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上)高二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卷
命题人:
一、单项选择(1—30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中国民间有祭祀灶神的习俗。郑玄注《礼记·记法》有云:“(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人们祭灶神时,往往在灶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下对祭灶习俗的文化内涵理解错误的是
A.灶神也是人,他几乎天天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B.灶神更是神,他守护一家的平安
C.灶神是信使,他行走于天地神人之间
D.灶神是上天的告密者,统治者的传声筒
2.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3.翦伯赞在《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中说道:“孙盛《实录》,取疾权门,王劭直书,见仇贵族;而吴之韦曜、魏之崔浩,且以触犯时讳而丧失生命。所以历代史官,大抵变乱是非,曲笔阿时。”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历代史官编撰史书都缺乏足够的原始资料 B.历代史官编撰的史书都不是信史
C.中国古代很多史官都不能秉笔直书 D.古代统治者都不重视修史
4.明末清初思想家陆世仪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这种区分表明
A.郡县制地方权力小,分封制地方权力大
B.郡县制是官僚制,分封制的贵族制
C.郡县制地方服从于中央,分封制地方分权于中央
D.郡县制人口流动大,分封制疆域守护难
5.《明史·列传第七十六》讲到:“自古奸臣欲擅主权,必先蛊其心志。”对这里“主权”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天立王,以为民也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6.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的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特免勤职官员。乾隆帝则鉴于官场人心不稳,干脆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嘉庆帝更是把和坤贪污
所得收人自己囊中而不是缴纳国库。这说明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
A. 维护君主利益 B. 清除政敌势力
C. 保持官场稳定 D. 提高行政效率
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为普通平民阶层向上流动提供了机会
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8.《吕氏春秋》载:“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表明
A.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引起了分配方式的变革
C.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D.分配方式的变化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9.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指出:“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这主要是因为
A.孟子以前中国经济是商品经济
B.孟子以前中国的商业活动对经济的整体影响微乎其微
C.商鞅的时代,商业活动已经严重干扰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商鞅的时代,小农经济迅速成长
10.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11.《宋会要辑稿》载:“(宋高宗时)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说明
A.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土地的大规模开发
B.生产技术的进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C.生产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地主和农民的收入
D.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2.蔡仁厚在《宋明理学·南宋篇》中认为:“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这些哲学智慧中不包括
A.崇尚道德 B.强调力行 C.关照人的内心世界 D.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13.《宋元学案》载:“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的字)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此记载,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朱熹批评陆的学术方法太简单,陆九渊批评朱熹用先贤支离破碎的语录来教人 B.陆九渊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
C.朱熹强调格物致知
D.二人在世界的本源问题上认识截然对立。
14.乾降帝即位后,历时10年,组织编撰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这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 B. 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
C. 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 D. 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15.康熙在《御纂朱子全书·序言》中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这种言论导致的后果是
A.忧患意识的缺失 B.思辨能力的下降
C.创新精神的阻滞 D.凝聚力量的丧失
16.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淸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下列思想中属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 “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17.《说文解字·序》载:“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以下关于秦朝文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A.秦朝官方使用的文字只有小篆 B.焚书坑儒造成了大篆等古文字灭失
C.隶书因其结构特点被官府用于公文书写 D.李斯以书写隶书著名
18.国画大师齐白石说:“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这表明中国画强调
A.得意忘形 B.神形兼备 C.以形写神 D.物我两忘
19.马克思指出:“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
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这主要得益于梭伦改革
A.依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 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20.历史学者徐松岩认为:“希腊城邦发展成为更大规模国家的可能性,和以掌握军权为背景的少数权贵左右政局、建立独裁统治的可能性皆愈来愈小, 即希腊城邦在公元前4世纪根本不存在逐步为专制主义帝国所取代的发展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A.城邦体制限制了希腊诸国的发展 B.商品经济缺乏内在的凝聚力
C.直接民主激化了城邦的社会矛盾 D.希波战争削弱了希腊各城邦的实力
21. 相对于农业来说,早期罗马社会的工商业还比较落后,人们对交易安全的关注甚于交易的便捷,所以象征的行为和庄严的语言,冗长的和繁复的仪式是为了使各方都能注意到交易的重要性,并使证人可以因此而获得深刻的印象。这段话可以用来
A. 解释习惯法长期存在的原因 B. 解释公民法存在的合理性
C. 说明罗马法重视程序的原因 D. 说明万民法诞生的必然性
22.古希腊哲学家朗吉弩斯的著作《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包罗万象的宇宙中来,要我们做万物的观光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心灵中植下一种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这段话反映的主要观点是
A. 强调人性至上,反对宗教信仰 B. 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
C. 提倡个人奋斗,鼓励发展私有 D. 要求自由平等,反对神学世界观
23.1641年,英格兰议会在给国王的《大抗议书》中指出:“上下两院恭请国王陛下录用国会所信任的枢密大臣、大使及其他大臣,在国内外主管国王陛下的事务。否则我们既不能给陛下提供维持生活的费用,又不能对海外的新教徒按其要求提供援助。”议会提出此项要求的本质意图是
A.迫使国王交出交出国家统治权 B.更多地分享国家政权,维护自身利益
C.恢复“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 D.在英国建立君主立宪的新政体
24.朱步冲在《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一文中认为;“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这种国家发展模式的弊端在于
A.国力的损耗大于国力的积累 B.形成对抗性国际关系
C.破坏世界市场的联系 C.造成严重的文化冲突
25.19世纪四十年代,英国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促使这些立法得以通过的根本原因是
A.技术进步与物质条件的改善 B.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
C.工人阶级的觉醒 D.社会良知的发现
26.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现代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文官不包括内阁成员,而仅指“事务官”,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这种文官制度
A. 改变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B. 强化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C. 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 D. 推动了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27.180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做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该判例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这表明
A.最高法院足以与国会或总统相制衡 B.最高法院的权威超越了国会和总统
C.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已经被动摇 D.美国的民主政治具有虚伪性
28.有学者描述:“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种局面最早应该出现在
A.蒸汽时代 B.电器时代 C.电子时代 D.信息时代
29.阿萨·勃里格斯在《英国社会史》中写到:“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排出纯金的潮流。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以下各项对这段话的理解认识,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改变了全球的贫困面貌 B.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C.工业革命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D.工业革命加深了西方的殖民掠夺
30.许平在《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中指出:“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 9 世纪达到顶峰 。”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中西方文化差异日渐突出 B.中西方政治制度截然对立
C.中西方生产方式的此消彼长 D.中西方认识世界的角度各具特色
二、材料解析题(31题28分,32题12分,33题15分)
3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群趋而为工。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致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趋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
而势有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向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清实录》(雍正)
材料二 在上帝庇佑和保护之下,航海业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兹为增加本国船运和鼓励航海,本届国会及其权力机关特规定: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亚洲、非洲或美洲,或该三洲的任何部分,或属于该三洲的岛屿,或该三洲通用地图或图片所载明或记述的岛屿,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爱尔兰,或本共和国所属或所有的任何其他地方、岛屿、殖民地或领土;属于本共和国的船舶仅指其业主或合法所有人确系本共和国人民,或住在殖民地的本共和国人民,并无假冒等情,其船长及船员大多数又为本共和国人民;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载运该项货物或商品人口的船舶(连同其全部船具、枪炮和附属物件)亦应一并没收。
——《航海条例》节选自乔明顺主编《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参考手册》
材料三:到19世纪初,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及金融中处于垄断地位,成了“世界工厂”。“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和国内市场的狭小以及原料的不足,使国际市场的开拓显得日益重要。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凭借其强大经济实力进行自由生产和贸易,扩大国内外市场。但是保护关税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国内外市场的阔的从而制约了经济的自由发展。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使他们找到了锐利的武器。于是一场反对国家干预要求自由发展经济的斗争迅速掀起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完成而取得最后胜利。拥护自由贸易的理论是那样的强有力,这个观点的信从者队伍日益壮大……
——谭天宇《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英国工业革命》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思想?(6分)简要概括其基本主张、(6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经济思想的异同点何在?(4分)试分析材料二政策出台的背景。(6分)
(3)材料三经济思想的实践对19世纪后半期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32.(12分)
李约瑟在他的论文集《文明的滴定》第六篇文章中回忆说,在1938年前后,他酝酿写作一部专著,系统讨论中国文化区的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历史,那时他的问题意识就是“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提出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两个问
题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曾经高度发达的中国科学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反倒是科学发展并不领先的欧洲取得了突破,发展出了现代科学?这就是李约瑟难题。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载集》
材料三: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材料四: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上述四则材料表明古典时代中外先哲思考和探究的共同主题是什么?(3分)他们表达了人类精神发展过程中怎样的共同追求?(3分)
(2)选择上述材料中的任意一则,对其中的观点加以评析。(9分)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二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B
A
A
B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D
D
C
C
C
A
A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B
B
A
D
A
B
A
C
31题(28分)
(1)重农抑商(2分):以农为本,压制工商业的发展。(2分))
重商主义(2分):鼓励工商业发展,积极拓展对外贸易,推动出口,限制进口。(2分)
自由主义(2分):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2分))
(2)同:都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对外贸易方面都有所限制。(2分)
异:两者发展经济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以农为本,材料二以工商业为重。材料一对民间进出口贸易限制较多,材料二对进口贸易限制较多。(2分)
背景:①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②十七世纪,荷兰建立起世界商业霸权。③十七世纪上半期,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迅速,与荷兰展开世界殖民霸权的争夺。(6分)
(3)(以下观点答对3点,即可当6分)
①人类的社会生产从手工劳动进入大机器(蒸汽)时代,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了起来。
②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③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步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展开。
④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19世纪中后期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政治制度向全世界传播,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欧美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逐渐形成。
32题(12分)
观点: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转化为现代科技是因为明清时期封建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分)
论证:①中国传统科技强调实用,突出经验,重视对生产经验的总结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缺乏实验研究和对事物内在规律的认识,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②明清时期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缺乏需求和推动力。
③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清朝还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④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窒息了学术空气,使知识分子不务实际,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⑤西方近代科技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又采取“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10分,只要论证充分,说理明晰,史论结合,均可酌情给分。)
33题(15分)
(1)共同主题:人和人类社会。(3分)
共同追求:人文主义精神。(3分)
(2)答题要求:观点提炼准确,评析侧重于①背景分析,③先哲观点内涵解释,③历史价值判断。
评分标准:观点提炼准确,评析全面,论从史出。得9—8分。
观点提炼准确,评析不全面,史实运用不充分。得7—4分。
观点提炼不准确,评析不到位,缺乏史实支持。得3—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