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带答案湖北宜昌一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带答案湖北宜昌一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宜昌市第一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唐志海 审题人:余梦华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A.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 B.宣扬君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 C.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 D.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 ‎2.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见(现)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这说明盐铁官营 A.导致了手工业技术的落后 B.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C.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 D.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政策 ‎3.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 A.田制已遭到破坏 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C.官吏的腐败贪污 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 ‎4.“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中国最早发现哈雷彗星,但却没有分析研究其平均出现的周期……张衡的浑象仪没有把对日月和行星运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阐释。”这段描述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 A.缺乏理论的概括 B.发展具有偶然性 ‎ C.形成了完整体系 D.只注重生产经验 ‎5.黄宗羲从万民忧乐的角度重新认识君权,认为如果君主背离了兴利除害职责的话,那些恨其君如“寇仇”、视其君为“独夫”的“天下之人”就可以起来推翻暴政。据此可知黄宗羲 A.主张废除君主制度 B.推崇西方民主政治 C.深化了传统民本思想 D.改变了儒学的本质 ‎6.‎‎1869年12月18日 ‎,《上海新报》报道称:“华商富民若在上海兴办船厂,可买西人做成的各种机器。”该报道从一个侧面证明当时中国 A.已有私人投资近代企业的倾向 B.已经兴起实业救国的思潮 C.传媒界意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 D.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7.一部英文著作中原文有这样一句:“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其中Cheng Kuang Ying是指郑观应,Emperor Kuang Hsu是下列哪一个皇帝 A.康熙帝 B.光绪帝 C.道光帝 D.咸丰帝 ‎8.1883年《申报》记载:“上海为通商大埠,西人之处此者最多,华人类多效其所为……至于坐马车、登轮舟,华人亦皆以为乐,甚至雪茄之烟衔于口中,弹子之房游于暇日,大餐之馆座客常满,左手持叉右手执刀,以恣大嚼者,皆华人也。……酒则香饼(槟)茶则加非(咖啡)日用之物皆以一洋字者为佳。”这反映出 A.物质生活方面“以洋为尚”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百姓物质生活普遍西化 D.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9.某学生根据梁启超1901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的内容,整理出下表。从表格内容推断当时梁启超做此宣传的目的是 ‎ 中国旧思想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背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九、惟若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A.宣扬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唯一路径 B.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 C.主张实业救国,实现富国强兵 D.谴责专制君主,否定儒学正统地位 ‎10.1924 年1月,孙中山在阐述“国民党之主义”时指出:“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其阐述 A.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 B.标志着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 C.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 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 ‎11.据统计,1930—1936年间,中国海关进口指数下降40%,入超下降78%。与此同时,海关进口税却呈现上升趋势,在1926—1936年的十年间增长达三倍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B.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改订新约运动的历史影响 D.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作用 ‎1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际上采取的是“城市教育靠国家、农村教育靠集体”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这一状况 A.与我国社会经济与教育状况相适应 B.体现了追求城乡公平的教育政策 C.是“左”倾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D.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育 ‎13.1961年2月,中共中央重新制定了进口商品的次序:“第一,粮食;第二,化肥、农药、药品、油脂;第三,用于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第四,政治照顾性的物资;第五,橡胶、石油、铜、铝、钢材、尖端技术和国防所需器材、工业设备等。”造成进口商品这一次序的主要原因是 A.应对当时严峻的经济困难 B.西方强化了对华经济封锁 C.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D.我国工业化已经初步实现 ‎14.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的商人可以用汇票购买商品,也可以把汇票存入银行,或兑换成现金,支票开始逐渐盛行起来。支票的盛行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A.商路中心的转移 B.契约规则的确立 ‎ C.价格革命的影响 D.贸易规模的扩大 ‎15.“17世纪的科学革命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场革命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用本国语言即普通民众的语言写作,而不是用拉丁语写作。”他们的做法 A.引发了西欧各国的反教会斗争 B.利于科学方法及知识的普及 C.削弱了西欧民众对宗教的信仰 D.确保了科学革命的持久成功 ‎16.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等思想家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回顾人类曾经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对人类未来发展潜力的探讨上,人文主义与当时兴起的世俗之风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世俗之风的紧密联系意味着人文主义 A.号召人们追求现实世界的物质利益 B.倡导精神世界的信仰与永生 C.深刻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现实需求 D.明确提出反对基督教的要求 ‎17. “(它)是经典力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人类掌握的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宇宙论和科学理论体系,其影响所及遍布经典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这里的“它”指的是 A.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 B.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了宇宙运行规律 C.说明生物物种是由简单的物种发展演化而来的 ‎ D.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18.据《剑桥欧洲经济史》,在1795年,英国最著名的铁工开办费也只有几千英镑。但20世纪初,英国沃尔金顿钢铁公司的创办资本已达230万英镑。这一变化 A.反映了提高科学技术的需求 ‎ B.有利于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C.体现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D.表明欧美放弃了自由主义思想 ‎19.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出这样的感概:“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教了它。”罗斯福在“挽救”美国的过程中 A.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 B.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C.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 D.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 ‎20.‎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 B.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 C.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 D.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的成果 ‎21.“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A.满足战争需要 B.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 ‎ C.推动农业发展 D.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22.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A.大国霸权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经济全球化趋势 ‎23.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总统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社会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削减公民福利以鼓励就业 ‎ B.以新自由主义为经济指导思想 C.减少政府开支以应对经济危机 ‎ D.放弃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 ‎24.19世纪以来,一些西方画家认识到,如果眺望远方的原野,草不是绿色,而是青色;如果在晚霞照射下看草,就是红色或灰色。这些画家抛弃了几百年来画室作画的传统,提倡户外写生。能够体现这些画家主张的作品是 ‎ ‎ ‎ A.《梅杜萨之筏》 B.《拾穗者》 C.《日出·印象》 D.《亚维农少女》‎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3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 ‎25.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 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材料二 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流民的垦殖方式十分原始,开辟农田采用撂荒式农业,砍伐林木也是不间株,只伐不植,破坏性开垦引发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和水患频发。‎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 材料三 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年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 86%。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 ——摘编自徐德莉《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古代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12分)‎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古代人口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3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关于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的关系,西方近年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一些人认为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无国界的时代;但也有些人说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全球化只会造成我们关于主权看法的变化,它“不危及主权的安全,更精确地说全球化正在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更精密的眼光来看主权问题”。这些人还说,关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成为过时的论点“与象牙里的废话没有区别”。还有人指出,为了促进整体的重大战略和使其他方面主权的最大化,主权的各个方面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主权更可以看成是一套人们正在使用的准则和习俗,可以显示出变异和灵活性”。 ‎ ‎——王加丰《“欧洲化”、西欧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主权问题》 ‎ 请依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7.(15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置军府68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还将骠骑府、车骑府改为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分任正、副统将。所有军府均隶属于12卫府及东宫六平,新冲府分为三等,担任宿卫、镇戍和征战的任务。……军府和地方长官无隶属关系,但州刺史也负有一定的军事责任。如征发府兵时,朝廷向州刺史、折冲都尉同时下符奖,会同勘契后才能发兵。又如对练兵也有检查督促职责,加上州刺史品位较一般折冲都尉为高,故习惯上有上下级关系。‎ ‎《新唐书•‎ 兵志》称:“府兵之道,居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社渐,绝祸乱之萌也。”‎ ‎——摘编自《中国古代兵制•唐朝兵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积极意义。(9分)‎ 宜昌市第一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24 CCAAC ABABA CAADB ABBAD DCBC ‎25. (25分)(1)①民族矛盾;②战乱频繁;③人地矛盾;④政府调整政策,鼓励人口迁移;⑤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条件好经济发展较快;⑥新型作物的引种。(12分)‎ ‎(2)原因:1978-1983年:人口流动较少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上(或城市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2分)1987年后:人口流动猛增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2分)90年代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2分)‎ 变化:①由多发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到发生在和平时期;②由被动流动到主动流动为主;③原因由政治(战争)因素到经济因素为主;④由大规模迁移到分散流动为主;⑤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⑥由举族迁移到以青壮年劳动力迁移为主。(答对5点得6分,答对6点得7分)‎ ‎26.(12分)‎ 示例一:‎ 观点:全球化将威胁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2分)‎ 阐述:经济全球化为了实现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要求各民族国家的政府放宽或解除国家间经济交流的种种限制,使各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和挑战。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日益增大;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如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也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攫取”了原属于国家经济主权的部分权力;跨国公司及其经济扩张也对国家经济主权造成冲击。(任两点4分) ‎ 政治文化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作为武器,达到控制他国内政外交的目的;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等问题威胁增大,国家间协作增多,日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主权观念日益削弱。(4分) ‎ 结论:经济全球化已超出经济领域,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对主权和民族国家的生存产生威胁。(2分)‎ 示例二:‎ 观点: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2分)‎ 阐述: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促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主权,特别是在制定经济政策、干预经济生活方面强化国家的作用。(2分)‎ 现今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是由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因此,有关国际贸易、金融等各方面的“游戏规则”往往偏重于照顾发达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利用主权的武器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争取较好的国际贸易和金融条件。(2分) ‎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跨国公司和其他厂商。他们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确实能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比较迅速的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运用国家主权制定政策维护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平衡。(2分)‎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予以培植,从而加强主权。(2分)‎ 结论:故全球化不会威胁民族国家主权,反而会促使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主权。(2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7.(15分)‎ ‎(1) 特点:州刺史与折冲都尉相互牵制;兵民合一;体制完备。(6分,每点2分)‎ ‎(2) 意义: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保障了国家赋役来源,稳定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9分,每点3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