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江门市2019年高考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019.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为《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由此可知
A. 经部要籍兼具史部文献的价值
B. 集体农耕已经被个体农耕取代
C. 自然经济成为主导的经济成分
D. 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诗经》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出现次数的统计表”可推测出在西周时期出现部分农业生产工具,说明《诗经》具有史料记载的某些价值,A选项符合题意。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耕作方式属于集体劳作,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C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铁犁牛耕,D选项排除。
2.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A. 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 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 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 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可知唐朝政府注重基层救助,对贫苦百姓的救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救助并未上升到法律文献的保障,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些措施,A选项排除。材料相关信息不能得出唐代比以往更重视仁政的结论,B选项排除。唐代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救济,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救济并未上升到制度保障层面,只不过停留在一些措施手段上,但是对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具有积极作用。
3.北宋时,哲宗下诏:“初除转运判官、提举官须实历知县以上亲民人,提点刑狱以上须实历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该项措施
A. 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
B. 强化了各机构之间的制衡
C. 能遏制地方官员贪污腐化
D. 有助于提升监察官员素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监司的官员必须有出任知县、知州或通判的经验”可知宋朝的这项规定注重官员的基层工作经验,有利于提升监察官员的素质,D选项符合题意。防止地方官员滥用职权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各机构之间的制衡,强调的是基层经验的重要性,B选项排除。在君主专制体制之下,官员腐败问题得不到有效的遏制,C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员的贪污腐败,但是君主专制政体下监察的效能是有限的。
4.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
A. 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
B. 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
C. 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 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说明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江南农业生产技术无关,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明清时期一直坚持的政策,并未松动,C选项排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重要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本题关键词“工商业”“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5.陈独秀认为,以往历次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由他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可以说其实质是一场关于“人”的运动,即要改变“人”,要换“心”。这说明该运动
A. 继承了明末早期启蒙思想
B. 忽视了政党斗争的价值
C. 聚焦意识形态领域的革新
D. 旨在宣传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说其实质是一场关于“人”的运动,即要改变“人”,要换“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解放运动,是意识形态的革新,C选项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与明末早期启蒙思想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与政党斗争无关,B选项排除。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思想清除专制余毒,与国民革命无关,D选项排除。
【点睛】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6.下表为1913~1918年英、法输华货物总值表,据此可知
A. 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
B. 西方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
C. 辛亥革命明确反帝取得成效
D. 民族工业的处境有所改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3~1918年英、法输华货物总值表”可知,英法输华货物呈现递减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英法忙于一战,无暇东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处于短暂春天的主要原因,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中国贸易入超地位的扭转,A选项排除。英法输华货物的减少不能说明西方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B选项排除。辛亥革命并未明确反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反而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C选项排除。
7.《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例》规定,在已完成土地革命的地区推行土地登记,发放所有权证,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这种做法
A. 体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 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C. 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
D. 扩大了解放战争的群众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可知在抗战期
间中共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新形势,C选项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实行的,A选项排除。根据《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例》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可知,此时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的,B选项排除。结合背景知识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D选项排除。
8.1954年,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提出,“(农业)第一步是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达到合作化;第二步是实行技术革命,达到大规模机械化。”1955年,毛泽东在文章中表达了相似的观点。这反映出当时
A. 必须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B. 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
C. 欲实行农村土地国有制
D. 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农业)第一步是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达到合作化;第二步是实行技术革命,达到大规模机械化”可知当时中共中央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为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创造条件,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观点,强调的是农业的发展,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到土地性质的变革,C选项排除。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D选项排除。
9.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出现了官员问责机制,即“审查”。一方面对即将离任的各级官员进行强制性稽查,另一方面,公民也可以随时对公职人员发起指控,主持审查的人员也受该制度的约束。该举措
A. 引发了官员与公民之间的对立
B. 说明了民主政治存在严重弊端
C. 避免了官员的权力滥用和腐败
D. 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民主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雅典出现了官员问责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员问责机制的出现对于防止官员滥用职权,维护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具有积极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官员问责制是维护民主制度的一种手段,不会引发官员和公民之间的对立,A选项排除。官员问责制属
于民主政治建设的组成部分,不属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B选项排除。避免官员滥用权力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
10.1871年完成统一后,鉴于本国立足未稳,为避免引起周边列强的忌惮而遭围攻,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德国政府四方游说,八方斡旋,维持了欧洲列强的均衡态势,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周边环境。可见
A. 周边列强强烈反对德国实现统一
B. 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重大使命
C. 德国力图为发动世界大战做准备
D. 只有均衡态势才能实现国际和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德国政府四方游说,八方斡旋,维持了欧洲列强的均衡态势,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周边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俾斯麦的外交政策是根据国家利益而变化的,说明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重大使命,B选项符合题意。1871年德国已经完成统一,A选项排除。材料与德国准备一战无关,C选项排除。只有均衡态势才能实现国际和平的说法错误,国际和平的实现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D选项排除。
11.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A. 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
B.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C. 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可知十月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从俄国革命中吸取教训,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B选项排除。工人阶级仍是被统治阶级,地位并未发生根本变化,C选项排除。
12.近年来,经济区域集团在国际舞台上不仅扮演着经济角色,而且扮演着政治角色。各集团
成员为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必然谋求政治上的联合,一些中小国家以集团化的形式和力量,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这表明
A. 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即将形成
B. 经济区域集团化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
C. 经济区域集团已转向以政治合作为主
D. 经济区域集团化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集团成员为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必然谋求政治上的联合,一些中小国家以集团化的形式和力量,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可知区域集团化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D选项符合题意。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即将形成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政治格局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无关,B选项排除。经济区域集团属于经济合作组织,C选项排除。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教育关乎国家兴亡,中西教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轨迹。
材料一 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刘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