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区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上海松江区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松江区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 高三历史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60分钟)2018.1‎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下图片可作为研究哪一历史时期的直接证据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图片是甲骨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出现在商朝,因此,甲骨文可以作为研究商朝的直接证据,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 观察下图,其反映的制度是 A. 方国联盟 B. 礼乐制度 C. 封邦建国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封召公于北燕”“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封……于陈”“封……于商”中可以看出,图中反映的是西周时期分封制即封邦建国,故C项正确;A项是商朝,排除;B项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排除;D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制度,排除。‎ ‎3.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此对联歌颂的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是 A. 刘秀 B. 曹操 C. 孙权 D. 诸葛亮 ‎【答案】D ‎..................‎ ‎4.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讨论军国大政,平衡互制、协调共济”的机构是 A. 御史台 B. 政事堂 C. 内阁 D. 军机处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讨论军国大政”中可以分析出,这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政事堂制度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经常性地讨论军国大政、平衡互制、协调共济 ,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故B项正确;A项是监察机构,排除;CD项是明清时期的机构,排除。‎ 点睛:材料“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讨论军国大政”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这是指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5. 下面李白《少年行之二》诗中描绘的充满“万国衣冠,胡风洋溢”的城市是 A. 长安 B. 东京 C. 临安 D. 大都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李白《少年行之二》”“万国衣冠,胡风洋溢”中可以分析出,李白是唐朝诗人,因此李白诗中描绘的是唐朝都城长安的景象,故A项正确;B项是北宋都城、C项是南宋都城、D项是元朝都城,这都晚于唐朝,排除。‎ 点睛:材料“李白《少年行之二》”“万国衣冠,胡风洋溢”是解题的关键。‎ ‎6. “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绍兴和议、榷场”等历史事件,所反映的主题可概括为 A. 天朝上国的盛世繁华 B. 金戈铁马的交汇 C. 梦回千年的盛世华章 D. 争鸣与争雄的时代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澶渊之盟、靖康之变”中可知,这是两宋时期;材料“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绍兴和议、榷场”所描绘的是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状况,可以用“金戈铁马的交汇”来个概括,故B项正确;A项描绘的是清朝的状况,排除;C项是描绘的是唐朝的状况,排除;D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状况,排除。‎ ‎7. 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完成于 A. 三国 B. 南朝 C. 唐末 D. 南宋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完成于南宋,故D项正确;AB项是奠定基础时期,C项是开始时期,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8. 下列示意图中,乾隆帝设立伊犁将军的地理方位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乾隆帝设立伊犁将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伊犁将军设置今天新疆伊犁地区,在北京的西北方,故①正确,②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所答案选A。‎ ‎9. 以下示意图中“?”处应填入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列强为扩大权益提出修约”“中国政府拒绝”“《天津条约》”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B项正确;A项是英国独自发动,排除;C项是日本单独发动的,排除;D项之后签署了《辛丑条约》,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材料“列强为扩大权益提出修约”“中国政府拒绝”“《天津条约》”。‎ ‎10. 在晚清,开始改变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藩”、“朝贡”概念的政府机构是 A. 理藩院 B. 宣政院 C. 总理衙门 D. 外务部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晚清,开始改变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藩”、“朝贡”概念的政府机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设立的总理衙门,故C项正确;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故A项排除;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故B项排除;外务部是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改组成立的一个机构,但晚于总理衙门,故D项排除。‎ ‎11. 代下表世纪末中国思想潮流的报刊是 A. ‎ B. ‎ C. ‎ D. ‎ ‎【答案】A 点睛:材料“19世纪末中国思想潮流”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 ‎12. 下面史学著作的叙事对象是 A. 洋务运动 B. 百日维新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从材料“辛亥前夜”“大清帝国最后十年”中可以得出,从1901年-1912年,清朝为了挽救统治开始了清末新政,故C项正确;A项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排除;B项是19世纪末,不属于这一时期,排除;D项是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的,排除。‎ 点睛:材料“辛亥前夜”“大清帝国最后十年”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1901-191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13. 观察下面某一历史事件形势图,其发生在 A. 武昌 B. 北京 C. 上海 D. 广州 ‎【答案】A ‎【解析】从图中“长江”“楚望台”“起义军炮兵阵地”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辛亥革命形势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首先发生在武昌,故A项正确,C项排除;从图中“长江”这一信息可以排除BD项。‎ 点睛:“长江”“楚望台”“起义军炮兵阵地”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14.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此举是为了收回哪一条约开始丧失的主权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以求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从《南京条约》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故A项正确;BCD项都晚于A项,排除。‎ ‎15. 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随后开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位于 A. 南昌 B. 延安 C. 大别山 D. 井冈山 ‎【答案】D ‎【解析】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随后开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位于井冈山,故A项正确;B项是南昌起义的地点,排除;B项是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排除;D项是属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排除。‎ ‎16. 下图为2017年12月13日在南京举行的国家重大活动,该活动所纪念的历史事件距今 A. 60年 B. 70年 C. 80年 D. 90年 ‎【答案】C ‎【解析】图中指的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距今80周年,故C项正确;ABD项排除。‎ ‎17. 概括下列时间序列对应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中“1946年内战爆发”“1947年形势逆转”“1949‎ 年夺取上海”等信息,这是1945-1949年的解放战争时期,故D项正确;A项是1924-1927年,排除;B项是1927-1937年,排除;C项是1931-1945年,排除。‎ 点睛:图片中“1946年内战爆发”“1947年形势逆转”“1949年夺取上海”等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8. 下图是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步入大会会场的历史场景。该会议 A. 通过了《共同纲领》‎ B. 决定开展土地改革 C.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D. 准备实施一化三改造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在1949年9月召开的,这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故A项正确;土地改革从1947年就在解放区开展,故B项错误;C项是1953年提出的,排除;D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排除。‎ 点睛:明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四个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9. 1978年,安徽小岗农民苦干一年,1979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的总 和。这得益于 A. 土地改革 B. 人民公社化 C. 大跃进运动 D.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答案】D ‎【解析】从材料“1978年”“安徽小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小岗农民开始实施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导致粮食产量大增,故D项正确;A项是建国初期实施的,排除;BC项是1958年实施的,排除。‎ ‎20. “和解改变了双方1949年后互不往来的状态,拓宽了世界和平的愿望。”“和解”具体是指 A. 提出万隆精神 B. 重返联合国 C. 尼克松访华 D. 加入WTO ‎【答案】C ‎【解析】从材料“1949年后互不往来的状态”“拓宽了世界和平的愿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和解”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故C项正确;A项是1955年,排除;B项是1971年,排除;D项是2001年,排除。‎ 二、综合分析题(60分)‎ ‎21. 古代史家与思想家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具有突出成就的思想家与史学家代有迭出,并与其言论交相辉映。‎ ‎(1)将下列人物与所在的朝代进行匹配。(请填写数字序号)‎ ‎①司马光②章学诚③司马迁④朱熹⑤孔子⑥刘知畿⑦董仲舒 朝代 人物 东周 西汉 唐朝 宋朝 清朝 ‎(2)请将下列人物与其代表言论进行匹配。(请填写数字序号)‎ 人物言论 ‎①孔子 A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②董仲舒 B善恶必书,斯为实录 ‎③司马迁 C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 ‎④刘知畿 D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⑤司马光 E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⑥朱熹 F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⑦章学诚 G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1)‎ 朝代 人物 东周 ‎⑤‎ 西汉 ‎③⑦‎ 唐朝 ‎⑥‎ 宋朝 ‎④①‎ 清朝 ‎②‎ ‎(2)‎ A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5 ‎ B善恶必书,斯为实录 4 ‎ C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 7 ‎ D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 ‎ E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 ‎ F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 G存天理灭人欲 6 ‎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孔子;西汉时期的是司马迁和董仲舒;唐朝的是刘知畿;宋朝的是司马光和朱熹;清朝的是章学诚。‎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对应E;②对应F;③对应D;④对应B;⑤对应A;⑥对应G;⑦‎ 对应C。‎ ‎22. 他者眼中的中国与新大陆 历史犹如分光镜,不同时代或不同国度的“他者”,看待历史现象与事件别有感知。‎ 材料一:利玛窦:“中华帝国的领导者是一个具有哲人王的素质的皇帝,……既是人民的统治者又是人民的教师。中国社会,……开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考试制度,为国家管理与公共事务遴选优秀的人才。”‎ ‎——转引自周宁《礼教乌托邦》‎ 材料二:彼英国宪法本以国会为所召集,以王为会议长,以听人民之疾苦,而制定匡救之法律者也。①美国则不然,彼大统领非立法部之一员也,故其宪法不许大统领及其阁臣提出法律案于议会。美国何以能如此,则以英国之宪法由天然发达,而美国则全加以人力也。②‎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1903年 ‎(1)对研究两位历史人物的思想来说,两则材料中,属于直接证据是材料 ,属于间接证据的是材料 。‎ 材料二中,属于历史叙事的是 ,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请填写数字序号)‎ ‎(2)材料二中梁启超笔下的英国议会和美国议会有何不同?‎ ‎(3)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利玛窦笔下的中国形象如何?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答案】(1)对研究两位历史人物的思想来说,两则材料中,属于直接证据是材料 材料二 ,属于间接证据的是材料 材料一 。‎ 材料二中,属于历史叙事的是 ① ,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② 。‎ ‎(请填写数字序号)‎ ‎(2)英国:国王与议会一体,具有立法权;王在法下、权在议会。‎ 美国:国会拥有立法权,总统只有行政权;总统和政府官员无权提出立法。‎ ‎(3)美化和憧憬。认为中国皇帝是内圣而外王的化身,即拥有极高的道德水准以后掌握极大的权力。科举制是一个伟大而有效的考试制度。‎ 不完全同意。利玛窦笔下的中国形象不完全是中国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是一种文化利用。中国作为一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皇帝确实是人民的统治者,但是未必都是儒家学说熏染下的仁者形象,其基本的执政原则大致都是“外儒而内法”。中国的科举制通过考试成绩确实可以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但它有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在后来愈加走向僵化。‎ ‎【解析】(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对研究两位历史人物的思想来说,两则材料中,属于直接证据是材料二,属于间接证据的是材料一。材料二中,属于历史叙事的是①,属于历史解释的是②。‎ ‎(2)从材料“彼英国宪法本以国会为所召集”“以王为会议长”“制定匡救之法律者”可以得出英国议会的相关情况;从材料“其宪法不许大统领及其阁臣提出法律案于议会”可以分析美国政治的状况。‎ ‎(3)结合材料“中华帝国的领导者是一个具有哲人王的素质的皇帝”“开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考试制度”中可以概括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观点即可。‎ ‎23.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陈独秀在1920年4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上发表了《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以下是此文的选摘。‎ 我们要改去从前的错误,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国故也包括在内),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 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弟底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猾头了。就是达到他们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理想世界,那时社会的纷争恐怕更加利害;所以现代道德底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弟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通俗易解是新文学底一种要素,不是全体要素。现在欢迎白话文的人,大半只因他通俗易解;主张白话文的人,也有许多只注意通俗易解。文学、美术、音乐都是人类最高心境底表现,白话文若是只以通俗易解为止境,不注意文学的价值,那便只能算是通俗文,不配说是新文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件容易误解的事。‎ 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创造的精神。创造就是进化,世界上不断的进化只是不断的创造,离开创造便没有进化了。我们不但对于旧文化不满足,对新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但对于东方文化不满足,对于西洋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满足才有创造的馀(余)地。‎ 问题: ‎ ‎(1)提炼材料中陈独秀所阐述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陈独秀写这篇文章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如何?‎ ‎(3)你如何理解此材料中陈独秀的思想认识?‎ ‎【答案】(1)提倡自然科学知识,更要提倡科学方法与创造精神。‎ 提倡友爱全社会的新道德,反对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旧道德。‎ 提倡白话文与新文学,注重新文学的文学价值。‎ ‎(2)国际: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没落。‎ 国内: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政局混乱;中西文化大论战。‎ ‎(3)本题采用分项评分法。评分要素是:观点、史实与材料、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1:对陈独秀的思想认识没有明确的理解和观点;‎ 水平2:仅就某几句话或某段材料得出观点和结论。如:新文学不仅要通俗易懂,也要有文学价值。‎ 水平3:能将全部三段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并得出结论。‎ 评分项二:史实与材料 水平1:没有使用材料信息或所学知识 水平2:能提取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学史实和知识 水平3:能在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间建立联系,史实充分。‎ 评分项二:论述 水平1:回避问题、论述不相关内容。‎ 水平2:史实、观点、论证三者不尽一致,逻辑跳跃、混乱。‎ 水平3:史实、观点、论证三者一致,逻辑合理、清晰 评分项二:组织 水平1:仅罗列史实或材料原文。‎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有条理。‎ 水平3:叙述段落分明、结构完整 随着中西文化大论战的开展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朝夕瞬变的中外历史发展也推动着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首倡人与主将,他对“新文化运动是什么”的理解不单单只停留于为民主友爱的新道德、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与新文学摇旗呐喊,他更注重宣扬新文化运动在面对旧文化甚至西洋文化时的理性态度、科学方法与创造精神。‎ 首先,尽管经过了一战的冲击,西方文明在时人眼中的灯光黯淡,但是陈独秀保持着理性和冷静的思考,他认为提倡科学不仅仅是提倡西方自然科学的知识、公理、定律,更要坚守科学的理性精神,用科学的方法来从事学问,以科学作为价值尺度衡量和思考问题,这样才不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妄想和胡说。‎ 其次,随着中西文化大论战的如火如荼地推进和深入,陈独秀认为批判旧道德并非因为旧道德毫无意义,而是他认为旧道德的仁义孝悌观念所观照的对象太狭隘了,仅限于家庭、亲情层面,而现代的道德应该将其扩展到全社会的友爱上去。另外,他认为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学,也并非只是因为白话文较文言文更通俗易懂,而是新文学更应该发挥其文学价值,关注文学之为文学的根本内涵。‎ 最为重要的是,陈独秀对于新文化运动不再是简单贴出“民主”与“科学”的符号与标签,而是更为深刻地意识到了“创造”或者说是创新的重要性。认为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创造性的精神,创造精神是批判性的、怀疑性的,它相信进步和进化,它批判中国旧文化的同时也对时兴的新文化——西方文化并不满足,只有不满足才能不断去批判,只有批判才能不断创造,只有创造才能进步。‎ 新文化运动反映出民国初年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现实的失望与不满,他们希望宣扬民主与科学的价值,提倡白话文与新文学,传播马克思主义,从思想文化上彻底地批判和改造旧文化,影响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年从而改变中国的命运。回顾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其中有些内容或口号或许因为时代的局限太过急切、矫枉过正而有失偏颇,但从陈独秀对于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来看,他并没有全盘否定旧文化和旧道德,也没有一味盲目地接受新文化——西方文化,旧文化与新文化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适应时代,将旧文化批判性地继承,将新文化创造性地加以接受和发展,中国才能取得进步。正是陈独秀所强调和注重的面对新旧文化的批判之思维、理性之态度、科学之方法与创造之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评价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国故也包括在内),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现代道德底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弟扩充为全社会的友爱”“白话文若是只以通俗易解为止境,不注意文学的价值,那便只能算是通俗文”“新文化运动要注重创造的精神”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根据材料“陈独秀在1920年4月1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没落;而国内,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政局混乱;中西文化大论战。‎ ‎(3)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结合材料“我们不但对于旧文化不满足,对新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但对于东方文化不满足,对于西洋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满足才有创造的馀(余)地”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 ‎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