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三模试题(共4套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历 史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王室子弟是周初分封的主体部分 B.周朝只在初期进行了分封 C.分封制有效地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D.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 ‎25.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包括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在民事诉讼中应承担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这表明罗马法( )‎ A.遵循私法至上 B.重视诉讼程序 C.注重诉讼诚信 D.崇尚科学理性 ‎26.“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1912年。到1919年底,在《申报》可检索到30条,平均每年不到4条。1925年迅猛增加到81条,报刊的发行量也随之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 A.西方民族观念的传入 B.精英阶层的民族主义观念日渐成熟 C.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报刊作为大众媒体更注重开启民智 ‎27.1875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后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它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 )‎ A.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相适应 B.是对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总结 C.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违背 D.导致了德国工人运动陷入低潮 ‎28.下图是1953年美国某刊物刊登的一幅有关当时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漫画。此漫画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 A.美苏争霸的态势进一步加强 B.美国的冷战言论受到抨击 C.苏联对美国已放弃军事对抗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29.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 A.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B.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 C.《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 D.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30.18世纪初,英国首都伦敦和各大城市出售的棉纺织品。成为英国社会非常时髦的东西。有人这样描述:上自宫廷贵族,下至城市贫民,所有衣衫、围裙、桌布,褥垫、窗帘等等,几乎都是印花布。这种状况对英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是( )‎ A.改变了英国的社会习俗 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C.英国经济丧失了独立性 D.导致英国贫富差距扩大 ‎31.下面为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一五”计划实施激发了科研热情 B.“左”倾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 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科研腾飞 D.新中国逐步迈入了“科技的春天”‎ ‎32.下表摘编自《清代外债史论》,据该表可知( )‎ A.经济建设是政府借款的主要目的 B.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C.近代中国政府比较重视铁路建设 D.政治民主运动推动经济独立发展 ‎33.多极化的主体国家往往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它们互为贸易伙伴。全球化愈发展,它们之间经济上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就会愈加深,因而在保持地区和全球安全与稳定上的共同利益也会扩大。这揭示出( )‎ A.区域性大国主导了全球化 B.全球化推动了大国的崛起 C.多极化与全球化相互促进 D.全球安全依赖大国的合作 ‎34.孔子认为,认真对待那些适合于人民的东西,还要尊敬神灵并与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董仲舒则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上述变化表明儒学( )‎ A.从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 B.从关注现实转向关注神灵 C.逐步披上浓厚的神秘色彩 D.从反专制转而为专制服务 ‎35.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主要宣扬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颓废思想和复辟倒退的反动主张。到30年代前后,浪漫主义文学则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材料表明该文学流派( )‎ A.摒弃了以想象为其特征 B.其优秀元素逐渐丧失 C.更侧重如实反映现实生活 D.逐渐与社会发展趋势一致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它与元代并处于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历史曲线的最高段。宋代贸易港的数量、繁荣程度和管理制度都超过前代……北自京东路,南自海南岛,港口以十数,数量有明显增长。这些港口大致可以分为广南、福建、两浙三个相对自成体系的区域,各区域中大小港口并存,形成多层次结构。与这种结构上多层次相适应的是市舶机构从市舶司、市舶务到市舶场的设置。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道的改善,……中国商船开始了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的航行,与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也开展了直接贸易。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六十个以上。宋代进出口商品种类明显增加,数以百计……商人贩运的规模、朝贡往来的数量、政府的抽买数额都显著增加。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常达上十万斤,价值数十万贯。宋代以后,与中国交往最为频繁的国家都是中国的主要海上贸易国,……对外贸易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东南海上,西北丝路独占鳌头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二 ‎ ‎ 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兴盛的条件。(12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主导的海外贸易格局的形成原因,并从世界影响角度简述宋朝海上贸易与英国海上贸易的不同。(1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是具有“明人伦”的品格和“修齐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备之才。人才与统治能力、人才与治才几乎成为同义语,其最高境界是达到内圣外王、全能全知的通才、贤才。‎ ‎19世纪后期,王韬认为:必须要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是具有各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企业家、军人、科学家等各行各业人员.清政府宣称:凡游学他国得有长技者,可直接被聘请为书院的专科教师。‎ ‎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拔去奴隶之根性”的新式国民。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提出:新公民是拥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意识的共和国国民,又有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全之人物”。北洋政府的《壬戌学制》中强调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李宜江《我国近代人才观的变迁》‎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人才观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隋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以后,为巩固统一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文帝即位当天立即宣布恢复汉魏旧制,设置三师、三公、五省等中央机构。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三公“参议国之大事……无其人则阙”,实则只是给予大臣以荣誉的虚职。五省即尚书、内史、门下、秘书、内侍。秘书掌国家图书典籍,位高职闲;内侍管理宫廷内部事务,全是宦官;真正负责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五省之外,设御史台掌监察;都水台掌水利。隋炀帝大业三年,又新置谒者台和司隶台,掌巡察内外百官和军民活动,与御史台合称三台,以加强对内外官员的控制和纠察。……隋炀帝时,把三师、特进官,以及上柱国以下十一等勋官等勋爵虚职进行废除。‎ 开皇三年,文帝正式下令停止州郡中正官品评人物之权,同时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员,后隋炀帝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虽然仍是二级制,但魏晋以来州比郡高,以州改郡,相应也就降低了地方官的品级。同时还并省诸郡。官吏任用方面,隋更确立制度,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地方官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汇报工作)。隋炀帝“始建进士科”,进士、秀才等科,有的虽是沿袭前代故事发展而来,但至此已发生质变。‎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依据材料,概括隋朝官制改革的主要内容。(7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官制改革的意义。(8分)‎ ‎4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从1945年以后,日本在美国帝国体系的庇护下显著地崛起。在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60年代和70年代的越南及东南亚,美国进行了全球范围的反共产主义活动。在此过程中,日本一直充当美国在亚洲的军火库,这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财富的增长。‎ ‎——彼得·卡赞斯坦《美国帝国体系中的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客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2015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一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庇护”日本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7分)‎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如何。归纳指出美国持这一观点的主要原因及实质。(8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在1875年“马嘉理”事件和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的处理和规定当中,郭需焘因时事需要出使英国,成为晚清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先人一步,根据自身的认识,用“本末观”实现了对“体用观”的超越。他说“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 郭禹焘上奏《新加坡设立领事片》以“保护商民,与国政相经纬”,从而做到“官商之意常亲”,于是就有了中国在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新加坡领事馆。郭嵩焘对“夷夏观”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和认识,主张应该主动与世界各国平等交往。郭焘在得知英国将向喀什噶尔派大臣以保全阿古柏政权时,对英国政府提出了严肃抗议,并要求英国政府撤回使臣。在郭焘使英前后,时人尤其是洋务派对西洋文明的认识,还停留在坚船利炮的层面上。而郭焘则不然,他着重去把握西方文化和科学的精神实质。‎ ‎——摘编自刘平《郭荡焘出使英国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6年郭嵩焘成为晚清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郭嵩焘的历史功绩。(7分分)‎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历 史(二) 答 案 第Ⅰ卷 ‎24.【解析】根据“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大禹之后于杞”等信息可知,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大量同姓、先代贵族为诸侯,说明周王朝的分封制相当发达,故D正确;A只能反映《荀子》记述的材料,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排除A;周朝一直推行分封制,B不符合史实,排除;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的权力,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后来造成诸侯割据混战局面,C错误。‎ ‎【答案】D ‎25.【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材料中“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说明罗马法比较注重诚信的诉讼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罗马法注重诚信的理念,不是遵循私法至上,故A项错误;诉讼程序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科学理性不符合材料中诚信的理念,故D项错误。‎ ‎【答案】C ‎26.【解析】历经了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具有民族建构意义的重大事件的刺激,民族观念通过大众传播渠道逐渐深入下层民众。而国民运动的发展,使这一观念进一步走向普及,C正确;西方民族观念的传入不符合材料现象原因,A错误;精英阶层的民族主义观念日渐成熟在甲午战争之后已经出现,B错误;报刊作为大众媒体更注重开启民智属于报刊的功能,与材料主旨不符合,D错误。‎ ‎【答案】C ‎2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德国工人运动的相关知识。随着德意志帝国统一和两次工业革命的相互交织作用下,德国经济迅猛发展,客观上带动了德国容克地主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势力的迅速膨胀。在这种背景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作为其政治斗争的目标是基于现实考量,做出的一种较为理性的选择,故答案选A项。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固然一定程度上受到巴黎公社革命的影响,但这是属于外部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故B项排除;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以争取普选权和合法的议会活动为目标并没有从根本上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故C项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A ‎28.【解析】1953年处于冷战时期,材料漫画以大炮代表美国“自由世界的防御”,以镰刀、铁锤代表苏联的“和平攻势”,这讽刺和抨击了美国的冷战政策,故B正确;漫画主旨并不能体现美苏争霸的态势加强,故A排除;1953年苏联没有放弃对美国的对抗,故C排除;漫画当中苏联的“和平攻势”并不能说明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故D排除。‎ ‎【答案】B ‎29.【解析】根据题意,主要说黍和稷在记载中作物提及的次数多,说明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故选D项;由材料不能得出“最早”,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精耕细作”,且据史实,周用石器耕作,是精耕细作萌芽期,排除B项;《诗经》记载黍和稷次数减少,与井田制是否衰败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 ‎【答案】D ‎30.【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8世纪英国棉纺织行业的发展,后来由于市场的需求,棉纺织品难以供应,所以要求在生产领域进行革新,材料中的现象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故选B。这种状况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习俗发生改变的表现,排除A;CD两项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B ‎31.【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一五计划期间科研项目从100项到400项,反映了科研成果发展迅速,但在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一个多月的科研成果却是1952~1957年5年的近7倍,这充分说明科技领域出现了盲目的“大跃进”,因而材料通过对比主要说明科技领域存在的“左”倾问题,故选B项,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时间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中国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时间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答案】B ‎32.【解析】根据表格,三个政府借款数目逐渐增加,经建比例没有同步增加,且占借款总额比例不大,故A项错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1901年完全形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经建款额中,铁路的借款额占比较大,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治民主化运动,故D项错误。‎ ‎【答案】C ‎33.【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多极化的主体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推动了全球化,全球化的发展加深了多极化主体国家间的联系,扩大了它们之间在地区和全球安全稳定上的共同利益,体现出多极化与全球化相互促进的特征,故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区域性大国推动了全球化,推动了大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但无法得出大国主导了全球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大国的崛起问题,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能够体现全球安全对大国合作的依赖,但这不是材料强调的主要问题,故D选项错误。‎ ‎【答案】C ‎34.【解析】据材料孔子“认真对待那些适合于人民的东西,还要尊敬神灵并与他们保持适当的距离”,可知,孔子不是唯物主义者,A项错误;董仲舒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是为加强君权,服务于君主专制的,B项错误;无论是孔子还是董仲舒都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D项错误;材料“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体现的是董仲舒将儒学神秘化,故C项正确。‎ ‎【答案】C ‎35.【解析】根据所学,浪漫主义基本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世纪初主要宣扬……反动主张。到30年代前后……则注重宣扬个性解放,歌颂民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表明从思想内容上越来越积极,故B项错误;C选项反映的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到30年代前后……则注重……”,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迎合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逐渐与社会发展趋势一致,故D项正确。‎ ‎【答案】D 第II卷 ‎41.(25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中“贸易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可分析贸易港口的数量增多;根据材料一中“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可分析出贸易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一中“宋代进出口商品种类明显增加,数以百计……商人贩运的规模、朝贡往来的数量、政府的抽买数额都显著增加”可分析出进出口商品种类增多;根据材料一中“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可分析出贸易额增加;根据材料一中“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可分析出贸易制度完善。第二小问“条件”,结合宋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经济重心的南移、航海造船技术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即可。 ‎ ‎(2)第一小问“原因”,19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主导的海外贸易格局的形成要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和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科技创新的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巨大变革;强大的海军为殖民开拓和全球市场利益提供有力保障。第二问“不同”,宋朝和英国海上贸易不同时可从两国贸易的主要地位和贸易的影响方面组织答案:宋:开创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但世界影响有限;英: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面貌。‎ ‎【答案】(1)表现:贸易港口增加,进出口商品种类增加;贸易制度完善;海外贸易范围和规模扩大。‎ 条件:政府支持鼓励海外贸易;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和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农业和手工业和商业发达。‎ ‎(2)背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科技创新的进步和交通运输的巨大变革;强大的海军为殖民开拓和全球市场利益提供有力保障。‎ 不同:宋:开创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但世界影响有限;英: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客观上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面貌。‎ ‎42.(12分)‎ ‎【解析】‎ 根据“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是具有‘明人伦’的品格和‘修齐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备之才”,可概括出信息: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强调人的品德和政治才能。然后,结合所学,可分别从原因、评价等方面分析说明,原因可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封建国家的需要分析,评价可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行回答。(提取其他信息也可,需要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一:‎ 信息: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强调人的品德和政治才能。‎ 分析:(从原因方面来看)近代以前,由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及选拔服务于封建统治的国家官吏的需要,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重视基于儒家伦理的品德和利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才能。(从认识或评价方面来看)这样的人才观利于官僚素质的提高和封建统治的强化;但培养的人才类型单一,不利于实用人才的培养。‎ 示例二:‎ 信息:19世纪后期,重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的专门人才。‎ 分析:(从原因方面来看)19世纪后期,伴随着列强入侵、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以及民族工业的兴起,形成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的专门人才的人才观。(从认识或评价方面来看)这适应了当时对各种实用专门人才需要,有利于培养近代化人才,推动我国社会的近代化;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重道轻器,天朝上国等传统观念。‎ 示例三:‎ 信息:20世纪初,提出要培养有独立人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分析:(从原因方面来看)20世纪初,提出要培养有独立人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以教育改革的方式渗透爱国主义、全面发展的理念)。这是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影响。中华民国成立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促成了这一人才观的思考。(从认识或评价方面来看)这有利于解放思想,培养德才兼备和具有爱国精神的新式人才,推动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 ‎45.(15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中“真正负责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得出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依据材料中“设御史台掌监察”得出:设立御史台等监察巡察机构;依据材料中“改为州县两级制”得出:重新确立郡县二级制;依据材料中“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批冗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得出:裁减冗员,创设科举制。‎ ‎(2)依据材料并结合第一问的内容及所学知识,从维护了国家统一、机构的精简、行政效率的提高、官吏的整顿、皇权及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实行三省六部制;设立御史台等监察巡察机构;重新确立郡县二级制;裁减冗员,创设科举制。‎ ‎(2)有利于精简机构,提过行政效率;有利于整顿吏治,抑制削弱门阀显贵势力;有利于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稳定政局,维护统一。‎ ‎46.(15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中“在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60年代和70年代的越南及东南亚”得出:美国扶植日本造成东南亚地区的紧张;根据材料“日本一直充当美国在亚洲的军火库”得出: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的主要堡垒;根据材料中“日本在美国帝国体系的庇护下显著地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美国扶植日本助长日本右翼势力气焰;综合上述得出:加剧亚太地区的矛盾与冲突。‎ ‎(2)第一小问“看法”,由材料“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尽管不是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概括看法:中国崛起威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中“中国崛起”“强大的中国”得出:“冷战”结束后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方面存在差异。第三小问“实质”,根据材料中“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得出: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答案】‎ ‎(1)影响:美国扶植日本造成东南亚地区的紧张;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的主要堡垒;美国扶植日本助长日本右翼势力气焰,加剧亚太地区矛盾与冲突。‎ ‎(2)看法:美国提出了中国威胁论。‎ 原因:冷战结束后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存在差异。‎ 实质: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47.(15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中“马嘉理”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天津条约》的签订、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以及洋务派对外交往的态度等综合归纳即可得出其背景。‎ ‎(2)依据材料中“郭嵩焘先人一步,根据自身的认识,用‘本末观’实现了对‘体用观’的超越”“郭嵩焘上奏《新加坡设立领事片》以‘保护商民,与国政相经纬’,从而做到‘官商之意常亲’,于是就有了中国在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新加坡领事馆。郭嵩焘对‘夷夏观’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和认识,主张应该主动与世界各国平等交往。郭嵩焘在得知英国将向喀什噶尔派大臣以保全阿古柏政权时,对英国政府提出了严肃抗议,并要求英国政府撤回使臣。在郭嵩焘使英前后,时人尤其是洋务派对西洋文明的认识,还停留在坚船利炮的层面上。而郭焘则不然,他着重去把握西方文化和科学的精神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嵩焘主张以“本末观”代替“体用观”,超越了洋务派的思想认知,对时势的反思走在时代的前列;建议设立新加坡领事馆,主张各国平等交往,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接轨国际外交规则,积极维护国家主权;深化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洋文明的认识,为中国时人更进一步理解西洋文明奠定基础。‎ ‎【答案】‎ ‎(1)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地被引入国际外交体制之中;洋务运动的开展,对外活动的增多;中英外交争端的出现。‎ ‎(2)评价:以“本末观”代替“体用观”,超越了洋务派的思想认知,对时势的反思走在时代的前列;建议设立新加坡领事馆,主张各国平等交往,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利于接轨国际外交规则,积极维护国家主权;深化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洋文明的认识,为中国时人更进一步地理解西洋文明奠定了基础。‎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