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试题(附答案福建泉港一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试题(附答案福建泉港一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泉港一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科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魯国,魯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魯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 ‎ A.盟约对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 C.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制            D.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2.中国古代,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由此可以看出,郑、宋、齐、秦等姓出现与下面因素相关的是(  )‎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确立 C.早期政治制度                                        D.儒家思想 ‎3.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4.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罝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中书省和门下省秉公执法                    B.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C.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D.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5.“从汉末起门阀制度正在滋长,现实政权的基础建立在世家大族所支配的经济结构上面。而九品中正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但最终结果却是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权威。”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造成世家大族对皇权的妥协                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 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大量人才                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幸,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这说明监察官选任 ‎(  )‎ A.逐渐趋于民主科学                                B.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 C.不再受到皇权干扰                                D.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 ‎7.元代行省设置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  )‎ A.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                    B.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                    D.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8.柏拉图指出:“雅典的民主制是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分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据此可知,柏拉图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  )‎ A.丝毫没有体现平等的理念                    B.导致雅典城邦国家的衰弱 C.压制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D.容易造成国家管理的无序 ‎9.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步入了“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为保障雅典公民积极参政议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 B.取消五百人议事会资格限制 C.给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D.给参政议政的公民发放工资 ‎10.《十二铜表法》规定:“有人歌唱有害的歌谣,必须执行死刑。”《法经》规定:“议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二者思想都(  )‎ A.有效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产生于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时代 C.体现出对民众严格的思想控制            D.推动了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 ‎11.1742年,英国首相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 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这反映了英国(  )‎ A.国家权力逐渐向内阁倾斜                    B.首相、国王和议会互相制约 C.议会成为政党角逐的中心                    D.责任制内阁不断发展和完善 ‎12.下表是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者情况,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1787年宪法。由此可知,这部宪法(  ) ‎ 代表 ‎ 土地投机者 ‎ 高利贷者 ‎ 工商航运者 ‎ 持大量公债者 ‎ 奴隶主 ‎ 人数 ‎ ‎14 ‎ ‎24 ‎ ‎12 ‎ ‎40 ‎ ‎15 ‎ A.协调了美国各个阶层间的矛盾            B.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 C.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            D.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 ‎13.从1871作到1890年,俾斯麦直就是“帝国的监护人”,他有权在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发起辩论,提出法案。表决失败,不能投不信任票迫使他辞职。表决失败亦不能“迫使他辞职”的主要原因是(  )‎ A.首相掌推德意志帝国最高的行政权    B.德意志帝国是实行邦联体制的政权 C.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意见不一致    D.首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14.下图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盈余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主要信息是(  ) ‎ ‎  ‎ A.不平等条约促使清政府财政负担加剧 B.晚清政府的财政赤字逐年上升 C.晚清政府已逐渐成为洋人的在华工具 D.近代前期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15.1910年,居住在上海法租界内的法国人索姆,委托经纪人李某从事黄金期货交易,结果导致索姆损失一万余两白银。索姆起诉并要求被告赔偿损失。法方陪审认定索姆的行为属黄金投机行为。根据《法国民法典》,法院驳回原告请求。这则材料可以佐证(  )‎ A.租界法律充分维护中国人权益            B.近代金融交易活动开始在中国出现 C.洋人在租界内享有司法豁免权            D.此案件审理使用了领事裁判权原则 ‎16.《资政新篇》中说:“凡于往来言语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爱等意,其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  )‎ A.洪仁玕具备了初步的近代外交理念    B.太平天国摒弃“天朝上国”外交思想 C.《资政新篇》着重解决了外交问题      D.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贏得了列强支持 ‎17.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告诫同盟会会员说:“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时代,但只是民族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是成功。”孙中山之所以如此告诫,反映了他(  )‎ A.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惋惜                        B.辞去临时大总统的无奈 C.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思                        D.对实现民主政治的担优 ‎18.庚子变乱后清政府内部讲“民主”、骂“专制”不再敏感,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这是因为(  )‎ A.民主共和成为政治共识                        B.满清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C.反满兴汉已经深入人心                        D.革命派和立宪派达成妥协 ‎19.同盟会主要机关报《民立报》说袁世凯想“为莽为操,一跃而居九五之尊”,但仍希望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而总统之席,袁氏终有时当选”。这反映了(  )‎ A.革命派以维护共和为重                        B.袁氏企图篡夺革命果实 C.革命派政治上的妥协性                        D.袁氏有意复辟封建帝制 ‎20.马克思在给多梅拉·纽文胡斯的一封信中(1881年2月22日),重申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在此,马克思主要是指(  )‎ A.普法战争导致巴黎公社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历史条件不成熟 C.巴黎公社革命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公社精神是永恒的财富 ‎21.列宁在发表《四月提纲》时说,沙皇统治虽然不复存在,但俄国所参加的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没有变,所以,谁奢谈“保卫祖国”,他(普列汉诺夫)就是个“帝国主义者”!据此,列宁认为(  )‎ A.二月革命己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B.十月革命迎合了苏俄革命的形势 C.普列汉诺夫不赞成社会主义革命        D.普列汉诺夫支持临时政府的决议 ‎22.1931年《宪法大纲》中把军阀、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列为剥削者,取消他们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1935年瓦窑堡会议则决定给予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转变(  )‎ A.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反映了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 C.适应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        D.表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23.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会议在武汉举行,到会代表149人,包括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知名人士黄炎培表示,“参加这次参政会,都抱有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当然都能公忠报国”这次会议得以召开的有利条件是(  )‎ A.北伐战争取得胜利进展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国共两党分歧已经消除                        D.全国人民一致团结抗战 ‎24.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发表《告全国国民书》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人人敌忾……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堡垒,以制敌之死命。”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 A.认识到民众的巨大力量                        B.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与日寇抗战到底之决心                        D.在战略上做好了抗日准备 ‎25.下表为20世纪50 — 90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变化表,这一变化可以看出(  ) ‎ 年份 ‎ ‎1949 ‎ ‎1959 ‎ ‎1969 ‎ ‎1979 ‎ ‎1989 ‎ ‎1996 ‎ 成员国数量 ‎ ‎58 ‎ ‎83 ‎ ‎125 ‎ ‎149 ‎ ‎156 ‎ ‎185 ‎ A.九十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        B.两极格局导致地区分裂加剧 C.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发生改变        D.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26.美国制订马歇尔计划时特别强调,这一援助计划必须是一个综合实体,“我们绝不能把这种援助放在零星给予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将来可能给予的任何援助,应该是治本的,而不是治标的”。这表明美国(  )‎ A.决意承担世界经济的复兴                    B.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C.推动欧洲走上一体化进程                    D.将对外战略重点放于欧洲 ‎27.20世纪20年代,法、英、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魏玛共和国(德国)与苏联建立了秘密联系,得以在苏联训练飞行员和坦克手。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20世纪70‎ 年代初,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此后,西欧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上述对外政策的调整都反映了(  )‎ A.在对外关系中彻底排除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B.对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 C.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走向 D.冷战背景下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与孤立 ‎28.1943年底,盟国首脑在商议战后国际安排时即对朝鲜的命运提出了构想,由美英中三国首脑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写道:“我三大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1945年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认为朝鲜不具备自治能力,需由苏中美三国共同托管,托管期愈短愈好。斯大林表示同意并建议邀请英国参加托管。这说明(  )‎ A.二战后期的国际会议决定打上大国政治的烙印 B.二战后的朝鲜战争是中美苏在朝鲜的利益分配不公造成的 C.二战后期就已经露出冷战的端倪 D.朝鲜缺乏解决分裂问题的能力 ‎29.1947年,美国商务部长哈里曼声称:“美国不可能独享繁荣和自由,当其他地区的人们看不到希望、被迫屈服于独裁统治时,美国也将最终失去自由。”此言论意在(  )‎ A.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B.巩固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C.消除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                D.推动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建立 ‎30.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上说:“我们必须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政府企图……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否则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这一言论(  )‎ A.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B.导致美苏“冷战”正式形成 C.直接促成了马歇尔计划                        D.影响了战后国际格局 ‎31.1972年,中美两国发表的《上海公报》指出:“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中方声明“绝不做超级大国,并且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一公报(  )‎ A.遏止了苏联的扩张行径                        B.说明两国结盟维护和平 C.针对的是崛起中的日本                        D.显示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32.尼克松访华以后,中国决定与美国人“做生意”时,反复强调出口可以广泛一些,进口则“应从严掌握”;“一定要出口大于进口”。这表明中国政府(  )‎ A.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B.逐渐放松对外贸易限制 C.摒弃意识形态外交理念                        D.借助世界市场缓解供求矛盾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33. (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 ‎——《礼记》 ‎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 ‎——《通典》卷一四 ‎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场帝始豆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8分) ‎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10分) ‎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 ‎34.(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凡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均由各州和人民保留之。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选举之。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休自由人民―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土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 ‎ ‎——摘编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 材料二 制宪会议代表麦迪逊认为:1787年制宪会议的与会者担负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以无比纯正的动机,彻底的献身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惑,全心全意投入会议工作,以实现人民所寄托的伟大目标,即:设计并提出一套完整的宪法体系,补充原有宪法的不足。 ‎ ‎——摘编自戴维·惠特尼《美国总统列传》 ‎ 材料三 宪法在各州的通过是艰难的,并附加了一些条件。当南卡罗来纳州偏远地区的农民听说他们的州已经批准了宪法时,他们将一口棺材涂黑,拉着它举行丧礼,并庄严地把它入土,以象征公共自由的寿终正寝。 ‎ ‎——摘编自佟德志《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 ‎ 材料四 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认为:美国宪法制定的动机是取决于制宪者各自所寻求的经济利益.其制定过程明显反映出是不同利益集团互相角逐的过程,而宪法之制定便是此种角逐的结呆。 ‎ ‎——摘编自查尔斯·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试图解决当时存在的哪些矛盾。(6分) ‎ ‎(2)根据材料二、三、四,分别概括他们对1787年宪法的评价。(6分) ‎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4分)‎ ‎3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的世界格局状态,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当时的绝大多数政治家和学者都认为是一种凝固的“两极格局”,以意识形态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力量是其基本构成元素。但在毛泽东的视域下,这一时期的世界格局基本由四类国家决定,即美帝国主义国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英、法、日、德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广大亚、非、拉等经济落后国家。这四类国家在不同时期分化组合成不同的力量集团,从而构成了世界格局变动的图景。‎ ‎——李敏伦《毛泽东视域下的二战后世界格局转换及其外交应对》‎ 材料二1957年,苏联发射了多极洲际弹道火箭,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59年,火箭到达月球;次年,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在这种形势下,前苏联领导人的思想和对外政策发生了质的变化,强烈要求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从此,苏美对抗由革命与反革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平与战争的较量,演变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苏联于1968年武装占领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挑起苏中边界武装冲突,企图以武力占领中国领土珍宝岛,继而又支持古巴入侵安哥拉,指使越南入侵柬埔寨,促使印度肢解巴基斯坦。‎ ‎——摘编自周启先《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局势及中国的外交政策之演变》‎ ‎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毛泽东对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世界格局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格局发生变动的具体表现。(8分) ‎ ‎ ‎ ‎(2)根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关系的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苏关系变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6分)‎ 泉港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科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C B C D D D D D C D C D A D A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D B C B D C B A C C C A A D D B ‎33.(22分)‎ ‎(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8分) ‎ ‎(2)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4分) ‎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6分,任答3点即可)。 ‎ ‎(3)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4分,任答2点即可)‎ ‎34.(16分)‎ ‎(1)矛盾: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北方与南方;白人与有色人种。(6分,任答3点即可) ‎ ‎(2)评价:材料二认为宪法的制定秉持了公平正义,宪法体系完整;材料三认为宪法没有保障公共自由,反对宪法;材料四认为宪法的制定是不同利益集团角逐和妥协的结果。(6分) ‎ ‎(3)因素:立场、知识背景、时代环境、成长经历、经济利益。(4分,任答2点即可)‎ ‎35.(14分)‎ ‎(1)观点: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变动;不应单纯根据意识形态来划分国际力量集团;四大国际力量集团 化组合影响着世界格局变动。(4分任答,任答2点即可) ‎ 表现;西欧一体化进程启动并发展,日本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其盟友的挑战;不结盟运动兴起,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致力于反对美苏霸权主义;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4分,任答2点即可) ‎ ‎(2)变化:美苏对抗演变为霸权之争;社会主义阵营矛盾突出;中苏关系恶化。(4分,任答2点即可) ‎ 影响:有利于国际力量的暂时稳定和平衡,有利于制约战争因素的增长。(2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