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颓唐(tū) 腻歪(nì) 荣膺(yīng) 如坐针毡(zhān)
B.阔绰(chuò) 蓦地(mò) 恐吓(xià) 不知好歹(dǎi)
C.盘桓(huán) 绮丽(qǐ) 堕落(zhuì) 涓涓细流(juān)
D.荤菜(hūn) 附和(hè) 掂量(diān) 战战兢兢(jī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何满子望眼欲穿,这颗救命星却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B.红树林深处,简直就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一个神秘的植物天地。
C.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人才会变得更优秀。
D.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屠呦呦科研团队研究出的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B.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
C.家长要让孩子接受“吃苦教育”,以此提高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D.一堂堂看似普通的体育课,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更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
4.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当然,有的书是有缺点的,我们要善于选择
②所以,如果你勤读书,读好书,就一定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③确实,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老师
④书还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⑤“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就一定有收获
A.⑤③④①② B.④③①②⑤ C.③②⑤①④ D.⑤④①③②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的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溜索》的作者是阿城,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C.《变色龙》《蒲柳人家(节选)》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和中国的刘绍棠。
D.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6.下面是一份“学生课外阅读种类统计表”,请认真研读后回答问题。(11分)
阶 段
政治历史类
文学艺术类
科普类
体育军事类
其 他
高中生
18%
47%
20%
9%
6%
初中生
9%
68%
15%
3%
5%
小学生
2%
82%
10%
2%
4%
(1)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3分)
6
(2)在“语文学习的减负增效行动”讨论中,有人提出应减少学生课外阅读的种类,认为读好文学作品就可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简要阐述。(5分)
(3)你们学校要举行“读书节”,请你为班级想几个读书活动。(3分)
二、阅读理解(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13分)
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②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③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④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⑤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7.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8.掌柜说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在选文中反复出现四次,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3分)
9.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分)
10.文末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后面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5题。(16分)
最后一堂语文课
6
曾 颖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说:“即使你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儿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甘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端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要讲的课文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即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文字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来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于是我们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的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的健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9月的阳光,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方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扇小小的窗,你们通过这扇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但那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开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1.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4分)
平时的课: 。
6
最后一课: 。
12.下面两个句子特别有趣味,请选择一句简要赏析。(3分)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边放的瓜子,可有可无。
②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匆忙而焦急。
13.如果对第⑨段做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2分)
①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 。
②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 。
14.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5.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接着写几句。(3分)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8题。(9分)
(一)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张劭(字元伯)为友。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①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③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
(二)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时李汧公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临绝,语勉曰:“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勉许为办事,及毕,密置金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数年,勉尉开封。书生兄弟赍⑤洪州牒⑥来,果然寻生行止。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以付之焉。
(节选自《尚书谭录·李勉埋金》,有改动)
注①克:约定。②白:告诉。③审:确实。④乖违:违背。⑤赍(jī):携带。⑥牒:文书。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二人并告归乡里(一起) B.元伯具以白母(详细)
C.因出囊金百两遗勉(赠送) D.勉许为办事(赞成)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
(2)足下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18.范式和李勉都看重友情,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简要评析。(3分)
三、写作(40分)
6
19.鲁迅先生说:“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拿自己的故事与他人的故事重新组合,就可以产生新的故事,这就是一种再创造。观察你身边的人,写一两个故事,塑造一个人物,表达你对生活的某种认识与感悟。题目自拟,600字左右。
答案:
1.D A项,“颓”应读“tuí”;B项,“吓”应读“hè”;C项,“堕”应读“duò”。
2.D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此处望文生义。
3.A B项,“几个”指代不明确,既可指学校,也可指学校领导,产生歧义;C项,“提高”与“精神”搭配不当;D项,分句语序不当,“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与“直接地关系到他们的身体健康”互换。
4.A 通读语段,可以发现⑤为总起句,提出观点;③从“书籍对人生的益处”的角度诠释观点;④从“获得知识”的角度诠释观点;①辩证地谈;②得出结论。
5.D 应该是“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6.(1)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越来越广,尽管仍以文学艺术类作品为主,但政治历史类、科普类和体育军事类作品都有了很大的增长。(2)这样是不对的,只有广泛阅读才会对学习有所帮助。(3)示例图书角、读书报告会、“我与书籍”演讲。(合理即可)
7.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了悲凉氛围,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8.孔乙己的命运,掌柜漠不关心,唯一使他记起和遗憾的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作者让这句话反复出现,充分表现了掌柜的唯利是图、冷酷贪婪,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国民的麻木愚昧、冷酷无情。
9.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孔乙己用“跌断”来遮掩被打断腿的事实,表现了他仍死要面子,想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可怜而又可气,可见他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10.不矛盾。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活,只能估计说“大约”;但他已失去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人们麻木不仁、冷酷无情,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又说“的确”。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体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抗议与批判。
11.气定神闲,娓娓道来 奉命疏导,语重心长
12.(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电专业语文课的可有可无,很有画面感,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2)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幽默、风趣,又形象生动地把各级领导的心急火燎,焦急“灭火”的心态描摹得非常生动。
13.①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只是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 ②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方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14.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的普通老师。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能感受语文的魅力,却又不得不接受无法改变的残酷现实。
15.示例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有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乐,为你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
16.D D项中“许”的意思是“答应”。
6
17.(1)分别已有两年,千里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对它这样确信呢?(2)你给我料理完丧事,多余的银两就送给你了。
18.范式:重视自己与朋友两年前的约定,可见其言而有信。李勉:将朋友赠送的料理丧事多余的银两归还给朋友的兄弟,可见其不图钱财而重情义。
19.写作提示题目虽然只提出了笼统的要求,但明显是让我们写一篇记叙文。写作时,以身边人物为原型,适当进行虚构,借故事表达你对人、对事、对生活的态度;可选择你最熟悉的、最有话想说、最有感情想表达的人,比如你的父亲、母亲,你的老师、同学,你的邻居,你用心观察过的一个修车人、补鞋匠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