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河北定州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这主要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独立探索革命道路
2.李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据此判断李贽主张
A. 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B. 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教
C. 主张“绝假纯真”的童心
D. 揭露儒学家和道学家的虚伪
3.《唐律疏议》中关于化外人(外国人)的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了唐朝
A. 尊华鄙夷的思想
B. 天朝上国的气度
C. 对外开放的程度与信心
D. 农耕文明的包容
4.许平在《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中指出:“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 9 世纪达到顶峰 。”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 中西方文化差异日渐突出 B. 中西方政治制度截然对立
C. 中西方生产方式的此消彼长 D. 中西方认识世界的角度各具特色
5.19
世纪四十年代,英国议会制定法律,规定工厂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措施,确立卫生检查制度,对劳动条件定期进行检查。促使这些立法得以通过的根本原因是
A. 技术进步与物质条件的改善 B. 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
C. 工人阶级的觉醒 D. 社会良知的发现
6.朱步冲在《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一文中认为;“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这种国家发展模式的弊端在于
A. 国力的损耗大于国力的积累
B. 形成对抗性国际关系
C. 破坏世界市场的联系
D. 造成严重的文化冲突
7.1641年,英格兰议会在给国王的《大抗议书》中指出:“上下两院恭请国王陛下录用国会所信任的枢密大臣、大使及其他大臣,在国内外主管国王陛下的事务。否则我们既不能给陛下提供维持生活的费用,又不能对海外的新教徒按其要求提供援助。”议会提出此项要求的本质意图是
A. 迫使国王交出交出国家统治权 B. 更多地分享国家政权,维护自身利益
C. 恢复“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 D. 在英国建立君主立宪的新政体
8.《说文解字·序》载:“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以下关于秦朝文字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秦朝官方使用的文字只有小篆 B. 焚书坑儒造成了大篆等古文字灭失
C. 隶书因其结构特点被官府用于公文书写 D. 李斯以书写隶书著名
9.康熙在《御纂朱子全书·序言》中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这种言论导致的后果是
A. 忧患意识的缺失 B. 思辨能力的下降
C. 创新精神的阻滞 D. 凝聚力量的丧失
10.《宋元学案》载:“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的字)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此记载,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 朱熹批评陆的学术方法太简单,陆九渊批评朱熹用先贤支离破碎的语录来教人
B. 陆九渊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
C. 朱熹强调格物致知
D. 二人在世界的本源问题上认识截然对立。
11.蔡仁厚在《宋明理学·南宋篇》中认为:“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这些哲学智慧中不包括
A. 崇尚道德
B. 强调力行
C. 关照人的内心世界
D. 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12.《吕氏春秋》载:“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表明
A. 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 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引起了分配方式的变革
C.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D. 分配方式的变化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13.《明史·列传第七十六》讲到:“自古奸臣欲擅主权,必先蛊其心志。”对这里“主权”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天立王,以为民也
C. 天下为主,君为客 D.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14.明末清初思想家陆世仪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这种区分表明
A. 郡县制地方权力小,分封制地方权力大
B. 郡县制是官僚制,分封制的贵族制
C. 郡县制地方服从于中央,分封制地方分权于中央
D. 郡县制人口流动大,分封制疆域守护难
15.翦伯赞在《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中说道:“孙盛《实录》,取疾权门,王劭直书,见仇贵族;而吴之韦曜、魏之崔浩,且以触犯时讳而丧失生命。所以历代史官,大抵变乱是非,曲笔阿时。”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历代史官编撰史书都缺乏足够的原始资料 B. 历代史官编撰的史书都不是信史
C. 中国古代很多史官都不能秉笔直书 D. 古代统治者都不重视修史
16.中国民间有祭祀灶神的习俗。郑玄注《礼记·记法》有云:“
(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人们祭灶神时,往往在灶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下对祭灶习俗的文化内涵理解错误的是
A. 灶神也是人,他几乎天天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B. 灶神更是神,他守护一家的平安
C. 灶神是信使,他行走于天地神人之间
D. 灶神是上天的告密者,统治者的传声筒
17.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就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材料反映新文化运动重大缺陷是
A. 缺少坚实的社会基础
B. 对权威的蔑视与挑战
C. 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 具有崇洋媚外的特征
18.下表为德国劳动力比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82年
42%
39%
19%
1907年
35%
42%
23%
A. 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 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 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19.下列是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其中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实施“211工程”计划
②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③制定《义务教育法》
④建国初扫盲教育
A. ④①②③
B. ②④③①
C. ④②③①
D. ④②①③
20.宋代以来,藏书者随之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 装订技术的提高
B. 造纸术的改进
C. 印刷技术的革新
D. 科举制的盛行
二、非选择题
21.人类与生态关系的文明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升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道家是生态文明的鼻祖。……老子和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正是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摘自国家林业局网站《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
材料二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近代自然科学需要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分析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对于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工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思维方法也易于导致割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摘自曹明德《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材料三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构建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用“可持续发展”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摘自李景源等《论生态文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思想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根源在公元前5世纪、14—17世纪及17—18世纪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及其对人类自身的解放作用。
(3)材料三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与材料二相比,其关注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海国图志》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材料二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鸣呼!予与魏,各生异城,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发展与西方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材料三《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竞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
——摘编自胡适《胡适自传·在上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演论》风靡中国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思想传播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参考答案
DBCCA BBCCD DCABC DCBCC
21.(1)核心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影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思想根源: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表现及其作用:①公元前5世纪的智者运动,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②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③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3)变化:从解放人类自身、确立人类的中心地位转变为关注未来与关注生活的环境(从自身到全球性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22.(1)不同命运:在中国受到排斥,在日本受到追捧。(大意相同即可)
原因:中国:士人追逐功名,轻视科技读物;天朝大国的心态;封建生产方式的制约。
日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改革潮流的推动:民族危机的出现:维新思想家的推动。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剧;西方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爱国知识分子的宣传:《天演论》让国人重新认识了世界。
影响:推动了思想启蒙;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3)认识: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助推社会发展;社会环境影响社会思潮的传播。(若答其他且言之有理也可的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