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试卷(附解析河北武邑中学)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试卷(附解析河北武邑中学)》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北武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试题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佳 演“技”还是演“戏”?这个几乎不能构成问题的问题,已经困扰京剧很久了。我们或许真的应该回到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 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与人类日常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它不可能如实地再现生活。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但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只不过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程式就像细胞之于生命、语词之于文章,是一出戏的最小构成单位。作为构成美和呈现美的艺术元素,程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高度提炼概括,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就像书法线条可以脱离字意成为纯粹的审美对象一样,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我们也一样可以欣赏水袖的曼妙、唱腔的婉转和武功的惊心动魄。“技”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规律和要求,并与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戏”和“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戏剧建构的同时,也建构起了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 ‎“技”,最初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戏”而被创造出来的,它的不断打磨也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无法精进了。‎ 能否正确认识“戏”与“技”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京剧传承与新剧目创作的质量。在流派创始人相继离去、流派意识却空前强化的后流派时期,究竟应该如何继承流派?是满足于模仿那些被大师们使用过的程式技巧,还是那一种使大师能够成为大师的流派精神?“不似之似似之”,观众所希望看到的“高水平传承”,不是要求现在的演员简单机械地重复前辈大师的一举一动,而是要像他们那样在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进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 由于文人与艺人、理论家与演员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微妙关系,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长期存在着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不相同的话语系统,给很多基本问题的阐释带来难度,往往大家明明是一个心气儿,说出来的话却迥然不同。相信这种割裂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的提高、评论家对戏曲创作实践的重视而逐渐消除。‎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了解了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演“技”还是演“戏”就不会成为困扰京剧发展的问题。‎ B. 中国戏曲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不允许抽象和夸张,只是认真描摹生活。‎ C. “技”是在将“意”化“有”时为了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程式固定下来形成的。‎ D. “技”创造出来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没有了“技”,戏剧就失去了灵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京剧是演“技”还是演“戏”的问题,第二段分析了这一问题。‎ B. 文中用细胞与生命、词语与文章的关系比喻程式与戏曲的关系,通俗易懂。‎ C. 文章在得出“戏”与“技”的关系结论后,论述了这一结论对京剧传承与创作的影响。‎ D. 文章结尾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不高才是问题的根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技”经过高度提炼概括后逐渐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使我们可以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欣赏到“技”的美妙。‎ B. 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影响并促进“技”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 C. 只有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 D. 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的割裂关系造成的戏剧发展的困扰,这一困扰将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等因素而逐渐消除。‎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项说法不当。文章第一节说“演‘技’还是演‘戏’……或许真的应该回到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 题。”这句话是说从源头上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才能解决演“技”还是演“戏”的问题。并不是说“了解了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演“技”还是演“戏”就不会成为困扰京剧发展的问题。”B项“不允许抽象和夸张”分析错误。文章第二节引用王国维的话是说“(中国戏曲)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所以原文是说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借助虚拟可以看出,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D项“一旦没有了‘技’,戏剧就失去了灵魂”分析错误。原文是“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戏”才是戏剧的灵魂。综上,本题选C项。‎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推理的能力。 D项“指出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不高才是问题的根源”分析错误。阅读文章最后一节中“由于文人与艺人、理论家与演员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微妙关系,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长期存在着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不相同的话语系统,给很多基本问题的阐释带来难度”,这句话阐述了问题的根源应是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相同的话语系统。所以选D项。‎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阅读文章第三节中相关文字:““戏”和“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戏剧建构的同时,也建构起了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可知:“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是“戏”和“技”不断发展变化,建构起来的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而不是B项中所说的“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影响并促进“技”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所以B项说法错误。‎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诱狼 张爱国 大雪整整下了一个月,一停下,猎人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树林里,等待那只母狼。‎ 太阳就要落山了,母狼还没有来。莫非它不会来了?就在猎人的耐心将尽的时候,树林里伸出一个灰褐色的头颅,猎人一眼就认出是那只母狼。它四下一番张望,大概是认为没有了危险才慢慢走出来。血腥的记忆让它不得不这么做,这个冬天,它家族的七只成年狼,除了它,都成了猎人的盘中餐和袋中钞票。‎ 看着母狼明显消瘦的身子,猎人的心很疼,既为那白白流失的肉,更为那宝贵的皮——‎ 瘦狼的皮易脱毛、没看相,卖不上好价钱。‎ 母狼已到了射程之内,但猎人不能开枪,因为一枪下去,至少要在它的身上留下一个窟窿,那样的皮更卖上好价钱。‎ 母狼突然停下脚步,昂头,嗅鼻。它似乎嗅到了猎物的味道,一只被猎人折断了腿的兔子。母狼一看,冲过去,两只前爪摁住兔子,张开了嘴……‎ 猎人激动极了,只要它咬一口兔子,他就成功了——兔子身上被抹了毒药。可是,就在母狼大张的嘴即将挨上兔子的一刹那,它却突然丢下兔子跑进树林。‎ 可恶的畜生,竟然识破了计谋。猎人很懊恼,一定是一个月前死于同样计谋的公狼的遭遇唤起了它痛苦的记忆。‎ 猎人必须筹划新的计谋,他不相信凭他作为一个人的智慧就战胜不了一个畜生。‎ 三天后,当那只母狼又出现时,猎人的心一阵剧痛——它更加消瘦了。它虽然还是很警惕,但踉跄的步伐里明显多出了急躁。猎人知道,为了幼狼,它今天必须找到食物,它体下被幼狼抓咬得血肉模糊的乳头就是明证。‎ 这次,猎人为母狼准备的是它的“公狼”——猎人将那只公狼的皮囊塞满了海绵,固定在一个做了伪饰的陷阱上。‎ 发现“公狼”时,母狼稍一吃惊就跑了上去。为了避免它发现破绽,猎人摁一下手里的遥控器,“公狼”发出一声狼叫声。猎人本以为它听到叫声后会更加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没想到它却停下脚步,仔细看了看“公狼”,突然蹿进树林里。‎ 猎人狠狠地给自己几个嘴巴,骂自己自作聪明,多此一举,十足的猪脑子:凭狼的听觉,能分辨不出它的公狼的叫声?‎ 猎人决定采用对他来说是最辛苦的一招。‎ 猎人踩着没膝的雪,在树林里攀爬了三天才找到那只母狼的巢穴。母狼不在,两只幼狼中的一只已经死去,另一只骨瘦如柴,浑身颤抖,伏在地上,不时地伸舌舔舐一截干枯的兽骨。见了猎人,幼狼竟然晃悠悠地站起来,飘忽忽地走向猎人,它大概是误以为猎人是给它送食的吧。‎ 猎人抓出幼狼,为了不让它立即死去,给它喂了点牛奶,然后固定到陷阱上那只“公狼”的身边。‎ 母狼很快就找来了。它完全没有了前两次的小心和警惕,惨叫着跑向幼狼,干瘦的身子直被风吹得打趔趄。就在猎人认为母狼这次一定会掉进陷阱的时候,母狼却在陷阱的边沿站住了,直盯着幼狼,凄惨地叫着。约莫半分钟,母狼开始绕着陷阱走。三四圈后,母狼跨上 那根架在陷阱上用于伪装的树枝,颤巍巍地走向幼狼——它要救走幼狼。‎ 猎人赶紧大叫,想让母狼受惊吓而跌进陷阱,可它仿佛听不见。猎人又向母狼身旁放了一枪,可它还是毫无顾忌,只专注地走向幼狼。‎ 眼看母狼就要挨上幼狼了,猎人慌了,对着幼狼“砰”的一枪。幼狼中枪,掉落陷阱。母狼没有叫,也没有跑,扭头看看树上的猎人,看看陷阱里的幼狼,又看看“公狼”,突然一声惨叫,扑向“公狼”,抱着它一起滚进陷阱。‎ 猎人得意地从树上跳下,活动活动冻僵的手脚,走过去,掀开陷阱上的伪饰物,不由得大惊:母狼已将公狼的皮囊撕成碎片,正在拼命地撕咬、抓扯着自己的皮毛。‎ 陷阱里,一片血腥!‎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雪整整下了一个月”这一环境描写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一个独特的环境,为下文诱狼作铺垫。‎ B. 小说多次刻画了母狼“瘦”的外形特点,既写出了母狼的生存环境的恶劣,又突出了母狼生命力顽强的形象。‎ C. 母狼在识破了狼人的阴谋的情况下还是毫无顾忌,只专注地走向幼狼,这一奋不顾身的行为是爱子心切的本性使然。‎ D. “母狼已将公狼的皮撕成碎片,正在拼命地撕咬、抓扯着自己的皮毛”这一动作描写刻画出母狼残忍的本性。‎ ‎5. 小说中猎人给人印象深刻,请你对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 ‎6. 小说以“陷阱里,一片血腥!”结尾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猎人是个手段高明、聪明狡诈、贪婪狠毒的人。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母狼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陷阱;他甚至利用“爱子”这一所有物种的天性,最终将母狼诱杀。 ‎ ‎6. 小说采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的方式结尾,其作用是“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①从情感表达上看,强烈地撞击了读者的心灵,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②从故事情节来看,增强了对猎人阴谋的讽刺效果,猎人最终一无所获。③从主题内涵来看,这样的结尾突出了对人类恶毒贪婪的一面的无情鞭策。‎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D项“刻画出母狼残忍的本性”理解错误。从全文来看,母狼做出这一举动是对猎人阴谋的反抗。‎ 根据文中的描述:“瘦狼的皮易脱毛、没看相,卖不上好价钱”,“在它的身上留下一个窟窿,那样的皮更卖上好价钱”,可知猎人想要一张完美的狼皮,而狼看穿了猎人的阴谋,所以撕碎公狼的皮,也撕扯自己的皮。‎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要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小说中,猎人为了获得一张完美的狼皮卖个好价钱,不禁绞尽脑汁,一共三次猎杀母狼:先用涂有毒药的兔子作诱饵;再将塞满了海绵的公狼的皮囊作诱饵,最后用幼狼(利用母狼爱子心切的心理)作诱饵,可见他是一个手段高明、聪明狡诈、贪婪狠毒的猎人。 ‎ 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小说采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的方式结尾,其作用是“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分析结尾,要从故事情节,人物的塑造,主旨的内涵以及情感的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陷阱里,一片血腥!”母狼撕碎公狼的皮,也撕扯自己的皮,这样的结尾,猎人自然一无所获,母狼粉碎了猎人的阴谋,增强了讽刺对猎人阴谋的效果,也是对人类恶毒贪婪的本性的无情鞭策。母狼这样决绝的做法也会强烈地撞击了读者的心灵,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车辆的平均载人数量为1.5人,车辆座位资源利用率低下。而拼车是提升车辆座位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在不增加城市基础运力负荷的前提下,拼车能通过提高车辆的使用率极大地增加汽车运力供给,提高出行效率。‎ 来自滴滴平台的数据还显示,滴滴快车拼车可帮助司机平均提升24%的车辆利用率。在车辆利用率大幅提升、司机收入增加的同时,城市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近年来,我国汽车共享出行快速发展,尤其是其中网约车这一创新业态有效缓解了中国目前迫切的出行供需矛盾,‎ 显露出巨大的经济及社会价值。汽车共享出行催生的移动互联技术革新,亦可以为中国带来关联行业升级更新、整体移动出行市场腾飞等多重附加值。‎ ‎(摘编自2016年10月全景网)‎ 材料二:‎ 材料三:‎ 早晨打开手机查看天气,出门开车打开手机地图进行导航,中午用手机订外卖享用美食,晚上回到家通过健身软件跟着健身教练进行锻炼。滴滴出行和摩拜单车等通过手机应用软件颠覆了用户的出行方式和理念;丁香园、春雨医生等医疗应用软件提供了在线医疗方式……这些都是“互联网+”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是新型的“指尖”文化。‎ ‎“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就是电子商务,此外,交通、金融支付,甚至在受教育、娱乐、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便利性、互动性、分享性是“互联网+”最明显的特点。‎ 对于这样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和潮流,张鸿认为,“实体和网络不可互相替代,它们只是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者是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的变化。我们应该两者兼顾,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摘编自2017年1月光明网《“互联网+”渗入生活细分领域 国人乐享“指尖”生活》)‎ 材料四:‎ 人类有了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之后——情况就变得完全不一样。我们想一想,互联网对生产力有直接的提升作用吗?间接的作用可以有,比如可以把制造出来的商品卖到世界不同角落,这对产量和价格都有所推动。‎ 互联网更重要的还是对人本身的改变。尤其是我们熟悉的QQ和微信。在不同的地点,我们总可以保持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并不一定直接提升生产力,但是对于人的生活内容和体验来说,互联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看,互联网对中国经济带来的转型是非常根本性的,让我们从原来只关注生产,到不仅可以关注物质生产,更可以关注那些非物质的体验和享受。这其中也包括了知识的分享和传播:原来可能只有耶鲁、北大、清华的学生才可以学到的知识,有了互联网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互联网使得金融不再是贵族俱乐部,而是为千千万的普通人、老百姓,特别是千千万的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金融提供直接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原来金融体系主要是为国企,为大的已经成功的民企服务的,但是互联网金融与其说是对大企业——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还不如说是为广大的老百姓、千千万的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 不管是屌丝出身,还是富有的家庭出身,我们都能够享受到现在的技术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和机会。‎ ‎(摘编自金融界资讯《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滴滴快车可以有效提升车辆利用率,增加司机的收入,缓解城市出行难的问题。‎ B. 材料二中,无论是农村网民数量,还是农村网民数所占比例,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C. 随着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深入用户生活,传统生活方式诸多方面呈现出“互联网+”的趋势。‎ D. 借助互联网,我们都有机会分享原来可能只有名牌大学的学生才可以学到的知识。‎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网约车彻底解决了中国目前亟待解决的出行供需矛盾,汽车共享出行又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技术革新。‎ B. 由材料二可知,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到2016年产生了飞跃,而增长率在2015年出现了暴涨。‎ C. 通过互联网可以把制造出来的商品卖到世界不同的角落,这是互联网对生产力的直接提升作用。‎ D. 互联网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和潮流,网络经济以其独特的优势必将取代实体经济。‎ E. 互联网使得金融不再是贵族俱乐部,而是为广大百姓、众多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互联网在出行和交流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案】7. B 8. BE ‎ ‎9. ①带来了出行的便利,提升了车辆的使用率,颠覆了用户的出行方式和理念。如滴滴快车拼车(滴滴出行)、摩拜单车和手机导航。②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分享和传播。前者如利用QQ和微信等,在不同地点总可以保持联系;后者如利用互联网,原来可能只有名牌大学的学生才能学到的知识,我们也可以学习、传播和分享。‎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 2006、2009、2010、2011年,农村网民数所占比例比上一年有所下降。‎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彻底解决了”说法错误,应该是“有效缓解了”。C项,应该是间接提升作用。D项,“必将取代实体经济“无中生有,过于绝对。”‎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在出行方面可从材料一找答案,原文有:(1)拼车能通过提高车辆的使用率极大地增加汽车运力供给,提高出行效率。(2)滴滴快车拼车可帮助司机平均提升24%的车辆利用率。在车辆利用率大幅提升、司机收入增加的同时,城市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近年来,我国汽车共享出行快速发展,尤其是其中网约车这一创新业态有效缓解了中国目前迫切的出行供需矛盾。在交流方面主要在材料三和四中,原文有:(1)便利性、互动性、分享性是“互联网+”最明显的特点。(2)尤其是我们熟悉的QQ和微信。在不同的地点,我们总可以保持联系。(3)这其中也包括了知识的分享和传播。(4)还不如说是为广大的老百姓、千千万的小微企业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抓住关键词句,稍加整合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上 张琇者,蒲州解人也。父审素,为巂州都督,在边累栽。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汪在路,为审素党与所劫,对汪杀告事者,胁汪令奏雪审素之罪。俄而州人翻杀审素之党,汪始得还。至益州,奏称审素谋逆,因深按审素,构成其罪。斩之,‎ 籍其家。琇与兄瑝,以年幼坐徙岭外。寻各逃归,累年隐匿。汪后累转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开元二十三年,瑝、琇候万顷于都城,挺刃杀之。瑝虽年长,其发谋及手刃,皆琇为之。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时都城士女,皆矜琇等幼稚孝烈,能复父仇,多言其合矜恕者。中书令张九龄亦欲活之。裴耀卿、李林甫固言:“国法不可纵报仇。”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曰:“复仇虽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赦之亏律格之条。然道路谊议,故须告示。”乃下敕曰:“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律有正条,俱各至死。近闻士庶,颇有谊词,矜其为父复仇,或言本罪冤滥。但国家设法,事在经久,盖以济人,期于止杀。各申为子之志,谁非徇孝之夫,展转相继,相杀何限!咎由作士,法在必行;曾参杀人,亦不可恕。不能加以刑戮,肆诸市朝,宜付河南府告示决杀。”瑝、琇既见诛,士庶咸矜愍之,为作哀诔,榜于衢路。市人敛钱,于死所造义井,并葬瑝、琇于北邙。又恐万顷家人发之,并作疑冢数所。其为时人所伤如此。 ‎ ‎(《旧唐书·张琇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义巾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B.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承/为捕者所获/‎ C.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D. 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益州是中国古地名,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治所在今天的四川成都。‎ B. 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此时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史称“开元盛世”。‎ C. 书令此处为中书省长官。中书省为“三省”之一,主要负责起草审核诏书。‎ D. 哀诔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叙述死者生平并致哀悼之情,多以韵文写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琇命途多舛,身世坎坷。很小的时候父亲获罪被杀,自己也受牵连,和哥哥一起被流放到非常偏远的地方。‎ B. 张琇胆大心细,敢作敢为。从岭外逃回后,他隐姓埋名多年,谋划为父报仇,终于等到时机,亲手杀死了仇人杨万顷。‎ C. 张琇为父报仇,引发争议。包括张九龄在内的很多人都同情他,认为应当宽恕他,但只因李林甫的反对,皇帝最终处死了他。‎ D. 张琇死后,士民集资建造义井来纪念张琇兄弟,不但安葬了二人,还设置了几座疑冢,使仇家无法找到。‎ ‎13. 把文中碱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益州,奏称审素谋逆,因深按审素,构成其罪。斩之,籍其家。‎ ‎(2)瑝、琇既见诛,士庶咸矜愍之,为作哀诔,榜于衢路。‎ ‎【答案】10. C 11. C 12. C ‎ ‎13. (1)到了益州,上奏说张审素谋反,于是深入审查张审素,编造他的罪名,杀掉了他,抄没了他家。‎ ‎(2)张绣、张理被杀后,士人百姓都哀怜他们,给他们写了表示哀悼的诔文,张贴在大道旁。‎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万顷” “江外”“构父罪者”“汜水”“捕者”,“为……所”表被动,再结合本句意思:杀掉杨万顷后,他们把表文系在斧刃上,自述报仇的情况。然后逃跑了,将要去江南,杀掉和杨万顷同谋给父亲编造罪名的人。走到汜水,被追捕他们的人抓获。句子可以断开为:既杀万顷/系表于斧刃/自言报仇之状/便逃奔/将就江外/杀与万顷同谋构父罪者/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故选C。‎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中书省为“三省”之一,主要负责起草审核诏书”说法不正确,中书省为“三省”之一,主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督察。故选C。‎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皇帝也认为不杀不足以维护法律权威。故选C。‎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奏称”译为“上奏说”;“因”译为“于是”;“按”译为“审查”;“构”译为“编造”;“籍”译为“抄没”。(2)句中:“见”表被动,译为“被”,“士庶”译为“士人百姓”,“矜愍”译为“哀怜”;“为作哀诔”省略句,译为“给他们写了表示哀悼的诔文”;“榜”译为“张贴”;“衢路”译为“大路”。‎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 (宋)郑思肖 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 一语一酸辛。此地暂胡马, 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 报国是何人?耻见干戈里, 荒城梅又春。‎ ‎【注】(1)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南下占领苏州,时郑思肖正居于此处。德祐二年正月初一,作者感念时事,写了这两首诗。(2)下泉诗:《诗经·曹风》中的一篇,《下泉》诗描写了曹国诸侯共公时政治混乱,政令苛刻,人民痛苦不堪,因此渴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治理国家。‎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其一首联着一“空”字,表达了作者无力回天的悲痛心情,只能徒然落泪。‎ B. 其一颔联的“中国梦”指的是希望南宋强大起来和收复失地的远大梦想。‎ C. 其一尾联是说自己每天向着南方朝拜,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汉朝的旌旗。‎ D. 其二“此地暂胡马”意思是元军并不想长期占领苏州城,只是暂时驻军。‎ E. 其二“终身只宋民”,“只”字分量很重,在抒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5. 怎样理解《其二》尾联中“荒城梅又春”一句,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D 15. (1)该句扣住了题目“岁旦”,以梅花绽放形象地交代了时序的交替。(2)“荒”字极写元军占领下的苏州城残破程度。“又”字体现时光空流的遗恨。(3)“荒城梅又春”是以景结情,对本诗主题的形象概括,“梅又春”写梅树又开花了,说明时间又过了一年,但是国事毫无起色,依然干戈不息,表现了诗人空见时光流逝,未能为国尽责的惭恨。‎ ‎【解析】‎ ‎14. 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项“汉朝的旌旗”错,这里是借代手法,代指南宋。D项对“暂”的解读有误,“暂”字蕴含着作者对元军的轻蔑,意谓他们占领苏州只是暂时的,长久不了。‎ ‎15.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赏析“荒城梅又春”的表达效果。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梅又春”以梅花绽放形象地交代了时序的交替,暗点题意“岁旦”。“荒城”的“荒”字之写出了苏州城的残破,这是元军铁蹄践踏的结果。从这句整体表达的情感而言,这句写梅花又开了,时间又过了一年,但依然战争依然,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自己却不能为国尽力的怅恨。‎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运行规律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交代自己处于锦绣华服的同舍生之间,却从无慕艳意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恶劣的环境可以使人为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导致最终衰亡,所以在《〈孟子〉二章》中孟子总结说“ 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2).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 (2)以中有足乐者, (4).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瞬、奉等字很容易写错,都要格外留意。‎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不若人也 (3).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警示行业弊端,洛阳房天下发起“洛阳地产人关心的十大问题”大调查,旨在避免积羽沉舟,扶持行业健康发展。‎ ‎②一女子因琐事欲跳楼寻短见,民警和消防员苦心孤诣地对该女子进行劝说,缓解女子的情绪,最终将其劝下,成功解救。‎ ‎③当今时代,许多人学艺不精,缺少刻苦钻研、缺少刻苦钻研、务实上进的精神,以浮躁的心态对待工作,鲁鱼亥豕的低级失误经常发生。‎ ‎④职业劝募人和其他推销员一样,应该要有专业素养和职业规范,应该进退有度,不死缠烂打,更不能占据“道德制高点”去募捐。‎ ‎⑤该巷风貌古朴,姓氏驳杂,不足400户居民,竟存在159个不同的姓,经这里继续南迁的族姓,曾回来寻根问祖的人不绝如缕。‎ ‎⑥这篇文章看起来很温馨,但越温馨,却也越见出其后的悲凉,越衬出其后的人生之悲,并让那悲凉力透纸背。‎ A. ①②⑥ B. ②③⑤ C. ③④⑥ D. ①④⑤‎ ‎【答案】B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香港回归20年来,我们一直秉承保证供应、价值稳定为宗旨,遇到水灾、风灾也会千方百计去维持香港肉食市场的稳定。‎ B. 针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浙江等省食药监局责令网络食品交易平台立即采取将这些不合格产品下架。‎ C.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三国外长等高官,研究联合反恐战略以共同应对地区恐怖分子猖獗的态势。‎ D. 号贩子拿到专家号后,转手就以1500-2000元价格将专家号高价卖出,每个专家号的利润高达上千元以上。‎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A项,句式杂糅,可把“为”改为“的”,或把“秉承”改为“以”。B项,成分残缺,少宾语,可在“下架”后加“的措施”;或成分赘余,去掉“采取”。D项,语意重复,可去掉“上千元”中的“上”或“千元以上”中的“以上”。‎ ‎19. 请选出下面各情境中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 A. 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的管教吧! ”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 B. “以自身的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某电视节目评价汉献帝)‎ C.‎ ‎ 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 (腾讯体育消息)‎ D. 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忽悠下签订的,依照法律规定,应认定无效。(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用语得体的考点。B“忝列”改为“名列”,“忝列”是一个谦词,评说别人则有贬抑的意味,与语境不合。C“承让”改为“手下留情”,“承让”是比赛时获胜方所说的谦词,意思是自己胜的侥幸,承蒙对方的谦让,不能请对方“承让”。D“忽悠”改为“欺骗”,“忽悠”属于方言口语,司法文书要使用正规的书面语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得体答题技巧主要有:‎ ‎1.转述得体,不改原意。转述是对信息进行转达,发出信息者、接受信息者、转达信息者三者之间,要分清究竟是谁说了什么,转述时不能“照葫芦画瓢”,而要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因时变化、因人变化,使用准确、得体的语言,说出清楚明白的意思。‎ ‎2.看准对象,掌握分寸。即所谓“对什么人说什么话”,要从对象的年龄、职业、思想、性格等不同特点出发,写或者说恰当的话。同一个意思,对不同的人,就应有不同的说法;同一个内容,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的重点也应不同。‎ ‎3.适应场合,巧妙用语。场合有种种不同,或悲痛,或欢乐;或正式,或随意;或紧张繁忙,或轻松愉快,等等。不同场合用语不同,总体氛围对说话内容有制约,要根据具体的场合选择明智的、充满内涵的语言。‎ ‎4.把握语体,用语准确。不同的语体往往运用于不同的语言材料,适应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要。比如文言词语典雅、庄重,适合书面语,可在公文事务中使用;方言、俚语简明、通俗,在口头语体或书面语体的文艺语体中使用。‎ ‎5.明确目的,有的放矢。能根据表达目的选用合理的表达方式,就是所谓的有的放矢。如去电视台应聘记者,那么在面试的时候,你就应当侧重于介绍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观察分析应变能力,不要在相貌、T形台上、走步水平上做文章。‎ ‎6.注意遣词,谦敬得当。有些词语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敬词只能用于称呼对方,而谦词只能用于称呼己方。还要根据自己和对方的身份、地位、职业等来选择词语。如对长辈、上级等多用敬称。‎ 例如:请按限定的语体和语言环境,将“欢迎对方按时参加”的意思进行转述。‎ ‎20.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乡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乡愁是物质的,① ____,也正是因为如此,乡愁才在人们心中始终挥之不去。作为诗歌,《乡愁》固然有其巧妙的表达,但最关键的,还是通过② ____ ,抵达了人们的内心深处。也正是③ ____________ ,所以《乡愁》这首诗才会打动这么多人。曾经的生活经历发育并充实了余光中的乡愁,但如果有可能,这样的经历谁也不想拥有。‎ ‎【答案】 (1). ①也是精神的 (2). ②巧妙的表达架起了一座桥 (3). ③因为人们心中有着普遍的乡愁(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来补写句子。第一处,根据横线前“乡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 “具象”与“抽象”相对,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也是精神的”;第二处,根据横线前“《乡愁》固然有其巧妙的表达”“但最关键的,还是通过”,和横线后“抵达了人们的内心深处”,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巧妙的表达架起了一座桥”意思的句子;第三处,更根据前文“乡愁才在人们心中始终挥之不去”“抵达了人们的内心深处”,及横线后“所以《乡愁》这首诗才会打动这么多人”,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因为人们心中有着普遍的乡愁”意思的句子。‎ 点睛:补写句子,首先要明确语段的中心,然后根据横线前后的语境进行总结概括,注意字数的限定。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 ‎21. 下图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 ‎【答案】示例:①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②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③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画面,不放过图中的文字,然后看图中内容,明确图中寓意指向,最后联想现实,概括答题。本题概述时要表述清楚“听说读写”与“前提”“基础”“接受”“发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 ‎②人从枝上折下花来,供在瓶里,到了结果的时候,却对着空枝叹息。(冰心)‎ ‎③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冯巩)‎ ‎④命运不能选择,但你可以在你这俗人道路上做得稍微好一点,认真一点,这不就行了。(靳尚谊)‎ ‎⑤生活总会有点不顺意,我们都会犯错。天性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开始改变。(电影《疯狂动物城》)‎ 富有哲理的句子总是会点燃内心的某些火花。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作为一个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可该如何学好知识呢?造成同学们之间成绩高低之差,其主要原因并不是成绩不好的同学没有读书的天赋,而是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应以我为主,自觉学习,方能坦然应对日益加重的学习压力。‎ 我的学习公式:x+y=z,代表着不同含义。x代表良好学习习惯,y代表良好的心态,z当然就表示取得成功。要想取得成功,勤奋也是一条主干线,在勤奋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学习方式。‎ 良好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方面。‎ 课前预习,对我们学习知识,掌握内容都能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前预习可以让我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要学的是什么,通过预习发现有哪些方面不懂的,以便带着问题听课,针对性的掌握。才不会上课听得慒慒懂懂,学了一节课,都不知学些什么。这样可以说课前预习是必要的。‎ 上课时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因此,老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课堂上根据老师的讲解比课后自己琢磨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快,更牢记,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更好。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思考,大胆发言,敢于质疑不能一味地听,当然也不能一味地写。对于做笔记,我们应该认真完成,边记边思考,通过做笔记,能加深我们的印象,以便课后复习,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后应培养不懂就问的精神,不懂的学习内容,不懂的题目,都不能把它抛在脑后,而应积极请教老师,否则不懂的知识会积少成多,到考试前容易恐慌。所以课后应对知识点、重点、难点串联起来,学会总结易模糊,对比易混乱的内容,这样才能记得更牢,用得更好。每天晚上,都应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巩固所学知识。一方面,琢磨课文内容,把知识点理解透彻,另一方面,认真掌握和巩固知识点是最基本的环节。每天认真完成作业,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读书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良好心态的过程。考试前,应学会放松自己,带着信心去考。遇到难题时,勿紧张烦燥,应理性的分析所给线索,通过线索找到解题方法。考试后,不能老去想考试结果,毕竟,试卷都考完了,如果成绩不优异,那么应该发现错误并学会改正,坚持不懈,相信自己总会有成功那一天。‎ ‎【解析】试题分析:五则材料,都充满哲理。或劝人奋进,或启发人们面向阳光,都发人深省。第①则材料可以喻指人们的心态和根基的相互促进的关系。第②则材料的道理和第①则材料的辩证关系。第④则材料旨在说明客观的命运与主观努力的关系。第⑤则材料的道理与第④则材料的道理接近,强调以主观努力去弥补生活中的不如意。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可有以下组合方式:①②两则可以合为一组,警示人们必须要有深厚的生命根基,否则无法结出生命之果;④⑤两则可以合为一组,强调主观努力的能动作用,以弥补客观现实给我们造成的生活缺陷;第③则可以试着与①②两则组合或与④⑤两则组合,但必须能自圆其说,不能生拼硬凑。在引用名言时要与上下文水乳交融,不能生硬插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