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试卷
(本试题满分150分,包括卷面分5分,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 ,如三月兮。(《诗经·郑风·子衿》)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浮云游子意, ,。(李白《送友人》)
⑤ ,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⑥驿外断桥边 ,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⑦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
⑧ ,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2)默写《关雎》前四句。
, 。
,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
初秋的雨丝有些凉意,洒在水面上,有几尾小鱼趁着涟漪四散而逃,仿佛嫌我们的脚步惊扰了它们安谧的好梦。①没有车马风尘的痕迹和步履匆匆的疲惫,水灵灵的镇子洗去了俗世里的烦恼和劳碌。与一盘盘油光锃亮的万三蹄膀相比,周庄的素朴清雅能让j旅的游客身心安宁。沈厅、张厅依然保留着原始的居住环境,【A】着主人殷实、考究、富足的家业,【B】出当年商贾大家的历史人文风情。狭长的青石板路真可谓一步景,②任凭心灵与时光碰触,一边慢步一边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3分)
涟漪( ) 锃( )亮 jī( )旅
(2)将画线句①改写成两个句子。(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2分)
(3)根据句子意思,将“显现”“透露”分别填入A、B两处横线上。(2分)
(4)画线句②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4分)
(1)(1)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 ,做事要 ,礼仪要得体 。(2分)
(2)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保尔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______________精神,____________ 的意志, 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2分)
4.八年级(1)班以“背起行囊,走出课堂”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2分)
(1)在合肥包公祠参观时,同学们看到一副赞誉包公的对联,下联中的四个字因为风雨侵蚀变得模糊。请你根据上联,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从备选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一个填写在横线处。(3分)
上联:理冤案,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下联:赈灾黎, ,依然菩萨心肠。
备选词语:大恩大德 拯救黎民 慈悲无量 铁面锄奸
(2)旅途中,有的同学不论是坐车还是休息,总是埋头玩手机,从不欣赏身边的春光美景,也不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你觉得这样做,实践活动就失去了意义。你打算怎样劝说他们呢?(3分)
(3)下面是魏延同学参加活动后所写活动心得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6分)
A.学习,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上,我们更要走出去了解、观察这个奇妙的世界。B.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不但可以强健体魄、提升视野、丰富阅历,而且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实地验证,获得真知。C.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就引用了中国古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不仪要在书本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也要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知。
①A句有语序不当的毛病,应将“ ”和“ ”调换位置。
②B句有用词不当的毛病,应将“ ”改为“ ”。
③C句有一处标点运用错误,应将“ ”改为“ ”。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故乡的堰塘(21分)
■李国新
①我总是对故乡的堰塘一往情深,魂牵梦萦,是因为我对它爱得太深的缘故!我的老家门前30米处东南方,有一口呈月亮形的堰塘。塘水清清幽幽,一年四季池水饱满。
②我是喝堰塘的水长大的。我住的台子叫姜葛台,但没有一个姓姜的人,只有七八户人家,大家都吃塘里的水。每天清晨,台子上的人,挑着两只木桶,去塘里挑水。塘里的水用来饮用、煮饭、烧菜。塘里的水,感觉是那么鲜活,那么有味,那么纯洁,那么自然,那么美妙。
③我是食堰塘里的鱼长大的。小时候,我爱钓鱼,特别喜欢到堰塘里去钓。我自制一根竹竿,买一根塑线,系一根鱼钩,把家里的米拌上一点酒,朝塘中的空隙处一抛,几分钟,伸出钓竿放下鱼钩,就有鱼儿咬钩了。一扯竿子,就会有一条半斤以上的鲫鱼,活蹦乱跳地跃出水面。堰塘里以鲫鱼、黑鱼、鳝鱼居多,其次是泥鳅、草鱼、鳊鱼。特别是夏天的早上,堰塘里的鱼三五成群地戏水。到了腊月,荷叶、蒿草枯萎了,水草沉了,塘水不再丰盛了,村里的人会干塘。抽水机把塘水抽干了,一是捞鱼,二是挖藕。各家各户的大人小孩都不约而同来到塘边。眼看着塘水慢慢少下去,里面的鱼儿一个一个动起来,东躲西藏,大人孩子们就高兴了。大家下水把鱼捉上来,集中后按人头分鱼。堰塘里的鱼似乎是捞不完的,每年都有。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啊!
5
④我是吃堰塘里的莲蓬长大的。月亮弯似的堰塘里,齐刷刷长满荷叶,青枝绿叶,好比乡村的姑娘,清丽可爱。早春时节,波光粼粼的塘水里,小荷又露出尖尖角了,破水而出,慢慢长大。霎时,堰塘全部布满,慢慢尖尖角舒展开来。春夏之交的时节,寻着尖尖角抽藕梢,藕梢细长白嫩,又脆又甜。但藕梢是抽不完的,塘底的根又冒上尖尖角。到了夏天的时候,荷叶长成斗笠一样大了,堰塘里变成了绿色的世界。接着荷叶旁边又长出一个尖尖角了,像毛笔一样大小,慢慢变成粉红色的荷花绽放。荷花和荷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它们好像母女,好似姐妹,相依相偎,各显风姿。六月天,奶奶腌菜的时候,就叫我去塘边摘一些荷叶,那时的荷叶真是茂盛,甚至长到塘埂上了,顺手可摘。把荷叶晒干了,封腌菜坛子的口,腌菜不走味,耐存,荷叶香味扑鼻。到了夏秋之季, 荷花迅速变成莲蓬。水上的莲蓬、水面的菱角,一样甘甜爽口。
⑤我想,在我的心灵深处,故乡的堰塘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啊!是它养育了我,抚育了我,我流淌的血液中,有堰塘给予我的灵气和养分!故乡的堰塘,已经在我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子。故乡的堰塘啊,我永远怀念你的美好,永远将你的美好化成我做人的动力,在我的人生中,也把自己的爱和情,去无私奉献,让这个世界永远充满爱!
5.围绕“堰塘”,作者主要写了儿时故乡的哪些往事?(4分)
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我自制一根竹竿,买一根线,系一个鱼钩,把家里的米拌上一点酒,朝塘中的空隙处一抛,几分钟,伸出钓竿放下鱼钩,就有鱼儿咬钩了。一扯竿子,就会有条半斤以上的鲫鱼,活蹦乱跳地跃出水面。
7.第④段中,作者以时间为序,具体描写了“荷”的生长,请完成下面的填空,归纳这过程。(4分)
早春,小荷露出尖尖角破水而出→ → 荷的尖尖角抽出藕稍→夏天, →夏秋之际,荷花变成莲蓬。
8..文中画线语句写道:“我想,在我的心灵深处,故乡的堰塘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啊!”从上文看,“我”称呼堰塘为“衣食父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引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9.读文章首尾段落,揣摩作者对“故乡的堰塘”所持的感情。(5分)
【二】 清凉殿里好乘凉(19分)
■童木
古人是如何度过漫长炎夏的?深宅大院里的官宦人家,宫墙内的皇族世家,在同样的酷热时节总会比劳作的底层平民多得避暑的良方。研究中国古代的避暑史,基本是一部宫廷和达官贵族阶层的驱热志。因为在久远年代前的盛夏,任何一块冰,任何一处特凿的清凉窟,都包含着最奢侈的人工。平民只剩得一把扇子打发炎夏的时候,每朝每代的朱门院里都寻得到当时流行的驱热之术。
《周礼》里的记载,周王的宫廷已有专人负责为王室采冰,以供夏天使用。采冰人被称为“凌人”,整个宫殿大概有80名,每年冬季便开始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而这种采冰制度,一直到晚清皇家都还存在。
汉代皇宫里夏季专用的“皇家避暑套房”叫“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汉书》里赞叹过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清室则中夏含霜”,意思是盛夏时房间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古籍里关于清凉殿的记载,还包括它的房间内其他陈设:“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清凉殿里的石头床具本身就是夏用良品,装冰块的又是进口的玉晶盘,还有侍人站在旁边对着扇扇子,当然是多重降温。汉武帝刘彻身边的红人,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福利。
到了唐代这种“空调房”被称作“含凉殿”,临着太液池傍水而建,比起汉朝的石头床具加冰玉盘的稚朴,含凉殿的制冷手段已经算得上是通过机械原理实现的。倪方六讲了个拾遗陈知节给李隆基上书的故事:“酷暑天,李隆基把‘办公室’搬到了含凉殿避暑。陈知节见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被赐座后,感觉座内含冻。这扇车基本相当于空调扇,当然不是用电能而是水能,用水来转动扇叶,风扇对凉水吹形成冷气。另外殿里有循环冷水源,四檐装上了水管,靠水的殿堂四边往下淌的水帘,让凉水在屋上循环,降温效果自然极佳,能达到‘座内含冻’的效果。”有学者考证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环保“空调房”算是舶来品,最早源于东罗马帝国。当时长安城里地位高的大臣家都建有这样的“空调房”,长安市市长(京兆尹)家里便有。
若是宋朝有设计类杂志,当时的“空调房”大概会被宋时的编辑称为“贴近自然的和谐设计”:“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倪方六用了“设计时尚”来形容宋代宫中的降温术。当时同样出现了带有机械原理的“风扇”,是用鼓风机带动的。除此之外还有香氛设置: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就能使堂内“清芬满殿”。倪方六说,这算得上是古代空调的空气净化手段,可以说是一大进步。“到了明清时期,可移动式冷源出现了,有点现代分体空调或冷风机的意思。这种可移动式冷源,时称‘冰桶’,类似于冰箱,其实是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候这种冰桶民间也使用,还有进口货,时称‘洋桶’。冰桶现在看很简单,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家电’了。”
至于古时消夏的饮食,倪方六谈起了宋时的“冰激凌”。从宋人笔记看,这种古时刨冰最先在蒙古人中流行,是果汁、牛羊奶和冰块调制的冰酪。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已经花样繁复,夜市的冷饮铺要营业到三更时分方才结束。这样想起来,那时夏季的夜,和我们童年时在街市上买一碗刨冰消夏,似乎已经没有隔着悠长朝代的区别了。
10.本文主要说明了什十么内容?(4分)
11.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5
1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13.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4.通读全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时代人们的消夏方式,说说你的理由。(3分)
【三】 小石潭记(15分)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5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皆若空游无所依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隶而从者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7.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是 、 。
18.“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三、作文(60分,含卷面分5分)
19.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触动心灵的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选角度确立文章的主旨。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
100
200
100
5
200
100
200
800字
200
100
200
800字
5
参考答案:
一、1.(1)①一日不见 ②秋天漠漠向昏黑 ③山光悦鸟性 ④落日故人情⑤谁见幽人独往来 ⑥寂寞开无主⑦在水一方 ⑧芳草鲜美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1) yī zèng 羁 (2)没有车马风尘的痕迹,没有步履匆匆的疲惫
(3)透露 显现 (4)慢步 漫步
3.(1)谦虚 严谨 (2)为理想而献身 钢铁般
4.(1)慈悲无量
(2)示例:同学你好!你看大自然的春光是那么美,我们难得有时间亲近自然,你一直埋头玩手机,不仅对你的眼睛不好,而且让你失去了本次实践活动的意义,从而无法体会到身心放松的愉悦。
(3)①了解 观察 ②提升 开阔(拓宽) ③《 》 “”
二、5.①到堰塘里挑水用。②在堰塘里钓鱼、捞鱼③观堰塘中的荷,采摘荷叶、莲蓬和莲角。
6.这一系列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自制钓具,在堰塘中成功钓出鲫鱼的过程。
7.春夏之交荷叶长大荷花绽放
8.“我”是喝堰塘的水长大的;“我”是食堰塘里的鱼长大的;“我”是吃堰塘里的莲蓬长大的。
9.作者对故乡的堰塘充满感激、热爱、怀念和赞美之情。
10.本文主要说明了我国古代皇族世家、贵族阶层的消夏方式。
11.文章以时间先后为序,介绍了从周朝到明清时代皇族达贵们的消夏方式,使全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12.引用。更具体地说明了宋代“空调房”设计的和谐优美,增添了诗情画意之美。
13.不能。“大概”是一个概数,表示推测,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删去,说明整个宫殿正好是80名“凌人”,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示例:我最喜欢汉代皇宫里的消夏方式。因为“清凉殿”里,温度很低,陈设雅致,还有石头床、玉晶盘等,可以多重降温,令人神往。
15.⑴向西 ⑵凭借,依靠 ⑶像狗的牙齿那样 ⑷寂静得使人忧伤 ⑸跟随
16.(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17.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18.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三、19.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