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区2019届高三语文4月模拟试卷(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北京东城区2019届高三语文4月模拟试卷(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东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 高三语文 ‎2019.4‎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对都市圈副中心级城市发展的研究始于对“城市病”的关注。以北京为例,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的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的人挤为患。导致人挤为患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内。要缓解北京“城市病”,关键在于大力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避免过度集聚。近十年来,为改变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方式,北京市不断研究新的空间功能布局方案,从已建成的重点新城即可窥见一斑。然而事实是,通州、顺义、大兴等重点新城由于规划规模偏小、配套服务滞后、功能不完整,职住严重分离的弊端难以缓解,不仅不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反而在城市“摊大饼”的背景下成为“大饼”的一部分,未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这使得重点新城的传统发展思路亟待创新。‎ 从国际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看,一个循序渐进、产城融合、设施先行、服务配套,具有充足产业支撑与配套保障的城市副中心可以有效缓解城区人口压力,形成都市圈内真正的多中心发展。建设城市副中心,既能保证城市的规模效益,也能缓解“城市病”,目前已经成为对北京发展空间形态的共识。‎ 城市副中心在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不同的发展形态,其功能也存在差异。目前主要有Sub-CBD和Sub-City Center 两种形态。‎ Sub-CBD,直译为“次级商务中心区”,是世界特大城市在城市规模扩张期出现的形式,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多的类型。它主要是指与城市商务中心区(CBD) 在空间上相呼应,功能上相补充,同时又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次级商务中心,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向多核演变的结果。这一概念是从经济地理角度定义的,是相对于中央商务区(CBD) 的一个次级中心区,特别突出了商业、商务的职能,其建设目的主要在于运用经济杠杆疏解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商业、商务功能,培育新的城市经济增长极,改善城市空间结构。‎ Sub-City Center,直译为“次级城市中心”,是特大城市成熟期出现的新的表现形式,是“单一城市”走向“网络化城市区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式。它是指大城市周边能够在局部代替城市主中心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能疏解或补充中心区功能,并与中心区共同构成层次性较强的城镇体系。这一概念是从行政区划角度定义的,更侧重于行政区划中城镇体系的概念。次级城市中心为行政辖区,有自身较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是独立于主中心城市的城市。‎ 对于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北京已超过最优规模,而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只存在北京和天津两个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严重不足,缺少发挥“二传”作用的中间层。因此,要缓解北京“城市病”,亟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副中心,一方面分担北京中心城区的功能,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另一方面发挥其城市规模效应以及与超大城市的协同效应,促进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投资环境以及城市间交通运输条件,从而逐步形成一个良性的城市群结构。‎ ‎(取材于刘洁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9年1月,是属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高光时刻”。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主体工程全面竣工,教育、医疗等配套工程开工,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建设如火如荼。第一批市级机关已正式入驻,通州区也进入了城市副中心的时代。‎ 通州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2200多年的建置史。京杭大运河从这里起航,多种文化和资源要素交汇流通,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的水陆都会和商贸重镇。燃灯佛舍利塔、三教庙、大光楼、曹雪芹墓等一大批历史古迹和遗存,让通州散发着古老和迷人的魅力。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建设中,还发现了始建于西汉初年的路县故城遗址。‎ 通州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天津、河北交界,作为北京城的“东大门”,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交通节点,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这里交通十分发达,距长安街20公里,15分钟可到达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可到达北京新机场,1小时可到达雄安新区。‎ 通州是美丽的滨水生态城区,多河富水,是北京流域面积最广的城区,也是北方不可多得的内陆水城。这里有万亩森林公园,绿带环绕,蓝绿交织,水城共融,鸟语花香。‎ 通州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域面积906平方公里,境内一马平川。城市副中心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通州境内产业园区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 早在1993年,通州镇就被定位为北京14个卫星城之一。2005年,通州新城被定位为“北京未来发展的新城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是中心城区行政办公、金融贸易等职能的补充配套区。2010年底,北京市委明确提出“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国际新城”。‎ 一路走来,通州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直至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主导职能包括行政、居住、商务办公等,通过优化交通路网、配置优于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绿地环境等,吸引人口到通州就业和生活。‎ 按照新的定位,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要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还要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乃至北京和河北地区的协同发展。目前,城市副中心和北三县(河北省廊坊市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和香河县)正在统一规划,统筹推进。‎ 建设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要求,城市副中心将坚持“副中心质量”,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取材于赵磊、王彩娜、李苑溪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北京“城市病”根本成因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全行政区人满为患。‎ B. 中心城区人挤为患。‎ C. 城市发展模式像“同心圆”。‎ D. 中心城区的功能过度集聚。‎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城市副中心”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有效缓解特大城市的“城市病”。‎ B. 是特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C. 发展形态不同,功能也不尽相同。‎ D. 体现城市结构从单核向多核演变。‎ ‎3.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窥见一斑:由城市规划看到城市未来的概貌。‎ B. 摊大饼:中心城区功能过度膨胀,人口众多。‎ C. 杠杆:比喻起平衡或调控作用的手段。‎ D. 二传:指承接和替代中心城区的功能。‎ ‎4. 根据材料二,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主体工程竣工,标志通州区正式进入城市副中心时代。‎ B. 城市副中心在行政办公区建设中发现了路县故城遗址,表明了通州建置始于西汉初年。‎ C. 通州赢得“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原因是地处交通节点,自古以来交通十分发达。‎ D.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以“控规”为蓝图,坚持“副中心质量”,将为城市新发展做出示范。‎ ‎5. 根据材料二,下列作法不符合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定位的一项是 A. 加快公共交通业的发展,减少通勤时间,提高到区外就业的比重。‎ B.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如创意产业、运河文化产业。‎ C. 以通州运河商务区为圆心,聚拢国内外知名财富管理企业及智库。‎ D. 与北三线建立统一管控规则,扩大区域环境容量,共建生态绿洲。‎ ‎6.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通州城市副中心应该属于的发展形态是 A. 次级商务中心区 B. 次级城市中心 ‎7. 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析将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原因。‎ ‎【答案】1. C 2. D 3. C 4. D 5. A 6. B ‎ ‎7. ①北京“城市病”严重,亟待解决。②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点新城未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③区位优势明显,能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发挥“二传”作用。④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发展空间优势明显,很早就被定位为卫星城之一。⑤可以和北三县协同发展,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C项,题干是“对北京‘城市病’根本成因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根据材料“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的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的人挤为患。导致人挤为患的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可知,C项最准确。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D项,对“城市副中心”的解说“体现城市结构从单核向多核演变”错,原文“城市副中心在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不同的发展形态,其功能也存在差异。目前主要有Sub-CBD和Sub-City Center 两种形态”“‘次级商务中心区’……‎ 也是城市空间结构由单核向多核演变的结果”,可见“城市结构从单核向多核演变”是“城市副中心”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次级商务中心区”的特点,而不是城市副中心的特点。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可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常用排除法。本题A项,“由城市规划看到城市未来的概貌”错,据“北京市不断研究新的空间功能布局方案,从已建成的重点新城即可窥见一斑”,可见“窥见一斑”在这里是指“从已建成的重点新城可以看出北京市新的空间功能布局”;B项,“中心城区功能过度膨胀,人口众多”错,据“北京‘同心圆’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内”可知,“摊大饼”是指“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过度集聚在中心城区内”,不包括“人口众多”;D项,“二传:指承接和替代中心城区的功能”错,据“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发展严重不足,缺少发挥‘二传’作用的中间层”可知,“二传”指“能够承担超大城市的部分功能”,而不是“替代”。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本题A项,“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主体工程竣工,标志……”错,据“第一批市级机关已正式入驻,通州区也进入了城市副中心的时代”,可知是“第一批市级机关已正式入驻”标志通州区进入了城市副中心的时代。B项,“表明了通州建置始于西汉初年”错,原文说“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建设中,还发现了始建于西汉初年的路县故城遗址”,但不能说“通州建置始于西汉初年”。C项,“原因是地处交通节点,自古以来交通十分发达”强加因果,据“通州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天津、河北交界,作为北京城的‘东大门’,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交通节点,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可知,通州“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交通节点”。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A项,“加快公共交通业的发展,减少通勤时间,提高到区外就业的比重” 作法不符合通州作为城市副中心定位。据“通州的地位……通过优化交通路网、配置优于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绿地环境等,吸引人口到通州就业和生活”可知 BD项符合要求;“通州……‎ 还要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乃至北京和河北地区的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心将坚持‘副中心质量’,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可知,C项符合要求。故选 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要求判断“通州城市副中心应该属于的发展形态是”,根据 材料“‘次级城市中心’……是指大城市周边能够在局部代替城市主中心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能疏解或补充中心区功能,并与中心区共同构成层次性较强的城镇体系”,而通州的职能是“通州的地位……通过优化交通路网、配置优于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绿地环境等,吸引人口到通州就业和生活”“通州……还要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乃至北京和河北地区的协同发展”,符合“次级城市中心”。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本题据“要缓解北京“城市病”,关键在于大力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避免过度集聚”可总结出“北京‘城市病’严重,亟待解决”;据“通州、顺义、大兴等重点新城由于规划规模偏小……不仅不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反而……未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可总结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点新城未能起到疏解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据“通州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35分钟可到达北京新机场,1小时可到达雄安新区”可总结出“区位优势明显,能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发挥‘二传’作用”;据“通州是美丽的滨水生态城区,……早在1993年,通州镇就被定位为北京14个卫星城之一”可总结出“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发展空间优势明显,很早就被定位为卫星城之一”;据“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要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还要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乃至北京和河北地区的协同发展”可总结出“可以和北三县协同发展,带动整个北京东部地区发展”。‎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非虚言也。汉兴,破觚【2】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取材于《史记》)‎ 注释:【1】听讼:指审理案件。【2】觚: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 ‎(2)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而群下怨叛也。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王珪顿首曰:“陛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取材于《贞观政要》)‎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导之以政 导:引导 B. 上下相遁 遁:欺瞒 C. 溺其职矣 溺:沉迷 D. 饬兵备寇虽是要事 饬:整顿 ‎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民免而无耻 斫雕而为朴 B. 法令者治之具 言道德者 C. 破觚而为圜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 D. 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而群下怨叛也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B.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 C. 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 D. 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 ‎11.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信哉是言也!‎ ‎②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12.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主张的相同之处。‎ ‎【答案】8. C 9. D 10. D ‎ ‎11. ①这话对啊!②因此(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只是施政的效果有好坏罢了。 ‎ ‎12. ①孔子认为,用道德引导教化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百姓就能有羞耻之心并恪守正道。②老子认为,发布严酷的法令只能让盗贼更多。③唐太宗认为治国之道在于施仁义,要顺应民心,用仁义来安抚百姓。④三人皆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严酷的刑法。‎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C项,“溺其职矣”“溺”,沉迷。理解错误,“溺职”意思是“失职、不尽职”。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A项,“而”,分别为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项,“者”,分别为助词表判断,助词,……的人;C项,“为”,分别为动词成为;连词因为;D项两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D项“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意思是“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而不是“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信”应解释为“确实”引申为“对”;“是”应为“这”;整个句子是倒装句,应为“是言信哉”。(2)中“故”,应解释为“因此”;“常俗”解释为“一成不变的习俗”;“但”,应解释为 “只是”;“治乱”,应解释为“太平混乱”或“效果好坏”。‎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本题要分别找出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孔子认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用道德引导教化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百姓就能有羞耻之心并恪守正道”;老子认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即“发布严酷的法令只能让盗贼更多”;唐太宗认为“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即“治国之道在于施仁义,要顺应民心,用仁义来安抚百姓”。可见三人的共同点是“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严酷的刑法”。‎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一)孔子说;“用政治法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约束百姓,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却没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仪来约束百姓,那么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改正错误,走上正道。”老子说:“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表现在形式上的德,因此才有德;道德低下的人,执守着形式上的德,因此没有实际的德。”“法令越是严酷,盗贼反而更多。”‎ 太史公说:这些话可信啊!汉令是政治的工具,而不是管理政治清浊的根源。从前天下的法网是很密的,但是*邪诈伪的事情却产生出来,这情况发展到最严重的时候,官吏和百姓竟然相互欺骗,达到国家一蹶不振的地步。在这个时候,官吏管理政事就象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如果不用强健有力的人和严酷的 法令,怎么能胜其任而愉快呢?如果让倡言道德的人来干这些事,一定会失职的。所以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一样;一定要有不同,那就让人们不要再发生诉讼的事。”老子说:“愚蠢浅漏的人听到道德之言,就会大笑起来。”这些话并不是虚妄之言。汉朝建立后,破坏了方形的,换成圆形的,对秦朝法律作了较大变动,如同砍掉外部的雕饰,露出质朴自然的本质一样,法律由繁苛而至宽简,就像可以漏掉吞舟之鱼的鱼网,然而官吏的治绩纯厚美盛,不至于做出*邪之事,百姓也都平安无事。由此可见,国家政治的美好,在于君王的宽厚,而不在法律的严酷。‎ ‎(二)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原来认为在离乱之后,民间的风俗习惯会很难改变,近来我发现百姓逐渐懂得了廉洁和羞耻,官员庶民都能遵守法纪,盗贼一天比一天少,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习惯,关键要看施政是治还是乱。所以,治理国家,必须用仁义来抚慰百姓,同时还要显示出朝廷的威信,顺应民心,废除苛刻的法令,不做背离道义的事情,这样社会自然会平定安静。你们应该共同来做好这件事。”‎ 贞观四年,房玄龄上奏说:“最近,我检查武器库里的铠甲兵器,发现已远远超过隋朝了。”唐太宗说:“整修兵器防御寇乱,虽然是紧要的事情,但我要求你们把心思用于治国之道,各自务必竭尽忠贞,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我真正要的铠甲兵器。隋炀帝难道是因为铠甲兵器不足,才遭到灭亡的吗?正是由于他不修仁义,群臣才会怨恨叛离他。你们应该理解我的想法啊!”‎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仁义之道,一刻也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这就好比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就能够维持生命。”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啊!”‎ ‎13.阅读下面的《论语》四则,完成下列小题。‎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 ‎③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④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以上四则内容都谈到了古代君子应具备的品格,请以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君子形象为例,谈谈对这四则材料中任意一则的理解。‎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就是一位重承诺、讲忠义的君子。他面对曹操给予的各种优厚待遇毫不动心,不惧艰险,执意回到了结义兄长刘备的身边。反观张鲁的谋士杨松,面对曹操的征讨,心中“利”字当先,贪财卖主,实为小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及鉴赏作品形象、评价价值判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清题干要求,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然后从熟悉的文学作品中选择典型人物进行分析评价。答题时要结合人物的具体事例来谈,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答。本题所给《论语》中的几个句子意思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就是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意思是“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可从中选择自己有感触的一个句子来写。答题时要先确定自己写的是哪个句子,再解释一下句子的意思,然后概述哪部作品中的哪个人物符合这个标准,接着叙述这个人物的事件,要能体现所选句子的意思,最后总结扣题。比如可选择《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他是“义”的化身,“华容道放走曹操”、“战长沙”最能体现其义,考生可概述事件来体现他的君子之风。‎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归辋川【注】作 王维 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 ‎【注】辋川:位于陕西蓝田县中南十五里辋川镇,王维晚年隐居于此处别墅。‎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谷口疏钟动”的“疏”字,既写出钟声洪亮悠远,又流露出诗人的孤寂。‎ B. “独向白云归”的“归”字,明写诗人回到家中,暗含着人对归隐的向往。‎ C. “杨花轻易飞”中,“杨花”质轻易飞,寄寓了诗人漂泊无归的人生感慨。‎ D. “东皋春草色”中,“东皋”指向阳的高地,陶渊明曾经“登东皋以舒啸”。‎ ‎15. 下列诗词中加点词语与本诗中相同的词语内涵不一致的一项是 A. 叠叠远山横翠霭,娟娟新月耿黄昏。(陆游《题接待院壁》)‎ B.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C.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D.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16.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对王维的诗十分赞赏。结合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以及你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林黛玉赞赏王维诗的原因。‎ ‎【答案】14. C 15. D ‎ ‎16. ①王维这首诗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营造了冲淡落寞的田园氛围,抒发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怀,以及对像蔓草、杨花这样难以掌控自己命运的柔弱者的悲悯之情。②从《红楼梦》香菱学诗一节,可以看出林黛玉很喜欢王维的田园诗风;再加上她自小寄人篱下,常常感到如柳絮一样漂泊无着,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③林黛玉在王维的诗歌中找到了精神气质与情感上的共鸣,故而十分赞赏王维的诗歌。‎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漂泊无归的人生感慨”错,杨花能够如此旋舞不已,不就是因为它的轻吗?寄寓了诗人对难以掌控自己命运的柔弱者的悲悯之情。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中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把词语放入语境中来理解。本题D项,“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可见,此句中的“春草”并非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而是一种比喻,是“离恨”的象征。本诗“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诗人将眼光投向东边的水畔高地之上,那里,春草一片,呈暗绿之色。这黄昏时分的春草再次碰触到了诗人内心的伤痛,他满怀失意关上了辋川的柴门。可见,词句中的“春草”是眼前看到的实景,代表着“春天即将逝去的惆怅”。二者内涵不同。而ABC中的“远山”“白云”“杨花”均与本诗含义相同。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以及鉴赏名著中的人物、整合相关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对林黛玉这一人物的理解找出二者的逻辑联系。本诗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暮春时节回归辋川的情景。疏钟远扬,暮霭沉沉,渔樵归歇,渲染出傍晚山谷凄迷的意境,烘托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怀。细弱的菱蔓随着流水摆动不停,杨花的轻盈更使它可以在空中自由地飞舞。景物的不定使诗人的神思恍惚,更加增添了飘忽伤感的情绪。悠悠然万物造化让人神往,何时能自得呢?人生如此短暂,如此脆弱,终究因此让人感伤,春色又能够留住几时呢?还不如关上门,让春色留在记忆里,留在想像中。王维诗中的伤感情绪,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无奈和痛苦,与林黛玉何其相似。林黛玉也曾在咏絮诗中写道“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林黛玉与王维的诗歌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因此林黛玉赞赏王维的诗歌。另外,林黛玉十分赞赏王维诗作的内容和意趣,这从香菱学诗里可以看出来,王维的田园诗歌的风格也是林黛玉喜欢的。而本诗“渔樵”“ 远山”“白云”“ 柴扉”这些意象营造出的冲淡的风格正是林黛玉所喜欢的。‎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雅集”是古人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在许多作品中都有记载,最著名的要数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描述的典型画面:“______,______。”‎ ‎②古典诗歌常用“秋”与“酒”共同营造离别的伤感氛围,如白居易《琵琶行》的句子:“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主人下马客在船,______。”‎ ‎③诸葛亮的事迹常常成为诗人们抒发情感的载体,如杜甫《蜀相》中有“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书愤》中有“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 ‎④参观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同学们深受鼓舞,纷纷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______,______”来表达锐意进取、勇于拼搏的壮志豪情。‎ ‎【答案】 (1). 引以为流觞曲水 (2). 列坐其次 (3). 枫叶荻花秋瑟瑟 (4). 举酒欲饮无管弦 (5). 出师未捷身先死 (6). 出师一表真名世 (7). 到中流击水 (8). 浪遏飞舟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1‎ ‎)中的提示语是“雅集”“典型画面”注意“觞”。(2)注意“荻”字。(3)中注意“名”字。(1)中的提示语是“锐意进取、勇于拼搏”,注意“遏”。‎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解读凉州 ‎①离开兰州,我乘上汽车,直奔武威——古称凉州的边塞名城。时值阳春四月,我离开故城济南时已是春色酽酽、绿意沸腾了,而这里却是一派边塞景象:左边是霸气粗豪的祁连山,白雪冠顶,渗透出一缕缕凛凛寒气;右边是雄浑苍莽的龙首山,呈现出一抹冷漠的灰黄。看不见山泉流水,听不见莺歌燕语,稀稀落落的村庄里偶尔传来一两声鸡鸣犬吠,传递出一缕生命的气息。天地间一片旷达的静寂,一片枯涩的静寂。‎ ‎②汽车穿行在河西走廊,历史的密码从时间隧道里蹦跳出来,扑落在大脑的屏幕上……‎ ‎③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古凉州地带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在这条历史通道上,作为丝路重镇的武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美好梦想的时空流转,而历史变迁中沉淀孕育的凉州文化,成为丝路文化融汇的结晶和典范。‎ ‎④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数十年间没有力量与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边境危急。到了汉武帝时,这位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君王,决心要开疆拓土,疏通丝绸之路,连续派卫青、霍去病、李广出击河西走廊。骠骑将军霍去病首战告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领河西走廊东端。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场被命名为武威。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武威郡即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⑤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吐谷浑割据。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进行的。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⑥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那时,凉州的知名度极高,仅次于都城长安。凉州词、凉州乐、凉州伎舞,风靡全国。温子升描述当时凉州的繁华景象:“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由此可见盛唐时期这西北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 ‎⑦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总是要飘曳着文化人的衣袂。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多少诗人钟情凉州,用生命和卓越才华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流韵千古的凉州词,让凉州这座边塞小城在唐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⑧在凉州活动时间最长的是高适和岑参。高适二十岁时在长安求仕不遇,经人举荐混了个县尉,是官吏中最低的一级。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他毅然辞职,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驻守凉州。凉州虽然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烟柳画舫,但这里边风浩浩,大漠茫茫,山岭峻拔,戈壁旷大,他在这里度过一段充满审美体验的浪漫人生。无独有偶,岑参也是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不遇,“诗赋满书囊,胡为在战场?” 满腹诗书,经天纬地,在京都却不能施展,只好另辟蹊径,投笔从戎,仗剑出塞。“风萧萧兮夜漫漫,琵琶一曲肠堪断”,“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写出了凉州的繁华,胡人云集,琵琶声喧。书剑飘零的诗人,在前线与老友相会,热酒冷梦,吟诵如潮。这不是江南才子的浅斟低吟,而是军旅诗人的狂饮浪醉。也只有边塞重邑凉州,那边月凄清、风沙萧萧、战马嘶鸣的大景象,大氛围,才能酿就这一腔豪迈悲壮的诗情!‎ ‎⑨我在武威的街巷里寻寻觅觅。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1】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2】……边塞古城仍保留着一角静谧和肃穆,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厚重。漫步街头,触目所及,更多的是高楼、绿树、宽街、阔路,一爿爿商店、酒肆、咖啡馆、网吧、舞厅,人影飘动,熙熙攘攘。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却不闻胡人的琵琶羌笛;舞厅里传来舞曲强烈刺人的节奏,却不见凉州乐伎婀娜优雅的舞姿,没有凉州曲的悲怨苍凉,没有凉州词的雄沉宏阔,更没有“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的场景。一切远去了。‎ ‎⑩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历史撕下来深深地埋葬在时间的泥土里,它还能萌发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吗?‎ ‎⑾我走向郊野。高邈深邃的夜空,满天晶莹闪烁的星斗,裹着寂寞裹着孤独的祁连山,依然呈现出狂飙卷澜般的雄姿,庄严、沉郁,每一座山峰都高贵地矗立着,平静而肃穆,从容而大度。望着远处隐隐的长城、烽燧、垛堞,还有身后的边城,我肃然起敬。感谢武威,感谢古凉州,我应该脱帽叩首。是凉州这个伟大的支撑点,支撑着汉唐历史的一页苍穹,支撑起中华民族一个辉煌的时代。凉州,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谁能像你一样既有镞矢如雨、战马长啸的战争画卷,又有汹涌的诗情、滂沛的乐章以及那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浪漫主义情怀呢!‎ ‎(取材于郭保林同名散文)‎ 注释:【1】鸠摩罗什:东晋时期后秦高僧,生于西域龟兹国,曾在凉州生活17年,弘扬佛法。【2】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原置凉州大云寺。‎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葱茏:文中指蓬勃繁盛。“茏”也可写作“笼”。‎ B. 经天纬地:谋划天下事,形容人志向很高。‎ C. 狂飙:指急骤的暴风。“飙”读作“biāo”。‎ D. 浪漫主义:指用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去创作。‎ ‎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唐时同西北民族的征战,护卫了国家西北边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凉州文化的发展。‎ B. 鼎盛时期的凉州知名度极高,既是有“桥头堡”作用的边塞重镇,又是瑰丽的诗词歌舞之城。‎ C. 诗人们钟爱凉州,因为这里景致雄浑阔大,激发他们吟咏出大境界、大悲壮,一吐胸中块垒。‎ D. 时代的变迁已经改变了凉州的面貌,作者认为武威已经很难再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 ‎20. 请结合第①段加点的词语,赏析文章开头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 ‎21. 第⑨段中,作者说武威的街巷里有“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又说“一切远去了”,你认为这样说矛盾吗?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22. 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凉州文化”的内涵并做简要解说。‎ ‎【答案】18. C 19. D ‎ ‎20. “一缕缕”突出寒气袭人,“一抹”写出龙首山的雄浑辽远,“一两声”“一缕”写出人烟稀少,描绘了边塞肃穆苍凉之景,与济南的绿意沸腾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氛围,为下文写凉州的历史变迁、文化交融、抒发思古之幽情作了铺垫。 ‎ ‎21. 不矛盾。文中写到武威的街巷里保留了“古塔”“城门”“钟楼”等历史遗迹,但是古凉州苍凉雄浑的意境、英雄主义的气质和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却早已远去。作者用这种看似矛盾的写法,表达了对古凉州文化即将沉寂的惋惜和忧思。 ‎ ‎22. 凉州文化内涵:①开拓进取、英雄无畏的精神 ②融合荟萃、包容共举的心胸 ‎ ③建功立业、悲壮豪迈的诗情。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解说,如:汉武帝夺取河西走廊、唐代多次战役,打通、开拓丝绸之路;与西域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融,至今保留多种文化共存的遗迹;凉州词是诗人们用生命和心血创作的诗篇,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不可孤立地解释词语的表面意思。本题A项,“文中指蓬勃繁盛”错,原文“盛唐时期这西北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可见“葱茏”这里指各种文化交汇发展的热闹场面。B项,“形容人志向很高”错,“经天纬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D项,“指用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去创作”错,原文“有谁能像你一样既有镞矢如雨、战马长啸的战争画卷,又有汹涌的诗情、滂沛的乐章以及那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浪漫主义情怀呢!”这里的“浪漫主义”应该是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本题D项,“作者认为武威已经很难再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历史撕下来深深地埋葬在时间的泥土里,它还能萌发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吗?”,用的是问句,表达不确定的语气。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景物的特点,其次思考用到的手法、营造的氛围以及结合段落位置考虑结构方面的作用。本题结合加点词语理解景物特点。“一缕缕凛凛寒气”突出寒气袭人;“龙首山,呈现出一抹冷漠的灰黄”,写出龙首山的雄浑辽远;“偶尔传来一两声鸡鸣犬吠,传递出一缕生命的气息” 写出人烟稀少;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氛围。“我离开故城济南时已是春色酽酽、绿意沸腾了,而这里却是一派边塞景象” 这里与济南的绿意沸腾形成鲜明的对比;结构上为下文写凉州的历史变迁、文化交融、抒发思古之幽情作了铺垫。‎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要求,再结合文本上下文的内容思考,揣摩作者的情感。“我在武威的街巷里寻寻觅觅……边塞古城仍保留着一角静谧和肃穆,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厚重”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古凉州曾有过的辉煌的敬重;而如今“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却不闻胡人的琵琶羌笛……‎ 没有凉州曲的悲怨苍凉,没有凉州词的雄沉宏阔……一切远去了” 古凉州苍凉雄浑的意境、英雄主义的气质和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却早已远去;作者用这种看似矛盾的写法,表达了对古凉州文化即将沉寂的惋惜和忧思。‎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筛选相关信息,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文本内容,并按照题干要求对相关内容做出筛选梳理,最后再分条概括。“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可总结出“开拓进取、英雄无畏的精神”;据“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可总结出“融合荟萃、包容共举的心胸”;据“他毅然辞职,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驻守凉州”“满腹诗书,经天纬地,在京都却不能施展,只好另辟蹊径,投笔从戎,仗剑出塞”可总结出“建功立业、悲壮豪迈的诗情”。‎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高中阶段是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经典文学作品有助于青少年深入了解社会和自身,因此选择好高中阶段经典文学阅读的第一部书很重要。请你从《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推荐给高一的同学,并简述理由。要求:理由具体,结合原著内容。180字左右。‎ ‎②清明节是缅怀与追思的节日。请你从《红岩》中选择一位英雄,写一段清明致辞,表达一个新时代青年对他(她)的纪念。要求:符合原著人物事迹,至少使用比喻、对偶、排比中的两种修辞手法。120字左右。‎ ‎③临近毕业,学校准备为高三同学制作高中生活纪念册。请你写一段文字,描述自己在高中校园生活中感觉最幸福的一个片段。要求:150字左右。‎ ‎【答案】①推荐《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为我们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 平凡的故事。②又是一年清明节,在这个寄托哀思的节日里,江姐,我再一次表达对您的敬意,寄托对您的哀思。还记得您被关在渣滓洞,敌人对您软硬兼施,用老虎凳、吊压浮水等残酷的刑法迫害您,但您始终不屈服,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始终保有一个共产党人的傲骨。面对您,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您就是一面旗帜,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 您的崇高,您的不屈,始终高扬在猎猎劲风之中,感召后辈。③高中最幸福的时光就是参加运动会。瞧,运动会开始了!我们班分工明确。一部分人去加油助威,一部分人去参加加比赛,还有人去写鼓舞词。你瞧,那位参赛者刚参加完比赛,马上有人送来水和纸巾。呀,不好,参加‎1500米比赛有人掉队了,这时旁边同学马上鼓舞他站起来跑完全程,最后他自己强忍着痛在同学的陪伴下跑完全程,虽从第一落到最后,但她仍然像胜利者一样开心。你听,那加油声抗如海浪,前波未平后波又起。那是我们青春的呐喊,是幸福而难忘的美好时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与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认真审读题干,按照题干要求写作,尤其注意字数要求等细节。本题属于微作文,要求从三个作文中任选一个。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素材积累、擅长的内容等选择最有把握的一个。第一个要求从《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推荐给高一的同学,结合原著内容,表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平凡的世界》可写“积极进取,勇立改革潮头”;《呐喊》可写“敢于向黑暗面宣战”;《边城》可写“人情之美,淳朴民风”;《老人与海》写“硬汉精神”。第二个要求从《红岩》中选择一位英雄,写一段清明致辞,表达一个新时代青年对他(她)的纪念,至少使用比喻、对偶、排比中的两种修辞手法。这道题要概述江姐的事迹,比如被关押于位于重庆的国民政府军统渣滓洞集中营,遭酷刑仍拒屈、拒不交出军统所要的中共地下党情报,最后被残忍杀害。清明致辞主要表达对烈士的敬仰和缅怀,另外注意修辞的要求。第三个要求写一段文字,描述自己在高中校园生活中感觉最幸福的一个片段。这是写叙文小片段,内容要体现高三生活“最幸福”的时刻,一般写高三生活都是写学习辛苦的,写“幸福”的不多,这就要求考生对“幸福”有自己的正确理解。比如写大家经过激烈争论,得出一道题的答案,那是幸福;在学习间隙大家一起踢球或者唱歌放松,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那是幸福等等。‎ ‎24.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①近年来,花重金送低龄子女出国留学的家庭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国际化教育,拥有人生的高起点和美好未来。教育人士指出这是一轮新的“望子成龙潮”。‎ ‎2018年,北京老字号鞋店内联升举行了一次“潮鞋快闪”活动,展出了100多双时尚布鞋。内联升的80后副总经理说:“我们希望内联升从百年老店发展为一个百年潮牌”。‎ 据统计,目前生活在北京的韩国人和生活在上海的日本人人数都超过了10万,除北京和上海之外,受外国人欢迎的中国城市还有很多,世界正掀起一股“去中国生活”的热潮。‎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以“说‘潮’”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改变着这个世界的面貌,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捷和舒适。即便如此,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也仍然面临很多困境和难题,比如疾病、人口老龄化、气候变暖……‎ 如果你有一个机会得到未来的某种科技产品或科学技能,用来帮助改进现代人类的生活,你最想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以“借用一下未来科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立意积极向上。‎ ‎【答案】说“潮”‎ ‎“潮”是什么?是潮流,是海浪推进的方向,也是世界的风向。‎ 近年来,花重金送低龄子女出国留学的家庭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国际化教育,拥有人生的高起点和美好未来。这样的望子成龙潮无可厚非,但是低龄的孩子出国留学真的对孩子有利吗?首先,生活环境的改变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次,国外的教育质量也不一定优于国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在物质得到满足之后,对教育更加重视,渴望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的教育还有待优化。还有一点最重要的,这源于人们早年普遍崇洋媚外的心理。近百年来,世界由西方主导,西方文化也便被世界认可。法国、意大利等国通过传统文化上的优势,形成奢侈品产业,成为世界各地有钱人追捧的对象。英国、美国等国逐渐通过文化上的优势形成教育产业,吸引全世界的人才。‎ 为什么中国没有如此的影响力呢?‎ 其实曾经是有的,在古代,丝绸、瓷器等物品都被西方人视如珍宝,愿以等量的黄金交换。而自从西方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样的时代便一去不复返了。可见,“潮流”与经济发展、与国家实力密切相关。‎ 而如今,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也应开始尝试引领潮流。2018年,北京老字号内联升举行了一次“潮鞋快闪”活动,展出了一百多双时尚布鞋,希望内联升从百年老店发 展为一个百年潮牌。今年春节,电影《流浪地球》大热,它贵在以中国人的价值观讲述了中国故事,与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形成了对立,这都是文化输出、引领世界潮流的良好开端。‎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的上海、北京等国际化大都市已在很多方面领先于纽约等西方都市。据统计,当下生活在北京的韩国人和生活在上海的日本人人数都超过了十万,除北京上海以外,受外国人欢迎的中国城市还有很多,世界正掀起一股“去中国生活”的热潮,这便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如今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已经旧貌换新颜,再也不是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了。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不应紧随西方的潮流,而忘却了本土的文化,我们应进一步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用各种形式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并加强自身的实力,相信未来的中国一定会引领世界新潮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包括两道作文题目。第一题是命题作文,文体和题目已经限制了,题目就是说“潮”,文体限制为议论文。包括三则材料,第一个是“望子成龙潮”,出国留学接受国际化的家庭越来越多;第二个是北京老布鞋结合时尚推出新潮流;第三个是世界正掀起一股“去中国生活”的热潮。考生需要综合三则材料的感悟来立意。可以思考这些潮流出现的背景、原因:“望子成龙潮”体现的是富裕之后国人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渴望;老北京布鞋推出新潮流体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结合,打造时尚品牌,这是中国企业需要借鉴的,引领世界潮流的办法;“去中国生活”的热潮体现的恰恰是中国的强大,对世界的影响增大,未来的世界潮流将由中国引领。从中国希望接受世界潮流到世界掀起中国潮流,从国际化、现代化潮流带给中国的发展,到中国带给世界的变化,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写作。第二题要求以“借用一下未来科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本题是将科技发展与人文思考相结合的作文,科技要应用于生活、造福人类。考生既要知道当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要思考用它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办法,并且还要在当今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写作,这就增加了写作难度。记叙文写作离不开六要素,特别是描写要细致,情节要合理并有一点波澜。‎ 参考立意:‎ ‎1、潮流与实力相关,国家实力决定能否引领潮流 ‎2、不能盲目追求潮流,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让自己成为潮流 ‎3、返“老”还“童”‎ ‎4、火星,我来啦 可用素材:‎ ‎1、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断创造出许多新鲜有趣的事物,在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就会盲目地去追求那些新鲜的事物,这也就成为了人们口中说的追求潮流。但是我们在这一刻却往往忘记了思考,我们所拼命追求的这些“潮流”是否适合我们呢?‎ ‎2、我们看电视,尽是“流行”广告。街上那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也成了“流行”广告,什么名车豪宅,炫彩手机,名牌服装,美食华宴等时尚流行的东西,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尤其是青少年们,被那些五花八门的“潮流”影响,虚荣心自我膨胀而盲目购物。‎ ‎3、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追赶潮流中保有最初的坚守,尤其是在这个娱乐发达的时代,许多电视台追赶潮流引进国外节目或仿效国外的节目形式,甚至是生搬硬套,以求获得相同的效果,便舍弃了该节目多年来的传统。这样的追赶潮流,不但没有真正地把握潮流,还失去了自己的坚守与传统,正如邯郸学步,得不偿失。‎ 参考结构:(1)开头解释潮流的含义。接着引述“望子成龙潮”现象,分析出现这种潮流的原因,引出经济、国家实力是引导潮流的重要因素。然后概述老北京布鞋打造新潮品牌的事件,提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引领潮流的方法值得中国企业学习。接着写到中国流行的热潮说明中国实力增强,提出文化自信的问题。最后展望未来,表达中国将会引领世界潮流的自豪感。(2)开头写自己是一名科学家,乘坐时光机来到五十年后的地球。接着交代此次到来的目的,拯救被疾病和衰老折磨的人们。先写来到医院,看望一名被白血病折磨的五岁男孩,孩子的天真可爱,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家人对他的爱深深打动着我,我决定为他修复基因,助他康复。接着写我准备的过程中,孩子的坚强,家人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朋友的鼓励安慰,让我感慨,科技能给人健康的体魄,但精神的健全更加重要。然后写对一位老人的救治。这位老人是一位科学家,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热爱的科学事业,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衰老不可避免的到来了,老人年近九十,身体各项机能都已经衰朽,可是老人有个未了的心愿,他还有一项研究没有完成。于是我通过置换基因,帮助他恢复到了三十岁的身体机能。最后写我的感慨,科技造福人类,人类也要不断追求精神的完善,这样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点睛】名言警句诗句类材料可以是富有诗意的一句或几句话,也可以是一首小诗。这一类型的作文题,有赖于对诗歌材料本身的解读。冷静品读,仔细体味,悟出诗的意蕴,把握住诗的主旨,才能确定写作的重心。 审题方法:第一步:读(一抓意象,二抓含蓄的词句,进而读懂句子)第二步:联(联想不仅有助于对诗歌深意的把握,而且有助于我们审题立意以至行文构思。可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即要从关键词句的寓意或喻义入手。关键词往往含有 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因此,我们要根据题意,找出喻体所隐含的意思,由表及里地分析材料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第三步:悟(结合诗歌与现实确定诗句对我们自身的启发。需再次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联系现实,准确立意。)‎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