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验收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80.0分)
1. 德国物理学家朗克说:“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这表明( )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②哲学给具体科学研究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③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④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在我看到一个没有脚的人之前,我一直因为没有鞋而抱怨”,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能够给我们的生活以启迪。这告诉我们( )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幸福的生活常常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③只有认真学习哲学,生活才有意义
④哲学是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3. 孟子与荀子都崇拜孔子,但是二者的思想主张却不尽相同。孟子主张性善论、天赋道德观念、承认有天命;而荀子主张性恶论、道德后天形成,反对天命,强调天道自然。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分歧主要在于( )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C. 是否承认矛盾是变化发展的
D.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4. 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
A.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 没有人脑就不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D. 物质是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5. 围棋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文明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围棋定式是学习围棋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它是在长期的围棋博弈中形成,经得起检验而被固定下来的一种模式。围棋定式的存在说明( )
A. 遵循定式是下围棋取胜的决定因素
B. 理论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变化无穷的围棋也有其内在的规律
D. 博弈实践是产生定式的唯一途径和来源
6. 研究表明,水果成熟时会释放挥发性的化合物,而且随着成熟程度的增加,其浓度也会有所变化。研究人员根据水果这一特性,制成了一种能“感知”水果是否成熟的标签纸。当水果成熟时,标签纸通过感知其释放的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而变换颜色。这表明( )
①水果成熟的整体过程是各阶段相加的结果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③变色标签纸感知水果成熟度是因为其具有反应特性
④事物的多样性联系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 某地区因地施策,实施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形成了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本,为贫困地区实施扶贫搬迁提供了有益借鉴。该地区的成功主要体现了( )
①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③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下列古语古训与其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
A.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B.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C.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一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D. 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3. “安慰剂效应”是指让病人服用对治疗的疾病完全没有药效的中性药剂(如葡萄糖、维生素),但病人有时候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能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 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 物质世界存在人们无法认知的领域与现象
C. 意识对改造客现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D.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化望的代表作,被为誉传世国宝。将万千山水收与尺幅,正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国画创作的这一特点表明( )
①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直接改造了物质世界
③意识的形式和物质的内容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④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5. 黑白不容颠倒,是非不容混淆。2016年7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地区》白皮书,重申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和政策,强调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在南海的相关权益,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确立的。材料告诉我们( )
①真理标志客观与主观要符合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④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6.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7. 新时代新形势不仅需要新的发展观、改革观,还需要新的安全观。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这表明( )
①
社会意识的变化取决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②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在实践过程中被推翻
③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④综合的思维方式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
1. 毛泽东在《长征》这首诗中写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崇山峻岭被红军踩在脚下,竟变成了“细浪”和“泥丸”。这反映出了( )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②意识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功能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近期网上热传的一种较为安全的汽车开门方法,其要求是在下车时用左手开右门,右手开左门。这一看似比较麻烦的动作却能使人们很自然地观察车辆后方情况,因而能避免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这表明( )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车门开启方式的变化源于人的创造性
③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一株植物单独生长容易枯萎,而与众多的植物一起生长则生机盎然,这种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倡导密切合作,先后共有25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共生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社会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是创造人生价值的源泉
②搞好局部,可以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④个人只有在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4. 随着党中央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和落实,我国在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节能减排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成效有目共睹。不过,我国的碳排放量仍然较大,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绿色发展行动既需要国家统一意志,周密安排;更需要每一个中国公民积极行动,从点滴做起,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达人”。这表明( )
①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只需要看到主要矛盾
②认识事物发展的某一矛盾时,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要重视量的积累
④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5. 中医药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体质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照搬中医药典籍已不能完全解决现代问题。有专家认为,创新能力不足制约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从辩证否定观的角度看,认识和挖掘祖国传统中医药学的现代价值应做到( )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②树立创新意识,为传统中医药学注入时代精神
③保留其中的精华不断发扬光大,去其糟粕
④在传统与现代不相容的对立中思考中医药学的价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 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因为禅师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弯路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走直路是一种非常态,因为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所以,它只有取弯路,绕道而行。正因为走弯路,让他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这启示我们( )
A. 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曲折和困难
B. 要善于避开无法解决的矛盾才能使我们顺利地实现目标
C. 要善于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和优势
D. 要做好量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2. 管理学上一个有趣的定律叫“酒与污水定律”,意思是把一杯酒倒进一桶污水里,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杯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该定律中( )
A. 污水是事物的关键部分,影响决定事物整体功能
B. 污水作为整体居于主导地位,规定着部分的功能
C. 酒和污水的矛盾支配和决定着事物发展道路
D. 酒和污水的数量比例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属性
3. 疟疾和艾滋病是两种不同的传染病。近日,研究者们在对同时患有疟疾和艾滋病的患者进行研究时发现,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提下,感染疟疾能帮助免疫细胞识别并清除潜伏的艾滋病病毒。上述研究发现进一步证明( )
①疟疾和艾滋病病毒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②疟疾和艾滋病病毒的联系既是具体的又是多样的
③疟疾和艾滋病病毒的矛盾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
④疟疾和艾滋病病毒的转换既有普遍性又有条件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4. 以“人机融合,让机器人更智能”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机器人峰会在余姚举行。机器人的使用使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不断减少,但同时又使研发、销售和服务等岗位增加,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器人和人的关系体现了( )
A. 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 B. 机器人和人相互依赖、互为前提
C. 矛盾总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5. 手机短信方便了人们交流与沟通,也被少数人用来进行诈骗或骚扰,这里包涵的哲学思想是( )
A. 矛盾的特殊性 B.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C. 发展的观点 D. 片面的观点
6.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打蛇要打七寸”,这些说法告诉我们( )
A. 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B. 要学会统筹兼顾次要矛盾
C. 要注意分淸主流和支流 D. 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7. 蒸发浓缩是炼乳生产需要经过的一个环节,就是将原料奶中大部分的水分蒸发。原始的方法是在锅里直接给原料乳加热,使其中的水分蒸发。由于常压下,水沸腾的温度在100℃左右,这既造成原料奶中的营养成分破坏,又会造成炼乳制造成本居高不下(消耗大量的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真空罐,在40-60℃下将原料奶的水分蒸发,提高了效率和质量。这说明( )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③炼乳流程的优化源于人们对生产工艺的认识
④创新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③
1.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加大创新驱动力度,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述政策的哲学依据是( )
①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②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④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和动力。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 “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 )
①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③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
④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早期的电灯泡,在使用不久后灯泡内部会发黑。开始人们认为是其中的空气引起的,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定在尽可能地把灯泡内部抽成真空,可是发黑的问题依然存在。后来,米尔兰博士提出向灯泡内充入某种气体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实验,最后确定用氩气替代真空,终于解决了灯泡发黑的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 )
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②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螺旋式的上升
④突破思维定势和自然规律的制约能够推动事物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4.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要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必须( )
①坚持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做到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③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统一起来
④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现有理论和制度的限制。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5. 2017年要全面提升质量水平。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由于( )
①正确意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认识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③精神的力量可以创造出物质的力量
④量变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 智慧城市,必须从规划、设计、治理、运营、发展等方面进行观念更新,实现“智慧提升”。但一些地方推行的“智慧城市”
是碎片化的智慧城市,是走错了路的智慧城市。出现这种现象的哲学原因是( )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具有反复性
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谬误藏于真理之中
③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过时的内容并非一帆风顺
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 近日,7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因一张照片在网络刷屏。图中,白发苍苍的刘老坐在高铁二等座上,衣着朴素,赤脚穿双旧皮鞋,全神贯注修改着手中材料,纸上已满是红色批注。几十年间,刘先林致力于摄影测量和航测仪器的研究,不务虚名、沉心实干,生活中低调简单、朴实无华。意外成为“网红”后,刘老回应:“国家给我的奖励和荣誉已经够多了,想把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照片定格的只是生活中的普通一瞬,但传递出的纯粹精神直击人心。这表明( )
①理想信念影响人生道路的选择
②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前提
③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
④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人生价值实现的标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规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行为,保障运营安全和乘客合法权益,国家交通运输部公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针对该管理办法的出台,有人认为这束缚了网约车的发展,不方便人们出行:也有人认为网约车市场良莠不齐,需要国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监管。出现这些不同认识是因为( )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是客观的
②价值判断和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导致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识不同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长征,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80年后。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材料说明(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是上实践的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④曲折性是事物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辩证关系的是( )
①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繁荣了城乡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
②改革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社会向更高级发展
③全国人大通过《物权法》明确规定了所有权制度、用益物权制度和担保物权制度,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 农村特岗教师张琼琼为实现孩子们的篮球梦,贴钱给凉亭坳小学的孩子们购买装备。一年后,这支女子篮球队取得了全国第八的成绩,轰动了整个湖南。张琼琼用爱和责任点亮留守儿童的梦,说明( )
A. 坚持梦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B. 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
C. 果断抓住时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D.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让农民享有更多财产权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 )
①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由不成熟到成熟转变的标志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举措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④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3.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国内经济转型,过去很多热门行业将风光不再,年轻一代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轨迹也将因此而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这说明( )
①人生道路的选择和价值的实现,无法超越社会条件的制约
②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年轻一代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③年轻一代人的人生道路将更加曲折,必须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
④在时代的进程中塑造和完善自我,是年轻一代成功的必由之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 针对珠算是否进课堂,有人认为此举有利于弘扬珠算文化,但也有人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珠算已经失去了用武之地。从哲学角度看,这种争论表明( )
①事物的内在属性决定其价值
②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主观性
③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④价值观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5. 一个雕刻家在细心雕刻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头部、肩部都已经雕刻成形,一个美丽的天使逐渐显现。这时,一个小女孩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头里的?”雕刻家回答:“石头里本来没有天使,但因为我是在用心雕刻。”这说明( )
①艺术创作能否实现“无中生有”,受到艺术家的技艺水平的影响
②艺术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摆脱事物外在形态和属性的束缚
③艺术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认识必然不同
④艺术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影响着雕刻家对雕刻对象的艺术处理。
A. ①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6. 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首次写入五年规划。“十三五”把生态环保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守住美丽中国的发展底线的突出位置,把能否“留得住蓝天,记得住乡愁”当成了衡量是否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的尺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结合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党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1.
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周礼•考工记》有言“匠人营国”。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中国是一个并不缺乏工匠的国家,四大发明的发明者,都是了不起的工匠。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他们持之以恒,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制造业更需要踏实专注、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结合认识论有关知识,谈谈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对人们探索真理的启示。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A 2. C 3. A 4. B 5. C 6. C 7. C
8. D 9. D 10. B 11. D 12. C 13. B 14. A
15. B 16. D 17. C 18. C 19. A 20. A 21. B
22. A 23. B 24. A 25. B 26. C 27. A 28. D
29. B 30. B 31. B 32. B 33. D 34. A 35. C
36. D 37. A 38. B 39. B 40. B
41.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实现绿色经济的华丽转身是大势所趋.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绿色发展理念,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
42.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真理客观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随着过程的推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敢于面对困难,在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探求真理;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解析】
1. ①符合题意,世界观决定工作方向,说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②符合题意,世界观决定他的工作方向,是因为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
③不合题意,题中强调的是世界观对具体科学的影响,而不是具体科学对世界观的影响;
④说法错误,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科学的”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本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
(1)区别:二者研究的对象和回答的问题不同.
①具体科学以某一具体领域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②哲学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
①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③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2. ①
符合题意,题中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是通过实践得出的,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符合题意,材料中“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能够给我们的生活以启迪”,这告诉我们幸福的生活常常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③说法错误,该选项说法太绝对;
④说法错误,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是科学的;
故本题选C.
本题考查:哲学的起源、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1、哲学的起源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3. A符合题意,孟子承认有天命,是唯心主义观点,荀子反对天命,强调天道自然,是唯物主义,两者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C不合题意,材料与矛盾的变化发展无关;
D说法错误,客观事物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的.
故本题选A.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4. A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体现该观点;
B符合题意,根据题意,“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D不符合题意,这两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本题以“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为案例,考查学生对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的理解运用,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的选项.
5. A错误,“决定因素”说法错误,夸大了围棋定式的作用;
B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符合题意,“围棋定式是学习围棋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它是在长期的围棋博弈中形成,经得起检验而被固定下来的一种模式”这说明变化无穷的围棋也有其内在的规律;
D错误,博弈实践是产生定式的唯一来源;
故选:C.
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2)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该题以“围棋定式”这一事例,考查学生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理解、运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社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知识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还要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
6. ①错误,水果成熟的整体过程不是各阶段相加的结果.
②正确,“水果成熟时会释放挥发性的化合物,而且随着成熟程度的增加,其浓度也会有所变化”,说明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③正确,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因此变色标签纸感知水果成熟度是因为其具有反应特性.
④错误,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因此事物的多样性联系不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
故选C.
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
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同一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
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生理基础: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应变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具有灵活的思考能力,但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教材的知识点.
7. ①②不符合题意,这两项与材料主旨不一致,故排除;
③④符合题意,根据题意,“某地区因地施策,实施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形成了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本,为贫困地区实施扶贫搬迁提供了有益借鉴”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故选:C.
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不仅能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3)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个性与共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该题属于体现类选择题,用“精准扶贫”社会热点为素材,考查学生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认识.具有感性认知.注重考查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材料分析型选择题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即以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时政热点为背景而设置的材料,平时应引导学生多关心,引导学生分析.
8. A对应错误,“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是说明确了大道规律,才能把握趋势发展中的具体步骤,这体现了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B对应错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强调了要树立整体观念,不是强调关键部分;
C对应错误,“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这强调了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D对应正确,“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的观点.
故本题选D.
本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近年来,在政治高考试题中,以古文诗词、成语、古语古训等等为材料的试题占据了相当的部分.以古文诗词命题,考查的不仅是同学们的文学功底,更是考查大家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和应运,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知识的交融.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能阅读理解题好题干中古文诗词、成语、古语古训等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9. A表述错误,在一定条件下,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B错误,物质世界只有尚未认知的事物,没有不可认知的事物;
C错误,正确的意识对改造客现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D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安慰剂效应”体现了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故选:D.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本题考查了意识的能动性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的选项.
10. ①③正确,将万千山水收与尺幅,正是中国画的奇妙之处.国画创作的这一特点表明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的形式和物质的内容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②错误,意识通过实践改造物质世界;
④错误,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具有独立性;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1.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意识的内容和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内容看)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11. ①说法错误,真理标志主观与主客观要符合的哲学范畴;
②符合题意,《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地区》中的政策是根据“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在南海的相关权益,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确立的”的实际情况作出的,表明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不合题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是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人而异,材料中没有涉及;
④符合题意,“黑白不容颠倒,是非不容混淆”表明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故选:D.
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真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
12. ①不能说明认识存在差异的原因,与题意无关,故排除①;
②正确并符合题意,题干中问的是对同一认识对象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的原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的需要不同,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②当选;
③与题意不符,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题中未涉及人脑的局限性,故排除③;
④符合题意,认识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影响,故④当选.
故选:C.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影响认识的因素.
认识具有主体性差异,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需要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本题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要在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排除无关选项和错误选项,准确作答.
13. ①③符合题意,“新时代新形势不仅需要新的发展观、改革观,还需要新的安全观”,表明社会意识的变化取决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②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在实践过程中被推翻;
④说法错误,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故选:B.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因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14. ①③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崇山峻岭被红军踩在脚下,竟变成了“细浪”和“泥丸”,这反映出了意识对物质具有强大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相互转化;
②错误,实践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功能;
④不符合题意,题意体现的是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相互转化;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1.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性质的意识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正确的意识指导下,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指导下阻碍事物发展.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积极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①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实现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绝对的;
②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二者共处于统一体当中,不可或缺.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本题考查了哲学中的哲理对应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是,一要分析成语、谚语、古诗词、名人名言等的含义,二先选出最明显的选项,再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无关的选项.
15. ①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安全汽车开门方法是为了很自然地观察车辆后方的情况,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说法错误,车门开启方式的变化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
③不合题意,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④符合题意,这一看似麻烦的动作能使人由“危”为“安”,这表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故本题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目的性、矛盾的同一性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于动物无目的本能的活动.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和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剩下的就是正确的选项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16. ①错误,社会提供必要的客观条件是创造人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②不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共生效应”强调的是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的思想,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③④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共生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个人只有在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故选:D.
本题考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
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和追求个性发展.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本题属于启示类选择题.偏重于如何做方法论意义.考查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的选项.
17. ①错误,“只需要看到主要矛盾”,说法错误,
②正确,“我国在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节能减排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成效有目共睹”,说明认识事物发展的某一矛盾时,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
正确,绿色发展行动既需要国家统一意志,周密安排;更需要每一个中国公民积极行动,从点滴做起,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达人”.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要重视量的积累.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与“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善于抓住时机促成质变”无关.
故选C.
本题考查: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2.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①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这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8. ①不合题意,“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不属于辩证否定观的范畴;
②③符合题意,从辩证否定观的角度看,认识和挖掘祖国传统中医药学的现代价值,应做到树立创新意识,为传统中医药学注入时代精神,应该保留其中的精华不断发扬光大,去其糟粕;
④说法错误,“在传统与现代不相容的对立中思考中医药学的价值”,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故选:C.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原理
(1)原理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体现了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也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全盘抛弃,而是要吸收并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这就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④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
①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②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③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基本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可综合运用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和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难度中等.
19. A符合题意,“它只有取弯路,绕道而行.正因为走弯路,让他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启示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曲折和困难;
B说法错误,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来解决矛盾,而不能避开矛盾;
C不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到抓住机遇;
D不合题意,材料与量变、质变无关.
故本题选A.
本题考查: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理: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方法论: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20. A符合题意,“酒与污水定律”强调的是关键部分和重要性,在该定律中污水是事物的关键部分,影响决定事物整体功能;
B说法错误,污水是部分;
C说法错误,决定着事物发展道路的是主要矛盾,酒和污水的矛盾不一定是主要矛盾;
D说法错误,事物的本质属性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故选:A.
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③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由部分构成,离不开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也离不开整体.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2)方法论: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21. ①说法错误,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说“疟疾和艾滋病病毒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错误的;
②③符合题意,“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提下,感染疟疾能帮助免疫细胞识别并清除潜伏的艾滋病病毒”,说明疟疾和艾滋病病毒的联系既是具体的又是多样的,也说明疟疾和艾滋病病毒的矛盾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
④说法错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疟疾和艾滋病病毒的转换是有条件性,但不是普遍的;
故本题选B.
本题考查:联系的条件性和多样性、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1、联系的条件性
原理: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2、联系具有多样性
原理: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③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22. A正确,机器人的使用使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不断减少,但同时又使研发、销售和服务等岗位增加,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明机器人和人的关系体现了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
B错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说法错误.
C错误,矛盾既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D不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无关.
故选A.
本题考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③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④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23. ACD不符合题意B正确,“手机短信方便了人们交流与沟通,也被少数人用来进行诈骗或骚扰”说明既要看到手机短信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这包涵的哲学思想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故选B.
本题考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①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③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④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24. A符合题意,“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打蛇要打七寸”体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B不合题意,题目强调的是要抓主要矛盾,没有涉及统筹兼顾次要矛盾;
C不合题意,分淸主流和支流强调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题目没有涉及;
D不合题意,题目强调的是要抓重点,不体现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故选:A.
本题考查: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主次矛盾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关键词:重点、中心、关键、主导、突破口、多数、重中之重、着力点、急需解决、第一要务、核心)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25. ①②符合题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真空罐,在40-60℃下将原料奶的水分蒸发,提高了效率和质量”,这说明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③说法错误,炼乳流程的优化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不是对生产工艺的认识;
④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创新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故选:B.
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辩证否定观原理
(1)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②创新的作用:从经济角度看,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政治角度看,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从文化角度看,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辩证否定观原理
①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26. ①符合题意,“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加大创新驱动力度”的依据是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②不合题意,题目内容不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③符合题意,“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依据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④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和动力,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多个.
故选:C.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树立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从本质上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要求我们: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旧说和落后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
27. ①②正确并符合题意,本题材料中“‘先试点后推广’,即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体现的是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工作方法,体现了事物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故①②可以入选;
③表述错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各有其特点,不能片面强调谁优于谁,故③不能入选;
④表述错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故④不能入选.
故选:A.
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互相转化.方法论要求: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要在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正确理解,排除无关选项和错误选项,准确作答.
28. ①符合题意,辩证法从本质上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灯泡发黑的问题的解决过程体现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②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符合题意,通过反复试验,最后确定用氩气替代真空,终于解决了灯泡发黑的问题,表明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螺旋式的上升;
④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
故选:D.
本题考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从本质上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要求我们: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旧说和落后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体和客体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
29. 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必须坚持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统一起来;
②表述错误,既往和现实中都有需要否定和肯定的部分;
④表述错误,应该是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旧说和落后观念.
故选B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原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观原理
(1)原理: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从本质上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要求我们: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旧说和落后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30. ①正确,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由于正确意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错误,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该项夸大了精神的作用;
④正确,工匠精神崇尚精益求精,体现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的道理;
故选: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1.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性质的意识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正确意识指导下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指导下,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31. ①③符合题意,根据题意,一些地方推行的“智慧城市”是碎片化的智慧城市,是走错了路的智慧城市.出现这种现象的哲学原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具有反复性,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过时的内容并非一帆风顺;
②表述错误,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两者不容混淆;
④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体现该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体和客体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2.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该题注重对学生概括能力和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解答这类题要特别留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等,从材料中找答案,理论观点与材料信息有机对接是解题的关键
32. ①符合题意,国家给我的奖励和荣誉已经够多了,想把精力放在研究工作上”表明理想信念影响人生道路的选择;
②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体现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与人生价值实现的关系;
③符合题意,7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因一张照片传递出的纯粹精神直击人心,表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
④说法错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人生价值实现的标志.
故选:B.
本题考查:实现人生价值
(1)人生价值是什么?
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最根本的价值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包括两个方面: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贡献,价值的创造者,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索取,价值的享受者.
(2)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怎么办?)
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33. ①表述错误,认识是主观的;
②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体现“价值判断和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问题;
③④符合题意,根据题意,人们针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有不同的认识,这是因为认识受主观因素的制约,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都会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故选:D.
本题考查:影响认识的因素;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影响认识的因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反映.认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①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受到客观事物本身、实践水平能力的制约.最根本的是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②受主观因素的制约,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都会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该题属于原因类选择题,解答时需弄清题干与题肢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的选项.
34. ①②符合题意,根据题意,伟大的长征精神形成于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长征,要继续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故①②符合题意;
③错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④错误,内因是事物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故选:A.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同步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该题属于体现类选择题,以对“伟大的长征精神”的认识来考查学生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分析其哲学道理,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哲理与材料对接的吻合性,解题时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的选项.
35. ①符合题意,“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繁荣了城乡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正确反映了社会基本矛盾辩证关系;
②说法错误,“改革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
③符合题意,“全国人大通过《物权法》明确规定了所有权制度、用益物权制度和担保物权制度,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正确反映了社会基本矛盾辩证关系;
④说法错误且不合题意,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关系体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不能体现社会基本矛盾辩证关系.
故选:C.
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以及知识迁移运用、比较分析、理解判断的能力,解答的关键在于对知识全面细致的把握,解答时应注意错误选项的排除.
36. AC说法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前提,而不是坚持梦想,也不是果断抓住时机;
B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表明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
D符合题意,“张琼琼用爱和责任点亮留守儿童的梦”,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故选:D.
本题考查:人生价值
①人的价值的内涵: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
②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和错误的选项.
37. ①说法错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并不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由不成熟到成熟转变的标志;
②④符合题意,“把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让农民享有更多财产权利”,这说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举措,是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故选:A.
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②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
38. ①④符合题意,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和国内经济转型,影响了年轻一代的职业选择、人生轨迹,表明人生道路的选择和价值的实现,无法超越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说明在时代的进程中塑造和完善自我,是年轻一代成功的必由之路;
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年轻人职业、人生轨迹的影响,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无关;
③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年轻一代人的人生道路将更加曲折的内容.
故选B
本题考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39. ①说法错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因此,事物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决定其价值,而非内在属性决定其价值.
②③符合题意,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人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有主观性,珠算是否进课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正是基于不同的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原因.
④不合题意,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题干并未体现实践的相关内容.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
①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会不同;
③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和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剩下的就是正确的选项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40. ①④符合题意,根据题意,“石头里本来没有天使,但因为我是在用心雕刻.”这说明艺术创作能否实现“无中生有”,受到艺术家的技艺水平的影响,艺术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影响着雕刻家对雕刻对象的艺术处理;
②错误,“摆脱束缚”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③错误,“必然”说法错误,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认识也可能相同;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③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3)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知识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还要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或错误的选项.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
41. 结合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党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该题属于原因类分析说明题.知识范围是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涉及的知识点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等,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这一话题,从原因、意义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对学生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考查,有一定的难度,从材料中找答案,从原因和意义两个角度思考并做到多角度分层次书写.阐述时必须紧扣话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回到问题本身.将哲学理论知识与此有机对接是解题的关键.
42. 结合认识论有关知识,谈谈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对人们探索真理的启示.该题属于启示类分析说明题,偏重于如何做,方法论意义.通过审题,该题的知识范围是认识论有关知识,涉及的具体知识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等.解答此题需从“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
的具体内容人手,对接认识论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解答,关键是对接的吻合性.如:“工匠精神要随着过程的推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说明真理客观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按照此思路即可解答.
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概括能力和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解答这类题要特别留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等,从材料中找答案,理论观点与材料信息有机对接是解题的关键,答案组织时做到多角度分层次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