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丰台区2019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北京丰台区2019届高三历史一模试题(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一模 文综历史 ‎1.下图为考古学家在山西省侯马市发掘的春秋晚期玉片,玉片上用晋国官方文字记载了卿大夫间订立盟约,共同讨伐敌对贵族,处置土地、财产、人口等内容。下列对其史学价值认识正确的是 ‎①为研究春秋时期政治制度提供直接证据 ‎②能够佐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观点 ‎③为研究春秋时期文字历史提供实物资料 ‎④反映了当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政治情况。依据材料“玉片上用晋国官方文字记载了卿大夫间订立盟约,共同讨伐敌对贵族,处置土地、财产、人口等内容。”可知,这与周代实行的分封制有关,因此可以为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制度提供直接证据材料,①项符合题意;依据材料“玉片上用晋国官方文字记载了卿大夫间订立盟约,共同讨伐敌对贵族,处置土地、财产、人口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不能佐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观点,②项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可知,这些内容使用的是晋国官方文字,因 此可以为研究春秋时期的文字历史提供实物资料,③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贵族间的结盟和征伐,不能反映当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④项不符合题意。因此符合题意的项为①③,B选项正确。A、C、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如果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可以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经义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A. “六经”收录大量法律文献 B. 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 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 汉代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代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将儒家思想引入司法审判,成为司法审判的重要依据,说明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六经”是儒家经典,并未收录法律文献;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司法审判的影响,不是依法治国;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人文色彩。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隋唐时期在秦汉“大一统”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天下一家”思想。唐太宗认为“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这一思想的产生 ‎①是各民族长期交融的结果 ‎②体现了统治者开明的政策 ‎③有利于三省六部制度完善 ‎④说明当时世界意识的加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依据材料“隋唐时期在秦汉‘大一统’思想基础上”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汉开始,国家的统一和各族人民的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长 期的奋斗和劳动中的各族人民,加深了相互了解,减少误解,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形成,因此这一思想的产生是各民族长期交融的结果,①项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天下一家”、“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结合所学,这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②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与中央官制无关,③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不是世界意识,④项不符合题意。因此符合题意的项为①②,A选项正确。B、C、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下列为《剑桥插图中国史》中引用的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口密度分布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汉代推行均田制促进南方人口的增加 B. 隋唐革新农具导致北方人口减少 C. 宋代南方相对安定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D. 明清高产作物引进导致人口膨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均田制是北魏至唐前期实行的土地制度,不是汉代,A选项错误;隋唐时期革新农具并未导致北方人口减少,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102年正处于中国北宋时期,北宋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选项正确;明清时期的时间是1368-1912年,材料中并未体现明清时期人口密度分布情况,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下表摘编自清末重臣戴鸿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国考察后撰写的《出使九国日记》。由此可知戴鸿慈 参观地 感想 伦敦博物馆 吾国宫内宝物,流传外间者不少,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 美国总统故居 诚哉!不以天下奉一人也 德国 中国“观望不前,未知用电之理”,实属可耻 A. 是立宪派代表 B. 主张民主共和 C. 反对清朝统治 D. 充满爱国情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戴鸿慈对国宝流亡海外“刻骨铭心,永不能忘”,对中国“观望不前,未知用电之理”深以为耻,这体现了戴鸿慈的爱国情怀,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戴鸿慈的立宪主张,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他是立宪派代表;依据材料可知,戴鸿慈为清末重臣,他维护清朝的统治,并不主张民主共和,因此B、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有识之士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B. 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D.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 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的有识之士苦苦寻求强国之道,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人都是资产阶级,不是无产阶级;C选项错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但是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不能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尚未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善于通过大众化的标语口号来发动人民。下列口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③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④打土豪,分田地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所学可知,①项“打倒列强,除军阀”出现于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②项“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出现于1931-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③项“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出现于1949年4月渡江战役期间;④项“打土豪,分田地”出现于1927-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因此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①④②③,B选项正确。A、C、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建国后召开的某次大会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的任务。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工农业劳动模范等各界、各民族代表。这次会议是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据材料“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可知,这一会议召开的背景是资本主义和小生产仍然存在,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资本主义和小生产消失,所以这一会议召开于建国之后至1956年底之前,分析选项内容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于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之前,与材料时间不符,A选项错误;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9月,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此时期资本主义和小生产早已消失,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于1992年10月,此时期资本主义和小生产早已消失,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古罗马法律规定在婚姻关系解除之后,妻子可以要求丈夫返还女方出嫁时的嫁资。但又规定如果丈夫需要以全部财产承担,则可以留下一部分用以维持生活。这说明罗马法遵循了 A. 司法独立原则 B. 程序法定原则 C. 契约自由原则 D. 公平正义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征。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在处理家庭债务问题上,既保护了妻子的作为弱者的权益,同时也考虑到了丈夫的生存利益,这体现了罗马法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司法独立指的是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其他任何机关或个人的干涉。以审判独立为核心。材料体现的是照顾夫妻双方利益的公平正义原则,不是司法独立原则;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照顾夫妻双方利益的公平正义原则,并未涉及程序法定原则;C选项错误,契约自由指的是契约当事人只要不违反法律的规定和公序良俗,可以享有决定合同订立与否、合同相对人、合同内容、合同的变更解除、合同的形式的自由。材料体现的是照顾夫妻双方利益的公平正义原则,不是契约自由原则。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下表为依据《技术进步与新经济》一书整理的1800-19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重大科研成果 数量一览表,对该表理解正确的是 时期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其它 ‎1801-1850年 ‎79‎ ‎50‎ ‎11‎ ‎41‎ ‎43‎ ‎1851-1900年 ‎58‎ ‎69‎ ‎78‎ ‎118‎ ‎44‎ ‎①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技领先世界 ‎②19世纪大多数欧美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③后发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 ‎④19世纪后期世界科研成果总量超过前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801-1850年英国重大科研成果数量多于其他国家,这说明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技领先世界,①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了英、法、美、德等国家的重大科研成果数量,不能据此得出19世纪大多数欧美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②项不符合题意;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851-1900年法、德、美等后起国家的重大科研成果数量超过了英国,发展迅速,③项符合题意;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19世纪后期世界科研成果总量超过前期,④项符合题意。因此符合题意的项为①③④,C选项正确。A、B、D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西方各国工商界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却严格限制进口苏联商品。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经济危机 B.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发展 C. 罗斯福新政开启西方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D. 苏联工业产值跃居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此时期西方各国工商界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严格限制进口苏联产品,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正值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之时,西方国家经济萧条,生产过剩,所以扩大对苏联的出口,限制苏联产品的进口,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1921-1928年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1931年西方国家扩大对苏联的出口,限制进口无关;C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3月,不是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D选项错误,苏联工业产值跃居的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是在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之时,不是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下图漫画原载2003年瑞典报纸,名为《布什:准备起飞》,图中UN代表联合国,该漫画表明 A. 两极格局加剧美国和苏联的对抗 B. 新世纪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 联合国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D. 美国推行了单边主义的外交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美国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依据漫画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两极格局瓦解后,‎ 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以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实现其“领导世界”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1998年底,美国未经安理会批准,突然对伊拉克发挥了大规模空中军事打击。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企图越过联合国实现“领导世界”的意愿,推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并未体现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C选项错误,依据漫画信息可知,联合国是美国实现其“领导世界”愿望的阻力,但美国仍然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联合国并未在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学术活动学术思想学术话语 材料一 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稷下学宫,由官府出资,招贤纳士,允许学者们“不任职而论国事”,发挥“智囊团”作用,还可招收弟子、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各派学者云集于此,围绕王霸、义利、天人、人性善恶等课题,通过期会、讲说、议论、研讨、诘难、争辩等形式切磋驳难、争辩求知,《汉书·艺文志》记载稷下学宫产生的学术著作有《孟子》《荀子》《管子》等300多部。‎ 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阿卡德米学园,是西方第一所集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于体的“学院”。他采取比较开明的管理政策,允许不同思想存在。他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研究和教学的重点为算术、几何、天文、修辞学、逻辑学,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的目光从现象世界转向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 ‎——摘编自常风霞《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等 ‎(1)依据材料,比较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的不同,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15-18世纪,欧洲学术界对“自由”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解读 ‎15世纪 意大利哲学家皮科 意志自由论 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 ‎15-16世纪 法国思想家让·博丹 宗教自由论 宗教信仰自由 迷信和宗教狂热是科学的敌人 ‎16世纪 法国思想家蒙泰涅 认识自由论 ‎17世纪 英国诗人米尔顿 出版自由论 决定出版的权利不应该放在少数检查者的手里 ‎17-18世纪 荷兰思想家斯宾诺莎 思想自由论 想方设法控制人心的政府是暴虐的政府 ‎——据刘亚敏《学术自由概念的诞生和初步发展:从文艺复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2)依据材料,概括15-18世纪欧洲有关“自由”学术研究的特点。任选两个观点,分别简述其反映的社会状况。‎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热潮,形成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一种是以陈恭禄为代表的“近代化话语”,主张把中国近代史视为中国在西方冲击之下不断调整自身,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另一种是以李鼎声为代表的“革命话语”,认为应把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入侵中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3)你如何看待上述两种不同的史学话语体系,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不同点:学院性质不同:稷下学宫官办;柏拉图私人开办;关注内容不同:稷下学宫人文与社会;柏拉图关注自然、逻辑(哲学)‎ 教育方法不同:稷下学宫形式多样;柏拉图以问答法为主。‎ 学术规模不同:稷下学宫多学派争鸣;柏拉图学院主要是柏拉图与学生。‎ 原因:主观:创办目的,中国为统治需要,柏拉图为实现理想社会培养人才;客观:中国处于农耕文明阶段。战国时期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增强了对人才的需求,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为其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海外贸易发达,促使人们研究自然界。雅典民主制衰落。‎ ‎(2)特征:学术界长时期持续关注:范围广泛,涉及欧洲多国:思想内涵不断丰富。‎ 示例 意志自由论: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资产阶级为摆脱宗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倡导人文主义,掀起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 宗教自由论: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国家形成,人们希望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掀起宗教改革运动,挑战教皇权威,促进思想解放。‎ 认识自由论:16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科学家们以实验为基础观察、研究自然界,反对迷信,动摇了欧洲中世纪神学的理论基础。‎ 出版自由论: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批判教会特权和封建专制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对专制制度的束缚。‎ 思想自由论: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批判教会特权和封建专制制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掀起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判断事物并提出了新型国家制度的设想。启蒙运动打击了天主教会和专制王权,促进思想解放。‎ 评分标准:论点明确:可选择其中一种“话语体系”确立论点,也可以综合两种“话语体系”确立论点。论据充分:选择与论点相关的证据,至少运用三个史实论述。论述合理:能够结合论点,准确阐述论据的价值,要求多角度论述。总结提升:能够结合论述,形成启示性的认识。‎ 示例1:观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背景下,向西方学习,不断探索,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论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有识之士发起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工业,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革命党人发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激进的知识分子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 总结: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在民族危机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的结果。它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社会进步。‎ 示例2‎ 观点: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在西方势力入侵面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的历程。‎ 论据:鸦片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随着西方列强侵略加剧,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20世纪30年代,日本全面侵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全民族联合抗战,取得了百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总结: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西方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不断斗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稷下学宫,由官府出资”、“还可招收弟子、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围绕王霸、义利、天人、人性善恶等课题……等形式切磋驳难、争辩求知,”、“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阿卡德米学园”、“他采取比较开明的管理政策,允许不同思想存在。”、“他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研究和教学的重点为算术、几何、天文、修辞学、逻辑学,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的目光从现象世界转向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从学院性质、关注内容、教育方法、学术规模等角度比较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的不同。结合所学从主观目的、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古希腊海洋文明、海外贸易的发达、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等角度分析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的不同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中“15-18世纪”及代表人物的国籍等信息分析表格内容可从时间跨度、涉及国家、内容等角度概括15-18世纪欧洲有关“自由”学术研究的特点。结合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艺复兴的兴起等相关所学简述意志自由论反映的社会状况;结合16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等相关所学阐述宗教自由论反映的社会状况;结合16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等相关所学阐述认识自由论反映的社会状况;结合17-18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批判教会特权和封建等级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相关所学阐述出版自由论反映的社会状况;结合17-18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批判教会特权和封建专制制度、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启蒙运动的影响等相关所学阐述思想自由论反映的社会状况。‎ ‎(3‎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选取一种史学话语体系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可从“近代化话语”体系的角度得出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背景下,向西方学习,不断探索,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近代科技、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民主思想发动革命推翻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掀起新文化运动推动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等角度进行论述。还可从“革命话语”体系的角度得出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在西方势力入侵面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的历程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激化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意义、抗日战争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4.独特的国情塑造了英国独特的发展道路。‎ 二战后,以克菜门特·艾德礼为首的英国工党政府开始了自称“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通过创造充分就业机会,使工人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强制保险,授保者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患病和死亡时均可申请补助。实行国家补贴的公费医疗制度,政府拔款救济贫困者,发放新生婴儿补助、学生补助、食品津贴等。提高富人财产所得税,适当提高中等收入者所得税。在艾德礼执政期间,占国民总数10%的高收入者的财富在国民财富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战前的38%下降到30%与此同时,低收入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则提高5.6%。‎ ‎——摘自赵玉峰《对战后英国工党“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依据材料,概括英国工党政府“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举措的影响。‎ ‎【答案】措施:创造就业机会;强制保险;实行国家补贴的公费医疗制度,政府拔款救济贫困者,发放新生婴儿补助、学生补助、食品津贴等;提高富人财产所得税,适当提高中等收入者所得税。‎ 影响: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但是,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通过创造充分就业机会,使工人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强制保险,授保者在失业退休、怀孕、工伤、患病和死亡时均可申请补助。”、“实行国家补贴的公费医疗制度,政府拔款救济贫困者,发放新生婴儿补助、学生补助、食品津贴等。”、“提高富人财产所得税,适当提高中等收入者所得税。”可从创造就业、强制保险、发放国家补贴、提高税收等角度概括得出英国工党政府“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举措。依据材料“在艾德礼执政期间,占国民总数10%的高收入者的财富在国民财富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战前的38%下降到30%与此同时,低收入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则提高5.6%。”及改革措施结合所学从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分析英国工党政府“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影响。‎ ‎15.传承、创新、超越 ‎——新中国发展之路。‎ ‎2006年黄梅戏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阶段 发展状况 ‎1949年以前 自发组织,活跃在农村,“忙则农、闲则艺”,演出内容主要反映农村生活,社会地位低下 ‎1949-20世纪70年代末 政府安排进入城市,成立剧团,配合“土改”和“新婚姻法”排演大批新戏,并赴朝鲜战场演出。由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小戏成长为全国的大剧种。‎ ‎20世纪80年代代初至今 形成市、县级剧团和民间剧团相结合的体制,开发城市与乡村市场,走向国外。‎ ‎——据李峰《从“场”的变迁管窥黄梅戏运营机制的嬗变》等 依据材料,概括黄梅戏的发展趋势,任选一个阶段,分析发展原因。‎ ‎【答案】趋势:活动区域由农村进入城市,并走向国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演出内容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运营体制由自发组织到政府安排,再到与市场相结合。‎ 原因:新中国成立,政府扶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题意,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概括黄梅戏的发展趋势,并任选一个阶段分析其发展的原因。依据材料可从活动区域、社会地位的变化、演出内容的变化、运营体制的变化等角度概括黄梅戏的发展趋势。可选取1949-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阶段的发展情况依据材料“政府安排进入城市,成立剧团”结合所学从新中国的成立、政府的扶持等角度分析黄梅戏发展的原因。也可选取20世纪80年代代初至今这一阶段的发展情况依据材料“形成市、县级剧团和民间剧团相结合的体制,开发城市与乡村市场,走向国外。”结合所学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等角度分析黄梅戏发展的原因。‎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