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试卷(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江苏省2018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试卷(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高考仿真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这表明周代(  )‎ A. 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 B. 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C. 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 D.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答案】A ‎【解析】根据“所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可知离周王越远的等级,其分裂的可能性越大,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天子之位是高高在上的,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了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C项错误;分封制虽然与血缘关系有关,但材料突出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考查的是分封制的瓦解。‎ ‎2. 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B. 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 C. 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 D. 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相权较大,皇权为了制衡相权选择外戚辅佐。而到明代时丞相制度已被废除,皇权极大的加强,不需要外戚制衡丞相。另外外戚反而成为加强皇权的障碍,因此要选寒微之家。由此可知A选项正确,正是皇权强化的表现;B项绝对化,外戚权力受抑制并不代表淡出政治舞台,错误。丞相制度废除与外戚淡出都是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而不是原因,C错误。这种选法并不能杜绝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只要有权力存在,就不可避免。所以D项错误。‎ 点睛: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但是从演变趋势来看君权越来越强,相权越来越弱。‎ ‎3.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明理学(  )‎ A.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B. 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C. 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答案】C ‎【解析】由题干“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可知,宋明理学体现出一种世俗化,生活化的特点,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尝试”,而不是伦理;B选项材料没有涉及;D选项错误,这与材料内容无关。‎ ‎4. 《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该科技成就(  )‎ A. 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 B. 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 C. 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 D. 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声如雷震” “热力”和“人与牛皮皆碎”说明这种科技成就是火药。而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为世界文明的转型做出很大贡献,所以选择D项。火药是中国道家丹药术士发明的,因此A、B项错误。火药用于军事在唐末至宋初,因此C项也错误。‎ 点睛:对古文的理解分析是这道题的关键。‎ ‎5. 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唐代(  )‎ A. 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 B. 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 C. 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 D. 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 ‎【答案】C ‎6. 有宋人感叹:唐代书法“虽非知名之人,亦往往有可观”,而本朝“非性好之者不习,故工者益少”。出现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宋代(  )‎ A. “重文轻武”,出现“文官政治”‎ B. 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理在气先”‎ C. 大量书院的兴起,普及了教育 D. 科举取消“明书科”,采取“誊录”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书法“工者益少”是因为宋代不再考“明书科”,为了防止科举作弊而采用了“誊录”制 ‎,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7. 据载,“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唐律定为徙罪,明律改为杖罪,明中叶之后实际流于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 A. 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 法律的调节作用日趋弱化 C. 国家对人身控制的不断加强 D. 个性解放思潮的逐步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的现象原来被法律禁止,而在明中叶之后实际流于形式,说明明中叶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故答案为A项。B项中的弱化不符合史实,排除;明清时期国家对人身控制不断松弛,而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个性解放思潮,排除D项。‎ ‎8. 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 A. 列强资本输出迅速增长 B. 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C. 民族资本社会地位提高 D.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甲午战争后3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等信息说明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初步发展阶段,该时期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导致民族工业出现初步发展状况,故选择C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列强的变化;B选项错误,这与自然经济无关;D选项错误,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 ‎9.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 A.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B.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C. 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D. 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答案】B ‎【解析】“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信息表达了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破坏,摧毁了中国的物质繁荣,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故选B。C明显不符题意,主要表达的是太平天国的局限性。太平天国严重阻碍中国的近代化,A错。D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D错。‎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 ‎10.‎ ‎ 新文化运动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识分子极力倡导“个性解放”;五四运动时,青年学生异常活跃,他们将各种“社会改造”提高到“个性解放”之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 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 C. 社会思潮的迅速传播 D. 青年学生的忧患意识 ‎【答案】C ‎【解析】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人们的思想逐渐进步和发展,社会思潮从知识分子传播到青年学生,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十月革命主要涉及到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材料的“个性解放”无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D选项错误,没有抓住材料的本质问题。‎ ‎11.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宣言中提出:“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反对日本强暴占领东三省,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这意味着(  )‎ A. 中共谋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中共关于主要矛盾的论断出现失误 C. 中共对其基本政策进行初步调整 D. 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材料“1931年”“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一致反对日本”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变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战争,为拥护苏维埃中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以解放中国”说明A项错误;1935年华北事变标志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B项错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故D项错误。‎ ‎12. 1957年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全国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5亿多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生产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B. 生产力发展成就巨大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完成 D. 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1957年全国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全国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5亿多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得出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经济发展,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故B项正确;而材料无“生产关系”的反映,故A项排除;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1957年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故C项排除;材料中不仅反映工业成就,更有农业成就,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一是需要紧扣史料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即一五计划,可以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归纳,二是对备选项进行分析排除。‎ ‎13. 公元前546年,古希腊执政官庇西特拉图借助外籍雇佣军的力量,收缴了公民的武器,建立起一支300人的私人卫队,把自己的住所安在卫城之内,成为凌驾于公民集体之上的君主。这一现象表明古代雅典(  )‎ A. 直接民主有较好发挥 B. 民主政治一度反复 C. 发展了梭伦的宪政制 D. 是集权制下的民主 ‎【答案】B ‎【解析】公元前546年,是公元前6世纪中期,此时是在梭伦改革之后,但庇西特拉图建立的是“君主政治”,而不是直接民主,A选项和C选项都不正确。从梭伦时期的民主到庇西特拉图时期的君主制说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一度受挫,出现反复,故B选项正确。庇西特拉图并不是民主政治而是独裁,D选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庇西特拉图所建立的统治制度是什么性质的,是民主政治还是君主政治。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够继续判断和把握材料的内容。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 在一名共和国的罗马公民看来:个人的德行、家族的利益必须与国家的荣誉取得一致……人生成功的标志是“职务、声望、美德、荣誉和与生俱有的天才”;如果个人的行为没能导致公共的成就,那么这种行为就只是恶行而不是善行。由此可见(  )‎ A. 罗马人的思想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 B. 罗马人将政治行为与道德紧密结合 C. 文艺复兴精神影响罗马的政治思想 D. 崇尚成功与天才是罗马公民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个人的德行、家族的利益必须与国家的荣誉取得一致”“个人的行为没能导致公共的成就,那么这种行为就只是恶行而不是善行”可知,罗马人将政治行为与道德紧密结合。故答案为B项。材料是论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不能反映出人文主义的影响,排除A项;文艺复兴运动远在罗马共和国之后,从时间上可以排除C 项;材料论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D项没有抓住材料主题,观点片面,排除D项。‎ ‎15. 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在英国诸如茶叶这种原本供贵族消费的奢侈品逐渐平民化、大众化。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 尊卑观念逐渐被平等观念所取代 B. 贵族式的绅士风度盛行 C. 极力追捧东方的生活方式 D. 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往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英国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往来,茶叶充斥英国市场,所以茶叶这种原本供贵族消费的奢侈品逐渐平民化、大众化。故选D。A和题意无关,排除;B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D。‎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6. 1933年12月31日,凯恩斯在信中敦促罗斯福将NRA(全国工业复兴署)束之高阁,称NRA为一个“戴着复兴假面具而实质上也许会阻碍复兴”的机构,而应该致力于促进公众消费和开放市场操作。对此,凯恩斯解释说:“只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指望政府支出会不断起到主导作用。”凯恩斯旨在(  )‎ A. 反对政府行政职能过大 B. 避免国家出现财政赤字 C. 强调国家加强干预经济 D. 防止盲目竞争引发过剩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凯恩斯的说法可知凯恩斯反对全国工业复兴署,他主张促进消费和开放市场反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项。结合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相关知识可知凯恩斯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可以适当赤字以促进经济发展和防止盲目过剩,故B、C、D三项错误。‎ ‎17. 1933年6月16日,美国国会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雇员有权组成集体与雇主进行谈判。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 A. 促进工业生产发展 B. 调整劳资关系 C. 赢得广大选民支持 D. 扩大政府权力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雇员有权组成集体与雇主进行谈判”来看,《全国工业复兴法》通过国家干预,来调整企业和劳工之间的关系。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调整劳资关系,是防止社会矛盾激化,排除C项;《全国工业复兴法》的颁布扩大了政府权力,但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18. 20世纪末期的美国联邦税收显示,曾经支付了占联邦税收总数30%的公司,现在只贡献了12%。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经济全球化的加剧 B. 政治多极化的加强 C. 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D. 新自由主义的崛起 ‎【答案】A ‎【解析】材料给出的时间是20世纪末,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全球加剧,大部分公司都有了跨国业务,因此对本国税收的贡献减少,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涉及到的是经济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C选项错误,凯恩斯主义在70年代之后受到了调整;D选项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19. 观察下图,若给该漫画加个标题,合理的是(  ) ‎ A. “弘扬人性的莎士比亚”‎ B. “寻求浪漫的卢梭”‎ C. “建立经典力学体系的牛顿”‎ D. “相对论中的爱因斯坦”‎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图片上一位人物坐在是数学公式上面,内容是与相对论有关,因此这人物是爱因斯坦,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莎士比亚是文学家,与数学公式无关;B选项错误,卢梭也与数学无关;C选项错误,牛顿建立的是经典力学,与相对论无关。‎ ‎20. “看似快速无序的笔触,贴近生活的选题,瞬间变化的色彩和精致的构图让绘画彻底地从以前刻板的学院派式风格中解脱出来。是一种更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下列哪一作品能体现该特点(  )‎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由“瞬间变化的色彩和精致的构图让绘画彻底的从前刻板的学院派式风格中解脱出来”可以看出此类绘画注重色彩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印象主义的特点,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是浪漫主义;C项是现实主义;D项是现代主义。‎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瞬间变化的色彩和精致的构图让绘画彻底的从前刻板的学院派式风格中解脱出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印象主义注重色彩的变化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 两题,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1. 徽商是旧徽州府籍的商人的总称,它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的商帮,曾雄踞华夏商界达三百年之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邑(婺源)习俗每喜远商异地,岂果轻弃其乡哉!亦以山多田寡,耕种为难,而苦志读书者又不可多得。是以挟谋生之策,成远游之风,南北东西,本难悉数,而始而经商继而遂家者,则有迁清江浦、湖南、广西、成都、金陵、繁昌、桐城、蔡田等处。‎ ‎——婺源《碴煌洪氏统宗谱》卷59‎ 材料二 邑中商业以盐典茶木为最著。在昔盐业尤兴盛焉,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彼时盐业集中淮扬,全国金融几可操纵。致富较易,故多以此起家。席丰履厚,闾里相望。其上焉者,在扬则盛馆舍,招宾客,修饰文采,在歙则扩祠宇,置义田,敬宗睦族,收贫乏。下焉者,则但侈服御居处声色玩好之奉,穷奢极靡,以相矜炫已耳。‎ ‎——《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 材料三 徽人在扬州最早,考其时代,当在有明中叶。故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扬,盖徽商殖民地也。徽郡大姓,如汪、程、江、洪、潘、郑、黄、许诸氏,扬州莫不有之,大略皆因流寓而著籍者是也。……清代盐商歙县人汪应庚除重建平山堂外,还斥巨资修建西园、平楼、蜀冈万松亭等园林和亭台建筑设施。乾隆二年,盐商祁门人马曰琯一人独捐2 400两白银疏浚扬州广渠门至便益门的街道;扬州康山南河下至钞关北地势低洼,街衢易积水,歙县大盐商鲍志道更是独立出资为其易砖为石,铺垫了石板路面,还斥资修造了虹桥等等。……在扬州的徽州盐商周围,集结了大批学者和文人,明代休宁商人汪新经商于扬州,既雄于赀又以文雅游扬缙绅间,芝城姜公、金公辈名儒巨卿皆与公交欢。‎ ‎——摘编自卞利《无徽不成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婺源徽商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徽商的商业地位,并据徽商资本的流向指出其本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徽商对扬州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答案】(1)原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外出经商的习俗;科举仕途的艰难;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2)地位:控制全国的盐业;几乎操纵全国金融。‎ 实质:封建商帮。‎ ‎(3)贡献:大量的徽商落户在扬州;推动扬州城市建设;发展扬州学术文化事业;促进扬州经济的繁荣。‎ ‎【解析】(1)本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归纳概括能力。由“吾邑(婺源)习俗每喜远商异地”“亦以山多田寡,耕种为难,而苦志读书者又不可多得”“南北东西,本难悉数,而始而经商继而遂家者,则有迁清江浦、湖南、广西、成都、金陵、繁昌、桐城、蔡田等处”从习俗、自然条件、仕途艰难、长途贩运和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概括。‎ ‎(2)第一问对“邑中商业以盐典茶木为最著。在昔盐业尤兴盛焉,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彼时盐业集中淮扬,全国金融几可操纵”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二问由“其上焉者,在扬则盛馆舍,招宾客,修饰文采,在歙则扩祠宇,置义田,敬宗睦族,收贫乏。下焉者,则但侈服御居处声色玩好之奉,穷奢极靡,以相矜炫已耳”可以看出其资金多用于招宾客、置义田,声色玩好,没有用来扩大投资规模,由此分析还是封建性质的资本。‎ ‎(3)由“扬,盖徽商殖民地也。徽郡大姓,如汪、程、江、洪、潘、郑、黄、许诸氏,扬州莫不有之,大略皆因流寓而著籍者是也”分析出大量的徽商落户在扬州;由“清代盐商歙县人汪应庚除重建平山堂外,还斥巨资修建西园、平楼、蜀冈万松亭等园林和亭台建筑设施。乾隆二年,盐商祁门人马曰琯一人独捐2400两白银疏浚扬州广渠门至便益门的街道;扬州康山南河下至钞关北地势低洼,街衢易积水,歙县大盐商鲍志道更是独立出资为其易砖为石,铺垫了石板路面,还斥资修造了虹桥等等”从推动扬州建设角度概括;由“在扬州的徽州盐商周围,集结了大批学者和丈人,明代休宁商人汪新经商于扬州,既雄于赀又以文雅游扬缙绅间,芝城姜公、金公辈名儒巨卿皆与公交欢”从推动扬州文化和经济发展角度概括。‎ ‎(4)由上述材料可知城市发展带动徽商植根于此,徽商发展又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作用。‎ ‎22.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出现于西欧国家,迄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俾斯麦在1881年时就看到,先用“鞭子政策”对付工人是很难奏效的,需要辅以“糖果政策”改善工人处境。(19世纪)80年代初,德国规定6天工作制,按时给工人支付货币工资。1889年颁布残疾和老年保险法,保险费由国家、雇主和工人缴纳。到1900年,领社会保险费的人数达500万人。俾斯麦的社会立法开资本主义国家之先河,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 大危机促使美国政府致力于社会保障事业。1933年,在罗斯福的倡议下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案,拨款5亿美元补助各州进行劳动救济和失业救济。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是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的、以解决老年和失业问题为主体的社会保障立法。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很快,从1950年至1980年,联邦政府用于社会保障项目的开支每年平均递增11.8%。‎ ‎——摘编自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把与社会福利有关的部分资产,如医院等出售给私人或私营部门;将某些社会福利项目的出资与管理责任交给私人组织;削减国家提供的福利。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国家责任的减弱,如通过对地方政府履行职责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审计、检查和评估等措施强化对它们的约束与控制。‎ ‎——摘编自闵凡祥《国家与社会:英国福利观念的变迁与撒切尔政府社会福利改革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德国推出社会保障制度的时代背景。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政府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做法。‎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撒切尔政府改革社会福利的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西方社会福利建设中的政府责任”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 ‎【答案】答案 (1)背景:社会主义运动日益兴起。‎ 做法:紧急救济;为失业者提供社会保障。‎ ‎(2)原因:福利国家制度存在弊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明确归纳出“西方社会福利建设中政府应承担责任”‎ 论据充分,能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社会立法:德国劳动立法和社会保障立法、美国联邦紧急救济等法案。‎ 财政支持:美国政府支持社会保障项目、德国国家承担部分保险费用。‎ 政策调整:撒切尔政府改革社会福利。‎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达通畅 隐含“政府应承担责任”‎ 论据较充分,能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 层次分明,但关联性不够;史论结合 论据不充分,能从以上两个方面展开。‎ 中心论点偏颇,如政府“应承担全部责任”‎ 非要点式列举;层次缺少关联性 缺少中心论点,或论点错误,如“政府不应该承担责任”‎ 至少涉及一个要点 要点式列举 ‎........................‎ ‎(2)由材料“把与社会福利有关的部分资产,如医院等出售给私人或私营部门;将某些社会福利项目的出资与管理责任交给私人组织;削减国家提供的福利。”,可见撒切尔政府改革的背景是:福利国家制度存在弊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3)西方社会福利建设中的政府责任要一分为二地分析,首先,西方社会福利建设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是,西方社会福利建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西方社会福利建设也会加重政府的财政困难,所以西方社会福利建设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命运。‎ ‎23.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日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郎、黄充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五四运动的进程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政策举措。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 ‎【答案】(1)特点: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 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举措: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作用:国民党的革命性增强,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 ‎(3)任务: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 因素: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 ‎【解析】(1)由表格,可以从五四运动的发起者、范围和参与力量归纳。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由材料“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结合所学,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政策举措有: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由材料“国民党的改组”和“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时趋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可以归纳为:国民党的革命性增强,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 ‎(3)由材料“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 和“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可见,“这场革命”‎ 实质任务是要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第2小问,结合所学,经过新三民主义宣传,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 ‎2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二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1)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材料二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 原因:商鞅变法时期,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时期,土地兼并严重。‎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拥有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解析】(1)商鞅变法在土地方面的措施只能是“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因为商鞅变法是向封建社会过渡,所以必须有“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方面的措施,特别是必须答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孝文帝改革在土地方面的措施只能是采取均田制,抑制土地的兼并,因为孝文帝改革是要通过均田制来解决当时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土地问题。‎ ‎(2)本题需要比较两者的改革。我们知道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一种改变就局势形成新模式的改革,所以都打击了旧势力。此外,在政策上两者的改革都有利于中央集权,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商鞅变法由于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有利于变法法令的贯彻落实,所以变法效果很好。说明改革要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符合当时的国情,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此外,改革自身措施合理有效、注重策略也是关键。最后是改革者自身的因素和品质,要拥有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2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和聪明才智合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 ‎ 只有当你能为你们未来的统治者找到一种比统治国家更善的生活时,你才可能有一个管理得好的国家。因为,只有在这种国家才能由真正的富人来统治。当然他们不是富有黄金,而是富有幸福所必需的那种善和智慧的生活。‎ ‎——柏拉图《理想国》‎ 材料三 国家就是家庭与公民结合成为一种完美自足的生活,所谓完美自足的生活就是说幸福与荣誉的生活。政治社会的存在是为了高贵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为了单纯的共同相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的政治主张。‎ ‎(3)根据材料三,归纳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的思想主张。‎ ‎【答案】(1)思想: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以德治民,取信于民;贵贱有序(或长幼有序、建立规范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2)主张: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担任;理想国家由三个阶级构成,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和谐;统治者应该以道德和智慧治理国家(或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结合起来)。‎ ‎(3)主张:国家应为人民创造幸福、荣誉的生活;政治追求高尚的道德。‎ ‎【解析】试题分析:(1)考查了学生对孔子政治思想的掌握程度。第一问答案来自于材料,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可直接依据材料一归纳。材料分三个层次:根据“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爱人。”提取出仁者爱人的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根据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得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 ‎(2)考查了柏拉图的政治主张。学生首先要通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形成答案。从材料中“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归纳出其哲学家王和统治者应该以道德和智慧治理国家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理想国家由三个阶段构成,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和谐的主张。‎ ‎(3)考查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学生首先要通读材料三,提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形成答案。材料分二个层次:一是“国家就是家庭与公民结合成为一种完美自足的生活,所谓完美自足的生活就是说幸福与荣誉的生活。”得出其国家应为人民创造幸福、荣誉的生活的主张;二是“政治社会的存在是为了高贵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为了单纯的共同相处。”得出其政治追求高尚的道德的主张。‎ ‎(4)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分析归纳能力,考查的主题是东西方三位先哲政治主张的相似之处。回答时,学生需要充分研读和比较三则材料后,再结合前三小题的答案的基础上得出:道德与政治结合;主张建立一种和谐、稳定、协调的理想社会。‎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孔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柏拉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亚里士多德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