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试卷(七)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云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考语文适应性月考试卷(七)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 ‎ 2019届云南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桃源”的争夺也许是当今最为激烈的一类文化资源的争夺了。比如赤壁,比如隆中,比如女娲故里、黄帝故里,都有若干地方竞相争抢,各不退让,但参与争夺的还是少数,毕竟只是关联密切的地方才有争夺的资格。桃源则不同,它本来就是陶翁的想象,陶翁的梦,大江南北,相似于桃源景致的所在不知有多少,( )陶翁足迹停留的地方固然______,就是陶渊明做梦也未曾梦到的所在,照样可以有“传说”,可以有“民间故事”证明其正宗地位。不要说早已______、心陷物欲的现代人,即使起陶翁于地下,怕也是难以辨识真伪的。‎ 平心而论,这些______难以计数的“桃源”,与陶翁笔下的桃源实在是极为相似,一样的林,一样的水,一样的洞,一样的别有洞天。无林的栽上了林,缺水的引来了水,不是别有洞天的,可以开一段曲里拐弯的洞,布一处豁然开朗的景,现代的仿真术,还有什么不能造出来呢?但造得了“形”,“神”却是造不出来的,那深层的内涵是造不出来的。‎ 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寻觅桃源的所有人,都像那个武陵人,注定再也不得而入桃源之门。渔人是这样,陶渊明也是这样。真正的桃源是永远找不到的,正因为找不到,才会有《桃花源记》那样的______;正因为找不到,桃源才会有那无尽的永恒魅力。对于每一个寻觅桃源的人来说,桃源只在心中,只在梦里。何必苦苦追寻呢?当静夜来临的时候,当晨曦初吐的时候,请安顿好你的心,静静咀嚼桃源的滋味。转过身,离开仿真的茅舍、土屋、田畴,离开作秀的“农夫”“黄发垂髫”,重新走入曲曲弯弯的山涧,走向回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当仁不让 目不暇接 形形色色 神来之笔 B.当仁不让 目迷五色 林林总总 神来之笔 C.义不容辞 目不暇接 林林总总 生花妙笔 D.义不容辞 目迷五色 形形色色 生花妙笔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谁不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呢?‎ B.谁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呢?‎ C.谁都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 D.谁不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人,再也不得桃源之门而入。‎ B.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所有寻觅桃源的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人,再也不得门而入桃源。‎ C.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寻觅桃源的所有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人,再也不得而入桃源之门。‎ D.人世间或许是不会有桃源的,寻觅桃源的所有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人,再也不得桃源而入之门。‎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网络文学自1998年发轫,于今已走过二十载。从被视作“一群年轻人写着玩儿”,到如今拥有超过1300万注册写作者、发表作品1600余万种、读者超过3.78亿人的文学样式,中国网络文学这二十年不仅有文学意义,更在文化与社会意义上成为广泛的研究对象。‎ 网络文学一定意义上是青年人的文学,值得热情关注,应当充分重视。网络文学兴起的背后是70年代乃至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以及90年代出生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迅速成长。有人甚至将网络文学形容为“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先声”,网络文学的兴起能够“吹响新文明的号角”。‎ 网络文学需要健康说理、鞭辟入里的网络文艺批评。网络上关于网络文学的“e批评”十分热闹,这种“e批评”,是指在网上非常普遍的、任何网民都可以张贴上去的评论。与“e批评”相比,网上文艺理论、文艺批评还相当薄弱,学院式、学理式的文艺批评的声音几乎没有。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大批学识渊深、学理讲究的文艺评论家投身其中,对这一现象及作品认真评说。‎ 著作权问题是关系到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难点问题。有业内人士认为,过度保护网上版权会阻碍国内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文网络信息资源还处于匮乏的阶段,现有作品的数字化也是促进我国科技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写手的生存环境——签约率极低。写手签约获得收益的情况如同古老的金字塔,位于顶端的人是少数,能获得大众认可,能够有作品出版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在金字塔的底层,上传字数与收入不成比例,大量网络文学作品的作者,无任何回报,也没有签约。‎ 大体而言,网络文学处在自发、随意的创始过程中,还难以与传统的纸上文学相抗衡,许多作品还相当幼稚。但不少网络文学作者认为,当网络成为人们更习惯和熟悉的媒体时,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流通的重要方式。跨入电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在中国主流文坛依旧如空气般,存在却透明。鲁迅文学奖上网络文学全军覆没,作为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新变化是,网络小说可参评,但必须已经落地出书,且出全。按照这一规则,还未收尾的热门网络小说《盗墓笔记》未能入选。参评作品中,仅有《巴山旧事》和《办公室风声》两部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小说入围。‎ 步入新时代的网络文学,该坚持怎样的创作方向才能走得更稳、更长远?一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只有正能量的作品才能立得住,作家才能走得远。今天的网络文学不再是“赤脚奔跑的孩子”,而是备受关注的“有为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部分,网络上的创作既要遵循文学规律和网络特点,又要坚持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创作者需多一点工匠精神和精品意识。特别是已经成名了的网络作家,应该静下心来写点能让人记得住、留得下的作品,拒绝浮躁,抵制诱惑,追求长线效益而不是短期变现,怀着对网络文学的敬畏之心来从事创作。‎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网络文学走过二十年的发展,从被视作“一群年轻人写着玩儿”的文学到成为文化和社会意义上广泛的研究对象,说明网络文学已演变为主流文学。‎ B.青年作家和青年文学爱好者的迅速成长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就是年轻人的文学,值得热情关注,应当充分重视。‎ C.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大批文艺评论家投身其中,来纠正热闹但肤浅的“e批评”。‎ D.新时代的网络文学要求创作者要拒绝浮躁、抵制诱惑,多一些工匠精神和精品意识,怀着敬畏之心进行创作。‎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就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网络批评、著作权、作者生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B.文章第三段为阐述网络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将“e批评”和学院式、学理式的文艺批评进行对比论证,指出网上文艺理论、文艺批评还相当薄弱。‎ C.文章立论的基础是网络文学已走过二十载,如今拥有超过1300万注册写作者、发表作品1600余万种、读者超过3.78亿人。‎ D.文章第六段举《盗墓笔记》的例子意在说明由于规则所限,许多优秀的网络小说本可以参加各文学奖的评选而未能实现。‎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在鲁迅文学奖上的全军覆没,在茅盾文学奖上的颗粒无收,说明网络文学在中国主流文坛的地位依旧尴尬。‎ B.不少网络文学创作者认为,当网络成为人们更习惯和熟悉的媒体时,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流通的重要方式。‎ C.过度保护网上版权、网络写手堪忧的生存环境、大量幼稚的作品,使得网络文学难以与传统的纸上文学抗衡。‎ D.今天,作为“有为青年”的网络文学,既要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也要遵循网络传播的特点,还要坚持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才能获得良性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如何加快转型,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全球传统媒体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讲话提出,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融媒体中心建设,是破解传统媒体内部运行机制创新难题的龙头工程,直接决定媒体融合程度。从2015年两会报道开始,人民日报开始尝试“中央厨房”工作机制,打通全社采编资源,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传播”,形成“移动端讲快、PC端讲全、报纸讲深”的既融合又错位的发展格局,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融合产品。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都相继成立全媒体或融媒体工作机构,努力使“中央厨房”运行常态化,带动采编资源整合与体制机制创新。地方各级媒体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以及各地广播电视台,都围绕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变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多层次推进的“融合发展方阵”。‎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许多数字技术与不同媒体融合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融合成果。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被运用到全媒体采编平台之中,移动直播、H5应用等技术在采编制作环节普遍采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从无到有。这些技术进步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新技术也为融合发展的传播效果评估提供了便利条件。融合发展的效果如何,包括内容传播效果和项目建设效果是否达到了与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目的,都要进行准确的反馈与评估。应以传播效果评估为重要环节,倒逼融合发展不断深化。‎ 尽管同国外媒体相比,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走在前列、处于“第一方阵”,尤其是主流媒体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甚至更胜一筹,但在内容生产上还要进一步努力。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主,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内容是满足受众需求的“第一指标”’技术与渠道都是为了方便内容到达受众。‎ ‎(摘编自崔士鑫《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走在世界前列》,《人民日报》2017年2月19日)‎ 材料二:‎ ‎4月2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2017年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报告对全国296份中央、省级、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的主要报纸、301个中央及省级广播频率、37家拥有上星卫视的电视台的融合传播情况进行考察,分析2017年媒体融合传播的总体水平和特点。‎ 表1 报纸、广播频率、电视融合/网络传播力TOP10‎ 排序 报纸 广播频率 电视台 ‎1‎ 人民日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中央电视台 ‎2‎ 环球时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 浙江电视台 ‎3‎ 参考消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 湖南电视台 ‎4‎ 光明日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劲曲调频 江苏电视台 ‎5‎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 北京电视台 ‎6‎ 中国青年报 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 上海电视台 ‎7‎ 陕西华商报 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广东电视台 ‎8‎ 经济日报 河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 湖北电视台 ‎9‎ 浙江日报 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之声 山东电视台 ‎10‎ 广州日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 河北电视台 表2 传统媒体渠道拓展情况 微博 微信 入驻聚合新闻APP 入驻音频/视频APP 自建APP(含集团)‎ 报纸(N=296)‎ ‎97%‎ ‎98%‎ ‎94%‎ ‎-‎ ‎87.5%‎ 广播频率(N=301)‎ ‎94%‎ ‎77%‎ ‎47%‎ ‎99%‎ ‎96.7%‎ 电视台(N=37)‎ ‎97%‎ ‎95%‎ ‎95%‎ ‎100%‎ ‎97%‎ ‎(摘编自人民网研究院《2017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 材料三:‎ 日前,《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7-2018)》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蓝皮书指出,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是媒体改革的必经之路。虽说新兴媒体依靠互联网和移动新载体而生,依靠先进的传播技术具有信息海量化、传播立体化、传播高效化等先天优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信息同质化、内容低俗化等现象。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传统媒体在信息加工处理上具有专业优势,多年积累的媒体公信力与品牌影响力更是不容忽视,传统媒体在数字化环境下依然拥有自己的情怀和梦想。从融合演化路径来讲,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过程,而是全面的深入“相融”过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既不是“弱弱联合”,也未必是“强强相加”,而是优势互补,强弱结合,最终形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协同共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媒体融合不仅仅是打造一个新型的适应受众、用户需求的信息传播平台的过程,也是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并发现经济新增长点的过程,更是创造内容与载体相互助益的媒体新生态的过程。2016年以来,报纸杂志停刊的消息密集发布,这是纸媒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痛点”,给行业内从业者带来紧张和压力的同时,部分纸媒的停刊也给其他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启示:传统媒体通过资源整合,以转移或者搭建传播平台的形式开拓融合道路,继续进行新闻内容生产,或许可以成为一条发展的新思路。‎ ‎(摘编自“中国皮书网”,2018年2月11日)‎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在传播力榜单上形成垄断性优势,体现出了央媒引领融合传播的态势。‎ B.中西部地区在部分媒体融合传播上,在某些领域累积起了影响力,如陕西《华商报》、河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湖北湖南的电视台。‎ C.江浙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相较而言在各种媒体形态的融合传播中表现突出,各渠道传播力较为均衡,具有综合性优势。‎ D.除广播频率入驻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以及报纸自建客户端(含集团)的比例偏低外,各媒体在其他平台上的占有率均在95%以上。‎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工作机制,带动了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层次的传统媒体积极推进制度改革,推出创新产品,提高媒体融合程度。‎ B.进入媒体融合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撑使得媒体面对的目标群体更加具象、更具个性,从而实现针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分析。‎ C.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兼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并发现经济新增长点,但是也出现了信息同质化、内容低俗化等弊病。‎ D.传统媒体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开辟出媒体融合新思路,继续进行新闻内容生产,这是部分纸媒停刊给从业者带来的新思考。‎ ‎9.我国媒体融合发展为什么能走在世界前列?还有哪些值得改进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清净之莲(有删选)‎ 林清玄 ‎①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②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在街旁,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③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老妇曾经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④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⑤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着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窜的车流,却感觉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到底哪里是起点?而何处才是终点呢?‎ ‎⑥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⑦偶尔在静寂的夜里,听到邻人饲养的猫在屋顶上为情欲追逐,互相惨烈地嘶叫,让人的汗毛都为之竖立,这时我会想,动物的情欲是如此的粗糙,但如果我们站在比较细腻的高点来回观人类,人不也是那样粗糙的动物吗?‎ ‎⑧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池上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静之莲呢?‎ ‎⑨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⑩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 ‎⑪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⑫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⑬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的!‎ ‎⑭我们的心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恒常的。‎ ‎⑮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10.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写了对宇宙世界的思索,对生命的感慨,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 B.文章开头大篇幅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绘了作者所见的景物,以自然之景引起作者的思索,使文章极富艺术性。‎ C.文章运用“偶尔……偶尔……”的句式,描绘了作者在生活中一个个不经意的小镜头,一次次难以忘怀的感悟,造就了文章的气势。‎ D.这篇富于哲理的散文在说理、思考方面,不仅体现了林清玄文章的禅性,更让人有一种超凡脱俗般的顿悟,说的不仅是一种生活之理,更是一种人生之理、生命之理。‎ ‎11.简要分析文章以“清净之莲”为题的妙处。‎ ‎12.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你对文中“柔软”一词的理解。‎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周,字纯之,冯翊人。登进士第,调长安尉。岁饥,官为粥以食饿者,民坌集不可禁,县以属周,周设梐枑①,间老少男女,无一乱者。转洪洞令。民有世绝而官录其产者,其族晚得遗券,周取以还之。郡吏咎周,周曰:“利民,所以利国也。”县之南有涧,支流溢入, 岁赋菑楗②,调徒遏之,周始筑新堤,民不告病。通判施州。州介群獠,不习服牛之利,为辟田数千亩,选谪戍知田者,市牛使耕,军食赖以足。司马光将荐为御史,欲使来见,周曰:“司马公之贤,吾固愿见,但闻荐而往,所谓‘呈身御史’也。”卒不往。神宗诏近臣举士,孙固以周闻。神宗召对,谓曰:“知卿不游权门,识今执政乎?”对曰:“不识也。”“识司马光乎?”曰:“不识也。”访御边之术,曰:“四边,手足尔,若疲中国以勤远略,致百姓穷困,聚为盗贼,惧成腹心之忧。”神宗颔之,翼日,语固曰:“李周,朴忠之士也。朕且以为御史。”执政意其异己,请试以事。除提点京西刑狱。时方兴水利,或请酾湍河为六渠,以益钳卢陂③水,度用工八十万。周曰:“湍河原高委下,捍以堤,犹患决溢,若又导之,必致为害。”乃疏言:“渠成未可必,而费已不赀。盍姑凿其一而试之,倘可以足用,行之。”渠卒无功。明年,河溢,邓城几没,始思其议。竟以直道罢,判西京国子监。哲宗立,召为职方郎中。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今唃氏破灭,若弃之,必归夏人。彼以区区河南,百年为勍敌,苟益以河湟,是尽得吐蕃之地,非秦、蜀之利也。”遂不果弃。累迁至工部侍郎,旋以集贤院学士知邠州。卒,年八十。周自为小官,沉晦自匿,未尝私谒执政,有公事,公诣中书白之。薛向使三司,欲辟为属,及相见,卒不敢言,退而叹曰:“若人未易屈也。”以是不偶于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卷》)‎ ‎(注)①梐枑(bì hù):用木条交叉制成的栅栏,置于官署前遮拦人马。②菑楗(zī jiàn):此处泛指抗洪用的柱桩、草石。③钳卢陂;地名。‎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 B.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 C.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 D.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御史:秦以后置御史大夫,是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 C.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约为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D.三司:不同朝代所指具体官职不同。宋代三司指二府三司制里的盐铁、度支、户部。‎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周善于理政,治下井然有序。任长安尉时,很快解决了施粥时灾民混乱的局面,筑新堤也得到百姓的支持。‎ B.李周熟悉边事,能够抓住关键。在论及边境防御时,建议皇帝先处理好内部问题,避免乱自内生,得到皇帝赞赏。‎ C.李周关心国事,积极进言。关于治理湍河的问题,他提出不同的意见,不主张疏导,事后发生水灾,大家才想起他的建议。‎ D.李周为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从不因私利或公事私下拜访官员。曾因直言被罢官,也因不易屈服,不被当世人认可。‎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民有世绝而官录其产者,其族晚得遗券,周取以还之。 ‎ ‎(2)渠成未可必,而费已不赀。盍姑凿其一而试之,倘可以足用,行之。‎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各题。‎ ‎(中吕)朝天子·探梅 张可久 水西,探梅,隔岸香风细。五云仙子六铢衣①,邀我花前醉。幺凤双飞,瑶阶如水,吹萧月下归。剡溪,路迷,雪夜重相会。‎ ‎(双调)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六铢衣:即天衣,衣有六铢重,形容轻盈飘逸。②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 ‎17.下列对两首曲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小令均以寻梅为主线,抒情言志,典雅工整,其间所生发的情景之语,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自抒个性之别。‎ B.‎ ‎《探梅》“隔岸香风细”一句,“细”指极小极微,这里诗人形容梅香幽微淡远,给人“暗香浮动”的遐想,而“隔岸”二字勾勒出画面的立体空间。‎ C.《寻梅》前三句不厌其烦地铺叙了寻梅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展现了一幅踏雪寻梅图。‎ D.两首曲子在风格上都显现出典雅清丽的特点,清旷飘渺,格调高雅,但也雅不避俗,可雅则雅,可俗则俗,体现了散曲的本色。‎ ‎18.试分析两首元曲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一句写出了周瑜的儒将装束,而“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顾汉代历史,认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______”,而亲近小人,疏远贤臣,“______”。‎ ‎(3)韩愈《师说》的末尾所说的“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李蟠的儒学素养则通过“______”得到了说明。‎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0.下面是一封“××大学2019年全国优秀中学生人文寒假课堂”中学推荐信,其中有5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推荐信 ‎××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这里有我校高三文(6)班×××同学.拟参加你系2019年全国优秀中学生人文寒假课堂。该生综合成绩名列前茅,有文学特长,有志于从事人文学科的学习与研究。一直荣任我校××文学社社长,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曾有多篇大作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发表。希望该生能得到你们的抬爱。‎ 特此推荐。‎ ‎××中学 ‎2019年02月19日 ‎21.仿照画横线的句子,从下列作品中选择三个人物,另外续写3句话,构成一组排比句。要求符合名著内容,符合语境,句式基本一致,每部作品只能选择一个人物。‎ ‎《红楼梦》《三国演义》《边城》《老人与海》《哈姆莱特》《装在套子里的人》‎ 在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文学大师们刻画了许多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可笑,或可爱;或可鄙,或可悲;或可叹,或可怜;或可惜,或可敬。正如堂吉诃德,不合时宜的冒险让人觉得可笑,而不畏艰难的勇气又让人觉得可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前段时间,北京地铁上拍到的这张照片火了。空荡荡的地铁车厢里,一位妈妈怀里搂着熟睡的孩子,怕鞋子弄脏座位,她把背包垫在了孩子脚下。‎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联系现实生活,围绕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2019届云南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 语 文 答 案 ‎1.B ‎2.A ‎3.A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义不容辞:是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语境是说陶翁足迹停留的地方肯定要积极争夺桃源,应用“当而不让”。目不暇接: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目迷五色:形容颜色既多又杂,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分辨清楚。语境是说现代人被错综复杂的事物中难以分辨,应用“目迷五色”。形形色色: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形容众多。语境是只是说“桃源”很多,应用“林林总总”。神来之笔:由神灵帮助而写出的作品。 形容作品文句精彩。生花妙笔: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语境是说真正的桃源是永远找不到的,《桃花源记》是“由神灵帮助而写出的作品”,应用“神来之笔”。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根据括号前的“大江南北,相似于桃源景致的所在不知有多少”,可知括号里应填的内容是“都可以亮出桃源的招牌”,而B项是疑问句,可排除;D项是感叹句,表意反了,可排除; C项肯定句式语气过于生硬,排除C项;A项反问句式与上文更协调。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多重定语一般顺序: ①领属、时间、处所②指称、数量③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⑤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所有”是领属性定语,应放在“寻觅桃源”前面,排除CD项。B项“再也不得门而入桃源”表意不明,也可理解为“不得门”但是却“入桃源”。排除B项。故答案为A。‎ ‎【点睛】‎ 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4.D ‎5.B ‎6.C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A项无中生有,据“网络文学在中国主流文坛依旧如空气般,存在却透明”可知,“说明网络文学已演变为主流文学”于文无据。B项以偏概全,据“网络文学一定意义上是青年人的文学”可知,原句有限制语“一定意义上”,“网络文学就是年轻人的文学”错。C项曲解文意,据“网络上关于网络文学的‘e批评’十分热闹,这种‘e批评’,是指在网上非常普遍的、任何网民都可以张贴上去的评论。与‘e批评’相比,网上文艺理论、文艺批评还相当薄弱,学院式、学理式的文艺批评的声音几乎没有”可知,作者并没有说“e批评”是“热闹但肤浅的”。故答案为D。‎ ‎5.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B项偷换概念,“将‘e批评’和学院式、学理式的文艺批评进行对比论证,指出网上文艺理论、文艺批评还相当薄弱”理解错误,原文“网络上关于网络文学的‘e批评’十分热闹,这种‘e批评’,是指在网上非常普遍的、任何网民都可以张贴上去的评论。与‘e批评’相比,网上文艺理论、文艺批评还相当薄弱”可知,作者是把“e批评”的热闹和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的冷清做对比,而不是“和学院式、学理式的文艺批评进行对比论证。故答案为B。‎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观点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C项因果倒置,据 ‎ “大体而言,网络文学处在自发、随意的创始过程中,还难以与传统的纸上文学相抗衡,许多作品还相当幼稚”,可见“作品幼稚”是网络文学发展不规范,难以与传统纸质文学抗衡的结果。另外据“有业内人士认为,过度保护网上版权会阻碍国内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可知,“过度保护网上版权会阻碍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只是部分业内人士的观点。故答案为C。‎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7.D ‎8.C ‎9.原因:(1)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传统主流媒体自觉推动与主动引领;(3)新技术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4)传播效果评估倒逼融合发展不断深化。‎ 改进:(1)增加内容生产,满足受众需求;(2)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还有待向纵深发展。‎ ‎【解析】‎ ‎7.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D项“均在95%以上”错误,据材料二表2 传统媒体渠道拓展情况,广播频率入驻微信的比例是77%,也不足95%。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C项偷换概念,据“虽说新兴媒体依靠互联网和移动新载体而生,依靠先进的传播技术具有信息海量化、传播立体化、传播高效化等先天优势,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信息同质化、内容低俗化等现象”可知,出现“信息同质化、内容低俗化”现象的是“新兴媒体”,而不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故答案为C。‎ ‎9.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本题材料三阐述的正是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出现的问题,因此答题区间在材料三;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整合时注意归大类。第一问:据“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特别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可总结出“媒体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据“人民日报开始尝试‘中央厨房’工作机制”“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都相继成立全媒体或融媒体工作机构”可总结出“传统主流媒体自觉推动与主动引领”;据“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被运用到全媒体采编平台之中……这些技术进步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可总结出“新技术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据“应以传播效果评估为重要环节,倒逼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可总结出“传播效果评估倒逼融合发展不断深化”。第二问:据材料一“但在内容生产上还要进一步努力。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主,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内容是满足受众需求的‘第一指标’”可总结出“增加内容生产,满足受众需求”;据材料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过程,而是……最终形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协同共进的良性发展局面”可总结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还有待向纵深发展”。‎ ‎【点睛】‎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10.A ‎11.①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含义。“清净之莲”既写出了作者看到的清净的莲花,又指的是内心的纯净柔软,澄澈,宁静,不世俗堕落,不轻薄浮躁。②形式新颖,吸引读者。既点明了题旨,又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③揭示了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作品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思索,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 ‎12.①柔软是一种心境,用感激,用包容,用深沉的目光去看万物。②柔软是一种心情(情感):爱。对生活的爱,对他人的爱,对自己的爱,对每个瞬息的爱……③柔软是一种境界,它心通万物,包容万物……④柔软是一种智慧……⑤柔软是一种灵光,它洞察万物……⑥柔软是一种思绪……‎ ‎【解析】‎ ‎10.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涉及到情感主旨、修辞手法、句式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根据关键处的抒情议论性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辨析手法 ‎ 。本题A项“对宇宙世界的思索”于文无据。文章结尾部分只是谈到了“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呼唤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并没有写到“对宇宙世界的思索”。故答案为A。‎ ‎1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该阐释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分为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然后分析标题的妙处,一般应从对结构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以及标题本身的作用几个方面考虑。本题“清静之莲”表层含义是清净的莲花,深层含义指的是内心的纯净柔软,澄澈,宁静,不世俗堕落,不轻薄浮躁。标题本身的作用是形式新颖,吸引读者。既点明了题旨,又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对主旨的作用可根据结尾⑨——⑮段概括,抒发了对生命的感慨、思索,对自我的审视、澄清;对美好、真实的回忆,对崇高、自由的向往。‎ ‎12.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概括作品内容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读全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然后找到相关词语,先理解本义,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后要结合文本找到与该词含义相关的内容进行概括。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本题中文章⑨——⑮段是对全文内容情感的升华,可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据⑨“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可知,“柔软是一种心境”;据“最要紧的是,使我们自己有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可知“柔软是一种心情”是一种爱的情感;据“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可知“柔软是一种境界,包容万物”;据“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可知“柔软是一种智慧”……‎ ‎【点睛】‎ 散文概括考点(1)概括题型:归纳段落内容,归纳层次内容,概括作品主题。(2) 概括形式:基本照抄原文句子;改造原句,抓重要词语和短语重新组合;依据大意,换成自己的话加以总结。(3)抓住关键语句:A、从内容上看,抓能揭示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B、从结构上看,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的语句,独立成段的句子;C、从表达方式上看,注意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发表议论的句子,意蕴丰厚的哲理句; D、从修辞上看,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连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E、从意思上看,注意矛盾句、易混句、深奥句、隐晦句、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双关)。‎ ‎13.C ‎14.B ‎15.A ‎16.(1)有与世隔绝而被官府征用财物的百姓,他的晚辈得到遗留的券约,李周按照契约归还了百姓的财产。‎ ‎(2)凿渠成功不一定能治理好洪水,但是费用却已不足。为什么不姑且开凿一条试验一下,如果可以用来排洪,就这样做。‎ ‎【解析】‎ ‎1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这段话的大意是“朝廷与西夏议和,给以西夏侵占的地方,甚至要放弃兰州。李周说:“陕西以西过去为唃氏拥有,常常成为我们的屏障”。“西夏”是“议和”的宾语,应当连着,排除BD;“为……所有”句式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答案为C。‎ ‎14.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B项“是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错,秦朝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官和副丞相。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任长安尉时……筑新堤也得到百姓的支持”时间错,据原文“转洪洞令。……周始筑新堤,民不告病。”可知,筑新堤应是任洪洞令时。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得分点(1)中 世绝,与世隔绝;录,征用;有……着,有……的人;以,按照。(2)未可必,不一定(能治理好洪水);不赀,不足;盍,何不;行,做,施行。‎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周,字纯之,陕西冯翊人。考中进士,调任长安都尉。当年饥荒,官府向饥饿的灾民供应粥,灾民聚集不可控制,官府就把(控制灾民的事情)交给李周,李周设置栅栏,把老少男女间隔开来,没有一处混乱的。‎ 转任山西洪洞县令。有与世隔绝而被官府征用财物的百姓,他的晚辈得到遗留的券约,李周按照契约归还了百姓的财产。郡吏怪罪李周,李周说:“有利于百姓,也就是有利于国家途径啊。”洪洞县的南边有山涧,支流泛出,征收赋税抗洪物资,李周开始构筑新的大堤,百姓没有叫苦的。李周任施州通判,施州官员不熟悉牛耕的便利,李周为此开辟了数千亩田地,选择懂得种田的流放守边的人,买牛让他们耕作,军粮靠此得以供给充足。‎ 司马光将要推荐他做御史,要让李周来见见他,李周说:“司马先生贤能之人,我本来应该拜见,但听说他推荐我而邀请我去,这就是‘自荐御史’(的嫌疑)啊。”最终没有前去。宋神宗召见亲近的大臣(让他们)推荐贤士,孙固把李周的情况报告(神宗)。神宗召见李周问询,对(李周)说:“知道你不游走权贵,你认识当今的参知政事吗?”李周回答说:“不认识啊。”“认识司马光吗?”(李周)说:“不认识啊。”(神宗)询问边境防御的策略,(李周)说:“四周边境,如同兄弟,如果使中原疲乏来抵御外族,使得百姓贫困穷苦,聚众成为盗贼,担心会成为心腹大患。”神宗点头,第二天,神宗对孙固说:“李周,是朴实忠诚的贤士啊。我将要让他担任御史。”参知政事认为他不是自己的人就用事情考验他,让他掌管京西刑狱。‎ 当时正兴修水利,有人提出疏导湍河要开凿六条渠,来让钳卢陂水流出,估计用工八十万人。李周说:“湍河源流高,积聚而下,用大堤来抵挡,尚且担心决口流溢,如果再疏导,必然造成祸害。”于是上疏进言说:“凿渠成功不一定能治理好洪水,但是费用却已不足。为什么不姑且开凿一条试验一下,如果可以用来排洪,就这样做。”渠开凿了没有作用。第二年,湍河洪水,邓城几乎淹没,才想起李周的提议。李周居然因为直言罢免,改任西京国子监。‎ 哲宗继位,召李周做职方郎中。朝廷与西夏议和,给以西夏侵占的地方,甚至要放弃兰州。李周说:“陕西以西过去为唃氏拥有,常常成为我们的屏障。如今唃氏破亡,如果舍弃它,一定会归附西夏。如果用不太大的黄河南面的(唃氏),多年后就会成为(西夏)的劲敌,如果再用黄河、湟河(一带的民力)支持它,这是能够得到全部的西夏领地啊,这就不(仅仅)是秦蜀之地的利益啊。”哲宗于是没有丢弃。李周最终升迁为工部侍郎,不久以集贤院学士的身份担任邠州的知州。去世时,享年八十岁。‎ 李周自从担任小的官职起,隐而不露自隐其迹,没有私自拜访官员,有公事,李周就到官衙汇报。薛向掌管三司,要征召他为部属,等到见面,最终没有敢说,(薛向)退下后感叹说:“这个人不容易屈服。”因此不被当世人知遇。‎ ‎17.D ‎18.同:①两首曲子都写了冬夜月下寻梅未遇的经过:探梅——遇梅——美梦破灭。都写出了诗人寻梅的急切和坚定、遇梅的惊喜和陶醉、梦碎后的悲伤感叹,情感起伏转折。②都以梅花寄寓诗人高洁的人生理想,写出了对理想人生的孜孜寻觅,以及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异:面对现实的态度不同,《探梅》以“雪夜重相会”作结,一洗低落的情绪,达到“哀而不伤”的境界;而《寻梅》在梦想破灭后,留给读者的昏黄的月色,可以看出诗人的悲伤苦痛。‎ ‎【解析】‎ ‎1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D项,“两首曲子在风格上都显现出典雅清丽的特点,清旷飘渺,格调高雅,但也雅不避俗,可雅则雅,可俗则俗”理解有误,“清旷飘渺,格调高雅”的是张可久的《探梅》,“雅不避俗,可雅则雅,可俗则俗,体现了散曲的本色”的是乔吉的《寻梅》。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通读整首诗,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回答情感异同时要分开异同之处。相同点可从写作的内容以及梅花的意象两个角度来答。不同点可从两首词结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来答。《探梅》,一开篇便点出了地点和事件:水西探梅,又接以“隔岸香风细”,以细腻之笔引出了梅花仙姿飘渺的动人情态,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不禁陶醉其中;然而结尾以“剡溪,路迷”,才点出词人的真正处境,先前探梅赏梅如痴如醉,却原来只是场梦幻泡影,其彷徨失路之悲叹油然而生。但词人在痛苦之中,并未完全沉溺于悲伤难以自拔而是以“雪夜重相会”自我安慰,对未来充满希望,舒展了眉头,消解了悲伤。《寻梅》开篇写了寻梅的时间、地点以及过程,又以“两履霜”生动地描绘出词人寻找的时间之久以及艰难,以“忽相逢缟袂绡裳”写出了乍然相逢的喜悦。然而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这一突如其来的转折,将词人单纯热烈的喜悦忽然推入了深渊。‎ ‎【点睛】‎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抓情感的关键词,比如本题中的“多事”“尽情”“喜 ”“ ‎ 惊”,可以体会作者的心境。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9.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1)中的提示语是“儒将装束”“赫赫战功”,注意“纶”“樯橹”的写法;(2)中提示语是“亲近贤臣,疏远小人”“亲近小人,疏远贤臣”, 注意“倾颓”的写法;(3)中的提示语是“李蟠的文章爱好”“李蟠的儒学素养”。‎ ‎20.①“这里”改为“兹”;②“你系”改为“贵系”;③“荣任”改为“担任”;④“大作”改为“作品”;⑤“抬爱”改为“垂青”。‎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査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做题时要关注用语是否符合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身份,是否符合情景需要,谦敬辞使用是否恰当等方面。“这里”口语化,不够正式,改为“兹”;“你系”语气生硬,不够尊重,改为“贵系”;“荣任”敬辞,一般指称颂人光荣担任某一职位,用来说自己的学生不恰当,改为“担任”;“大作”往往表示别人的作品,是敬辞。这里是说自己推荐的学生的文章,用“作品”即可;“抬爱”谦词,指对方看得起,抬举。这里是希望对方赏识,与语境不符。指别人对自己赏识、爱护时,谓以青眼相看,表示重视或见爱,应用“垂青”。‎ ‎【点睛】‎ 解答语言运用的得体题,先要了解“得体”的要求。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 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袋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1)正如别里科夫,辖制全城的行为让人觉得可鄙,而僵化刻板的人生又让人觉得可悲; (2)正如翠翠,造化弄人的经历让人觉得可叹,而孤独等待的结局又让人觉得可怜; (3)正如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悲壮让人觉得可惜,而鞠躬尽瘁的精神又让人觉得可敬。 ‎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以及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仿写类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同时考虑内在主旨与句间逻辑关系以及题目中对修辞手法的要求。考查名著阅读,要求对名著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对名著中的人物有一定的认识。本题要求从给出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仿写,这就限定了仿写的内容。分析例句,句式为“正如……而……”,“而”前后内容可形成递进或转折。‎ ‎【点睛】‎ 句式仿写方法归纳1.研究示例,把握中心。明确要求,就是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示例。如果所给例句是一段话或一节诗,就要找出它的中心;如果是一组有联系但相互独立的句子,就要把握它们各自的主旨或整体所围绕的话题。‎ ‎2.对应已知,把握结构。仿用句式的结构要求往往寓于已知条件即例句或上下文中,作答时必须明确要求仿用的是复句还是单句,句子的结构类型如何。如果是对联,还应弄清句子中的短语类型、词性等。3.着眼特征,把握修辞。考纲指出了考生应掌握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9种修辞格,仿用句式往往与修辞综合考查,考生要抓住例句特征,认真辨析,弄清其修辞格。4.品味语言,把握风格。不同的语境往往需要不同的语言风格。考生只有认真品味题中给出的语句,分析其风格特征,才能够仿写出与例句语言风格一致的句子。‎ ‎22.父母该有的教养 前段时间,北京地铁上的一张偷拍照火了。空荡荡的地铁车厢里,一位妈妈怀里搂着熟睡的孩子,怕鞋子弄脏座位,她把背包垫在了孩子脚下。有人说,这就是教养!不显于人前,根植于内心,时刻为他人着想。而为人父母,教养就是一个下意识的善良举动,是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谆谆诱导。父母的教养,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一位妈妈带着小婴儿坐飞机,她怕孩子吵闹会打扰到别人,于是她给其他旅客发了一份小礼物。里面有糖果、还有一张爱心卡片:“这里有耳塞和小糖果,希望能减轻你的困扰。”同行的乘客都被她这个举动温暖了。一位妈妈到学校给孩子送试卷,怕打扰教室里的孩子学习,于是她脱下高跟鞋、赤脚爬上四楼。‎ 一个有修养的人,是无论何时都不因自身的强弱给别人带去困扰。有教养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人生导师!‎ 小男孩骑着滑板车摔倒在了路边,两个路过的男孩把他抱出来,给他拍去身上的灰尘。一只流浪猫饿坏了,女孩给它买了一根火腿肠,小猫边吃边掉泪。女孩哽咽着说,别哭了,吃就行……‎ 这些暖心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对可爱的父母。他们知道教育孩子的根本,就是教会他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常常有家长会问:如何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其实就是以身作则,答案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教养,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自己行为的负责。有的人懂,有的人却不懂!‎ 车站里,一位大叔吃完了橘子,随后就把橘子皮扔在了脚边,旁边的小男孩看见了,过去捡起来扔进了垃圾桶,可是这位大叔却始终无动于衷。有网友爆料说,自己去故宫旅游的时候遇见了这样的事:妈妈带着孩子在故宫随地大小便。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谁不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能随地大小便呢?更何况这还是故宫?即便是个孩子,也要遵守公共规则,而且他们还是在旅游景区,历史名胜景区。‎ 正如歌德说的:正确的教育在于,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礼和人的高尚的教养同时表现出来。再多的话语,也不及父母的言传身教。有人说:穷养富养都不如父母的教养。对于我们做父母的来说,这就是对孩子最好教育!‎ ‎【解析】‎ ‎【详解】‎ 此题通过图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本题是一道很有现实意义的作文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字材料,观察图片细节,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材料中的这个细节“怕鞋子弄脏座位,她把背包垫在了孩子脚下”值得我们深思。这位妈妈的暖心举动告诉我们,时刻为他人着想就是最好的教养,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写作时可以反思现实生活中那些反面的例子或现象,正反对比,或呼唤教养的回归,或谈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这个作文题有很多可以斟酌的“机关”比如写教养1.为何现在那么多孩子不懂得教养?“教养”的定义是什么?评判标准是什么?具体环境是什么?考生要学会围绕话题展开思考,才能写出有深度的作文。 ‎ 参考立意:‎ ‎1、父母的教养,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2、为他人着想就是最好的教养 ‎3、学会用教养温暖这个世界 ‎4、有教养的生活,透着优雅的香 可用素材:‎ ‎1、所谓教养,就是我们选择做更好一点的人。小处看是你出门光鲜靓丽,家里一尘不染,一个人也会好好吃饭,努力追求爱情和梦想。大处说你外在对人关怀宽容、内在对己严格自律,即使生活给了你一副最糟糕的牌,你也不抱怨不退缩,漂漂亮亮地打出去。一个人的高贵也就在于此,举重若轻不动声色,保持自己有教养的生活。‎ ‎2、日本有一种文化,叫作“不给别人添麻烦”。比如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铁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车,也要想办法擦干净,这样下一位乘客就不会觉得麻烦。虽然没擦可能也不会被人批评,虽然大部分时候并没有机会跟下一位乘客认识,但这种谨慎独处、保有敬畏的态度,恰恰是最能考验人有无教养的地方。教养是一种体谅,体谅别人的不容易,体谅别人的处境和习惯。不因为自己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关于教养的简单道理。‎ ‎3、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有句名言:“社会就是模仿。”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心理,家长的榜样就是无声的教育。‎ 可用结构:‎ 一、概述材料中的事件,亮出自己的观点: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不是靠金钱、靠外人,而是靠父母自己教给孩子如何做人。‎ 二、分析地铁上这位母亲为什么赢得尊重,指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重要性。列举名人教子的事例。比如梁启超、曾国藩教子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和教养。‎ 三、反思现实,列举一系列生活中的反面事例,指出当前父母教育子女出现的问题。‎ 四、以日本为例,再次阐述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 五、结尾返回材料,再次重申教育子女的正确方式,号召大家向这位母亲学习,构建和谐社会。‎ ‎【点睛】‎ 材料作文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审题①审题干②审材料。材料式命题的材料大体可以归为三类,寓言类(包括寓言故事、寓言诗、漫画等赋材料以哲理的文字)、名言类(包括名人之名言、领导之名言等以说理为目的的警言类文字)、新闻类(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现实生活的表述性文字)。③审导思。这些文字引导你思考的方向。④审题核。题核,指命题的核心部分,⑤审要求。如“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