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2017-2018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上海浦东新区2017-2018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浦东新区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积累应用 ‎1. 按要求填空。‎ ‎(1)怅寥廓,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陶渊明《饮酒》中与“可意会,不可言传”意思相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问苍茫大地 (2). 大漠孤烟直 (3). 此中有真意 (4). 欲辨已忘言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句子式默写和情景式默写相结合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苍茫、漠、孤、辨。‎ 按要求选择。‎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A. 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 B. 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也可以说“特意光临寒舍”。‎ C.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 令郎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斧正:敬辞,请人修改自己的文章,这里用于自己修改别人的文章,不得体。B项,光临寒舍:“寒舍”,谦称自己的家;“光临寒舍”,用于主人欢迎别人到自己家来。这里用于自己到别人家去,不得体。 C项,令尊:敬词,尊称对方的父亲。这里用来称自己的父亲,不得体。‎ 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以其特定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契合。不管人们如何狂热地用“世界性”、“现代性”、“后现代”、“后殖民”、“全球化”之类的术语涂抹即将到来的21世纪,民族特性依然是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放逐民族性必将置艺术于无根状态。作为一种审美范式,古老的诗歌往往是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凝聚,是历代诗人探索、实验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审美经验的长期积淀。如意大利的十四行、波斯的柔巴依、日本的俳句、中国的律诗…… ‎ ‎②那么,新诗是否完成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契合呢?‎ ‎③中国诗歌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诗歌体制起自民间,兴于文士,最后成为一种主要审美范式。‎ ‎④中国古典诗歌历经二千年实验、积淀,从四言、五言到七言,至唐代格律诗体制完备,产生了中国人骄傲的唐诗。由于方块字的音形特征,格律诗汇融节奏、韵律、修辞与建筑之美,成为汉语诗的黄金范式。伴随这一审美范式的成熟,汉语诗学也发展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天才李白、杜甫是汉语诗的顶峰大师,他们掌握、运用汉语诗的审美范式,并将这一审美范式推向成熟,但他们无力改变这一范式。因为这不是个人选择,而是一个民族的选择——唐代不仅拥有灿若群星的诗人,更有爱诗的民众。。‎ ‎⑤然而,新诗是个例外。新诗是由知识分子率先发起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诗歌体制。新诗的第一个尝试者胡适宣布《关不住了》,恰好是美国诗人SaraTeasdale的《OvertheRoofs》的翻译。这与梁实秋所说的“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是一致的。这就是说,新诗的源头是外国诗。的确,中国古典诗到清代已腐朽不堪,革命的选择不容置疑。问题在于,这种完全断裂的结果是将诗学建设置于零起点。作为新诗的代表,自由诗风靡一时。当时,谁写得最不象古典诗,谁就是先锋。在这种风气鼓励下产生的大量新诗确是货真价实的白话——当时有人说白话诗只有白话没有诗,这话虽然尖刻而轻巧,倒也并非无的放矢。不久,“胡适之体”新诗遭遇质疑,周作人也觉得新诗少了点“余香与余味”。郭沫若的《女神》固然为创生期的新诗开阔了气象、充实了内涵,但体制依然是自由体。他甚至说“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这句易于引起误解的话也表明郭沫若对诗歌体制未做深入思考。‎ ‎⑥然而危机也正发生在这里:一种新的审美范式是否契合民族心理?‎ ‎⑦但是,初期白话诗也并非欧化的一统天下。刘半农的《瓦釜集》是以江苏民歌的方式创作的,刘大白更以民谣体式写了《田主来》。这在当时虽然算不上主流,却也暗示了新诗体制的一种选择。‎ ‎⑧2‎ ‎0年代,新诗从对古典诗的破坏转入本体建设,体制建设和诗学建设成为诗人们关注的中心。真正对新诗格律发挥影响的是闻一多。这时的闻一多背叛《红烛》式的自由诗,以其对中国艺术的衷情与富于唯美倾向的形式追求对新诗体制进行反思,提出影响颇大的格律理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而且他称新诗的格律是“戴着脚镣”,“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束缚”。代表作便是他自己的《死水》。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新诗人投入格律实验,其中徐志摩的诗更活泼。比如他的《再别康桥》: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⑨新月派的格律诗实验很快演化成新的“形式主义诗体”,走向没落,但格律意识对于新诗的建设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叶公超仍然在《论新诗》一文中写道:“假使诗人有自由的话,那必然就是探索适应于内在的要求的格律的自由,恰如哥德所说,只有格律能给我们自由”。这证明人们不再一提格律就联想到恢复旧诗秩序,而是从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的关系上进行审思。‎ ‎⑩胡适的白话诗从体制到诗学都是西方的,刘大白的歌谣体从体制到诗学都是中国民间的,而闻一多的格律体则是中国体制与西方诗学的融汇。这样,从源流上上说,到20年代新诗已出现三种类型的体制:甲体、乙体、丙体。此后新诗体制基本上沿着这三条道路演变发展。‎ ‎(选自《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有删改)‎ ‎3. 第①段中加点词“审美范式”在文中是指 ‎4. 依据文本,在第⑩段甲、乙、丙处横线上填空。‎ ‎5. 下列与文意不符的一项 A. 中国诗歌的体制起自民间,兴于文士,最后成为一种主要审美范式。‎ B. 唐诗的辉煌源自汉语的黄金范式与熟练运用这一范式的诗人和爱众。‎ C. 体制建设和诗学建设是新诗的本体建设,诗人们从理论和时间探索。‎ D. 新诗的格律要求并不影响创作的自由,只有格律能给新诗诗人自由。‎ ‎6. 请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说说新月派的格律诗特征。‎ ‎【答案】3. 凝聚(契合)民族审美心理、由历代诗人探索实验、经过一个民族审美经验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诗歌形式。 ‎ ‎4. 欧化的自由诗(或白话诗)、中国民间的新民歌体诗(或歌谣体诗)中西汇合的新格律诗 ‎ ‎5. A ‎ ‎6. 新格律诗的特征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的美,如押韵或韵律和谐(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等。绘画的美,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像;每节的画面色彩鲜明,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具有流动的画面美。建筑的美如诗行有变化,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以建筑的美感(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解析】‎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时既要理解词语的本义,还要理解词语的语境义,本题题干要求答出“审美范式”“在文中”的意思,也就是要答出这个词语的语境义。第一段文章说“作为一种审美范式,古老的诗歌……”那就是说古老诗歌所具有的特点也就是“审美范式”的具体内容,因此可依据“往往是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凝聚,是历代诗人探索、实验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审美经验的长期积淀”概括出答案。‎ ‎4.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填出的内容是对上文所说的“20年代新诗已出现三种类型的体制”的总结,也是对全文的总结。结合上文“胡适的白话诗从体制到诗学都是西方的,刘大白的歌谣体从体制到诗学都是中国民间的,而闻一多的格律体则是中国体制与西方诗学的融汇”,可总结出三种诗歌的体制分别是“欧化的自由诗(或白话诗)”“中国民间的新民歌体诗(或歌谣体诗)”“中西汇合的新格律诗”。‎ ‎5. 试题分析:A项,由原文第五段“然而,新诗是个例外。新诗是由知识分子率先发起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诗歌体制”可知,中国古典诗歌的体制的确如选项所言,但新诗例外。‎ 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6. 试题分析:本题将现代文阅读与诗歌鉴赏结合起来考查,要求考生用选文中的知识解读课内学过的诗歌。解答时可先由原文“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概括出“新月派的格律诗特征”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 建筑的美(节的匀称与句的均齐)”,然后以《再别康桥》为例,分别证明这些特征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伟大的小孩子西帕 李娟 ‎①“还在吉尔阿特的时候,有一次看到卡西准备用洗衣粉来洗头发,我大惊,大喊道:“啊不可以!”连忙拿出自己的洗发水给她用。结果这家伙一下子就给我全部用完了。卡西用完洗发水开始清头发时,直接把顶着泡沫的脑袋插进浅浅的小半盆清水中晃荡两下就捞出来,然后用毛巾用力擦干。‎ ‎②卡西帕洗衣服的情景也很恐怖,她把肮脏得快要板结的裤子和内衣被罩泡在一起洗。打上羊油肥皂揉啊揉啊的,揉出来的黑水又黏又稠,泥浆似的。洗完了也不清洗,直接从泥浆水中捞出来拧一拧就晾起来了。不过有一次我总算看到她清洗了一遍。但清洗过的水也同样的黑乎乎,黏答答的。‎ ‎③卡西十五岁,还是个孩子啊,这样马马虎虎、百事不晓地打发着自己的生活,扎克拜妈妈为什么不教她呢?我看妈妈洗衣服的情形就地道多了。就像卡西做的饭,无论再难吃扎克拜妈妈也从不加以指责。似乎不忍打击她的积极性,要等她自己先将“做饭”一事纳入生活中理所当然的轨道,然后再等待她自个儿慢慢去发现技术上的问题。反正妈妈最善于等待了。‎ ‎④因为卡西不可能一辈子做饭都那德性的,毕竟她也在不断地接触做饭这种事情的“真实内容”——她会在亲戚家做客,到了繁华地方她也会上小馆子……总之,总有一天她会发现好吃的饭与不好吃的饭之间的区别,她会疑惑。像她这么骄傲自信的人,总会想法子改进的。她正在不停地长大。‎ ‎⑤生命自己会寻找出路。哪怕是明知是弯路也得放手让她自己去走一走啊。因为只有在无际的弯路中,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不近地靠近世界的种种真实之处。才会有强大生活的强大根基。而那些一开始就直接获取别人的经验而稳妥前行的人,那些起点高,成就早的人,其实,他们所背负的生命中“茫然”的那一部分,也是巨大沉重的。‎ ‎⑥妈妈有一天串了门子回家,带回来一小瓶娃哈哈,斯马胡力兄妹俩喜滋滋地喝着,你一口我一口。有时斯马胡力多喝了一口,卡西会大闹。我说:“那是小小的小孩子才喝的东西嘛!”斯马胡力有些不好意思了,卡西却边喝边可爱地说:“我就是小孩子嘛!”我一想也是啊,卡西才十五岁嘛。那瓶娃哈哈喝完很久了,卡西还在津津有味地啜着空瓶子。第二天从角落里拾起来又啜了一会。似乎里面还有香甜的空气。‎ ‎⑦小孩子卡西啊……‎ ‎⑧六月一号那天,我对卡西说,今天是儿童节。卡西听了立刻从花毡上跳起来:“啊,我的节日!我的节日!”然后哀叹不已,离开学校的孩子永远也没有儿童节了。‎ ‎⑨卡西一方面四平八稳地过着她牧羊女生活,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美妙而奢侈的梦想。她常常说自己以后还是会继续上学的。她打算今年九月份去阿勒泰上卫校,学护理专业,以后想当护士。她似乎为此非常地期待。她说,当了护士以后,家里人就都不会生病了,邻居也不会生病了,大家哪里不舒服就赶紧去找她。说完喜滋滋地抹了一把鼻涕,随手蹭到裤腿上。这情形不由得令人非常忧虑。‎ ‎⑩又因为九月份的这个打算,她急于学汉语,总是坚持用汉语和我对话,整天搞得人云里雾里。妈妈总是为这个无情地嘲笑着卡西,她惟肖惟妙地模仿卡西说话:“李娟!你!大的石头!我的哥哥!多得很!那边那边!”意思就是:她的哥哥海拉提家驻扎的地方有许多漂亮的大石头,约我一同去看。本来并不是很好笑的,毕竟人家说得那么的辛苦。可是被妈妈一学,就再也没有那么可乐的事了。卡西为此非常气愤。但每每气愤完之后,再回想一会儿,也会扑哧一笑。‎ ‎⑪卡西真的很想当学生啊,为此她最喜欢背我的书包,到哪儿都背着不放,放羊时也背,揉面时也背,到邻居家做客时也背。‎ ‎⑫总之,卡西帕这个远远还没长大的,还带着野蛮精神和混沌面目的小姑娘啊,一想到不久后也许会俨然成为阿娜儿罕的模样,整洁又矜持,说话含蓄而有分寸……便深为可惜。‎ ‎⑬对了,后来在杰勒苏的集市上,我出于特殊目的请卡西和斯马胡力吃了一次饭馆里的拌面。果然我达到了目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卡西都一直很郁闷,开始对自己有所怀疑了:为什么她们拉的面细,而自己拉的面粗?……我窃喜。之前她一直以为自己的面最规范最合理,觉得全世界所有的面都应该拉得和她一样粗。‎ ‎(有删改)‎ ‎7. 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8. 第⑤段画线句作者说的这句话你同意吗?请阐述理由。‎ ‎9.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中“伟大”一词的含义。‎ ‎10. 依据文本,请预测下,卡西帕最终能实现她的梦想吗?简述理由。‎ ‎【答案】7. 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刻画出卡西帕的马马虎虎、百事不晓,突出15岁的她还是一个小孩 ‎ ‎8.‎ ‎ (1)同意。A.一开始直接获取别人经验,积淀高,视野广,所以起点高成就早。但习惯于获取或传承别人经验,将不利于自己的生命体验(真实地面对自己),给个人的生命带来茫然未知和困惑也是沉重的写出任一点皆可。B.起点高,成就早,直接获取别人经验自己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他们也会茫然的时候。因为这样的人,生命中丰富、多元的体验会有相应的缺失,缺失的部分恰好是在一些所谓“弯路”,自己的体验中才可以获取,不可替代。比如“天才”;“星二代”;“富二代”等 。‎ ‎(2)不同意。A.人生不是什么经验都可以去复制,还需要自己摸索着前行,起点也许低,成就也许晚,但自己的感受、判断与思索是丰富的巨大的。写出任一点皆可。 B.起点高,成就早,直接获取别人经验自己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他们身上不一定有什么沉重、茫然的东西。反而因为这些人可以有机会借用自己独特的资源从而给自己更好的积累、更高的发展平台,少走弯路。比如一些名门之后等。 ‎ ‎9. 卡西帕伟大在其身处贫困家庭学习基础不好(或辍学、普通话不好等),但从不抱怨,从不放弃梦想,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和纯真。 ‎ ‎10. (1)最终能实现。打算九月份去阿勒泰上卫校的梦想似乎是奢侈的,因为其家境贫困,学习基础不好(或普通话不好),但由于她的骄傲自信、坚持学习、乐观面对,还有母亲的慢慢等待。‎ ‎(2)最终不能实现。因为其家境贫困,学习基础不好(或普通话不好、辍学),马马虎虎、百事不晓。‎ ‎【解析】‎ ‎7. 试题分析:第一段的加点词分别为“插”“晃荡”“捞”,这些词语都是动词,属于动作描写,这些动作是卡西帕洗头时连续完成的,表明她洗头缺少必要的认真,根本不知道洗头需要怎么才能洗干净。作者通过这一件事就表现出卡西帕马虎、不晓事的小孩子的形象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解答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语言特点(叠词、口语)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形象或情感;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例如,总领下文、承上启下、为后文作铺垫、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等。‎ ‎8.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时需要先明确观点,然后理解画线句子含义,再联系现实证明自己的观点。画线句子的意思是说获得间接经验的人起点高、成就早,但会有更多的迷茫。对这一观点,考生可持赞成态度也可持否定态度,若持赞成态度,就可以举一些社会上富二代、官二代起点高但过多迷茫,胡作非为的例子;‎ 若持否定态度,就可以举一些名门之后在祖辈的基础上起步,因起点高而很快既得成就的例子。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9. 试题分析:标题中的“伟大”是形容卡西帕的,本题要求分析“伟大”的含义,也就是要求考生答出卡西帕的不同寻常之处。从出身来看,卡西帕家境贫寒,她连洗发水都没有用过,她小小年纪就离开了学校,汉语也说不好,经常惹人笑话。然而即便是这样,她自己并不觉得生活艰苦,从不抱怨,她“很想当学生”,“有自己美妙而奢侈的梦想”,对生活有着美好的期待,综合这些信息就可得出本题的答案了。‎ ‎10.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考生可答卡西帕的梦想能够实现,也可答卡西帕的梦想不能实现,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原文出发,找出相关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如,答卡西帕的梦想不能实现,可从卡西帕早早辍学,普通话都说不好,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她自己又什么事都不明白,做事马虎等角度分析;如答卡西帕能够实现梦想,从卡西帕自身的角度就可从卡西帕自信、乐观、对学习有坚定的信心来分析,从卡西帕母亲的角度,则可从母亲对卡西帕特殊的教育方式来分析。‎ 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汉广 ‎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①。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②思。‎ ‎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③。之子于归,言秣其马④。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①思:语气助词,无义。②方:坐伐渡江。③刈:割。楚:荆条,一种灌木。④之子于归:女子出嫁。秣:喂牲口。‎ ‎11.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诗。‎ ‎12. 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章以乔木不可休起兴,为全诗奠定了惆怅伤感的情感基调。‎ B. 全诗以江汉不可渡比喻主人公对汉水游女渴望不可求的情思。‎ C. 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主人公由希望到悲愤的情感历程。‎ D. 作品通过秣马秣驹的行动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对游女的一片深情。‎ ‎13. 简要分析本诗在结构上的特点。‎ ‎【答案】11. 古体 12. C ‎ ‎13. 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全篇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叠咏,三章层层相联,尤其是后两章结构几乎相同,更替的只是其中一两个字,这样写可以达到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把抒情主人公对在水一方的游女追求不得的无望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知识,解答时可通读全诗,回忆学过的诗歌体裁知识,然后对号入座,判定所考查诗歌的体裁。本诗篇幅较长,全篇皆用四言,符合《诗经》中诗歌的特点,故应属于古体诗。《国风·周南·汉广》是先秦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国风·周南》中的一篇, 是先秦时代的民歌。这首诗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怅的愁绪。全诗三章的起兴之句,传神地暗示了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劳动过程。‎ ‎12. 试题分析:C项,“由希望到悲愤”不当。从情感表现看,此诗前后部分紧密相联,细腻地传达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灭,这一曲折复杂的情感历程。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无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不可逆转。三、三两章一再地描绘了痴情的幻境:有朝“游女”来嫁我,先把马儿喂喂饱;“游女”有朝来嫁我,喂饱驹儿把车拉。但幻境毕竟是幻境,一旦睁开现实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灭的深渊。他依然痴情而执着,但二、三两章对“汉广”、“江永”的复唱,已是幻境破灭后的长歌当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儿伤心不忍听之感。‎ ‎13. 试题分析:从结构形式上分析,《汉广》全篇共三章,前一章独立,后二章是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方式也是《诗经》常用的结构方式。本诗第二、三两章只有个别字不同,如“言刈其楚”与“言刈其蒌”只有“楚”和“蒌”不同,而“言秣其马”和 “言秣其驹”也只有“马”和“驹”不同,这种结构形式能够形成一种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使要表达的情感更加淋漓尽致。‎ 点睛:《诗经》中的一些诗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的诗歌,它们在结构形式上,常常采用一种复叠的手法,即诗歌的章与章的内容和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在对应的地方更换几个词而已,这种手法就是重章叠句。《诗经》的作者巧妙地利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地进行吟咏歌唱,借以营造氛围,深化主题,淋漓尽致地抒发喜怒哀乐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使诗歌得以传达出无穷的魅力。 本题考查的就是这种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②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③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④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⑤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14.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 ‎(1)甚善,名我固当 ‎ ‎(2)勖尔植,督尔获 ‎15.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A. 伤害 B. 妒忌 C. 妨碍 D. 祸害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故病且怠 A. 生病 B. 困苦 C. 贫困 D. 怨恨 ‎17.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旦暮吏来而呼曰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B. 故乡人号之“驼”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C. 以致其性焉尔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D.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1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19. 本文题为《种树郭橐驼传》,为什么还写到了她植者和长人者?请作简析。‎ ‎【答案】14. (1)取名,称呼(2)勉励,鼓励 15. C 16. B 17. C ‎ ‎18. 严重的,(他,指他植者)(还会)抓破树皮来验看它们是死是活,摇动树的根部来验看培的土是疏松还是密实,于是树木的本性就一天天地背离(受到损害)了。 ‎ ‎19. 作者以郭橐驼种树的当和“他植者”的不当作对比(他植者之中,又以“疏懒”的和“爱之太股”相对比),用他植者种树“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类比“长人者好烦其令”,借传立说(或采用物传记的形式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因事说理,更含蓄地阐述治民必须养民的道理,使文章更有回味 ‎【解析】‎ ‎14. 试题分析:把所给句子放回到原文中,可知(1)“甚善,名我固当”意思是“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名”是“取名、称呼”的意思;(2)“勖尔植,督尔获”的意思是“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勖”是“勉励,鼓励”的意思。‎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15.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害”是一个多义词,有“有损的”“引起灾难的人或事物”“坏处”“使受损伤”“发生疾病”“心理上发生不安定情绪”“杀死”“妒忌”等义项。本题中,“言故吾不害其长而已”意思是“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害”是动词,应译为“妨碍”,故答案应为C项。‎ ‎16. 试题分析: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文言实词“病”在句中的含义。文言文中,“病”也是一个多义词,有“疾病”“缺点”“错误”“损害”“祸害”“不满”“责备”“烦躁”“担忧”等义项,本题中,“故病且怠”意思是“所以既困苦又疲乏”,“病”是 “困苦”的意思,故答案应为B项。‎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C项,两个“其”都是代词,可译为“它”。A 项,前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后一个“而”,通“尔”,代词,你的。B项,前一个“之”,代词,他;后一个“之”,动词,到。D项,前一个“以”,表修饰,不译;后一个“以”,介词,拿、用。‎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爪”,动词,抓破;“以”,来;“生枯”,死活;“本”,根部;“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离”,背离。‎ ‎19.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通读全文,分别找到文中与“他植者”和“长人者”相关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就可以了。本文标题为“种树郭橐驼传”,作者写“他值者”和“长人者”都是为写郭橐驼和表达文章主旨服务的。由原文来看,“他植者”“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虽曰爱之,其实害之”,显然“他植者”的做法是不恰当的,作者写“他植者”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比突出郭橐驼做法的正确。“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作者写“长人者”又是为了与“他植者”进行对比,目的都是突出文章的主旨。‎ 参考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为这件事作传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或议治水之道,当以丰穰之年为始,俾人民乐输,工料易办,备预不虞,策之上者。此言是也。然余以为譬如治病,今人尚有无力就医而听之呻吟者,岂有病未至而先服药者乎?病既至矣,初则择医其难,继则服药无效,或调理之不得其宜,反至增重,吾见病未去而人已惫矣,故曰得人最难。‎ ‎②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③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甲)。‎ ‎(选自清▪钱泳《履园丛话》,有删改)‎ ‎20. 可填入第③段甲处的虚词是 A. 也 B. 矣 C. 耶 D. 哉 ‎21. 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难道有还没得病却先服食药物的人吗?‎ B. 难道有还没得病却让他先吃药的人吗?‎ C. 难道有病人还没到就要先服食丹药吗?‎ D. 难到有病人还没到就让他先吃药的人吗?‎ ‎22. 试根据第③段画线句提炼出两个成语。‎ ‎23.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试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办好水利必备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20. A 21. A ‎ ‎22. 好逸恶劳 见利忘义 ‎ ‎23. (1)挑选一个善于治水的人。(2)治水的人要亲自考察山川地形,摸清情况。(3) 治水的人及其手下要清正廉洁。‎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填写的虚词在文章结尾处,所在句子的意思是: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的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句末所填的语气词应表陈述语气,用“矣”恰当。故答案应为B项。‎ ‎..................‎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大致翻译选项所给句子,再对比选项,找出答案。本题所给句子中“病未至”的意思是“病没有来到”,也就是“没有生病”的意思;“服”是动词,“服食”的意思;“者”的意思是“……的人”。根据这些关键词可知答案应为A项。‎ ‎22. 试题分析:‎ 本题没有难度,所给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的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句中“好逸恶劳”“见利忘义”两个成语非常明显,考生稍加留意就可以找到答案。‎ ‎23. 试题分析:由第①段“故曰得人最难”,可概括出要挑选出一个善于治水的人;由第②段“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可概括出治水的人要亲自考察山川地形,了解情况;由第③段“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可概括出治水的人及其手下都要清正廉洁。‎ 名著阅读微写作 ‎24. 从下面二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00字)‎ ‎(1)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精彩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红楼梦》,《边城》。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概括推荐的内容,并简述推荐理由。‎ ‎(2)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个文学形象,说明你喜欢哪一位,并陈述理由(提示:请结合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有关的情节,写出喜欢的原因)。‎ ‎①《边城》 ②《红楼梦》 ③《三国演义》‎ ‎【答案】示例:我推荐《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这一片段。它讲述了蜀国如何与吴国联手,之后用火计大败曹兵的故事。我推荐这一片段的理由有:首先,赤壁之战是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其次,从诸葛亮去吴国的劝说过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语言的魅力,同时对各种人物形象有了更好的认识。最后,这次大战是天下开始三分鼎足之势的转折点。研究这次事件能够让我们真正走进那个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所以,我推荐赤壁之战这一片段。 ‎ 示例:我向大家推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一章节。诸葛亮应周瑜要求三日之内造箭十万,他不费一兵一卒用捆满草的船从曹操处借来十万多支箭。这一章无疑是展示诸葛亮机智和聪颖最典型的一章。当孔明应下要求时,我不禁为他捏了把汗,但他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自信的确让我佩服不已。当孔明教船向曹营擂鼓呐喊时,我也惊讶于他的勇敢和神机妙算。诸葛亮颇有一种纵观全局而产生的霸气与淡然。所以向大家推荐这个片段,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诸葛亮的自信和淡定。‎ ‎【解析】试题分析:(1)题要求推荐一本名著中的精彩章节或片段,解答时要先写出所推荐的作品名称及作品中的片断,然后概括叙述片断内容就可以了。(2)题要求从所给名著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并写出喜欢的理由,解答时要先明确自己选择的是哪一部名著中的哪个人物,然后结合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有关的情节,写出喜欢的原因就可以了。‎ 写作 ‎25. 请以“冬日暖阳”为题写一篇夹叙夹议的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答案】冬日暖阳 午后,手捧一杯清茶,坐在阳台上,慵懒地伸个懒腰,闭上眼,任触手可及的阳光伴着风亲抚我的身体,惬意无比……‎ 午后的阳光是温暖的。那并不刺眼的光束里,你可以享受轻风和阳光。享受那一丝温润给你带来的愉悦。阳光像是会渗透一般。透过厚重的冬衣,在你的肌肤上游走,直把人的心房也照得暖暖的。‎ 午后的阳光是香甜的。多日连绵的阴雨把人的兴致都给浇灭,突然放晴后的阳光却又出现,让人不禁一喜。温暖的阳光过后,新的一年即将开始。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在身上,既有甜蜜的云朵的味道,又有大地的清新,不禁沁人心脾,让人在这个寒冷寂静的冬天的午后,多一丝温暖与愉快。‎ 午后的阳光是静谧美好的。阳光滋润万物,却又不留一丝痕迹。来得悄无声息,走得静谧无声,那酥酥的感觉照在身上,感觉自己就像那糖块一般,在阳光下快乐得都快要融化了。令人惬意无比的阳光!‎ 午后的阳光是回味无穷的。品一杯清茶,让茶的清香在口中弥漫,一直溢到心中。阳光的气息亦是如此,淡雅清新却又回味无穷,令人陶醉。在喧嚣的城市之中难得有一隅清静,就让阳光和清茶陶冶身心吧。阳光,抚慰的是身;清茶,陶醉的是心。阳光配清茶,身心愉悦。‎ 午后。手捧一杯清茶。看的是景,陶醉的是心。时光虽在指尖与茶香间悄悄溜走,但回首人生,感慨这一生的淡雅清新,人生倒也足矣。‎ 喜爱冬日暖阳,喜爱它的淡泊宁静;喜欢品茶,喜欢它的满口留香。人生若如这冬日暖阳,还有什么达不到的境界?‎ 偶尔,回首这一路走来的坎坷,又想想那个午后在阳光下的沐浴,心中不禁释怀了。抛下本该失去的东西才不会患得患失。偶尔的停滞不前就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出发。这些原本对我来说虚无缥缈的东西如今被我所真正地立即。沐浴着这柔和的冬日暖阳,我,再次出发。‎ 身后的一切在渐渐淡去,但前进的脚步却越来越坚实,前方的路也越来越明朗。我知道,是那冬日暖阳,照亮了我前进的路。‎ 温暖灵魂的光芒,一次,足矣美丽一生。‎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审题难度不大。“冬日暖阳”本义指自然界中冬天的温暖阳光,比喻义则比较丰富,“冬日”可以指遭受打击而陷入失意、痛苦之中的日子;“暖阳”可以指来自不同人的、不同形式的理解、支持、关心、照顾、鼓励等等,如,“冬日暖阳”可以是失意时父母为你端上的那一杯热热的牛奶,可以是沮丧时老师向你投来的那一束鼓励的目光,可以是迷茫时偶像为你带来的那一股榜样的力量,可以是痛苦时书籍为你呈现的一篇镇痛的华章……“冬日暖阳”可以是别人给予自己的,也可以是陌生人之间互相给予的,还可以是自己给予别人的。考生写作时可就“冬日暖阳”的本义立意成文,也可就“冬日暖阳”的比喻义立意成文,建议考生依据“冬日暖阳”的比喻义写文章。‎ 立意角度参考:‎ 表现亲情:通过叙写人生坎坷与失意中亲人之间互相关心与鼓励,表达亲情的可贵。‎ 表现友情:通过叙写生活中的不如意中朋友之间的互相关怀,表达友情的可贵。‎ 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通过叙写灾难面前或危急时刻陌生人之间的关怀,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或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 点睛:命题作文具体立意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是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的内涵是什么。例如本题可以通过叙写故事告知读者,自己要写的“冬日暖阳”具体指什么;(2)“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内容的合理性,例如本题就可以从“冬日暖阳”的影响、社会意义等角度来写;(3)将“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结合起来,深入展现所给标题的内容。例如本题就可以先写“冬日暖阳”具体指什么,然后通过描写和记叙,展示“冬日暖阳”的感人性、难忘性等。文体上,本题限定是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要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 ‎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