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易错点--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年高考历史易错点--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2017·课标全国卷Ⅲ,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A ‎【解析】斯大林体制在农业中的问题主要是农业集体化问题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材料中物质报酬发放次数的增多,工资制度的改革都是在试图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清除”过于绝对,排除C项。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D项错误。‎ ‎2.有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90年代,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建立“福利国家”‎ D.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答案】D ‎ ‎3.1936年6月,美国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请公众指出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最大成就”以及“最差表现”,28%的人认为新政的“最大成就”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23%的人认为新政“最差表现”也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下列对新政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主要指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②新政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争议 ③争议源于不同阶层自身的利益和认知水平 ④新政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使美国彻底摆脱了危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可采取排除法解答。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但并未从根本上摆脱危机,排除④。答案为A项。‎ ‎4.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这反映出(  )‎ A.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D.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 ‎【答案】C ‎ ‎5.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 A.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胀 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答案】A ‎ ‎【解析】材料中“‘全球化’取代‘民营化’”说明西欧各国在调整经济政策,使得西欧经济逐渐恢复,故A项正确;凯恩斯主义是指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失灵,故B项错误;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时间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全球化”说明贸易壁垒在逐渐拆除,故D项错误。‎ ‎6‎ ‎.《俄国史》载,20世纪20年代,“社会主义商店”虽然享有政府的优惠待遇和较低价格,但常被人认为“不如私人商店”。因为私人商店一般能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和较好的质量及较多的品种。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削弱了无产阶级专政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市场竞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 D.经济状况的恶化催生了新经济政策 ‎【答案】B ‎ ‎7.“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应该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的运动 D.五年计划的实行 ‎【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的五年计划。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五年计划使得苏联经济跃居欧洲第一,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苏俄时期,而材料指的是“苏联”,排除A、B两项;农业集体化运动牺牲农业利益,不能体现“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排除C项。 ‎ ‎8.1970年5月,苏共中央决定化学、石油、煤炭工业实行“部—工业联合公司—企业”三级管理体制,取消局,消灭了多级制,使生产经营的问题直接集中到企业和公司解决。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扩大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 B.局部调整斯大林体制 C.将国家计划与企业自主相结合 ‎ D.注重运用价值规律 ‎【答案】B ‎ ‎【解析】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是题干做法的意义,而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故B项正确;此时还未突破斯大林模式,不可能实现企业自主,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管理方式的变化,与价值规律无关,故D项错误。‎ ‎9.有人认为,苏联解体是因为“(苏联)共产党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折腾,就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至此,能够抵抗国家离心力的凝聚力量已丧失殆尽”。据此判断,苏联共产党“进一步丧失了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  )‎ A.经济改革成效不佳 B.签署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C.主动放弃与美国争霸 D.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 ‎【答案】D ‎ ‎10.1932~1933年,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发生严重的大饥荒。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农业全盘集体化 D.新经济政策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抓住关键信息“1932~1933年”“大饥荒”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斯大林推行的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导致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时间要求。‎ 易错起源1、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例1.1928年,美国迪斯尼创造了“足智多谋”的卡通形象“米老鼠”,而20世纪30年代,“米老鼠”已经逐步让位于迪斯尼后来创造的另一个卡通形象“唐老鸭”。据称,因为唐老鸭那呱呱乱叫的恐慌比米老鼠厚脸皮的个人主义更接近于时代精神。这一现象(  )‎ A.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B.体现了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C.说明了新政对美国自由主义的威胁 D.表明了美国繁荣假象的幻灭 ‎【答案】A ‎ ‎【变式探究】下表是美国总统胡佛任期内采取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反映出 (  )‎ A.胡佛并非国家干预经济的坚决反对者 B.美国已经大规模对经济进行干预 C.美国已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胡佛对美国经济走势有精准预测 ‎【答案】A ‎ ‎【解析】“扩大富有农场主的救援“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扩大公共工程项目”调整耕地面积”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表格体现的不是“大规模”,故B项错误;胡佛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胡佛“对美国经济走势”认识不足,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教训 ‎(1)造成此次危机的原因之一是各国的“自由放任”政策恶性发展。这就说明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和干预经济。‎ ‎(2)造成此次危机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深的原因之一是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采取了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设置关税壁垒、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商品倾销战,因此,危机程度加深,形势恶化。这就说明各国发展经济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国际间合作,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应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2)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易错起源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力2.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分别以5.6%和7.3%的前所未有的增长率增长,促成这一繁荣状况的因素包括(  )‎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②福利国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行 ④“冷战”期间武器购买力的增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 ‎【变式探究】霍布斯鲍姆把1914~1991年这一时期定义为“极端的年代”,他认为经历1914~1945年的“大灾难”时期之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一股重大的改革与重组之潮。这些经济上的“改革与重组”的共同之处是(  )‎ A.奉行凯恩斯主义 B.适当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C.发展“混合经济”‎ D.发展新经济 ‎【答案】A ‎ ‎【名师点睛】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全面认识“福利国家”的建立 ‎(1)形成原因: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2)形成经过 ‎①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 (3)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4)实质: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5)评价 ‎①作用:福利国家制度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减少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 ‎②弊病:一方面集中表现在政府财政支出过大,政府负担过重;另一方面福利国家制度会带来社会道德危机,被认为不鼓励工作,简单地说就是“穷人因懒惰而贫穷,富人因努力而致富”,国家不该用福利来鼓励穷人继续懒惰。‎ 易错起源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例3.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曾尝试“直接过渡到纯粹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粹社会主义的分配”。结果,这一尝试(  )‎ A.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B.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 C.导致新经济政策被废止 D.迅速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A ‎ ‎【解析】由“直接过渡”可知这一尝试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引发了苏俄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故A项正确,B项错误;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的尝试,故C项错误;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D项错误。‎ ‎【变式探究】苏俄实行的粮食税,就是国家用税收的方式向农民索取粮食。但是用这种方式取得的粮食,连勉强维持军队和工业企业都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列宁的做法是(  )‎ A.增加粮食税税额 B.借助商品交换手段 C.大力推动农业集体化 D.恢复余粮收集制 ‎【答案】B ‎ ‎【名师点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点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新经济政策 目的 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以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内容 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和劳动义务制 固定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作用 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影响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1)特点 ‎①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②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影响 ‎①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②消极: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和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易错起源4、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例4.戈尔巴乔夫曾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失掉了声誉。”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  )‎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罗斯福 ‎【答案】B ‎ ‎【变式探究】“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B.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 C.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答案】B ‎ ‎【解析】材料表明赫鲁晓夫认为苏联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皆由斯大林个人引起,这说明他缺乏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科学认识,导致他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故选B。‎ ‎【名师点睛】全面认识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1)三次改革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侧重 农业 工业 异 前期经济领域,后期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效,最后失败 失败 失败 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的小修小补 没有立足国情,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同 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2)改革的启示 ‎①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②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会在不断的改革中逐步完善。‎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