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7-2018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试题(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南师大附中2017-2018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试题(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湖南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①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 (本文有删改)‎ ‎【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 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 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 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 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 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 ‎ 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 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 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 C. 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 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A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错,艺术文学是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非内容。“能以感情动人”是艺术的作用,而非目的。B项“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有误,原文第一段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有误,原文第二段说““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对群体依然起作用。C项无因果关系。‎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A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错,艺术文学是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非内容。“能以感情动人”是艺术的作用,而非目的。B项“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有误,原文第一段说“‎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有误,原文第二段说““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对群体依然起作用。‎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B“担负具体功能”错,礼乐分别构成秩序条理、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其意义是抽象的。“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有误,原文中礼乐是社会的柱石,涉及的范围广,只有“人生里面的礼乐”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担负具体功能”错,礼乐分别构成秩序条理、和谐与团结力,可见其意义是抽象的。“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有误,原文中礼乐是社会的柱石,涉及的范围广,只有“人生里面的礼乐”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A项“没有悲剧精神”有误,原文说“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并不等于没有。B项“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夸大了其作用。D项原文结尾处并未对两者的艺术价值作对比。‎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没有悲剧精神”有误,原文说“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并不等于没有。B项“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夸大了其作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合欢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身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 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巳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不死心,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钱买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 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 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巳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巳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华亭呀5亭今辛另.11年。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仓兵茬忒鲞羞。’縈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午,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么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我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裸树。但他不会知道那裸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一开头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渲染了一种略显紧张的生活气氛,为后来“我”的不幸遭遇和母亲的早逝作了铺垫。‎ B. 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母亲自己的工作。‎ C. “悲伤也成享受”,是说有时候,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D.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长大后跑去看树的拟想中结束,表现了母爱的独特和普遍,母亲对儿女的恩泽,世代传承,不可磨灭。情感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5. 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6. 请结合全文,分析题目“合欢树”的含义。‎ ‎【答案】4. AB 5. ①二十岁,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与无私。(3分)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内心充满愧 疚与悲伤。 ‎ ‎6. ①合欢树是母亲所栽,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爱的象征,它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见证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付出。‎ ‎②合欢树是作者生命和精神的象征。它也曾经弱不禁风,因承受着母爱而重新焕发生机。‎ ‎③合欢树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母亲已逝,合欢树年年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髙了,暗喻着母爱长青,思念永远。‎ ‎④合欢树象征着母子情深,树的成长见证了“我”走向成熟、对母爱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 ‎⑤“合欢”二字婉转地传达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愧疚与悲伤一一无法和母亲共享成功的快乐,无法回报为自己辛勤操劳而致早亡的母亲。‎ ‎【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的作用,主要围绕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突出母亲人物形象,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点睛: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的体会,分别找到相关内容分析。二十岁以后,体会到母爱的执着和无私,只是当时有些不理解。三十岁以后,作者理解了母亲,有着深深的思念与愧疚。‎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律大臣沈家本 ‎①1902年,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正式下诏,宣布修订《大清律例》以及制定 “矿律”“路律”“商律”,以使中国法律“切实平允、中外通行”。深受慈禧太后赏识的沈家 本与伍廷芳被张之洞等人保举主持修律。‎ ‎②沈家本在刑部供职三十余年,将历朝历代的法律典故和条文烂熟于胸,是当时屈 指可数的法学权威,深谙传统法制的糟粕与精华。伍廷芳曾留学英伦,担任过香港大律 师,是第一位华人法学博士,精通西方法治的理念与制度。两人各有所长,相得益彰,是时代风云际会造就的一代黄金组合。‎ ‎③沈家本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他既痛心于侵 略给人民带来的苦痛,也惊叹于西方文明的强大。所以,沈家本出任修律大臣的第一件 事就是大量招聘留学海外的法政人才,翻译大量外国法律和法学著作,希望从这些典籍 ‎ 中找到匡扶中国的希望。沈家本在研读外国法学著作时,对孟德斯鸠的人权思想大为 赞赏,认为它与儒家仁政德治学说中的保民思想如出一辙。综括这两种学说,沈家本认 为,应建立一个“以保护治安为宗旨,人人有自由之便利,仍人人不得稍越法律之范围”的新法治体系。‎ ‎④与此同时,沈家本以维护人权为理念,着手删改以《大清刑律》为代表的旧律,包 括禁止刑讯、废除凌迟等酷刑、删除奴婢条例、禁止人口买卖等。此外,沈家本还主持制 定了《大清民律》《大清商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 ‎⑤沈家本希望用修律为旧文明注入新血液,但是他迎来的却是强烈的排异反应。 曾经保举他的张之洞不能接受新法对纲常伦理的挑战,上书批评说(新法)坏中国名 教之防,启男女平等之风,悖圣贤修齐之教。而沈家本也不卑不亢地予以了回应。这场论战持续了数年之久,直到张之洞去世也没有结束,最后以沈家本辞去修律大臣而告终结。但是,沈家本的仕途并没有就此止步,马上他又被任命为法部左侍郎,不久又升任 司法大臣。‎ ‎⑥1906年初,伍廷芳终因不堪忍受清廷的保守与拖沓,以为父母修坟为由,拂袖而去。后来,他投身辛亥革命,成为废除帝制、手定共和的五巨子之一。而沈家本却没有跟着抽身离去、也不想离去。正如沭家本诗中所写“旧巢勤补苴,阴雨免漂泊”,他对这风雨飘摇的朝廷仍然抱有期望,愿意做这修补旧巢的辛勤臣工。‎ ‎⑦1911年,清廷终于颁布了经沈家本修订的《大清刑律》。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法典,它的出台,标志着古老的中国第一次迈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沈家本制订的其他新法典,虽然因触动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而大多未曾施行,但其中包含的 许多法律原则和法律制度,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陪审团制度、检察官制度等,在民 国和当代得到了無施。‎ ‎⑧清朝灭亡后,沈家本拒绝担任国民政府司法总长,闭门谢客,埋头著述,整理出《刑统赋解》《粗解刑统赋》《刑统赋疏》等著作。1913年,沈家本在完成最后一部书稿《汉律摭遗》之后溘然逝世。但他培养的众多新型法律人才成为了民国司法的中流砥柱,民国政府也继承了他的法律思想,高度评价了他在法律革新方面的重要地位。时任大总 统的袁世凯给他的挽联是,法学匡时为国重,高名垂后以书传”。‎ 相关链接 ‎①西方列强与晚清政府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中有一条是“治外法权”。西方列强认为中国原有法律属于“未开化”国家法律,酷刑种类繁多,审判程序缺少互相制约,无法做出公正的审判。因此要求其侨民犯法不能接受中国法律的审判,只接受自己国家法律 的审判。这让慈禧和晚清政府颇感掣肘。‎ ‎②不论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在仕途上,沈家本都堪称一个成功者,属于封建对代能把自己的真才实学用于政治实践而获得双重成功的少数人。但他的诗让我们看到的不是 踌躇满志,不是得意忘形,更不是自骄骄人,而是艰辛疲乏、伤感寂寥,是一个艰辛者的悲剧人生。如他在《书高丽破扇》一诗中写道:招凉赖尔廿余年,纸断丝残忍弃捐?破碎 山河都不管,茫茫对此感无边。‎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了使中国传统法律符合当时实际情况、与世界潮流接轨,并收回治外法权,慈禧太后宣布修律。‎ B. 孟德斯鸠的人权思想对沈家本影响深远,为践行这一思想,沈家本删除奴婢条例、禁止人口买卖。‎ C. 翻译完大量外国法律和法学著作,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后,沈家本着手修订旧法律、制定新法律。‎ D. 民国政府继承了沈家本的法律思想,从而使得民国的司法制度建设得以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8. 第⑥段写伍廷芳对表现传主沈家本有何作用?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9. 结合材料,分析沈家本虽然获得了学术与仕途的双重成功,却倍感“艰辛疲乏、伤感寂寥”的原因,并谈谈他的这一感受对你的启示。‎ ‎【答案】7. A 8. 作用:与沈家本形成对比,突出沈家本的形象。分析:①伍廷芳不堪忍受清廷的保守与拖沓而离开,而沈家本遭受挫折却坚守职责,衬托出了沈家本的坚忍与执着。②伍廷芳认识到封建帝 制的腐朽、投身革命、缔造共和,与沈家本对封建帝制存有幻想、热衷改良、维护帝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了沈家本某种程度上的保守。 ‎ ‎9. 原因:①国内保守势力强大,法律革新受到国内利益集团的阻挠。沈家本的新思想、新举措难以推广。②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③沈家本虽然被委以重任,努力用法律救国,却最终没能挽救清朝败亡的命运。启示:①国家与民族的振兴比个人的成功更有意义。②个人的幸福离不开国家与民族的富强。③我们要做一个有社会、民族责任感的人。‎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B项,促使沈家本删除奴婢条例、禁止人口买卖的还有儒家仁政德治学说中的保民思想。C项,修订旧法律、制定新法律与翻译外国法律和法学著作是同时进行的。D项,“从而使得民国的司法制度建设得以站在一个比较髙的起点上”文中未提及。‎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题。立足文本第六节内容分析,写伍廷芳对表现传主沈家本的作用,结合文本内容“伍廷芳终因不堪忍受清廷的保守与拖沓,以为父母修坟为由,拂袖而去”“沈家本却没有跟着抽身离去、也不想离去”分析,形成对比,突出沈家本的形象。“他投身辛亥革命,成为废除帝制、手定共和的五巨子之一”“对这风雨飘摇的朝廷仍然抱有期望,愿意做这修补旧巢的辛勤臣工”分析可知,对封建帝制的不同认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了沈家本某种程度上的保守。‎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谈谈沈家本倍感“艰辛疲乏、伤感寂寥”的原因,“沈家本希望用修律为旧文明注入新血液,但是他迎来的却是强烈的排异反应”“伍廷芳终因不堪忍受清廷的保守与拖沓”,国内保守势力强大,沈家本的新思想、新举措难以推广。“沈家本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他既痛心于侵略给人民带来的苦痛,也惊叹于西方文明的强大”,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这场论战持续了数年之久,直到张之洞去世也没有结束,最后以沈家本辞去修律大臣而告终结”“清朝灭亡后,沈家本拒绝担任国民政府司法总长,闭门谢客”,沈家本虽然被委以重任,却最终没能挽救清朝败亡的命运。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自己的启示,主要围绕“国家”“个人”的关系展开,如个人的幸福离不开国家与民族的富强;我们要做一个有社会、民族责任感的人。‎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桅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乏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哩其 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巳焉哉!‎ ‎10.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愆: 改变 B. 将子先怒,秋以为期 将:将要 C.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言:说话 D.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氓》以一个女子之口吻,率真地述说其遭遇情变的经历和深切体验,塑造了一个痴情、勤劳、坚强的女子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B. “于嗟女兮^不可说也”是女主人公多年婚嫁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经验和教训,更是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愤怒控诉。‎ C. 《氓》三写琪水,三处均是比兴手法,所写淇水有实有虚,是女子那段以欢乐始、以悲苦终的婚恋生活的见证。‎ D. 氓在婚前“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态度迥异, 对比鲜明,突出了氓寡情易变、虚伪丑恶的本质。‎ E. 《氓》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按时间顺序叙事,以赋为主,兼用比兴,抒情色彩浓重。‎ ‎12.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2)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3)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答案】10. D 11. CE ‎ ‎12. 诗句采用比兴手法,含义丰富,从桑叶“沃若”到“黄而隙”,①暗示了时光的推移,女子生活从幸福变得痛苦;②桑叶之润泽有光,喻女子的年轻貌美;桑叶的枯黄飘落,喻女子的体衰色减;③揭示了氓对女子从情 深意浓到虐待厌弃的经过;④用桑叶起兴作比,切合女子身份,富有生活气息。 ‎ ‎13. (1)你用龟板占卜,用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咎”“言”)‎ ‎(2)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罔”“极”“二三其德)‎ ‎(3)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三岁”“室劳”)‎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A项,“愆”,故意拖延,想拖延,耽误。B项,“将”,请。C项,“言”,助词,无实义。‎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赏析。C项,只有“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一句用了比兴手法。E项,“全诗按时间顺序叙事”有误,全诗是女子被弃归家途中的回忆追述。‎ ‎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结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分析,注意从“比兴手法”角度分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比喻生活美好的时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形容婚姻生活逐渐不如以前。用桑叶鲜嫩,味美告诫斑鸠不要贪心而过多食用桑葚,即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之中不可自拔;又写桑叶变为枯黄,引起对氓的“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的对照,内含隐喻。‎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翻译。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咎”译为不吉利,“言”译为言词。(2)“罔”译为无,“极”译为准则,“二三”译为反复变化,作动词。(3)“三岁”译为多年,“劳”译为劳苦活儿。‎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参考译文:‎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了顿丘情依依。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说又笑喜洋洋。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渐对我施凶暴。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当年发誓偕白头,如今未老心先忧。淇水滔滔终有岸,沼泽虽宽有尽头。回想少时多欢乐,谈笑之间露温柔。海誓山盟犹在耳,哪料反目竞成仇。莫再回想背盟事,既已终结便罢休!‎ ‎(二)名篇名句默写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与成语“方凿圆枘,,意思相似,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 ‎(2)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 ,______”表达不怕粉身碎骨、坚守自己志向的决心。‎ ‎(3)《涉江采芙蓉》中既抒发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自己对爱情忠 贞不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4)《短歌行》中曹操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诚的诗句是:______,_____。‎ ‎(5)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达自己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田园的急迫心 情的诗句是:____,_____。‎ ‎【答案】 (1). 何方園之能周兮 (2). 夫孰异道而相安 (3).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4). 岂余心之可惩 (5). 同心而离居 (6). 忧伤以终老 (7). 周公吐哺 (8). 天下归心 (9). 羁鸟恋旧林 (10). 池鱼思故渊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犹”“惩”“忧”“羁”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元明清书法家的书法都很有法度和功力,技法娴熟,流利美观,但就是缺少一种力量、缺少一种卓尔不群的精神气象。‎ ‎②近日各处人员有不告假而行者,有久假不归、托故续假者,有散于各地自由行动者,若不严加惩处,必致纪律废弛。‎ ‎③天灾猝不及防,人心终归充满力量。九寨沟地震中的生死离合和互相救助令人感佩。‎ ‎④对于年轻人,只要他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业余打打台球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用来赌博就很不应该了。‎ ‎⑤山西乔家大院文化园区旅游日不再免票的行为,使这座扬名三晋的民俗宝地越发像个商人一样锱铢必较。‎ ‎⑥只因喜爱书画舍心思自幼及长愈演愈烈,时或搦管染翰,虽条件简陋也不以为然,勉力为之。‎ A. ①③④ B. ②③⑤ C. ④⑤⑥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 一夜走红:形容人红的很快,很突然。符号语境;‎ 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望文生义;‎ 猝不及防: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使用正确;‎ 无可厚非:指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业余打球根本没错,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无可非议”;‎ 锱铢必较: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都要斤斤计较。符合语境;‎ ‎.....................‎ ‎1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人有媒体认为,“双十一”这个中国人自造的互联网购物节巳经形成强大感召力,开始向国外渗透,能跟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一拼高下,并可能成为中国的一个全球性软实力标志。‎ B. 斯坦福大学具有较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始终贯彻文科和理科结合、教学和科技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 C. 今年5月,参加北京国际合作髙峰大会的国家将共建合作平台,共商合作大计,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 D. 阎连科的小说《四书》因“描述了无法描述的场景,以及知识分子无法回避的记忆”而获得2014年卡夫卡奖,成为首位获得卡夫卡奖的中国作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B项,成分残缺,句末加“三个基本原则”。C项,语序不当,应先“共商合作大计”,再“共建合作平台”后“共享合作成果”。D项,主宾搭配 不当,《四书》不能成为中国作家。‎ 点睛: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常见的错误。如本题C项,语序不当,应先“共商合作大计”,再“共建合作平台”后“共享合作成果”。‎ ‎17. 下列各句表现不同的交际情境,其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某外地游客在长沙老字号火宫殿品尝了正宗的长沙臭豆腐,赞不绝口。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长沙,一定还会光临贵店。”‎ B. 髙考在即,学校领导为了鼓励同学们坚持不懈刻苦学习,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副标语,写道广我拼命!我怕谁?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C. 刘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了不少患者的顽疾,患者们十分感激,其中一位特制作锦旗送来,上书杏林髙手,医者仁心。”‎ D.‎ ‎ 某工地发生火灾,当地电视台当天及时发布有关部门通报:目前,该事故已造成8人死亡,35人受伤;我市领导髙度重视,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目前事故家属情绪稳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C项,“光临”是敬辞,用于对来客所说的话,敬称他人的来访,客人的来临。B项,标语内容野蛮、恐怖,不合情境。C项,“杏林”是医学界或医家的代称,典故出自三国时期名医董奉,他隐居庐山,行医不取一文钱,只要求病患者栽种杏树,积年蔚然成林。要注意与“杏坛”区别开来,“杏坛”是教育界的代称,相传孔子在杏树下设坛讲学,后泛指授 徒讲学的场所。D项,在事故刚刚发生不久,事故家属作为正常人,情绪不可能稳定。“目前事故象属情绪稳定”之类用语十分不人道,无视人之常情。‎ ‎18. 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时间都去哪儿啦》,然后回答问题。‎ ‎(1)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2)试阐述作者设计这幅漫画的用意。‎ ‎【答案】(1)一个青年跪在一个巨大的手机旁,惊恐地伸出双手想要留住从上方钟表上落下的数字,但这些数字都被手机上显示的微信界面吸了进去。‎ ‎(2)寓意:这幅漫画揭示了一些人将所有时间都用于手机上网的现象,警示大家不要沉溺于手机的各种娱乐功能而使时间白白流逝。‎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图文转化。漫画,读懂画意画旨。拿到题后,首先就要仔细的读图,细心审阅,包括标题文字。本题“微信”,结合题目《时间都去哪儿啦》。抓住形象特征。抓住特征,把握本质,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一个青年跪在一个巨大的手机旁,钟表上落下的数字都被手机上显示的微信界面吸了进去。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漫画的画中之话,话外之音。展开联想和想像,可以加深对画旨的理解。揭示了一些人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手机上网的现象,警示大家珍惜时间。‎ 四、写作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浪 前浪:是你推着我前进吗?‎ 后浪:我以为是紧随着你。‎ 于是,‎ 前浪和后浪扬声大笑向海。‎ 浪,每个人都见过;由浪联想到生活,联想到人生,却是诗人的独到发现。诗里的“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它给人怎样的启迪?请以“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所写内容必须与材料中“浪”的 含义有关;不少于800字。‎ ‎【答案】缅怀先烈 激励奋进 ‎ 我们相信,战争过后,爱心必定凝聚成战胜灾魔的无限勇气和力量;风雨过后,那道壮美的彩虹必将永驻我们的心底。‎ ‎——题记 ‎ “清风吹旷野纸钱风,古墓垒垒春草绿。”吟诵着白居易的诗,走在祭奠革命烈士的陵园前,心情越来越沉重……‎ 思绪飞到以前,头脑中不停地浮现出这些画面: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战斗到最后一刻,最后,毅然跳下悬崖,壮烈牺牲,令敌人胆战心惊;邱少云,为了革命的胜利,烈火烧身一动不动,用生命换来了胜利的曙光;夏明瀚烈士英勇就义前,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大义凛然地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瀚,还有后来人。”的壮丽诗篇……‎ 历史的列车,载着曾经的荣辱,带着深沉的思索驶入一个新的世纪。如今,这些革命先烈都已沉睡于地下,望着他们一个个的慈祥头像,心里充满了崇高的敬意。只能让爱永驻于心底而静静地追思,深深地缅怀,把最深情的思念和最崇高的敬意,寄托在这朵小白花上,真挚而严肃地把它赠送给伟大的英雄们。‎ 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者也,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又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慨括出革命先烈舍生取义报国的壮志雄心,勾勒出中华儿女的赤胆忠心。‎ 这民族的英雄,祖国的功臣,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在民族的毫发间,热血横洒,才有了现在祖国的富强。作为新时代的先锋,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先烈们“爱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热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我真横刀向天吴,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情操……‎ 我们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条件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安祥的美好社会难道不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吗?我想是的,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所以,我们应当“树爱国之心,立爱国之志。”以钢一般的意志,火一样的热情,继承革命的遗志,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举头望去,远处春的绿色融入视眼。鸟儿唱着春天的奏鸣曲,漫天的花儿四处飘荡,绿油油的嫩芽钻了出来,到处繁花似锦,万物复苏的好景象。再眨眨眼,眼前的景象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烈士墓前的一朵朵小白花。‎ 我想,这些景象昭示着逝去的人新生命的开始,一个充满期望和祝福的开始。“逝去的人永远逝去,活着的人应当好好珍惜。”‎ ‎ “红花无情实东风,青山有幸埋忠骨。”革命先烈们,你们的死重于泰山,你们与青山同在,与大地同存。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你们是民族的拯救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驱。‎ 你们是我们心中的一块丰碑,我们要把你们当作今后生活的榜样。我们将继承你们的遗志,为建设新中国而奋发图强。相信我们吧!我们的背后将是一个崛起的新中国。‎ 英雄悲壮地陨落,那一瞬间发散的光亮,却是以照亮漫漫长夜般的历史。‎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话题作文。话题“浪”是由一首小诗引出的。因此,首先要读懂这首小诗。诗歌是用形象来表情说理,这首诗也不例外。要找到这首小诗的形象所寓含的道理(也就是本次作文的“立意”),就得看清诗中对“浪”的种种“限制”。“浪”分“前浪”和“后浪”,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又一起“向海”,说明目标是一致的。由此可看出,诗作所阐述的是现实人生中目标相同的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由前浪感激后浪的“推”,后浪说自己是“紧随”前浪,我们就会明白,前浪与后浪的关系是“事业有成者”与“后起之秀”之间的关系,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与“潜能生”之间的关系。前浪是后浪的赶超目标,又是学习榜样;后浪是前浪的威胁,又是激励其继续前进的动力。因而,这首小诗所荷载的哲理主要有:人类历史继往开来,年轻人向年长者学习,年长者从年轻人那儿得到激励;竞争可激发潜能,竞争对手间应相互感激等。其次,确定自己的写作的具体“立意”。可从竞争激发潜能,要感谢对手;同学间相互竞争是必然的,是对手也是朋友;联系社会和个人生活,可以写老一辈和新一辈的人生接力;可以谈相互谦让无私奉献的美好品德;可以讲团结互助形成合力的重要;可以由浪的团结想到合作共贏共创和谐社会;可以说伟大目标凝聚人心的作用;也可以从反面入手,鞭挞自私嫉妒、争名夺利、相互打击拆台甚至倾轧的陈规陋习;心胸宽广悦纳对手的人往往无敌于天下等角度收集、整理写作材料。‎ 点睛: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 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在高考题型中话题作文出现的概率最高,一般考生多以写议论文为主。这首拟人化的小诗形象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江河之水后浪推前浪,汇聚成流,源源不断奔向大海。前浪说是后浪推着自己前进,后浪说自己是紧紧跟随着前浪。前浪把功劳归于后浪,后浪由衷地赞许前浪,彼此谦让、称赞、感谢并归 功于对方。这是一种谦逊友好的态度,显出豁达无私的胸襟。正因为这种襟怀和气度,才前浪连后浪,一浪又一波,形成了一川奔流向前浩 荡澎湃的巨浪,奔向它们共同的目标一大海。参考拟题:浪的哲学;“前浪”+“后浪”=成功;无私的奉献是前进的内动力;甘为人梯等。‎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