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重庆万州二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重庆万州二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万州二中高2021级高一下期中期考试 生物试题 一、 单选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所有酶都是蛋白质 C.都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在最适温度下,最利于酶的保存 ‎2.通常胃液的pH约为1.4,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到1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将( )‎ A.不断上升 B.没有变化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3.为研究Cu2+和Cl-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小组设计了如下操作顺序的实验方案:‎ 甲组:CuSO4溶液—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 乙组:NaCl溶液—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 丙组:蒸馏水—缓冲液—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保温—检测 各组试剂量均适宜,下列对该实验方案的评价,不合理的是( )‎ A.缓冲液的pH应控制为最适pH B.设置的对照实验能达成实验目的 C.宜选用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剩余量 D.保温的温度应控制在37℃左右 金属离子 相对活性(%)‎ 对照组 ‎100‎ Mn2+‎ ‎123‎ Co2+‎ ‎79‎ Mg2+‎ ‎74‎ ‎4.在研究不同金属离子对某水解酶活性的影响时,得到如表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Mn2+直接降低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 B.Co2+或Mg2+可能导致酶结构的改变使其活性降低 C.不同离子对酶的活性有提高或降低作用 D.该水解酶的用量是实验的无关变量 ‎5.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B组(40℃)和C组(60°C)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B组,说明B组温度是酶的最适温度 B.在t1时刻将A组温度提高10°C,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可能会加快 C.在t2时刻降低C组温度,将使C组酶的活性提高,曲线上升 D.在t3时刻B组曲线不再上升,是由于受到酶数量的限制 ‎6.下列能正确表示三磷酸腺苷分子结构简式的是 A.A—PB.A—P~PC.A—P~P~PD.A~P~P~P ‎7.下列物质或结构中含胸腺嘧啶“T”的是( )‎ A.蓝藻B.烟草花叶病毒C.ATPD.ATP合成酶 ‎8.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1分子ATP彻底水解可得到5种小分子 B.细胞内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C.人体细胞内ATP的含量低,但转化形成非常快 D.人体成熟红细胞虽然没有线粒体,仍可产生ATP ‎9.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若有CO2产生,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一定发生有氧呼吸,但一定有水产生 B.不一定发生无氧呼吸,但一定有能量释放 C.不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但一定有酒精产生 D.不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但一定有葡萄糖的消耗 ‎10.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其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两个途径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试卷第5页,总6页 A.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经酶3途径产生的CO2较多 B.消耗等量的葡萄糖释放的能量中,能量3最多 C.酶2发挥作用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酒精是酵母菌的代谢产物,酒精的积累可能会抑制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 ‎11.如图表示北方的一个贮藏白菜地窖中,随着氧气的消耗,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错误的是 A.AB段白菜主要进行有氧呼吸,CD段白菜主要进行无氧呼吸 B.BC段CO2浓度几乎不上升的原因是细胞无氧呼吸不释放CO2‎ C.从B点开始,O2浓度是限制有氧呼吸的主要因素 D.为了 较长时间贮藏大白菜,应把地窖里的O2浓度控制在BC段范围内 ‎12.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储藏该植物器官 B.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5倍 C.氧浓度为c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D.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13.水稻种子萌发时利用葡萄糖氧化分解供能,为测定其细胞呼吸类型设置如下装置,关闭活塞,在25℃下经过20min后再观察红色液滴的移动情况,若反应开始时两装置只有一个条件不同,且不考虑环境的影响,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符合实际的是(  )‎ A.装置1的红色液滴向左移动的体积是细胞呼吸消耗O2的体积,装置2的红色液滴向右移动的体积是细胞呼吸释放C02的体积 B.只要装置1红色液滴左移,就能说明萌发的种子同事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C.20min后有可能观察到装置1和装置2的红色液滴都左移 D.若装置1红色液滴不动,装置2红色液滴右移,则萌发的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 ‎14.某同学在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进行了以下操作:①将5g新鲜菠菜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入无水乙醇后直接进行研磨;②将预备好的滤纸条一端剪去两角,在距这一端1cm处用钢笔画一条横线;③为增强实验效果,将滤液细线画粗些;④将滤纸条画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轻轻插入层析液中,让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中。该同学的操作有误的是(  )‎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成熟菠菜叶可用作光合色素提取的材料B.研磨时加入CaCO3可防止色素被破坏 C.重复画滤液线目的是增加色素的量D.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叶绿素a ‎16.如图,某植物绿叶经阳光照射24小时后,再经酒精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深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深蓝色。本实验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试卷第5页,总6页 ‎17.阳台菜园成为城市居民一种时尚的装扮,同时可为居民提供新鲜蔬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阳台内的蔬菜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主要来自自然光 B.为提高产量,在阴雨天可适当提高阳台蔬菜所处环境的温度 C.增施农家肥可提高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促进晚上暗反应的进行 D.蔬菜中的叶绿素对光的吸收效率与光的波长呈正相关 ‎18.用14CO2“饲喂”叶肉细胞,让叶肉细胞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关闭光源,将叶肉细胞置于黑暗环境中,含放射性的三碳化合物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叶肉细胞利用14CO2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暗反应全过程都消耗ATP和[H]‎ B.oa段叶肉细胞中五碳化合物浓度有所下降 C.ab段三碳化合物浓度不变的原因是14CO2消耗殆尽 D.b点后叶肉细胞内没有有机物的合成 ‎19.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如图表示30 ℃时光合作用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温度降到25℃(原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不变),理论如图中相应点a、b、d的移动方向分别是 A.下移、右移、上移 B.下移、左移、下移 C.上移、左移、上移 D.上移、右移、上移 ‎20.如图表示某种植物的叶肉细胞中的甲、乙两种细胞器及在这两种细胞器中所进行的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产生的ATP可用于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 B.甲乙细胞器进行相关生理过程中产生的[H]是同种物质 C.该叶肉细胞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D.改变光照强度一定会改变甲细胞器中生理活动的强度 ‎21.下列是关于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变化的叙述。①两个相同DNA分子完全分开;②出现放射状排列的细丝;③中心体发生倍增;④着丝点排列在一个平面上,能正确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内分裂过程的顺序是 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④→①D.②→③→④→①‎ ‎22.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②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连续分裂的过程 ‎③装片制作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④视野中分裂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23.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是(  )‎ A.动物细胞有细胞膜,植物细胞没有细胞膜 B.形成纺锤体 C.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 D.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24.某细胞中发生了如图的变化,a、b、c代表不同的时期。该细胞可能是(  )‎ A.根尖伸长区细胞 B.叶片表皮细胞 C.动物的红骨髓细胞 D.动物的神经细胞 ‎25.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载玻片上每单位面积平均有50个酵母菌细胞,把制作此装片的样液继续培养6 h后再稀释10倍,然后制作成装片放到相同的显微镜下观察,则发现每单位面积平均有80个细胞。可推断细胞周期的平均时间是( )‎ A.0.5 h B.1 h C.1.5 h D.2 h ‎26.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使细胞数目和细胞种类均增多 试卷第5页,总6页 B.细胞经分化后,其分裂能力降低、全能性增强 C.胡箩卜经组织培养产生完整植株过程体现了细胞全能性,并没有细胞分化过程 D.细胞分化使细胞的化学组成趋向差异化,功能趋向专门化 ‎27.下列关于人体红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无丝分裂进行增殖 B.血红蛋白的形成是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能产生[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D.在蒸馏水中,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强,以致于发生破裂 ‎28.老年人有老年斑,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B.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C.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D.细胞内脂褐素增多 ‎29.下列不属于细胞凋亡的实例的是()‎ A.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手指的正常分离B.组织、器官中细胞的更新 C.脉管炎患者因局部缺血致组织细胞坏死D.蝌蚪发育成为青蛙,尾部消失 ‎30.研究发现,癌细胞可以释放一种叫“骨桥蛋白”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会唤醒“体内休眠的癌细胞”。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癌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把“骨桥蛋白”释放到细胞外 B.休眠的癌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可能有与“骨桥蛋白”结合的受体蛋白 C.参与“骨桥蛋白”合成和加工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D.抑制癌细胞中“骨桥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是防止癌细胞扩散的有效途径 ‎31.外界因子导致HER基因(控制细胞膜上某种受体蛋白的合成)过量表达,会持续激活细胞内的信号传导启动DNA复制,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癌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辐射、病毒等可能是激活HER基因过量表达的外界因子 B.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 C.癌细胞因DNA复制方式不同而细胞周期变长,连续分裂 D.诱导癌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成为癌症治疗的一种策略 ‎32.正常进行分裂的哺乳动物的细胞,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之比为0∶2∶1∶2,则该细胞所处的时期是 A.有丝分裂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C.有丝分裂后期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3.雄蜂体细胞只含16条染色体(n=16),是雌蜂的一半,但雄蜂也可通过一种特殊的减数分裂方式形成精子,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不考虑突变,一只雄蜂能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 B.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含有32条染色体 C.精子形成过程中,该动物细胞的染色体始终为16条 D.蜜蜂产生的精子和雌蜂产生的卵细胞染色体数相同 ‎34.在哺乳动物的某一器官中发现了如下细胞分裂图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处于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含有两个四分体 B.在乙图所示的细胞中,含有1对同源染色体,4个染色单体 C.丙图中①和②为同源染色体 D.该器官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的数目可能是2、4、8条 ‎35.下列关于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试卷第5页,总6页 A.精子的形成要经历变形过程,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不需要变形 B.一个精原细胞和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数量之比为4:1‎ C.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没有均分 D.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不同 ‎36.在进行豌豆杂交试验时,为避免其自花传粉,孟德尔采取的措施是(  )‎ ‎①花蕾期,不去雄蕊;②花蕾期,去雄蕊;③去雄后,套上纸袋;④去雄后,不套纸袋;⑤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物的花粉涂在去雌蕊的柱头上;⑥待花成熟时,拿开纸袋任其在自然状况下传粉受精.‎ A.②④⑥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37.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最能说明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测交后代比为1∶1 B.F2产生配子的比为1∶1‎ C.F2的表现型比为3∶1 D.F1产生配子的比为1∶1‎ ‎38.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不正确的是(  )‎ 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 B.“F1(Dd)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D和d)”属于推理内容 C.对推理(演绎)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是通过测交实验完成的 D.“遗传因子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 ‎39.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学问题的方法是 (  )‎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是纯种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自交、杂交、杂交、测交 ‎40.大豆子叶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深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浅绿色.基因型为aa的个体呈黄色,在幼苗阶段死亡。下列错误的是( )‎ A.浅绿色植株连续自交n次,成熟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1/2n B.浅绿色与深绿色杂交,后代的表现型为深绿色和浅绿色,比例为l:1‎ C.浅绿色植株自花传粉,其成熟后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且比例为1:2‎ D.一段时间后,aa个体明显减少 二、非选择题(共20空,每空2分,共40分)‎ ‎41.下图甲是兴趣小组利用两种微生物分泌的纤维素酶进行相关研究的结果,图乙为50℃时酶B催化纤维素分解随时间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甲分析酶A和酶B中__________________受高温条件的影响更大。高温条件下,酶容易失活,其原因是高温使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酶A和酶B能够将纤维素最终分解成__________________,该产物可与__________________试剂在加热时生成砖红色沉淀。‎ ‎(3)若改用等量的酶A进行图乙对应的实验,请在图乙中画出底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曲线。(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作图)___________________‎ ‎42.下图表示同一动物三种处于分裂时期的不同细胞:‎ 试卷第5页,总6页 ‎(1)这三种细胞可能同时存在于_____ 性动物的某器官中。‎ ‎(2)图甲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3)图乙表示细胞正处于______________期,产生的子细胞是_________细胞。‎ ‎(4)图丙所示细胞中四分体的数目为。‎ ‎43.菜椒的红色、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D、d分别控制显、隐性性状。请根据遗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菜椒的红色、黄色中显隐性关系是____________。 ‎ ‎(2)F1中红椒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F2中红椒∶黄椒=__________。 ‎ ‎(3)F2中红椒自交得F3,F3中性状分离比是________,F3红椒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 ‎44.图甲曲线表示在温室内水和无机盐均适宜的条件下,温度为25℃(此温度是该作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光照强度与作物光合速率的关系。图乙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曲线中,当光照强度小于B时,增大光合速率的主要措施是_____;当光照强度大于B并且小于C时,限制作物增产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 ‎(2)已知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30℃,图甲曲线中B点将向_____移动。‎ ‎(3)图乙装置中隔在灯与试管之间盛水玻璃柱的作用是_____。‎ ‎(4)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利用图乙装置进行实验的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5页,总6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 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都可发挥作用,A错误;大部分酶都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酶的作用机理是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在低温下,最利于酶的保存,D错误;故选C。‎ ‎2.B ‎【解析】‎ ‎【分析】‎ 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温和性。pH和温度均会影响酶活性。‎ ‎【详解】‎ 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1.4,处于10的环境中,酶会变性失活,不可恢复。故将pH由10降到1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不变。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均会引起酶不可逆的变性失活。‎ ‎3.B ‎【解析】‎ ‎【分析】‎ 探究不同离子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不同的离子,因变量是酶的活性,其他变量如PH、温度等都是无关变量,为了排除温度、PH和无关离子等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需要将所有实验都放在最适温度的环境中,且最好设置空白对照组(甲蒸馏水和缓冲液)和条件对照组(含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 ‎【详解】‎ 缓冲液的作用是为了调节PH值,维持PH稳定的,本实验PH值以及温度都是无关变量,为了避免温度和PH值对实验的干扰,因此温度和PH值都应该设置到最适,A、D说法正确。‎ 答案第21页,总22页 本实验的因变量可以是淀粉的剩余量,根据碘遇淀粉变蓝可以检测实验中淀粉是否有剩余,与对照组相比较说明Cu2+和Cl-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C说法正确。甲乙两组实验中除了有Cu2+和Cl-,还有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需要排除二者对实验的干扰,因此对照组还需要再设置一组排除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干扰的对照实验,因此设置的对照实验只有一组不能达成实验目的,B评价不合理。‎ ‎【点睛】‎ 易错点:容易忽视两实验组中含有的硫酸根离子和钠离子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变量、不同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等知识。‎ ‎1、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2、离子可以提高酶的活性,也可以降低酶的活性。‎ ‎【详解】‎ 从表格看出,Mn2+提高了某水解酶活性,A错误;从表格看出,Co2+或Mg2+可能导致酶结构的改变使其活性降低,B正确;从表格看出,有的离子可以提高酶的活性,有的离子可以降低酶的活性,C正确;不同金属离子是实验的自变量,该水解酶的活性是实验的因变量,该水解酶的用量是实验的无关变量,D正确;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酶相关知识,同时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要注意:①低温和高温时酶的活性都降低,但两者的性质不同;②在过酸或过碱环境中,酶均失去活性而不能恢复;③同一种酶在不同pH下活性不同,不同的酶的最适pH不同;④反应溶液酸碱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5.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比较三条曲线可知,B组(40 ℃)产物浓度最先达到最大值,说明在40℃酶的活性较其他两组温度条件下高,其次是20℃,60℃条件下产物浓度还未达到最大值,酶促 答案第21页,总22页 反应已经停止,说明酶已失活。‎ ‎【详解】‎ A. 分析曲线图可知:在B组(40℃),反应到达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最短,酶的活性最高,故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B组,但不能说明B组温度是酶的最适温度,A错误;‎ B. 从曲线图来看,三个温度条件较适合的是40℃,而A组是20℃条件下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故在时间t1之前,反应尚未达到化学平衡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可能会加快,B正确;‎ C. 据图可知,在t2时刻,C组(60°C)酶已经失活,降低C组温度酶的活性也不会提高,故曲线不会上升,C错误;‎ D. 在t3时刻B组曲线不再上升,原因是反应物已经反应结束,D错误。‎ ‎6.C ‎【解析】‎ ‎【分析】‎ ATP分子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详解】‎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C正确;ACD错误。‎ ‎【点睛】‎ 熟悉ATP的结构简式和结构组成以及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A ‎【解析】‎ ‎【分析】‎ T是DNA特有的组分,U是RNA特有的碱基。‎ ‎【详解】‎ 蓝藻含DNA,故含T,A符合题意;烟草花叶病毒只含RNA,无T,B不符合题意;ATP含腺嘌呤,不含T,C不符合题意;ATP合成酶是蛋白质,不含T,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A ‎【解析】‎ 答案第21页,总22页 ‎【分析】‎ 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但含量不高,消耗后可迅速转化;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 ‎1分子ATP彻底水解可得到核糖、磷酸、腺嘌呤3种小分子,A错误;细胞内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B正确;人体细胞内ATP的含量低,但转化形成非常快,C正确;人体成熟红细胞虽然没有线粒体,仍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D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为A。‎ ‎9.B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详解】‎ 有水产生的呼吸方式一定是有氧呼吸,A错误;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有CO2产生,且一定有能量释放,B正确;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中,CO2产生于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不是在生物膜上进行,也没有酒精产生,C错误;细胞呼吸的底物一般是葡萄糖,但也可以是脂肪或蛋白质,D错误。故选B。‎ ‎【点睛】‎ 易错点: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可产生能量,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可产生能量,第二阶段不产生能量。‎ ‎10.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葡萄糖在酶1的作用下形成丙酮酸,属于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场所在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在酶2的作用下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场所在线粒体基质和内膜上。丙酮酸在酶3的作用下形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属于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在细胞质基质。‎ ‎【详解】‎ 有氧呼吸过程中1摩尔葡萄糖可分解形成6摩尔二氧化碳,而无氧呼吸过程中1摩尔葡萄糖可分解形成2摩尔二氧化碳,所以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经酶2途径产生的CO2‎ 答案第21页,总22页 较多,A错误;有氧呼吸每个阶段都释放能量,第三阶段释放大量的能量,而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故消耗等量的葡萄糖释放的能量中,能量2最多,B错误;酶2催化的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反应,故发挥作用的场所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C错误;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酒精的积累可能会抑制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D正确。‎ 故选D。‎ ‎11.B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一个贮藏白菜地窖中,随着氧气的消耗,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刚开始时,地窖中O2浓度相对较高(AB段),该阶段白菜主要通过有氧呼吸产生CO2。随着氧气的消耗,氧气不断减少,注意BC段CO2浓度几乎不上升,是因为O2浓度相对较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较弱,CO2释放较少。而CD段O2浓度接近0,则白菜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 ‎【详解】‎ AB段O2浓度相对较高,该阶段白菜主要通过有氧呼吸产生CO2,而CD段O2浓度接近0,则白菜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A正确;BC段CO2浓度几乎不上升,主要原因是O2浓度相对较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较弱,CO2释放较少,B错误;从B点开始,O2浓度逐渐趋近为零,成为限制有氧呼吸的主要因素,C正确;BC段呼吸作用最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有利于较长时间贮存大白菜,D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为B。‎ ‎【点睛】‎ 本题通过白菜贮藏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随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创设新情境,考查细胞的呼吸方式和限制细胞呼吸的因素分析。‎ ‎12.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氧浓度为a时,只有二氧化碳的释放,没有氧气的吸收,此时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c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此时植物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d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吸收量,此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 答案第21页,总22页 氧浓度为a时,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酒精,因此在a浓度下不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氧气浓度为b时,吸收的氧气是3,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0.5,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是8-3=5,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2.5,因此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B正确;氧浓度为c时,释放的CO2最少,但此时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植物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错误;氧气浓度为d时,细胞呼吸吸收的氧气与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D错误。‎ ‎【点睛】‎ 对于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应式的识记并应用相关反应式结合题图信息进行计算、推理、判断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3.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装置1中:NaOH吸收了CO2,所以测定的是O2的吸收量,因此能判断有氧呼吸的强度,当液滴不动时则无O2释放,表明没有进行有氧呼吸;当液滴向左移动,则吸收了O2,进行了有氧呼吸;装置2中:当红色液滴不动时,O2的吸收=CO2的释放,表明没有进行无氧呼吸;当红色液滴向右移动时,CO2的释放大于O2的吸收,表明进行了无氧呼吸;据此分析。‎ ‎【详解】‎ A. 根据题意可知装置1的红色液滴向左移动的体积是细胞有氧呼吸消耗O2的体积,装置2的红色液滴向右移动的体积是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CO2和有氧呼吸消耗O2的体积之差,A错误;‎ B. 只要装置1的红色液滴左移,就能说明萌发的种子进行了有氧呼吸,B错误;‎ C. 装置2的红色液滴不可能左移,C错误;‎ D. 若装置1的红色液滴不移动(没有进行有氧呼吸),装置2的红色液滴右移(进行了无氧呼吸),则说明萌发的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D正确。‎ ‎14.D ‎【解析】‎ ‎【分析】‎ 答案第21页,总22页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④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 将5g新鲜完整的菠菜叶,放入研钵中,加入无水乙醇、石英砂、CaCO3以后,迅速研磨,①错误;将预备好的滤纸条一端剪去两角,在距这一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条横线,不能用钢笔画线,②错误;用毛细管吸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画出一条滤液细线,为增强实验效果,待滤液干燥后,可将滤液细线重复画两次,但是不能画得太粗,③错误;将滤纸条画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轻轻插入层析液中,但是滤液细线不能浸入层析液中,④错误。因此,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故选D。‎ ‎15.D ‎【解析】‎ ‎【分析】‎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③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详解】‎ A、 成熟的菠菜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可用作光合色素提取的材料,A正确;‎ B、研磨时加入CaCO3可防止色素被破坏, SiO2 使研磨更充分,B正确;‎ C、重复多次画线,纸上单位面积色素浓度越高,也就是说线条越清晰。只画一次的话,四种色素的分层线不明显,实验效果便不好,C正确;‎ D、分离出的四条色素带中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胡萝卜素,D错误。‎ 故选D。‎ 答案第21页,总22页 ‎16.C ‎【解析】‎ ‎【分析】‎ 图中的自变量是有无光照,因变量是是否有淀粉产生(即遇碘是否变蓝)。不遮光的部位变蓝说明光照下产生了淀粉。‎ ‎【详解】‎ 图中的自变量是是否有关,有光部分产生了淀粉,无光部分无淀粉产生。故本实验可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且产物有淀粉。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17.A ‎【解析】‎ ‎【分析】‎ 叶绿体中色素分为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详解】‎ 阳台内的蔬菜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主要来自自然光,A正确;阴雨天,光照强度较弱,光合速率较低,积累有机物较少,为提高产量,在阴雨天可适当降低阳台蔬菜所处环境的温度,以减少细胞呼吸对有机物的消耗,B错误;夜间无光,不能进行光反应产生还原氢和ATP,无法为暗反应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提供还原氢和ATP,所以提高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不能促进夜间进行暗反应,C错误;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各有一个吸收波峰,而对其它波长的光吸收的较少,所以叶绿素对光的吸收效率与光的波长并不呈正相关,D错误。‎ 故选A。‎ ‎18.B ‎【解析】‎ ‎【分析】‎ 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H]和ATP。‎ ‎【详解】‎ 暗反应利用二氧化碳,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暗反应过程中只有C3的还原过程需要消耗[H]和ATP,A错误;oa段,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的固定加快,C3的还原几乎不变,故C5的含量下降,B正确;ab段C3含量不变是因为二氧化碳固定的速率与C3‎ 答案第21页,总22页 还原的速率几乎相同,C错误;b点后进入黑暗环境中,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未被完全利用,还可以进行有机物的合成,D错误。故选B。‎ ‎19.C ‎【解析】‎ ‎【分析】‎ 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图示是在30 ℃测定的结果,是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 ‎【详解】‎ a点表示实际的呼吸速率,b点表示光合速率=呼吸速率,d点是最大的光合速率。温度由30 ℃改为25 ℃,光合速率会上升,呼吸速率会下降,故a点(呼吸速率)会上移;b点会左移,在较小的光照强度下就可以达到光补偿点;因为光合速率增大,故最大光合速率会上升,故d点会上移。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关于曲线如何移动的问题需要考生搞清楚条件改变的结果引起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分别如何变化,如果呼吸速率不变,光合速率增大,则光补偿点会左移,光饱和点会右移,最大光合速率会增大。‎ ‎20.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器甲是叶绿体,细胞器乙是线粒体,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详解】‎ A、叶绿体甲光反应产生的ATP被暗反应消耗,不能从叶绿体中运出,且线粒体乙产生的ATP也不能被甲利用,A错误;‎ B、叶绿体甲进行光合作用过称中产生的[H]叫做还原型辅酶II,线粒体乙在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H]叫做还原型辅酶I,B错误;‎ C、叶绿体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来自线粒体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外界中的二氧化碳,因此此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C正确;‎ D、当光照强度达到饱和后,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过程不会改变,D错误。‎ 故选C。‎ 答案第21页,总22页 ‎21.C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的顺序为: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 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 ‎【详解】‎ ‎①末期细胞一分为二,两个相同DNA分子完全分开;  ②有丝分裂的前期出现放射状排列的细丝进而形成纺锤体;③在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中心体复制发生倍增;④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内分裂过程的顺序是③→②→④→①.故选C。‎ ‎【点睛】‎ 熟悉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种物质的变化规律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22.C ‎【解析】‎ ‎【分析】‎ 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是观察有丝分裂的好材料。‎ ‎【详解】‎ ‎①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彼此分离开来,①正确;‎ ‎②经解离后的细胞已经是死细胞,不能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连续分裂的过程,②错误;‎ ‎③制片的过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③正确;‎ ‎④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④错误。‎ 故选C。‎ ‎23.C ‎【解析】‎ ‎【分析】‎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区别:‎ 答案第21页,总22页 ‎ ‎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前期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末期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详解】‎ 动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A错误;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都会形成纺锤体,B错误;动物细胞中有中心粒发出星射线,而植物细胞分裂时是细胞的两极发出的纺锤丝,C正确;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都有着丝点的分裂,染色单体分离,D错误;综上所述,选C项。‎ ‎24.C ‎【解析】‎ 据图分析,细胞的不同时期核DNA数发生了变化,由2N→4N→2N,说明了细胞进行了分裂。根尖伸长区细胞已经分化,不再分裂,A错误;叶片表皮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没有分裂能力,B错误;动物的红骨髓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C正确;动物的神经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D错误。‎ ‎25.C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是指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为止。每经过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就由1个变成2个,即初始的50个细胞经过一个细胞周期变成100个。根据最终的细胞数量可求完成的细胞周期数,并根据经过的时间求每个细胞周期的时间。‎ ‎【详解】‎ 样液稀释10倍含有80个细胞,未稀释前细胞总数是800个,设6小时完成了n个细胞周期,则有:50×2n=800,n=4,6小时完4个细胞周期,每个细胞周期持续的时间是1.5小时。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6.D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 答案第21页,总22页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 细胞分化使细胞的种类增多,细胞增殖使细胞数目增多,A错误;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分化使细胞的全能性逐渐降低,B错误;胡萝卜经组织培养产生完整植株过程中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需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故该过程存在细胞分化,C错误;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的化学组成趋向差异化,从而使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D正确。  故选D。‎ ‎27.B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及众多的细胞器,不能进行细胞分裂,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能再进行细胞分裂,A错误;血红蛋白的形成是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人体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C错误;在蒸馏水中,其会渗透吸水,因此吸水能力逐渐降低,D错误。故选B。‎ ‎【点睛】‎ 人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28.D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如老年斑;(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如白头发;(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 答案第21页,总22页 进入老年后,细胞代谢机能减退,体内脂肪容易发生氧化,产生老年色素.这种色素不能排除体外,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的衰老而逐渐积累,于是沉积在细胞体上,从而形成老年斑.老年斑是细胞内脂褐素占有的面积增大所致.故选D。‎ ‎【点睛】‎ 熟记衰老细胞的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C ‎【解析】‎ ‎【分析】‎ ‎1、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 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手指的正常分离属于细胞凋亡,A不符合题意;细胞的自然更新属于细胞凋亡,B不符合题意;脉管炎患者由于局部缺血导致组织细胞坏死属于细胞坏死,C符合题意;蝌蚪发育成为青蛙过程中尾部消失属于细胞凋亡,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0.A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特征:(1)能无限增殖(原因是没有接触抑制,癌细胞并不因为相互接触而停止分裂);(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的减少,使癌细胞间黏着性下降。细胞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需要信息分子与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详解】‎ 骨桥蛋白属于生物大分子,大分子运出细胞属于胞吐,A错误;休眠的癌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可能有与“骨桥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受体,B正确;骨桥蛋白属于分泌蛋白质,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C正确;根据题意可知,抑制癌细胞中“骨桥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是防止癌细胞扩散的有效途径,D正确。‎ ‎31.C 答案第21页,总22页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 HER基因过量表达会导致细胞癌变,而辐射、病毒等属于致癌因子,因此辐射、病毒等可能是激活HER基因过量表达的外界因子,A正确;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使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因此癌细胞易于扩散转移,B正确;癌细胞中DNA复制方式相同,都是半保留复制,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C错误;癌细胞是畸形分化形成的,诱导癌细胞的凋亡或正常分化成为癌症治疗的一种策略,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2.B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和同源染色体数目变化:‎ ‎ ‎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 ‎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答案第21页,总22页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染色单体 ‎4n ‎4n ‎4n ‎2n ‎2n ‎2n ‎0‎ ‎0‎ 同源染色体 n n ‎0‎ ‎0‎ ‎0‎ ‎0‎ ‎0‎ ‎0‎ ‎【详解】‎ A、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0:2:1:2,B正确;‎ C、有丝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1:0:2:2,C错误;‎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0:0:1:1,D错误。‎ 故选B。‎ ‎33.D ‎【解析】‎ ‎【分析】‎ D正确。‎ ‎34.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①②表示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也可以表示一个染色体组;丁细胞含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 甲图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所以图中①和②为非同源染色体,C错误;由C 答案第21页,总22页 图细胞可知该动物是雄性个体,因此该器官是动物的睾丸,其中细胞所含的染色体的数目可能是2(乙)、4(甲、丙)、8条(丁),D正确。‎ ‎【点睛】‎ 分析解答本题关键要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35.D ‎【解析】‎ ‎【分析】‎ 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详解】‎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地方有:场所、细胞质分裂方式、是否需要变形、生殖细胞数目等,其中精子形成过程中要经过变形而卵细胞形成过程不需要经过变形,A正确;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产生4个精细胞,经过变形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可产生1个卵细胞,故一个精原细胞和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数量之比为4:1,B正确;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质不均等分配,初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形成的个大的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个小的细胞为第一极体,而次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形成的个大的细胞为卵细胞,个小的细胞为第二极体,C正确;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是相同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重点考查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要求考生识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并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6.D ‎【解析】‎ 答案第21页,总22页 ‎【分析】‎ ‎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2.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 ‎①开花前对母本去雄,由于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因此在开花前已完成受精作用,须在开花前进行去雄,①错误;②正确;③去雄后需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③正确;④错误;⑤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物的花粉涂在去雌蕊的柱头上完成杂交过程,⑤正确;⑥杂交试验需采集另一株植物的花粉涂在去雌蕊的柱头上,⑥错误。所以②③⑤正确,即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识记人工异花授粉的具体过程,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7.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正确理解分离定律的实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 测交后代比为1:1,是检测F1基因型的,不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A不符合题意;F2基因型DD和dd产生配子时,不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B不符合题意;F2表现型的比为3:1,属于性状分离,C不符合题意;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产生配子的比为1:1,D符合题意。故选D。‎ ‎38.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 答案第21页,总22页 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详解】‎ 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再通过推理和想象对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说(解释),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孟德尔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提出问题,A正确;杂合子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由此可以推理出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2种配子(D∶d=1∶1),B正确;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又设计了“测交实验”,“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C正确;孟德尔并没有提出“遗传因子位于同源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D。‎ ‎39.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杂交、测交、自交三种交配方式的相关应用,鉴定动物是否纯种应用测交,区分显隐性应用杂交,不断提高植物的纯合度应用自交,检验F1基因型应用测交。‎ ‎【详解】‎ ‎①鉴定一只白羊(显性性状)是否纯种,可以测交法;‎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可以杂交法或自交法;‎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采用连续自交法;‎ ‎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综上所述,选B项。‎ ‎【点睛】‎ 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40.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以知道:大豆植株的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表现型=基因型+环境因素。Aa自交后代有AA、Aa和aa,但aa黄色植株会在幼苗阶段死亡。‎ ‎【详解】‎ 答案第21页,总22页 浅绿色植株连续自交n次,后代中杂合子的概率为,纯合子AA或aa的概率均为,因为黄色个体在幼苗阶段死亡,因此杂合子的概率,A错误;若浅绿色植株与深绿色植株杂交,即Aa×AA,则后代中表现型及比例为深绿色(AA):浅绿色(Aa)=1:1,B正确;浅绿色植株自花传粉,即自交,其后代中基因型:AA:Aa:aa=1:2:1,即深绿色:浅绿色:黄色=1:2:1,但因为aa的个体幼苗阶段死亡,在成熟后代中只有AA和Aa,且比例为1:2,C正确; 因为aa个体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所以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aa个体明显减少,D正确。‎ 综上,本题答案为A。‎ ‎41.酶A空间结构被破坏而失活葡萄糖斐林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该曲线的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酶活性,故该实验目的是探究(研究)温度对酶A和酶B活性的影响;‎ 分析图乙:根据图甲中相同温度下酶A的活性大于酶B,故如果图乙中画出酶A(浓度与B酶相同)催化下的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曲线,酶A反应物的浓度下降速率大于酶B。‎ ‎【详解】‎ ‎(1)图一结果显示,在40℃至60℃范围内,热稳定性较好的酶是酶A,高温条件下,酶容易失活,其原因是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 ‎(2)酶A和酶B能够将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是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在加热时生成砖红色沉淀。‎ 答案第21页,总22页 ‎(3)50℃时酶A活性大于酶B,故反应物的浓度下降速率大于酶B.曲线如图:‎ ‎【点睛】‎ 解答本题中第(3)小题,分析时必须注意三点:一是图乙是在50℃时进行,此时酶A活性大于酶B;二是在酶A催化下的反应速率更大,则底物浓度下降更快;三是曲线绘制时要注意曲线的变化趋势、位置以及底物浓度达到0时的时间点。‎ ‎42.雌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有丝分裂后期体细胞0‎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乙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 ‎(1)图中细胞既有进行有丝分裂的,也有进行减数分裂的,且由图丙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为雌性,因此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的是生殖器官--卵巢。‎ ‎(2)图甲没有同源染色体,但含有姐妹染色单体,且着丝点全部分布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故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中期,表示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是卵细胞或极体细胞。‎ ‎(3)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 ‎(4)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识图分析能力。理解减数分裂过程,并能准确识图分析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43.红色性状是显性,黄色性状是隐性Dd3∶1红椒∶黄椒=5∶13/5‎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F1‎ 答案第21页,总22页 红椒自交后代出现黄椒,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红椒相对于黄椒为显性性状,且F1红椒的基因型为Dd,则P中红椒的基因型为Dd,P中、F1中和F2中黄椒的基因型均为dd,F2中红椒的基因型为DD或Dd.‎ ‎【详解】‎ ‎(1)由于F1红椒自交后代出现黄椒,即发生性状分离,说明红色为显性性状,黄色性状是隐性. (2)根据子一代的表现型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Dd和dd,这两个个体的杂交相当于测交.F1红椒自交后代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其是杂合体,基因型是Dd,所以F2中红椒:黄椒=3:1. (3)F2中红椒DD:Dd=1:2,自交得F3,F3中dd占2/3×1/4=1/6,所以性状分离比是红椒:黄椒=5:1.红椒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1/3+2/3×1/4]÷[1-1/6]=3/5‎ ‎【点睛】‎ 本题结合遗传图解,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各个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即可。‎ ‎44.增大光照强度(或增加CO2浓度)CO2浓度左吸收灯光的热量,避免光照对试管内水温的影响只改变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或只更换灯泡功率的大小),进行对照实验 ‎【解析】‎ ‎【分析】‎ 图甲中:呼吸速率为a,光补偿点为A,光饱和点为B。‎ 图乙中:可以通过调整光与植物的距离来调整光照强度,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因变量为光合速率。温度是无关变量,中间盛水玻璃柱是为了吸收灯光的热量,避免干扰实验结果。‎ ‎【详解】‎ ‎(1)甲图中,B点时达到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小于光饱和点时,增大光合速率的主要措施是增大光照强度;当光照强度大于光饱和点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由于温度是该作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则限制作物增产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 ‎(2)已知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30℃,呼吸强度增大,光合强度降低,所以曲线中B点将向左移动。‎ ‎(3)图乙装置中隔在灯与试管之间盛水玻璃柱的作用是吸收灯光的热量,避免光照对试管内水温的影响。‎ 答案第21页,总22页 ‎(4)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光照强度,而试管与玻璃柱之间的距离可代表光照强度,因此利用乙图装置进行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只改变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或只更换灯泡功率的大小),进行对照实验 ‎【点睛】‎ 易混点:甲图中,达到光饱和点之前,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超过光饱和点之后,光照强度不再是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此时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 答案第21页,总22页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