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们常说“太阳照常升起”。天天升起的太阳意味着一种周而复始、亘古不变的永恒。因此,绝大部分人从未想过,有朝一日太阳会发生什么变化。那么,未来的某一天,太阳会不会突然衰老或膨胀,迫使地球踏上流浪的漫漫旅途呢?
目前,太阳是一颗正值壮年的“黄矮星”,曾经的46亿年中,一直源源不断地为地球提供光照和热量。这些能量源于太阳核心发生的氢元素聚变反应,即每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些中间反应生成1个氦原子核,进而释放能量,而绝大部分能量以光的形式散发。一秒钟之内,太阳可以把6亿吨的氢原子转化为氦原子,生成的能量中,仅有微小的一部分被地球吸收,不过,这一小部分能量就足以维持地球上的生命繁衍生息。
现如今,太阳聚变反应的速率和恒星的引力之间达成了一种精妙的平衡,若太阳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且向外膨胀,则中心受到的压迫会减少,聚变反应的速率会降低,因此,太阳中心的温度会逐步降低。这样一来,太阳中心向外膨胀的力无法抗衡内向收缩的引力,其膨胀的过程就不能持续下去。反之,若太阳要打破这一平衡状态且向内收缩,则聚变反应的速率会大幅飙升,产生更强大的外向推力,致使收缩的过程也无法持续下去。除了太阳之外,天文学家们发现宇宙中的大部分恒星也处于这一平衡状态,他们把这一类恒星称为“主序恒星”。
不过,太阳进入“主序恒星”阶段之后,其整体亮度上升了20%左右,这一变化对地球上的生命演化产生了深重的影响。当然,对于存续时间仅仅百万年、千万年的某一物种而言,太阳的变化并不会产生什么显著的影响。但是,依照太阳的发展趋势,未来的10亿年里,它输出的能量会再上升10%左右,这一变化可能导致地球上的温室效应完全失控,那时,地球就只能另外寻找生存空间了。
(取材于公众号“品读百卷”)
材料二
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刷进了很多人的朋友圈,因为作者刘慈欣,因为主演吴京,更因为这是一部以大片标准呈现的中国原创硬核科幻电影。
所谓“硬核科幻”就是科幻情节尊重技术和理论推演,故事发展受规律制约。影片中,宇航服、强化外骨骼、行星发动机等细节设定完全不输给《环太平洋》《地心引力》等海外大片。片中地球坠入木星时的大气流失逸散,空间站中的重力变化,也都有相对严谨的表现。
科幻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片,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参与者对科学有足够的理解,因此科幻电影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中国科幻的银幕呈现一度并不尽如人意,而今天,《流浪地球》用符合科学逻辑的故事讲述,补上了此前原创科幻“硬度”不足的短板。
比技术上“可以为之”更重要的是“如何而为”。《流浪地球》是一个纯粹的中国故事,硬科幻表现的亲情观念、英雄观念、故土家国情怀非常中国。
影片中,因为太阳加速老化将要吞没地球,于是人们在地球上建起了许多行星发动机,将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试图飞出太阳系。无论是原著中的对白,还是现实里海外电影人的提问,“为什么不建造飞船飞离地球”这个问题既关乎科学设定,也能看出中国文化中对家园的理解。导演郭帆说,“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故土的情感。正是这样的人文内核,撑起了与好莱坞科幻大片不一样的中国式科幻电影。
观众会发现,影片中平时含蓄内敛的家庭成员之间有着东方式亲情的默契。他们彼此依赖却并不表现出来,小心地保有着一份温度,这样的温度激发了他们在家国责任面前的热度。灾难面前,没有超级英雄,但每个平凡人都是英雄。如倔强的航天员父亲和叛逆的儿子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话可说,却在最后完成了两代人对家园希望的交接。
对于科幻片而言,《流浪地球》是资金和技术基础充实之后,中国电影工业的一次投石问路。它的走红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维度——以硬科幻为核,用本土文化意义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展现我们对未来和世界的思考。唯其如此,才能突破好莱坞式的科幻审美,才能以中国气派打开新的科幻空间。
(取材于王磊的文章)
材料三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科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也许有人会脱口而答“预言未来”。但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并非科幻的目的。尽管早期科幻作品中提到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已逐步变成现实,但即使是重量级的科幻作品,对未来的想象也多半没有实现。
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的确,在这些方面,科幻的作用堪称显赫。早在公元2世纪,被认为是第一部科幻作品的古希腊语小说《真实的故事》中,就已出现关于星际旅行、外星生命、星际殖民等内容。美国“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坦言,正是经典科幻小说激发自己去探索未知世界。但科幻的作用又不仅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
在西方,科幻作品开始盛行的年代,正是人类最初进入太空的时代,也是人类开始逐渐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资源等种种严峻挑战的时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开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问题。比如,如果人类或者你本人在真实世界面临这样的境况,会如何选择?也因此,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将科幻定义为“思想文学”。《纽约时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电影《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讲述一个“拯救人类免于灭亡的奋力一搏”的故事。
尽管东方和西方关注的议题不同,但不少科幻名作拥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对人类情感的描摹。
该如何避免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反正灾难终将到来”的盲目消极;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挑战……这些都是科幻探讨的重要议题。
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
(取材于新华社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太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阳释放的能量源于其核心发生的氢元素聚变反应。
B. 太阳以光的形式散发出的能量主要是被地球吸收的。
C. 太阳进入“主序恒星”阶段后整体亮度会持续上升。
D. 太阳的变化对地球物种的影响需很长时间才能显著。
2. 对于材料一提到的“精妙的平衡”,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一精妙的平衡状态是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和恒星的引力之间互相牵制的结果。
B. 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决定太阳中心温度,进而决定太阳向外膨胀的推力的大小。
C. 太阳聚变反应速率和太阳向外膨胀程度成正比,与太阳向内收缩程度成反比。
D. 当太阳向外膨胀推力与向内收缩引力大小相当时,太阳处于精妙的平衡状态。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影片《流浪地球》是“硬核科幻”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幻情节尊重技术推演
B. 故事讲述符合科学逻辑
C. 细节设定媲美科幻大片
D. 作品主题表现家国情怀
4.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科幻电影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往往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
B. 《流浪地球》中人们在地球上建起许多行星发动机,成功逃离了太阳系。
C. “带着家园流浪”的想法是中国科幻电影区别于好莱坞大片的根本之处。
D. 《流浪地球》中家庭成员间东方式亲情的默契激发了强烈的家国责任感。
5. 下列对三则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亘,gèn,延续不断。
B. 繁衍生息:指繁殖后代,以延续血脉。息,滋息、生长的意思。
C. 投石问路:原指用投石子的方式来探测情况,后比喻进行试探。
D. 堪称显赫:指作用很明显,堪,能的意思。可改为“显赫一时”。
6. 根据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激励人类探索未知就是科幻的作用和意义。
B. 经典科幻小说《真实的故事》激发了埃隆•马斯克探索未知的热情。
C. 好的科幻作品聚焦人类在可能发生的严峻挑战面前如何选择的话题。
D. 所有的科幻作品都有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以及对人类情感的描摹。
7. 根据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影片《流浪地球》的创作意义。
【答案】1. B 2. C 3. D 4. D 5. D 6. C
7. (1)引发人们对太阳、地球及人类命运的关注;(2)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范本:以硬科幻为核,用本土文化意义表现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以及对未来和世界的思考;(3)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4)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选择和挑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B项,“主要是被地球吸收的”不当,应是“仅有微小部分被地球吸收”。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中,C项,正反比颠倒了。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可结合语境进行判断。本题中,D项,“作品主题表现家国情怀” 是“硬核科幻”的原因,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本题中,A项,错在“因此”,强加因果;B项,错在“成功逃离了太阳系”与原文不符,C项,错在“根本之处”不当。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D项,不能改为“显赫一时”,“显赫一时”的意思是:有名声有权势地位的。而堪称显赫:指作用很明显。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中,A项,错在“预测具体事件和技术”,它不是科幻的作用和意义。B项错在“经典科幻小说《真实的故事》激发了”,这部小说没有激发埃隆•马斯克探索未知的热情。D项错在“都有”过于绝对。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本题中,从原文“绝大部分人从未想过,有朝一日太阳会发生什么变化。那么,未来的某一天,太阳会不会突然衰老或膨胀,迫使地球踏上流浪的漫漫旅途呢”,可看出:引发人们对太阳、地球及人类命运的关注;从原文“更因为这是一部以大片标准呈现的中国原创硬核科幻电影”,可看出: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范本:以硬科幻为核,用本土文化意义表现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以及对未来和世界的思考;从原文“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可看出: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选择和挑战。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二友堂记
胡铨
上方侧席高人,起左史福唐李公弥逊于钓筑间[1]。将大用,会告饥,而庐陵特甚,诏公作牧,以字罢瘵[2]。既至,栉垢爬痒[3],民获苏,郡以大理。则求所以慰惫懑者,于是视庐之偏,得古松蔚然,对植以竹,开轩其下,榜曰“二友”,且为松竹主人,命郡人胡铨志之。
仆曰:“公山林十有三年,穷崖怪壑,家猿狖而宫鱼龙,宜于林木饱闻而厌观者,岂少此二物哉?是盖有说焉。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夫能牧养小民,惠于鳏寡,必刚毅不回之士,盖刚则不夺于欲。故曰:‘枨也欲,焉得刚!’而《书》则曰:‘刚而无虐。’惟无虐为无欲,惟不欲可以言刚,惟刚故能行仁。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非以其德全于刚邪?
“方公闲于簿书,日哦其间,见夫檀栾胶葛[4],泠风薄人,清阴澡虑,则思所以大庇我民,以浣以濯。见夫落落高标,陵轹[5]霜雪,有不可犯之色,则思所以上列利病,与当途要人争可否而不折;见夫幽姿劲质,鸾鹄对峙而不受燕雀,则思所以击奸尚贤,使君子有所恃,而小人有所畏。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仁周乎骫[6]桑,义高乎偃柏,曾不旬岁而民和年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
“至若心远地偏,境与意合,万事不到胸次,听号钟之松风,挹寒塘之竹露,道历物表[7],便有濠濮间趣。回视轩冕[8],所谓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是故可友而不可屈。
“虽然,公将羽仪天朝,固不能屈之使卑。卓然特立,临大节而不可夺,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则岂惟无愧二友,实丘壑夔龙之友。”
(取材于《澹庵文集》卷三)
注释:【1】钓筑间:指隐居生活。【2】罢瘵:困苦穷乏之民;罢,通“疲”。【3】栉垢爬痒:清除弊政,理顺民心。【4】檀栾胶葛:林木秀美错杂。【5】陵轹:压倒。【6】骫:盘曲。【7】道历物表:思想超越客观事物之外。【8】轩冕:指官位爵禄。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告饥,而庐陵特甚 会:恰逢
B. 以字罢瘵 字:使……休养生息
C. 泠风薄人 薄:浅薄
D. 固不能屈之使卑 固:本来
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郡以大理 对植以竹
B. 家猿狖而宫鱼龙 而小人有所畏
C. 枨也欲,焉得刚 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
D. 盖刚则不夺于欲 方公闲于簿书
10.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友堂主为李弥逊,二友堂中的“二友”指的是松和竹,为二友堂主撰写这篇记的是他的同郡人胡铨。
B. 文章对刚毅不回的气节之士表达了赞赏和推崇之意,但也指出了他们在进取和隐逸之间取舍上的矛盾。
C. 文章阐述了无虐、无欲、刚三者与行仁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
D. 作者认为,二友堂主与有风骨精神的松竹为邻是以物寄托志趣,目的在于培养和激励自己的浩然正气。
11.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宜于林木饱闻而厌观者,岂少此二物哉?
②临大节而不可夺,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12. 有人评价本文“善以化用表己之意”,即将他人作品中的语句转化,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以表达自己的意思。请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并解说“己意”。
13. 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请综合文中相关信息和下面的补充资料,概述“古人松竹梅崇尚”的表现及原因。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论语·子罕》
古之君子,行无友,则友松竹;居无友,则友云山。余无友,则友古之友松竹,友云山者。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谢,惟有松竹梅花,岁寒三友。
——明·无名氏《渔樵闲话》
【答案】8. C 9. B 10. B
11. ①作为(早就)适宜偏僻山林(生活,对林木)熟悉极了的人,难道还缺少(松竹)这两样东西吗?
②面临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却不能改变自己的意志,把天下安置得如同泰山一样安稳。
12. (1)“鸾鹄对峙而不受燕雀”,“鸾鹄”“燕雀”来自《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里是志大才高之辈不会容纳才短志浅之流并不与之同伍的意思。
(2)“心远地偏”来自陶渊明《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里是要表示远离世俗之意。
(3)“濠濮间趣”,出自庄子与惠施游于濠梁之上,又庄子钓于濮水,却楚王之聘,故此句为化用。这里是借以表现一种不受约束的高人雅趣。
(4)“所谓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化用《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句。这里表现那种弃轩冕如敝屣的高蹈超越的境界和情怀。
(5)“临大节而不可夺”,暗引《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这里是面临安危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的意思。
13. 原因:松竹梅具有坚韧耐寒的共同品性,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坚贞高洁的品格,故古人视之为有益心志之物,乐于相伴共处。
表现:松竹梅被古人称作“岁寒三友”,常于亭阁台榭、房前屋后种植,以寄托志趣,激励节操。孔子的言论给了这一文化符号得名的来源,历代诗文不断地推崇、唱和、咏叹、阐释,使这种风尚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化传统。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中,C项,“薄”的意思应是:迫近。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中,A项,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用,拿;B项,均为并列。C项,第一个“焉”,哪里,表反问语气,第二个“焉”,句末语气助词;D项,第一个“于”,表被动,第二个“于”,在。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但也指出了他们在进取和隐逸之间取舍上的矛盾”错,没有矛盾。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宜”,适宜;“岂”,难道;“此”,这。第二句中,“临”,面临;“夺”,改变;“措”,安置;“于”状语后置的标志;“安”,安稳。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及写作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本题中,“鸾鹄对峙而不受燕雀”,意思是:就与凤凰天鹅那样的贤士同列而不与燕雀一般的小人为伍。这里的“鸾鹄”“燕雀”来自《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里表达了作者“志大才高之辈不会容纳才短志浅之流并不与之同伍”的意思。“心远地偏”一词,很明显来源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出自陶渊明《饮酒》,使人借此表达远离世俗之意。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并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请综合文中相关信息和下面的补充资料,概述‘古人松竹梅崇尚’的表现及原因”,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本题中,从原因角度考虑:松竹梅具有坚韧耐寒的共同品性,代表着顽强的生命力,原文有“至若心远地偏,境与意合,万事不到胸次,听号钟之松风,挹寒塘之竹露”之句,象征着坚贞高洁的品格。因此,古人乐于相伴共处。从表现来讲:松竹梅被古人称作“岁寒三友”,常于亭阁台榭、房前屋后种植,原文有“于是视庐之偏,得古松蔚然,对植以竹,开轩其下”,以寄托志趣,激励节操。孔子的言论给了这一文化符号得名的来源,历代诗文不断地推崇、唱和、咏叹、阐释,使这种风尚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化传统。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1]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2]。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3],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4]。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5]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注释: 【1】词人有自注云“丙辰十月,晚登超然台望月作”。当时苏轼已在密州为官两年,即将离官别任。【2】马耳九仙山:马耳、九仙山均为山名。【3】高台:超然台,旧称北台。【4】联拳:(鸥鹭)群聚的样子。【5】使君:此作者自指。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开头“前瞻”三句描写的是眼中实景,写作者登台远望,马耳山、九仙山连绵起伏,耸入云间。
B. 本词下片“小溪”三句写了这样的场景:溪畔鸥鹭安静地聚在一起,偶或翩翩飞离,犹如点点轻烟。
C. 词的结尾“垂柳下,矮槐前”两句描写的是作者曾经娱乐歌笑之处,含蓄地表达了虚度光阴的懊恼。
D. 本词抒发了作者在即将离官别任时对密州山水的眷恋之情,同时也融入了些许人世沧桑的喟叹感慨。
15. 下列词句中“回首”的含义与本词中“回首便他年”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B.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C. 无因转还泛,回首眷前贤。(鲍泉《江上望月》)
D.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16. 本词下片表现手法多样。请任选其一,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赏析。
【答案】14. C 15. A
16. 答案示例:下片开头巧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静谧美好的画面。首先,苏轼化用杜甫名句“沙头宿鹭联拳静”,形象描写了鸥鹭小溪聚集栖息的静谧画面;接着又以动衬静,写鸥鹭偶或翩翩飞离,犹如点点轻烟。尤其是鸥鹭的翩然飞离,似乎又暗喻作者的即将离去,含蓄地抒写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整个画面动静结合,极富有诗情画意。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中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把词语放入语境中来理解。本题中,C项,不是“懊恼”,而是“留恋、眷念”。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回首”是回头的意思,其他三项是回顾历史的意思。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从诗句意思出发,进行分析总结。本题中,下片开头巧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静谧美好的画面。首先,苏轼化用杜甫名句“沙头宿鹭联拳静”,此句意思是: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形象描写了鸥鹭小溪聚集栖息的静谧画面。接着又以动衬静,“去翩翩,点轻烟”的意思是:鸥鹭偶或翩翩飞离,犹如点点轻烟。离去时身姿翩翩,仿似升起的缕缕轻烟,此处写动景。“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5]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的意思是:仕途多坎坷磨难,回首往事仿佛已隔千年。再难忘记这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美景,杨柳依依,槐树葱郁,让人生怜。尤其是鸥鹭的翩然飞离,似乎又暗喻作者的即将离去,含蓄地抒写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整个画面动静结合,极富有诗情画意。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苏轼一生坎坷,但心胸旷达。他留下的著名诗篇《定风波》中,开头两句“_______,________”形象地写出了自己不惧风雨,舒徐行步的从容镇定。
②水天相连相映的美景常出现在文人笔下。如《苏幕遮》中的“_______,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又如《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起飞,_______”。
③“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常用铺陈和排比的手法来摹写事物。如《阿房宫赋》中的“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_______,_______”。
④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它不仅体现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中,也体现在陆游《书愤》颈联“_______,_______”的欲报国而不得的悲愤里。
【答案】 (1). ①莫听穿林打叶声 (2). 何妨吟啸且徐行 (3). ②山映斜阳天接水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③架梁之椽 (6). 多于机上之工女 (7). ④塞上长城空自许 (8). 镜中衰鬓已先斑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莫”“啸”“斜”“椽”“塞”“鬓”“斑”,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人在山水间
一
①我的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是在下乡的路上。那时刚刚从高中生变身为下乡知青,下乡的地点是二十公里开外的村子。因为交通落后,只能步行前往,在距离那个村子的几公里处,必须翻越一座有近千个石阶的高山,站在山脚举目仰望,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历经了几个小时的跋涉,拾级而上的每一步都异乎寻常的艰难,感觉整个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而很多年后,当我在批阅一个学生的散文习作,看到文中细述他上初中后便每周都要两度翻越三座壁立千仞、陡峭险峻的高山才能抵达那所乡镇中学时,才顿觉惭怍---我的那次所谓的艰难山行,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②我灵魂意义上的第一次山行,则源于那次偶然的听山经历。那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淅沥的春雨刚刚停歇,平时叽叽喳喳的鸟儿仿佛被雨水严重洇湿得噤声了,整个山间脱透出一片安详和宁静。那时正值青春,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一次的听山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群哑然的孤独者,不过是一种寂静生命的缩写。
③大学毕业后,我所分配的工作单位在远郊并建于山上,被崇山峻岭围绕。经年累月地在山中来来回回、上上下下,久而久之便滋生出听山的嗜好。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中秋深夜的听山。当深重的夜幕降临,鸟儿纷纷归巢,人们徐徐入梦,整个世界都仿佛陷入一片宁谧。如果不是远方的城市上空被一束束强力的灯光映照着,人的感觉就像是被置入一种黑暗的时光隧道。在越来越浓厚的秋凉的包裹下,人的整个身体在缓缓地收缩,但大脑深处似乎有一股力量在如潮般地涌动,至于这股力量能够喷发出什么,其实自己并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却是了然于心的:虽然夜色笼盖的天空没有溶溶月华的照耀,人的内心却有了一种宽阔的澄澈;尽管远方被黑幕阻挡得模糊不清,人的灵魂却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于是,一座座已然熟知的和非常陌生的、躬身力行的和尚未涉足的、声名远播的和湮没无闻的、生命高扬的和灵魂低调的山纷至沓来,令人顿觉抵达了世界上所有的山,也悟出了山的特有的内涵和品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从沉沉的深夜中抽身出来,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二
④第一次领略到迥异于一般江河并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被人们盛赞为人间瑶池的黄龙寺和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登上黄龙之巅,散发出冷意的展阔坦然的五彩池便夺眶而入,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内心更是迸射出一声惊呼:简直就是水美的绝唱,是最为璀璨的水的精魂。九寨沟里的五彩池,显得没有那么冷艳,更多了些许柔美和梦幻的韵致。高原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丛一束束地投射在由碧蓝、天蓝、橄榄绿、橙红合成的池中,光影、水影、色影、树影融为一体,盈盈地闪烁出极为梦幻的水的美感,令人仿佛置身于水的仙境一般。
⑤作为水的色彩美的一种经典存在,无论是黄龙寺的还是九寨沟的五彩池,无疑都是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的所在。除此而外,就是这两个自然风景区所呈现出的那种由海子、瀑布、溪流、水滩共构的多样态的水美特质和水魂内涵,或是张扬出宽阔与深邃,或是挥洒出豪迈与激情,或者是流溢着宁静与温婉,或者是蕴含着庄重与冷傲。然而,有一种水美或者水的灵魂,却在我们的有意无意之中被忽略或漠视。在原始森林下面的不远处,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水潭,一群身体几近透明的鱼在里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我将手伸入水中,试图同这些小生灵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彻骨的寒冷便迅疾地浸透了整条胳膊。一个当地人说:只需再有几分钟,你的这只手就可能报废了。内心顿生几分莫名的恐惧,看来人是必须有所惧怕的,有惧怕的人才会生长出敬畏之心。注视着小水潭,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也是其灵魂抵达的深度。
三
⑥饮水而生是人类的第一选择,人类自其诞生以来就无法抗拒水的巨大诱惑,所以人类只能臣服于水的定律。正是因为有了水的这个无时无刻不在的重要角色,以及有了同水的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本质关联,人类才具有了存活的可能及其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才最终一步步地实现了人丁的愈发兴旺、族群的更加壮大,以及对于人类生命历史进程的文明缔造。逐水而居是人类的又一重大选择,大凡具有丰沛水资源的地方,常常是人类社会早期文明开始的所在,许许多多的古代城郭和古代村落,莫不是因为有了水的缘故才固定下来,并在漫长历史岁月的反复洗礼后成为现代意义的都市文明和乡村文明。
⑦作为与水同在也与水同行的山,是人类社会的另一种重要依附。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初的人类大多是山民,他们不仅选择山上的洞穴居身,而且以山里的林木果实为食。或许是为了彻底摆脱猛兽们的袭扰和威胁,也或许是因为山上有限的食物不足以供养生命的存在,不知从何时何地开始,人类主动选择了对于山的群体性撤离。人类的身体虽然离开了山,但他们的内心仍然常常牵挂着山,并怀揣着不同的情感和心理重回山中,或者是探访那些隐藏在深山的自然秘境,或者是展开一段寻找内心宁静的旅程。
⑧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
(取材于冯源的同名散文)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 眺望:探寻,追求。
B. 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洗濯:净化,滋润。
C. 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 突兀:突然,出乎意外。
D. 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 憬悟:憧憬,向往。
1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①段的“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形象地突出作者面对高山的畏难心理。
B. 文章第②段的“灵魂意义”,在这里指对自然世界中的一座座高山生发出的作者独有的审美理解和精神领悟。
C. 文章第④段中的“错愕”“惊呼”等反应,源于黄龙之巅的五彩池彻底颠覆了作者对于水的柔美的惯性认知。
D. 文章第⑥段中的“饮水而生”“逐水而居”表明,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人与水的亲近史。
20. 作者行走在山水间,对山水的认知及感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本文第一、二部分简要概括。
21. 本文结尾写道: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2. 本文分为三部分,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这三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
【答案】18. D 19. C
20. 山:①生活路途上的山行,有时感觉最艰难,其实艰难是相对的,自己所亲历的和体验到的未必就是最艰难的。②先是以为山只是哑然、寂静, 后感悟到沉默外表下有着内在的丰盈和激情;山的这种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的身心。
水:先是认识到,水美和水的魂灵在于多元形态(多样态),如色彩、柔美和梦幻的韵致以及宽阔与深邃、豪迈与激情、宁静与温婉、庄重与冷傲等,这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后醒悟到被忽略或漠视的单一的“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这种美往往深深地影响人的灵魂。
21. 答案示例:
行走在山水间,“我”会开阔视野,引发对山水深远的思考,获得深远的认知;沉浸在山水间,“我”的灵魂会与山的内涵、品质,水的美丽、精魂融为一体。“我”与山水难舍难分,“我”沉迷于这种幸福中。
22. 答案示例:①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是并列关系。第一部分写山行,第二部分写对水的探寻。②第三部分是对第一、二部分的拓展与深化。第一、二部分写我“在山水间”,第三部分写人类“在山水间”。由个体到整个人类,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题。③第一、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相互呼应,是有机的整体。第三部分说人类早期“在山水间”是为基本的生存,是物质层面的依附;现在“在山水间”是内心、精神的需要,而第一、二部分正是这种重返山水、寻找内心宁静的具体展示。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不可孤立地解释词语的表面意思。本题中,D项, “憬悟”应是:醒悟。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本题中,C项,“柔美”错,应是“色彩”,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通读全文,画出答题区域,找到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题干要求是“作者行走在山水间,对山水的认知及感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本文第一、二部分简要概括”,从原文“我的那次所谓的艰难山行,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这说明:生活路途上的山行,有时感觉最艰难,其实艰难是相对的,自己所亲历的和体验到的未必就是最艰难的。从原文“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从沉沉的深夜中抽身出来,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可看出:先是以为山只是哑然、寂静, 后感悟到沉默外表下有着内在的丰盈和激情;山的这种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的身心。从原文“或是张扬出宽阔与深邃,或是挥洒出豪迈与激情,或者是流溢着宁静与温婉,或者是蕴含着庄重与冷傲。然而,有一种水美或者水的灵魂,却在我们的有意无意之中被忽略或漠视”,可总结出:水美和水的魂灵在于多元形态(多样态),如色彩、柔美和梦幻的韵致以及宽阔与深邃、豪迈与激情、宁静与温婉、庄重与冷傲等,这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从原文“内心顿生几分莫名的恐惧,看来人是必须有所惧怕的,有惧怕的人才会生长出敬畏之心。注视着小水潭,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也是其灵魂抵达的深度”,可概括出:被忽略或漠视的单一的“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这种美往往深深地影响人的灵魂。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明确题干要求“本文结尾写道: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句子的表面含义,再从深层结合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答。有表达技巧的也要指出。本题中,结尾句的表面意思是:行走在山水间,“我”会开阔视野,引发对山水深远的思考,获得深远的认知;沉浸在山水间,“我”的灵魂会与山的内涵、品质,水的美丽、精魂融为一体。由此可看出作者想借此表达:“我”与山水难舍难分,“我”沉迷于这种幸福中。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构思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明确题干要求“本文分为三部分,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这三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然后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理解写出每部分的大意,再结合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作答。本题中,第一部分开头写到“我的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是在下乡的路上”,可看出此部分重点写“山行”。第二部分中写道“一次领略到迥异于一般江河并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可看出这一部分重点写“对水的探寻”,这两部分是并列关系。写我“在山水间”,而第三部分写人类“在山水间”,如文中写道“饮水而生是人类的第一选择”。由此可见:作者从个体写到整个人类,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题。从全篇来看,第一、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相互呼应,是有机的整体。第三部分说人类早期“在山水间”是为基本的生存,是物质层面的依附;现在“在山水间”是内心、精神的需要,而第一、二部分正是这种重返山水、寻找内心宁静的具体展示。
23.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200字。
①“笔底小人物,社会大主题”。优秀作家往往将目光投注到社会底层或边缘的人物身上,通过描述这些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体现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请从《呐喊》《边城》中选择一个小人物加以解说。要求:符合人物特征,条理清晰。
②英雄是小说里的一种人物类型,常常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请从《红岩》《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英雄,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对他(她)的敬仰之情。要求:符合人物特征,感情真挚。
③学生勤学好问,老师循循善诱,这是教学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请从《红楼梦》《论语》《平凡的世界》中选取一对师生,描述他们彼此交流、共同探讨的场景。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想象合理。
【答案】①天真善良的女孩,是沈从文先生倾注“爱”与“美”的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爷爷把她带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对爷爷的依赖,对爱情的忠贞,使她成为“天人合一”、美的精灵与化身。爷爷的去世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温柔的她此时站成了坚强的模样。
②还记得您被关在渣滓洞,敌人对您软硬兼施,用老虎凳、吊压浮水等残酷的刑法迫害您,但您始终不屈服,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始终保有一个共产党人的傲骨。面对您,我们怎能不
肃然起敬?您就是一面旗帜,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 您的崇高,您的不屈,始终高扬在猎猎劲风之中,感召后辈。又是一年清明节,在这个寄托哀思的节日里,江姐,我再一次表达对您的敬意,寄托对您的哀思。
③有一天,孔子与弟子冉有、子路、公西华在一起,子路问老师:“听到就行动吗?”孔子答道:“你应该先征求一下父亲和哥哥的意见,然后再行动。”过了一会儿,冉有又问:“听到就行动吗?”孔子回答说:“听到就行动。”一起听课的公西华感到非常困惑,追问老师:“为什么两个人的答案不一样呢?”孔子说:“子路生性直率,希望他多征求别人的意见,谨慎行事。而冉有优柔寡断,我希望他做事果断一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与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认真审读题干,按照题干要求写作,尤其注意字数要求等细节。本题属于微作文,要求从三个作文中任选一个。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素材积累、擅长内容等选择最有把握的一个。第一个要求:请从《呐喊》《边城》中选择一个小人物加以解说。要求:符合人物特征,条理清晰。比如《呐喊》可写“闰土的朴实”;《边城》可写“翠翠的纯真”;第二个要求:请从《红岩》《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英雄,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对他(她)的敬仰之情。要求:符合人物特征,感情真挚。这道题重点在于: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你对他(她)的敬仰之情。如《老人与海》中,老人那种勇敢、顽强的精神值得我们歌颂。第三个要求:请从《红楼梦》《论语》《平凡的世界》中选取一对师生,描述他们彼此交流、共同探讨的场景。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贾雨村,《论语》里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教与学。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想象合理。这是写叙文小片段,内容要体现学生勤学好问,老师循循善诱。这就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画面,也可使用各种描写方法突出人物特点。
24.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①“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硬核科幻的大片、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说,只要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都可喻之为“燃”。
对“燃”成为流行词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长江云”热烈憧憬:2019,正在输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有关部门振奋披露:“5G手机有望明年上市,你想不到的便利、智慧生活即将来临。”
“红网”留下来年期待:过去的一年很多公共事件一遍遍拷问我们的良知,让我们一起少犯一些“车闹”“机闹”“高铁霸座”等道德伦理规则方面的常识性错误。
……
2018年岁末,人们这样献词、推送。
假如现在是2019年岁末,人们又会怎样回首、总结、期望、畅想呢?请自拟题目,并以“2019年最后一天的早晨,我打开电脑,一条信息蹦弹而出……”为开头语,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积极向上,想象合理,有细节,有描写。
【答案】再见2019,你好未来
2019年最后一天的早晨,我打开电脑,一条信息蹦弹而出:“喜报!华为5G手机于今日清晨8:00在全国上市,线上线下渠道如何购买,或将开启全球5G技术的新一轮浪潮!”黑体加粗的大字在荧屏上闪动着,带着激动昂扬的情绪冲入人的眼帘。我微笑着关闭了信息窗口,点开了闪烁的助手周菲的对话框。
在5G网络技术的支持下,3秒钟周菲传输过来的一个GB的文件变已下载储存完毕,我按下视频通话的接受键周菲的图像立刻出现在了屏幕上。
“方总,发布会的人员设备已经就绪。您可以看下我发给您的发布会流程安排,熟悉一下内容,发布会将在45分钟后准时开始。”
“好的,我知道了。”我快速切换了页面,将电脑与手机联通,进行文件备份,同时完成了对文件内容的浏览。“啪”的一声合上电脑,我整理了一下领带和西装,即刻出发。
12月31日。当我走进发布会的大厅,抬头便望见了这个日期,怀着兴奋激动地心情,迎着记者同行热烈的掌声,我从容走上台,鞠躬,发表了我的讲话。
“2019年是守望的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我们在这一年中不懈努力,终于突破了5G技术开发的众重重难关,研究人员的苦累终于在今天有了回报。而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也同样想与大家共同畅想一下未来,明年公司计划全面实施5G技术,建设更多空间信号收发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覆盖网络就会取代wifi,5G的脚步也会到来!”我气宇轩昂、眼睛湿润,心中却炽热而坚定,台下的掌声雷动似是给予我们团体的最佳褒奖。
一位记者举手问道,“方总,请问你觉得国内的5G网络技术是否是国际顶尖了呢?”她的眼睛中带着些许质疑,眉头微蹙。
我笑了,并不介意这小小的尴尬,真诚道:“我有这个自信,5G将是世界目前最顶尖的技术。而未来,也将是由我们领先。”
掌声欢呼声愈加热烈,这次是带着中国人的骄傲。2019即将成为往事,开心伴随着难过,欢笑伴着泪水,失意催生成功,奋斗谱写卓越。前方的2020将是一段更辉煌的旅程,前方的2020,让我们盛装起航,2020让世界瞩目咱了不起的大中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包括两道作文题目。第一题是话题作文,要求: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话题说的是“燃”,文体限制为议论文。考生通过材料的感悟来立意。可以思考这些潮流出现的背景、原因,以及对人们产生的影响。重点在考生对这种流行趋势的看法。考生可通过对流行时尚的个人见解推到社会层面,进而探讨:中国希望接受世界潮流到世界掀起中国潮流,从国际化、现代化潮流带给中国的发展,到中国带给世界的变化,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写作。第二题展示的是:2018年岁末,人们的献词、推送,要求写一篇记叙文。题干要求:以“2019年最后一天的早晨,我打开电脑,一条信息蹦弹而出……”为开头语,写一篇记叙文。本题要求考生展开合理想象,站在年末的角度,进行回首、总结、期望、畅想。这就要求考生结合现实,针对2019年的社会新闻、实事、潮流等以记叙文的形式展开。考生还要明确:记叙文写作离不开六要素,特别是描写要细致,情节要合理并有一点波澜。
参考立意:
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
“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
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将提高其国际地位
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待于每个人的努力
可用素材:
1.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2.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3. 社会发展日益全球化,这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个引人注目的大趋势.随信全球化的日益推进,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一个国家要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受到许多因索的影晌,国民素质就是其中ー个重要的方面,它日益成为使各国在全球竞争中拉开距离的重要因索.因此,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重视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
行文结构:
(1)开头解释“燃”的含义。接着分析出现这种潮流的原因,引出引导潮流的重要因素。然后结合中国各种流行现象进行并列式论述。最后展望未来,表达中国将会引领世界潮流的自豪感。
(2)开头写自己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设置其站在年末,得知自己公司产品的有利发展势头的感慨。文中可设计大量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以突出人物形象。最后写中国科技发展为我们赢得了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