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市2019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陕西宝鸡市2019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陕西省宝鸡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播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成了泥沙。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2018《人民日报》《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 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 “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 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 文章以美国一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 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D. 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收获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 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 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 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使得……”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第二段说的是“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无法说明是“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且“最重要的现象”错误,文中说的是“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选项忽略了“之一”这一词语,夸大其词。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是从经典作品的魅力到阅读经典,再到成就今典,并非是论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错误,“不再是……而是”改变了文章的意思,第四段说的是“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文中是“不仅仅是……,还将是……”,两者都包含。C项,“如果……就”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第五段只是说“‘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文中说的是“需要……”,但并非这样做了就一定能避免。D项,“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错误,选项偷换概念,最后一段说的是“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选项把“技术发展”换为“知识更新”。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棣花之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并疑惑着,因此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了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可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只见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依然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也出生在棣花的这片土地上,人因为贾平凹而来棣花,因为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为贾平凹而与其它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于是,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说要去看看棣花的荷,于是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放眼四望,原来,棣花的荷竟是不逊于济南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这样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确实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像,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第一次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着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疑是汉殿三千女,半是红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在这里,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 蓦然想起了晋乐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也只能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的,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而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棣花的荷,也注定是有过艰辛的,它也是从一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郁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它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够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 作者没有去棣花观荷,认为棣花的荷花是个传说,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C. 看到棣花的荷塘,让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D. 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5. 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 ‎6. 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4. B 5. ①引用大明湖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能更好地概括大明湖荷花浩瀚无边的美丽景色。②引用杨万里的诗,恰好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各色荷花竞相开放,共争一池春色,便于表达作者的情意。③引用乐府《采莲曲》,引发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 ‎6. ①棣花之荷与别处的荷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地域特征。②棣花养育了的作家贾平凹与众生不同,他有自己自已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③表达了作者对棣花之荷的赞美和对像贾平凹一样付出艰辛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敬仰。‎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错误,选项对作者“没有去棣花观荷,认为棣花的荷花是个传说”的原因分析不全面,第三段说“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于是,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可见原因还有“看到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这是针对引用设题,然后回顾“引用诗句”有哪些效果,再找出文中引用的诗句,结合该段的内容分析具体的作用。本文主要在第三、六、七段,第三段中作者回忆济南大明湖的荷,引用“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一楹联是为了展示大明湖的荷花之美,结合“四面”以及“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这一句可知,重点是表现大明湖荷花的浩瀚无边;第六段中是写棣花的荷,作者看到棣花的荷想到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疑是汉殿三千女,半是红妆半淡妆”,引用该诗之后,作者紧跟着说“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由此可知,该诗主要展现荷塘的景色,联系诗句的内容以及后面描写荷塘的句子来看,“……荷花开得正艳,……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展现出荷花竞相开放的热烈景象,同时流露出 作者对此景的赞美;第七段是写作者看到棣花的荷想到了晋乐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这是联想,由观荷想到采莲,引用的诗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考生答题的时候,先举出例子,然后分析效果。‎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然后到文章结尾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先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深层意思。“正如,众生有别”,“如”意思是“像”,“众生有别”意思是“一切生物都有不同”,显而易见,这里是说上文所写对象都有自己与众不同之处,而上文写了棣花的荷和棣花养育的作家贾平凹,考生结合上文分析出这二者的特点即可。如棣花的荷,“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由此可知,棣花之荷与别处的荷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地域特征;如棣花养育的作家贾平凹,倒数第三段说“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它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够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由此可知,棣花养育了的作家贾平凹与众生不同,他有自己自已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作者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棣花之荷的赞美和对像贾平凹一样付出艰辛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敬仰。考生结合这些内容进行答题即可。‎ ‎【点睛】散文中常常运用丰富的联想,引经据典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分析散文中这些引用材料的作用也成了高考中常见的题型。散文中引用的常见效果如下: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命题方式:文中引用某某材料有何作用?答题模式:引用……,表现……的……特点,体现……情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8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超越2017年的795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根据人社部的毕业生数据,如果加上中职毕业生和17年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今年待就业的加在一起约有惊人的1500万,堪称“最难就业季”。‎ 从就业形势来看,虽然一些热门行业依然火爆,人工智能研究生起薪已高达30万,同时战略新兴产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旺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也急需高端人才,然而在国内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用工不足等大背景下,2018年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任务非常艰巨!‎ ‎(摘编自搜狐网,《最难就业季》‎2018年9月26日)‎ 材料二:‎ ‎2015-2017届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率(单位:%)‎ ‎(摘编自《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报告网》‎2018年6月26日)‎ 材料三:‎ 从2019年的情况来看,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834万,较2018年增加14万,再创新高。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邱小平日前强调,国家将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为抓手,加强就业政策引导,制定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扶持政策,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加强政府就业服务,持续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集中就业指导等活动;开展困难帮扶,对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实名制的就业服务,落实岗位信息推送、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 他指出,高校更应把提高学生就业率作为办学的一个重点,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设置同质化,专业内容滞后化,素质培养、实践操作空缺化问题,在办学内涵上下功夫,把握好着力点,建设高水平的培育体系。‎ ‎(摘编自《大学生就业有了新动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2月14日)‎ 材料四:‎ 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眼中,一份好工作的标准不再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不再是过分追求“大城市”“高工资”“好单位”“轻松岗位”,而是把实现个人价值作为求职的重要考量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选择去西部和基层就业。其中,2018届北京地区高校(含科研院所)毕业生赴西部就业共14827人,在已就业人员中占9.2%;赴基层就业共24663人,占比15.3%。江苏省2018年高校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33.8万人,占就业总数高达62.1%。‎ ‎(摘编自《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9卷第24期)‎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我国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来看,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其次是专科毕业生,第三才是本科毕业生。‎ B. 2017届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与2016届有所差别,但都在90.20%以上,基本上持平,略高于2015届89.32%。‎ C. 从三年毕业生就业率数据综合分析,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整体最高,体现了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的特点。‎ D. 从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来看,2017届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2016届,但低于2015届。‎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继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最高之后,2019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834万,再创新高,堪称“最难就业季”。‎ B.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只要高校毕业生学习热门专业,且不断深造,成为高端人才,就会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C.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致使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选择去西部和基层就业。‎ D. 当前形势下,高校应重视专业设置同质化等问题,不断提升办学内涵,建设高水平培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9. 解决就业问题与哪些方面有关?如何解决?‎ ‎【答案】7. C 8. D ‎ ‎9. 三个方面:国家,高校,毕业生。解决措施:国家应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应建设高水平的培育体系;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分析材料二中的图表,把握图上涉及的项目和数据的变化,再浏览选项,把选项中的结论与图表进行比较,辨明正误。本题中,C项,“体现了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的特点”错误,从材料二图表的数据来看,就业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硕士、专科、本科,从“专科”和“本科”的就业率来看,“专科”的就业率反而比“本科”高。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2019年高校毕业生……堪称‘最难就业季’”错误,选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可知,“堪称‘最难就业季’”的是2018年,而非2019年。B项,“只要高校毕业生学习热门专业,且不断深造,成为高端人才,就会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错误,“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材料一、三、四综合来看,只学习热门专业,成为高端人才,并不能说明就一定能够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C项,“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致使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选择去西部和基层就业”错误,选项强拉因果,从材料四来看,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和基层就业,主要是把实现个人价值作为求职的重要考量点。故选D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解决就业问题与哪些方面有关?如何解决”,然后浏览四则材料,分析这四则材料的内容,找到设题的区域,再明确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哪些方面有关,该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材料一是说就业的艰巨形势,材料二是比较三年的就业率与文凭的关系,材料三是分析如何更好促进大学生就业,材料四是分析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时的考量,由此可知,本题的设题区域主要在材料三和四中。材料三第一段先以“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这一问句提出问题,紧跟着第二和三段借助人社部副部长邱小平之口谈论具体措施,如第二段“国家将以……”,这是从国家的角度分析,“加强……引导,制定……扶持政策,引导……,扶持……;大力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大力推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由此可知国家应该创设良好的就业环境,如第三段“高校更应把提高学生就业率作为办学的一个重点,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设置同质化,专业内容滞后化,素质培养、实践操作空缺化问题,在办学内涵上下功夫,把握好着力点,建设高水平的培育体系”,这是从高校的角度来分析,指出高校应建设高水平的培育体系;材料四中是从年轻人的角度来分析,指出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父谞,吴黄门郎。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勤劳备至。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太康中,刺史嵇绍举谭秀才。谭至洛阳,武帝亲策之。时九州秀孝策无逮谭者。谭素以才学为东土所推。同郡刘颂时为廷尉,见之叹息曰:“不悟乡里乃有如此才也!”寻除郎中,迁太子舍人。以母忧去职。服阙,为鄄城令,过濮水,作(庄子赞》以示功曹。而延掾张延为作答教,其文甚美。谭异而荐之,遂见升擢。及谭为庐江内史,延已为淮陵太宁。又举寒族周访为孝廉,访果立功名,时以谭为知人。永宁初,出为郏令。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甚有政绩。迁绥远将军。时石冰之党陆珪等屯据诸县,谭遣司马褚敦讨平之。又遣别军击冰都督盂徐,荻其骁率。以功封都亭候,食邑千户,赐绢千匹。陈敏之乱,吴士多为其所遇。顾荣先受敏官,而潜谋图之。谭不悟荣旨,露檄运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又在郡政严,而与上司多忤。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周馥与谭素相亲善,理而出之。建武初,授秘书监,固让不拜。自负宿名,但怏怏不得志。时晋陵朱凤、吴郡吴震并学行清修,老而未调,谭皆荐为著作佐郎。或问谭曰:“‎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闻者称善。卒于家。赠光禄大夫,谥曰胡。‎ ‎(节选自《晋书·华谭传》‎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B.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C.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D.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秀孝:秀才与孝廉的并称。汉代以来,隋唐以前荐举人才的两种科目。州举孝廉,郡举秀才。察举制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B. 服阕:又称“服除”,即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的丧事称“丁忧”、“丁艰”。按礼须离职持丧三年,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强招为官。‎ C. 食邑: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采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 赠:又称“追赠”,即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主要是物质追赠和名称职位等荣誉名声的精神追赠。与之相同或相近还有“追封、追晋、追尊”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华谭勒奋好学,才华受人称赞。他少时好学不倦,开朗聪慧,善于论辩,赢得许多人赞赏并被举荐为官;皇帝亲自策问,他表现很是优秀。‎ B. 华谭荐贤举能,赢得“知人”名声。他不问远近贵贱,唯才是举。先后举荐过张延、周访以及朱凤、吴震等人,这些人最终都立了功名。‎ C. 华谭善于治理,为官政绩卓著。他担任郏令时,能体察百姓疾苦,尽心抚恤;担任绥远将军时,他派兵剿灭石冰及其党羽,受到朝廷嘉奖。‎ D. 华谭光明磊落,得罪江东名士。在陈敏作乱时,他在不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发布檄文指斥顾荣叛逆,自此被顾荣所怨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 ‎(2)扬州刺史刘陶素与谭不善,因法收谭,下寿阳狱。‎ ‎【答案】10. B 11. A 12. B ‎ ‎13. (1)刺史周浚荐举他担任从事史,爱惜他的才能何器局,用宾客朋友的礼节对待他。‎ ‎(2)扬州刺史刘陶一向与华谭关系不好,就借故逮捕了华谭,关进寿阳监狱。‎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这段话是说“‘谚语说人与人的差距如同九牛毛(那么大),难道真有道理吗?’华谭回答说:‘古代许由和巢父推让天子之贵,而市井小人却在争半钱之利,其间的距离,何止于九牛毛呢”,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谚”“九牛毛”“谭”“许由”“巢父”“此”等,然后依据句意、句式以及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宁……乎”是固定句式,“难道……吗”,不能断开,D项把这一固定句式断开了,排除D项;“何啻……也”也是固定句式,表反问语气,不能断开,AC两项把这一固定句式断开了,排除这两项,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州举孝廉,郡举秀才”错误,应该是“州举秀才,郡举孝廉”。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这些人最终都立了功名”错误,文中说的是“访果立功名”,这是说“周访果然立了功名”,而其他人怎样,文中并没说。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引”,荐举;“为”,动词,担任;“引为”省略句,省略代词“之”,应为“引之为”;“其”,代词,他的;“才器”,才能和器局;“待以宾友之礼”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宾友之礼待(之)”,“以”,介词,用。第二句中,“素”,平素,平常;“善”,好,交好,“不善”,关系不好;“因”,就;“收”,逮捕,拘押;“下……狱”,关入监牢,关进牢狱。‎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没有参考译文,网上也没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4.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 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 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紫荣。‎ D. 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15. 岑参是盛唐时期的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讲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14. B 15. ‎ ‎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③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浏览分析每个选项。本题中,B项,“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错误,从诗中来看,两处所提到的琵琶声内容和情感是不相同的,第一次,“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第二次,“琵琶一曲肠堪断”,这是指宴会上的演奏,由“肠堪断”可知,此时的琵琶声应是哀婉动人的。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如本题“岑参是盛唐时期的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讲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哪些”说明答题角度很多,然后理解“盛唐气象”的内涵,再到诗歌中找出能与“盛唐气象”有关的内容,并进行分析即可。“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即“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明清诗论家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具体表现在政治的强大、经济的兴盛和诗人情感的豪放上。如诗歌三、四句,“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七里十万家”,勾画出凉州城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后一句是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如第九、十两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这里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如最后两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笑”字流露出对生活前途的信心,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醉倒”展现出人物情怀的豪放,这里也可以看出“盛唐气象”。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写了“___________”的细节,烘托出周瑜“___________”的年轻将领形象。‎ ‎【答案】 (1). 南阳诸葛庐 (2). 西蜀子云亭 (3). 扪参历井仰胁息 (4). 以手抚膺坐长叹 (5). 小乔初嫁了 (6). 雄姿英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庐”“蜀”“扪”“胁”“抚”“膺”“初嫁”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的玉器工艺 ,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好的玉器是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 ),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 ,竞相争艳。‎ 明清时期,玉器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 ‎ 的。明清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关系日臻密切,文人在书斋中往往也用玉做水洗、笔架、镇纸等文具,或以玉作陈设装饰。同时文人也大量收藏玉器,以玉明志,彰显君子的高洁风度;以收藏清赏之意趣,作为一种雅致深远的心物寄托。‎ 由于玉器深受知识阶层的喜爱,文人的喜好也进一步左右了玉器的 ,工匠也在制作和交流中汲取了诸多文人审美趣味和时代文化风尚。玉器工艺深受当时绘画、书法及工艺雕刻的影响,作品追求意境神韵,以适应文人清静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艺术品味。‎ 宋代以前的玉器在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下,明清时期工艺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有的玉器雕琢写意山水、诗句和款识,有的玉器为更好地表达诗的意境,雕琢诗句相配图案,反映出浓厚的文人趣味。‎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于时代不同,因此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也不同 B. 时代的不同,导致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 C. 时代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也就不同 D. 由于时代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积厚流光 绰约多姿 无与伦比 推陈出新 B. 源远流长 千姿百态 前所未有 推陈出新 C. 积厚流光 千姿百态 无与伦比 标新立异 D. 源远流长 绰约多姿 前所未有 标新立异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受书法绘画艺术所影响,明清玉器工艺水平相比宋代以前的玉器有很大的提高。‎ B. 宋代以前的玉器经过书法绘画艺术影响,其工艺水平到明清时期有很大的提高。‎ C. 明清玉器工艺受到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与宋代以前的玉器相比有很大的发展。‎ D. 明清玉器工艺在书法绘画艺术影响下,宋代以前的玉器与之相比有很大的发展。‎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括号后面说“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由“加上……的不同”可知,前面应该也是强调“……的不同”;而“加上”说明这些“不同”之间应该是并列关系,而AB项,“由于……因此……”“……导致……”都是因果关系,C 项,“……也就……”是顺承关系,排除这三项,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积厚流光”,积累的功业越深厚,则流传给后人的恩德越广。第一处,由后面“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可知,此处是强调中国玉器工艺历史的悠久,应使用“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绰约多姿”,形容女子体态的美丽。第二处,是形容“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多种多样,如使用“绰约多姿”,则对象不当,故应使用“千姿百态”。“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前者是强调之前没有,而后者强调没有能与之相比的。第三处,主要强调“明清时期,玉器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从来没有过,应使用“前所未有”。“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第四处,从后面来看,此处是说玉器创造的继承和创新,应使用“推陈出新”。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宋代以前的玉器在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下,明清时期工艺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该句有两个问题,一是结构混乱,前一句的主语是“玉器”, “在……下”是介宾短语,是状语,句中没有谓语,句意没有表达完整,第二句就另起话头,以“水平”为主语,属于结构混乱中的中途易辙;二是搭配不当,“水平……发展”搭配不当,“水平”一般是“提高”,不能“发展”。A项,“受书法绘画艺术所影响”结构混乱,该句把“受……影响”和“为……所影响”两句杂糅,要么是“受……”,要么是“为……所”;B项,“宋代以前的玉器经过书法绘画艺术影响”搭配不当,“经过”和“影响”不能搭配,一般是“受到……影响”;D项,结构混乱,前一句的主语是“明清玉器工艺”,句子还没有说完,第二句的主语又换成“宋代以前的玉器”。故选C。‎ ‎【点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下面是某杂志社一则征稿启事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华表散文奖”创刊于1978年,是《中国散文》编辑部鼎力打造的散文大奖,是国内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散文奖项之一,旨在奖掖上一年度在全国散文创作中成绩突出、具有影响力的散文家。“华表散文奖”以“颁发一个奖项、出版一本散文集、召开一次研讨会”的“三一”方式,在奖项繁多的中国文坛,独占鳌头,获得了广泛赞誉。2019年“华表散文奖”将继续采取“公开征稿、自荐参评、严格评审”的方式评奖,真诚欢迎广大散文创作者惠赠稿件。‎ ‎【答案】①“创刊”改为“设立”;②“鼎力”改为“全力”“着力”;③“奖掖”改为“奖励”;④“独占鳌头”改为“独树一帜”;⑤“惠赠稿件”改为“踊跃投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杂志社一则征稿启事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然后根据语言使用的场合、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来辨析是否得体,主要关注谦辞和敬辞、口语和书面语等。“创刊”错误,“创刊”指开始出版发行报刊,而“华表散文奖”不是报刊,是奖项,一般是说“设立……奖”;“鼎力”错误,“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此处杂志社用来说自己属于谦敬不当,可以改为“全力”;“奖掖”错误,“奖掖”指奖励提拔,一般是针对“后进”,即“奖掖后进”,而句中是针对“上一年度在全国散文创作中成绩突出、具有影响力的散文家”,应使用“奖励”;“独占鳌头”错误,“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获得第一名,从语境来看,语段中是说“华表散文奖”凭借“三一”方式自成一家,应使用“独树一帜”,“独树一帜”比喻独闯一条路子,自成一家;“惠赠稿件”错误,“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句中是说“投稿”,应改为“踊跃投稿”。‎ ‎21.春联以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请根据横批,利用所给材料组成三幅春联,要求符合对联体式,且用完材料。‎ 横批:辞旧迎新 新年大吉 四季常安 材料:山川 春来 桃李 冬去 人增寿 齐秀丽 几个喜 共芬芳 一层楼 福满楼 新年更上 天增岁月 春满乾坤 旧岁又添 ‎(1)辞旧迎新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新年大吉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四季常安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1)横批:辞旧迎新 上联:旧岁又添几个喜 下联:新年更上一层楼 ‎(2)横批:新年大吉 上联:冬去山川齐秀丽 下联:春来桃李共芬芳 ‎(3)横批:四季常安 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福满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运用对联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横批,利用所给材料组成三幅春联,要求符合对联体式,且用完材料”,然后根据“横批”挑选出与之相关的词语,再按照对联的特点拟写对联。对联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辞旧迎新”重点在“旧”“新”,由此可以找到“新年更上”“旧岁又添”,“更上”自然连接“一层楼”,“一层”是数量词,“楼”是名词,“一层楼”是偏正结构,可以找到“几个喜”,“楼”是平声,“喜”是仄声,根据仄起平收的原则可以确定“旧岁又添几个喜”是上联,“新年更上一层楼”是下联。“四季长安”重点在“安”,由此可以找到“天增岁月”这一短语,“天增岁月”是主谓宾结构,“春满乾坤”与之结构一致,由“天增岁月”可以想到“人增寿”,这还是主谓宾的结构,“福满楼”与之结构一致,“寿”是仄声,“楼”是平声,以此可以确定上下联。因为题干要求“用完材料”,可见剩下的词语都应用到“新年大吉”这一对联中,“东去”是主谓结构,与“春来”结构一致,“山川齐秀丽”是主谓结构,“桃李共芬芳”与之结构一致,“丽”是仄声,“芳”是平声,可以确定上下联。‎ 四、写作(60分) ‎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反映,正如“京腔京韵自多情”,很多方言中的语汇具有不可替代的表现力。而推广普通话,能方便不同地域的人们之间交流,是国家战略。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讲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有消亡的趋势。‎ 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求得平衡,需要深入思考。“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吴方言柔婉动听,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载体,如果呼唤和称谓变成了矫情,如果口语都变成了书面语,牺牲的不仅是语汇,还将有亲情,以致独特的文化风情。‎ 对于乡土方言消亡的尴尬你有怎样的感触,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特征明显(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四海知音,和而不同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方言,正逐渐从我们的耳边淡去。取代它的是字正腔圆、便于交流的普通话,虽方便了沟通,但总有几分怅然在心中。四海知音,当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方言带着浓厚的地域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递着独特的文化风情。听温婉动听的吴地方言,便带了几丝柔情;听雄厚洪亮的西北方言,便多了几份豪迈;听几句京剧,便陡添了京派雄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方言正在消失,那传承在血脉中的乡愁就会渐渐地变淡,很多以方言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消亡。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更会切出一大片,让人怅然若失。消失的方言将带走亲情友情,乃至更多的情感。因此我们必须保护方言,这不仅仅是在保护一种语言,更是在保护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当然,方言有时也有达不到沟通交流的问题。地域特色是好事,也是坏事,为了沟通和交流,普通话的存在是必须的。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若没有可用的统一语言,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就无法进行正常交流。而且我们会面临不同的场合,就必须要学会使用一定的书面语,因为口头化的语言总会给人一种不庄重的感觉。再者,现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不推广学习普通话,便无法实现沟通交流,人也会被社会淘汰。‎ 方言无法适应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因此学习普通话也是必然选择。四海同音,万众一心,中国的未来才会更有希望。普通话的存在,让生于农田的农民有了开阔眼界的机会;普通话的存在,给了偏远山区的孩子走出来的机会。普通话或许不柔媚、不雄厚,但它默默变成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也让人与人之间更加亲近。‎ 但是推广普通话就要以牺牲方言为代价吗?二者真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吗?‎ 虽说方言不可灭,普通话不可少,但二者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仍需调解。我们要保护传统文化就离不开方言,我们要能沟通交流就需普通话。 ‎ 四海知音聚合,方能沟通交流,方能发展;四海各有不同,方才有其特色,方有文化的传承。四海知音和而不同,从你我做起,寻找到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文化之间的平衡,让方言不灭,让普通话推广。四海知音,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才是二者本应有的平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乡土方言消亡的尴尬”来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考生的“感受与思考”既要考虑到推广普通话的大政方针,又要顾及方言消亡带来的负面影响。‎ ‎【审题】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文字主要是介绍“方言”和“普通话”各自的特点,同时指出“方言”的现状;第二段文字指出需要深入思考“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及其代表的文化之间”的平衡关系。推广普通话是国家的战略,生活在校园里的学生,随处可以看到此类宣传标语;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与人交流,对方言的日渐式微也有真实体悟。面对如此现实的话题,考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表达感受与思考,基本都有话可说。审题应注意,任务指令中虽有“对于乡土方言消亡的尴尬你有怎样的感触”的表述,似乎可有两方面态度,但实际上从材料的第二段来看,显然材料更倾向于对方言的保护,因此写作中要在推广普通话的基础上尽量支持保护方言,但应避免过度地夸大方言的作用意义而完全贬低普通话。另外,若不认真领悟材料内涵,可能会写成保护旧事物,保护传统,或者保护传统文化中的戏曲、古建筑等。‎ 供选立意有:普通话易学,故乡音难改;四海为家普通话,吾安心处有乡音;方言,一个地域的灵魂;一句乡音一缕情;方言,融入血脉的文化;普通话毕竟是“普通”话;鼎新不必革旧。‎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亮丽的标题——《四海知音,和而不同》,最常见好用的拟题技巧是巧用四字短语成对偶或对仗结构。其次由材料而引出话题——明确自己的观点态度。正文主体部分先来一组排比句展示方言的魅力,指出方言的优点,然后分析方言的不足,肯定普通话的优越性,并指出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结尾照应材料,呼吁寻找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平衡,让二者共同生存,和而不同。‎ 素材:‎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朗读者》一档节目中,全程用陕西话进行交流。后来朗读自己作品时,也是用陕西话来朗读,身为陕西人的我虽隔着屏幕,也感受到了同区人的亲切感,方言展示着独特的陕西风情,传递出独特的陕西范儿。‎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乡音是家乡人沟通的纽带。那年我去马来西亚,在吉隆坡的一个服装商店里选中一款喜欢的上衣,正要购买时,售货员听我的口音是家乡人,马上亲近许多,拉家常,有说不完的话。最后知道我要买衣服,劝我不要买我选的这件,他说:“这件衣服是从中国福建进的货,价格要比中国市场贵了近一半,要买就去国内买。”我见他这样对我知心交底,连声道谢!他很直爽地说:“不用客气,我们都是中国人,老家在唐山,是老乡啊!”‎ 乡音,大庆历史上这特有的乡音,曾经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不同地域的乡音乡情,把一片风雪肆虐的荒原,变作一片多情而热烈的土地。乡音,还在创业的年代,汇聚交融出众志成城的精神意志,托起一个惊世的油田和一座英雄的城市。今天,当油田和城市都已是一片灿烂辉煌时,曾经响彻大庆的种种乡音,却已隐隐退去,走进历史深处。这时,再漫步于大庆这片巨变的土地上,和我邂逅的那位乡音依旧、白发苍苍的老人,总能叠印在我眼前城市的绚丽中……‎ 乡音串起的是一些人。每每听到乡音就会浮现出村庄的一些人,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模糊的面孔就浮现在眼前。白皙的,黢黑的;丑陋的,美丽的;苍老的,稚嫩的;善良的,丑恶的一一在脑海中浮现,让你一下子就回到了乡村,回到那一方水土所养育着的那一方人的怀抱中,享受着,感动着。听到乡音往往串起的是一些话,一些土得掉渣而又亲切、富有个性的话。‎ 乡音撩起的是一段情。听到乡音,梦回故里,乡音撩起的是一段情,物情,人情,乡村情。儿时的伙伴用乡音互相呼喊着乳名,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起割草,一起玩耍。“俺不和你玩了”是儿时乡音中最令人懊恼的情,让人检讨自己,约束自己。小时候,走夜路吓掉魂,奶奶用乡音呼唤着我的乳名“XXX,来家喽”,从村南的大路一直呼喊到家门口,妈妈在一旁应答着“来了”,从村南的大路一直应答到家门口。第二天,我蹦蹦跳跳上学了,魂归吾体,奶奶的安魂曲啊,情洒一路,记忆的路。乡音撩起了漂泊的游子的情愁,可心是暖暖的……‎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 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