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二中高2021级高一下期中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曾经有人说沈从文是个文体家。沈先生曾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月下小景》叙事重复铺张,有意模仿六朝翻译的佛经,语言也多四字为句,近似偈语。《神巫之爱》的对话让人想起《圣经》的《雅歌》和萨福的情诗。他还曾用骈文写过一个故事。其他小说中也常有骈偶的句子,如“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地方像茶馆却不卖茶,不是烟馆却可以抽烟”。但是通常所用的是他的“沈从文体”。这种“沈从文体”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杂糅”。他的语言有一些是湘西话,还有他个人的口头语,如“即刻”、“照例”之类。他的语言里有相当多的文言成分———文言的词汇和文言的句法。问题是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这样就形成了沈从文自己的特殊文体。他的语言是从多方面吸取的。间或有一些当时的作家都难免的欧化的句子,如“……的我”,但极少。大部分语言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就中写人叙事简洁处,受《史记》、《世说新语》的影响不少。他的语言是朴实的,朴实而有情致;流畅的,流畅而清晰。这种朴实,来自于雕琢;这种流畅,来自于推敲。他很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注意色彩,也注意声音。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用的是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但是常能对于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
比如《边城》里两次写翠翠拉船,所用字眼不同。一次是: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又一次是: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懒懒的”,“很自负的”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没有人这样用过,用在这里,就成了未经人道语了。尤其是“很自负的”。你要知道,这“客人”不是别个,是傩送二老呀,于是“很自负的”,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这个词用在这里真是最准确不过了!
沈先生对我们说过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契诃夫也说过类似的意思)。所谓“准确”,就是要去找,去选择,去比较。也许你相信这是“妙手偶得之”,但是我更相信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边城》不到七万字,可是整整写了半年。这不是得来全不费功夫。沈先生常说:人做事要耐烦。沈从文很会写对话。他的对话都没有什么深文大义,也不追求所谓“性格化的语言”,只是极普通的说话。然而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原刊1981年第2期《芙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从文曾被人称为文体家,所以他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
B.沈从文的《月下小景》,有六朝翻译的佛经的叙事特点和偈语的语言风格。
C.沈从文在《神巫之爱》的对话描写中,有意的模仿了《圣经》的《雅歌》和萨福的情诗。
D.沈从文曾经模仿翻译的佛经写作,也曾用骈文写作,语言中呈现很多骈偶的风格,这些文章
11
都体现了“沈从文体”的艺术特征。
2.下列对于沈从文语言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按照沈从文自己的说法,“沈从文体”主要的特点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文白杂糅”。
B. 沈从文体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把家乡话与普通话,文言和口语配置在一起,十分调和,毫不“格生”。
C. 沈从文的语言大多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偶尔也会吸取一些当时作家很少使用的欧化的句子。
D.沈从文对语言的雕琢和推敲,使得他的语言,朴实而有情致,流畅而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汪曾祺认为,沈从文善于将人人能懂的普通词汇赋予新的意义,他从来不用生造的、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的词汇。
B. 汪曾祺认为,“懒懒的”,“很自负的”,因为使用的情境不同,翠翠的心理情感不同,而产生了各自很多很深的意思。
C.沈从文主张,语言的唯一标准 是准确。写作的时候,不要轻易相信妙手偶得,而是要去找,去选择,去比较,从而找到最准确的语言。
D. 沈从文小说中的对话很普通,但是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与他长时间的思考和打磨是分不开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戏
杨轻抒
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曲子,像一个人死去了一般。夕阳淡黄,越过老墙,左一划右一拉地抹在只剩下一片半片青瓦的屋顶上。
台子上面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灰尘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其实,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老邓认真想了一会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但这又怎么可能呢?
老邓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不喜欢在人面前念叨过去的事情,比如老邓就很少提起过去在戏台上的情形,或者跟那些戏迷的故事。老邓只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他们是长坂坡前的赵子龙,是虎牢关前的吕布,是江东的周瑜,是萧生,是武松……他们威猛、精神,一抬手,长江风起;一睁眼,河水倒流。他们的声音响亮高亢,直迫云天:自古英雄有血性,岂能怕死与贪生?此去寻找无踪影,枉在天地走一程……
老邓不认为自己老了,比如刚才用铁钳拧园子的门锁的时候,居然一下就拧开了,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的悦耳,很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拧开铁锁那一刻,老邓从腿肚子往上蹿起一股让人战栗的激动——不,应该是快感,老邓觉得浑身那个爽啊,真想大叫一声:啊——
老邓从灰色的楼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应该是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一步一步往台上爬。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小会儿。那一小会儿时间里,老邓回头,看见自己的脚印印在一级一级的青灰色的台阶上,像朝珠一样,像时光一样,一直串到台子正中央。
这时候,老邓抬起头,看见了墙头外的夕阳正啪啦啦地烧。
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老邓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老邓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经站在这个台子中央,那时候,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的,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如同庙里的菩萨,光芒万丈。
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了,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老邓看见有人在墙上刻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那些字笼在阴影里,具体是什么字,老邓使劲眯着眼,仍然没有看清楚。其实看清楚了也没有什么意思,老邓想。
11
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至于泥土为什么是青灰色的,老邓有些迷惑。之前老邓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青灰色的泥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几条长短不一的木棍,那其实不是木棍,是长凳子的腿。之前,园子里摆着一排一排的长条凳,每一条凳子上都紧紧地挤着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其中一个女人每次演出都来,每次都坐在那个固定的位置,眼睛盯着老邓,眼中水波四起。现在,人没了,老邓觉得自己眼中唰地生出了厚厚的青苔。
夕阳下去了,稀落的青瓦由黄变蓝,变黑。老邓站在台子中央,像风中的一片叶子。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老邓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起来了。抬不起来腿的时候,老邓心里突然觉得有一丝酸。
老邓看见一只麻雀突然落在对面的墙头上,满眼的迷惑,一声不吭。
……
那个下午,在老邓的印象里,一切都很安静:青瓦上的夕阳一声不吭,掉了石灰的老墙一声不吭,那只麻雀一声不吭,连风吹过来,都一声不吭。但是,那只是老邓的感觉,事实上,那个下午,是有一个人偶然走过院墙的外边的,走过墙外的那个人听见了很久都没打开过的园子里传出了一个嘶哑的声音,那声音像是在歌唱——不,是唱戏。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听出了断断续续的句子:只见那番营蝼蚁似海潮,观不尽山头共荒郊,又只见将士纷纷一字乱绕,队伍中马嘶兵喧闹吵吵……
早就没人了的园子里怎么会传出唱戏的声音?那人想了半天,还是没想出个所以然来。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就算了,于是,那个人拍拍屁股上的土,走了。
后边的事情比较玄,说是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戏,但园子里怎么会有人唱戏呢?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这没啥奇怪的,一座上百年的戏园子,也曾多次被关过,被做过其他用途——不同的是,这回听说不久就要拆掉了,拆掉干什么,谁都说不明白,就像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把园子关掉一样。更玄的是,说有好事的听见声音还专门跑去看了,看见门锁掉在地上——门实在太破了,破得已经挂不住一把锁——园子里边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连只麻雀都没有,只有一楼梯的灰尘,像时光一样,层层叠叠地堆在一起;像旧书页一样,层层叠叠地摞起来。
但的确是真的,好多人都说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的声音。而且,还听见了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戏”为题,并未紧扣小说所写的有关荒废的戏园的内容,说明作品的主题是借老邓来到戏园表现其对戏曲发自内心、难以割舍的热爱。
B.小说多次描写“灰尘”,说明戏园废弃已久,悄无人迹;写老邓站在台子中央时,多次提到“自己”,突出了老邓曾有的荣光和现在的失落、寂寞。
C.文中说老邓并不怎么喜欢怀旧,又说他眼前“晃悠着一些人”,突出了老邓对戏曲的深厚情感以及戏曲中各色人物的鲜活形象和巨大魅力。
D.小说并无紧张激烈、曲折有致的情节安排,而是通过细节描写,运用意识流手法,细腻地表现了老邓所处的环境及来到戏园的动作、心理活动。
5.小说描写夕阳的变化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小说结尾的视角为什么由老邓变为其他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11
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得到提高,而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则在90年代后期,并且以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技术实现为主;人脸识别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尖端的核心算法,并使识别结果具有实用化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人脸识别系统”集成了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同时需结合中间值处理的理论与实现,是生物特征识别的最新应用,其核心技术的实现,展现了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转化。
(摘编自《人脸识别技术行业报告》,《中国产业信息》2018年8月10日)
材料二:
人脸识别技术,主要包括4个步骤。分别为:人脸检测、人脸图像预处理、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以及匹配与识别。
人脸检测利用脸部的特征,从图像或视频中快速定位人脸的位置并抓取人脸部图像;人脸图像预处理是基于人脸检测结果,对图像进行处理并最终进行特征提取的过程,主要是去除光线环境变化等对人脸识别的影响;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主要从人的面部找到一些可辨别身份的唯一属性(如人脸器官的形状描述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等),并形成一个数字代码;人脸图像匹配与识别,是将当前提取的人脸图像特征数据与数据库中存储的特征模板进行搜索匹配,确定相似性的过程。
“通俗地讲,比如说这个人主要特征是大眼睛,系统就会自动与数据库内具有同类特征的人分类快速对比,最后会显示出相似度最接近的10张照片。然后再对其基础信息,如姓名、性别等进行比较,来确定人的身份。”
那么整个系统识别过程会不会花费很多时间呢?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证件防伪部级重点实验室,一台普通的笔记本计算机上,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人脸比对过程,选择一张人脸图像,点击系统开始,整个过程1秒钟完成,系统就自动显示出与其相似的10张人脸图像。据介绍,照片识别时间主要取决于机器配置,目前服务器可以在1秒之内完成1亿人脸图像的比对。
(摘编自《走进人脸识别》,《新京报》2017年12月)
材料三:
2017年人脸识别运用领域统计数据:
(摘编自《新快报》2017年9月18日)
材料四: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公民个人信息 ,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由于人脸信息是可以识别个人的生物特征信息,因此在网上采集、传输和存储人脸信息需要综合考虑其风险。人脸和其他生物数据(比如说指纹)的一个巨大区别是,人脸是可以进行远距离采集的,任何一个人在远处拍一张照,把照片放在人脸识别的软件里,理论上就进行了识别。此外,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自己的脸是隐私,因为人脸是公开的。往往,我们会把隐私和私密画等号,现在看来,这样的等号得拆了。
从国家安全层面考虑,如果人口生物特征数据在网上大规模使用,由于互联网信息安全是公认技术难题,在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过程中一旦出现信息安全问题,导致数据大量泄露,其损失难以估量,美国、印度已经出现过一些生物特征数据泄露导致信息安全事件,需要认真对待。
(摘编自《“人脸识别”的安全问题已经来了》,《法制日报》)
11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的是识别身份。这项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对人的面部进行识别。
B.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从人的面部找到一些可辨别身份的唯一属性,二是要把这些属性转化成一个数字代码。
C.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运用于很多领域,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主要运用于考勤门禁、金融和安防等领域,其中在考勤门禁领域运用最广泛。
D.生物特征数据泄露事件并不鲜见。人脸是公开的,因此要保存生物特征数据难度很大,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就可见一斑。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技术是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要支撑,因而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也必然会见证和助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B.人脸识别技术之所以能进行有效识别,是利用比对的方法,通过人脸的生物特征差异的比对来最终完成识别任务。
C.人脸信息是可以识别的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属于受法律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使用这些信息会造成侵犯个人隐私。
D.人脸识别技术要取得长足的发展一依赖于技术的进步;二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这项技术的安全性。
9.以上四则材料,各是从哪个侧重点介绍人脸识别技术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言兵事疏
晁错
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亡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1
A.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B.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C.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D.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时使用的文书。
B.“胡”是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始于战国后期,称匈奴族为胡或北胡。
C.“什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也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
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先回顾了汉兴以来与匈奴作战胜败得失的情况,援引古代兵法“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说法,突出良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吕后时“民气破伤,无有胜意”,到文帝时“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的形势转变。
C.作者根据“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的理论,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条件,否定了“以众攻寡”,提出了对匈奴作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
D.作者对于汉兴以来抗击匈奴的历史十分熟悉,对前代处理匈奴问题的得失成败也了然于胸,这使得他的论点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5分)
(2)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4-15题。
咏史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注)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珥:插。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前一句中“蹑”字显示出士族子弟世居高位的强势,后一句中的“沉”字则流露出寒门才俊沉沦于底层的颓唐。
B.“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此句是过渡句,既概括总结了前句,又自然引出后句的典例,同时也表达了对门阀制度积重难返的愤慨。
C.“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写了汉代的金张两家,凭借祖先的功业,得任汉朝的高官,其官勋可于帽上插七条貂尾,尊贵非常。
D.“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运用了有关冯唐的事典,借此表达的情感与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的表达完全相同。
15.请简要分析“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四句有何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1
(1)《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用心专一。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________, , ”。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蜀道景物凄清,杜鹃鸟哀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琴的优美动作,先是“低眉信手续续弹”,后是“_______________”,弹出了当时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花厅的门虚掩着,门缝里透出久违了的气息,这种气息无时无刻都在这个家族的各个角落存在着,熏染着来到这里的一切人和物。
②谈到对这本书的评价,坦白地讲书中有不少缺点,同时也有不少应该肯定、值得赞赏之处,可以说这是一本瑕瑜互见的小说。
③凭借一场电脑战胜职业棋手的围棋比赛,就说“人工智能战胜人类”,显然失之偏颇,而断言人工智能将要取代、威胁甚至控制人类,同样为时尚早。
④大汉奸汪精卫为了掩饰他的卖国罪行,竟然抛出了一个声名狼藉的“曲线救国论”。
⑤亚洲投资银行的顺利成立和运营,将惠及亚投行各国,也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这是不言而喻的。
⑥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眉,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A.①②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⑥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作家海明威写道:“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
①相反,在生活的此处过不了这一关,就别想在生活的别处能过好这一关
②面对委屈、挫折、困境,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以勇敢与微笑去面对
③不是选择认命与沉沦,而是不屈沉着以进取
④人生在世,确实需要这么一点精气神
⑤换言之,既然委屈是人生旅途上如影随形的种种难关,唯有认认真真去过好每一关,我们才能脱胎换骨,不断抵达自由的境界
A. ②③⑤①④ B.④②③⑤① C.④⑤②③① D.②③④⑤①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最近,各种保健品公司推出的所谓保健产品花样繁多,价格极高。在购买者中,老年人的需求往往是最容易受骗、最容易受伤的人群。
B.媒体调查结果显示,76%的受访者在用微信聊天的过程中会频繁运用表情符号,在最受欢迎的表情符号排名中,“微笑”高居榜首。
C.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习类App软件包含过多的游戏成分,孩子很容易上瘾、对其产生依赖,而且还内置不少充值服务,显然脱离了教育的主题。
D.中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已开发出一种新型相变材料,有望将电子产品的存储速度提高了约70倍左右。
20.下面是五类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句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5分)
①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11
②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赵县参观“千年彩虹”赵州桥。我是导游,希望大家尊称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解说词)
③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④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教育处找李干事认领。(招领启事)
⑤学生打算于5月4日上午9点在万州二中健身馆举办“个人书画展览”,诚邀恩师届时光临。(请柬)
①将______改为______ ②将______改为______ ③将______改为______
④将______改为______ ⑤将______改为______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示例:舟横野渡,景入深林,临风听暮蝉,天际尽孤帆,中国古典诗歌是美丽的。
材料:博大,浪漫
雨打梧桐,身葬湘流,心照汗青,人约黄昏
残月挂杨柳,肝胆留昆仑,闲潭梦落花,广厦庇寒士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为议论文;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万州二中高2021级高一下期中期考试答案解析
语 文
1.B。(A,因果关系颠倒;C,读者读了以后有这样的感受,沈从文并不一定是在模仿,D,这些都不是沈从文体的艺术特征,从“但是通常所用的是沈从文体”的转折可以看出。)
2.C。(C,原文为“当时作家难免的”可以看出,当时作家并不是很少使用。)
3.B。(B,原文中说“尤其是,很自负的”,因为是二老,所以“就有了很多很深的意思”,而“懒懒的”并没有很多很深的意思。)
4.A。不仅是表现其对戏曲发自内心、难以割舍的热爱,更重要的是表达作者对戏曲走向没落的惋惜和留恋。
5.①构成时间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夕阳由淡黄变火红,然后变黑,在时间的推移中,情节在不断发展。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渲染了暗淡和没落的气氛,烘托了老邓在戏园中的种种活动和心理。
③有象征意味,暗示主题:夕阳逐渐西沉,暗示了作者对戏曲逐步走向没落的惋惜和留恋。
6.①深化了主题:由老邓到其他人,突出了作品意义的普遍性,使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更为广泛。
②丰富内容,补充情节:通过他人的角度,补充交代了老邓独自唱戏的情节,使故事更加完整。
③增添作品亮色:以幻觉表现出人们对戏曲复兴的美好愿望,手法别致。
(以上题目设置,尽可能的反套路作答,请老师们在讲评时尽量引导学生读透彻,思到位,答周全。)
7.D。 逻辑混乱。“人脸公开”与“生物特征数据保存难度”二者间没有必然关联。它也不是“人脸识别技术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
8.C。 片面夸大。不合法地使用,或者无安全保证地使用,才会导致“侵犯个人隐私”的后果。
9.(6分)①材料一侧重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概念和发展;
11
②材料二侧重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③材料三侧重于人脸识别技术的适用范围及发展现状;
④材料四侧重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问题。
10.C
解析:语段含义参考译文;提示:“之”“坚甲絮物”是双宾语;“以边郡之良骑”是介宾结构的后置;“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是后置定语。
11.B
解析:“胡”是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东方少数民族称“夷”。
12.C
解析:文章第一段提出“择良将”的意义,强调用兵之道;接着第二段提出了与匈奴作战的的三套方略,即“以蛮夷攻蛮夷”,“以长攻短”,“以众攻寡”,强调临战之术;第三段,以战争凶险,战事多变,君主应该取万全之道的理念,权衡形势,结合上文的“道”“术”,提出“万全之术”。所以,“以众攻寡”是作者肯定的临战之术,从“衡加之以众”也可以看出,其为“万全之术”的一个方面,并无否定它的意思。
13.答案:
(1)道路崎岖不平,能一边奔驰一边射箭(的能力),中国的骑兵不及他们;经风雨、疲劳,饥渴而不受困(的能力),中国的士卒不及他们。
评分标准:倾仄、且…且、弗与、罢及句意各一分,另外将“中国”译为“中原”,“人”字不翻译或翻译为“百姓”,都按照正确翻译处理。
(2)尽管这样,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战争(终究)是危险的事情。将大国变成小国,强国变成弱国,(有时)只在俯仰之间罢了。
评分标准:虽然、凶器、耳各一分,句意两分。另外将“虽然”译为“虽然这样”,“以大为小,以强为弱”有其他正确的意译,“俯仰”译为时间短暂,都按照正确翻译处理。
14.B
解析:A项“英俊”并无颓唐之意;C项“七叶”为七代之意;D项典故在两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并不完全相同,一侧重时运,一侧重等级出身。
15.答案:
①思想内容:以“涧底松”比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世家大族子弟。取松、苗两物象,一繁一稀,一低一高,两相对比,仅一寸的山上苗竟遮盖了涧底百尺苍松,借此隐喻因等级造成的不公。
②章法结构:此四句以比兴起笔,引出后文对门阀制度导致选贤痼疾这一社会现实的议论。
③表达效果:用语形象(比喻),表意鲜明(对比)。
评分标准:以答案给出的三个角度的解析为参考,一点两分,备课组根据具体情况,可分解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其中思想内容方面只要含义解释正确,也可得分。
16.(6分)(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3)轻拢慢捻抹复挑
17.C。①应该把“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刻”,或者把后面的“都”改为“不”,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②瑕瑜互见:指玉上的斑点和玉的光彩互有所见。比喻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两者同时存在;正确;③,失之偏颇:在公正与不公正方面有失误,即不公正,符合语境;④声名狼藉:形容名誉坏到了极点,只适用于指人的名声,而不能指其他事物;⑤正确,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符合语境;⑥巧夺天工:指人工的技艺非常精湛胜过天然,形容技艺高超冠绝。
18. B。
19.B。(A,搭配不当“需求”是“人群”;C,主语偷换,“孩子们……内置了……”;D“有望”与“提高了”矛盾,“约”和“左右”重复)
20.(5分)
11
①将“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
②将“尊称”改为“称呼”。
③将“全部”改为“全都”。
④将“48元”改为“若干”
⑤将“打算”改为“决定”。
解析: ①处“莅临”为敬语,多用于长辈、领导及贵宾等对象的到来;②处不宜尊称自己;③处“全部”在广播的场合中会与“全不”混淆,造成歧义;④处在招领启事中往往不透露被招领财物的具体数额;⑤处:打算是计划,请柬上呈现的应该是具体、确定的事项。
21.(6分)
①身葬湘流,心照汗青,广厦庇寒士,肝胆留昆仑,中国古典诗歌是博大的。
②雨打梧桐,人约黄昏,残月挂杨柳,闲潭梦落花,中国古典诗歌是浪漫的。
22.作文(60分)
解析:作文为材料作文,考点与2018年全国二卷尽量趋同。命题借用2015年成都市一诊作文题,无导引文段,返璞归真,审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关键词句及整体意旨的把握。具体立意方向参考:坚持,探求,梦想(人生的意义在于有一天能知道“人生意义”的答案),过程(人生的意义在于享受“可以”不断询问的过程)。前二者为核心立意。
审题误区:脱离材料谈“人生的意义”。此则材料有一个内在的逻辑链,人生的意义的产生在于询问,询问让人生有意义,不能架空“询问”“追问”这种词语而漫谈“人生的意义”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20~16 分)
二等(15~11 分)
三等(10~6分)
四等(5~0分)
基
础
等
级
内
容
20
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 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
征
2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内容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一)基础等级评分, “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
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 。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
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 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深刻:⑴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⑵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4)材料丰富(5)论据充足 (6)形象丰满(7)意境深远
3.有文采:(8)用词贴切 (9)句式灵活(10)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 (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16)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 2分;不足字数,每少 50个字扣 1 分;每 3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酌情扣分;抄袭的, “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 “发展等级”不给分
11
附文言选文参考译文:
臣听闻自汉兴以来,匈奴屡次侵入边地,小规模的得小利,大规模的获大利;吕后专政时再次侵入陇西,攻占城池,屠杀城中百姓,掠夺牲畜等财物;这之后又曾侵入陇西,杀死守城的官吏与士卒,大肆劫掠。臣私下听说将军打了胜仗的威风,可以使部内百姓都有百倍气势;而吃了败仗的士兵,其衰弱的士气长期都不能恢复。自吕后专政以来,陇西三次被匈奴围困,百姓气势被损伤,没有了求胜之心。现在陇西的官吏,上依社稷神灵,遵奉陛下圣明的诏命,团结士卒,磨砺他们的气节,发动那些已经被损伤了气势的百姓来抵挡正乘胜进军的匈奴,以寡敌众,斩杀匈奴一王,击败其部众,收获丰厚的战利品。这并非陇西的百姓有勇敢和怯懦的分别,而是将领统帅节制的方法有巧妙和拙劣的分别。所以兵法说:“有必胜利的将领,没有必胜的百姓。”由此看来,安定边境,建立功名,在于良将,所以陛下不能不慎重选择。
臣又听闻小国和大国在军事上的表现形式不同,强国和弱国所面临的局势有异,险要与非险要之地的防御也有分别。卑微地侍奉强国,这是小国的表现;联合小国来攻打大国,这是均势国家的表现;用蛮夷来攻打蛮夷,这是中国的表现。现在匈奴的地形和技艺都与中国不同。上下山坡,出入溪涧,中国马匹的能力不如他们;道路崎岖不平,能一边奔驰一边射箭的能力,中国的骑兵不及他们;经风雨、疲劳,饥渴而不受困的能力,中国的士卒不及他们。这是匈奴擅长的地方。如果在平原上,地势平坦,以轻车突骑攻击,那么匈奴就容易被挠乱阵脚;用射程远的劲弩长戟攻击,那么以匈奴人的弓箭射程,便不能抵御;士卒披坚甲执利刃,攻击以长兵短兵互相交错配合,再以四处游击的弩兵往来掩护,成什伍编制一齐向前冲阵,那么匈奴的士兵不能抵挡;能强弩骑射的官卒,张弓向同一目标齐射,那么匈奴的皮甲木盾牌就不能支撑防御了;至于下马格斗,剑戟相交,攻击行动力求迫近对方,与之短兵相接,那么匈奴人的脚下速度就不能支撑这样的战斗了。这是中国擅长的地方。由此看来,匈奴的长处有三个,中国的长处有五个。陛下又兴兵数十万,用来诛讨仅数万的匈奴,众寡悬殊,这用的是以十击一的方法。
尽管这样,兵器终究是不祥之物;战争终究是危险的事情。战争将大国变成小国,强国变成弱国,只在俯仰之间罢了。所以,用人海战术争胜,一旦失败,难以再振作起来,便追悔莫及。帝王选择的方法,当出自万全之策。现在义渠之类的蛮夷之族投降汉朝的有数千人,他们的饮食和长处与匈奴一样,可以赐给他们盔甲棉衣、劲弩利箭,用边郡的良马增补他们的武装,让能够了解他们习俗团结他们军心的明将,依照陛下与之订立的盟约统领他们。如果地势险要崎岖,就用他们来抵挡匈奴;如果地势平坦道路畅通,就用我朝的轻车武卒来制服他们。两军互相辅佐、依存,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加上权衡比较实力则我方军士数量众多,这是万无一失的方法。
《史记》传言: “狂妄之人的言语,圣明的君主也会于其对错有所选择。”我晁错愚昧鄙陋,冒死进狂妄之言,希望陛下能裁夺择用。
注:“民”在古文中也有指“士兵”的意思,但并不多。此篇从局部句意来看,翻译为“士兵”比较流畅,但结合战争背景和词语使用的特点,还是采用了“百姓”的意思。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