战,我们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与行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材料体现了( )
A. 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B. 人们总是有效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C. 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D. 事物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答案】A
【解析】题目中,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切身利益。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与行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材料体现了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我们的客观世界。A选项入选。B选项表述过于绝对。C选项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选项与题意无关。
15. 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行方向的材料,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这启示我们( )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正确预测未来
②科学创造往往需要科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
③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
④发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启示我们”需要选择怎么样做,从材料中得到什么启发。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是一种科学幻想,这种幻想激发和推动一下科学创造,这些科学幻想经过科学实验最终变为现实,说明科学实验作为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③正确;①不是启示,与题意不符;实践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人们意识中的东西只有经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东西,④错误。该题选D。
考点: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
16. 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促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主题系列活动上,
盲入编织师用棕榈草扎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令彭丽嫒同参加APEC会议的部分领导人
夫人爱不释手。编织师的作品表明( )
①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直接改造了物质世界
③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④意识的形式与物质的内容达到了有机统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特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7.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是一
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这表明( )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③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说明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①项符合题意;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③项符合题意;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项说法错误;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主观能动性,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
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18. 图中是某同学在听课对所撰写的课堂笔记。下列说法能够依次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的是( )
①流水不腐,户枢不蠢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②→①
【答案】B
【解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体现世界是物质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体现物质是运动的;“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体现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规律是客观的,因此能够论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的正确顺序是②→①→④→③,故B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有关规律的几个易错易混点:
(1)唯心主义不承认规律的存在。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3)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19. 最新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糖分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症。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脑中,异常的蛋白质聚集成斑块,乱成一团,逐步损伤大脑,导致严重的认知衰退。这再次佐证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 意识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括动
【答案】A
【解析】题目中,假如过多的糖分的摄入会使我们的大脑乱成一团,导致严重的认知衰退。这再次佐证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故A选项入选。B选项错误,实践是意识的源泉。C、D选项与题意无关。
点睛: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如果说人脑是生成意识的物质器官,那么,意识的反映对象——客观存在就是意识反映的客观对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20.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下列选项中与诗中观点一致的是( )
A.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B.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C.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D.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中“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体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明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和诗中的观点相一致,符合题意;B项中的观点属于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故不能入选;C、D项中的观点承认了世界是运动变化的,不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本题考查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1. 创客圈里有一句名言: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这种说法
A. 否定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B. 忽视了人类思维的创造性
C. 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D. 突出了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答案】C
【解析】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再好的创意如果不能转化成现实产品,那也是垃圾”强调了通过实践把我们头脑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存在,C符合题意;实践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该观点没有否认意识的能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A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运动的规律性,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实践的特征、意识的作用、规律。
【名师点睛】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22. 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
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的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某实验团队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故选项②符合题意;“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故选项④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意识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必须通过实践,排除;③说法太绝对,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一定能认识规律,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23. “科学”流言,就在你身边。比如,自制水果酵素排毒减肥、淡盐水浸泡果蔬可去除农药残留、跑步比久坐死亡率高、车里晒过的矿泉水有害不能喝,等等。科学家用科学事实已经颠覆了网上这些看似真实的无稽之谈。这佐证了( )
A. 流言是现象,真理是本质
B. 真实的东西往往不是真理
C. 谬误的叠加就转化为真理
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D
【解析】
题目中,日程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科学”流言,后来,科学家用科学事实已经颠覆了网上这些看似真实的无稽之谈。这佐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故D选项入选。A选项本身错误,本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或共同的东西;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是局部的、个别的,故排除。B选项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实的认识即是真理。C选项错误,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谬误的叠加不会转化为真理。
24. 霍金说:“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去完全精确地预言事件”、“我们的目的只在于套定律,这些定律能使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 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本质和规律
B. 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
C. 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D. 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是可知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量子力学的发现,在一定程度推动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进步,但人们仍然套用定律,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这说明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C适合题意。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把握本质和规律,A说法错误;理性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B是错误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说法错。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认识的反复性
25. 下列说法与漫画《过沟》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 世上无难事只要勤思考
C.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D.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答案】D
【解析】漫画《过沟》中,当三个人面对一条河沟的时候,有两个人就在河边探讨如何过去,而第三个人则是用力大步垮了过去,故启示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而不是在那等着,即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故D选项体现的哲理与题意相符。A、C选项强调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B选项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点睛:解答漫画类选择题要从以下入手:
1.认真审题
解答漫画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认真看漫画,这是解答好漫画题的前提条件;二是读懂寓意(即审题),这是解答漫画选择题的关键所在;三是准确找出题中的有用信息,这是解答好漫画题的基础。
审题步骤:
第一,审漫画标题。一般漫画都有自己的标题,这是漫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画眼”可以洞察整幅漫画的主题。
第二,审漫画主旨。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注意画面上每一“要素”所提供的信息。
第三,审漫画语言。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
第四,审漫画寓意。如果说直观意义反映的只是漫画的表面现象,那么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寓意,这就是漫画所要揭示的真正主题。能否挖掘出漫画的寓意,是审题的关键。
2.联系教材
一般来说,试题中漫画所蕴含的道理,往往是我们在教材中学习过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应结合漫画进行全面分析,看看漫画的寓意与教材中的哪些观点、原理相吻合,找准切合点。
3.准确作答
要根据题干的规定性,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结合漫画寓意,对选项逐个分析,然后决定取舍。题目的选择要求往往是限定了知识、答案的范围:是选观点正确
的,还是选观点错误的;是应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反对的;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反映的什么道理;是经济学的、政治学的、文化的还是哲学的等。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它往往决定选择题肢的正确与否。
教你一招:
巧解漫画题,应牢记下列口诀:“画面要看全,褒讽意在先,深入抓题旨,联系教材选。”
26. 美国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1日,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借助LIGO探测器,直接观测到引力波的存在,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测被证实。这有力地证明了( )
①人类对未来的预测引导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②任何真理都是相对某一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③先进的认识工具可以延伸人们认识的器官
④任何认识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其真伪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美国研究人员借助LIGO探测器观测到引力波的存在,体现了认识工具延伸了人们的认识器官,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符合题意;引力波的发现证实了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测,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符合题意;人类对未来的预测引导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唯心主义观点,①错误;题干未体现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②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名师点睛】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许多省份每年在此都有命题。命题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一般以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为背景,考查实践决定认识的四个方面内容。
27.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
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A 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同时也体现了认识具有无限性,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认识的进步是对已有理论的辩证的否定而不是推翻,③说法错误;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定位】真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名师点睛】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28. 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表明(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海底生物的发现从一个侧面表明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但人们追求真理的脚步不会停止,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③项符合题意;对真理的追求永无止境但不是一个循环过程,①项说法错误;认识始终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理内容:(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4)(方法论要求:)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9. 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
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
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体现了世界是复杂和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仍然认识不一”是因为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总是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制约,选A;③错误,否认了认识的上升性;④错误,否认了世界的可知性。
【考点定位】认识过程
【名师点晴】正确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
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方向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是无止境的。
30.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画过一幅《卖羊》的漫画:一个农人牵着两只羊,悠闲地走着。一位农民看了这幅画却连连摇头发笑。丰子恺觉得纳闷,上前请教。农民说:“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根绳子把头羊牵好就行了。”这个故事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缺乏直接经验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②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具有实践价值
③来自于亲身实践的认识才是正确认识
④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②选项表述错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同样重要。③选项错误,获得认识的途径是多样的,不一定必须是通过实践获得的认识才是正确的。题目中,农民说:“牵羊只需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根绳子把头羊牵好就行了。”这说明了缺乏直接经验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只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故①④入选。选B。
二、问答题 根据题目要求作答,紧扣题意,适当分析。(共40分)
3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于10月18日上午9:00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我们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现如今,我国科技生产力技术进步,装备生产日益完善,生产力初步成体系,生产力落后已经不符合现实了。这是自1981年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概念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36年来首变,这深刻揭示了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点、新内涵、新变化,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产力摆脱了落后状态,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重大论断。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国尊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更新观念,按客观规律办事。;③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为了人民生活幸福不断做出努力。
【解析】本题以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解读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
相关知识的理解与与运用能力。本题通过让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考查的是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原因。原因类材料题通常考查考生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存在、发生、发展常见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此类试题从解答方式上看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问题引申类,材料只展示一定的问题情境,以此情景为依托,引导学生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另一类是隐含类,设问所指向的原因,就隐藏在材料的具体表述中。故本题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主要可以从运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情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等原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如何运用辩证唯物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运用辩证唯物论原理分析材料提出的问题或分析材料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近几年政治试题经常选用的设问方式。回答此类问题首先应明白辩证唯物论包括哪些道理,然后结合材料和设问逐一分析即可。
一般来说,辩证唯物论主要包括两个原理:一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二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等也是考试经常涉及的内容。
32. 当前上班族生活、工作压力大,亚健康、失眠、易怒、暴饮暴食、注意力记忆力下降等问题非常普遍。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会对家庭生活、工作和社交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日前,国家卫计委首度推出“5125”健康生活理念。即建议市民每天给自己留5分钟发呆时间;每天运动1小时、掌握1项运动技巧和加入1个运动社群;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做到膳食多样化。“5125”的谐音“我要爱我”,方便记忆。这一理念强调公众应当关注“身”、“心”两方面的健康,从而营造快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请你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知识,分析“5125”健康生活理念的合理性。
【答案】①“5125”健康生活理念关注身心健康,营造快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意识活动对实践具有指导促进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积极地调节和控制作用等。④“5125
”健康生活理念立足于我国人们当前生活工作实际,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解析】本题以日前,国家卫计委首度推出“5125”健康生活理念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题通过让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体现了重点考查教材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知识,分析“5125”健康生活理念的合理性。题目中,国家卫计委推出“5125”健康生活理念,该理念作为一种正确的意识,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做出正确的指导,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其次,这种对自我的爱护的意识可以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积极地调节和控制作用。第三,从意识的特点的角度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的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最后,可从“5125”健康生活理念立足于我国人们当前生活工作实际,其立足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对规律的尊重,从而指导我们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点睛:全面理解意识反作用的表现
(1)从内容上看: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从性质上看: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3.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图是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根据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二十四节气认知体系的形成。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认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产生于中国人在生产生活中的需要。 ③二十四节气有效地指导着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本题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二十四节气认知体系的形成。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首先,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角度说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认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其次,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角度说明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产生于中国人在生产生活中的需要;第三,可以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角度说明二十四节气有效地指导着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体现了这一点即可。
点睛: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的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2)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34.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将“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对此,有人认为,不再强调“985工程”“211工程”对部分学校是打击,会伤了元气。确实,多年来,通过实施这些重点建设,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重点建设确实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习近平指出:“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
有人说,不再强调“985工程”“211工程”对部分学校是打击,会伤了元气。请运用“追求与发展真理”的有关知识针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统一。 “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也暴露出来,需要新的措施引领高校的发展。 ③该观点实质就是固守建设“985工程”“211工程”的传统想法,否认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构想,否认了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没有认识到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导致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
【解析】本题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研究将“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追求与发展真理”的有关知识评析观点:不再强调“985工程”“211工程”对部分学校是打击,会伤了元气。本题答题的知识范围明确,即追求与发展真理的相关知识。解答评析类问题,基本的方法是“一分为二”,也就是辩证思维。既要分析观点的合理性,又要分析其片面性。 答题套路是:“教材原理+分析+正确的做法”。故本题首先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的角度说明“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也暴露出来,需要新的措施引领高校的发展;其次,可以从认识的无限性与上升性的角度说明该观点实质就是固守建设“985工程”“211工程”的传统想法,否认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构想,没有认识到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最后,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角度说明实践证明,“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导致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即可。
点睛:评析型主观题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常见的一种开放性试题,评析类主观题类似于传统的辨析题,不过,辨析题侧重于正误判断和原因分析,注重正反两种观点的对照,而评析类主观题则弱化了这一方面,侧重于对问题或现象本身的评判,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了对意义或措施的认知。考生要注意其解题方法 :
(1)注意立场、把握标准
对材料中的观点或事例进行评析,要在正确的标准下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时候答题可能不需要表明态度,但思想上必须对题干有一个总体评价,这是做好评析类主观题的前提。
(2)结合题意、阐述道理
所谓"阐述道理"就是谈原因、谈标准。你要是肯定它就要给出肯定它的原因;你要是否定它,就要给出否定它的原因,也就是谈你肯定或否定它的依据。对于出现的消极现象,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阐述道理时要注意与材料的层次相对应,注意从多个角度对同一现象作出分析。
(3)认清意义、明确措施
有时候材料中蕴涵意义或措施,这就要求我们对意义或措施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认识意义和明确措施。
(4)态度鲜明、表述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