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定远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1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第II卷(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D.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秦律》规定,有事必须以公文的形式书面请示,不得口头请示或托人代达。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国家统一的行政手段
B.确保行政信息的真实性
C.构建君主专制的纠错机制
D.保障皇帝政令畅通无阻
3.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4.古希腊流行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这意味着
A.城邦为男人服务
B.成年男人是城邦的主人
C.妇女在城邦中不享有公民权
D.男人在城邦中占绝大多数
5.为纪念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次会议可能是
A.国民党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八大
6.据史书记载,周公在辅佐成王时“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这表明古代礼乐
A. 是对宗法制的解释 B. 有助于维护统治秩序
C. 维护封建等级观念 D. 来源于儒家政治思想
7.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是
A. 开放性和灵活性
B. 民主化和程序化
C. 随意性和实用性
D. 主观化和杂糅化
8.中国代表团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期间就要不要签字问题展开了讨论,下面是部分谈话内容。据此推断这个国际会议是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开罗会议 D. 雅尔塔会议
9.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
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 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 丞相掌握大权
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10.“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一段名言。这段话表明雅典
A. 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B. 男性公民普遍积极参政
C. 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D. 所有居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11.胡惟庸案后,明太祖加强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和百官,同时赋于其封驳之权,此后给事中的人员不断增加,位阶有所提升,但其品秩降低,然给事中仍可以七品之卑,退上封事,指斥大臣,明代君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
B. 提高中央政有行政效率
C. 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
D. 以小驭大强化君主权力
12.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13.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官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A. 赞扬列宁的英明决策
B. 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
C. 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D. 证明敌人的凶恶顽固
14.辛亥革命之前,“太太”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而民国时期,“太太”成为上流社会和贫民百姓共同青睐的称呼。这种变化体现了
A. 科学知识普及
B. 传统礼俗消失
C. 妇女地位提高
D. 平等现念传播
15.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A.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C.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16.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统一进程中的大事,发生的
时间先后顺序是
①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提出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③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④“九二共识”的达成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③④
17.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特色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
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 红卫兵的出现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 阶级斗争已经发展到党内
D. “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践踏
18.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陆续加入他们之前一直在批评的国民政府;而梁漱溟认为当时共产党“博得国内大多数的同情拥护和期待”,主要是因为共产党“放弃对内斗争,倡导团结抗战”。材料说明:
A. 蒋、胡等人放弃了自由主义立场
B. 梁漱溟主张共产党服从国民政府
C. 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矛盾
D. 国共对立导致了知识分子的分裂
19.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史料;二是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 《史记》
B. 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
C. 商朝卜辞
D. 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20.“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可说明
A. 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原因
B.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
D. 苏联支持国民党反共
21.《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义和团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22.民谣具有时代特点。下图民谣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民众
A. 支持国民大革命
B. 支持农村革命根据地
C. 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拥护解放区的土地政策
23.《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 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 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D.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4.1902年,有学者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该学者强调
A. 以法律途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性
B. 依法治国是挽回利权的前提条件
C. 领事裁判权的废除是主权恢复的标志
D. 北洋军阀政府主张依法修订条约
25.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第II卷(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 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联系材料二、三,说明两部宪法有哪些本质区别?材料二、三反映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材料四
(3)材料四反映了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透过图片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认为“依法治国”方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4)从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27.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
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一——《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
(3)材料三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二: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既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
——《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电》
材料三:“本日公准曹汝霖辞职,似此可以谢国人乎?……查栖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十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象,倘迁延不决,演成实事,其危厄之局,痛苦有过于罢市者”。
——天津总商会急电
材料四:6月3日以后在学生要求下,上海商人罢市。商店门上贴着“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等揭贴。
材料五:运动期间,浦东一带码头工人“全体一致表示,凡遇日本船只抵岸,不为起货,并分发传单,劝导各码头劳动界切实进行”。
(1)阅读材料,“此次风潮”是指近代史上什么重大事件?引起“此次风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材料看,参加这次风潮的都有哪些人?说明了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分析这次运动后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起了什么作用?这场运动与我们今天哪个节日有关?今天我们纪念它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C2.D3.B4.C
5.C6.B7.A8.A9.B10.B
11.D12.B13.D14.D15.C
16.C17.D18.C19.C20.A
21.D22.B23.A24.A25.A
26.(1)不同意。唐朝三省分权制约,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
(2)前者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后者是社会主义宪法,是人民民主。
立法思想的进步:由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展,由形式上的民主向真实性民主发展。
(3)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立法和普法知识的宣传;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改革基层民主选举。
意义: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利;打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4)认识: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范围越来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民主具有多元化。
27.(1)突出特点:两大阵营对峙。
方针(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表现: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4)变化:由对抗到合作。
因素:国家利益。
28.(1)事件:五四运动。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参加者:有学生、
工人、市民各阶层人民,特别是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说明:这场运动掀起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中国人民觉醒了。
(2)变化:五四运动后期,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工人、商人斗争与学生运动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巨大的群众爱国运动。作用:迫使北洋政府作出了让步,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有关节日:五四青年节。意义:纪念他们那种“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五四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