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2019年高考模拟检测(一)
生物试题
1.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淀粉和淀粉酶彻底水解得到的产物相同
B. 严重缺铁的人比正常人更容易产生乳酸中毒
C. 脂质分子中氧元素的含量远远少于糖类物质
D. 肺炎双球菌中的遗传物质共含有4种碱基
【答案】A
【解析】
【分析】
淀粉彻底水解为葡萄糖,淀粉酶属于蛋白质,其彻底水解为氨基酸;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之一,缺铁导致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影响氧气的运输,进而影响有氧呼吸,导致体内无氧呼吸加剧,产生大量的乳酸,因此严重缺铁的人比正常人更容易产生乳酸中毒;等质量的脂肪分子中氢元素的含量远远多于糖类物质,所以等质量的脂肪中储存的能量比糖类多得多;所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NA中只含有4种碱基(A、T、C、G)。
【详解】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淀粉彻底水解为葡萄糖,淀粉酶彻底水解产物是氨基酸,A错误;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元素,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缺铁造成血红蛋白少,进而发生无氧呼吸多,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B正确;等质量的脂质与糖类相比,脂质中氢多氧少,C正确;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为DNA,遗传物质DNA只有四种碱基(A、T、C、G),D正确。
【点睛】难点: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缺铁导致血红蛋白减少;而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若机体内血红蛋白减少,则氧气供应不足,造成无氧呼吸加剧而产生较多的乳酸,进而造成乳酸中毒。
2.与下列细胞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甲的膜上可附着核糖体,提供分泌蛋白合成的场所
B. 结构乙的基质中分布大量的色素和酶,有利于碳的同化
C. 结构丙是细胞中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D. 结构丁的功能与物质③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中各种细胞结构可知,结构甲为高尔基体,结构乙为叶绿体,结构丙为线粒体,结构丁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其中①为糖蛋白,②为磷脂双分子层,③为蛋白质。
【详解】结构甲为高尔基体,其膜上无核糖体,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A错误;结构乙为叶绿体,其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基质中分布有暗反应所需的酶,B错误;结构丙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错误;结构丁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其功能与物质③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D正确。
【点睛】易混点:一是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其中光反应在类囊体薄膜上,所以光反应需要的色素只能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其分布着大量暗反应(碳同化)相关的酶。
3.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甲物质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物质和水都能自由通过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
B. 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叶表皮细胞原生质层紫色加深
C. 可通过原生质层的位置变化来判断是否发生质壁分离
D. 甲物质也可能被叶表皮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大分子物质和小分子物质以及离子均可以自由通过;而其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发生质璧分离时,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更大,所以随着液泡中失水增多,体积缩小,原生质层逐渐与细胞壁分离。由于只有液泡中含有色素,所以细胞内随失水增多,液泡中细胞液紫色加深。
【详解】细胞壁是全透性的,所以甲物质和水都能自由通过细胞壁,A正确;发生质壁分离的叶表皮细胞液泡中的细胞液浓度变大,液泡紫色加深,不是原生质层,B错误;质壁是否分离可以通过原生质层的位置变化来判断,C正确;如果甲物质能被细胞主动吸收,持续放在甲物质溶液中,细胞液浓度增大,而外界溶液浓度减小,细胞也可能发生自动复原,D正确。
【点睛】易错点: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原生质层没有颜色,含有色素的是液泡中细胞液,所以细胞失水质壁分离导致颜色加深的是液泡,不是原生质层。
4.下列关于探究酶特性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操作顺序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B. 若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斐林试剂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C. 若用H2O2和过氧化氢酶来探究酶的高效性,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
D. 若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若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PH值,因变量是酶活性,若让过氧化氢底物与过氧化氢酶先混合则会干扰实验结果的真实性,A错误;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会改变反应的温度,因此如果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选择碘液检测实验结果,B错误;酶的高效性是和无机催化剂相对而言的,因此如果探究过氧化氢酶的高效性,可选择无机催化剂作为对照,C正确;由于蔗糖是否发生水解,都不与碘液反应,因此如果用淀粉、蔗糖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专一性,不能用碘液检测实验结果,D错误。
【点睛】建议: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底物用淀粉,检测试剂用碘液;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底物用过氧化氢,且都要注意实验的操作顺序。
5.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苯、甘油、乙醇的跨膜运输都不需要消耗ATP
B. ATP中的A代表腺苷,由腺嘌吟和核糖结合而成
C. 活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永不停止
D. 细胞中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表示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活细胞内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所以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永不停止;ATP作为活细胞内直接供能物质,其ATP的合成一般与细胞中的放能反应相联系,ATP的水解与细胞内吸能反应相联系。
【详解】苯、甘油、乙醇通过自由扩散出入细胞,其跨膜运输都不需要消耗ATP,A正确;ATP中的A代表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B正确;活细胞内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所以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永不停止,C正确;细胞中的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联系,D错误。
6.下图是酵母菌呼吸作用实验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条件X下葡萄糖中能量的去向有三处
B. 人和动物细胞在X条件下也会产生物质a
C. 条件Y下,葡萄糖在线粒体中被分解,并产生CO2和水
D. 试剂甲为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现象Z是由蓝变绿再变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中酒精的产生,可知条件X为无氧条件,进而推知条件Y为有氧条件,物质a为CO2,物质b为水;检测酒精常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试剂甲),出现灰绿色现象Z。
【详解】无氧条件X下葡萄糖中能量的去向有三处,一部分储存在酒精中,一部分以热能散失,还有一部分转移到ATP中,A正确;人和动物细胞在X条件下会产生的物质是乳酸,没有CO2的产生,B错误;条件Y下,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被分解,并产生CO2和水,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直接分解,C错误;试剂甲是为了检测酒精,所用试剂为酸性的橙色重铬酸钾溶液,现象Z是由橙色变成灰绿色,D错误。
【点睛】注意: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直接分解。
7.下图所示纵坐标表示某种植物气体吸收量或释放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本题不考虑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单位的具体表示形式,单位的表示方法相同
A. 若A代表O2吸收量,E点时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是12
B. 若A代表O2吸收量,可以判断D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C. 若A代表CO2释放量,C点时植物根部释放的CO2一定来自线粒体
D. 若A代表CO2释放量,提高大气中的CO2浓度,E点向右下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在光合作用的同时会进行呼吸作用,图示曲线可以表示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吸收或释放曲线.回顾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认真分析各个选项,即可正确作答。
【详解】若A代表O2吸收量,E点时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是8,A错误;若A代表O2吸收量,D点表示光补偿点,光合作用从D点以前已经开始,B错误;若A代表CO2释放量,C点时植物根部释放的CO2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错误;若A代表CO2释放量,提高大气中的CO2浓度,光饱和点(E点)增大,向右下移动,D正确。
【点睛】注意:在光合作用过程中,E代表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即表示植物的净光合量;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时,A代表的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就是植物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耗氧量或产生CO2量。
8.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一般高度分化的细胞失去分裂能力,但细胞内仍能进行转录和翻译活动
B. 哺乳动物的肝脏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关闭状态
C. 细胞癌变是细胞的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过程
D. 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一般高度分化的细胞失去分裂能力,但细胞仍需要蛋白质,所用细胞内能进行转录和翻译活动,A正确;血红蛋白基因只能在红细胞中选择性表达,所以哺乳动物的肝脏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关闭状态,B正确;细胞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过程,C错误;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D正确。
【点睛】注意:细胞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是正常细胞内存在的正常基因,细胞癌变是在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这两类基因发生突变导致。
9.下列有关同位素标记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中不可能含有18O
B. 用14C标记14CO2,研究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C. 分生区细胞对培养液中3H标记的尿嘧啶的吸收峰值出现在分裂间期
D. 用3H标记氨基酸来研究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内质网中会出现放射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小白鼠吸入18O2后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形成含有18O的水,含有18O的水再参
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含有18O的二氧化碳,因此呼出的二氧化碳可能含有18O,A错误;用14C标记14CO2,研究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CO2→C3→有机物,B正确;尿嘧啶是合成RNA的原料,而RNA的合成主要发生在分裂间期(G1期和G2期),因此分生区细胞对培养液中3H标记的尿嘧啶的吸收峰值出现在间期,C正确;用3H标记氨基酸来研究分泌蛋白——如抗体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出现放射性的顺序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D正确。
【点睛】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转移时,必须熟悉两个过程的具体物质变化。
10.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突变基因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传递给后代的机会是相等的
B. 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DNA数目与有丝分裂中期DNA数目相同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都有两个染色体组
D. 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都为23条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46个DNA分子。
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中DNA数目变化为:46→92(间期复制)→92→46(末期);染色体数目变化为:46→92(后期着丝点分裂)→46(末期)。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但是在减二后期时由于着丝点的分裂会出现短暂的加倍。
【详解】突变基因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传递给后代的机会是不相等的,一般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基因突变传递给后代的可能性大,A错误;人体细胞的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有46个DNA分子,而有丝分裂中期的则有92个DNA分子,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都有两个染色体组,C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但是由于着丝点的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为46条,D错误。
【点睛】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细胞内染色体和染色体上DNA的变化规律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11.下列关于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假说一演绎”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F2出现3:1性状分离比”属于假说的内容
B. “F1(Aa)能产生数量相等的2种配子(A:a=1:1)”属于推理内容
C. “决定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属于假说的内容
D. “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验证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测交后代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孟德尔根据几组不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得出的实验结果,不属于孟德尔假说的内容,A错误;“F1(Aa)能产生数量相等的2种配子(A:a=1:1)”属于推理内容,B正确;“决定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属于假说的内容,C正确;对推理(演绎)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是通过测交实验完成的,D正确。
12.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乙容器分别代表某动物的雌、雄生殖器官,小球的颜色和字母表示雌、雄配子的种类,每个容器中小球数量均为12个。则下列装置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实验中甲、乙容器分别代表某动物的雌、雄生殖器官,根据题意卵巢应能产生A和a两种卵细胞,比例为1:1;而精巢也能产生A和a两种精子,比例也为1:1,因此两种小桶中均放
了两种A和a的小球,并且比例是均等的,也就是6:6,以模拟配子的比例,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两个容器中产生的两种配子的比例都是1:1,即两个容器中的两种配子的数量应该相等。
13.下图甲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的
B. 图甲中,AB对应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有形成大量抗R型细菌的抗体
C. 图乙经离心的试管中,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
D. 图乙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则子代噬菌体中只有少部分具有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然后大量增殖。从理论上讲,乙图中的放射性只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但在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也会出现部分放射性。因为乙图中的实验如果搅拌过程不充分,则很多噬菌体会附着在细菌表面,经过离心后会进入沉淀物中,使得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强。
【详解】由于是将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所以甲图中最初的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来的,但之后产生的S型细菌有的是由转化形成的S型细菌增殖而来,A正确;小鼠产生抗体需要经过体液免疫过程,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甲图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导致R型细菌数目增多,B正确;乙图中噬菌体被标记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所以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C错误;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少部分具有放射性,D正确。
【点睛】关键:对于甲图要能正确分析实验中R型菌和S型菌变化的原理;对于乙图关键要
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
14.酵母菌细胞中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后,使mRNA中段增加了连续的三个碱基AAG(终止密码子有UGA、UAG、UAA)。据此推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突变后的基因在复制时参与复制的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比例不改变
B. 突变后的基因编码的多肽链最多只有两个氨基酸与原多肽链不同
C. 突变后的基因表达时可能会在mRNA增加AAG的位置停止翻译
D. 突变前后的基因在编码多肽链过程中需要的tRNA种类可能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通过转录控制RNA的合成,mRNA通过翻译形成蛋白质。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翻译的模板是mRNA;翻译的原料是20种氨基酸,运输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
【详解】基因中嘧啶数与嘌呤数始终相同,因此基因突变后,参与基因复制的嘧啶脱氧核苷酸比例不变,仍为50%,A正确;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突变后使得mRNA中段增加了连续的三个碱基,若此三个插在了一个氨基酸对应的碱基中间,则可能导致终止密码的提前出现,其后面的所有的氨基酸都将不存在了,B错误;已知增加的三个碱基是AAG,若插入点前面有一个碱基A,则可能变为终止密码UAA,因此突变后的基因表达时可能会在mRNA增加AAG的位置停止翻译,C正确;运输氨基酸的tRNA一共61种,突变前后的基因在编码多肽链过程中需要的tRNA种类可能相同,D正确。
15.某种植物的叶形(宽叶和窄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宽叶基因对窄叶基因完全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将该植物群体中的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子一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5:1;若亲本宽叶植株自交,其子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
A. 3:1 B. 5:1 C. 5:3 D. 1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种植物的叶形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宽叶基因对窄叶基因显性,所以可设宽叶的基因型为AA和Aa,窄叶的基因型为aa。
【详解】植物的叶形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将该植物群体中的窄叶植株(aa)与宽叶植株
(A_)杂交,子一代中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5:1,说明该植物群体中的宽叶植株为AA和Aa,比例为2:1.因此,将亲本宽叶植株自交,F1中窄叶植株的概率为1/3×1/4=1/12,则宽叶植株宽的概率为1-1/12=11/12,因此宽叶植株和窄叶植株的比值为11:1.故选D。
【点睛】关键:根据亲代植物群体杂交结果为5:1,说明亲代宽叶群体中产生的a配子为1/6,A配子占5/6,结合宽叶群体中存在两种基因型(AA和Aa),进而推出亲代宽叶中AA:Aa=2:1。
16.某植物花色有白色和蓝色两种,花色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其中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雌雄个体杂交得到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蓝花个体的基因型有aaXBY、aaXBXB、aaXBXb三种
C. F2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白色:蓝色=13:3
D. F2开蓝花的雌性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分析题图:基因型为aaXBX-、aaXBY表现为蓝色,其余为白色。
【详解】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由分析可知,开蓝花个体的基因型有aaXBY、aaXBXB、aaXBXb,B正确;AAXBX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雌雄个体杂交得到 F2,理论上开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aaXBXb,所占比例为1/4×1/4+1/4×1/4+1/4×1/4=3/16,故子二代白色:蓝色=13:3,C正确;F2中开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aaXBXb,其中雌性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的1/2,D
错误。
【点睛】关键:根据图解的性状控制过程确定蓝花和白花的基因型。
17.下图一为白化基因(用a表示)和色盲基因(用b表示)在某人体细胞中分布示意图;图二为有关色盲和白化病的某家族遗传系谱图,其中Ⅲ9同时患白化病和色盲病,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一细胞产生的带有致病基因的生殖细胞基因型种类有四种可能
B. 根据图二判断,Ⅱ4患白化病,Ⅱ7患色盲病
C. 若Ⅲ10和Ⅲ12结婚,所生子女中发病率是7/48
D. 若Ⅲ9染色体组成为XXY,那么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父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一为白化基因(用a表示)和色盲基因(用b表示)在某人体细胞中分布示意图,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所以图一细胞基因型是AaXBXb,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即AXB、aXb、AXb、aXB.图二为该家庭有关色盲和白化病的遗传系谱图,由Ⅱ5×Ⅱ6→Ⅲ11,可知Ⅲ11和Ⅱ4都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白化病。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图一细胞基因型是AaXBXb,能产生四种基因型的配子,即AXB、aXb、AXb、aXB,其中3种带有致病基因,A错误;由Ⅱ5×Ⅱ6→Ⅲ11,可知Ⅲ11和Ⅱ4都患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白化病,Ⅱ7患色盲,B正确;由Ⅱ4和Ⅱ7可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所以Ⅱ8是纯合子的概率是1/3×1/2=1/6.Ⅲ12的基因型及比例是1/3AAXBY或2/3AaXBY,Ⅲ10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XBXB(1/2)或AaXBXb(1/2),Ⅲ10和Ⅲ12结婚,后代患白化病的概率为2/3×1/4=1/6,后代患色盲的概率为1/2×1/4=1/8,则所生子女中发病率是1-(1-1/6)×(1-1/8)=13/48,C错误;若Ⅲ9染色体组成为XXY,由于其患色盲,所以基因型是XbXbY,说明两个X染色体都来自母亲,即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母亲,D错误。
【点睛】
思路点拨:首先确定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其次根据遗传和系谱图中个体表现型推测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在计算近亲婚配后代的发病率时,最好单独分析每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再组合。
18.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病是指基因结构改变而引发的疾病
B. 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C. 遗传病再发风险率估算需要确定遗传病类型
D. 杂合子筛查对预防各类遗传病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C
【解析】
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其中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与与基因结构改变无关,A错误;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B错误;遗传病再发风险率估算需要确定遗传病类型,C正确;预防各类遗传病的措施中不存在杂合子筛查,D错误。
19.在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36%,则
A. 随机交配将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 若该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说明形成了新的物种
C. 该种群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小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D. 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平衡定律: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该理想状态要满足5个条件: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如果A=p,a=q,则A+a=p+q=1,AA+Aa+aa=p2+2pq+q2=1。
由题意知,该种群足够大,且能进行自由交配,因此可以认为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假如该性状由A、a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型是AA、Aa,二者的比例之和是0.36,则aa的基因型频率是1-0.36=0.64,因此a的基因频率是a=0.8,A的基因频率是A=0.2。
【详解】由遗传平衡定律可知,随机交配不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
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因此新物种不一定形成,B错误;由分析可知,A=0.2,a=0.8,所以显性基因的频率小于隐性基因的频率,C正确;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D错误。
【点睛】熟悉遗传平衡定律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20.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B. 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有水、无机盐、激素、氨基酸等
C. 有3种以上的系统参与维持人体的内环境稳态
D.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各种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只要是位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成分,所以水、无机盐、激素、氨基酸等成分都位于内环境中,B正确;参与维持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的系统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C正确;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D错误。
【点睛】注意:内环境稳态不仅包括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还包括各种成分含量的相稳定。
2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u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关于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 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 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 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答案】B
【解析】
肺泡与外界环境相通,PM 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没有进入内环境,A正确;由于人体内环境中有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缓冲物质,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一定会致血浆呈酸性,B错误;过敏反应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C正确;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脑干,不在大脑皮层,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免疫调节以及神经调节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能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明确肺泡、消化液、尿液等均不属于内环境;识记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明确非条件发射的中枢不在大脑皮层,可能是脊髓、脑干等。
22. 将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如图为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B. 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 兴奋的产生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D. 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当a点刺激时,a点的电位变化为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传至b时,a点恢复静息状态,而此时的c点由于受损仍为负电位,所以向右偏转,A错误
神经未受刺激时,膜外为正,指针不偏转,但从图中可以看出指针向右偏转,说明c点为负电位。所以损伤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B正确
神经纤维受刺激时,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
根据图中所给已知信息,可以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正确
考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过程中,电流表指针的变化问题
【名师点睛】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K+外流,受刺激以后变成动作电位,外负内正,Na+内流,并且传导是双向的。
23.下列关于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B. 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结合后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C. 酶和激素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D. 激素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激素、抗体、酶和神经递质,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但抗体是和抗原结合的,抗原不一定是细胞,A错误;乙酰胆碱与特定分子即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能将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从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B正确;激素和酶都有高效性,但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如口腔上皮细胞,C错误;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才被灭活,而不是一经靶细胞接受即被灭活,D错误。
【点睛】归纳总结:
(1)酶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为RNA。起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在反应前后本身不发生改变。酶会随反应次数的增加而钝化导致活性下降并最终被分解,同时产生新的补充。
(2)激素包括蛋白质、多肽、固醇及氨基酸衍生物。多为生命活动的调节物质,不供能、不组成生物体的成分、不起催化作用。发生作用后会被自身相关酶分解而失去活性,因此需要不断产生。
(3)抗体为免疫球蛋白,其作用为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使抗原失去继续侵染正常细胞的能力,并最终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神经递质包括生物原胺类、氨基酸类、肽类和其它类。由神经元细胞的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经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并引起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发生作用后迅速失活。
24.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c为抗体,则a可表示记忆细胞
B. 若a表示下丘脑,b表示垂体,则c可以表示腺体甲状腺
C. 若a表示下丘脑,b表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物质
D. 若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则过程e发生于细胞核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二次免疫中,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
【详解】在二次免疫中,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A正确;根据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性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可知,如果a表示下丘脑,b表示垂体,则c可表示甲状腺,B正确;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均代表抗利尿激素,C正确;若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则过程d可表示转录,过程e可表示翻译,而翻译过程发生于细胞质中,D错误。
【点睛】此题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题,需要熟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顺利解答,如二次免疫的调节过程、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心法则等。
25.下列关于艾滋病及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接触HIV病毒前,人体就有部分B淋巴细胞膜表面含有识别它的受体
B. HIV病毒的RNA会直接整合到人的DNA上形成重组DNA
C. HIV侵入人体后,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
D.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答案】B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人体感染HIV后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于HIV对人体内T细胞的攻击寄生,当HIV大量破坏T细胞之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大大丧失,进而因各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而死亡。
【详解】少数抗原可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A正确;HIV病毒的RNA逆转录成DNA后整合到人的DNA上形成前病毒,B错误;HIV侵入人体后,大量破坏T淋巴细胞,使人的特异性免疫调节大大降低,C正确;HIV最初侵入人体时,由于人体还可以产生各种免疫细胞,此时免疫系统可以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摧毁大多数病毒,D正确。
【点睛】注意:RNA单链不会直接整合到DNA双链中,所以题中HIV内RNA不能整合到人的DNA中。
2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等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控制
B. 赤霉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来促进细胞分裂
C. 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D. 赤霉素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与脱落酸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是主要是多种植物激素的调节,但植物激素的合成受细胞内基因组的控制,同时还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各种植物激素之间也在相互的调节,如当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的生长,当生长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促进植物体内乙烯的合成,进而抑制植物的生长。
【详解】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激素的合过程需要一系列酶的催化,酶的合成受基因调节控制)调节控制,还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A正确;植物激素并不是直接参与代谢,而是调节代谢,且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B错误;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合成,进而抑制植物生长,C正确;赤霉素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而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两种之间存在拮抗作用,D正确。
27.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答案】C
【解析】
由题意可知鹰可以捕食黄雀,而黄雀是螳螂的天敌,黄雀减少螳螂会增加,而螳螂又是蝉的天敌,所以蝉的数量下降,所以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的天敌的数量,减少了蝉的数量,A错误。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鹰的迁入又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鹰的迁入并没有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
28.下图为某同学用血球计数板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酵母菌培养液的结果。下列有关该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A. 加样液之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必须清洗
B. 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
C. 在血球计数板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后,应先斜靠盖玻片再盖好,防止气泡产生
D. 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边界上的酵母菌也应该全部计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
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营养物质的量、温度、PH、溶氧量等。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
相关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详解】为了避免其它杂菌对酵母菌种群数量计数的影响,加样液之前,要对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必须清洗,A
正确;抽样检测时,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错误;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错误;血细胞计数板的正确用法是:对图中中格内酵母菌细胞进行计数,计数时,对于压在方格线上酵母菌细胞,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细胞数,D错误。
【点睛】熟悉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关键要注意其中的注意事项。
29.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舞这一物理信息向同伴传递信号
B.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
D.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体现了自身的直接使用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生物的多样性,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碳的排放,这样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点睛】注意:凡是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如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都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0.下列有关教材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有几项
①“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都需要细胞保持活性
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都需要用到显微镜
③“观察花生子叶临时装片中的脂肪”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都会用到浓度相同的酒精
④“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和“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获得的结果都是估计值
⑤“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和“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实验中都需要设置空白对照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线粒体需要用活性染料染色才可以观察到,植物细胞保持活性才能吸水和失水;“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需要用到显微镜观察计数,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不需要用到显微镜,直接观察产物的颜色变化即可;”观察花生子叶临时装片中的脂肪”和“观察根尖分生细胞的有丝分裂”都会用到酒精,但体积分数不相同,分别为50%和95%;“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和“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获得的结果都是估计值;“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实验中,实验中琼脂块的大小是自变量,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
【详解】①线粒体需要用活性染料染色才可以观察到,植物细胞保持活性才能吸水和失水,因此“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蓝绿色的线粒体”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都需要保持细胞活性,故①正确;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需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的数量,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是根据检测呼吸产物判别呼吸方式的,不需要显微镜,故②错误;③“观察花生子叶临时装片中的脂肪”和“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均需要用到酒精,但是浓度不同,分别为50%和95%,故③错误;④“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和“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获得的结果都是估计值,不是实际值,故④正确;⑤研究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的预实验中,需要用蒸馏水作对照组,“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实验中,实验中琼脂块的大小是自变量,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故⑤错误。所以①④正确,②③⑤错误。故C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题意。
【点睛】熟悉课本中多个相关的实验操作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1.为了研究在适宜的光照下,CO2浓度及施氮量对植物总光合速率的影响,研究人员选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若干,分为四组,分别设置不同的CO2浓度和施氮量,测算了净光合速率(Pn),平均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每一组种植多盆植物并进行多次测定,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最有利于植物积累有机物的条件组合是___________。氮元素被该植物吸收后运送到叶肉细胞内可用于合成多种化合物,其中的NADPH和NADH分别主要用于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4)要达到本实验目的,还需补充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实验思路)。
【答案】 (1). CO2浓度、施氮量 (2). 减少实验误差对结果的影响 (3). 高浓度CO2和200mg·kg-1施氮量 (4). 光合作用暗反应中C3的还原 (5). 与O2结合形成水 (6). 在黑暗条件下重复上述实验,测出各组实验条件组合下植物的呼吸速率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实验是研究CO2浓度及施氮量对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CO2浓度及施氮量,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在不施氮和施氮量为200时,高CO2浓度下植物净光合速率明显提高,在相同CO2浓度下,施氮比不施氮时植物中光合速率更高。
【详解】(1)结合前面分析的实验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CO2浓度和施氮量。
(2)实验中进行多次测定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由图可知,高浓度CO2和200mg/kg施氮量情况下净光合速率最大,最有利于积累有机物。氮元素被该植物吸收后运送到叶肉细胞内可用于合成多种化合物,其中的NADPH是还原型辅酶Ⅱ,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对C3进行还原; NADH是还原型辅酶Ⅰ,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中可以与O2结合形成水。
(4)完成实验需要算出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所以需要在黑夜下进行实验来测出呼吸作用速率,实验思路是在黑暗条件下重复上述实验,测出各组实验条件组合下植物的呼吸速率。
【点睛】关键: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题干信息中有关实验目的的描述“研究CO2浓度及施氮量对植物总光合速率的影响”,一是体现出实验涉及两个自变量,二是要测定总光合速率,不是净光合速率,所以还需在黑暗环境中测定呼吸速率。
32.已知豌豆(2n=14)的花色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和B、b制。红花(A)对白花(a)为完全显性。B基因为修饰基因,淡化花的颜色,BB与Bb的淡化程度不同:前者淡化为白色,后者淡化为粉红色。现将一株纯合的红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aaBB)杂交产生的大量种子(F1)用射线处理后萌发,F1植株中有一株白花,其余为粉红花。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F1白花植株产生的原因,科研人员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说:
假说一:F1种子发生了一条染色体丢失;
假说二:F1种子发生了上述基因所在的一条染色体部分片段(含相应基因)缺失;
假说三:F1种子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①经显微镜观察,F1白花植株_______________时期四分体的个数为7个,可以否定假说一;
②已知4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可以对A、a和B、b基因进行标记。经显微镜观察,F1白花植株的小孢子母细胞(同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荧光点的数目为______个,可以否定假说二。
(2)现已确定种子萌发时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①有人认为:F1种子一定发生了A→a的隐性突变。该说法是否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专家认为:F1种子中另一对基因发生了一次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与A、B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突变基因的产物可以抑制A基因的功能,但对a、B、b无影响。若假设正确,F1白花植株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调控的结果,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对此提供一些依据。
【答案】 (1). 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前期) (2). 8 (3). 不正确当发生b→B的显性突变时。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也开白花 (4). 红花:粉红花:白花=3:6:55 (5). 基因与基因的产物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各种色素的合成途径,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基因型及其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题干中具体要求答题,注意逐对分析法的应用。
【详解】(1)①出现四分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重要特征,因此用显微镜观察四分体应在F1白色植株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此植物共有14条染色体,可形成7个四分体。如果观察到F1白色植株有7个四分体,说明没有丢失染色体;如果F1种子发生了一条染色体丢失,只会观察到6个四分体。
②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其上的基因也复制,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加倍,因此用4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对A、a和B、b基因进行标记,经显微镜观察,F1白色植株的小孢子母细胞(与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相同)中荧光点的数目为8个,可以否定假说二,说明F1种子发生了一条染色体没有发生片段缺失,否则荧光点的数目会小于8个。
(2)①F1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而白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_或A_BB,因此,F1植株中有一株白色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A→a的隐性突变,导致F1植株的基因型由AaBb(粉色)变为aaBb(白色),也可能是发生b→B的显性突变,导致F1的基因型由AaBb(粉色)变为AaBB,而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也开白色。因此有人认为F1种子一定发生了A→a的隐性突变,该说法不正确。
②据题意可知,另外一对基因与与A、B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这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设另一对等位基因为C、c,据题意F1种子中另一对基因发生了一次显性突变,且突变基因的产物可以抑制A基因的功能,但对a,B,b无影响,因此F1白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结合题意“突变基因的产物可以抑制A基因的功能,但对a,B,b无影响”可知F1白色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植株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所占比例为:红色基因型为A_bbcc,所占比例为3/4×1/4×1/4=3/64,粉色基因型为A_Bbcc,所占比例为3/4×1/2×1/4=3/32,白色基因型分别为A_BBC_、A_BbC_、A_BBcc、A_bbC_、aaB_C_、aaB_cc、aabbC_、aabbcc,所占比例为1-3/64-3/32=55/64,因此若假设正确,F1白色植株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色:粉红色:白色=3:6:55。
(3)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的产物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调控的结果,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对此提供一些依据。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根据题干中各种色素的合成途径,判断粉红色、红色、白色植物个体的基因型,根据题意“已知基因B可以将红色植物的颜色淡化,其中BB淡化为白色,Bb淡化为粉红色”可判断红色植物的基因型为A_bb、粉红色植物的基因型为A_Bb、白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__和A_BB。
33.下丘脑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及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人感觉寒冷时,下丘脑可通过分泌____________(激素)最终实
现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2)尿崩症患者的肾脏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多尿。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_________________,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且患者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___________(填“多”或“少”)些。
(3)下丘脑也可调节血糖平衡,如下图所示,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的物质有葡萄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通过A途径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相应受体 (3). 多 (4). 神经递质 (5). 胰高血糖素 (6). 葡萄糖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胰岛B细胞
【解析】
【分析】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分析题图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分泌活动受内环境中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图中A途径是在下丘脑的参与下对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神经调节途径。
【详解】(1)当人感觉寒冷时,下丘脑可通过分泌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终实现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这属于激素调节过程中的分级调节。
(2)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受体,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检测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多些。
(3)从图中分析可知,胰岛素是由胰腺的胰岛B细胞分泌,而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受内环境中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图中A途径是在下丘脑的参与下对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神经调节途径,具体是葡萄糖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传出神经→胰岛B细胞。
【点睛】熟悉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以及血糖破坏调节过程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基础,其中第(3)小题还需要学生准确地对图解中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才能作答。
34.下图1表示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生态系统中某种野兔种群数量λ值的变化曲线,图2为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表明,该种野兔在5~10年间因为环境阻力导致λ值在下降,该种野兔在5-10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__演替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性。
(2)图2中鹰和蛇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鹰处于第_________营养级,假设鹰从每种食物中获得的能量是相等的,则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g,至少需要消耗植食性动物___________g。
【答案】 (1). 增加 (2). 次生 (3). 恢复力稳定 (4). 竞争和捕食 (5). 三和第四 (6). 175
【解析】
【分析】
据图1分析,0-5年,入值基本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现J型曲线;5-10年,入值减少但仍然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入值先减少后增加,但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20年后,入值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据图2分析,食物网中含有3条食物链,植物属于生产者,其他属于消费者。
【详解】(1)第5~10
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慢,主要原因是随着种群数量增加,环境阻力增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2)分析图2,鹰和蛇既是捕食的关系又是竞争的关系,其中竞争的关系表现在二者都以鼠为食.在植物→兔→鹰这条食物链中鹰处于第三营养级,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鹰处于第四营养级,故鹰处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依据题中“至少”这一信息,确定按最大的传递效率(20%)来计算.依据题中“假设鹰从各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这一信息进一步求算至少消耗的植食性动物量为15÷3÷20%+15÷3÷20%+15÷3÷20%÷20%=175(克)。
【点睛】关键:一是对题中入值的理解,大于1,则种群数量增加;等于1,则种群数量不变;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二是注意(3)小题是计算消耗“植食性动物量”,不是计算至少消耗“植物的消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