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2019年高考模拟检测(二)
文综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商周时期曾采用过不同的历法,分别称为夏历、殷(商)历和周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这说明
A. 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
B. 同姓子弟是分封制的主体
C. 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
D. 周文化得到了天下的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说明当时历法没有统一,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故C项符合题意。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分封制的主体与材料的主旨历法没有统一不相符合,故B项错误。历法没有统一说明周历没有得到部分诸侯国的认同,故D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选C。
2.下表是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 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 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 西汉王国问题已解决
D.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根据材料所给数据,不同时期北方和南方郡数之比,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D正确;经济重心实现南移是在南宋时期,A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与政治中心南移无关,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西汉王国问题已解决,C排除;
3.南宋宋慈在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中试图把个别的具体事例进行全体性、系统性综合。12、13世纪,“金元四大家”对医学进行体系化建设,将身体内部各种机能和病理进行统一的、整体的说明。据此推断
A. 理学推动了科学体系构建
B. 民族交流有利于文化发展
C. 印刷术发展促进科技进步
D. 当时中国科技已高度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的《洗冤录集》和金元时期的医学注重“全体性、系统性综合”、“统一的、整体的说明”,这些都是哲理化思想的体现,故理学推动了科学体系构建,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之间的交流,而是强调理学推动了科学体系构建,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印刷术的作用,而是强调理学推动了科学体系构建,排除C。仅凭材料无法推断出当时中国科技已高度繁荣,而是强调理学推动了科学体系构建,排除D。
4.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
A. 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B. 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 地域经济冲击了经济结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说明该地区依靠纺织业贸易获得生存资本,传统农业种植不在受到重视,D正确;A属于商帮,材料没有体现;对外贸易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
5.《资政新篇》全文分4个部分,即“用人失察类"、"风风类"、“法法类”和“刑刑类"。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下表是4个部分字数和所占比例,这说明
用人失察类
风风类
法法类
刑刑类
总计
字数
511
1,095
5,340
522
8,288
所占比例
6.17%
13.21%
64.43%
6.3%
100%
A. 先进的中国人迫切地、大幅度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 中国学习西方已经从器物上升到制度
C. 洪仁玕对西方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的引用急切
D. 《资政新篇》适应了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及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西方先进的技术问题,排除A项。学习制度是维新派的主张,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制度层面,排除B项;从《资政新篇》的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来看,反映了洪仁玕对西方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的引用急切,以此
来重振太平天国,故C项正确;《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起义的产物,并没有适应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需要,排除D项。
6.1876年,有上海人向《格致汇编》杂志社反映:“本处出卖之牛乳常有加水谋利之弊,因牛乳华人原用以为补养之物,现余所食者得其补力甚少。”此人询问:“西国有法能查出牛
乳中所加水数否?”杂志社答复:西方一是“用浮表”,二是“试其乳所分出之乳油”。这折射出
A. 政府注重对公共卫生监管
B.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C. 国人道德素质有所滑坡
D. 中国媒体注重科学研究
【答案】B
【解析】
【详解】B项,题干中“本处出卖之牛乳常有加水谋利之弊,因牛乳华人原用以为补养之物,现余所食者得其补力甚少”可知牛奶掺水的现象严重以至影响牛奶功效,间接表明上海喝牛奶的人增加,商家有利可图,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故B项正确。A、D项,题干中未涉及政府对公共卫生的监管和中国媒体注重科学研究的问题。故A、D项错误。C项,题干中提及的是牛奶掺水的现象,并不能由此推断出国人道德素质有所滑坡,属于过度推断。故C项错误。
7.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将“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反映出
A.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B. “中体西用”思想也被抛弃
C. 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D. 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思想界开始从客观实际出发来对待东西方文化,这与1919年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故A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也被抛弃,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民主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排除D。
8.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
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
A.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 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90年底,中国决定实行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其开放的背景是建立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的成立的基础之上的,故B项正确;A 发生在1991年,C 项出现在1992年,D发生在2001年,A C D三项不可能成为浦东开放的背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共十四大
9.有学者认为:“在西塞罗生活的共和国晚期,古希腊哲学犹如西斯廷小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中的那个上帝,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进而影响着诸多的后来者。”作者意在说明
A. 希腊民主政治深刻影响罗马法的发展
B. 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罗马文化
C. 欧洲两大文化源头相互影响互为渊源
D. 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希腊文化与罗马法。A项,题目反映的是希腊文化而非民主政治对罗马法的影响。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不正确,两种文化都是独立的,只是互相影响。故B项错误。C项,题中没有体现罗马法对希腊文化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罗马法犹如那个被造好的亚当,前者的手指轻轻触及后者。被触者就从一堆泥土变成鲜活的生命,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说明古希腊哲学赋予罗马法生命,希腊文化赋予罗马法精神内涵。故D项正确。
10.18世纪末,英国首相曾说:“商业、工业的交换始终会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状态,它们只会被人为的措施所搞乱,这些措施一旦干扰它们的自然活动,就会阻止它们发挥良好作用。”符合这种精神的是
A. 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B.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较大幅度削减关税
D. 注重经济立法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自由主义经济思想。C项,较大幅度削减关税体现了政府减少对经济干预,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项,材料“商业、工业的交换始终会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状态,它们只会被人为的措施所搞乱”反映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A选项并未体现这一思想。故A项错误。B项,“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不符合自由主义的主张。故B项错误。D项,经济立法活动也体现了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错误。
11.下图是1922~1926年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数量变化示意图。图中的变化反映了苏联
A. 新经济政策逐渐废止
B. 收缩外来资本的比重
C. 反击西方的经济封锁
D. 探索经济建设新模式
【答案】D
【解析】
新经济政策对于本国不能经营的企业组让给外国资本家,数轴显示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的租让合同数量从1924年以后逐渐减少,说明对于外来资本的使用比重逐渐收缩,故B正确;新经济政策逐渐废止是1928年,故A错误;西方经济危机爆发是1929年之后,故C错误;此时仍然是新经济政策,故D错误。
点睛:新经济政策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创新:在小农经济占优势情况下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两个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三个背景: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直接过渡失败。
12.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这反映了
A.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 美国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C. 大国一致原则得到认可
D. 国际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答案】A
【解析】
材料“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的单边主义受到多极力量的制约,故A正确;当今国际格局下,美国并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政策,故B错误;大国一致原则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则,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国际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而是反映多极化趋势对美国的制约,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一4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最早的城市总体规划可追溯到1895午。那一年,张謇在唐闸创办大生纱厂。他将唐闸作为工业区,将天生港作为港口区,把狠山作为私宅、花园和风景区,构成了以老城区为中心的一城三镇的空间布局。城镇之间,是郊区的田园和住宅。
——摘编自王敦琴《张謇一生成败得失论》
材料二:埃比尼泽・霍华德是一个英国皇室记者,城市规划是他的爱好。他认为让如此众多的人拥挤在一起是对自然的衰读。霍华德开出的城市改革药方是推倒重来,重新分布城市周边乡村的人口,方法是建立花园城市。在那儿,城市中的穷人需要一份工作养家糊口,因此工业要在花园城市中建立起来。花园城市要被一圈农业带包围着,工业被部开在规定区域里,学校、住宅区和绿化带放在生活区,城市中心公共区域里则是商业、俱乐部和文化设施等。城市及其绿化带在整体上应由一个政府相关部门控制。人口应控制在3万以内。
——摘编自黄小凡《百年前城市病的拯救者们》
材料三: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张容和霍华德城市规划思想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张謇:自主创新;布局独特,城市功能分工明确;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减少污染,合理发展。
霍华德:主张“问题城市”推倒重来改革理念比较彻底;重视城市的功能分区;关注城市的居住生产、消费和文化功能;城市与政府管控有密切联系,城市建设规模较小,
(2)特点: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相结合;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城市规划发展与众多学科和领域相结合。原因: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加剧,城市环境恶化;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他将唐闸作为工业区,将天生港作为港口区,把狼山作为私宅、花园和风景区,构成了以老城区为中心的一城三镇的空间布局。”,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自主创新;布局独特,城市功能分工明确;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减少污染,合理发展。根据材
料“霍华德开出的城市改革药方是推倒重来,重新分布城市周边乡村的人口,方法是建立花园城市。”得出主张“问题城市”推倒重来改革理念比较彻底;根据材料“花园城市要被一圈农业带包围着,工业被部署在规定区城里,学校、住宅区和绿化带放在生活区,城市中心公共区域里则是商业、俱乐部和文化设施等。”得出重视城市的功能分区;关注城市的居住生产、消费和文化功能;根据材料“上应由一个政府相关部门控制。人口应控制在3万以内。得出城市与政府管控有密切联系,城市建设规模较小。
(2)特点:根据“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得出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相结合;根据“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得出关注城市环境问题;根据“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得出城市规划发展与众多学科和领域相结合。原因:根据“19世纪下半叶”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结合所学,可从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城市环境恶化;根据“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得出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外国歌
——节选
中国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歌词节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苏联
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系》
1944年版,歌词节选:“各民族意志,建立的苏联……伟大的列宁,指明了前程。斯大林教导,要忠于人民……敌人来侵略,就消灭干净……各民族光荣的坚固堡垒!”
法国
国歌《马赛曲》
创作于1972年歌词节选:“你看暴君正对着我们……这帮国王和那卖国贼,都怀着什么鬼胎?……看这一帮外国侵略者,在我国称王称霸……武装!起来同胞!把队伍组织好!奋起!奋进!”
美国
国歌《星光灿烂的旗帜》
诞生于1814年英美战争期间,1931年正式定为国歌。国歌歌词节选:“……火炮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你看星条旗不是还高高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从表中提取两条或以上的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运用史实准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观点:奏响在民族危机时刻的国歌。
阐述,①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抗日战争期间,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东北大地上燃起了民族自卫抗争的烽火。东北各地抗日义勇军纷纷兴起,部分东北统日武装力量改编为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步伐,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义勇军进行曲》就诞生于这个时期。②法国国歌《马赛曲》创作于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当时法国革命形势十分危急,国王路易十六出卖国家利益,君主立宪派和封建势力妥协,欧洲封建君主组建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马赛曲》就诞生于这个时期。
结论: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
它可以增强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一般来说国歌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
(注:苏联国歌可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斯大林领导卫国战争的史实阐述;美国抗英捍卫独立的相关史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提出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于提取观点进行阐述论证,比如本题可以依据材料表格中信息从“国歌诞生于民族危亡的时刻”来提出观点;第二小问论证依据材料中各国国歌诞生的背景从中国和法国或者苏联、英国的国歌诞生背景分析论证,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2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处于世界后列。13亿人口中近8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生产;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1980年,中共中央文件指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不可缺少的补充”。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十五”计划末期,私营企业法人单位498万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已达68.3%,私营经济占整个GDF比重超过60%・在许多地方,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税收支撑着地方财政收入,个体、私营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占新增就业人员的2/3以上。
——摘编自傅桃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理论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案】(1)特征:个体经济是非公有制的补充;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并存;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中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实践中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2)作用: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增加国家的税收和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解析】
【详解】(1)阶段特征:根据材料“1980年,中共中央文件指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不可缺少的补充”。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概括出三个阶段的内容特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等角度概括。
(2)根据材料“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税收支撑着地方财政收入,个体、私营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占新增就业人员的2/3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生产力的发展、对增强经济活力、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加快经济发展等角度概括。
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吴敬梓,康熙四十年(1710)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他深切渴望有朝一日能在科场上大显身手,二十三岁中秀才,之后一直没有中举。在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他对举业由热衷到失望,从而潜心创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以后,他不知不觉地对新鲜信息已有所吸收。他认为读经书,做学问采取“不在宋儒下盘旋,亦非汉、晋诸贤所能笼络”的态度,并公然斥责当时的理学家“于经生制举业外,未尝窝目,独好窃虚谈性命之言,以自便其固陋”。《儒林外史》以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无情地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剖示了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吴敬梓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政治文化的外显层次上,而是发展到宏观的民族文化的深隐层次,《儒林外史》触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在八股取士的牢笼下如何冲破精神罗网的问题。在艺术上,讽刺大师吴敬梓是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幅变形的图画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林外史》的历史价值。
【答案】(1)科举取士扼杀人才成长;理学僵化,束缚知识分子思想;商品经济发展,新观念冲击传统思想;君主专制强化,政治黑暗腐败。
(2)批判了明清科举取士对读书人的毒害及其时代弊端;反思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与精神解放问题;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日趋没落。
【解析】
(1)背景:根据“在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吴敬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以后,他不知不觉地对新鲜信息已有所吸收”“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并公然斥责当时的理学家”分析总结。
(2)价值:根据“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无情地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剖示了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得出批判了明清科举取士对读书人的毒害及其时代弊端;根据“触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在八股取士的牢笼下如何冲破精神罗网的问题”得出反思当时知识分子的出路与精神解放问题;根据“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幅变形的图画的”分析得出反映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日趋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