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试卷(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压轴试卷(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绝密★启封前 ‎2019江苏省高考压轴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60分。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附加题40分,延时3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 ‎3.请用书写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纸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语 文 试 题 Ⅰ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 ▲ 绝不会一帆风顺,难免还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 ▲ 。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并时刻做好准备。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 ‎ ▲ 。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国企业必须时时警醒。‎ A.历程 骚扰 一网打尽 ‎ B.进程 掣肘 釜底抽薪 ‎ C.历程 骚扰 釜底抽薪 D.进程 掣肘 一网打尽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其公共文明: ▲ 。 ▲ , ▲ 。 ▲ , ▲ 。‎ ‎①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律写得明明白白 ‎②以至日本媒体写社论提醒国民要尊重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礼仪 ‎③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的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等 ‎④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功不可没 ‎⑤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的不 文明现象 A.③②④⑤① B.⑤③①②④ C.⑤③②④① D.③④①⑤②‎ ‎3.下列诗句涉及的传统节日,按农历一年内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②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 ‎ ‎③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④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A. ①③②④ B. ④②③① C. ③④①② D. ②③①④‎ ‎4.下面是某市对三类人员使用微信情况的调查统计表 表一:使用微信时间 每周使用微信时间 在校大学生 上班族 退休人员 ‎ 13.5小时 ‎ 7小时 ‎ 5.5小时 表二:使用微信主要目的 主要目的排名 ‎ ‎ 在校大学生 上班族 退休人员 ‎1‎ 聊天 刷朋友圈 阅读 ‎2‎ 刷朋友圈 阅读 聊天 ‎3‎ 抢红包 聊天 刷朋友圈 ‎4‎ 阅读 抢红包 抢红包 对上面图表蕴含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调查的三类人员中,在校大学生使用微信时间远超上班族和退休人员。‎ B.相较于在校大学生,上班族和退休人员更经常利用微信的阅读功能。‎ C.微信使用频率高,使用者已经产生依赖,严重影响使用者的学习和生活。‎ D.建议微信使用者,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不要沉迷于微信的社交娱乐功能。‎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放翁家训(节选)‎ 陆游 吾生平未尝害人。人之害吾者,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谨避之,可也。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汝辈但能寡过,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吾虽悔己不可追,以吾为戒,可也。‎ 祸有不可避者,避之得祸弥甚。既不能隐而仕,小则谴斥大则死,自是其分,若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人自有懦而不能蹈祸难者,固不可强。惟当躬耕,绝仕进,则去祸自远。‎ 风俗方日坏,可忧者非一事,吾幸老且死矣,若使未遽死,亦决不复出仕,惟顾念子孙,不能无老妪态。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仕,策之中也。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舍此三者,则无策矣。汝辈今日闻吾此言,必当不以为是,他日乃思之耳。暇日时与兄弟一观以自警,不必为他人言也。‎ 吾少年交游,多海内名辈,今多已零落。后来佳士,不以衰钝见鄙,往往相从,虽未识面而无定交者亦众,恨无由遍识之耳。又有道途一见,心赏其人,未暇从容,旋即乖隔。今 既屏居不出,遂不复有邂逅之期,吾于世间万事,悉不贮怀,独此未能无遗恨耳。‎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 中:造谣中伤 B. 杜门穷经,不应举 杜:堵塞 C. 不以衰钝见鄙 鄙:轻视 D. 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游:交往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陆游认为大多情有可原,不必去怨恨,但要注意避开这类人,不再与之交往。‎ B. 人的天性中都有懦弱的一面,面对灾祸时便不能以强者姿态同命运抗争。于是,厮守田园成为唯一选择。‎ C. 面对日益败坏的世风,陆游反复叮嘱子孙以务农为上策,即使不得不踏入仕途,也要不慕荣华,不失臣节。‎ D. 才气过人的年轻人最容易变坏。作父兄的一定要勤加检查约束,督促其读圣贤之书,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行。‎ ‎7.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汝辈但能寡过,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5分)‎ ‎ ▲ ▲ ‎ (2) 又有道途一见,心赏其人,未暇从容,旋即乖隔。(5分)‎ ‎ ▲ ▲ ‎ 8. 陆游是从哪几个方面训诫子孙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 ▲ ▲ ‎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9~10题(11分)‎ 江月 杜甫 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9.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5分)‎ ‎ ▲ ▲ ‎ ‎10.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6分)‎ ‎ ▲ ▲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 ______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3) 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4) 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 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 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8)血沃中原肥劲草,________________。(鲁迅《无题》)‎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把你的脚捆起来 苏童 一鸣几乎走遍了中国。他的青春时光就像无数箭头标向这里、那里,他要到这里去,他又要到那里去。‎ 一鸣的父亲是这么批评儿子的:中国那么大,你每个地方都要去吗?在家里呆着你就会死吗?就会死吗?‎ 我没说呆在家里就会死,我不过是想去看看洞庭湖。一鸣说,你发那么大火干什么?我已经在家呆了二十多天了,我没去过洞庭湖,我一定要去一次洞庭湖。‎ 一鸣很少去正视父亲的脸和眼睛,他认为这是一种减少冲突和口角的好办法。一鸣也很少想起父亲,但是在开往邵阳的火车上一鸣做了一个梦,他在梦中感到了某种危险,他看见父亲在身后摸索着什么,摸出了一条绳子,他听见了父亲的声音:我要把你的脚捆起来,把你的脚捆起来,捆起来。一鸣的双脚乱踢乱蹬了一番。‎ 后来一鸣和美丽的修兰恋爱了。一鸣记得他第一次向父亲出示修兰的照片时,父亲的眼光近乎审视一个危险的罪犯。‎ 我们就要结婚了,一鸣说。结婚?刚刚认识就要结婚?父亲怔了一会儿,突然有点忸怩起来,结婚当然好,不过我还没有准备,什么准备都没有呢。‎ 不用你准备,我们当然是旅行结婚。一鸣说,是我结婚,要你准备干什么? ‎ 我猜到你们会旅行结婚。父亲皱起了眉头,他的双手不安地揉着膝盖,而他的目光也沉 下去,凝视儿子的腿,儿子的脚,父亲的手轻轻拍着膝头,我是说你们旅行回来,结婚,总得办一办,总不能弄得偷偷摸摸的吧? ‎ 我和修兰都不喜欢这一套。一鸣挥了挥手说,修兰家在厦门,就在海滨,我喜欢那地方,也许结了婚就住那儿了。‎ 一鸣记得父亲就是这时候开始沉默的,父亲盯着他的脚,一鸣觉得他的双脚脚背似乎被乱针刺着,他就来回挪移着他的脚。他听见父亲的呼吸声很急促,父亲的手伸到桌上摸索着什么,一鸣冲过去抓过小药瓶,把高血压药片塞进父亲的嘴里,但父亲把药片又吐出来了,与此同时他的手继续在桌上摸索着,一鸣听清了父亲的嘟囔声,他在说,绳子,绳子,绳子呢? ‎ 绳子?一鸣突然想起了他在去洞庭湖的旅途上做的那个梦,他说,你真的想找绳子?你真的想把我的脚捆起来?‎ 父亲的神情恍然若梦,他慢慢地开始安静下来,不,谁说我要绳子?父亲终于摇了摇头,我的血压太高了,我老了,谁捆谁还不知道呢。‎ 新婚旅行的目的地是一鸣以前想去而未去的西双版纳森林。就在他们离开厦门登上火车的时候,一封加急电报送到了修兰的家中,内容恰恰是所有人最害怕的那种:父病危,速归。修兰的母亲拿着电报冲进站台时,火车已经远去,她只好返身来到邮局给一鸣家里回了份电报,言简意赅:一鸣已在途中。‎ 一鸣不知道父亲的事情,也不知道父亲在脑溢血的情况下又转危为安了。一个月后一鸣回到家中,看见家里的每扇门窗都贴着双喜剪纸,所有的墙壁都粉刷过了,所有的旧家具都油漆过了,而新家具都在一鸣的房间里摆放得有条不紊。一鸣的两个妹妹都在家里忙碌着,她们用谴责的眼神扫视着一鸣和他的行囊,一鸣觉得家里的气氛有点异样,他推开父亲的房门,看见父亲坐在床上,父亲枯瘦的脸上有一种灿烂的微笑一掠而过。‎ 你还是回来了,父亲说,你还知道有个家。你又病了吗?一鸣走近父亲的床边。什么叫又病了?好像我老在给你添麻烦?父亲表情又归于漠然,他说,天有不测风云,可我这里什么都安排好的,不会给你添麻烦。‎ 一鸣后来从妹妹手里接过了那封电报。一鸣已在途中。他念出了声音。一鸣念那封电报时觉得那六个字像六颗钉子钉在心上。一鸣的妹妹说,你把电报撕了吧,别让父亲看见它,他一看见它就伤心。我把它收起来。一鸣说着小心地折叠好那份电报,把它塞进了衬衣口袋,然后他站在父亲的房门口沉默了很久。后来,一鸣成了他父亲的好儿子。‎ 一天,一鸣看见父亲的脚后跟在地上磨蹭着,他听见父亲说,鞋底下沾着什么东西?‎ 一鸣蹲下来看父亲的鞋底,果然沾着东西,是一张皱巴巴的纸。是什么纸?上面写着什么字?父亲说着把膝盖慢慢抬高,右手慢慢地伸向鞋底。父亲戴上了老花眼镜凑近了那张纸,是份电报,父亲说,我想起来了,是那份电报,说你已经走了,走了。‎ 一鸣已在途中。‎ 一鸣也已经看清了那份电报,他觉得奇怪的是它早被藏起来了,什么时候掉到了地上?但一鸣来不及细想了,他看见父亲的手指突然松开了那份电报纸,父亲的身体突然歪倒在他的臂弯里。‎ 一鸣的父亲最后死在一鸣的怀抱里。‎ 一鸣梦见父亲的亡灵,父亲的亡灵年轻而健壮,他抓着一根绳子朝一鸣走过来,他说,别害怕,儿子,现在我要把你的脚捆起来。‎ ‎(节选自苏童《蝴蝶与棋》,有删改)‎ ‎12.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着力刻画了父子之间的情感冲突,一鸣对父亲的情感经历了从抵触到愧疚到理解的变化,看到那份六个字的电报是其情感变化的契机。‎ B.“父亲枯瘦的脸上有一种灿烂的微笑一掠而过”,表明父亲对一鸣的归来感到由衷的高兴,但随后的语言和表情变化则说明他恢复了对儿子的一贯态度。‎ C.“一鸣成了他父亲的好儿子”这一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水到渠成。这也代表着这一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完全消解了。‎ D.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设置了伏笔:“我的血压太高了”“父亲在脑溢血的情况下又转危为安了”“他一看见它就伤心”等处为父亲的死埋下了伏笔。‎ ‎13.文章画线句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6分)‎ ‎(1)他的双手不安地揉着膝盖 ‎ ▲ ▲ ‎ ‎(2)我老了,谁捆谁还不知道呢 ‎ ▲ ▲ ‎ ‎14.文章以“把你的脚捆起来”为题,请探究其丰富意蕴。(6分)‎ ‎ ▲ ▲ ‎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一“签”障目 不见经典 党云峰 ‎①很多文学经典最近被贴上“毁三观”的标签:《红楼梦》写的是“富N代的爱恨情仇”,《包法利夫人》写的是“爱慕虚荣的白富美”,……经过岁月淘洗的经典怎么就变成“毁三观”的作品了呢?‎ ‎②标签可能彰显特质,更可能是偏见障目。它会使人无视作品内在价值,缺乏深入了解的动力。作品是作家无声的申辩。包法利夫人自杀是时代的悲剧,福楼拜揭露了造成悲剧的各种因素,这种对个人、社会的批判不是“爱慕虚荣”的标签所能囊括的。有学者指出:“福 楼拜这部作品的实质是道德的,健康的。我们见到了邪恶,但没有被它所感染。”‎ ‎③人需要审视自身的存在状况,而文学正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文学的世界里不是简单呈现好人坏人的对立,那里只有人的棱镜,作家没有站在道德的彼岸。作品中的人物德行有亏就是“毁三观”?难道高大全就好?好的文学作品在塑造人物、展现其复杂性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触及道德的边界,对逾矩、背德、困境的描绘同时也是对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呈现。文学以不同于科学的方式揭示出生活中某一事件的普遍性,披露生活本质的一棱一面,都是意义生成的基石。文学作品中关于人性的剖析,对读者有着重要的警醒、借鉴意义。文学作品在时间的链条上点亮智慧,让读者在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和生命的可能性,在心灵的对话中,用艺术形象去涵养、发展、健全人格,让世界在人们的心中不再模糊,让读者心理成长。从《俄狄浦斯王》到纪德的《背德者》,其中的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引发读者共鸣、反思,最终产生心灵的净化,正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 ‎④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是时代的纪念碑,《红楼梦》中的时代风云、《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世态人情,都是作品得以成为世界经典的过硬理由。文学再现生活,也造就生活;既照亮远方,也照亮深渊。文学中建基于大地的世界,经由读者得以呈现。当作者与读者在心境碰撞中生成意境,作品对读者敞开了,读者因简化而遮蔽的行为是对作品的不尊重。读者的评判应该是理性的质疑,从更高更广的维度审视作品、自我、生活、时代,而不是贴标签。只顾贴标签,却不顾人性、生活的复杂是有失偏颇的。‎ ‎⑤现实主义文学特别关注人的生存困境:悖谬、失落、迷茫……现实主义展现着人的个性、共性、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呈现的正是从揭示社会谬误案例到进行经验教训总结的心路历程。在“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在时代现场秉笔直书。正如加缪所说,写作“是为了使人们至少能回忆起这些人都是不公平和暴力的牺牲品,如实地告诉人们他在这场灾难中所学到的东西,并告诉人们: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 ‎(有删改)‎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标签”会导致解读的简化、遮蔽,是不尊重作品的表现,读者常因此而缺乏深入了解作品的内在动力。‎ B. 有责任的作家无所谓道德立场,他应该真实地呈现人物的逾矩、背德、困境,从而警醒读者,促其反思。‎ C. 一部文学经典,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着丰富的复杂性,反映了时代风云、世态人情,它的意义和价值超越读者而存在。‎ D. 只有同时具有自我救赎、对善的呼唤,并能引发读者共鸣、带来反思,最终使心灵净化的文学作品,才有文学价值。‎ ‎16. 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红楼梦》《包法利夫人》等作品为例,指出许多经典被贴“毁三观”标签的现象,引出话题,开启下文的分析论证。‎ B. 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文学与科学的差异,前者通过现象披露生活本质,从而生成意义,实现文学的价值。‎ C. 文章指出文学的文献价值在于它再现了一个时代,并以中西方文学经典为例,证明这是作品得以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D. 文章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特别关注人的生存困境,创作者要在时代的现场秉笔直书,作者引用加缪的话加以论证。‎ ‎17. 请结合文章,探究“标签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 ▲ ▲ ‎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材料一:‎ ‎  一个时期以来,互联网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口”,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助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然而,在市场竞争逻辑下,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无序竞争态势也日益凸显。不健康的“网络丛林生态”既制约了中小微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动力,又侵蚀了消费者的用户选择、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正当诉求。‎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说野蛮生长是互联网发展早期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特征,那么当信息化发展进入到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建立兼顾各个利益攸关方的“共生生态”已经成为互联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迫切需要按照尊重监管管理、加强行业管理、完善自身管理、探索共生管理的思路,建设大数据治理体系,建立良性发展的“共生生态”,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创造尊重价值、鼓励创新、共生共享的良性互联网生态格局。‎ ‎(摘编自钟超《大数据时代呼唤共生生态》,《光明日报》‎2018年05月29日)‎ 材料二:‎ 现在,贵州一带产出的云雾大米,用微信扫码,大米的产地、规格、保质期、加工日期、储藏条件、单价等一览无遗。在“扶贫云”系统上点击“开始帮扶”,帮扶对象的姓名、可销售量、已售量、可增收额、当前增收额等指标一清二楚。‎ 在打通数据壁垒上,贵州联通了扶贫、公安、医疗等17个部门的相关数据,让碎片化数据“牵手”“共享”“交换”,使扶贫信息在阳光下运行,把真正的贫困人口筛选出来,实现了精准化识别;在管理上,“扶贫云”也是全省扶贫工作的综合考核平台,可以实现对扶贫项目资金全流程覆盖、数据全记录。目前,“扶贫云”已经统计监管了全省15万多个扶贫相关项目,涉及监管资金364亿余元。‎ ‎(摘编自黄浩《撕掉贫困标签,贵州用大数据打通扶贫“经络”》,新华网 ‎2018年5月29日‎)‎ 材料三:‎ 近年来,贵州省用心培植“智慧树”、用力深挖“钻石矿”,大数据从无到有、逐步趋优,成为贵州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重要战略引擎。据悉,因为大数据红利,贵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黔进”,贵漂、创客在贵阳遍地开花。‎ 几年前播下的大数据“种子”,正逐渐成长为生机勃勃的“智慧树”。通过开放一批政府数据,贵州这一中部欠发达地区,逐步培育出了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交融汇聚的完整生态。在贵阳市数据开放平台,普通老百姓可以找到日常最为关心的民生数据;企业能够从平台发布的气象、环境、企业、信用等各行各业的实时数据,发现商机,创新商业模式;政府则通过释放数据红利,促进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通过市场需求反馈,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勇立潮头抢先机、干在实处走前列”,政府主动作为、大胆创新,让各方都能共享大数据红利。展望未来,“中国数谷”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给出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贵州样本”。‎ ‎(摘编自余甜甜《聚焦“中国数谷”:政府主动作为 共享大数据红利——解码贵阳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中国网信网‎2018年5月29日 )‎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行业能激活生产要素,助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但是目前由于无序竞争,已经侵蚀了消费者的正当诉求,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阻力。‎ B.野蛮生长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是难以避免的,随着信息化进入大数据时代,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大数据治理体系,创造良性互联网生态格局。‎ C.贵州打通数据壁垒,联通扶贫、公安、医疗等17个部门进行“共享”“交换”, 统计监管了全省15万多个扶贫相关项目,涉及监管资金364亿余元。‎ D.贵阳的数据开放平台给百姓带来了方便,给商家提供了商机,促使政府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政绩的同时,也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设大数据治理体系,建立良性互联网生态格局,需要尊重监管管理、加强行业管理、完善自身管理、探索共生管理。‎ B.贵州建立大数据监管体系,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实现对扶贫项目资金的全流程覆盖、数据全纪录,能够确保扶贫资金合理使用。‎ C.贵州大数据从无到有,成为贵州后发赶超的重要引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贵阳发展,贵阳也成为青年人创业的乐园。‎ D.贵阳在利用大数据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方面,数据开放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数据开放又要求政府优化服务水平。‎ ‎20.结合三则材料,请简要概括政府在利用大数据上需要注意哪些方面。(6分)‎ ‎ ▲ ▲ ‎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情,是人与人的情面与交情。人情可贵,人情也可能是负担;有人说人情冷漠,但人情也自有温暖在……人情,蕴含人生百味,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文科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梨园共尚吴音,花部曲文俚质,余独好之。盖吴音①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其《琵琶》《杀狗》《邯郸梦》十数本外,多男女猥亵,殊无足观。花部②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天既炎暑田事余闲群坐柳阴豆棚之下侈谭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 ‎ (焦循《花部农谭》序 有删改)‎ 注:① 吴音:特指发源于吴地的昆山腔。  ② 花部: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 ‎22. 用“/”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句子断句。(4分)‎ ‎23.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指的是 的《窦娥冤》、 的《汉宫秋》、 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3分)‎ ‎24. 与花部比较,焦循认为吴音有哪些不足?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 ‎ ▲ ▲ ‎ 二、 名著阅读题(15分)‎ ‎25.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边城》中,“得座碾坊”是指二老和王家女儿的婚姻,“得一只渡船”是指二老和翠翠的婚姻,其实二老心里只想撑个渡船。‎ B. 《三国演义》中,周瑜猛然想起了火攻曹操,但曹操的营垒坚实,人马战船数量太多,又没有把握说服刘备联盟,于是大叫一声,往后便倒,口吐鲜血。‎ C. 《茶馆》中,裕泰茶馆主人无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底层人民只能卖儿女讨生活,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无法维持生计等,反映了旧中国的黑暗,康大力等人上西山暗示了旧中国的出路。‎ D. 《哈姆莱特》中,老国王的鬼魂嘱咐哈姆莱特复仇时不可对王后有不利的图谋,只让她去受上天的裁决和内心的刺痛。‎ E. 《风波》中,七斤的愚昧无知、七斤嫂的精明泼辣、八一嫂的古道热肠、九斤老太的固执保守、赵太爷的封建遗老形象在一条辫子掀起的风波中得以充分展示,小说以新近裹脚 的六斤一瘸一拐地在土场上来往结尾,意味深长。‎ ‎ ‎ ‎26. 简答题(10分)‎ ‎(1) 简要概括《红楼梦》中海棠诗社结社的经过。(5分)‎ ‎ ▲ ▲ ‎ ‎ (2) 《家》中有一段语言描写:“我不走那条路。我要做一个人,一个跟男人一样的人。……我不走那条路,我要走新的路,我要走新的路。”这段话中的“我”是谁?“那条路”“新的路”各是一条怎样的路?(5分)‎ ‎ ▲ ▲ ‎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7~29题。‎ 近代以来,“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分道扬镳并逐渐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后,出现了许多尴尬。检视分途后的中国文学史,不难发现:“文学之文”的辉煌与“文学之文”的审美特质关系不大,那些受读者欢迎的、影响大的“文学之文”,大多是具有“应用之文”的特征作品。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之文”和“应用之文”之间虽有一定界限,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文”或“文章”这个整体的名义出现,多数时候还因二者融合而相得益彰,出现了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贾谊的《过秦论》等传世美文。“文学之文”和“应用之文”划界又诉讼纷纭。陈独秀认为文学之作品与应用文字的区别在于有无“美感”,有属前者无属后者。“美感”是极具个性的抽象的东西,以之作为标准,难免见仁见智。对此,刘半农就曾明确反对:“科学上应用之文字,皆当归入文字范畴;必须列入文学范畴者,惟诗歌戏曲、小说杂文、历文传记三种而已;私人之日记信札,不能明定其属于文字范围或文学范围,要惟得己则已,不滥用文学以侵害文字,斯为近理耳。”许多措辞微妙、婉转精致的碑、诔、铭、颂、论、奏、说、函等应用文,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倘若统统排除在文学之外,中国文学就真的只顾专咏风花雪月了。“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分途后还引发另一场争论:“应用文仅足供日常琐屑之用,美术文则关乎人生之存亡、风化之变化”,“应用之文字,所以代记忆、代语言,苟名为人者,无不当习知之;美术之文字,则以典雅高古为贵,不特非人人所必学,即号为学者亦可以不学”,“语文教育重‘文学之文’而轻‘应用之文’,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贻害无穷”。‎ ‎(有删改)‎ ‎27. “文学之文”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后出现了哪些尴尬?请简要概括。(6分)‎ ‎ ▲ ▲ ‎ ‎28.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应如何处理“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关系。(3分)‎ ‎ ▲ ▲ ‎ ‎29. 画线句中,刘半农是如何看待“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的?(6分)‎ ‎ ▲ ▲ ‎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B(3分)(历程:经历的过程。仅指已发生的。进程: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包括已发生的和未发生的。掣肘:拉着胳膊。比喻有人从旁牵制,工作受干扰,难开展。骚扰:意指扰乱他人,使之不得安宁,含贬义。釜底抽薪: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意为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借以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一网打尽:比喻一个不漏的全部抓住或彻底清剿)‎ ‎2.(3分)D (第③句和公共文明衔接最紧密,第④句是第③句的因,且《轻犯罪法》与第①句的“恶小”“法律”等词语衔接;第②句是第⑤句程度更深的表达,故选D)‎ ‎3.(3分)A(①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说的是寒食节。寒食节为清明节前一二日。清明节是农历四月初五。②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乞巧节,即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③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是端午节,家农历五月初五。④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是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按时间顺序排列,应是①③②④。故选A项。)‎ ‎4.C(主观臆断。)‎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5. A(中,恰好合上)‎ ‎6. B (“不能以强者姿态同命运抗争”无中生有。文段中的“不可强”意为“不可强求”。)‎ ‎7. (1)你们这些人只要能够少犯错误,不与达官显贵过分亲近(或译作“深交”),那么危害自己的人自然很少。‎ 评分细则:“过”“厚”“贵达”“人之害己者”各1分,整体语句流畅1分,其中定语后置一定要体现出来。‎ ‎(2)也有的是在路途中见到一面,心里十分欣赏他,但没有时间慢慢细谈,立刻就分别了。‎ 评分细则:每句1分,得分点为“一见”“心赏”“从容”“乖隔”,整体语句流畅1分。‎ ‎8. 待人之道,避祸之策,交游之憾,育才之法。‎ 评分细则:每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如语言不简约,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我一生不曾伤害他人。伤害我的人,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事出偶然而不了解我,有的是为了利益,其情状大多可以原谅,没有必要把这些人当作仇人,小心避开他们,就可以了。假若别人正好指出了我的过错,更应当放下(不要有所不满)。你们这些人只要能够少犯错误,不与达官显贵过分亲近,那么危害自己的人自然很少。我现在虽然很后悔,但已不能够追悔,以我为警醒,就行了。‎ 有些祸患不可逃避,逃避将会招致更大的祸患。既然不能退隐而要做官,那么小则受到斥责,大则招致死亡,自是难免。如果为了逃避斥责而苟且逢迎上司,那么逢迎上司的祸患就不仅是丢官。如果为了避免杀身之祸而失去为臣的节操,那么丧失节操的祸患就不仅仅是自身被杀了。人自然有懦弱的天性而不能慷慨赴难,(对此)固然不能勉强。只有躬耕务农,断绝做官(的念头),才可以远离祸患。‎ 如今世风正日渐败坏,令人担忧的不只是一件事,幸好我已年老将死了,即使不会马上死去,也绝不再出来做官,只是想到子孙后代,不能不像老太婆一样(啰嗦几句)。我家本是农民,若再务农,是为上策。闭门读书,不应科举考试,不去做官,是为中策。安心做一个小官,不羡慕荣贵显达,是为下策。除此三种情况,就没有别的方法了。你们这些人今天听到我这些话,内心肯定不以为然,以后再考虑吧。空闲时和兄弟们一起看看,用来自我警戒,不要对他人说。‎ 我年轻时交往的人,多是各地的名流,如今大多已经作古。后来的有才华的年轻人,不因为我年老迟钝而轻视我,常常与我相互往来,虽然未曾见过一面而且没有固定交往的人也很多,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和他们一一结识。也有的是在路途中见到一面,心里十分欣赏他,但没有时间慢慢细谈,立刻就分别了。如今既然闭门不出,也就不会再有相逢的机会了。我对世间万事都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唯独对此不能不感到遗憾。‎ 年轻人中才气过人的最容易变坏。如果有这样的孩子,做父母兄长的应当以之为忧,不可以以之为喜。一定要经常加以检查约束,令其熟读经典和诸子百家之书,用宽容厚道谦恭谨慎(的道理)教育他们,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往,这样十几年后,(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趣自然就养成了。不这样的话,那些令人忧虑的事情就绝不只是一方面了。我说的这些,是后人的良药,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对待,不要留下后悔。‎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9. 立足于登楼望月,思乡念亲(1分):‎ 先从“江月”起笔,交代望月地点,点明触发愁情的起因。接着写愁的原因,久客他乡,至老未还。然后写月景,为笔墨转向另一空间的思妇作准备。最后设想思妇月夜所为,收束全篇,表达望月怀远之情。(其余每点1分)‎ ‎【详解】本诗题为“江月”,首联从江月写起,“高数”交代望月的地点,表明愁的原因。第二联“长作客”“老去”写自己久客他乡,至老未还,写愁的原因。第三联,“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写望月之景。尾联“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想象思妇月夜思念对方。表达望月怀人的情感。分析时,要学会概括每联的内容。‎ ‎10. ①想象月亮之下,有思妇与自己同一怀抱,表达思乡念远之情。②“谁家”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使感情更加蕴藉深沉。③借用苏蕙织锦的故事,暗示思妇和离人之间的情感。④“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扣合诗旨,感情深挚又含而不露。(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详解】本题要求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是虚写,设想月夜,自己思家时,远方的思妇也像自己一样思念自己,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更强烈。“谁家”,不只是写诗人自己,写很多像他一样的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挑锦字”借用典故,委婉表达思妇内心的情感。“灭烛翠眉颦”,暗示望月怀远,感情表达深婉含蓄。‎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1) 善假于物也 (2) 乘骐骥以驰骋兮 (3) 直挂云帆济沧海 (4) 会当凌绝顶 ‎ ‎(5)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 浪淘尽 (7) 贫贱不能移 (8) 寒凝大地发春华 ‎(每句1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给分,共8分)‎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12. C (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没有完全消解。它横亘于父子各自的心中,导致了父亲之死,也触发了一鸣的梦。)‎ ‎13. (1)对儿子决定旅行结婚的无奈;对儿子喜欢远行的忧虑;为儿子操持婚礼的期盼;害怕被拒绝的忐忑。(3分,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2)年老多病的伤感;无法控制儿子的失落;对未来父子关系的担忧;对儿子不能理解自己的无奈。(3分,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14. ①“把你的脚捆起来”意指父亲因爱而想束缚儿子;②表现了一鸣对父亲这种束缚的抵触和反抗;③揭示了父辈渴望掌控与年轻一代渴望自由之间的矛盾;④启示人们:两代人之间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15. A 【详解】B项,“有责任的作家无所谓道德立场”分析有误。作家要超越简单的道德边界去创作。C项,“它的意义和价值超越读者而存在”分析有误。作品的意义经由读者得以呈现。D项,“只有同时具有”说法绝对化,不必同时具备相关条件。故选A项。‎ ‎16. B 【详解】B项,“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分析有误。没有采用对比论证。故选B项。‎ ‎17. ①肤浅地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德行不能有亏,最好高大全;②评判不是理性的质疑,没有细想人性的复杂、生活的百态。③不了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特点和创作目的。‎ ‎【详解】本题要求探究“标签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三节中“作品中的人物德行有亏就是“毁三观”?难道高大全就好?”可推断出,“标签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肤浅地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德行不能有亏,最好高大全。第四节中“读者的评判应该是理性的质疑,从更高更广的维度审视作品、自我、生活、时代,而不是贴标签。只顾贴标签,却不顾人性、生活的复杂是有失偏颇的。”可推断出,“标签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二,是评判不是理性的质疑,没有细想人性的复杂、生活的百态。第五节“现实主义文学特别关注人的生存困境”“在‘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在时代现场秉笔直书。”“正如加缪所说,写作‘是为了使人们至少能回忆起这些人都是不公平和暴力的牺牲品,如实地告诉人们他在这场灾难中所学到的东西,并告诉人们: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是多于应该蔑视的东西’。”这才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特点和创作目的。从中能推断出“标签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三,不了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特点和创作目的。‎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18. B (A成为经济发展的阻力,夸大危害;C联通数据而非部门;D提升政绩,无中生有)‎ ‎19. B (“确保扶贫资金合理使用”错,无中生有。)‎ ‎20. ①建设大数据治理体系,创造良性发展的互联网生态格局;②联通共享各种相关数据,建立精准化识别机制和综合考核平台;③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大数据红利共享。(筛选材料有关信息,适当地整合提炼即可,每点2分)‎ 八、作文(70分)‎ ‎21.评分参照2018年江苏高考评分细则。‎ 这是一则名医类材料作文题,是关于“人情”的哲学思考。材料第一句话“人情,是人与人的情面与交情”提示了人情可以考虑的范围。第二、三句话是对人情的辩证分析,后面省路号则提示考生:还应做多方面的和深层次的思考。最后一句话“人情,蕴含人生百味,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强调了人情的意义。‎ 立意评判:‎ ‎1.与相关的七情六欲都可以作为写作材料,而不应仅限于人与人的交情。谈法不容情的“人情”和因入情交往而妨得司法公正的人情,或者谈建筑设计要有人情味都符食题意。‎ ‎2.如果写作仅仅只是呈现人情冷暖现象,并以此简单图解材料的观点而不进行深入分析,原则上不高于48分。‎ ‎3.分析论证的时候如果能够就入情冷暖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说理有层次,原则上不低于50分。‎ ‎4.记叙文须紧扣“人情”着笔,如果构思平庸,语言平淡,原则上不高于48分。‎ 参考范文:‎ ‎1.人人皆处华容道 坐下嘶风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华容道上,关公凛凛生威,只一举,便可斩曹贼于马下。可他却是不忍曹操苦苦哀求。难忘当日礼遇之恩,竟侧身放其一条生路。(引用历史,通过描述性语言引出论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可读性,使说理通俗有力)徒留一众读者高呼:此真为人情所困矣!(紧扣材料)‎ 从读者之叹中,我们亦可知晓,人情在我们的日常交往中已渐渐被烙上了贬义的印记。(阐明人们目前对待人情的态度并以此展开论述)官召在宁府书房中,见“人情练达即文章”而不悦,也正因如此。然而,将“人情”拆分,即为人与情,人有千万种,情亦千万变,怎可一概而论?(以人情二字为中心,进行剖析,增强说服力。)‎ 我们所贬斥之人情,往往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邯郸记》中,卢生为宇文融所陷害,将及死刑。高力士为其惋惜落泪,叹其人终而不得善终,虽在流放后抚恤其妻小。此看似有情,实乃无情。高力士所念的是卢生善于经营,讨好奉承,关心其妻小也是为卢生东山再起而留后手。此种人情,正揭示了朝堂之腐败,你理当恨之、斥之、绝之。(先以人们不喜人情展开论述,再以史实说明原因,最后论证人们要痛绝这种人情,说理清晰,富有逻辑性)‎ 而正是有了这沾满铜锈味的人情的衬托,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交往,才显得尤为可贵。(由反到正,点出了人情的另一面)‎ 人情,亦可谓真情。魏稼孙与赵之谦同在浙江时曾戏言:“知君家住大坊口,十过君门九回首。”亦多烦㧑叔治而作画,之谦不堪其忧,对孙渔生抱怨道:“稼孙多事”付作一笑,两人笃厚之交情就在这一怨一笑之中了。情谊深重,故而敢怨,然而是友人间小小嗔怪,无碍情面,故而又笑,二三志同道合之友,于孤苦的生活泥沼之中相互扶持、劝慰,约定照拂身后之人,此人此情,不也可惜之、存之吗?(先反后正,阐明了人情的可贵,补充论证了人情的美好)‎ 人情之中既有分别,为不免有人分辨之时束手无策。其实大可不必惶惑,人人都处在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华容道之上,买不买这情面,放不放那曹贼,决定权任在自己手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会求饶的巧言所迷惑,保持定力,坚守自己的底线。我们亦不如云长般处于兵家决胜之际。故不妨也给自己一些时间来考察人情之下是否包含二心,再徐徐图之。如此,是放是杀,自然分明。(呼应开头,论证了如何对待和处理人情问题,使结构完整,思维严密。)‎ 于是不妨学那汉寿亭侯,岿然立于道上。捉贼,自为千古快事;放操,亦可为万世美谈。‎ ‎2.不近人情 ‎ 人情,根植于中国广袤的乡村土壤中。‎ 那是李耳笔下“鸡犬相闻”的熟人社会。方圆不过数里,世代扎根于乡土中,比邻而居。‎ ‎“乡土社会中的信用,与其说是契约的约束,不如说是频繁的人情往来带来的可靠性。”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人情而非契约才是乡土社会中的交易保障。而面对熟人,人情足矣。(引用《乡土中国》中的内容论证人情是乡土社会的特征,本质)‎ 时过境迁,昔日的金色麦垄早已长成钢筋水泥的灰色从林。乡村土壤的气息却仍氤氲在都市的一隅,保留着它原初的模样:“礼多人不怪”“人情常往来”,逢年过节,婚丧葬娶,人情宛如幽灵徘徊在新时代的华夏神州。‎ ‎“可以说,法治的淡薄与人情的泛滥制约着中国前行。”(进一步给出论点,说明人情对当代中国的负面意义)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一语道破现代外表下的乡土本质。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本是陌生人间的协作交换,以契约和法律为准绳,而一旦习惯性地回归“人情”模式,现代社会的合作基础将荡然无存,毋论再次推进生产发展了。(说明人情的危害)‎ 然而,古老巨人的历史惯性已让人情成为了阻碍中国社会转型的元凶。重庆公交坠江案仍历历在目,那个声称要自己下车而不顾全车安危的身影不就是人情社会的缩影吗?人情社会以“自我”为中心,不同于西方社会依据法律界定群己界限的团体中的“个人”,“自我”没有公共空间与社会权益的概念,有的只是人情编织成的熟人网络与一己之“私”。模糊的群己关系让法理让位于人情,让位于历史的负担。(解释人情的内涵与社会的联系)‎ 不近人情,不仅是奔向未来的炎黄子孙所应完成的蜕变,更是这个古老文明抛却过往沉珂,屹立于世的必然要求。当狄摩希尼于雅典大会上高呼“公民权利”,东方的人们仍于桃花源中往来人情;当泛舟于瓦尔登湖上的沉思者写下“论公民的不服从”,华夏睡狮仍在人情编织的梦境中沉酣未醒......(举例论证不近人情对于当代中国的必然性)但这不是这个古老文明的应有结局。当它立志从列强的炮火中挣扎地站起,当它将奥运的火炬传遍神州的大地,它用行动向世人证明它的潜力,一如千年前那样。‎ 而人情的枷锁终将被挣脱,经由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呼吁我们不近人情点题、收束全文)‎ 文科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22.天既炎暑/田事余闲/群坐柳阴豆棚之下/侈谭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 ‎(一处1分)‎ ‎23.关汉卿、马致远、白朴。(3分)(一处1分)‎ ‎24. 吴音文辞繁缛难懂,内容狭窄低俗。(一点1分,两点3分)‎ 二、 名著阅读题(15分)‎ ‎25. B E (5分) 解析: B项,应是周瑜想火攻曹操,时方隆冬,江南只有西北风,没有 东风南风,无法实施火攻。E项,八一嫂算不上古道热肠,她也是在看热闹的看客;“赵太爷”错,应是赵七爷。(答对一个给2分,两个给5分)‎ ‎26. 简答题(10分)‎ ‎(1) 由探春提议结诗社;李纨自荐诗社掌坛;各成员自起别号;开展咏海棠评诗活动;确定海棠诗社名。(每点1分,共5分)‎ ‎(2) “我”是琴(张蕴华);(1分)“那条路”是抛弃自己所爱的人,去做男人的玩物;(2分)“新的路”是争取与觉民的爱情。(2分)‎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7. “文学之文”的辉煌与“文学之文”的审美特质关系不大(或受欢迎的、影响大的“文学之文”大多具有“应用之文”的特征);划界诉讼纷纭;引发孰重孰轻之争。(每点2分,共6分)‎ ‎28. 承认二者有差别,二者要融合,二者要并重。(每点1分,共3分)‎ ‎29. 明确反对以有无美感进行区分;承认二者的差别但不赞同二者对立:主张按作品内容、体裁给它们划界;不要滥用文学的界定妨害语言文字的表达。(每点2分,三点6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