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一中2017-2018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甘肃天水一中2017-2018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水市一中高二级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 现代文阅读(22分)‎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在何方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仅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遁现实压力的港湾。美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 ‎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耗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性、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 (选自《躺着读书》) ‎ 1. 本文题目为《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到底在哪里呢? (4分) ‎ 2. 第二段所写的城市之“美”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城市之美”呢?(4分) ‎ 3. 文章末段中,作者称他“很多年以前”的一次经验为“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4分) ‎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 ‎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 ‎4.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A.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 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6.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 一、 古代诗文阅读(共24分)‎ (一) 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盍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 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 ‎ ,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 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 ,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 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 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 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 公亮传》 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 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 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 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 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二)古代诗歌阅读 (12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二)‎ 唐·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②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 ‎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 ‎ A. 一,二两句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诗人颂扬村民勤劳智慧之意俱在其中。        ‎ B. 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 C. 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 D. 此诗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本诗可谓独树一帜。‎ E. 诗中第六句孩童的形象特点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儿童形象特点是一致的。‎ ‎12.牧童和山翁各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①‎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 ‎13.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 “风细”一句,写春柳在风中的姿态,点明了词人登超然台时的季节特征。       ‎ B. “试上”两句,写登临远眺所见之景:护城河里春水半满,满城繁花盛开。 C. “寒食”两句,点明词人登临的时间,写词人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 D. “休对”三句,写词人借煮茶来消愁,表达出词人完全摆脱苦闷后的豪迈。‎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 A. 上片写景,主要描写了词人登台所见的早春时节密州城郊外的景色。         ‎ B. 下片抒情,主要抒发了思乡之情,同时表达了诗酒自娱的超然态度。 C. 本词选取典型意象,构成意境,衬托“思故国”的哀情,手法独特。          ‎ D. 本词语言质朴自然,韵律和谐,眼前景与胸中情互相交融,构思奇妙。‎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5.(1)出师未捷身先死, (2)塞上长城空自诩, ‎ ‎(3)江流宛转绕芳甸, (4) ,可怜春半不还家。‎ ‎(5)熊咆龙吟殷岩泉, (6)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7) ,天涯霜雪霁寒宵。(8)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三、语言文字运用(6分)‎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没有小鲜肉,有的是40多位资深老戏骨的倾情演绎,却名副其实成为收视口碑双赢的热播剧。       ‎ ‎ B. 据中国青年报社调查显示,64.2%的受访者反映自己身边存在“咆哮妈妈”,妈妈们歇斯底里的批评,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非常严重。 ‎ C.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影响下,未来5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将率先受益。        ‎ D. 面对频频发生的踩踏事件,许多专家认为,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和逃生技能的训练是避免不发生此类事件的关键。‎ ‎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2015年,美国至少发生了352起枪击案,困扰美国多年的枪支问题再次引发争论,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党派在控枪问题上立场背道而驰。 ②上海福喜的过期肉事件,引发跨国连锁餐饮品牌供应体系的空前动荡,麦当劳一时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 ③当前的网络直播市场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鱼目混珠, 一方面直播平台中教唆犯罪等违法违规内容并不少见,另一方面直播过程中的侵权问题也屡屡被诟病。 ④山东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正在逐步做强做大,一批“农字号”名优产品声名鹊起,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⑤凡事要有全局意识,善于从大处着眼,如果目无全牛,难免纠缠细节,无法作出合理的整体规划。 ‎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④⑤‎ ‎18.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 A. 为便于校庆活动的顺利进行,烦请各位校友先到接待处签名报到。    ‎ B. 日前惠顾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C. 对于有兴趣投资山乡建设的人,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 D. 金先生早已著作等身,但仍笔耕不辍,他最近又出版了一部拙作。‎ 四、写作(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歌德) 生无所息。(孔子)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康德) 读了上面三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其中一句或多句,自选角度,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议论文。 ‎ 语文答案解析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 ‎1.“美”在现实生活中,“美”在每个人的心中。 2.是排除肮脏、杂乱、喧嚣、破旧之后得来的。 3指发自内心的、心灵深处的感悟。或:没有语言参与的、无须学习和训练的感悟。 ‎ ‎【解析】1这道题实际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全文来看,前面几段写美在人们现实生活中,后面写美在各人的心目中。 2联系朋友教过“我”的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画框之外的纷乱”就是前面所说的“肮脏、杂乱、喧嚣、破旧”,遮去以后,“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是说城市就变美许多了。 3解释句中词语的含义离不开上下文。联系上文“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就可得出答案。 4.D 5.A,C 6.①居民平时要强化垃圾分类意识,坚持垃圾分类存放、投送垃圾。 ②政府要负起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责任。 ③居民和政府要各负起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 ‎ ‎【解析】4.D 强加因果,材料二中有“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从这可以看出,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是“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 5.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错,材料二中有“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于文无据; D.“《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错,张冠李戴,材料二中为“各地政府…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于文无据。 故选AC。 6本题的答题区间主要在材料二。“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从居民的角度看,要强化垃圾分类意识,“笔者所在的小区…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居民应坚持垃圾分类存放; “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政府应该负起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责任;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居民和政府要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 ‎7.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名师点睛】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 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句中共有三个人物(“曾公亮”“盗贼”“使客”),两个地名(“他境”“吾境”);句中动词有“有、窜、闭、亡、移、诘、报、藏、廋、索”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盗悉窜他境”“尝有使客亡橐中物”这两句,其它的就好断了。‎ ‎8. 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9. C【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 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10.(1)如果不参加我们皇上赐给您的筵席,这就是对我们皇帝的不 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2)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 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 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 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 端明殿学士的身 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 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 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 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 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 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 曾公亮说:“这是 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 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 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 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 雄州赵滋勇 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 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 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 ”使 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 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 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 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 巨万。曾公亮 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 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 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 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 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 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11. B, E 12①‎ 牧童快乐、顽皮,活泼可爱。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牧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可见其快乐、顽皮。②山翁则是一个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形象。他殷勤地挽留我住宿,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 ‎ ‎ 【解析】11.B寄托了诗人对宁静美好,和谐安宁,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E二者形象并不一致。 12.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13.D 14.A 【解析】13 D. “休对”三句,写词人借煮茶来消愁,表达出词人完全摆脱苦闷后的豪迈。“完全摆脱苦闷后的豪迈”理解有误,词的写作背景是寒食节,词人怎么能豪迈 14. A. 上片写景,主要描写了词人登台所见的早春时节密州城郊外的景色。从“春未老”句可以看出词人写的不是早春是胜春。 15.略 三.语言文字运用 ‎16.C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有的是40多位倾情演绎的资深老戏骨”; B项,结构杂糅,“据”和“显示”句式杂糅; D项,不合逻辑,“避免”和“不”否定不当。 17.A 【解析】①背道而驰:背:背向;道:道路;方向;驰:奔跑。朝着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彼此方向不同;目的完全相反。此处应为“大相径庭”(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常含“矛盾很大”的意思。)②进退维谷:维,是;谷,喻困境。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③鱼目混珠:混:混同,假冒。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一般形容物,不形容人。 18.A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可结合着词性及具体语境分析。 B项,“惠顾”改为“浏览”;C项,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D项,拙作,谦词,一般用于自己。‎ 四.作文 注意抓住三则材料的中心词“辛苦工作”“生无所息”“生命的存在”立意行文,强调“生命不息”“勇于进取”等。‎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