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历城二中2017-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试题(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东济南历城二中2017-2018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试题(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中每个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共37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 ‎1、先秦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信仰神灵,而统治者为巩固王权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是上天安排的,以得到民心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A.统治较为稳定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政权更迭频繁 D.各项制度尚不健全 ‎2、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反映的理念是 A.仁政民本 B.官僚政治 C.君主专制 D.家国一体 ‎3、 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 A.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B.体现了皇权上天赐予的神秘性 C.意在突出皇帝与众不同的地位 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4、西汉前期相权极重,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此问题的措施是 A.设“中朝” B.置枢密院“ C.置刺史 D.设三司使 ‎5、 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坑颁布,李坑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 李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 A.君弱臣强权臣擅权 B 相权仍能制衡皇权 C.官员文化素养较高 D.中央集权制度削弱 ‎6、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土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先生所述的第一级和第三级演进分别开始于 A.秦汉隋唐 B.西周秦汉 C.西周隋唐 D.秦汉明朝 ‎7、 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可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官员有密奏权,雅正时扩大到1200余人。这反映了清朝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C.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加强 D.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完善 ‎8、“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9、 据清代抽样调查资料统计。当时本族直系上五代之内均无功名的布衣子弟,在科举录取的总人数中约占13%,父辈一代无功名的布衣子弟约占33%。由此可见科举制的影响是 A.实现了社会公平 B.增加了官员数量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扩大了统治基础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 A.使执政官掌握立法权 B.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 C.呈现和平渐进的趋势 D.使贵族独享政治权利 ‎11、某学者认为,在古代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A.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 B.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 C.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 D.排斥私有财产制度 ‎12、 伯里克利在担任首席将军期间,改变了先前公职人员只尽义务、不取报酬的惯例,向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工资。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维护城邦居民的民主权力 B.提高公民大会的执政效率 C.推动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D.扭转贵族受贿贫污的局面 ‎13、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受到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 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这反映了 A.平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B.贵族的利益得到维护 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帝国的稳定得到保障 ‎14、“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B.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 C.废除了维护贵族的不合理法规 D.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服务 l5、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宠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16、1693 年英国议会提出《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该法案被国王威廉三世否决,以后如此多次,直到1707 年才获得通过。下列对上述内容解释正确的是 A.英王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 B.英国政体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倒退 C.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在渐进中完善 D.英王最终失去了全部的政治权力 ‎17、“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议会改革,增加工业资产阶级的数量 ‎18、汉密尔顿从在军纵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战后亲身体验到的美国政府软弱无力的窘境中认识到,美国要成为 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为此建立的政体是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三权分立 ‎19、美国1787 年宪法规定:“两院议员除犯叛国罪、重罪以及扰乱治安罪外,在出席各院会议及往返各院途中,有不受逮捕之特权。”制定这一条款的目的是 A.保护立法权力免于外界干预 B.统计共和党、民主党的党员人数 C.控制美国参众两院议员的犯罪行为 D.推行针对议员的政治特权优待政策 ‎20、美国1787 年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是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的第一次较好贯彻,对美国政治体制严生重大影响。美国的分权制衡机制体现在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 ‎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④两党对垒与交替执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1、下图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直接目的是 A.否定巴黎公社 B.用法律手段确保共和制度 C.确立共和政体 D.进一打击法国封建势力 ‎22、到1910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在国家级官员方面,11名国务大臣中,有7名出身贵族;在地方12位省长中,有11人出身贵族。36 位行政专区主席中,费族占据了23 个。据此可知 A.德国议会对君主的限制流于形式 B.贵族精英的特权在政治上得以延续 C.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要求 D.权力相对集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23、比较下面德美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A.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B.两国代议机关的权力相同 C.都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原则 D.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24、郭卫东在《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一书中写道“鸦片战争之前,中西交往历史的主要内容不是殖民史,不是鸦片入华史,也不是文化交流史,而是贸易的历史,是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是由于综合因素导致,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上的原因。在于茶叶、在于白银、在于鸦片等等……”,下列能正确反映作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A.英国的殖民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B.中国控制茶叶的出口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C.英国为了维护民主政治制度 D.因中英经济贸易上的利益冲突所致 ‎25、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开放通商口岸 ‎26、下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 ‎②“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 ‎③“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 ‎④“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 A.②③④① B.④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②①④‎ ‎27、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是空想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C.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    D.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28、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 A.促成了中国起步迈向近代化 B.使清政府从此丧失舆论支持 C.刺激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激发起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29、义和团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抱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B.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D.义和团斗争方式不当 ‎30、大清帝国的国旗是龙旗(龙旗含义:龙是至尊无上的神圣之物,象征皇帝,按照五行之说,中央属土,土为黄色,亦为满清之色。) ,到中华民国时,国旗改为五色旗 ( 五色旗含义 :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汉、蒙、满、回、藏五个民族共和 ) ,对国旗变化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封建制度的结束 B.共和观念的深入 C.民主平等的趋势 D.民族团结的加强 ‎31、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五四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32、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 武汉的形势”“ 排满兴汉宣言”“ 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太平关国运动 B.八国联军侵华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 ‎33、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34、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将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最主要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 A. 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B.正确分析和认识了中国的国情 C.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指示 D.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 ‎35、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土墙上残留着革命时代的标语:“消灭新旧军阀战争!““消灭屠杀工 农的国民党!”“红旗飘扬高举起,白匪士豪大恐慌。”这种历史场景出现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6、电视制《亮剑》成功塑选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历史因素是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的根本利益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7、歌词“除军阀,兄弟联手为统一:恨独裁,武装反抗在八一:抗外侮,捐弃前嫌共对敌……”‎ 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共关系。上述歌谣中没有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26分)‎ ‎38、近代中国就是一部人民反抗侵略压迫、追求民族独立,反抗封建专制、追求民主进步的历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濒临长江边狮子山脚下的静海寺,是一座饱经沧桑的纪念性建筑,见证了中国近代史耻 辱的开端。静海寺内悬挂着一尊高1.842米的大铜钟,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 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静海寺中的大铜钟与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有关? 这一事件 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8分)‎ 材料二 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日本臣民待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材料中所反映的两个条约内容的异同。(8分)‎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为2132‎ 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材料三关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6分) 辛亥革命后,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4分)‎ 一、选择题 BDCAB ABCDC CCCAB CDBAA  BBCDB DBCBA  BDCBB  CD 二、非选择题 ‎38、(1)鸦片战争。(2分):‎ 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6分)‎ ‎(2)同:外国人寄居通商口岸; 开埠通商。 (4分,回答都是经济侵略亦可。)‎ 异:材料一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材料二中的规定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映了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4分)‎ ‎(3)理由: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6分)‎ 斗争:北伐战争。(2分)‎ 结局: 动摇了(或基本推翻) 北洋军阀统治;‎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2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