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一模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北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一模试题(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河北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正统儒家注重提升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基于法律制定与实施可能与道德产生重大冲突,设定了对法撑原则的一些限制。‎ ‎②首先,在价值导向上,法律受道德的指导、约束。无论是法律的制定,还是法律的实施,都须与道德方向相一致,法律必须符合道德的基本原则。北宋王安石提出:“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所称“善法”,就是要符合“天理”、“人情”,符合自然社会规律,符合道德伦理。清朝乾隆初年制定《大清律例》,肆例馆总官徐本在奏疏中说:钦恤之仁,好生之德,始终是制定法律的基本宗旨。而在法律实施方面,董仲舒提出,听讼断案,必须重点考虑行为人的道德动机。这一原则,对汉以后历朝司法影响重大。‎ ‎③其次,在实施原则上,道德优先。法律作为特殊的行为规范,在运作过程中,需要遵循自身的一些规则。但是,如果其运行规则与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法律必须作出适当的让步。对于人身伤害、财产侵害等案件,历朝法律都明确規定了相应的处罚。但亲属关系、家庭伦理属于传统道德重点维护的对象。西汉以后,这一道德原则逐渐渗入法律条例之中。唐宋明清各朝法律均规定,对于亲属间发生的人身伤害、财产侵犯等案件,当事人承担与非亲属关系当事人不同的法律责任。在人身伤害案件中,实施尊长优先原则。尊长对卑幼伤害,减等处罚;反之则加重处罚。其背后的家庭哲理在于:卑幼对尊长必须给予更多关切和尊重。又如,在财产纠纷案件中,实施亲属对冲原则。亲属间如发生财产侵权,则比照普通案件处理标准,减等处罚,而且亲属关系越近,处罚越轻。其背后的家庭哲理在于:亲属关系越亲近,越应在财产方面相互扶持。这种法律责任的差别性规定,体现了法律对于伦理道德的让步。另外,对于已经判决的罪犯,因其亲属的特定状况,可以调整处罚方式,以满足其履行伦理责任的特殊要求。唐律现定:犯徒、流、死罪者,如果其祖父母、父母年过80岁,或者患笃疾重病,而家中无其他成年男子侍奉,可通过改变处罚方式,或者专案上报朝廷以求皇帝特旨的方式,以使得罪犯能够留待家中侍奉祖父母、父母。‎ ‎④再次,在作用范围上,对法律作必要的限制。无论是人身伤害,还是时产到份,法律都己作出相应规定。但对于普通伤害行为或者一般财产纠纷,从官府到民间都鼓励当事人通过法律之外的其他途径解决。一方面,“息讼”“贱讼”观念在民间广为流行。曲阜孔庙石碑上的“忍讼歌”,对于诉讼程序所涉及的各环节有着生动的描述:“听人挑唆到衙前,赢也要钱输也要钱。”另一方面,在制度层面,法律为诉讼提起人设置了艰难的诉讼程序。法律规定,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可合法拷讯被告。但如果被告在法定拷讯之后仍不招供,可对原告进行拷讯。无论是观念與论,还是制度设计,其目的都在于阻碍意图通过法律道解决纠纷、维护权益的当事人,从而将法律的作用限定在狭小的范围。‎ ‎(摘编自来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正统儒家而言,法律应符合自然社会规律和伦理道德,因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如果与道德产生重大冲突就会导致社会混乱。‎ B.在古代,案件一旦涉及亲属关系和家庭伦理,法律就需要打破己有规则,向道德准则让步,这在历朝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 C.古代审理案件,可合法拷讯被告,但如果被告拒绝招供,原告也将面临被拷讯风险,这阻碍了原告用法律维权的意愿与行为。‎ D.尽管古代法律对各类案件作出了相应规定,但解决途径的多元化使得法律在处理人身伤 害和财产纠纷时作用范围非常有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古代法律与道德关系出发,围绕避免法律与道德冲突的主题,从三个维度论述了正统儒家对法律原则所设定的限制。‎ B.文章第三段通过对比非亲属与亲属在人身伤害和财产侵害案件中法律责任的差别性,凸出与道德发生冲突时法律的让步。‎ C.文章第四段从民间观念与制度设置两个方面揭示古代中国人不愿打官司的原因,论证了儒家道德对法律作用范围的限制。‎ D.文章注重例证,如论述古代法律在价值导向上受道德指导约束时就列举具体的法律条文证明其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为了防止法律与道德产生冲突而对古代法律进行限制,这让儒家伦理道德得以宣扬,同时也彰显了社会治理背后的人文精神。‎ B.古代法官在听讼断案时,不仅要考虑案件的基本事实,而且要考虑当事人行为的道德动机,他需要综合这二者作出相应的判罚。‎ C.按照古法,如果你的堂兄和你的好友分别向你借了100两白银,而后拒绝偿还,在诉讼中,你的好友受到的处罚将会比堂兄更重。‎ D.古代法律为原告设置了艰难的诉讼程序,这既鼓励了人们选择法律之外的途径解决纠纷,也导致了民间“息讼”“贱讼”观念流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信誉之花 尚书华 ‎ 城市不大,不足百万人口。‎ ‎  小区亦小,只有十几栋楼房。‎ ‎  罕见的是在西北角,紧挨供热站的地方,有两间简易平房,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 ‎  这就有点新鲜了。若说四五十年前城市里买豆制品需要排队,很正常,那时供应不足。可如今,寻寻常常一块豆腐,让人家排队等着买,这豆腐得好成啥样?‎ ‎  别说,还真就有人把这个豆腐坊比喻成了一朵花——信誉之花。‎ ‎  老住户都记得,十九年前,这个小区刚刚建好,就有一对年轻夫妇背着行李拎着提包住了进来,租用了供热站废弃的一个材料仓库,月租一百五十元。‎ ‎ 偶然一天,小区里出现了一位腰扎围裙、胳膊上带着套袖,衣着得体、落落大方的年轻媳妇,脚蹬三轮车,在小区里响亮地吆喝着——卖豆腐!‎ ‎  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 ‎  闲聚在楼头的大叔大妈富有生活经验且眼睛最尖,一眼就看出她卖的豆腐跟市面上的不同。那豆腐实而不老、嫩而不囊,上面有一层薄薄的黄色油脂,说明制作加工时,大豆所有的营养成分都凝缩在豆腐里,让人看见就有想尝一口的欲望。于是,你买一块,他买一块,各自拿回家“火力侦察”去了。一品,果然好,久违的口感,豆腐本真的味道。‎ ‎  豆腐好,卖豆腐的人亦好。爽快,嘴甜,大叔大妈、大哥大姐,凡是买豆腐的人,个个被她叫得心里甜滋滋的。没用多久,人和豆腐在小区都赢得了好声誉。‎ ‎  有热心善良的大妈给她出主意:闺女,你的豆腐这么好,不放添加剂,不揭豆腐皮,原汁原味,谁吃都觉得可口、放心。可你跟那些没有正味的豆腐卖一个价钱,太亏啊!得涨涨价,哪怕一块豆腐涨两毛钱。别人卖一元钱一块,你卖一元二角,优质优价,公平合理。‎ ‎  她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大妈。涨价是要涨的,可现在不行。您想啊,我这豆腐才卖不到仨月。小区这么多人家,没尝过我家豆腐的多得是,若现在卖得比别人的贵,谁还肯买我家的。我慢慢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不但知道我家豆腐好吃,还得让他们知道我家豆腐是怎样做出来的。‎ ‎  她们家的豆腐可以出来卖,而豆浆只在豆腐坊卖。这样一来,想喝豆浆的人只有到豆腐坊来买,顺便也就把她家制作豆腐的过程看了一遍。两口子要的就是这个参观率。‎ 去过豆腐坊的人得出一个共同结论:干净、卫生、传统工艺、货真价实。‎ 陡然一天,豆腐涨价了。一块从一元钱涨到一元二角,一袋豆浆从五角钱涨到六角。奇怪的是顾客并没有因为涨价而减少,倒是不断增加,连外小区的人也来买。‎ ‎  豆腐坊火了。周围小区的居民少有不晓。‎ ‎  小两口倒是不温不火,淡定如初。每天一百五十斤豆子,重复着同一样式的劳动。顾客从豆腐坊进进出出,一天天数点着日子。表弟的农用三轮车在城乡之间往往返返,运送着岁月,驮载着憧憬和希望。‎ ‎  人们看到的是,夫妻俩的生活渐渐有了变化。他们有了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入托、入学、住上了小区的取暖楼。‎ ‎  伴随着生活变化的还有涨价的豆腐。别人卖一元五角一块时,他家卖一元八角;别人卖二元一块时,他家卖二元五角——比别人卖得稍贵一些。可大家都买账,依旧顾客盈门,供不应求。‎ ‎  有人向夫妻俩建议:豆腐、豆浆在小区内外已经形成了品牌,可以扩大一下加工规模,增加人手,多创造些利润。两个人听了都直摇头。男人说,若往大了整,闹不好会砸饭碗的。女人连忙随着说,可不是咋的。这些年多亏邻居们的支持、帮衬、照顾,成全了这么个生意。让俺在城里买了楼,供孩子上了大学,老人也可以时不时从乡下来城里住几天,享享福,俺心里挺美的。俺两口子不是不想把这豆腐坊做大,是觉得没那本事。一旦大了就难免会走样,一走样就啥也不是了。这豆腐、豆浆若想好吃,不但豆子得好、水得好、技术得好,最重要的人心得好。人心若不好,只盯着赚钱,什么坑人的事都干得出来。‎ ‎  近二十年光景,一切都在悄然变化。男人的背略微有些驼了。女人的眼角生出浅浅的皱纹。没变的是:春夏秋冬,凌晨3点,豆腐坊准时点亮的灯光;早餐时,那条排在门口的长队;还有那辆往返于城乡来去都不空载的农用三轮车……‎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每天早晨6点至8点,门口常会有十几个人排着队。干什么呢?买豆腐、豆浆的”运用倒叙的手法,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她的出现,如一缕春风,荡漾在小区各个角落”,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春风”作喻,形象地刻画了女摊主的美好形象,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C.卖豆腐的夫妻一干就是近二十年,男人的背“驼了”,女人的眼角也有了“皱纹”,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夫妻俩的艰辛,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D.本文用普通市民的视角去观察生活,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小商贩作为对象,故事平常却蕴含美好,“变”和“不变”的对比彰显了人物品质。‎ ‎5.小区中的热心人和卖豆腐的夫妻的两次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为什么以“信誉之花”为标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活着的仪式 王溱 听说相亲对是位诗人时,我脑子里快速涌现出很多关于诗人的负面形象:贫困潦倒,愤世俗……‎ 不过我还是答应见见——这人长得太帅了,你看那照片,匀称的倒三角体形,脸部线条像用炭笔勾勒出来的,这简直就是中国版贝克汉姆嘛。‎ 约定的那一天很快到来,诗人从照片里走了出来。他给我看他拍摄过的照片,或雄山峻岭,或一江春水,或落叶飘忽,都是他去过的地方;他给我描述他与美景的对话,那些对话使他诗情满溢:然后他把脸朝斜四十五度一仰,开始吟诗了。‎ 我窃喜,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是穷光蛋嘛!你听,那些词从他嘴里迸出来,在我耳边一圈,两圈,我轻飘飘地就把自己塞入那些诗和画的意境中了。‎ 我开始憧憬跟着他游山玩水拍照作诗的生活。然而每次我在微信里跟他提出见面,他都会以各种口岔开话题,或者干脆打开语音功能吟起诗来。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都活在他的诗中了。‎ 热过几十个不能自拔的夜晚后,我决定去找他。我没有他确切的地址,只能天天到他所在的那个区去轧马路,一边走一边在脑中想象着:偶遇那一刻,他会吟出怎样一首令人惊喜的诗?‎ 我忘了,马路可不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一辆大货车在距离我不到半米的地方刹停,扬起满脸灰。‎ 货车司机噌噌下了车,张口就道:“不要命呀!”‎ 我抬头一看,乱糟糟的胡须,发黄的T恤上沾着各种污渍,裤子被灰尘泼出奇怪的图案,大皮鞋已辨不清颜色,以致我盯着他看了半天才认出来,是诗人!‎ 他也认出我来了,有些发慌,用最快的速度拍了拍裤子上的灰,拉拉衣角,脸向斜四十五度一仰,又摆出了诗人的姿态。‎ 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愤愤地问:“你到底是货车司机还是诗人?”‎ 他一字一顿,说了一句诗一样的话:“开车,我活着的方式;诗,我活着的仪式。”‎ ‎“活着还有仪式?”我惊讶地问。‎ ‎“当然有!”他指了指副驾驶位说,“上车,我带你去看看。”‎ 车子开得很慢,他一路沉默,始终保持着那个半仰着头的姿态,腰绷得笔挺,双手优雅地左右扭动着方向盘。若不是那身装扮,他还真像个优雅的指挥家。后面的车喇叭震天,有人伸出头来骂:“你丫散步哪?!”‎ 他置若罔闻,缓缓开了口说:“生活,不易。”‎ 他叹了口气说:“以前,我也一样,急,做什么都急,急了就骂,前面车开慢了骂,有人超车了骂,赶不上绿灯,也骂。”‎ ‎“然后我的生活就只剩下骂了。”‎ ‎“那又怎样?”我问。‎ ‎“生活就不乐意了啊,人活一遭,怎么都是件值得好好对待的事吧?它不乐意也是正常的。”他说。‎ 我开始觉得他脑子不太正常了,我扒拉着车门把手,颤抖地说:“停,停车。”‎ 他没有停,继续说着:“为了安抚生活,我决定给它举行个仪式。”‎ ‎“什么仪式?”我问。‎ ‎“写诗呀!仪式的地点是很讲究的,你看,必须是最纯净的场所,不被浮躁的人类所污染的。”‎ 我想起了他相机里的照片,问:“所以你就到处去旅游?”‎ ‎“干嘛要去旅游?”他奇怪地看着我说,“我开着车,每天都在旅游。”‎ ‎“快看快看,夕阳!”他兴奋地指着前方说。‎ 没等我回过神来,他已经开吟诗:“落日!红了脸,躲起来,它要躲起来……”‎ 不躲才一怪!我趁机跳下了车,头也不回地往人多的地方躲去。‎ ‎“神经病!”这是我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 几个月后,我如愿跟一个算是事业有成的相亲对象结了婚。婚后生了第二个孩子之后,我辞去了工作,做起了全职家庭主妇。‎ 这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了,大娃捣蛋,二娃哭闹,锅里的菜烧焦了,我蓬头垢面,呵斥着大娃,哄着二娃。当我手忙脚乱地解开二娃的尿裤,被一泡温润的童子尿喷得满脸都是的时候,忽然,我嘴里迸了一句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19期,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拒绝和“我”再见面,是想维护自己的尊严;“我”骂他“神经病”,是因为“我”无法接受“诗人”对“我”的欺骗。‎ B.文章多次写到“诗人”“脸朝斜四十五度一仰”这个细节,突出了一个卑微困窘的货车司机内心深处隐藏着的自尊与倔强。‎ C.小说中的“我”在与“诗人”相亲前、相亲时、相亲后、马路相遇,直到“我”做了母亲后,心理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 D.小说以“我”的视角,采用抑扬结合的艺术手法,使“诗人的形象”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掀起波渊,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8.请从不同角度赏析小说结尾的划线句子。(6分)‎ ‎9.“诗”是本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一、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何承矩字正则,幼为棣州衙内指挥使,从继筠讨刘崇,擒其将胡澄以献,论功授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五年,知河南府。时调丁男百十辈转送上供纲,承矩以为横役,奏罢其事。徙知潭州,疏为政之害民者数十事上之,悉被容纳。凡六年,囹圄屡空,诏嘉奖之。米信知沧州,以其不习吏事,命承矩知节度副使,实专郡治。时契丹挠边,承矩上疏曰:“若于顺安寨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其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太宗嘉纳之。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乃以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董其役。由是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民赖其利。‎ 淳化四年,擢知雄州。契丹精骑数千夜袭城下,伐鼓纵火,以逼楼堞。承矩整兵出拒,迟明,列阵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秩满,召还,拜引进使。州民百余谒阙贡马,乞借留承矩,赐金紫,诏许再任。真宗嗣位,以事有缓急,难于匀济,命承矩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丁内艰,时以边兵稍息,农政未修,起复授置缘边安抚使,且诏边民诱其复业。承矩曰:“契丹闻之,必谓诱其部属也。”乃易诏文为水旱流民之意。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景德元年,入朝,进领英州团练使。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三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相州观察使,赙钱五十万,绢五百匹,中使护葬。‎ ‎(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B.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C.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D.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平兴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秩”的本意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俸禄。“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 C.“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佩饰和官服。 D.“转运使”,是封建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官职。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都转运使”一般由官高位重者担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承矩作战勇敢。年轻时他担任棣州衙内指挥使,跟随着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了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论功被提拔了官职。 B.何承矩善于谋划。为了增加水田,他建议掘开河道,同时可以遏制契丹骑兵;他率军打退契丹数千骑兵;并为恢复边塞农业做过贡献。 C.何承矩爱惜百姓。做河南府知府,上奏停止征调壮丁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的差役;做潭州知州,上奏施政中危害百姓的事达数十件。 D.何承矩熟习政务。太宗曾多次采纳他的建议,并下诏褒奖;真宗让他谋划重要事务,即使朝廷大臣弹劾他私自改动诏书,也不予追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5分) (2)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4.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与冷酷的环境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运用借代,以殷浩代己,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15.诗歌颔联由哪些意象构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的《逍遥游》中,作者先论述积水不够深则无法承载大船,其实是为了引出“_________,_________”,强调风对大鹏起飞的重要性。 (2)屈原《离骚》中说,楚怀王糊涂荒唐,致使“_____________”,而自己又遭嫉妒,被小人“_________________”,不受重用,难以施展抱负。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方式描写自己身世的一句是“_________”,然而诗人对自己的生死并不顾惜,因为他的人生追求是“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当前,很多电视文艺批评者,对电视文艺脱离生活的现状 ,迎合电视文艺中的某些怪相、乱象,甚至不惜以“广告式”标签进行恣意吹捧,或受制于网络习语、商业思维,再加之 、思想品味不足、美学视界狭窄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电视文艺批评难以达到审视现实生活、扣准时代脉搏,从而高屋建瓴地揭示电视文艺要旨。‎ 同时,也有些批评者失却了不断创新理论视角和批评方法的动力, 、蹈常袭旧的分析犹如 ,实在难入肌理,或在外来电视作品和影视理论的冲击之下,过度崇尚西方式话语形态,对西方理论的学术热情高于理性思辨,甚至借云山雾罩般的术语、概念等展开批评,却无意在电视文艺作品、批评理论如何走本土化路线方面做系统、全面、科学的探索,使电视文艺批评在建构民族话语体系时产生了方向上的摇摆和迷离。面对这样的文艺生态,( ),批评要适时发现、深入思考、全面剖析创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从理论上引导电视文艺实践朝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发展。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视而不见 末学肤受 墨守成规 隔靴搔痒 B.视而不见 才疏学浅 故步自封 浮光掠影 C.熟视无睹 末学肤受 故步自封 隔靴搔痒 D. 熟视无睹 才疏学浅 墨守成规 浮光掠影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使得电视文艺批评难以高屋建瓴地揭示电视文艺要旨,从而达到审视现实生活、扣准时代脉搏。‎ B.使得电视文艺批评难以达到审视现实生活、扣准时代脉搏的要求,从而高屋建瓴地揭示电视文艺要旨。‎ C.使得电视文艺批评难以高屋建瓴地揭示电视文艺要旨,从而达到审视现实生活、扣准时代脉搏的要求。‎ D. 使得电视文艺批评难以达到扣准时代脉搏、审视现实生活的要求,从而高屋建瓴地揭示电视文艺要旨。‎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必须强调,电视文艺批评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B.电视文艺实践很难朝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发展。‎ C.我们有必要重申的是,创作和批评是电视文艺事业发展繁荣的两翼。‎ D.我们要坚决反对重视电视文艺创作而轻视电视文艺批评的做法。‎ ‎20. 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6月15日在图书馆二楼报告大厅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 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淦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 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淦老师的精彩讲座。‎ ‎ 学校教务处 ‎ ‎‎2018年6月10日 ‎21.下图来自《2017年中国健康调查数据:肥胖指数再度飙升17%》。请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概括介绍16-18岁青少年饮食习惯发生的变化,并结合生活实际简要分析如此变化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6分)‎ ‎(上图分别为青少年吃早餐和吃夜宵的数据统计)‎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庄子·骈拇篇》记载了这样一则简短的寓言故事:“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语文试题答案答案 ‎1.答案:C[解析]A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一旦与道德产生重大冲突就会导致社会混乱”错,材料中只能看出立“善法”能让“天下治”,但并不意味着不立所谓“善法”就会社会混乱。B项,“这在历朝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错,原文指出,西汉以后才逐渐融入法律条例中。D项,“解决途径的多元化使得法律在处理人身伤害和财产纠分时作用范围非常有限”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律作用范围有限主要并不是因为解决途径多元化,而是观念舆论和制度设计。‎ ‎2.答案:D解析文章在论述价值导向时,并没有引用法律条文,引用的是法律制定和实施的观点。‎ ‎3.答案:D文中提到民间“息讼”“贱讼”观念广为流行和法律为诉讼提起人设置艰难诉讼。‎ ‎4 C ‎5. ①第一次对话的内容是关于豆腐涨价的问题,从女摊主的回答上可以看出夫妻俩不涨价是为了让自己的豆腐更有知名度,说明他们具有商业头脑;②第二次对话的内容是关于扩大生产的问题,他们的回答是不愿扩大豆腐坊,要保证豆腐的质量,突出他们讲诚信、重信誉的品质;③两次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人物的形象,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主旨。(每点2分,意对即可)‎ ‎6. ①文章的标题“信誉之花”是卖豆腐的夫妻优良品质的象征,以此为题,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②全文围绕诚信“卖豆腐”展开,“信誉之花”是文章的线索;③“信誉”是社会的一个永恒话题,以“信誉之花”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信誉之花”开满大地的期盼。‎ ‎7. C. 中国科幻的中国元素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 ‎8. B.质:质朴 9. C.词尾/于,比 ‎10、D 本句,根据名词代词“王钦若”“汉”“虫达”“周仲居”“诏”“承矩”“帝”“功”“朝旨”,虚词“之”,标志性词“曰”,“周仲居改诏”主谓结构,不能断开;“之”是“优假”的宾语,不能断开,再结合本句意思:王钦若当时知枢密院,援引汉朝虫达、周仲居改变诏书的例子,请求治何承矩的罪。皇帝说:“何承矩担任守边的职务有功劳,应当优厚宽待他。”只下诏从今以后朝廷的意旨有不恰当的,上奏禀报后再说。句子可以断开为: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11、B 题中B项,“‘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说法错误,“秩满”,任职期满。‎ ‎12、B B项,“为了增加水田,他建议掘开河道,同时可以遏制契丹骑兵”说法错误,掘开河道不是为了增加水田,而是用来遏制契丹骑兵。‎ ‎13、(1)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好。何承矩引用汉朝、唐朝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采分点:“霖雨”,连绵大雨;“典”,主管,掌管;“故事”,旧例;】‎ ‎(2)当时朝廷议论在北方边境防止秋天(敌人抢掠),何承矩多次上奏章请求前往,皇上因为他年老,怜惜他,没有答应。【采分点:“鄙”:边境;“闵”,同“悯”,怜惜;“不许”,没有答应。】‎ ‎【参考译文】‎ 何承矩字正则。年轻时为棣州衙内指挥使,跟从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按照功劳被授予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五年,掌管河南府。当时征调壮丁百十人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何承矩认为是滥用劳役,上奏停止这事。调任潭州知州,分条陈述施政中危害百姓的几十件事上奏,全部被朝廷采纳。总共六年,监狱屡空,皇帝下诏嘉奖他。米信为沧州知州,因为不熟悉治理政事,任命何承矩担任节度副使,实际专管州事。当时契丹扰乱边境,何承矩上奏疏说:“如果在顺安寨的西面凿开易河蒲口,引水向东注入大海,凭藉沼泽,筑堤贮水作为屯田,可以遏制敌人的骑兵快速行动。那些没有水田的地方,也希望挑选士兵戍守,选拔精锐,去除老弱。”太宗赞许并采纳。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好。何承矩援引汉、唐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于是任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使他主持这件事。因此从顺安以东濒临大海,广阔数百里,全部成为稻田,百姓依赖得益。‎ 淳化四年,何承矩被提升为雄州知州。契丹精锐骑兵几千人深夜袭击城下,击鼓放火,逼近城楼。何承矩整顿军队,出来抵御,黎明,布阵酣战很久,斩首俘获很多,契丹军逃走。任职期满,召回何承矩,授为引进使。州民一百多人到朝廷给皇帝进献马,乞请留下何承矩,皇帝赐给他金紫嘉奖他,下诏允许他留任。真宗即位,因为事情有和缓和紧急的区别,难以协调兼顾,命令承矩担任四路都转运使,重要的事物让他共同谋划。遇到母亲的丧事,当时因为边境的战事稍稍停息,农业还没有修复,未满期而奉召任职,授予缘边安抚使,并且下诏引导边民恢复农业。何承矩说:“契丹如果听到这件事,必定认为是引诱他们的部属。”就改变诏文为招收水旱灾害而流落外地的人的意思。王钦若当时知枢密院,援引汉朝虫达、周仲居改变诏书的例子,请求治何承矩的罪。皇帝说:“何承矩担任守边的职务有功劳,应当优厚宽待他。”只下诏从今以后朝廷的意旨有不恰当的,上奏禀报后再说。‎ 景德元年,入朝,提拔为英州团练使。当时朝廷议论在北边边境防止秋天敌人抢掠,何承矩多次上奏章请求前往,皇上因为他年老,怜惜他,没有答应。景泰三年去世,特赠官相州观察使,丧资五十万,绢五百匹,宦官护丧。‎ ‎14.CD ‎ ‎15.意象:黄昏乱云、急雪、回风 ‎(1)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2)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16、 ‎(1)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2)终不察夫民心 谣诼谓余以善淫 (3) 身世浮沉雨打萍 留取丹心照汗青 ‎ ‎17.A。 18.B。 19. C。‎ ‎20.①“牵涉”改为“包括”。②“应邀”改为“邀请”。③删掉“抛砖引玉”。④“拜托”改为“希望”。⑤“莅临”改为“到达”。‎ ‎21.(6分)16-18岁青少年相对于其前年龄段的人,吃早饭的有所减少,而吃夜宵者明显增加。(2分)不吃早餐,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和智力正常发育;(2分)而常吃宵夜的人摄入的热量难以消耗,容易引起脂肪堆积,长时问则导致肥胖。(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2、略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