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2018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
语文
2018.03
本试卷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
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
区”贴好条形码。
2.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
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
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 -8题。
材料一
新媒介素养的产生与新媒介的出现及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所以,新媒介素养的内涵
首先涉及的是使用者对新媒介的认知问题。传统媒体无法摆脱的资本和权威,在新媒体
时代同样存在,只是以相对民主的形态隐蔽地存在着。表面上公众自由地操纵手中的媒
介,但其注意力却常常成为两大传统权力逻辑的俘虏:资本利益驱使商家借助网络炒作
大发横财,权威对信息的控制也依然存在。此外,新传播技术产生了海量信息,一般的
信息难以吸引眼球,而耸人听闻、极度反常和超级娱乐才能引起注意,造成“语不惊人
死不休”的后果。当对信息的选择成为一种“风险”和“赌注”时,公众自身能力的全
面提高就显得十分重要。新媒介需要培养这样的一批使用者,他们能够时刻警醒:所有
经过媒介传播的内容都是高度选择和组织的结果;能够冷静选择,拒绝诱惑;能够超然
于信息文本之外,多方求证,不盲从盲信。
“媒介即讯息”,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这一命题提醒我们,对媒介形式本身的
掌握也是对信息内容的掌握。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传播革命,要求大众既要掌握这种新
的信息工具的操作、使用和维护的技能,也要具备利用信息资源的技能,即能从浩瀚的
信息海洋中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检索、鉴别、使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
能力。新媒介的发展,尤其是web2.0技术取代webl.O后,个人媒体蛾起,数字化技术、
交互技术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时代会看、会读乃至会批判这
些媒介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因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含混不清,
以往的“受众”成为匿名的“无冕之王”,他们不仅仅要求具备信息接受技能,更要懂得
如何利用这种技能传播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对新传播技术的掌握,是新媒介素养的第一步,但并不意味着技术就能发生正向的
效应。网络舆情复杂多变,其中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并常因后者的泛滥而影响
技术民主潜能的发挥。理性声音消沉的社会后果极为严重,如果任由非理性言论自由发
展而不加以引导和控制,势必会导致社会舆论的混乱。新媒介素养应将理性交往作为一
种基本素养普及至每一个公民,使这些可能的新媒介使用者具备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
的态度、批判的视角和容纳异见的胸怀回归理性的讨论。
(取材于茵必峰、陈夏蕊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新媒介素养”的一项是(2分)
A. 能正确认知新媒介,并时刻保持警醒,冷静选择
B. 会操作新媒介工具,能利用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
C. 阅读、鉴别信息,会使用新媒介表达、传播思想
D. 理性和情绪化表达相互交织,能够引导网络舆情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新媒介”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D分)
A. 新媒介能够发挥技术民主的优势与潜能,从而摆脱资本与权威的影响
B. 新媒介发展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对使用者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高要求
C. 新媒介要求受众具有更高的媒介能力:既能接收信息,也能传播信息
D. 新媒介产生的海量信息中,非理性言论自由泛滥,易让受众产生误判
材料二
在网络媒体中,人们可以更自主地选择、更自由地表达、更主动地参与信息传播,
进而实现具体的信息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化的网络媒体有助于社会个体自我价
值的实现、社会资本的增值,有助于人们参与公共事务、提升社会影响力。但现实中的
网络媒体要远比其理想化图景复杂,网络新闻伦理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网络媒体难以摆脱商业利益的制约,一些运营单位为追求转參量、社会轰动效应及
其背后的利润,不惜沦为“标题党”“狗仔队”,大量传播未经,别、核实的信息。网络
媒体中,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往往被混淆,大量揭秘性传播、透露个人信息的无意识传
播,乃至“人肉搜索”的攻击性传播屡见不鲜。此外,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信息发
布的“匿名性”,使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考证;而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和“广泛性”,也使
得网络成为蓄意捏造歪曲事实、诽谤他人、制造混乱的沃土,一些网友仅仅会因为意见
相左就互相谩骂攻击。
这些行为正在影响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也违背了媒介伦理非暴力和最小伤害的基
本原则。媒介伦理经过理论和实践百佘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套相当成熟的操作规范。
仅在公民私权的保护方面,匿名处理、信源多样平衡、保护弱者等具体报道方法已经为
专业传播者所采纳和运用。对于当下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乃至违反法律法规的失范行为,
媒介伦理的相关原则、规范和方法给公民传播者以借鉴。
(取材于冯若谷、钱明芳等的相关文章)
3.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网络信息传播能成为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B. 网络传播的信息都能产生社会轰动性效应
C. 网络信息匿名发布,信息真实性难以考证
D. 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广泛,伦理失范常发生
4.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转载: “载”读作zài 意思是“刊登”
B. 甄别: “甄”读作zhēn 意思是“审查”
C. 混淆: “淆”读作yáo 意思是“错杂”
D. 谩骂: “谩”读作màn 意思是“蒙蔽”
5.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链接材料”中媒介伦理失范的原因。(5分)
【链接材料】
电影《搜索》简介:
叶兰秋被诊断出癌症,精神恍惚的她在公车上拒绝给老人让座而引发争执。此事被
电视台记者刻意报道、追踪和引导,成为社会热点事件。随后叶兰秋遭到网友的“人肉
搜索”,个人隐私被公之于众,人们竞相转载、丑化,甚至谩骂、攻击,最终叶兰秋不堪
重压,自杀身亡。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在2017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首场主题日活动中,中央网信办网络安
全协调局相关负责人提到,截至6月份,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51亿,其中青少年
网民已达到2.77亿。此外,伴随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设备的普及,我国网民不仅数量持续
增长,且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
青少年网民占整体网民数已逾三分之一,意味着不只是网络安全需要加以重视,与
互联网有关的信息传播规范、网络礼仪等也需要学校和相关社会机构不断跟进。加上网
络消费渐成风潮,无现金社会在许多城市成为现实,如果不建立科学的媒介教育体系,
任由青少年自己摸索、自由使用各种新媒介,势必带来诸如网络安全事故、造谣传谣、
网络欺凌、网络骂战等令人忧思的乱象。
青少年能熟练使用新媒介,不等于他们天然具有科学、理性的媒介认知,不等于他
们有较高的媒介素养;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也不代表他们不需要媒介教育。相反,
当下的青少年比以往更需要拥有媒介素养,更需要具有批判思考、借助多种媒介自主学
习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要有能力区分哪些是谬误哪些是真理、哪些是搞
笑哪些是违规,而这需要借助成体系、有特色的媒介教育。其实,媒介教育是为青少年
提供了一个庇护所,不只是为了学习设置密码、打字上网、下载视频、安装软件等技能,
而是作为一种跟听说读写一样的基本素养;让青少年看到各种媒介的技术特征和传播特
点,意识到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媒介信息背后的多元利益主体,不断反思个人与媒介之
间的关系,时刻体察自己在媒介产业链中的位置。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营造关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进行媒介素养
教育的实践非常重要。媒体人可以走进中小学,帮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媒介组织运作、
生产流程;学生也可以担任“小记者” “小主持人”,参与媒介产品的制作,消除他们对
媒介的距离感,为理性媒介消费、媒介批判奠定基础。
现代化的公民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在新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是否具有
较高的媒介素养是衡量民众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取材于张贵勇、李艳等的相关文章)
6. 下列为材料三拟写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现状 B.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C.媒介教育应成青少年必修课 D.新媒体时代更需要媒介素养
7.根据材料三,下列不辱f “媒介教育”目的的一项是(2分)
A. 规范网络信息传播减少网络乱象发生
B. 发动学校社会跟进构建媒介教育体系
C. 理性地认知新媒介强化网络信息安全
D. 加强媒介消费理性提高批判思考能力
8. 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 14题。
送徐尚之序
张惠言
尚之以诗、古文名天下。乾隆戌戌、己亥间,余尚少,方学制艺文【1】,而余姊之婿
董超然喜为诗,与尚之交最密。余以此识尚之,读其诗文。其后尚之游京师,校书四库
馆,试官河南,超然往往与偕,而余迄不得相见。然见超然,未尝不言尚之也。超然言
尚之居京师时,其尊甫被吏议逮诣刑曹,少司寇杜公以谳鞠【2】失实得谴,事不可测。当
是时,尚之以诸生旅居,贫困,衣食弗能给。出则左右营护,事卒得解释;入则供具衣
物酒肉,起居纤悉无不周办。其尊甫愉然不知逮系之戚,并不知其子之贫也。“人之知尚
之者,取其儒雅醇粹而已,而吾之重之以此。此其至诚,抑有才知焉。”超然言此时,眉
目怒张,神色飞舞,闻者皆为慷慨。余以是贤尚之,又多两人之交能以道义相取也。
尚之在河南,五摄知县事,皆有声,以忧去。嘉庆五年十月,起谒吏部,引见,仍
试用河南。而超然适以应顺天试不得解,留京师。三人者遂复得偕晤。回顾始相识时,
年各少壮,今二十载矣,超然与余须始白,而尚之发溓然,盖三人者皆将老矣。超然既
困有司,不得志;尚之亦局促于一官,非其所乐。独两人诗、古文益奇,盖其性情气概,
有非劳苦忧患所能损者。余又以知两人者之所得有在,而非世之役役者也。
余少学诗,不成。年三十余,始为古文,愧未闻道,而尚之独见许,亟称之。于其
别也,超然曰:“子不可无言。”余曰:“然。”乃谂之曰:古之以文传者,传其道也。夫
道,以之修身,以之齐家、治国、平天下。故自汉之贾、董,以逮唐宋文人,韩、李、
欧、苏、曾、王之俦,虽有淳驳,而就其所学,皆各有以施之天下。非是者,其文不至,
,则不足以传。今子为古之文,学古之道,立身事亲,既至矣。独位卑,任之者浅,道不
得于下。古之人不能必其道之果行也,而无一日忘道之行。故十室之邑,未尝不以先王
之道治之。方今天子申饬吏治,大吏方务求才,尚之之得为于时,必也往哉!以子之事
亲者当官,何事不济?若曰古之道不可用于今,则非吾之所敢知也!
(选自《茗柯文补编》)
注:【1】制艺文,即八股文。【2】谳鞠,审讯。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的一项是(3分)
A. 而余迄不得相见 迄:竟
B.其尊甫被吏议逮诣刑曹 尊甫:谦称,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C. 起居纤悉无不周办 纤悉:细致而详尽
D. 五摄知县事 摄:代理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而余姊之婿董超然喜为诗 而就其所学
B.終见超然 而尚之发溓然
C 出则左右营护 则不足以传
D. 故自汉之贾、董 未尝不以先王之道治之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取其儒雅醇粹而已
剔除了他风度温文尔雅、学问精纯不杂的优点罢了
B. 闻者皆为慷慨
听的人都为此情绪激动
C. 而尚之独见许
可是唯独尚之称赞我
D. 以子之事亲者当官,何事不济
用您侍奉父母的诚心做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成
12.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〇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