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语文3月考试试卷(含答案浙江名校协作体)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届高三语文3月考试试卷(含答案浙江名校协作体)》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7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 高三年级 语文学科 ‎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影片《芳华》讲述了军队文工团里一群青春男女在爱情萌蘖(niè)时的故事。片中战友对“活雷锋”式主人公刘峰的行为不乏揶(yē)揄之情。‎ B.我们希望美方摒(bìn)弃零和博奕的陈旧思维,同中方相向而行,求同存异,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要煞(shà)费苦心地设置障碍。‎ C.胡德夫伴着马頔的吉他唱起了那首《南山南》,逛了北京的胡同(tòng),吃了老北京涮(shuàn)羊肉,还第一次从背面看到了正对钟楼的鼓楼。‎ D.今年以来,文化类的综艺一档(dǎng)接一档,但最火热的当属将传统文化与综艺连接在一起,把严肃呆(dāi)板的博物馆变活的《国家宝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今天的社会发展太快,许多东西不经意间就丢了,并且丢了还往往不知。【甲】加之这个世界像决了堤的围堰,沉渣泛起,鱼龙混杂,想保住些好的有用的没那么容易。我们处于社会裂变的节点上,好坏优劣善恶往往都是共同而生,保持住好的不容易,增加些恶习稍不留神就既成事实。古人说,积善似垒土,纵恶如弯弓。积累善行如用锹垒土,一点一滴进行,形成的大山才会日久天长;而纵容恶行如同弦上之箭,思想稍稍放松一下,恶就是离弦之箭,一发不可收。【乙】所以规矩得老,这“老”是时间的检验,这“老”是文化的磨合,这“老”是自然法则淘汰留下的结果。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古老的民族过去的规矩一定很老,老到无从追根溯源。【丙】“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告诫说。即使鲁班那样的好木匠,没有尺子和圆规也没有办法画出方形和圆形。继而我想,今天随处可见的这么多的好家具,它们的存在关键还在于曲尺和圆规最初制定了规矩。‎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意 B.一发不可收 C.告诫 D.继而 ‎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作出的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的决定引发了新一轮的暴力冲突,不仅严重威胁着区域和世界的和平,更破坏了解决矛盾的“两国方案”。‎ B.“墨子号”系列成果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实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C.健康旅游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服务质量让游客满意,丰富旅游产业业态。‎ D.国家发改委将派出检查组对重点地区冬季采暖价格监管工作进行督查,以确保冬季采暖期间市场价格监管工作取得实效。‎ ‎5.请在下列语段横线上填写恰当的一句话,不超过20字。(4分)‎ ‎ 。传奇女子三毛,饱受人世的是是非非,一到江南便哭了,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以停歇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山,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而日复一日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终于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 ‎6.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为了实现某项目标,有意突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仿照下面示例,再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反弹琵琶特点,语言简洁明了。(5分)‎ 例句:人说“近墨者黑”,我说“近墨者未必黑”。池塘里的淤泥够黑了吧?可是,就在这淤泥中却生长出亭亭玉立、清新可人的荷花!‎ 答: 。‎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反智论”是译自英文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以译做“反智识主义”。“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的各方面都有痕迹可寻,并不限于政治的领域。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反智”的现象则一直是存在的。因为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中国自然不是例外。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都感到不易给“反智论”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不过一般地说,“反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本身的憎恨和怀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人我们可以叫他做“反智性论者”。但是在西方,“反智性论者”和“反理性论者”一方面颇相牵缠,而另一方面又有分别。神学史和哲学史上颇不乏反理性之士,此在西方即所谓徒恃理性不足以认识“上帝”或“真理”。所以一般地说,反理性论者只是对“理性”的使用际限有所保留,并非完全抛弃“理性”。“智性”在通常的用法中则含义较“理性”为广,并可以包括“理性”;反理性论者之不必然为反智性论者,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至于这两者之间容易牵混不分,则是因为反智论者往往援引反理性者的思想学说以自重。例如尼采、柏格森、詹姆士诸人的反理性论,便常成为政治和社会上反智运动的思想武器。‎ ‎“反智论”的另一方面则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表现一种轻鄙以至敌视。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我们称他们作“反知识分子”。必须指出,“反知识分子”和“反智性论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只存在于概念上,而在实践中这两者则有时难以分辨。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一区别,是因为社会上一般“反知识分子”常常以知识分子为攻击的对象,而不必然要直接触及“智性”的本身,虽则对知识分子的攻击多少也含蕴着对“智性”的否定。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将尽量用“反智论者”一词来兼指“反智性论者”和“反知识分子”两者,非十分必要时不再进一步加以区别,以免引起理解上的混乱。‎ 中国政治上的反智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我在本篇中只能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详论且俟将来。首先必须说明,本文虽以讨论反智论为主旨,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相反地,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明、清以八股文取士最受现代人攻击。然而撇开考试的内容不谈,根据学者统计,明初百余年间进士之来自平民家庭(即三代无功名)者高达百分之六十。这样一种长时期吸收知识分子的政治传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选自余英时《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有删节)‎ ‎7.下列对文中“反智论”相关信息的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反智论”这种理论并不只在政治领域才出现,它存在于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如果仔细分析,总能找到一些存在的痕迹。‎ B.“反智论”也可以翻译为“反智识主义”。如果要对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研究“反智”现象的学者都觉得是比较困难的。‎ C.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各王朝都在以一定的知识标准选拔人才,这种长期选拔使用知识分子治国的政治传统是独一无二的。‎ D.“反智论”的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在中国,虽然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这类现象依旧存在于文化之中。‎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神学和哲学史上的反理性论者部分地认可“理性”,所以他们认为要完美地认识“上帝”或“真理”,只依靠理性是不够的。‎ B.反智论者常常引用反理性者如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思想学说来抬高自己学说的地位,因此人们难以分清反理性论者和反智性论者。‎ C.“反知识分子”常以知识分子为批评对象,他们在批评中也直接触及了对“智性”的否定,因此,他们也怀有“反智论”的态度。‎ D.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还是可以说很尊重智性的,所以作者不认为反智是中国政治传统的最主要特色。‎ ‎9.根据文意,“反智论”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概括。(4分)‎ ‎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舅爷 刘汀 ‎(1)到死为止,舅爷都只是个光棍儿。‎ ‎  (2)舅爷的大部分人生都在和羊打交道,他是我们村从业时间最长的羊倌,前后加起来差不多有二十年,而他去世时,也才五十几岁而已。在我的印象里,他始终是那个样子:高个子,面目黝黑,牙齿发黄,粗大的鼻孔和嘴巴,说话时总带着一种嗡嗡声。这样的容貌,按说在农村来说也不算多么难看,可舅爷一辈子没正经恋爱过,更没结过婚,孤老一生。‎ ‎(3)他只身到这儿来,没有户口也没有土地,是一个外人。在我家前面几十米,有一块空地,叔叔们在西边的荒地上脱了几千块黄土坯,晒干后运回村里,给舅爷盖了两间土坯房。大概就从这时候开始,舅爷才算真正进入了村里的生活秩序。‎ ‎(4)不知为何,这栋新盖起的小房,两年之后就变得很破旧。窗户没有玻璃,是用塑料布封着的,但很快就露出许多大大小小的洞。屋檐上的木桩缝隙,有鸟雀和燕子做了窝,把白色和灰色的大便拉在上面,风吹日晒之后,看上去就有了日月侵蚀的意思。  ‎ ‎(5)放羊回来,把各家的羊赶回去,天已经黑透了,他再一个人生火做饭。偶尔,家里蒸了馒头或豆包类的干粮,母亲会让我们叫舅爷来家吃,他总是歪着脖子说不去,似乎很生气的样子。我们回去回话,母亲就说不吃拉倒,但饭后还是会让我们把干粮给他送一些。我们走进阴暗的屋子,舅爷端坐在土炕上,面前摆着桌子,桌上有一些咸菜,看我们进来,又是很不高兴地说:“怎么才来,我都等半天了。”‎ ‎(6)他开始大口大口地吃饭,舅爷的饭量实在惊人,他一顿能吃七八个馒头。有一年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刚吃完午饭,舅爷突然笑眯眯地进了屋,从怀中掏出两块月饼给我和弟弟。母亲拦着说我们买了,你自己吃。舅爷说吃够了,这回吃够了,我买了四斤月饼,一口气吃了三斤半,实在吃不动了,这俩给他们吃。舅爷依旧抱起膀子,咧着嘴似笑非笑,看着我们啃食月饼,眼神里有一种温情。  ‎ ‎(7)九几年的时候,村里面的羊突然多起来,羊倌的放羊钱也水涨船高。那两年大概是舅爷生活最滋润的日子,他甚至找电工,从外面的电线上拉了一根线,给自己的小屋接了一盏十五瓦的电灯。舅爷还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但抱回去后却没有人影,一片雪花。一群孩子跑过去看电视,看了一会儿屏幕上的雪花,听了一会儿哗哗声,就厌了,四散而去。可舅爷竟然能大半宿大半宿地盯着雪花看,好像他能从那儿看出了天线接收不到的故事一样。‎ ‎  (8)牛羊越来越多,他的收入却越来越少,许多人家的羊群过百之后,感到雇一个羊倌太亏了,便两三家合伙,一家一天自己放羊。很快,那根从空中横拉出来的电线,因为没交电费又被收了回去,那栋越发破败的孤独的小屋,重归黑暗和荒寂。‎ ‎  (9)第二年的大年初一,我们去给他拜年。他的屋里冷极了,似乎好几天都没有生过火,我看见土炕上堆着两床露出棉絮的被子。炕的另一边,盆里有一坨冻僵的黑面团,另一个盆里是冻着冰碴的碎酸菜,看不到一点肉星儿;一个盖帘儿,放着十几个饺子。我们觉得自己身上新做的衣裳,和屋子里的气氛很不对劲儿,扭扭捏捏着转身要走。“等一下,”舅爷叫住我们,然后从炕席底下摸出一把钥匙,打开炕尾的一个小箱子,手在里面摸了半天,掏出一把块儿糖,给每个小孩两块,自己也剥开一块丢进嘴里,说:“吃吧,可甜了。” 说完又钻进被窝里,却没睡,眼睛盯着房顶。我们觉得无聊,赶紧出来。大街上,满是红红绿绿互相串门拜年的人,大家递着烟,说着祝福的吉祥话,偶尔有爆竹声从某家院子或小孩子的脚边响起,在空旷干冷的天空里灰飞烟灭。走出他的院子时,我心里酸酸的。‎ ‎(10)我不知道舅爷是哪一天死的,只是仿佛某一次放假回家,他那栋破旧的小房子换了主人。有人家买下了它,推倒,重新盖起砖房,垒高院墙,开辟菜园子,打下水井,又一户普普通通的农家院就此诞生。舅爷没了,他存在的痕迹也没了,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因为不属于家族的人,他的坟不能进祖坟,只能找一处偏远的山坡埋掉。他死了,我不觉得是死于身体上的病。我无法想象在离去的那一天晚上,躺在破旧的、满是土味和烟味以及腐烂的衣服味的炕上,舅爷想过什么;我也无法想象他是否流过眼泪,是否伤过心;我甚至无法想象他作为一个人该有怎样的悲欢离合……‎ ‎(11)他永远一个人面对着此起彼伏的群山和旷野,无论生前还是死后。‎ ‎(12)我越来越感到,他所面对的那些孤独,那些空落落,多多少少也是我们终将要面对的。‎ ‎(有删改)‎ ‎10.第(9)段末说“走出他的院子时,我心里酸酸的”,为什么?请分析原因。(4分)‎ ‎ ‎ ‎11.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舅爷的形象。(5分)‎ ‎ ‎ ‎12.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5分)‎ ‎ ‎ ‎13.请探究文章结尾两段的作用。(6分)‎ ‎ ‎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游五泄山水志 明·宋濂 五泄山在婺、杭、越三州境上,北距富春,南据句乘,东接浦江,其山水最号奇峭。‎ 自西坑岭入,过遇龙桥北行二十步,始入西潭。前横一溪,水甚寒,履之如冰。由溪而 前,经小潭,傍有礁石突起,乃扪石而登,一失足辄坠。又行二里许,地稍平旷,怪石峻耸,峰峦环列献状,其纹萦萦然。又前行半里,泉自石窦中出,浏浏作声,若琴,若竹竽。泉西流,汇为小洼,莹澈泓澄,毫发不隐。鲦鱼数尾,洋洋往来,如行琉璃瓶中。洼左大树离立,极怪伟;倒影入水中如画。又前行五十步,大石阏道,相传有岩角鹰喙,忽夜大雷雨,喙崩下,声闻数十里。又行三十步,榛筱成林,翠光浮映,衣袂成碧色。至此则气象阴幽,绝不类人世。如升蓬峤,坐水晶宫,烟火气消尽。又自山腰缘葛而前,又过十步许,抵小潭。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倾沫成白帘阔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崖峭立苔蚀藓障时有水珠毵毵①滴下。‎ 寻故路而出,斜迤而东,过香炉、钵盂、白云、玉女、天柱诸峰。度略安桥,趋三学禅院。由院北深入,又百余步至东潭。潭上飞瀑可二十丈,怒瀑倒击崖窍中,若运万斛雪从天掷下,白光闪闪,夺人目睛,至潭底辄复逆上,有声如辊雷②,人笑语咫尺不能辨,犹闻瓮中声。居人云,每天风一号,四山林木震撼欲折,黑云下罩,杳不知昏晓。‎ 复北折而西,溯潭之源。登响铁岭,度紫阆山。又行一里许,地名石鼓,足顿之咚咚鸣。越十步至第一潭,潭如井,睨之正黑,投以小石,锵如佩环。又越十余步,至第二潭,圆如锜釜,面广而底敞大。水驱乱石聚其内,迨满,复泄去。潭下石壁百余尺,险不可置足。从其右悬藤坠下,至第三潭。潭甚深,以线缒之下,不见底。其形方狭而长,天向阴,常有云气从中起,疑有潜龙。人恒以幽峭为病。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绹围腰系巨杙③,俯崖而瞰。潭左右皆枫木,其形大概如第二潭,而广袤倍之。侧有刘龙子墓,相传龙子尝钓于潭,得骊珠吞之,化龙飞去,后人为垒石作冢。又其下至第五潭,即东潭。因其水五级,故名为五泄云。‎ ‎(选自《历代游记选》,据别本有删改)‎ ‎〔注〕①毵毵(sān):形容水滴淅沥而下。②辊(gǔn)雷:滚动的雷声。③绹(táo),杙(yì):绹,绳索;杙,用来拴系的木桩。‎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距富春 距:至,到。‎ ‎ C.洼左大树离立 离立:并立。‎ ‎ B.大石阏道 阏:阻塞。‎ D.潭上飞瀑可二十丈 可:可以。‎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由溪而前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B.其纹萦萦然 必固其根本 ‎ ‎ C.足顿之咚咚鸣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D.后人为垒石作冢 难为俗人言也 ‎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作者起笔先概述五泄总貌,对五泄山的地理位置作出介绍,指出它地处三州交界,然后从总体角度点明此间山水之特色,以“奇峭”二字贯之。‎ B.作者从西坑岭入山,过遇龙桥,到达西潭。一路行来,或视觉,或听觉,或感受,从不同角度写出不同景色,间以传闻轶事,使景色生动逼真。‎ C.作者写东潭飞瀑时,巧用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从瀑布的力度、颜色、声音以及人们的感受等方面摹声状物,活画出一幅奇妙的山水画卷。‎ D.作者以自己游踪为主线,移步换景,描绘了五泄山水的雄奇与秀丽。写西潭以峰、林取胜,来示其深秀;写东潭则以潭、瀑为主,来显其雄奇。‎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倾沫成白帘阔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崖峭立苔蚀藓障时有水珠毵毵滴下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人云,每天风一号,四山林木震撼欲折,黑云下罩,杳不知昏晓。(4分)‎ ‎ 译文: 。‎ ‎(2)人恒以幽峭为病。第四潭咸不敢往,或以绹围腰系巨杙,俯崖而瞰。(4分)‎ ‎ 译文: 。‎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旅次①寄湖南张郎中 戎 昱 ‎ 寒江近户漫②流声,竹影临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春 梦 岑 参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③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注〕①次:途中止宿的处所。②漫:放纵。③美人:古诗文中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既可指男人也可指女人,既可指容色美丽的人也可指品德美好的人。‎ ‎19.这两首诗都选择了 这一核心意象营造诗境。(2分)‎ ‎20.分析这两首诗前两句抒情方式的差异。(6分)‎ ‎ ‎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 (《论语·阳货》‎ ‎21.“割鸡焉用牛刀”,课本解读为“喻子游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道”,你认为这句话还可以怎样理解?(2分)‎ ‎ ‎ ‎22.“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中的“道”、“君子”与“小人”,分别指“礼乐之道”、“有地位的人”与“卑贱的人”,请从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来评价孔儒的这种“教化观”。(4分)‎ ‎ ‎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刑罚不中,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论语》)‎ ‎(2)故木受绳则直,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 。(庄子《逍遥游》)‎ ‎(4)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5)缺月挂疏桐, 。 ,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徐悲鸿)‎ ‎“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没有对传统的缓慢淘汰,就没有进步。”(古斯塔夫·勒庞)‎ 关于传统与创新的争辩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首命题:镇海中学 次命题兼审校:缙云中学 审核:嘉兴市第一中学 ‎2017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参考答案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首命题:镇海中学 次命题兼审校:缙云中学 审核:嘉兴市第一中学 ‎1.(3分)【答案】C ‎【考查点】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解析】 A.“揶”应读“yé”;B.“摒”应读“bìng”,“博奕”应为“博弈”;D.“档”应读“dàng”。‎ ‎2.(3分)【答案】B ‎【考查点】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析】一发不可收:含褒义,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既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一发不可收拾:常含贬义,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局面无法收拾。根据语境,此处应为“一发不可收拾”。‎ ‎3.(2分)【答案】C ‎【考查点】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解析】引号内引用为完整引用,且语句到此结束,按规则“方圆”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4.(3分)【答案】D ‎ ‎【考查点】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析】A.语序不当,“不仅严重威胁着区域和世界的和平,更破坏了解决矛盾的‘两国方案’”可改为“不仅破坏了解决矛盾的‘两国方案’,更严重威胁着区域和世界的和平”;B.搭配不当,“实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应为“获得’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C.句子杂糅,可删去“让游客满意”。‎ ‎5.(4分)【答案示例】古往今来多少人在江南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以“江南”为主体,意思对亦可)‎ ‎【考查点】本题考查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 ‎【解析】三个材料围绕同一主题展开,概括时要找出三者的共同点,以“江南”、“归宿”为关键词组合句子,统领全段。‎ ‎6.(5分)【答案示例】人说“老大徒伤悲”,我说“老大也不必伤悲”,47岁才揭竿而起的刘邦够老大了吧?可是,就在这老大时却族灭了秦国、一统天下。‎ ‎【考查点】本题考查句子仿写能力。‎ ‎【解析】句子仿写要在了解句式特点、修辞等要求的基础上,仔细分析所提供例句的逻辑关系,才能形神兼备。‎ ‎7.(3分)【答案】B ‎【考查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含义的能力。‎ ‎【解析】A中“这种理论”错误,文章开头就说““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C中的表达与题干“反智论”无关。D中偷换概念,“反智论”在原文中应为“反智”。‎ ‎8.(3分)【答案】B ‎【考查点】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解析】A.因果倒置;C.原文“不必然要直接触及智性的本身”,所以说直接触及了对智性的否定不正确。D.原文“比较尊重智性”是在“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的条件下成立,所以转述为“很尊重智性”是不正确的。‎ ‎9.(4分)【答案示例】“反智论”一般可以分为互相关涉的两个部分。一是憎恨和怀疑“智性”本身,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1分)另一方面是轻鄙以至敌视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 ‎【考查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解析】此题比较简单,属于送分题。原文开头,作者称“反智论”是一种态度。在第一段中作者还明确地说“不过一般地说,‘反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抓住语意和关键词,“一是”后是第一部分,第二段开头“另一方面”后则是第二部分。‎ ‎10.(4分)【答案示例】①舅爷尝尽了生活的苦涩,吃块儿糖时说“可甜了”“眼睛盯着房顶”,他的言行让我感到心里酸酸的。(2分)‎ ‎②我看到大家都沉浸在热闹、团圆的新年氛围里,而舅爷却如此贫寒、孤独,似乎是这个世界的边缘人,所以心里感到酸酸的。(2分)‎ ‎【考查点】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 ‎【解析】可将句子放在段落中理解。第(9)段写了他屋里的贫寒以及他分糖、吃糖的言行,并与我身上新做的衣裳、以及出来后我所看到的大街上的热闹形成对比。可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概括出我心里酸酸的原因。‎ ‎11.(5分)【答案示例】①生活贫困、艰难。如破败的小屋、露出棉絮的被子等;②孤独、寂寞。是个外乡人,没结过婚,孤老一生;③重视亲情、向往温情。如送月饼给我和弟弟、分块儿糖给小孩等;④内心空虚。大半宿大半宿地盯着雪花看;⑤安于现状、容易满足。比如一口气吃了三斤半月饼,笑眯眯地,说吃够了。(每点1分)‎ ‎【考查点】人物形象分析。重在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解析】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找到文中相关的叙述、描写,然后分条概括、阐述。‎ ‎12.(5分)【答案示例】①用一系列动词(动作描写),写农家院的诞生过程。(1分)②采用短句的形式,突出院落消失与出现这一更迭之干脆。(1分)③通过写舅爷存在的痕迹的消失,突出底层人的生命的卑微,也反映出了他人对此的漠然。(2分)寄寓了作者对舅爷的深切同情。(1分)‎ ‎【考查点】本题考查赏析文中精彩语言表现力的能力。‎ ‎【解析】可从句式、内涵、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注意联系上下文,上文有“他那栋破旧的小房子换了主人”,下文有“舅爷没了,他存在的痕迹也没了,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可据此分析。‎ ‎13.(6分)【答案示例】①收束全文,照应开头,结构浑然一体。(2分)②“一个人”与“群山和旷野”形成强烈的对比,结合“无论生前还是死后”这一倒装,进一步强化了舅爷一生的孤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2分)③通过“我”的感受,从舅爷想到芸芸众生的“我们”,对生命的孤独进行了群体性反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2分) ‎ ‎【考查点】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解析】探究,意味着多方寻求答案。从内容表达与表达形式上看,第(11)段通过对比、倒装等手法强化舅爷的孤苦,第(12)段通过“我”的感想来深化主旨。从结构上看,对舅爷的生前、死后进行了概括,有收束全文的作用,并与开头“到死为止,舅爷都只是个光棍儿”相照应。‎ ‎14.(3分)【答案】 D ‎【考查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析】可:大约。‎ ‎15.(3分)【答案】B ‎【考查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析】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B.都是第三人称代词,它的。C.代词,代“石鼓”/代词,我。D.介词,替,给/介词,跟,同。 ‎ ‎16.(3分)【答案】C ‎ ‎【考查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17.(3分)【答案】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倾沫成白帘/阔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无声/两旁石崖峭立/苔蚀藓障/时有水珠毵毵滴下。‎ ‎【考查点】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析】对于文言断句类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语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其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本题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主要抓住“西潭”“流水”“白帘”“尺”“两旁”“苔”“藓”等名词进行断句。‎ ‎【易错警示】“曰”作为对话、引文标志时是断开的依据,但本题中的“曰”不一样,是“称,叫做”之意,后面不断,要注意。‎ ‎18.(8分)【答案】①居住在这的人说,每次山风呼啸,四面山峰的林木被震动得像要折断一样,黑云向下笼罩,天色幽暗,使人分不清是早晨还是夜晚。‎ ‎②人们经常认为隐僻峻峭的地方是可怕的。都不敢前往第四潭,有人用绳子围在腰间,系在巨大的木桩上,在崖壁间俯身观看。‎ ‎【考查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析】(1)关键点:“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号”,呼啸;“震撼”,震动;“杳”,昏暗、幽暗;“四山林木震撼欲折”,被动句。‎ ‎(2)关键点:“幽峭”,形容词作名词,隐僻峻峭的地方(事物);“咸”,都;“或”,有人;“以……为”,认为……是;“系(于)巨杙”“俯(于)崖而瞰”,省略句。‎ ‎【参考译文】‎ 五泄在婺州(今浙江金华)、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的交界处,北至富春江,南依句乘山,东连浦江,它的山水号称最是奇特峻峭。‎ 从西坑岭进入,走过遇龙桥再往北行走二十步,就进入西潭。(刚进入西潭,)前面横卧一条溪流,水很清凉,蹚水感觉冰凉。由这条小溪往前走,经过小潭,旁边有一块凸起的巨石,于是扶着巨石登山,一失足就会坠落。又往前走二里左右,土地逐渐变得平坦开阔,(又见)奇形怪状的石头高高耸立,山峰环列周围,好像进献的姿态,山石的纹理萦绕。又往前行走半里路,有一股泉水从孔穴里流出,浏浏作声,如琴音,又如竹竽声。泉水向西流淌,汇集到水洼里,水清澈见底,丝毫没有隐蔽。水底洋洋来往游动着数尾鲦鱼,如同在琉璃瓶中一样。水洼的左边有两棵大树并立,形状极其奇特高大,大树倒映在水中,如画一样美丽。又往前走五十步,有块大石头堵塞道路,相传大石之上本有如鹰嘴一样的岩石角,夜间忽然打雷下雨,如鹰嘴一样的岩石角崩裂而下,声音在数里之外都能听得到。又前行三十步,榛木小竹成林,阳光下浮动着碧绿,连衣角也都映上绿色。来到这后就感觉环境阴暗幽深,完全不像人间。就如登上蓬莱山,坐在水晶宫,人间烟火气息全部消失。又从山腰攀着葛藤向前行,又走十几步,抵达一个小水潭。小潭上写着“西潭”。流水倾泻而下如白帘,宽约七八尺,(水流)缓缓向下流淌,滑过山崖却没有声响。两旁耸立着陡峭的石崖,苔侵蚀藓遮挡,不时有水珠从石崖上渗出滴下。‎ ‎ 从西潭寻原路出来,斜行向东走,经过香炉、钵盂(雁荡)、白云、玉女、天柱诸峰,经过略安桥然后奔向三学禅院(即今五泄寺)。从禅院北面往里走,又走百余步就到了东潭。潭上瀑布大约有二十丈,倒挂在崖孔中,好像(有人)搬运万斛积雪,从天掷下,白光闪烁,使人目眩神迷。瀑流至潭底又逆反向上喷涌,其声如阵阵闷雷,(置身于此),咫尺之间,不能听清人们的笑语,声音好像从瓮中发出。居住在这的人说,每次山风呼啸,四山林木被大风震动像要折断一样,黑云向下笼罩,天色幽暗,使人分不清是早晨还是夜晚。‎ 又向北折然后向西行,追溯潭水的源头。登上响铁岭,跨过紫阆山。顺着石河,又前行一里左右,有个地方叫石鼓,一跺脚就能听到咚咚的响声。再走十步到了第一潭,潭如一口井,往下看黑黑的,用小石块投下去,锵然发出如玉环一样的声响。再走十余步,到了第二潭,潭形圆如大釜,水面广阔,潭底宽敞。水流携带的乱石聚集在潭中,等到积满了,又流泄掉。潭下是百余尺深的峭壁,十分危险,不可涉足。从峭壁右边攀着藤蔓坠下,到了第三潭。潭水很深,用线缒(石)而下,深不见底。潭呈狭窄的长方形,天阴的时候,常从潭中泛起雾气,(人们疑心)潭中有龙。人们经常认为隐僻险峻的事物是可怕的。第四潭(人们)都不敢前往,有人用绳子围在腰间,系在巨大的木桩上,在崖壁间俯身观看。潭左右长满了大枫树,潭的形状大略与第二潭相同,但比第二潭大了许多。旁边是刘龙子的坟墓,相传刘龙子曾经在潭边垂钓,钓到骊珠,吞食后化龙而去,后人运来石头给他筑坟墓。再往下到第五潭,就是东潭。因为这座山的水分为五级,所以取名五泄山。‎ ‎19.(2分)【答案】梦。‎ ‎【考查点】对比鉴赏,理解诗歌的意象。‎ ‎20.(6分)【答案示例】①戎诗以景烘托怀人之情(或“借景抒情”),(1分)极写江畔寒气逼人,江水恣意流淌,声声入耳,竹影临窗、乱月穿户,(1分)以环境的寒冷、纷乱烘托羁旅之人心境的纷乱,自然引出羁旅之人梦中怀人的诗行。(1分)‎ ‎②岑诗侧重即事抒情,(1分)写季节的更换引起感情的波动。“美人”“湘江”,用典抒情,(1分)不点明所思之人为何人,所处之地为何地,使诗歌意境朦胧,情感含蓄蕴藉。(1分)‎ ‎【考查点】鉴赏古典诗歌的抒情表达方式。‎ ‎【解析】模拟浙江省2014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命题风格。‎ 附1:《旅次寄湖南张郎中》赏析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的“归梦”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第一句里的寒江点出天气的特征和江水的冰冷,近户和漫流声的照应,说明是在江边听着江水声,那么这寒夜寒冷的江水无疑给了诗人一些触动 这是一首写在夜里的诗,诗人由于对故乡的思念而夜中不能寐才会静听水声,也可能半夜醒来深感寒意而说寒江。半夜醒来念及故乡而四顾茫然,万籁寂寂间惟寒江涛涛,诗人也就把对故乡的哀愁和想念寄托给了这江水。月明是月光的意思吧。乱是不是说心里的情绪在起伏。前面的竹影当窗是个幽雅的环境,只是一个乱字把诗人营构的宁静的小窗幽静打破了。 也激起情感的一个波澜。后两句是讲思乡之情不受地域的局限,夜来还到又强调了时间,也让这种思乡情突破地理的限制。乱也可以想象成竹影摇乱,也就是说有风,江边很容易有江风的。这样就在静景中有了动态。‎ 可以说明他当时应该在洛阳一带,所以是说思乡之情随他到了洛阳。“归梦不知湖水阔”,这句的湖水阔应是指故乡遥远不可触,“阔别多日”“离别多时”阔既指的是湖面宽广,也指与故乡的距离太遥远。以这种远来写“夜来”,表现归乡的念头太强烈太迫切,而使他遥想,使他做起了“归梦”。“归梦”不知道湖水广阔,不知道万水千山的距离是渺茫的,但诗人是知道的,明知道还这么写,明知道不能见还要做“归乡之梦”,这也就是诗人出发思乡之情后的一系列感受。应该说前两句是铺垫的蓄势,借景物抒发心中的忧愁,后两句用想象与拟人的手法传达思乡的愁苦。‎ 附2:关于《思江南》的汇评:‎ 思江南 方 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望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五朝诗善鸣集》:较嘉州“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迟速不同,各有其妙。‎ ‎《南堂辍锻录》:唐人最善于脱胎,变化无迹,读者惟觉其妙,莫测其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岑嘉州则脱而为“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至家三拜先生则又从岑诗翻出,云:“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望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或触影生形,或当机别语,唐人如此等类,不可枚举。解得此法,《五经》、《廿一史》皆我诗心也。‎ 附3:关于《春梦》的汇评:‎ ‎《诗薮》:嘉州“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盛唐之近晚唐者,然犹可藉口六朝至中唐。“人生一世长如客,何必今朝是别离”,则全是晚唐矣。此等最易误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善于写梦。‎ ‎《载酒园诗话》:诗有同出一意而工拙自分者。如戎昱《寄湖南张郎中》曰:“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临窗乱月明。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与武元衡“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顾况“故园此去千余里,春梦犹能夜夜归”同意,而戎语之胜,以“不知湖水阔”五字,有搔头弄姿之态也。然皆本于岑参“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选自《唐诗汇评》第2795页)‎ 附4:注:《唐诗鉴赏辞典》收录的《春梦》这首诗,第二句为“遥忆美人湘江水”。本诗题两首诗歌的文本分别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三卷本)第1429页、833页。‎ 附5:《春梦》赏析(作者:沈祖棻)‎ 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思骨肉,念朋友,怀家乡,忆旧游,往往形于梦寐。这么一件人人都会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小事,经过诗人们的艺术处理,就会成为动人的形象,能够更深刻和真挚地表达出内心所蕴藏的感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和喜爱。岑参这首诗,就是写梦而很成功的作品。‎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梦前之思。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春回大地,风入洞房,该是春色已满人间了吧,可是深居内室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现了似的。季节的更换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尤其当寒冷萧索的冬天转到晴和美丽的春天的时候。面对这美好的季节,怎么能不怀念在远方的美人呢?在古代汉语中,美人这个词,含义比现代汉语宽泛。它既指男人,又指女人,既指容色美丽的人,又指品德美好的人。在本诗中,大概是指离别的爱侣,但是男是女,就无从坐实了。因为诗人既可以写自己之梦,那么,这位美人就是女性。也可以代某一女子写梦。那么,这位美人就是男性了。这是无须深究的。总之,是在春风吹拂之中,想到在湘江之滨的美人,相距既远,相会自难,所以更加思念了。‎ 后两句写思后之梦。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在枕上虽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即美人所在的湘江之滨)的数千里路程了。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对衬。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宋晏几道《蝶恋花》云:“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即从此诗化出。)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谁没有这种生活经验呢?诗人在这里给予了动人的再现。‎ ‎(《春梦》赏析一文,见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唐诗鉴赏辞典》第619页)‎ ‎21.(2分)【答案示例】这句话包含孔子对子游极欣赏、极惋惜的情感(1分),——子游是我的得意门生,(长于文学),有如此大才却无大用武之地,只任职武城这样的小邑。(1分)‎ ‎【命题点】考查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 ‎【解析】此观点可见于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钱穆说:“子游之才而用于武城之小邑,深惜之意。”李泽厚说:“小官又何须大做。”‎ 22. ‎(4分)【答案示例】孔儒认为无论君子与小人均应接受礼乐教化,这种“教化观”有可取之处,也有需批判的地方。‎ ‎①可取之处:统治者学道不仅可以修身还能施行德政、惠及百姓,这点无疑有可取之处。(1分)‎ ‎②不可取之处:被统治的人学道则可以被驯服并且自愿成为臣民、顺民,(1分)这种“教化观”,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君王与贵族统治的社会秩序,(1分)其教化的产物只能使“君子”(统治者)永远为“君子”,“小人”(臣民)永远为“顺民”,这不是提倡建设“自由平等和谐”的现代公民社会所应该有的图景。(1分)‎ ‎【命题点】考查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经典的能力。‎ ‎【解析】《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经典,其中有许多“毒基因”,这些毒基因也是“阿喀琉斯之踵”,是孔儒的死穴!《论语》的学习不能仅成为记诵之学,学生学《论语》必须站在今天的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去取其精华,也辨其糟粕。‎ ‎【参考译文】见教材《选读》第58-59页。‎ ‎······‎ ‎23.(6分)【答案】‎ ‎(1)则民无所错手足 言之必可行也 ‎(2)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3)置杯焉则胶 水浅而舟大也 ‎ ‎(4)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 ‎(5)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考查点】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 ‎23.(60分)参照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