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2017—2018学年上学期2017级
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18年2月1日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24题共48分)
1、一个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名字,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姓前名后反映的实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宗法观念浓厚
C.儒家伦理道德强大 D.个人观念淡薄
2、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表明( )
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3.被明末清初的学者王夫之评论为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的古代政治
制度最有可能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4、秦朝的朝议制度和唐朝的三省制的共同作用是(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减少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
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民主化 D.君权在事实上遭到削弱
5、图4到图5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央集权加强 B.中央官制简化 C.君主专制强化 D.行政效率提高
6、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在势力迅速扩展的过程中,罗马在其新控制区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征收其新控制区的财物但不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这种差异( )
A.消除了罗马境内的民族矛盾 B
.使雅典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
C.保障了雅典统治的相对稳定 D.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广泛
7、有学者评价它,“不是司法实践的产物,而是哲学的结晶”。罗马人把它视为普遍公正的法律,坚信它是自然和社会的理性和正义的秩序。“它”是( )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8、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分配了议席,增加了城市代表的名额,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使中产阶级有了选举权。这( )
A.顺应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B.满足了不同阶级的政治诉求
C.体现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D.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9、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基于这般认识,美国在分权制衡原则下实行( )
A.总统制 B.共和制 C.联邦制 D.两院制
10、中国近代史上,英国通过下列三个不平等条约最终控制了香港地区的主权。它们是( )
①《南京条约》 ②《辛丑条约》
③《北京条约》 ④《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
12、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13、下表是武昌起义后独立各省最高军政长官来源统计表,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新军将领
革命党
咨议局议长
巡抚
布政使
提督
督练公所总参议
13人
5人
3人
3人
1人
1人
1人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14、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这一做法有利于( )
A.改组中国国民党 B.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C.壮大中国共产党 D.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
15、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份构成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B.湖南农民运动高涨
C.新的革命道路开辟 D.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16、历史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30年代使中共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是( )
A.土地革命的开展 B.清算党内右倾错误
C.确立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
17、2005年“胡连会”是国共两党领袖事隔60年的重新聚首。两次聚首都事关( )
A.民主建国 B.统一大业 C.两岸关系 D.对外战争
18.马克思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体现在: ①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②和平改良的改造方式 ③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④阐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9、巴黎公社革命和十月革命一致的是 ( )
A.指导思想 B.斗争方式 C.领导力量 D.历史意义
20、《共同纲领》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与地方人民政府间职权的划分,应按照各项事务的性质,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以法令加以规定,使之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新中国初期,符合这一规定的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村民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
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 )
A.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B.体现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精神
C.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代国歌 D.形成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2、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有重大影响。下列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
国际形势
中国外交方针政策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与苏联建交结盟
B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
冷战开始后,亚洲出现局部热战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广大发展中国家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实行不结盟政策
23、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护照的语种变迁说明了( )
A.法英语言的普及使护照语种发生变化 B.护照语种是国际政治局势变化的晴雨表
C.中国以开放姿态逐渐融入世界大家庭 D.出国旅游人数的多少影响护照语种变化
24、当提案通过时……非洲国家代表在过道上兴奋起舞,还有人振臂高呼;而西方一些代表却在一起交头接耳,有人愁眉苦脸,有人强打精神,有人故作镇静……当时的美国代表布什也被迫承认:“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这次会议( )
A.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C.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二、主观题(其中第25题24分,26题14分,27题14分,共52分)
25、(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当时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希腊,在一个小小半岛上,已包有一百几十个国,他们所谓的国,仅是一个城市,每一个城市的人口,也不过几万,只要城市居民到一旷场上,那里便可表现所谓人民的公意。中国到秦、汉时代,国家疆土,早和现在差不多,户口亦至少在几千万以上,而且中国的立圆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何况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国,几千万个农村,散布全国,我们要责望当时(秦汉)的中国人,早就来推行近代的所谓民选制度,这是不是可能呢?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 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要搬那一套,非乱不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希望。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秦汉时期与希腊政治体制差异及主要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作者观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局限性和进步性。(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4分)
2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建国之初的50. 60年代,中国的国力有限,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恶劣,中国难以全面融入国际社会。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拉,越来越多地加入一些国际组织和参加国际会议,但由于经验不足和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中国的外交活动旁观多于实际参与。80年代以后,中国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积极调整对外战略,中国的外交才真正进入活跃时期。
——摘编自郑启荣、孙洁琬《论世纪之交的中国多边外交》
材料二 2015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密集对外出访,以下是主席的外交行程单:
4月,首访巴基斯坦,赴印尼出席亚非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峰会。
5月,赴俄罗斯出席阅兵式,出访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
7月,赴俄罗斯乌法出席金砖峰会和上合峰会
9月,访美,到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
10月,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11月,出访越南和新加坡,赴上耳其出席G20领导人第十次峰会,赴菲律宾出席APEC第二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赴巴黎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12月,出访非洲。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表示,习近平今年的外交路线,在几个层面上比较清晰。一是“发展中国家”,习主席的首访选择巴塞斯坦,收尾则选择非洲,这一头一尾都很有特点;二是“周边外交”,习主席访问越南、新加坡,这些共同构成了周边外交;三是“大国外交”,习主席出访美国、英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在增进;四是“多边外交”,今年的外交在发展中、周边、大国、包括多边外交等方面,都在“齐头并进”。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外交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期中国特色外交的特点。(8分)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体系的初具规模。秦设御史大夫,且为副相,在郡设监郡御史监察郡政。汉设御史府,与丞相府并重;丞相遣刺史往地方监察,郡守以下设督邮,负责属地监察。魏晋时御史台独立,成为皇帝直接领导的国家专职监察机关,中央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职权有所扩大。唐宋时御史台内分设台院、殿院、察院三个各有侧重、分工合作的系统,在地方则建立起多重监察制。明清时,御史台易名为都察院,官员设置有所缩减,比较简约精干,大体与中央六部和地方十三布政使司行政系统相适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职。
——改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材料二 中国……一个是君权,一个是考试权,一个是弹劾权;不过中国的君权,兼有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
——孙中山《五权宪法》(1921年)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6分)并简析其历史作用。(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4分)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D
B
B
C
B
D
A
D
D
C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B
C
C
B
A
B
B
D
B
B
C
25.(24分)(1)差异:君主专制;人民主权(2分)
原因:中国是大一统国家,地域广袤,人口众多,以农立国;雅典是城邦国家,小国寡民,岛屿众多,工商业发达。(4分)
(2)观点: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4分)
趋势:走向共和,最终确立共和政体(共和制逐步取代了君主制及帝制)。(2分)
原因: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人民革命斗争的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共和派与其它政治派别之间斗争及妥协。(4分,答到2点即可)
(3)局限性及进步性: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者之间相互争斗,意见难以统一,影响行政效率;但三者之间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4分)
成就:确定“依法治国“方针;加强全面立法,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4分,任答2点即可)
26.(14分)(1)因素:国家利益(决定因素)、国际形势、国内政治变动、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国家综合国力等。(任答3点得6分,言之有理即可)
(2)特点:密切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重视周边外交;积极开展大国外交;注重发展多边外交。(8分)
27.(14分)(1)特点:中央、地方监察机构规模逐渐扩大;逐步形成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监察体制(或逐渐制度化、规范化);伴随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的发展而不断强化与完善。(答出2点即可,6分)
历史作用:一定程度上起到整顿吏治、督促官吏的积极作用;(2分)加强皇帝对官僚机器的控制。(或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2分)
(2)认识: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发挥重要作用;(2分)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监察权是三权分立重要的补充。(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