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市2019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带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东济南市2019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带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济南市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试题 ‎2019.3‎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 A. 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 B. 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 C. 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D. 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目可知,周襄王将“公田”作“私田”进行赏赐,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题目涉及的是土地制度改革,只是经济改革的一方面,同时维护统治才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故B项错误。题目中无法得出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故C项错误。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与题目土地制度改革不符合,故D项错误。所以选A。‎ ‎2.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博士。由此可以推知汉初 A. 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 B. 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C. 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D. 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儒家经典被作为皇帝任命官职的依据,可见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标准,故A项正确。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是孝廉制度,与题目无关,故B项错误。题目未涉及黄老之学,故C项错误。儒学逐步取得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故D项错误。所以选A。‎ ‎3.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这反映了宋朝 A. 谏议制度的完善 B. 部院间矛盾尖锐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重视权力的制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目可知,大臣建议废除枢密院,军事事务归兵部,但宋神宗以祖制为由拒绝,从而枢密院负责军权,兵部负责军队日常事务,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故D项错误。谏议制度是指对皇帝的决定提出建议和意见,题目未体现,故A项错误。题目是对军事机构改革决定,未体现部院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C项错误。所以选D。‎ ‎4.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 A.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 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目可知,《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皇舆全览图》由康熙帝下令编绘,圆明园上皇家园林,都得到国家力量的支持,故B项正确。商品经济繁荣是基础,不是结果,故A项结合。《本草纲目》与西方科技无关,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这些成就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所以选B。‎ ‎5.1862年,清政府怵于《中英天津条约》中“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遇有文字难辩 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等规定,正式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外语学堂——京师同文馆,肇始中国官办英(外)语教学。这反映了清政府 A. 形成新的外交理念 B. 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 C. 全面推动洋务运动 D. 探索开启教育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题目可知,在《中英天津条约》条款规定下,中国开始官办英(外)语教学,是清政府开办近代教育的开始,故D项正确。题目主要是外语教育及其开办的原因,未涉及外交理念,故A项错误。题目体现的是面对新情况进行教育改革,不是迎合列强的侵略要求,故B项正确。题目与洋务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所以选D。‎ ‎6.甲午战后,中国出现了赴日留学的热潮。后来清政府发现有不少留学生思想日益激进,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于是在1906年,于驻日使馆内设游学监督处,加强对留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管理。这说明 A. 留学教育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B. 清朝专制统治的基础出现动摇 C. 明治维新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D. 留日学生受到清廷的有效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目可知,不少留日学生走上“排满反清”的道路,可见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已失去部分人士的支持,故B项正确。题目未涉及留学教育中的民主观念,故A项错误。明治维新成就与题目无关,故C项错误。是“排满反清”问题出现后,清政府才设立游学监督处来加强管理,但其管理效果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所以选B。‎ ‎7.1928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1945年中共七大报告中又指出“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我们是欢迎的。”这一政策的转变 A. 主要是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 B. 说明党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道路 C. 主要基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变化 D. 反映了党的对外经济政策的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中共六大上提出没收外国资本,代表们认识到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驱逐帝国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在中共七大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将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欢迎外国来投资,故选C。政策转变主要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革命形势,故A项错误。对外资态度的变化说明中共积极探索革命道路,故B项错误。党当时正在探索对外经济政策,尚未到成熟阶段,故D项错误。所以选C。‎ ‎8.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据此可知 A. 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上升 B.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 D. 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额皆是成倍增加,也从贸易逆差转为顺差,贸易额占GDP比例也是成倍增长,与世界市场联系更加密切,是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过程,故C项正确。表格中没有与其它国家的比较数据,无从得知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是否上升,故A项错误。题目未体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目中未体现外贸在中国经济结构比重,故D项错误。所以选C。‎ ‎9.中世纪初期,罗马法长期处于衰落状态,“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对罗马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据此可推知 A. 罗马法开始成为资产阶级反教会的工具 B. 《圣经》与罗马法具同等法律效力 C. 罗马法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 《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的抛弃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复兴的根本原因是当时西欧的法律状况同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极不适应,而罗马法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调整商品生产者关系的最完备的法律,因此西欧各国对罗马法进行研究,故C项正确。西欧各国对罗马法进行研究,并未说明要用于反教会,同时,国王也不是资产阶级,故A项错误。《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并不能说明二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故B项错误。题目没有体现《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的抛弃,故D项错误。所以选C。‎ ‎10.“人是万物的灵长”“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只是人民的办事员”都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中提出的口号。这些口号的提出均 A. 明确反对欧洲的君主制度 B.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 C. 否定了天主教的宗教信仰 D. 反映了理性至上的时代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口号中都是对人的尊重和肯定,是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走向理性的过程,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故B项正确。“人是万物的灵长”没有反对欧洲君主制度,故A项错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是对天主教会的质疑,没有否定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未体现理性至上,故D项错误。所以选B。‎ ‎11.1920年,俄国的农业总产量只相当于战前水平的2/3,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严重缺乏,人们要忍受着冬季严寒的侵袭。到1921年,情况更惨了。这主要是因为 A.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 国内战争的破坏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延续 D. 西方国家的封锁 ‎【答案】C ‎【解析】‎ ‎【详解】1920年苏俄人民取得国内外战争胜利,面对已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战时共产党主义政策的延续,导致严重经济困难,故C项正确。1921年3月才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国内战争的破坏和西方国家的封锁不是主要原因,故BD项错误。所以选C。‎ ‎12.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感慨,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 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这说明 A. 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 B. 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 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题目“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可知,在国际机构中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南北经济发展依旧不平衡,发达国家占优势,发展中国家处劣势,故B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故C项错误。题目未体现IMF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困难,故D项错误。所以选A。‎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乡村是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家园。从古到今,乡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材料一 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 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耕种灭裂(草率、粗略),种而不莳(移栽),俗名漫撒”。荆湖南路的西岸地区,“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其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在许多地区,“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另外,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 ‎——摘编自仝晰纲《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材料二 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摘编自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 材料三 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当地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使他受到鼓舞,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收效甚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 ‎【答案】(1)整体有所发展,但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答出“部分地区生产力水平低”或“区域发展不平衡”均可得分,其他答案不给分)大部分农民处于贫困状态,生活水平低下;农村商业发展受阻。‎ ‎(2)措施:成立专门领导机构;裁废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构建现代农业救灾体系(答出“改变传统救灾方式”或者“利用灾民进行灾后重建”也可以得分,其他答案不给分);组织农业合作社(或推行农民合作运动)。‎ 原因: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政府财政困难;国民政府的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帝国主义侵略(或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等。‎ ‎(3)有利于农业经济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解析】‎ ‎【详解】(1)特点:此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考生需要以句子为单位对材料进行概括,才能得到事物的特点,如概括材料“宋代农村经济较以前相比虽有所提高,但在广南西路、荆湖南路等广大地区,既不知积肥施肥也没有水利灌溉工程”可知,宋代农村经济整体有所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概括材料“百家为村,有食者不过数家,贫破之人十常八九”可知,许多地区农民贫困;概括材料“宋政府财政吃紧,急于敛财,往往拿商人开刀,特别是活动在农村的中小商人,更成为其苛敛的对象”可知,农村经济发展受阻。‎ ‎(2)措施:概括材料“农村复兴委员会”可知,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概括材料“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可知,裁减苛捐杂税;概括材料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可知,以工代赈;概括材料“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可知,农民合作运动。原因:从外部寻找原因,既外因:从“1933年5月”可知,日本侵略东北,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从内部寻找原因,既内因:概括材料“财政吃紧,执行不力”可知,政府财政困难,执行力度有限;政府腐败,官僚资本的掠夺。‎ ‎(3)意义:对于意义类题目,主要是它对人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方面思考,如从材料“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可知,农村改革是离不开农民的自主探索与领导人的支持;从“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可知,有利于粮食的增加,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入;从“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可知,为其它地区改革提供借鉴,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政府 对外政策 主要内容 杰斐逊政府(1801-1809年)‎ 孤立主义 ‎“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最大限度地保护美国在本土的一切利益,完善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 麦金莱政府(1897-1901年)‎ 合伙主义 与欧洲国家合伙控制亚洲落后国家,针对中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威尔逊政府(1913-1921年)‎ 国际主义 积极推行通过结盟和建立国际制度实现多边国际合作,提出著名的“十四点计划”。‎ 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 遏制战略 ‎“要按美国的构想来改造世界”,遏制苏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苏、反共的广泛联盟。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 尼克松政府(1969-1977年)‎ 尼克松主义 全球战略收缩,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摘编自雷兴长《论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看法: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受其综合国力变化的影响 说明:美国建国初,经济发展仍很落后,国内矛盾复杂,为了保证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美国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奉行独立自保的“孤立主义”政策。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军事实力不断增长,历经“合伙主义”“国际主义”“遏制战略”等外交政策,逐步走向世界,并最终确立起称霸世界的战略。‎ 综上,美国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是其不同时期综合国力变化的结果。‎ ‎(说明:“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若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酌情得分。)‎ 其他角度: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均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受国际环境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受国际关系的深刻影响等。‎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 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试题以“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为主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就美国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用史实予以说明,如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受综合国力的影响,孤立主义政策主是因为刚建国,无力介入欧洲事务。在说明时要以时间为线索,结合当时的阶段特征,寻找史实予以论证说明。‎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石勒(274-333年),羯族人,于319年建立后赵政权。在位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吸纳汉族士族成立“君子营”,规定“不得侮易衣冠华族”,中原的世家大族纷纷出仕后赵;实行租税制,停止以前“收掠野谷”的掠夺方式,重视安抚流人,减轻编户齐民的田租户调,常常遣使“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鼓励生产,“农桑最修者,赐爵五大夫”;于“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一人,弟子一百五十人”,供汉族地主子弟入学,成绩优异者,推荐至朝中或地方任职。石勒的这些举措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据邓乐群《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政权的汉化先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石勒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石勒改革的意义。‎ ‎【答案】(1)重视汉族知识分子;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轻摇薄赋;注重吸收利用汉族制度文化。‎ ‎(2)有利于后赵政权的巩固;有利于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客观上推动后赵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加速了民族交融。‎ ‎【解析】‎ ‎【详解】(1)特点:试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总结的能力,所以考生要以材料句子为单位,进行特点的概括总结。概括材料吸纳汉族士族成立“君子营”可知,重视汉族知识分子;概括材料“减轻编户齐民的田租户调”, 鼓励生产,“农桑最修者,赐爵五大夫”可知,重视农业生产;概括材料“郡国立学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一人,弟子一百五十人”可知,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 ‎(2)意义:在分析改革的意义时,可以从改革主体目的,改革措施对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社会习俗影响等角度进行思考,如石勒作为后赵的统治者,改革有利于巩固政权,加强统治;改革有利于后赵的政治制度完善;改革有利于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民族整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等。‎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中,广播被称作除了海陆空军之外的“第四战线”。德军占领法国后,夺取了法国所有的广播电台,全天候广播法西斯的文化价值观念。日本在七七事变之前,就全面控制了伪满广播。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广播亦是如此。在广播中,日本关于战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情况的报道,则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反法西斯同盟国为应对法西斯的广播出击战,也对广播严加控制,除报道战事、战况外,还有自办的广播节目。英国创办了针对德军的秘密电台,给敌方制造混乱;为拉拢美国参战,还专门设计了针对美国的新闻节目,最终和美军达成同盟。流亡英国的戴高乐经常通过BBC演说,鼓舞法国民众。‎ ‎——摘编自徐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四战线”的较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中法西斯国家发动广播出击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法西斯国家开辟“第四战线”的作用。‎ ‎【答案】(1)侵占控制占领区的广播电台;宣传法西斯思想;报道失实,粉饰侵略;配合军事侵略。‎ ‎(2)鼓舞斗志,瓦解敌方军心;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巩固;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解析】‎ ‎【详解】(1)特点:试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总结的能力,所以考生要以材料句子为单位,进行特点的概括总结。概括材料“夺取了法国所有的广播电台”可知,控制占领区广播电台;概括材料“全天候广播法西斯的文化价值观念”可知,宣传法西斯思想;概括材料“日本关于战果的报道,是实际情况的六倍;关于损失情况的报道,则是实际情况的五分之一”可知,战争报道失实,美化宣传;概括材料“”可知,概括材料“针对德军的秘密电台”“为拉拢美国参战,还专门设计了针对美国的新闻节目”可知,电台报道目的性针对性强。‎ ‎(2)作用:主要从反法西斯国家角度思考,“第四战线”对战争、士兵、敌人三方面的影响。如反对法西斯士兵来说,鼓舞斗志,增强胜利的决心;对敌人来说,有利于瓦解敌方军心,宣传反战思想;对战争来说,有助于加速战争的进程,对联盟来说,有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与巩固。‎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陈望道(1891-1977年)在青年时代就立下报国之志,17岁在家乡兴办学校,希望通过“教育救国”的方式拯救社会。后来,陈望道认为,要想国家富强,就应该兴办实业,要兴办实业就要出国留学,于191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陈望道逐渐打消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幻想,奠定了救国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的思想,为表明自己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他改名为“望道”。1919年5月,陈望道从日本回国,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首译了《共产党宣言》,并在1920年参与筹建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摘编自郭群英《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传播和践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望道救国主张发展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陈望道的历史功绩。‎ ‎【答案】(1)社会动荡,民族危机;个人立志救国,与时俱进;爱国救亡思潮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了社会改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基础;是近代爱国救亡的典范,激励了先进中国人的不断探索。‎ ‎【解析】‎ ‎【详解】(1)原因:试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所以考生要以材料句子为单位,结合陈望道救国主张的具体变化,寻找影响他变化的原因。概括材料“青年时代就立下报国之志,17岁在家乡兴办学校”可知,当时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列强侵略,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加深;“实业救国”的时代背景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到日本后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可知受当时十月革命的影响,传播马克思主义。‎ ‎(2)评价:从陈望道的救国主张中,从积极方面评价他的历史功绩,如应对新时局,不断探索和调整救国主张;从毛泽东的话语中,可知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对后人来说,树立爱国救亡的榜样。‎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