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同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属于(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答案】D
【解析】“兼相爱,交相利”是兼爱思想,“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是非攻思想,“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是尚俭思想,“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是尚贤思想,由此可判断是墨家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
2.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是指(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答案】B
3.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粱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答案】D
【解析】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集中于中央的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
4.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
A.孔子创办私学 B.齐国设“稷下学宫”
C.汉武帝设立太学 D.隋朝开创科举制
【答案】C
5.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这种情况表明( )
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
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
【答案】C
【解析】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在汉武帝时期,与题中的“西汉中后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是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故B项错误;“忠”“孝”“仁”“贤”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说明了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故C项正确;题中并没有反映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故D项错误。
6.“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
A.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 B.成为封建统治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答案】A
【解析】
材料宋朝之后,“仗义死节之士”超过前古,这是儒学价值信仰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程朱理学对于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程朱理学对于人性的压抑,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程朱理学对于文化教育的普及,故D项错误。
7.九一八事变后,民国史学家发扬传统史学精神,大力构建新民族主义史学,以从文化意识形态上宣扬反击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重要性。这里的“传统史学精神”最有可能源自( )
A.原始儒学 B.南宋史学
C.宋明理学 D.前清史学
【答案】B
8.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制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答案】D
【解析】材料大意是说,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群心”(民意),百姓认为“之所是”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非”, 百姓认为“之所非”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是”,故D项符合题意。
9.“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
A.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天工开物》
B.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宋时期文化领域成就的理解。A项是在明朝中期;C项是在明清之际;D项是在元朝。故正确答案选B。
10.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
A.孟浩然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答案】C
【解析】由“盛唐”“痛快淋漓”“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判断这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易错起源1、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从受冷遇到官方独尊
例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变式探究】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C
【解析】
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是希望统治者实现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1.儒家——君主该如何做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什么是理想的生活
(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该如何强化君主权威
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是秦国实现统一的理论依据。
4.墨家——草根的呼声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二、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
1.汉初——黄老之学
汉初休养生息、巩固政权,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黄老之学受推崇,但汉武帝时已日益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2.董仲舒——新儒学
(1)思想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4)目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
(5)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6)评价: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1.百家思想中对立的主张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2.董仲舒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四大突破
(1)来源更广: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
(2)民本观:将“民本”发展为“君本”,神化君主权威。
(3)政治观: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4)内容更丰富:新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大一统主张,将君主、家庭、社会纳入完整的伦理秩序,神化君权同时又约束规范了君权。
3.多元史观认识百家思想主张
(1)唯物史观角度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②从阶级史观看,孔子、老子主张社会有序,主张统治者“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
(2)文明传承角度: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分,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点,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时代的如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
(3)联系现实的角度:应注意孔孟儒学家思想中的“民本”主张与当今民主本质上的区别,古时“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主特权为中心,当今民主以人权平等为中心。
易错起源2、理学→心学→明清之际儒学——从三教并行到儒学的转型与扬弃
例2.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C
【变式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答案】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解析】第一小问,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小问,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名师点睛】
1.宋明——理学、心学(吸收、改造、转型)
(1)背景:三教并行冲击了儒学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2)程朱理学
①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要把握“理”,就需要“格物致知”。
②影响: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3)陆王心学
①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他提出“心即理也”,求理的方法就是进行内心反省。
②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核心是“致良知”“知行合一”,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天理”。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4)评价: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明清——早期启蒙思想(儒学批判中新发展)
(1)背景
①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②经济: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③思想:西学东渐的影响。
(2)概况
①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②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
③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④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1.明清进步思想对宋明理学的三大扬弃
(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如黄宗羲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顾炎武提出“众治”的主张等,王夫之反对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
(2)思想上
①批判“存天理,灭人欲”,如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②批判孔子言论是判别是非的标准,反对礼教的虚伪。
③批判脱离实际的学风,如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3)经济上:批判重农抑商思想,如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
2.传统儒学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1)具有和谐意识。和谐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2)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优良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3)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4)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1)尊卑等级观念。
(2)重男轻女的观念。
(3)因循守旧的观念。
(4)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属于封建糟粕的思想。
3.明清进步思想形成的三大社会环境
(1)与经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统治者力推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与政治:明清专制集权达到顶峰;工商业者队伍壮大。
(3)与思想: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性。八股取士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易错起源3、古代中国的农耕科技——从领先世界到迟滞落后
例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缺乏理性精神
B.求善而不存真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D.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A
【变式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名师点睛】
1.四大发明
(1)概况
①造纸术:西汉时发明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②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西欧。
③印刷术:隋唐之际,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④火药:唐初发明了火药;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世界影响
①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火药对于新兴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重要作用。
③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对地理大发现起了推动作用。
④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2.天文学成就
(1)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2)秦汉时已有天体观测的浑仪。
(3)元代郭守敬制成了新型浑仪——“简仪”。
3.数学成就
(1)春秋时期,中国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
(2)三国时期的刘徽、南北朝的祖冲之都对圆周率的精确数值作出了贡献。
(3)《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4.农学成就
(1)西汉氾胜之编写《氾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编写了《齐民要术》。
(3)元代王祯编写了《农书》。
(4)明代徐光启编写了《农政全书》。
5.医学成就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他被后世称为“医圣”。
(3)明代李时珍编写了“东方药物巨典”——《本草纲目》。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1.宋代三大科技成果的时代背景
(1)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反映了当时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相对频繁。
(2)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为了适应海外贸易的需要,同时折射出宋朝海外贸易发达。
(3)印刷术的发展是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制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市民文化繁盛的需求。
2.中国农耕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五大差异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
(3)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4)中国古代科技重农业,西方近代科技重工业。
(5)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集中于农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西方近代科技则集中于近代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
3.古代农耕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五大原因
(1)经济上: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4)对外关系上: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多次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5)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
易错起源4、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辉煌灿烂到多元一体
例4.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解读材料信息。题干中的时间是曹魏时期,内容是《三体石经》,它由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写。三体皆工整精细,丝丝入扣,书法清新挺秀,成为习作者之范本,于此亦可见汉字书法嬗递演变的痕迹,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秦始皇时统一了文字,故排除;小篆流行于秦朝,隶书流行于汉朝,故排除C项;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变式探究】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名师点睛】
时期
发展历程
先秦
秦汉
奠基发展
①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
②文学:春秋末年,我国古代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行;汉代的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从魏晋
南北朝
到宋元
全面繁荣
①文学: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
②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③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④元杂剧的形成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明清
承古萌新
①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②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③“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1.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1)汉字
①基本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秦朝时)→隶书(始于秦,流行于汉)→楷书、草书、行书。
②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2)书法
①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书体完全成熟。
②阶段特点: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隋唐风格多样——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2.中国绘画艺术的线索
(1)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艺术追求体现在绘画上,出现了文人画,代表人物有顾恺之。
(2)唐代:体现盛唐画风的代表是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
(3)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画种。
(4)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
(5)民俗画:有描绘市井生活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木刻版画、年画等。
3.分析文化现象的思维模板
(1)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的经济是否繁荣发展。
(2)政治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分析各民族之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因素。
4.文学艺术的平民化、通俗化原因及其表现
(1)原因:伴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发展壮大,出现了大批反映市民需要的文化现象。
(2)表现
①文学方面出现了如宋词、元曲、传奇、小说等反映市民需要的文学形式和作品。
②绘画领域,宋代出现的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明清时流行的年画、剪纸画、木刻版画等民间风情画。
③戏曲方面则有元杂剧、京剧等。
④书法在明代以后也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