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南九校2017-2018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河南豫南九校2017-2018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第I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国君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著名的事例有齐桓公礼聘管仲、勾践出车行舟四处访贤逢士“必问其名”等。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A. 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B. 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度 C. 形成了尊重人才的风气 D. 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答案】B ‎【解析】材料“认识到‘士’的重要性,甚至公卿大臣也礼贤下士”主要强调春秋战国时期礼贤下士的风气,没有涉及诸侯争霸,故A 项错误;由于“士”的出身多样,一旦被选中可能位极人臣,但是和国君没有血缘关系,对世卿世禄的制度有一定的冲击,故B 项正确;春秋战国之“士”更强调有一技之长,没有道德的约束,无法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故C 项错误;分封制瓦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故D 项错误。‎ ‎2. 四川博物院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战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郡县,更汉、晋分裂,至隋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 周 B. 秦 C. 汉 D. 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的统一、郡县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读题干文字,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补充,由此形成完整的石碑文字。从材料中的“并四海、为郡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可以判断题干中要求填的缺失的文字是秦,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与题干“并四海”不符,排除;CD两项与“始为郡县”不符,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的统一、郡县制 ‎3. 秦政府规定: 官吏必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能就职;未经任命而先行任职,或受私人派遣任职者均要受到法律治罪。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且不准带随员赴任;到了新任职位之后,也不得随意除其故官佐,更以之新官……违者依法治罪。这些规定,旨在 A. 强化君主专制 B. 规范官吏从政 C. 树立法律权威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来看,皇帝的任命是官员任职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地方官吏必须受到中 央政府的任命,这是典型的中央集权的体现,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涉及的是君主专制内容;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选项材料没有突出法律的特点。‎ 点睛:本题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分清楚究竟是中央集权制度还是专制主义部分,搞清楚这一点才能够分清楚主次关系,找出要点,排除干扰项。‎ ‎4.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A. 隋朝 B. 唐朝 C. 北宋 D. 元朝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把中央权力分寄到地方,行省是中央和地方的中转站。‎ ‎5.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 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故B项正确;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6. 《中英虎门条约》第六款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来居住,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即听该地方民人捉孥,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这表明 A. 清政府摆脱了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英国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C. 清政府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英国攫取了在华的重大权益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年居住,或不时来往”“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拏,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该条约英商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居住的权利和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清政府的主权完整进一步遭到侵害,故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点睛:材料“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年居住,或不时来往”“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拏,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是解题的关键。‎ ‎7. 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 与西方文明对接 B. 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 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 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答案】B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8.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个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 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 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 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题干仅仅分析15个省都督的情况,没有涉及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虽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全国15个省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了辛亥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故选B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9.‎ ‎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个响号“主要是指辛亥革命 A.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B.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 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21 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到1912年清帝退位,中间经历了一共2132年之久,所以这里指的是皇帝制度在中国存续了2132年,而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功绩之一,故选C。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清帝退位 ‎10. “过去农村是土豪劣绅的天下,‘如今是委员的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了委员’;城里、乡里、工会、农会、国民党、共产党无一不有执行委员,确实是委员世界’。“毛泽东这里描写的是哪一时期的农村现状 A. 国民革命时期 B.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 C. 抗日战争敌后根据地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过去农村是土豪劣绅的天下”“城里、乡里、工会、农会、国民党、共产党无一不有执行委员,确实是委员世界”可知,这一时期,在国共合作之下,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B项是土地革命时期,排除;CD项不符合题意。‎ ‎11. 下侧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A. 五四运动的爆发 B. 红色政权的建立 C. 国民革命运动的爆发 D. 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28年至1934年,正好处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时期,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故B项正确;ACD项与1928年至1934年得时间要求不符,故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时间信息是“1928~1934年”;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 ‎12. 毛泽东同志在其人生革命征程中,留下了许多壮丽诗篇,“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与上面诗句反映同一历史内容的有 A.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克捣湘和鄂 B.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C.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答案】A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毛泽东诗词内容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3. 1945年10月,刚刚更名的《台湾新生报》发表社论:“回忆五十年的往事,像一场噩梦。一旦醒来,说兴奋不是,说安慰也不是。应清算的历史被清算了,我们只觉得幸福与感谢……台湾所以有今天,实乃祖国无数灾难换来的果实。”对该社论理解正确的是 A. “五十年”前的往事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噩梦”始于日本对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 C. “五十年”里中国的国际地位一直上升 D.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台湾获得新生的原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关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根据关键信息“1945年10月”、“台湾,新生”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一直不断上升”,具有片面性,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及其胜利意义·台湾获得新生 ‎14. 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A. 《双十协定》 B. 《论联合政府》 C. 《共同纲领》 D. 《论十大关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双十协定》是1945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在重庆举行谈判之后签订的协议,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 ‎《论联合政府》是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报告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民主革命的经验,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可知,其指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等,故C项正确。《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于1956年发表的,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共同纲领》‎ ‎15.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维出台了《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A. 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 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 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 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政府颁布法律法规,不能体现出人民的法律意识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了法律法规增多,只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体现不出修订宪法,出台《刑法》《民法》《行政法》的本质特点,故B项错误;从国家修订宪法,完善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可知反映了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备,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法制建设的步伐加快,故D 项错误。‎ ‎【名师点睛】‎ 材料主旨是:国家修订宪法、完善各领域的法律法规,使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备。‎ ‎16. 2011年7月,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根本政治制度 C. 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 D. 1954年宪法最早提出在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B项应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排除;C项与内蒙古自治区设立于1947年的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应为《共同纲领》的内容,故排除;民族区域自治机关设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本题应选A项。‎ ‎17. 历史学家牛军认为,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下列内容符合“新的对外政策"意图的是 A.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 提出并实施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知识点,旨在考查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体现的是“一边倒”,与材料信息“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不符,排除A;1953年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材料信息“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一致,B项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材料信息“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不符,排除D。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8. 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二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 A. 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 开始独立,白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 打破美国孤立遏求的外交僵局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A项应为1955年亚非会议后,B项应为新中国的成立,均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72年”,故排除;C项开始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72年”,故排除;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大批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故本题应选D项。‎ ‎19. 1949年毛泽东指出:“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所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我们概不予承认,只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待遇,但应子以切实保护。”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是 A. “另起炉灶”‎ B. “一边倒”‎ C. 不结盟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就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与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结合材料内容“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可知该方针属于“另起炉灶”,故选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 ‎20.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的主旨是 A. 反对美苏争霸 B. 开展全方位外交 C. 倡导“求同存异” D. 重组大国关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A项;CD项是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方针。‎ 点睛:材料中关键信息是“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从材料就可以得出这是“求同存异”的方针。‎ ‎21. 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议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A. 直接民主 B. 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C. 代议制民主 D. 大多数居民的民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为了防范英雄人物专横跋扈破坏民主政治,实行陶片放逐法,每个公民可以通过陶片来表达自己的证件和愿望,有利于国家民主制度的维护,体现了直接民主的特点,故A正确;BCD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22.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因特定行为侵害他人时,应支付赎罪金,一方面作为刑罚,另一方面用以抚慰被害人,作为被害人放弃复仇的一种补偿。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A. 限制贵族特权 B. 蕴含私权观念 C. 保护平民利益 D. 维护商品经济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凡因特定行为侵害他人时,应支付赎罪金”中可以看出,罗马法的这一规定体现了维护私有财产的理念,故B项正确,D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贵族和平民权力的规定,故AC项排除。‎ ‎23. 学者钱乘旦认为,英国“宪政”是由许多先例、律令和司法案例组成的不定型体,其“习惯”起决定性作用。英国宪法有些部分写成文字(如历年的案例),有些部分则不成文,而仅仅是以前发生过的事。材料意在说明英国宪政 A. 保留了习惯法的全部内容 B. 具有多样性、多元化特点 C. 注重发挥历史传统的作用 D. 避免了政局的剧烈动荡 ‎【答案】C ‎【解析】材料“英国‘宪政’是由许多先例、律令和司法案例组成的不定型体,其‘习惯’起决定的作用”体现了英国宪政注重发挥历史传统的作用,故C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错在“全部内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宪政注重历史传统,没有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故B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避免”。‎ 点睛:材料“英国‘宪政’是由许多先例、律令和司法案例组成的不定型体,其‘习惯’起决定的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4. 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 A. 君主专制 B. 君主立宪制 C. 共和制 D. 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题目的关键信息是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是1877年的当前政体,而不是1789年,法国在1875年确立了共和制。所以答案选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共和制 ‎25. 2012 年版俄罗斯普通学校历史教科书《俄罗斯1917年的革命风暴》将俄国1917年发生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称为“伟大的俄罗斯革命”,并将其划分为“2月阶段”和“10月阶段”。认为“它们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不矛盾主要表现在 A. 努力实现和平民主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 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答案】A ‎【解析】俄国1917年革命都是在一战的背景下爆发的,二月革命没有解决和平问题需要通过十月革命来解决;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十月革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给予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因此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都推进了和平民主的进程,故答案为A项。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是二月革命的成果,排除B项;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排除CD项。‎ 点睛: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性质不同,因此许多方面存在很大区别。但二者的爆发都受一战的影响,都是人类追求民主权利的斗争。‎ ‎26. 巴黎公社自动取消了供市政府使用的豪华马车;担任公社军事委员等重要职务的瓦尔兰一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他们还不允许自己的家属享受每人2法郎的公共伙食费用等。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公社因财政紧张而提倡节俭 B. 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 C. 公社的公共食堂管理规范 D. 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关键信息是“取消……豪华马车、艰苦朴素、不允许自己的家属享受”。由材料无法推断出巴黎公社提倡节俭的原因,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倡导节俭,限制公务人员的经济特权,体现了公仆意识,故B项正确;巴黎公社公共食堂管理规范,仅仅是表面现象,没有反映其本质,故C项错误;这些规定避免特权现象的出现,与平均主义原则无关,故D项错误。‎ ‎27. 以下是一组反映20世纪初期中俄两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它们所代表的历史事件都 A. 推翻了专制王朝 B.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改变了社会性质 D. 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 ‎【答案】D ‎【解析】二者均促进了本国在政治领域的的近代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右图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非专制王朝,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左图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左图没改变社会性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8. 罗斯福曾授意福雷斯特•戴维斯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中宣布: 美国既不能问到孤立主义,也不能满足于为自己划定某个势力范围的传统均势政策,而是要推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罗斯福宣称雅尔塔会议是一个转折点——我期望对我们的历史,从而对整个世界的历史都是如此。材料反映了 A. 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B. 美国和苏联的合作已经破裂 C. 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失败 D. 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了变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反映的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和传统均势政策,到充当世界主宰,说明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了变化,故答案为D项。美国霸权地位尚未确立,不存在受到挑战,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体现;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是为了充当世界主宰,不能说明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失败,排除C项。‎ 考点: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美国外交政策·二战时期的转变 ‎29. 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A.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 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77个发展中国家也成为了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猛烈的冲击着两极格局,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77个发展中国家”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故B项排除;C项无法体现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国际经济的发展,故D项排除。‎ ‎30. 在“冷战“结束后的亚太地区,俄罗斯国力锐减,日本综合国力下降,与此同时,东盟、印度的力量迅速壮大,成为“冷战”后亚太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这反映出“冷战”结束 A. 有利于遏制大国的霸权主义 B. 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健康发展 C. 为区坡力量发展提供了机遇 D. 对亚太地区的发展更为有利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东盟、印度的力量迅速壮大,成为“冷战”后亚太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可以看出,冷战结束后,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大国霸权主义,故A项正确;当今社会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故B项错误;D项包含在C项之中。‎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子争位 周王的妾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大哥、二哥),后来妻又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三哥、四哥)。周王临终时,围绕谁继承王位,四子发生了争执……‎ 材料二 2015年2月《文化共识网》:“西周时期的“列土封建’是采取宗族殖民的方式,由王室子弟垄断政治权力的家天下,周王与诸侯之间存在。‘授权’与‘尽忠’的关系”。‎ ‎(1) 材料一中,你认为谁能继承王位? 理由是什么?‎ ‎(2) 材料一反映的是何种最高权力的传承制度? 如何评价?‎ ‎(3)“列土封建”指何种制度? 其中“授权”与“尽忠”有何具体体现? 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1)老三可继承王位;因为他是嫡长子。‎ ‎(2)嫡长子继承制。‎ 评价: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等级森严,这既保障了贵族统治特权,又有利于凝聚宗族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同时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制度:分封制。‎ ‎ 体现: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对周王朝贡、纳役,护卫周王室安全。‎ ‎ 作用:①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洽。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解析】(1)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材料一中,老三可能继承王位,因为老三是嫡长子。‎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等级森严,这既保障了贵族统治特权,又有利于凝聚宗族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同时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列土封建”是指分封制。分封制下,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对周王朝贡、纳役,护卫周王室安全。分封制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洽,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容,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祥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 ‎——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材料二 雅典模式 ‎“我们(雅典) 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材料三 英美模式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 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长期专制统治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善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治传统的特点。‎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的特点。‎ ‎(3)“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 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4) 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指什么? 为了克服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美国在政治制度上做出了哪些重大创新和改变? ‎ ‎【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科举制;民本思想。‎ ‎(2)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 ‎(3)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 ‎ 如何控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和内阁掌握实 权,君主变为虚君。‎ ‎(4)指没有君主专制的历史传统。针对在一个大国建立民主共和的需要,创立了联邦制国家。为了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实行三权分立制衡。同时实行民选制度,扩大享有民主的范围等。‎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的特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政治传统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体现‘民本主义’”等信息归纳得出。‎ ‎(2)雅典民主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再联系教材所学,回答出具有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的特点。‎ ‎(3)联系所学,“光荣革命”完美的政治设计应当是指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有效控制“控制者”的措施,可以联系教材所学,从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原则、实行责任内阁制等方面来回答。根据材料,美国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应当是指美国没有君主专制的历史传统。美国政治制度上的创新和改变,应当联系所学,从联邦制、三权分立、间接选举等方面来回答。‎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 材料二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 ‎——(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 材料三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教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 ‎——(叶青等学者)‎ ‎(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2)简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 ‎(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 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 ‎(4)道路创新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和理论方面是如何创造性地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的? ‎ ‎【答案】(1)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等。‎ ‎(2)历程:从维新思想到民主革命思想再到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 态度:全盘否定(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措向儒家道德)。‎ ‎(3)道路:俄国式的革命道路。‎ 理由: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践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 ‎(4)实践:毛泽东发起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 据地。‎ 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解析】本题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考查论证能力、概括能力和史论结合的能力。从五四精神、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中国革命的道路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等,这些体现了五四精神。‎ ‎(2)注意结合观点二理解问题 中的“两个文化体系”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从维新思想到民主革命思想再到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全盘否定。‎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俄国式的革命道路;选择的原因可以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以前革命斗争的实践等方面来分析。‎ ‎(4)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毛泽东发起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而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