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高二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这段材料说明( )
A.清代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
B.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C.京城城市规模的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
D.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急剧加重
2.商代甲骨文中出现蚕、帛、丝、桑等字(如图),并由此辟生出从“桑”、从“糸”等与蚕丝有关的文字100多个。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商代( )
A.种桑养蚕的现象开始出现 B.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C.丝、帛等成为主要衣料 D.丝织业成为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3.唐末徐寅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 )
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 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
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 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
4.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
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5.南宋洪迈《夷坚志》中记载,有一同乡“朴钝无它技,唯与人雇力受值……日以三十钱雇之舂米。”……淮南黄州有一“受雇于茶肆”的崔三,“月得雇值不过千钱”。这样的记载在宋代文献中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宋代很多行业出现了这类现象,受雇人数多达上百万。这说明宋代( )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私营手工业规模大
C.雇工的经济待遇较高 D.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6.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百姓普遍视商为末 B.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C.司马迁瞧不起商贩 D.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
7.据载,“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唐律定为徙罪,明律改为杖罪,明中叶之后实际流于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
A.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法律的调节作用日趋弱化
C.国家对人身控制的不断加强 D.个性解放思潮的逐步发展
8.http://www.ks5u.com/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沈氏农书》、《耕收农话》、《杵臼经》、《布经》等。这主要因为( )
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B.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
C.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9.据《世界文明史》:1540年前后,“由于墨西哥、玻利维亚和秘鲁开采的白银大量输入……结果造成(欧洲)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和工资上涨到如此惊人的程度”。导致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
A.垄断组织的出现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0.1879年,一位在西非的德国巡视员说:“我们德国从英国兄弟那里学习 并与他们竞争是明智之举。”“如果新的德国想长久保持它新获得的国家地位,就一定要注意它的文化使命。”该巡视员话中 的可能是( )
A. 君主立宪 B.文化传统
C.殖民技巧 D.工业技术
11.《新全球史》:“工业巨头和企业家简直富可敌国,其强大的实力使军事贵族和其他传统的特权阶层黯然失色。接下来是中产阶级……在工厂与矿山中辛苦工作的劳工大众形成了新的工人阶级。”该材料直接反映了工业革命( )
A.推动了经济转型 B.造成了阶级分化
C.加速城市化进程 D.激化了社会矛盾
12.梁启超游历美国时初闻托拉斯(垄断组织)后认为:“抑我国中天产之重要品,若丝若茶若皮货,其制造之重要品,若瓷器若织物,苟以托辣斯(即托拉斯)之法行之,安见不可以使欧美产业界瞠然变色也。”这说明他( )
A.反对托拉斯在中国大行其道 B.积极探索救国的途径
C.认为垄断不适用于中国现实 D.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13.1863年,李鸿章正全力准备进攻苏州太平军,上海27家洋行联名向他提出,愿意出资修筑一条从上海到苏州的铁路,“由此路以扫逆氛,其便捷轻利,莫有过于此者”。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 B.清军得以顺利完成剿杀任务
C.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D.列强主动推进中国近代化
14.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15.1755年至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屡屡绕开广州口岸,派船去宁波贸易,致使粤海关关税收入锐减。不久,清政府提高了浙江的关税,比广东高出一倍,但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海禁政策得到严格执行
B.江浙地区经济更加发达
C.广东华夷观念非常浓厚 D.英国谋求对华发动战争
16.http://www.ks5u.com/1929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宣布采用万国公制(另定市制的度量衡作为辅助),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要求各省地1933年全部完成。此做法( )
A.顺应了列强经济侵略需求 B.旨在为关税自主创造条件
C.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D.促成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7.新中国“一五”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2年形成草案,1953年开始执行,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主义建设中急于求成 B.中共摸索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C.国家对工业建设十分慎重 D.法制欠缺,国家制度不完善
18.邓小平在1984年讲话中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了,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这段话能够用于说明( )
A.“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行 B.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D.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19.如图是邓小平在某一时期的活动轨迹。以下不属于他这一时期言论( )
A.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改革和革命都是解放生产力
20.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21.1881年起,清政府逐步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这说明( )
A.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B.近代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D.帝国主义侵华深入内地
22.1897年,上海人孙宝暄在日记里记载:“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中国人能看到自己制作的最早的“电光影戏”是( )
A. 《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
C.《红楼梦》 D.《聊斋志异》
23、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整顿金融 B.调整农业政策
C.发放救济金 D.兴办公共工程
24、1996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1%,为30年来最低水平。1997年5月,美国失业率
已降到4.8%,为1973年以来最低水平。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3.2%,继续在西方国
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
B.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
C.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D.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
二.材料题(共3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22分,地7题12分)
25.材料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指出:许多干部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变,但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会议强调试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倡。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1980年11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15%;到1983年初,这一比例达到93%。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6分)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意义。(12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1) 材料一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10分)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决“滞胀”问题。(8分)
(2) 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葛金芳在《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示要》一文中指出人类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就是人类的劳动手段,从开始的手工劳动,使用木石工具,然后变成铜器、铁器,再变成耕犁,然后变成联合收割机,演进到了机器生产。她将生产力演进方向设置为横轴,以手工劳动和机器生产为正负区间,将经济体制演进方向设置为纵轴,以封闭体制和开放体制为正负区间,分为四种经济形态。如图所示: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生产力与经济体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2月份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A
B
A
D
A
D
A
A
B
C
B
B
A
B
B
C
C
B
C
C
A
A
D
C
25故答案为:(18分)
(1)“左”倾错误的影响;包产到户被认为是复辟资本主义;与当时政治经济体制冲突;(6分)
(2)特点: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政策从限制到予以肯定.(4分)
意义:改变了束缚农村生产力的旧体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改革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8分)
26答案为:(22分)
(1)经济高速增长.凯恩斯主义.(4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内容任答三点计6分)
(2)不同:70年代物价上涨,30年代物价下跌.(2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2分)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4分)
(3)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4分,言之有理,酌情计分)
27、【解答】材料中涉及到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模式的发展,我们可以提炼出,生产工具的发展推动了经济体制进步的这一观点,然后结合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比如,由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发展到青铜农业在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原始社会是自由劳动,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是一种集体耕种模式,到了铁犁,牛耕出现以后,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经营模式就开始出现,由此可以看出,生产模式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相应变化的.
故答案为:(12分)
示例: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经济体制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单位的小农经济.古代自然经济具有手工劳动、封闭体制等特点.可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制也需相应调整,与之匹配.
(附:选择题解析)
选择题解析
1、清代为防止“霾灾”,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朝廷官员则通过焚香祭天的方式,故A正确;
当时工业化尚未开始,排除B项;
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D项始于西汉时期,排除.
故选A.
2、“丝”、“桑”和“蚕”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说明在商朝的时候就出现了种桑养蚕,出现了丝织业,表明商代丝织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故C项正确.其它三项所述仅从材料无从知晓,应排除.
故选C.
3、材料“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描写的是秘书青瓷,秘色瓷,汉族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中国古代越州名窑(今浙江一带)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所以A符合题意,D错误;
B是白瓷;
粉彩瓷器是清朝出现的,所以排除C;
故选A.
4、材料中描述的汉代漆杯底部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的名字,这说明官营手工业生产专业分类细化,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说明手工业由官府掌控,故D项正确.
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D.
5、“唯与人雇力受值”“受雇于茶肆”“受雇人数多达上百万”反映了雇佣关系的出现,从本质上体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故选A.
6、A.材料看不出百姓对商业的态度,只反映出商业活动的不利因素.
B.谚语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能够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发展.
C.司马迁只是客观描述,没有体现出对商贩的鄙视.
D.从材料中的,千里百里可以看出,由于路途的遥远,商业活动会受到限制,说明当时交通不便,制约了商业的发展.
故选D.
7、依据题干材料可知,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的现象在明中叶之后实际流于形式,说明明中叶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
B项中的弱化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明清时期国家对人身控制不断松弛,而且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个性解放思潮,故D项错误.
故选A.
8、A.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技术高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展,适应这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许多相关的实用性读物.
B.题干所给材料提及的书籍并不都涉及科学研究的问题.
C.科举考试主要考察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与农工商实用性读物的出现无关.
D.经世致用指做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反对当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虽有实用化的倾向,但像《陶朱公致富奇书》这类明显带有功利性的书籍仍不太可能是儒学家经世致用的思想的反映.
故选A.
9、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欧洲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依据题干时间“1540年前后”,结合所学可知,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使得贵金属流入欧洲,引起了价格革命,出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现象,因此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故B项正确.
垄断组织的出现、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D两项错误.
工业革命的开展是在18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故选A.
10、A.君主立宪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B.文化传统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C.题干所给材料中“1879 年,一位在西非的德国巡视员”说明这反映了 19世纪末德囯在非洲的殖民统治,“从英国兄弟那里学习”“保持它新获得的国家地位”揭示了近代德国借鉴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办法.
D.工业技术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故选C.
11、材料没有直接体现经济转型,故A项排除.
由材料“接下来是中产阶级…在工厂与矿山中辛苦工作的劳工大众形成了新的工人阶级”可知,工业革命使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故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城市化进程加快,故C项排除.
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社会矛盾激化,故D项排除.
故选B.
12、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我国的商品如果运用垄断的方法进行销售,会对欧美的商品销售产生抵制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材料在强调梁启超积极探索救国的途径,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B.
13、材料中的修筑铁路的目的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所以本题中的材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兴办洋务的现实目的而不是其他的选项,故A正确;
太平天国运动是1864年被镇压,故B项错误;
C项的时间是十九世纪末甲午战后,排除;
D表述错误,排除.
故选A.
14、A.从材料可以看出,1879年之前,福州船政局造船和用船全部为官府控制,1879年以后,允许用传一方采用斜照方式来生产,这就加入了一些非官方因素,但并没有放弃官办,可以看出并没有由官办转为商办.
B.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协造”有缓解经费压力的考虑.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洋务运动的军工企业产品主要是军队和官府消费,很少进入市场.选项说军工厂出现市场化趋势明显,不符合洋务运动的事实.
D.材料不能反映出近代轮船业走出困境,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
故选B.
15、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不论宁波的关税高与低,都要前往宁波贸易,说明江浙地区经济发达,故B项正确.
依据题干“广州口岸”、“宁波贸易”说明海禁政策有所松弛,故A项错误.
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华夷观念浓厚,故C项错误.
依据题干时间和信息,不能得出英国谋求对华发动战争,故D项错误.
故选B.
16、根据题干材料“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要求各省地1933年全部完成”,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这些措施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C.
17、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一五计划的实行通过了编制、形成草案、开始执行、基本定案以及正是通过,说明国家对工业建设十分慎重,故C项正确.
AD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社会主义探索是在20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故选C.
18、一国两制构想主要是为了解决香港、澳门以及台湾问题,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特区由于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就业人员的收入.“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说明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故B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对外开放,并未体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错误;
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指的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故D项错误.
故选B.
19、从图中的轨迹可知,这是邓小平南巡,C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故C错误,符合题意;
AB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依据题干“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可以看出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B项正确.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门当户对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中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但是不能说明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故选B.
21、A.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筹划修建铁路,改变了以前的落后封建思想,这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巨大优势冲击了传统观念.
B.主要是考察思想的转变与铁路交通发展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单强调近代交通的发达.
C.材料只是反映了铁路运输的发展,并不能整体上反映出工业革命在中国的发展速度.
D.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自己修建铁路,不能反映出帝国主义的侵略.
故选A.
22、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中的光电影戏应该是用光电特征来展示出人物形象,这应该是电影艺术,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中国人自己的电影艺术产生的时间是1905年,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放映.
故选A.
23、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其中兴办公共工程是为了减少失业,扩大消费.
故选D.
24、A、材料未涉及冷战结束,以及国防开支减少的有效信息,排除;
B、材料未涉及社会福利开支压缩的有效信息,排除;
C、1996年-1997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经济增长率的局面,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正确;
D、材料中未涉及大规模经济危机的有效信息,排除;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