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评(三)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西省2019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评(三)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姓名 准考证号 秘密★启用前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 0.5mm 黑 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完善和巩固分封制。周代有“同姓不婚”的约束,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互为姻亲的密切关 系,是宗法制的重要补充。据此可知,宗法制 A. 是适应于同姓贵族间的制度 B. 是分封制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C. 强化了各级贵族的集权统治 D. 巩固了周王室与诸侯的血缘关系 2. 经过战国时期的变法,各国相继确立了新官僚政治,其显著特点是有文官和武官之分, 以相和将为其首脑。这既适应了当时繁杂的行政事务和军事活动的需要,也使大臣的权 力分散,可以起到相互监督和制约的作用。这表明,文武分职 A.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 促进了新官僚政治的确立 C. 有利于国君的集权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李斯在建议焚书时,曾经说到,异时诸侯并争,因而游学大盛。而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 百姓应当努力生产,文人应当学习法令。他认为,“私学”和“法教”是对立的,私学公然非 毁法教。他建议“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这体现出,秦朝 A. 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B. 开始确立“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 C. 文化统制的基本原则 D. 取缔了制度化的官方儒学教育 4. 下表为西汉平帝和东汉顺帝年间,三辅、三河地区户、口的比较。据此可以反映出,两汉之际 两汉时期三辅三河地区户、口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 年)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 年) 户 口 户 口 三辅地区(“山西”地区) 647180 2436360 107741 523860 三河地区(“山东”地区) 754586 3770288 461799 2383188 三河与三辅比率(%) (以三辅地区为 100) 116.6 154.8 428.6 454.9 时间 项目地区 ———《汉书·地理志下》 A.“山西”在经济全局中居主导地位 B. 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东移 C.“山东”户口的绝对数字有所增加 D. 江南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5. 唐代儒学家对儒家经典重新解读,提倡直接阅读经典,不受注疏层面的干扰。 柳宗元认 为研究经典的目的是阅读文本自身以抓住“圣人的思想”和“道之源流”。 韩愈认为对经 典的理解应自书内出,也就是在书中寻找关键段落来把握精髓。 由此可见,唐代儒学 A.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 B. 掀起了大规模的儒学复兴运动 C. 使正统思想受到了冲击 % D. 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6. 北宋初年,益州16户富商联合印制了一种铁钱代用券,叫做“交子”。不久,政府在益州设 立交子务,负责印制和发行“官交子”,流通范围仍在四川。 宋朝中期,交子流通扩大到陕 西、河东等路。 宋朝末年,交子改称“钱引”,流通范围更广。这表明,“交子” A. 取代了流通领域的金属货币 B. 从局部地区的流通逐渐扩展到全国 C.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D. 由民间交易的凭证发展为官方纸币 历史试题 第 1 页(共 8 页) 历史试题 第 2 页(共 8 页) 历 史7. 明朝初年,明太祖召见各地富民,谕以 分守法,不得凌弱欺贫。洪武时期,多次实行“徙 富民”措施,将各地富民迁徙到京师或凤阳附近。被徙富民绝大多数因而财势俱失,被迫 自食其力。还有不少江南巨室被指控与胡惟庸等人通财而被诛戮。这表明当时 A. 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分离 B.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C. 以重典政治强化对社会的控制 D.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以维护个体小农利益 8. 清朝部分商帮实行了股份制。投资者占“银股”,凭资历、能力顶生意者占“身股”,两者均 可按股分红。此外,商帮还逐渐形成了经理负责制、学徒培养制、商号号规等。并出现了 “总号”统率各地“分号”的“联号”。据此可知,商帮 A. 集团性日益加强 B. 经营管理渐趋制度化 C. 重视信誉与道德 D. 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 9.1864年,普鲁士公使李福斯下令捕捉大沽口外三艘丹麦商船作为战利品。恭亲王奕 依 据新获得的国际法知识,抗议这种将欧洲争端扩大到中国和在中国的“内水”(领海)捕 捉船只的行径。 处境尴尬的李福斯释放了商船,并支付了赔偿金。奕 的做法 A. 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B. 反映了晚清外交逐渐走向近代化 C. 进一步激化了普鲁士与丹麦的矛盾 D. 维护了清政府领海主权的完整性 10. 明清时期,中国城市体系派生出一种新形式———市镇,景德、朱仙、佛山、汉口四镇最具 代表性。近代以来,汉口、武昌、汉阳合为一体,成为全国特大中心城市;而朱仙、景德、 佛山三镇却逐步走向衰退。 影响传统市镇历史命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程度不同 B. 清政府抑商政策存在地区差异 C. 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分布不均衡 D. 革命活动高涨程度在各地不同 11.1896年,李鸿章到访美国,受到国宾待遇,美国的媒体、商家也抓住这次良机,借李鸿章 的名义为自己打广告。 正如右图美国《纽约时报》的广告所说“李鸿章从来没有错过《星 期日周报》”。 美国媒体、商家对李鸿章的态度是基于 A. 李鸿章是美国获取在华利益的工具 B. 洋务运动破产有利于美国资本输出 C. 李鸿章开眼看世界的变革之举 D. 清政府官员腐败奢靡之风盛行 12. 陈独秀认为国人内心深处的“调和论”惰性太深,所以曾拿做买卖对“批儒”进行比喻: “讨价十元,还价三元,最后的结果是五元,讨价若是五元,最后的结果不过二元五角。”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 陈独秀批判胡适的改良主义 C. 彻底批判儒家伦理具有时代合理性 D. 动摇封建思想之路曲折复杂 13.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使锭十路银 (重10两),天津使用行平白宝(重50两)。当时的 惯例是“天津不用锭,北京不用宝”。 如津商在交易中欠京商货款50万元,就要靠津商用 宝银在钱庄或银行兑换成锭银,然后再付给京商。此现象 A. 是由国家分裂割据造成的 B. 推动了政府实行币制改革 C. 体现中国半殖民地化特征 D. 源于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14.1938年6月,蒋介石对英美苏等大国做了比较分析,“英国老谋深算,说之匪易。 苏联自 有国策,求援无效。惟美为民主舆论之国,较易引起义侠之感”。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 A. 奉行联美抗苏政策 B. 外交重心转向美国 C. 放弃了不抵抗政策 D. 寄希望于国联调停 15.1953年,中共中央指出,粮食统购价格必须合理,统购价格和粮种由中央统一规定;一 切有关粮食经营和加工的商店和工厂,必须统一归当地粮食机构领导;私营粮店,一律 不许自由经营粮食,但可以在国家严格监督下,由国家粮食机关委托办理代国家销售 粮食的业务。据此可知,统购统销政策 A. 有利于解决小农经济的弊端 B. 推动了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 C. 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 增强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 16.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修订颁发《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制订了与新的教学计 划相匹配的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特别是高中数学、物理、化学制订了两种要求 (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的教学纲要(草案)以及统编了适合各学段的教材。这反映出 A.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课程体系逐步建立 B. 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D. 新中国教育理念走向现代化 历史试题 第 4 页(共 8 页)历史试题 第 3 页(共 8 页)历史试题 第 5 页(共 8 页) 历史试题 第 6 页(共 8 页) 17. 戏剧公演是希腊公民一项重要的集体社会生活,戏剧开演前,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 宣布,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并被请到剧场荣誉坐席。 舞台中央还会展示同盟各邦上缴的贡赋, 公民观众在无形中体会到母邦的开明和强 大。 这说明戏剧公演 A. 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B. 发挥了城邦教化功用 C. 有助于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素质 D. 重视公民的切身利益 18. 西塞罗认为“德性的全部荣誉在于行动”,即如果心里产生了作恶的念头就已经是在犯 罪。 公元2世纪,罗马法学家盖尤斯的著作中详细记录了法律技术化意义上的善意、诚 信原则。 这反映了古罗马 A. 法学家的解释是罗马法的来源 B. 自然法是具体法规的指导原则 C. 逐渐实现了道德原则的法治化 D. 践行了“美德即知识”的理念 19. 中世纪在基督教的影响下,人们普遍谴责牟利的行为,教会禁止放贷取利,认为这是 “一个在上帝看来是可恶可厌的罪行”。 到16世纪中叶,借贷取利的活动不再被视为不 义行为,高利贷畅通无阻了,经商非贱业更是理所当然的了。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的观念发生改变 B. 商业上的发展和进步 C. 人文主义精神的产生 D. 早期殖民扩张的推动 20. 孟德斯鸠指出:如果行政权没有制止立法机关越权行为的权力,立法机关将要变成专 制;因为它会把能想象到的一切权力都授予自己,而把其余二者毁灭。 但是立法权不应 该有对等的钳制行政权的权力。 据此可知,孟德斯鸠 A. 最先提出分权制衡的思想 B. 明确划分了三权的职能范围 C. 赞成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D. 强调三权中行政权的重要性 21. 18世纪末,普鲁士政府成立了技术委员会,颁布了《专利法》,还两次派遣工商局长去英 国参观学习。 19世纪30年代,政府制定了《铁路法》,以加强对铁路建设的统一规划、指 导和监督。 从1848年起,政府还直接投资修建铁路并兴办了许多国营煤矿和炼铁厂等。 这表明,普鲁士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 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 C. 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雄厚基础 D. 国家干预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22.(苏俄)经过胜利了的无产阶级头几年的有组织的努力之后,数千年来的商品制度的基 础正在像纸房子一样坍塌。 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只能从回忆录中知道什么是 货币,而我们的孙子就只能根据历史教科书中的彩色画片知道什么是货币了。 这一现 象反映了 A. 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 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货币关系 D. 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3. 有学者指出:美国是被西欧国家请来打冷战的。 在整个冷战形成过程中,英国政府起了 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充当美国的政治导师,鼓动美国走上冷战的道路;二是在美国举 起冷战帅旗前临时担任主帅;三是在冷战开始后做冷战的急先锋。 该观点主要反映了 A. 英国等西欧国家推动并促进了冷战的爆发 B. 美国与西欧国家有着相同的政治诉求 C. 苏联和西欧国家的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 D. 冷战的主力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欧国家 24. 在各类经贸集团内部,成员国政府在讨论和制定对外政策时,关心的首先是本国或本 集团的利益,往往置全球利益于不顾。 而发展中国家长期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并且积极提出政策建议,却由于发达国家不愿放弃既得利益而被搁浅。 这些现象 A. 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失衡 B. 使世界经济生活面临严峻挑战 C. 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 体现了区域经济集团的排他性历史试题 第 8 页(共 8 页)历史试题第 7 页(共 8 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国家安全观从古到今一直在国家建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 国家安全观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曾出现许多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思想观念。 根据历史上因思想麻 痹而亡国绝世的无数惨痛教训,古人很早就取得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 忘乱”的思想共识。 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也逐渐形成了比较稳 定的东方封贡体制和宗藩观念,一贯宗旨是“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农业文化始终占据 主导地位,逐渐形成了追求稳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古代安全概念的基本价 值取向是渴望安宁和平,反对侵略扩张。 历代统治者在维护国家安全时,总是把军事安 全放在第一位,而加强边地军事建设又被列为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底蕴《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李鸿章的国家安全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 李鸿章从列强侵逼的严重形势 中认识到国防落后状况必须从速改变,提出了练兵与制器同时并举的主张,倡导和主 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大型军火工业,编练了北洋海军。 李鸿章不拘一格,大胆引进,从 武器装备、战略战术,到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把西方列强作为参照系,不断地将中国国 防推向近代化。 历代统治者把“攘外必先安内”奉为圭臬,近代国防价值观则更注重国 防力量在抵御外侮、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的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20 世纪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我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第一代领导人的 看法是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在增加,强调战争不可避免。 20 世纪70 年代末,国际局 势再次发生新变化,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认为和 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是可以维护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中国需 要对外开放,不能再孤立于世界体系之外了。 ———摘编自王雷《论建国以来中国国家安全观的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国家安全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7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一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史实际上是处于优势的部门、产业和国家的代言人主 张和实行自由贸易,而处于劣势的部门、产业和国家则主张和实行贸易保护的历史。 贸 易保护对一国来讲,具有双重目标,其一对内是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对外则是迫使别 国停止不公平竞争行为、开放市场的有力武器;其二是培养和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能 力。 从一国政策选择的路径上看,贸易保护是贸易自由的准备阶段,而贸易自由则是贸 易保护政策的演进目标。 由于经济全球化本身不能消除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 发展规律的作用,不能消除一国内部产业之间不平衡的状况,所以贸易自由与贸易保 护还将继续并存。 ———摘编自宋国栋《经济民族主义的再思考》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 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5、16世纪西欧社会进入转型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崛起。 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 是当时最发达、典型代表。 当时人文主义教育主要内容:一是拉丁文和希腊语的普及; 二是历史教育的通行;三是道德哲学或伦理学的重建。 这些课程设置和建设,决定人文 主义教育培养与塑造的人才目标,是凡俗知识分子而不是牧师神父,是新市民而不是 修士或经院学究,是追求自由和文明并具开拓性和创造力的人,而非完全训练中世纪 式的职业医生、律师、商人、哲学家和神学家。 ———摘编自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期很多人将视角转向国民自身。 梁启超著《新民说》,系统地提出改造国 民性思想,成为这一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代表。 他认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戊戌 变法失败就是“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今日欲挡列强之民族帝国主义,以挽浩劫而拯 生灵,惟有我行我民族主义,而欲行民族主义于中国,舍新民莫由”。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 说:“举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社会之所向往,国家之所祈求,拥护个人之自由权利与幸 福而已。 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 ”“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 之,所谓人权是也”。 ———摘编自汤奇学《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原因。(9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 48 分) 1. A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适应于同姓贵族间的制度,故 A 项 正确;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体现,故 B 项错误;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 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C 项错误;有的诸侯国与周王室没有血缘关系,故 D 项错误。 2. C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新官僚制度的确立。 文武分职和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故 A 项错误; 经过战国时期的变法,新官僚政治已经确立,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文武分职使大臣的权力分散,可以起到相 互监督和制约的作用,有利于国君的集权,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3. 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思想文化。 材料不能反映君主专制制度,故 A 项错误;“学在官府”是西周时期教育制 度的特点,不是秦朝开始建立的,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李斯建议“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用行政手段推进思 想统一,带有文化专制的色彩,故 C 项正确;秦朝时,儒学教育尚未取得官方化和制度化的地位,故 D 项错误。 4. 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据材料可知,两汉之际“山西”地区的户口数字均低于“山东”地区,“山 东”在经济全局中居主导地位,经济重心呈东移趋势,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东汉时期,“山东”户口的绝对数字 有所减少,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故 D 项错误。 5. D 【解析】本题考查儒学的发展。 材料没有反映唐代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故 A 项错误;大规模的儒学复 兴运动发生于宋代,故 B 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正统儒学受到冲击,故 C 项错误;唐代儒学家对儒家经典重新解 读,韩愈等人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故 D 项正确。 6. 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货币制度)。“交子”是铁钱代用券,起初在四川地区流通,后流通范围 有所扩大,但并未取代金属货币,也并未通行全国,故 A 项、B 项均错误;“交子”不能反映全国经济重心的变化, 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交子”经历了由民间交易的凭证到官方纸币的演变,故 D 项正确。 7. C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政治制度。“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分离”无从反映,故 A 项错误;“经济手段是巩固 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说法错误,故 B 项错误;明朝初年以重典治天下,以严刑峻法强化对社会的控制,故 C 项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维护个体小农利益,故 D 项错误。 8. 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商帮)。 材料没有涉及商帮的集团性特点,故 A 项错误;股份制、经理负 责制、学徒培养制、商号号规等都是商帮管理制度的变化,故 B 项正确;重视商业道德和信誉以及经营范围的扩 大,材料也未体现,故 C 项、D 项均错误。 9. B 【解析】考查晚清外交。 奕 的做法并非是为了解决普鲁士和丹麦之间的争端,而是为了捍卫领海主权,故 A 项错误。 奕 运用国际法捍卫本国领海主权,避免欧洲争端影响中国,反映了主权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推动外交 近代化,故 B 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普鲁士与丹麦的矛盾是否激化,故 C 项错误。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领海主 权已遭到破坏,故 D 项错误。 10. A 【解析】考查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材料表明传统工商业市镇在近代不同的历史命运,汉口实现了向近代城市 的转型,而其他三镇逐渐衰落。 汉口是通商口岸之一,自然经济解体程度相对比较高,而且还有洋务企业,其他 三镇的传统手工业逐渐衰落,原有的优势丧失,所以 A 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放弃抑商政策,所以不 存在地区差异性,故 B 项错误。 列强势力范围囊括了四大市镇,不存在差异性,故 C 项错误。 革命活动高涨程度 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不是原因而是影响,故 D 项错误。 11. C 【解析】考查李鸿章和洋务运动。 材料中的图片和文字信息表明,美国对李鸿章的认识是不错的,把李鸿章看 作一个积极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了解西方的先进人物,故 C 项正确。 李鸿章虽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 条约》,但他并不是美国列强获取在华利益的工具,《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 A 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美国因洋务运动破产而看到资本输出的机会,故 B 项错误。 材料也未体现清政府官员的 腐败奢靡之风,故 D 项错误。 12. C 【解析】考查新文化运动。 材料的主旨是,陈独秀鉴于“调和论”根深蒂固,所以在“批儒”问题上主张彻底否 定,不能像做买卖一样讨价还价,也就是说“批儒”是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故 C 项正确。 但新文化运动并不是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这是一个误区,故 A 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胡适的改良主义,故 B 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动 摇儒家思想的道路都是曲折复杂的,故 D 项错误。 秘密★启用前 2018-2019 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评(三) 历史参考答案详解及评分标准 历史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3 页)13. B 【解析】考查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20 世纪 20 年代末,国家在形式上是统一的,所以 A 项错误。 材料中的 现象很显然是由于天津和北京的货币不统一,才造成了大费周折,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所以,推动了南京国 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步伐,故 B 项正确。 材料中的现象跟半殖民地化特征无关,故 C 项错误。 官僚资本的急剧膨 胀出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故 D 项错误。 14. B 【解析】考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材料表明蒋介石倾向于美国的态度,所以由原来的以英国为重心的外交 逐渐转向美国,故 B 项正确。 1938 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没有对抗苏联的政策,故 A 项错误。 1937 年全面抗战后, 蒋介石提出抗战,并在防御阶段组织了正面战场的四次会战,但材料没有反映对日不抵抗问题,故 C 项错误。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曾寄希望于国联调停中日在东北的问题,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15. C 【解析】考查统购统销政策和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反映的是 1953 年国家实行粮食的统一征购统一销售的政 策,目的是取消粮食自由流通,打击投机倒把商人,保证粮食供需平衡,这属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组成部分,故 C 项正确。 小农经济的弊端是生产方式落后,统购统销政策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粮食供应压力,但不能解决小农经 济弊端,故 A 项错误。 建国初期经济恢复在 1952 年底,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  体制建立是在 1956 年,故 D 项错误。 16. A 【解析】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主要反映 20 世纪 80 年代,国家对中小学教学 、 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由此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课程体系,故 A 项正确。 1965 年,新中国 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教育法律法规体 系初步建立,故 C 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课程体系,并非教育理念,故 D 项错误。 17. B 【解析】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材料的信息是城邦利用戏剧公演这一集体社会生活,增强城邦公民的集体归属 感和强化公民的集体意识,起到了城邦教化的作用,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公民群体的扩大,所以不能说 明戏剧公演是奠定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故 A 项错误。 戏剧公演能提高公民参政的积极性,但不能提高其素 质,故 C 项错误。 优待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体现了重视公民的切身利益,但展示上缴贡赋没有体现,故 D 错误。 18. C 【解析】考查罗马法。 材料中西塞罗主张用“德性”作为判定犯罪的标准,盖尤斯将善意、诚信原则法律化,所 以 C 项正确。 A 项、B 项都符合史实,但材料没有体现,故错误。 材料强调了“德性”,但没有反映“美德即知识”, 故 D 项错误。 19. B 【解析】本题考查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新航路开辟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带来这一变 化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人文主义精神产生于古希腊时期,故 C 项错误;D 项与材 料无关,故错误。 20. D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 最先提出分权思想的是洛克,故 A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关 系,没有体现三权的职能范围,故 B 项错误;C 项与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通过论述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相 互关系,可以得出行政权的重要性,故 D 项正确。 21. D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A、B 两项所表达的时间与材料所给时间不符,故 A、B 两项均错误;C 项与史实不 符,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普鲁士政府在工业革命中的推动作用,故 D 项正确。 22. C 【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经济的发展。 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货币关系,故 C 项正确;材料没 有涉及公有制经济的建立、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以及苏联的改革,故 A 项、B 项、D 项均错误。 23. A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 据材料可知,英国等西欧国家响应、配合、推动并促进了冷战的爆发, 故 A 项正确;美国与西欧国家政治诉求并不完全相同,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苏联与西欧的关系,故 C 项 错误;冷战的主力是美国,不是英国等西欧国家,故 D 项错误。 24. B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 材料反映了经济集团内部的国家优先考虑集团利益的行为,以及集团内 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这对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某些挑战,但不能说加剧了世界经济 发展的失衡,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区域集团的排 他性,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25.(25 分) (1)居安思危,寻求国家长治久安;建立封贡体制,怀柔远方异国;崇尚和平,反对侵略扩张;将军事安全置于国 家安全的首要位置。(8 分) (2)特点:自强御侮;向西方学习;“攘外”重于“安内”。(6 分)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日益深入;新思想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开展。(4 分,每点 2 分,任意两点即可) (3)变化:从强调战争不可避免到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3 分) 历史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3 页)历史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 3 页) 意义: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基本依据;推动了国家政策和战略的调整,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4 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上国家安全观的发展与演变。第(1)问,概括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容, 学生依据材料提取信息即可。 第(2)问,指出李鸿章国家安全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 识、时代特征及材料中有效信息综合作答。 第(3)问,简述新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并说明其历史意义,则需 对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并结合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答案。 26.(12 分) 论题:英国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政策的交替使用。 1651 年,英国针对海上贸易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颁布《航海条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导致了英荷战争的爆 发。 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政府认为自由贸易更能给英帝国带来高额利润,于 1846 年和 1849 年 分别取消《谷物法》和《航海条例》,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 大危机爆发后,英国政府关注的首先是自己国家的 经济稳定,放弃自由主义,大打关税战、贸易战和货币战,进一步恶化了世界经济局势,导致世界安全局面的严 重动荡。 分值 要求 10~12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 1~2 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 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 整、清晰,文字通顺。 4~6 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 所举史实与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0~3 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发散思维。 题目上对学生的要求虽然减少,但对学生能力 考查的要求增强,不确定性增加。 在解答本题时可结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政策和经济全球化知识进行 作答。 但无论如何作答,都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内容论证相关观点,要求史论结合、能够自圆其说。 27.(15 分) (1)特点:人文主义教育与文艺复兴运动相伴生;萌生于古典文明的反思和复兴;重视知识和理性;人才培养目 标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每点 2 分,任答三点 6 分) (2)变化:由国民性改造服务于政治变革,谋求国家独立到倡导人权,个性自由。(4 分) 原因:前者处于民族危机严重时期,爱国救亡是时代的主题;梁启超是政治运动的代表人物,强调思想服务于政 治。(3 分) 后者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复辟思潮泛滥,维护共和政体、解放思想成为当时的主要任务;陈独秀等人是学者, 更强调思想启蒙之道。(2 分) 【解析】考查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第(1)问,西欧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可以从人文主 义教育兴起的背景、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分析。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梁启超主张“新民说”,陈独秀倡 导“个人自由权利”,由此得出前者主张国民性改造服务于政治变革,后者倡导人权,个性自由。 产生不同的原 因,从两者所处的时代及时代任务不同分析。 说明:主观性试题,学生所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