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联考试题(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南省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联考试题(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題)和第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A.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B. 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 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D.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答案】C ‎2.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要求,所以要通过法治和学习礼仪,使小人变为君子,使普通人变为圣人。据此可知,荀子 A. 思想超越了儒学范畴 B. 重视对民众的教化 C. 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D. 反对盲目崇拜圣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荀子认为人的欲望与生俱来的,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故荀子重视对民众的教化,B项正确。荀子属于儒家代表人物,其思想仍在儒学范畴,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民本思想,而是强调重视对民众的教化,排除C。D项李哲的观点,与材料荀子的不符,排除。‎ ‎3. 《汉书·礼乐志》称“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这与《毛诗)提出“变风”“变雅”说的精神一致,都是把《诗》看成是“王道衰而作”。这说明《诗经》‎ A. 托物言志 B. 借古讽今 C. 客观真实 D. 反映了时代特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把《诗》看成是‘王道衰而作’”和所学知识可知,以时代和王道兴衰言《诗》,反映朝代的盛衰,故说明《诗经》反映了时代特征,D项正确。托物言志属于表现手法,与材料强调《诗经》反映了时代特征不符,排除A。借古讽今属于表现手法,与材料强调《诗经》反映了时代特征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诗经》客观真实,而是强调《诗经》反映了时代特征,排除C。‎ ‎4. 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出处 铭文 ‎《元和四年》‎ 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永和钟》‎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辰造口口口钟,重口口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 ‎《延熹钟》‎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口口口成雷口 口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口口富貴宜田家口意口长生 A. 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 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 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D. 私人作坊的生产销售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直(值)钱七千二百”“真(值)钱二千四百”可知,反映私人作坊的生产销售情况,故D项正确。材料是青铜器的铸造与销售情况,与盐铁官营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私人作坊的生产销售,产品流入市场,故不是官营手工业,排除A。材料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无关,而是反映私人作坊的生产销售,排除C。‎ ‎5.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变造”制度 A. 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B. 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 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变造”制度是指将庸调本来应收的实物转换成白银等轻货,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白银的货币地位,而是强调“变造”制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材料反映政府推行“变造”制度,方便缴纳赋税,没有涉及提高政府赋税标准,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家财政困难,而是强调唐政府推行“变造”制度,排除D。‎ ‎6. 宋代规定地方官不得在本籍任职,其到任需提交自身材料,然后由本州知州、通判进行审查,合格后再连同所回避之人,分别向转运司递交担保。若有诈伪,则要处以杖一百的惩罚。这说明宋代 A. 注重维护统治机器正常运行 B. 建立了完备的官员审查制度 C. 在地方实行了权力制衡体制 D. 削弱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权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回避制度规定执行个人申报与相关部门审查相结合的程序,体现建立完备的官员审查制度,故B项正确。回避制度只是统治机器中的一部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注重维护统治机器正常运行,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在地方实行权力制衡体制,而是强调宋代建立了完备的官员审查制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削弱了地方政府的管理权力,而是强调宋代建立了完备的官员审查制度,排除D。‎ ‎7. 据明代张瀚的《松窗梦语》记载:“京师以南,河南当天下之中,开封其都会也。北下卫、彰,达京圻,东沿汴、泗,转江、汉,车马之交,达于四方。”此记载反映了当时 A. 开封的手工业经济发达 B. 开封已成全国商贸中心 C. 中原地区长途贩运繁荣 D. 南北方形成互补性经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河南当天下之中,开封其都会也”“达于四方”可知,明代的商业都市繁荣和中原地区长途贩运繁荣,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手工业发达的信息,而是强调中原地区长途贩运繁荣,排除A。当时全国商贸中心是北京,B项忽略了材料的前提“京师以南,河南当天下之中,开封其都会也”,排除。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南北方形成互补性经济,而是强调中原地区长途贩运繁荣,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河南当天下之中,开封其都会也” “达于四方”等,结合明清商品经济繁荣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8. 明清时期,戏曲、小说等文艺图书出现了无书不附图的景象,甚至有的图书版面画图占到了全书的五分之二。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 A. 文艺图书的市场竞争激烈 B. 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兴起 C. 作家注重文艺创作的革新 D. 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日趋成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图书的发展主要是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兴起,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要求用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给人们以精神享受,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艺图书的市场竞争激烈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兴起,推动文艺图书的发展,排除A。文艺图书在明清以前已经存在,不属于文艺创作的革新,排除C。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日趋成熟,故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9. 下面是1858年中国、日本分别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内容对比表。从表中可以看出 内容 ‎《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中英天津条约》‎ ‎1.基督教传教 只限于签约国国民 受清朝政府的保护 ‎2.内地旅行权 限制在居留地内 全国各地 ‎3.外国军队干涉内政 无 英国军舰可自由入港 ‎4.外国人干预关税行政 无 外国人任总税务司职 ‎5.支付赔款 无 有(在《北京条约》中已有规定)‎ ‎6.割让领土 无 九龙(同上)‎ ‎7.居住地区的外国人管理机构 事实上没有形成 租界工部局 ‎8.鸦片条款 明确禁运 ‎《南京条约》中无记载,《天津条约》的附则中明确表明其合法性 A. 中国丧失了反抗的能力 B. 中日已成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 C. 中国的近代化早于日本 D.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较深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从《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和《中英天津条约》可知,中日两国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日两国市场,故中日已成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B项正确。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起步于60年代,C项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信息无法推断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较深,排除D。‎ ‎10. 据记载,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股份企业时,不仅有政府所拨划官款,也有对外的借款,还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吸纳了大量民间资本。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 A. 已建立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 B. 已脱离了清政府的控制 C. 经营资金出现了严重短缺 D. 产权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不仅有政府所拨划官款”“也有对外的借款”“还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吸纳了大量民间资本”等信息可知,轮船招商局资金来源是多渠道,说明产权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故D项正确。轮船招商局产权具有多元化,不等同于已建立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且A项说法错误,排除。轮船招商局作为洋务企业,不可能脱离清政府控制,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营资金出现了严重短缺,而是强调轮船招商局资金来源是多渠道,排除C。‎ ‎11. 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A. 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B. 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C.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 D. 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肯定中西文化各有长短,主张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与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无关,排除B。李大钊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没有改变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的绝对化倾向,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而不是重新确立文化自信,排除。‎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结合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12. “进人民国之后,中国政体量已略具西方形式,但一切实质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政治现象反而更见混乱。”政治现象的混乱导致了 A. 袁世凯极力复辟帝制 B. 意识领域的激烈斗争 C. 民主化的进程被打断 D. 国民革命的再度兴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政体没有定型而使政治混乱,政治现象的混乱导致了袁世凯极力复辟帝制,故A项正确。意识领域的激烈斗争导致了民国政体没有定型,故B项因果倒置,排除。我国民主化进程曲折,但没有被打断,排除C。国民革命的目标是反帝反封,与材料不符,排除D。‎ ‎13. “1926年的时候,国民党突然变得强大起来,它不仅办起了军校,还打败陈婀明,基本上统一了两广地区。”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 国民党凝聚了主要革命力量 B. 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C. 国民党得到了英美国家支持 D. 军阀混战提供了发展契机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民党变得强大是因为国民党与苏联和中共的合作,得到苏联的财力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兴办黄埔军校,故国民党凝聚了主要革命力量,排除C,A项正确。北伐战争发生在打败陈炯明,基本上统一两广地区之后,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军阀混战,而是强调国民党的强大主要是凝聚了主要革命力量,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26年的时候,国民党突然变得强大起来,它不仅办起了军校”,结合国共合作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14. 1948年10月30日,《大公报》写道,上海一家西药房门前的挤购行列中,甲客突然回头向乙客:“你预备买什么?”乙想了一下,反问:“你要买什么?”甲告诉他:“有什么买什么。”此报道客观上反映了 A. 上海民众得疾病者众多 B. 政府放开了药品的管制 C. 美国物品在中国的畅销 D. 通货膨胀下的抢购风潮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48年10月30日”可知是解放战争时期,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面临崩溃,通货膨胀严重,故D项通货膨胀下的抢购风潮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通货膨胀下的抢购风潮,而不是上海民众得疾病者众多,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政府放开了药品的管制,而是强调通货膨胀下的抢购风潮,排除B。材料没有特指美国物品在中国畅销,排除C。‎ ‎15. 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双方不仅就中美侨民问题达成了建设性意见,而且也达成了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的协议。这说明此时中国 A. 已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 已突破了美国等国的外交孤立 C. 面临的国际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D. 不完全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美达成了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的协议,体现中国不完全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且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排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说明已突破了美国等国的外交孤立,排除B。中美虽然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的协议,但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状况尚未有所改善,排除C。‎ ‎16. 197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的一个报告中写道:“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这一决议 A. 利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B. 标志者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 旨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 反映当时劳动力市场的活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为缓解就业压力,允许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有利于个体户的产生,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故A 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劳动力市场活跃,而是强调该决议利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排除D。‎ ‎17. 苏格拉底起初探讨天上的云、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却发现这些东西不是他所能把握的,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永远都没有定论。他最后说了一句话:“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 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B. 怀疑人是万物的主宰 C. 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D. 研究的领域已经缩小 ‎【答案】C ‎...........................‎ ‎18. 17世纪,荷兰法院普遍使用查士丁尼法以补充当地法律的不足。1836年,荷兰制定自己的民法典,从而有了罗马荷兰法的典型形式。借鉴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在近代欧洲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材料表明 A. 欧洲近代沿用了罗马法法权理论 B. 荷兰是发展罗马法最典型国家 C. 罗马法精神在近代被赋予了新意 D. 罗马法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在近代欧洲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说明欧洲近代沿用了罗马法法权理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荷兰是发展罗马法最典型国家,而是强调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的影响,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精神在近代被赋予了新意,而是强调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的影响,排除C。‎ 罗马法维护的是罗马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排除D。‎ 点睛:本题以罗马法为切入点,解决本题的首先正确理解“17世纪,荷兰法院普遍使用查士丁尼法以补充当地法律的不足。1836年,荷兰制定自己的民法典,从而有了罗马荷兰法的典型形式”,然后抓住关键信息“借鉴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在近代欧洲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等,再结合罗马法的影响,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9. 下表反映了意大利威尼斯不同时期在地中海东部沿岸港口香料进口数量的变化。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埃及亚历山大里亚 黎巴嫩贝鲁特 ‎1496~1498年 ‎1060~1200吨 ‎270~420吨 ‎1501~150年 ‎335吨 ‎45吨 A. 威尼斯商贸地位的衰落 B. 地中海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 通往亚洲新航路的开辟 D. 葡萄牙垄断贸易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地中海沿岸港口城市的香料进口数量急剧减少,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威尼斯商贸地位的衰落,而是强调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东部沿岸港口香料进口数量减少,排除A。材料只涉及香料的进口数量的变化,与经济结构变化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葡萄牙垄断贸易的信息,而是强调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东部沿岸港口香料进口数量减少,排除D。‎ 点睛:表格型选择题在解答时,对表格要“三看”:一看表格中的时间(1496-1498年、1501-1506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表格反映的问题(地中海东部沿岸港口香料进口数量的变化),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中的关键信息(1060-1200吨减少到335吨;270-420吨减少到45吨),特别是表格数据变化所反映出的问题;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0. 马丁·路德认为建立家庭的神职人员会发出神圣的光辉,为此他作为神职人员带头选择了结婚生子的生活。路德这一做法 A. 否定了上帝的神圣地位 B. 致力于建立廉洁教会 C. 批判了教会的至上权威 D. 有利于弘扬人文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控制,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这一做法有利于弘扬人文主义,故D项正确。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没有否定上帝的神圣地位,而是批判教会的腐败,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建立廉洁教会的内容,而是强调反对教会的控制,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排除B。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马丁·路德除了批判教会权威,还主张追求现世幸福生活,排除。‎ ‎21.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和各州如果不认可最高法院的裁决,可以联合以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将其推翻,也可以重新通过被法院判定为违宪的法律。这说明 A. 司法独立有待进一步完善 B. 国会与法院间的矛盾尖锐 C. 权力制衡遵循了法治原则 D. 各州有权拒绝法院的裁决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的制衡;根据材料可知权力制衡遵循了法治原则,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权力制衡遵循了法治原则,而不是司法独立有待进一步完善,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国会与法院间的矛盾尖锐,而是强调权力制衡遵循了法治原则,排除B。D项说法错误,各州政府要服从法院的裁决,排除。‎ ‎22. 据记载,1910年德国5000人以上城镇的人口数目从1871年的970多万人增加到近3170万人,增幅达22596以上,而同期德国总人口的增长仅为58%.这说明德国 A. 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B. 工业化促进了人口流动 C. 社会劳动力过剩形势日益严峻 D. 城市化发展已基本完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德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快,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城市化发展已基本完成,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该时期德国经济增长速度快,排除A。材料涉及的不是人口流动,而是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劳动力过剩,而是强调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排除C。‎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10年德国5000人以上城镇的人口数目从1871年的970多万人增加到近3170万人,增幅达225%以上”,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3. 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A. 国民消费力受到了长期抑制 B. 国民经济呈稳定的发展趋势 C. 国家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D. 国民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在国民经济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基本处于长期不变的情况,说明国民消费力受到了长期抑制,故A项正确。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国民经济呈曲折发展的发展趋势,排除B。C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苏联消费品工业投资比重基本处于长期不变的情况,没有体现国家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排除。在斯大林模式下,国民经济结构保持不变,或者变化很小,排除D。‎ ‎24. 有学者说,冷战结束后,美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法就像是“君主”,这种做法导致美国最终陷入泥潭,日益失去了“管理权”。该学者意在说明冷战后 A. 美国已失去超级大国地位 B. 美国与欧盟矛盾加剧 C. 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壮大 D.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唯一一个超级大国,想主导世界,但是力不从心,随着中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D项正确。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唯一一个超级大国,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美国与欧盟矛盾加剧,排除B。材料强调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没有体现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壮大,排除C。‎ 点睛:本题以冷战后的国家格局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美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法就像是“君主”,这种做法导致美国最终陷入泥潭,日益失去了‘管理权’”,结合多极化发展趋势的相关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题~算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题~第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数饥就有5079次。统治阶级为应付灾荒,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它们有的以同一村庄的邻里乡亲为依托.有的以同一姓氏家族为纽带,有的以亲朋好友为网络,有的以同业人员为单位,构成了一个社会互助救济的民间群体。当互助团体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或遭受不可抗拒的灾难时,能及时得到互助团体的教济。‎ ‎——摘编自王国奇《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 材料二 ‎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第68条规定,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或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1931年《劳动法》实施一年以后,由于有些条文规定不符合当时解放区的实际情况,给根据地造成了很大危害,出现了许多私人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师傅不愿带徒传艺等现象,影响了根据地的生产、运输和市场供应。1933年10月15日,重新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就上述情况做了一定的修改,主要是对某些过高要求做了适当地降低。‎ ‎——摘编自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注重社会保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共苏区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1)具体表现:设置保障机构,开展政府救济;成立民间互助团体,发展民间互助。‎ 原因:民本思想的影响;自然灾害严重;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封建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宗法观念的影响。‎ ‎(2)特点:以立法的形式强制实行;覆盖面广,保障范围全面;旨在维护工农(劳动者)的利益;有些政策不符合现实,带有一定的“左”倾主义倾向。‎ 原则:政府主导和民间互助相结合;维护劳动者权益;坚持公平原则;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其他答案育之有理亦可)‎ ‎【解析】(1)由材料“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从而归纳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表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归纳,同时要突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可以答为:民本思想的影响;自然灾害严重;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封建政府维护统治的需要;宗法观念的影响。‎ ‎(1)“《中华苏維埃共和国劳动法》”“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成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同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对某些过高要求做了适当地降低”,可以归纳为:以立法的形式强制实行;覆盖面广,保障范围全面;旨在维护工农(劳动者)的利益;初期有些政策偏“左”,脱离实际。第二小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以答为:政府主导和民间互助相结合;维护劳动者权益;坚持公平原则;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罗马法 近代西方法治 理论基础 古希腊国家至上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罗马人。罗马法將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尽管中国学界论及罗马法的时候,经常强调其私法精神,给人罗马公法相对私法而言处于次要位置的印象。但事实上,罗马公法的地位高于私法 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享有最充分的自由和权利,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政府和国家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这些权利,国家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权利,受托于权利,衡量国家和政府权力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标准在于国家和政府是否忠实履行了人们的委托,切实维护了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 权力分配 君主的意志是法律来源之一,君主是法外之人,本身不用服从法律 西方近代法治的核心标志是有限权力,是权力制约和权利保护 ‎——整理自罗洪洋《重新思考古罗马与近现代西方法治的关系》‎ 上面是古罗马法与近代西方法治的对比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西方法治与古罗马法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要求。‎ 阐述:古代罗马法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上的,是在罗马帝国疆域不断扩充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了适应罗马疆域扩张的需要,故罗马法强调国家至上;为巩固对新占领地区的管理不断提高君主的权力。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革命的胜利为西方近代法治思想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弘扬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所以西方法治注重保护个人权利,注重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育之有理亦可)‎ ‎【解析】本题属于观点评论型试题,以材料“古罗马法”“近代西方法治”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述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根据材料“罗马法将规定国家事务的法称为公法,将规定私人事务的法称为私法,尽管中国学界论及罗马法的时候,经常强调其私法精神,给人罗马公法相对私法而言处于次要位置的印象”“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政府和国家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这些权利,国家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权利,受托于权利,衡量国家和政府权力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标准在于国家和政府是否忠实履行了人们的委托,切实维护了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 和结合罗马法和近代西方法治的相关内容,可概括论题为“近代西方法治与古罗马法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要求”。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罗马法产生发展的历程、近代西方法治产生的条件等内容论证“近代西方法治与古罗马法体现了不同的时代要求”。总之,解答此类主观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 请考生从第27~29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最早对江南地区官田税赋进行改革的是周忱。明宣德五年九月,大学士杨荣推荐周忱以户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周忱从解决税粮在征收、贮藏、运输中的一系列问题着手,针对粮长在征收田赋时常私造大斛,大斗进,小斗出,他“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并设《纲运文薄》登记支拨起运数目,《纲运文薄》开列运输途中的应开支项目,以备核查,遇止了税粮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粮长自盗行为的发生。当时,在税粮被征收时,势豪大户只供正额,不交加耗,结果耗米全部由普通百姓交纳。周忱于宣德八年奏行《加耗折征例》:田赋征收的耗米须依据上一年耗米支出的盈亏数额来确定,每年多寡不一,“每正粮一石,收平米一石七斗”。严格地说,“平米法”并不是对当时官田赋税畸重现象进行改革,仅仅是对田赋加耗做适当调整,对加耗的改革实际上是明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前奏。‎ ‎——摘编自董郁奎《试论明中叶的财政危机与浙江的赋税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周忱田赋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分析周忱田赋改革的影响。‎ ‎【答案】(1)内容:统一并规范来斛的使用,防止粮长在税粮征收中大人小出;加强对税粮运输管理;实施“平米法”,将耗米并人正米一并征收。‎ ‎(2)影响:统一并规范米斛,保障了田赋在征收过程中能足额上交;加强对税粮运输管理,减少了腐败现象的发生,保障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平米法”结束了势豪大户不交加耗的情况,赋税负担严重失衡的不合理现象有所改善,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为明朝中叶的田赋改革奠定了基础;(答出两点即可)“平米法”未能改变官田赋税畸重现象。‎ ‎【解析】(1)由材料“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遏止了税粮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粮长自盗行为的发生”“平米法”,可以归纳为:统一并规范米斛的使用,防止粮长在税粮征收中大入小出;加强对税粮运输管理;实施“平米法”,将耗米并入正米一并征收。‎ ‎(2)材料”辩证地分析”要求继承积极影响又要指出消极影响。由材料“‎ 统一并规范米斛的使用,防止粮长在税粮征收中大入小出;加强对税粮运输管理;实施“平米法”,将耗米并入正米一并征收。”,可见“平米法”未能改变官田赋税畸重现象。但是由以上具体改革内容,进步性可以答为:统一并规范米斛,保障了田赋在征收过程中能足额上交;加强对税粮运输管理,减少了腐收现象的发生,保障和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平米法”结束了势豪大户不交加耗的情况,赋税负担严重失衡的不合理现象有所改善,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为明朝中叶的田赋改革奠定了基础 ‎28. 【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对双方战报同时刊载。实际上苏联明显向德国倾斜,对德国的胜利一再表示视贺。“现在,如果就欧洲各个巨大列强说来,德国是处在走向于立刻结束战争并达到和平的国家地位中,而那昨天还高喊反对侵略的英国和法国,却主张继续战争,而反对缔结和约。”法国败降之快,出乎苏联意外,1940年夏秋,认为“苏联必须准备在东西两条战线同时作战”,但在外交或公开场合的表现,却不是一目了然。1940年7月,斯大林说,“看不出存在任何一个国家称霸欧洲的危险,更看不出德国可能鲸吞欧洲的危险”,他“不认为德国的军事胜利会威胁苏联及苏德友好关系”。8月1日的莫洛托夫报告,和以前强调苏处境安宁不同,开始呼吁备战,但又强调严格遵守苏德条约。斯大林说:“不要以为。法国溃败后,西方的妥协者会退出舞台...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准备做出新的让步,只要侵略者调转枪口打苏联就行。”结果,付出了沉重代价。‎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对德外交政策的实质,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外交政策产生的影响。‎ ‎【答案】(1)实质:实质上是对德国侵略的缓靖政策。‎ 原因:苏联自身未做好战争的准备,要争取备战的时间;打破英法“祸水东移”的反共政策;对战争形势估计的错误,尚未认识到德国法西斯侵略野心。‎ ‎(2)影响:虽然争取了备战时间,但也遭到了法西斯德国的突袭,损失惨重;纵容法西斯的侵略行为,扩大了战争的规模: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解析】(1)根据材料“实际上苏联明显向德国倾斜,对德国的胜利一再表示视贺” “看不出存在任何一个国家称霸欧洲的危险,更看不出德国可能鲸吞欧洲的危险” “不认为德国的军事胜利会威胁苏联及苏德友好关系”等信息可知苏联对德外交政策的实质是对德国侵略的缓靖政策。关于苏联对德国侵略实行缓靖政策的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苏联自身考虑、打破英法“祸水东移”的反共政策、对战争形势估计错误等方面思考作答。‎ ‎(2)关于苏联外交政策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为备战正确时间;另一方面可从遭到了法西斯德国的突袭,损失惨重;纵容德国侵略;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等方面思考作答。‎ ‎29.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咸同时期,从湖湘大地崛起了一群由书生变成的悍将,彭玉麟就是其中一员。据岳麓书社出版的《彭玉麟集》上册统计,他实际辞官8次,请开缺9次,请开除差使6次。“军务告竣,除已报销饷项及阵亡恤赏养伤各银外,下余应归私囊银近六十万,悉留协济长江,不敢携分厘以贻害子孙”,并且力辞各缺的廉俸未领丝毫,甚而连巡阅长江所有每年公费银一万两,也未支分厘,以至于家里“时有债务,积久未清,儿颇怅怅”。在参与中法战争之前,“深恶夷人,兼恶夷学”的彭玉麟因领兵与太平军作战对西方船炮的厉害已有较深的认识,建议各局厂广筹经费,细心研究西方技艺,重金聘请洋匠制造枪炮“以大自强之势为急务”。但作为一个将领,他“专以灭贼为志”,赞同购买船炮只是为了用来对付太平军。彭玉麟“每出巡,侦官吏不法辄劾惩,甚者以军法斩之然后闻,故所至官吏皆危粟”,但其处理还是有共性的地方,即在不违诏命的基础上,尽量避重就轻为涉案大臣开脱以保全其颜面和声名。‎ ‎——摘编自李志茗《彭玉麟:兵事之外的才识操守》‎ ‎(1)根据材料,归纳彭玉麟的为官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彭玉麟的品行。‎ ‎【答案】(1)特点:不恋权势,屡辞高官;为官清廉,生活节俭;廉洁奉公,刚正不阿。‎ ‎(2)简评:其节操道德,尤其是其爱国情怀,有利于中国优良文化的传承;其从厌恶“夷学”到讲求洋务,有利于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其积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其阶级的局限性,说明他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 ‎ ‎【解析】(1)根据材料“他实际辞官8次,请开缺9次,请开除差使6次”可概括为不恋权势,屡辞高官;根据材料“并且力辞各缺的廉俸未领丝毫,甚而连巡阅长江所有每年公费银一万两,也未支分厘,以至于家里‘时有债务,积久未清,儿颇怅怅’”可从为官清廉,生活节俭;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等方面思考作答。‎ ‎(2)关于简评彭玉麟的品行,可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进行评价。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节操道德、爱国情怀、推行洋务运动等方面评价其积极方面;可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阶级的局限性方面评价其不足之处。‎ 点睛: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 ‎ (1)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正确把握彭玉麟的相关史实是解题的关键。‎ ‎ (2)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比如肯定彭玉麟节操道德、爱国情怀、推行洋务运动等方面内容、否定彭玉麟的阶级局限等内容。‎ ‎ (3)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不要以偏概全、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注意两分法。‎ ‎ ‎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